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

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章、第二节)P9

1、国内:○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3产业组织政策;○4产业结构

政策。

2、理论:○1产业融合理论;○2产业关联理论;○3产业链理论(全球生产网络);

○4产业竞争力研究(波特-钻石模型);○5产业组织的微观基础-企业理论:a、企业的同质型假设;b、企业的异质性假设;c、企业的本质。

市场绩效理论:a、产业结构;b、企业行为;c、市场绩效。

3、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

○1定义: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市场运行。

是研究与市场联系着的不易以标准教科书上的竞争模型分析的经济学领域。

微观经济学中主要关注市场行为、期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进过程的密切联系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广泛领域。

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管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其他内容。

○2产业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学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市场。

产业组织研究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主线: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c、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产业政策的贡献直接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不断发展之中,并为政府与公众提供了甄别企业不当行为、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工具。

哈佛学派:在竞争政策领域,以结构-行为-绩效为主线,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是既定市场结构下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在哈佛学派看来,垄断市场结构及其带来的垄断行为是许多市场中的持续性特征。其学派的观点使反垄断政策着重于对市场结构的高度重视,并将判断市场结构

≥70,垄断的趋势。

是否垄断作为竞争政策的主要依据(对政府影响大)。GH

4

芝加哥学派:秉承自由主义传统,强调价格体系对企业的作用。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在公共政策上,认为对市场结构较为垄断和集中的反垄断政策和干预是对大企业的惩罚,其结果往往是与效率原则相悖的。

二、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第三节)P13

1、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经济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在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罗宾逊夫人开创了关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研究。

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

行为,以及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中的密切关系和相关公共政策等广泛领域。

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亚当.斯密:分工的思想

1879年,马歇尔夫妇写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产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

○2产业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环境)--哈佛学派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大型制造企业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发生的兼并风潮,很多产业再不是自由的竞争市场,呈现出近乎垄断的格局。

1933年,张伯伦,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理论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产生的动力。

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空间竞争理论

霍特林运用空间竞争理论将产品差异化分为线段上的不同点,从而使产品的差异具有可检验的意义。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哈佛主义学派),第一次研究高潮始于20世纪30年代。

贝恩提出了集中度(会带来垄断势力)、进入条件与利润率假说。

贝恩:SCP分析范式,结构-行为-绩效。

○3a、使枯竭的地球持续增长;b、亚洲世纪中的美国,美国世纪中的亚洲;c、全球经济展望;d、重新思考21世纪;e、未来的概念;f、如果美国复苏时没有产生新的就业。

○4哈佛理论学派特点:

成功的开创了以跨部门研究为主的经验性的产业组织的分析时代,即通过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解释各产业平均利润率的差别,以及不同的市场结构状态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经验主义性质。

贝恩:集中度、进入条件、利润率假说。

芝加哥学派:

以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即所谓的优胜劣汰过程;

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在实际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展开研究。

斯蒂格勒,德姆塞茨

价格双轨制

1982年,鲍莫尔: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二章)P27

1、关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若干概念

○1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产或经销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a、产品规模经济;

b、企业规模经济;

c、工厂规模经济。

马歇尔产业集群:a、共享劳动资源;b、规模效益递增;c、共享知识(知识溢出)。

○2产业规模经济是由于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业内分工协作关系的加强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不同:a、规模经济是增加产量;b、范围经济是增加品种。

○3范围经济条件:TC(Q x,Q y)

TC(Q x,Q y):一个企业生产Q x单位的产品X和Q 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

本。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迂回生产-生产链条拉长);

○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6大规模管理经济性。

规模经济可以形成干中学和学习效应。

四、结构性进入壁垒(第四章、第二节)P67

1、规模经济壁垒

如果MES(最小经济规模-图中B)相对于市场容量M来说较大,而原有企业已经在MES

上进行生产,则新进入企业的成本必然高于原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将导致自身失败如果新企业以MES进入,那么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总产量可能就会超过最大市场容量M,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以下,从而进入会导致新企业亏损。

因此,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可能都会亏损。这是新企业无法通过进入这一产业获利,规模经济成为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1市场容量M的大小;○2最小经济规模B 相对于M的大小;○3产量小于B是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是指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

○1原有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

○2原有企业可能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

○3原有企业可能控制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4原有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人才;

○5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

3、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

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原有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

新企业融资成本比原有企业高的原因: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和风险。

4、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及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5、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产品差异化壁垒的核心是指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进入企业所没有的消费者偏好优势。

6、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a、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

引起的过度竞争,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b、为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促进技术创新而实施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

进入壁垒;

c、政府的差别性税收政策以及政府的其他管制性政策也会成为新企业的进入

壁垒。

五、掠夺性定价(第七章、第三节、二)P137

1、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

逐出市场或遏制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降价的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把价格提高,以补偿掠夺期的损失。

2、芝加哥学派—非理性的掠夺性定价,是不符合企业长期定价模型的(信息

完全,不存在);

后芝加哥学派—理性的掠夺性定价,符合企业长期定价模型(信息不完全,会发生掠夺)。

关于信息的假定不一致导致了同一学派的不同看法:

a、芝加哥学派:掠夺方在掠夺阶段所遭受的损失,在垄断阶段得到补偿,掠

夺是否合理要看二者之和是否>0,基于基本价格理论的芝加哥学派认为掠夺性定价成立有两个条件:○1信息获取成本非常低,接近于0;○2进入企业可

以自由进入而没有成本,导致垄断利润无法取得。

b、后芝加哥学派相信理性的掠夺,在分析中隐含基本假定:○1完全信息假定

错误;○2短期内可以采取降价,目的是遏制对手的进入。

六、产业结构演进中的规律(第十章、第一节、二)P210

1、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

得多,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这种转移对经济发展有利。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三个重要前提:

○1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

○2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3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本框架。

2、库兹涅斯法则

○1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是人口的高增长率和产量的高增长率,以及生产率的高增长率;

○2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转变(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又转向第三产业);

○3经济增长的国际特征是经济增长在各国迅速扩散,以及各国增长的不平稳性,并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制度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等。

库兹涅斯根据对各产业中相对国民收入变化趋势所做的分析,得出三个结论:○1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

○2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

○3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

料(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后人称其为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工业化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种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起步阶段;

○2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规模仍然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庞大,霍夫曼比例为2.5(±1),工业化有相当发展的阶段;

○3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程度,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业化的重要指标;

○4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的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

于1。

产业结构是一种动态过程

4、高加工度化过程:在重工业化工业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由以原材料为主,

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

表现: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对原材料的依赖呈现逐步下降,而对中间产品的利用能力不断增长。

经济服务化趋势

七、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或规律(参考第十章)

1、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阿瑟.刘易斯):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所导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丧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2雁形模式理论(赤松要):描绘了日本和其他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现代化成长的路径,后起国家产业增长分三个阶段:a、进口的工业消费品逐步打开国内的消费市场(模仿阶段);b、国内生产(进口替代)--用国内产品进行替代;

c、出口替代,经济成熟,很有竞争力。

○3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投资国向海外转移的产业应该是从投资国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边际生产率已经为0,。而在东道国却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

○4产品周期理论(弗农)--从微观的层面对国际产业为什么转移作出解释:三个阶段:a、在产品创新阶段:尚未成熟的创新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例如:美国国内生产;

b、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基本定型,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例如:

日本,德国等;

c、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技术的重要性在下降,成本的重要性在提高。例如:

中国,印度等。

2、国际产业转移的演生

○11940年后(二战后),国际上国发生4次比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具有两个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在1990年之前,国际产业转移基本表现出同类产业整体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依次梯度转移特征;

第二阶段:在1990年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在全

球化产业链上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劳动、资本、知识密集型等)的经营链条,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的国家之间梯度的转移。

Ⅰ、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50年代

军用技术民用化,美国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美国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将纺织等传统产业通过FDI—直接投资转移到日本,日本很快成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口国。

Ⅱ、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6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出现,很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天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尤其轻纺工厂向外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东亚- 四小龙)。

Ⅲ、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1970年代末

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把原重工业产业向外转移,转移到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Ⅳ、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1990年后(模块生产)

东亚国家的产业转移最为强劲,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盟进行转移。

八、科斯的企业理论(笔记)(第二章、第三节、二)P34注释

1、理论背景

○1自亚当.斯密后,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对企业理论的忽视,都把企业看成一个前提。

直到1937年,科斯(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教授,企业公司理论创始人)的《企业的性质》出版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的终结,从而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契约经济学》。

○2企业的本质:

交易费用的出现导致了对新古典市场理论(认为交易是无摩擦、无成本的)及相应的企业理论的基本修正。

交易成本(费用):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无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a、发现价格的成本;b、谈判和签约的成本;c、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3企业的存在为的是降低交易成本。

a、企业内部可降低交易费用原因在于:I、企业存在时第一生产要素以及其

所有者可以充当中心的签约人,这样一个长期的契约就可以代替一系列短期契约,从而可以节省一部分签约成本;II、企业家可以按低于被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III、企业内部的契约特征是企业家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来降低成本。

b、结论: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比

市场中组织交易的费用更低。

2、企业的规模

科斯给出了均衡企业规模的边际条件:一个企业将扩大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公开市场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

3、科斯的定理

目的:产权的安排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

定理一: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的最终配置和社会福利。

定理二:当存在交易费用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也可影响社会的最终总体福利。

结论:a、只要交易费用大于0,就可以通过法律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b、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就是应该便于产权关系明晰化。

4、科斯之后的企业理论

张五常,企业理论

威廉姆逊

阿尔钦,德姆塞茨

团队剩余存在,是企业产生的前提,而资产所有权的配置对企业最终产出至关重要。

九、威廉姆逊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2)

1、理解交易费用经济学

○1基本概念: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是由科斯、威廉姆逊、克莱因等人的著作来构成,其中威廉姆逊是继科斯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被誉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

○2交易费用经济学—TEC从经济学科里吸取了关于a、不确定性交易;b、交易费用;c、知识或信息等,从组织理论中吸取了a、有限理性;b、机会主义;c、资产专用性。

○3介绍整个交易费用的三个概念:

Ⅰ、有限理性:指人们意图理性的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做到。分三类:强理性(完全理性)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当事人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精确的判断,达到最优(现实中不存在);弱理性(有限理性,发自于演化经济学);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理性。

Ⅱ、机会主义: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一种行为,即损人利己。包括事前逆向选择,事后道德风险,即代理人在签署契约前后通过隐藏真实的信息或真实的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Ⅲ、资产专用性:一旦做出一种专用性投资,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包括地点的专用、物质的专用、人力的专用、品牌的专

用等。

三个概念缺一不可

2、交易费用经济学内容

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交易费用经济学—TEC的基本逻辑包括以下几点:○1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每次交易都是一种契约;

○2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人们在交易是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种情况,因此这种契约天然上是不完全的,以契约为视角,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待;

○3由于缔约各方都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因此就需要一种私下的治理结构来控制风险,注入秩序,转移冲突;

○4不同性质的交易、契约对应不同的治理结构,最优的治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交易费用,不同的治理结构有不同的属性;

○5在分析方法上,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

○6广泛吸收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思想。

十、市场力量(势力)的来源以及福利分析(画图、完全竞争市

场、完全垄断市场)

1、市场力量的测度P46

○1什么是市场力量: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或是企业将价格制定在竞争性水平之上的能力。

○2测度

a、勒纳指数:L=(P-MC)/P=-1/ξ

L:勒纳指数 P:价格 MC:边际成本ξ:需求的价格弹性

完全竞争市场:L=0 完全垄断市场:L=1

b、市场集中度CR n

c、HHI指数

2、市场力量的来源:

○1对稀缺资源的控制;

○2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政府);

○3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市场力量;

○4学习和创新也可带来市场力量。

3、市场力量的社会成本与规制

○1社会福利的度量

社会福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福利,二是生产者从提供产品中所得到的剩余。

SW(CP)=CS(P)+PS(P)

○2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的社会福利:

○1是边际消费者剩余○2是边际生产者剩余-边际毛利

○3市场力量的社会成本分析

Ⅰ、消费者利益的转移效应,即消费者剩余受损并被转移一部分作为生产者的利润

a、AB由于价格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减小,AB之间的消费者被剥夺了消

费的权力;

b、生产低效率,由于垄断厂商控制产量,从B到C,由于产量的下降,一

部分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停产,导致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c、市场力量可由政府职能获得,游说政府获得S效应(腐败效应),可诱

诱发寻租的行为。

○4针对市场力量的公共政策:a、规制;b、反托拉斯;c、产业政策。

十一、有效进入阻挠(条件、图形分析、结论、纳什均衡)(笔记)

1、假定条件:

○1假定在为企业预期到进入威胁时,可利用在位的先动优势决定是否通过策

略性投资来阻止进入;

○2两种选择:在位企业可采取积极行动(包括在新企业进入之前进行一笔沉淀成本为C的策略性投资)、消极行动(不进行任何策略性投资);

○3潜在进入企业在观察到在位企业行动后选择是否进入,在位企业对进入者的进入是否采取斗争或默许。

2、支付向量-顺序:在位者,进入者

博弈树:有效阻扰、博弈扩展式

据下图分析:Ⅰ、如果进入实际发生,而在位者选择的是斗争,则在位者进行策略性的投资,不改变双方的利润;

Ⅱ、在其他情况下,策略性的投资使在位企业的利润减少;

Ⅲ、利用逆向归纳法,如果πd-c<πw,则进行投资的在位企业最优选择是斗

争,那么潜在进入者的选择是不进入;如果在为企业采取消极行动,则进入者会选择进入,在位者选择默许,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炼的纳什均衡.

因此,只有在πm-c>πd且πd-c<πw(积极>消极且默许<斗争),→

πm-πd>c且πd-πwc>πd-πw

结论:πm-πd>c>πd-πw

存在一个博弈进入链的纳什均衡

均衡策略:在位企业采取积极策略,如果进入就斗争;潜在进入者的均衡策略--不进入,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在位者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斗争来阻止进入者的进入。

3、沉没成本和沉默行动:在位企业的策略性投资必须是不可逆的(专用性资产),进入者进入必须斗争。。

4、进入阻扰的基本类型(手段):

○1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扰;

○2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扰;

○3影响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扰。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题型 一:单选 10*1.5’ 二:名词解释5*4’ 三:简答题 5*8’(其中必有一题计算题,一个关于博弈论的题) 四:案例分析 两题 一题10’一题15’ 考试重点(但不是只考这些哦!!!!!) P1 产业的概念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P6 那张图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P17 规模经济定义 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P18判定系数 。 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本,规模收益不变,在,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如果平均成本曲线上升; 加,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当平均成本曲线下降; ,,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当1FC 1FC 1FC MC AC FC =<>= P19 范围经济定义,要会判断是否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原有的生产或销售鬼才来生产或销售多于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科学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 反垄断法 政府管制 市场绩效

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 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 ,(),()(件可用下式表示: ,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所发生的总成本单位的产品和单位的产品)表示一个企业生产,(令y x y x y x y x Q 0TC 0Q TC Q ,Q TC Y Q X Q Q Q TC +< P36 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 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子宫 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度。 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接近于小的部分;相反的,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意味着最大的接近于数之和。额、资产额、或职工人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 表示前;买方的数目)(计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职工人数;额、资产额 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列的第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前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式中,1n 0n N n 111n n n i i i n N i i n i i n CR CR X i X CR X X CR ∑∑∑==== P38赫希曼指数知道概念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HHI ,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代表该产业内的企业数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第代表企业的规模;代表代表市场总规模;式中,n i /i X )(HHI n 1 221X X S X S X X i i i i i n i i ===∑∑== 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产业经济学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 主要理论: 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 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 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结构主义者”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 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 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4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 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阻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讲义1

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完成了产业组织理论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的介绍,应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2、不同市场结构及其福利分析 3、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方法 4、OLS 回归分析方法及结果分析 基本概念: 2、 单一产品厂商的规模经济 (1) MC AC ?规模不经济 MC =AC ?不变规模报酬 构造判定系数FC (function coefficient )来描述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判定系数被定义为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比,即FC=AC/MC 。 (2) 最小有效规模MES (minimum efficient scale )是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至最低点 时所对应的企业最小规模,其含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Q 1点。 (3)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规模经济表现为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学习曲线表现为在产量不变的情形下,成本曲线向下平移。 (1) 总成本:C(q 1,q 2)——厂商生产q 1单位的产品1和q 2单位的产品2时的成本,由于可 能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C(q 1,q 2)不一定等于Cq 1+ Cq 2 (2) 边际成本:1 211) ,(q q q C MC ??= ,2 212) ,(q q q C MC ??= (3) 平均成本——基于定义多产品厂商总成本的同样原因,引入射线平均成本概念 (RAC )表示多产品厂商的平均成本 用λ1和λ2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生产比例,q 表示总产出,则q 1=λ1q ,q 2=λ2q , 有:q q q C RAC q ),(21λλ= (4) 规模经济:用s 表示规模经济的衡量尺度(不同版本教材分子分母可能会颠倒,但 MC AC MC AC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Q 1(MES ) Q 2 0 AC/MC Q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整理

产业: 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组织的定义 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马歇尔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产—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可以获得某种均衡,试图以此调和“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范围经济:指一个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共同使用,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而节约采购、制造、销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增长 进入壁垒: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和产品差别化等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三类:结构性进入壁

垒、行为性或策略性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 市场集中度及其衡量指标: 绝对集中度(行业集中度)、相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异化或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们同其它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异化决策的实现途径包括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销售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等 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影响市场集中度、扩大产品差异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定价):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基础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为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瓶颈产业是指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 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它们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确定的。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 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引起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由于各种产业的特点不同,关联效应大小以及强弱也不同。 实质: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产业向后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引起其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产业向前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引起其上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产业序列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规模而使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现象。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原因: 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全手打,有错别字谅解。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1. 产业是具体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P4 2. 战略关联分类法P6 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3. 生产要素分类法P12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 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根据所需 投入生产要素不同比重和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4.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P12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幼小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 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

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 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朝阳产业常常与夕 阳产业相对应。 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 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这 类产品往往是由过了壮年期的产业发展而来的,继续衰退下去就 成为夕阳产业,最后成为淘汰产业。这类产业如果某些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会重新获得新生,进入另一产业生命周期。 夕阳产业 淘汰产业 5.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 例。P15 6. 产业组织P31 所谓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7. 马歇尔冲突P33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不断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 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产业。(P31)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 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P68) 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 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 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 a ij=X ij/X j (i,j=1,2,…,n) 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P97) 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 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PPT) 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 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P149) 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PPT) 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PPT) 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PPT) 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 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

2017延边大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分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分工持续深化的前提下,原产业开始裂变,形成更为专门化的子产业的过程。 2.市场集中度:是用于刻画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市场集中度直接影响着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程度。通常所说的集中度,主要是指卖方市场的集中度。 3.限制性定价:指一个在位厂商制定一个价格和产量使得进入者不能获得足够的需求以实现盈利,从而使得进入者不能进入该市场。 4.双重加成定价:在存在零售商的情况下,对于零售商来说,生产商的批发价格是它的成本,它会在生产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成。它的定价依据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5.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或市场的推动下,一些原本由不同产业分别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被统一到专门的企业中进行,以适应技术或市场的需求。 6.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形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其实质是指消费者认为产品之间的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7.纵向约束:是指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产品销售方面达成的约束性协议,包括生产商对零售商的约束和零售商对生产商的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生产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中阻碍双方利益增进的因素。 8.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企业就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买者或是依据买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数量,制定不同的单价。相对于统一的线性定价而言,价格歧视的定价体系更为复杂,采用价格歧视会比单一的统一定价获得更多的利润。 9.产业关联: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关联,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10.市场结构:是指规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二.简述 1.生产结构的分类有哪几种?每一种分类又具体如何分类? 答:(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可在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部门。 (3)霍夫曼分类法,将工业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2.产业关联的方式有哪几种,并简单解释每一种关联方式的含义。 答:(1)前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后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3)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依据前、后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此产业链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往往会形成一个“环”,对于这种环状的产业关联,称为环向关联关系。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4)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主导产业 3、产业结构合理化 4、产业组织 5、市场集中度 6、规模经济 7、网络组织 8、雁型模式 9、技术创新 10、增长极理论 11、产业集聚 12、市场失灵 13、自然垄断产业 14、产业组织政策 15、价格规制 二、简答题: 1、简述竞争性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合理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是什么? 3、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有哪些? 4、产业集聚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5、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比有何优势? 6、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什么? 7、什么是战略联盟?它有什么特征?

8、确定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方法有哪些? 9、面对竞争,企业一般会采取哪些市场行为? 10、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利用就业弹性基准选择主导产业。 2、请试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分析我国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3、请用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分析西部产业的承接问题。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在第一次产业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4、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合。 5、市场集中度: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若干家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6、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 7、网络组织:即网络组织是指企业之间的基于市场或非市场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它是独立企业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 8、雁型模式:所谓“雁型模式”,是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国产业发展具有“雁型形态”,战后经赤松要本人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加以拓展,使其成为从理论上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的颇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即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依次起飞的客观过程,并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型模式”。 9、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0、增长极理论:法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F.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乃至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点,对周围的区域发生“支配”的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 11、产业集聚: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12、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在一些严格的前提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些前提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具备,而一旦这些条件不能够具备,价格机制就起不到最优配置的作用,即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13、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即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特定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要比由许多企业共同经营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1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法规和行政措施。 15、价格规制:价格管制是指通过规定利润率、成本核定、价格上下限、价格审批等手段,对自然垄断产业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控制的一种政府管制形式。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竞争性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规制、数量规制、质量规制、技术设备规制、价格规制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等。(分别论述具体内容)

(完整版)产业经济学(1)

一、名词解释 : 1.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 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3.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吧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 业,以便进行产业研究和产业管理 4.单个产业状况:单个产业状况是指从经济上看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个产业总体而言的 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5.企业:企业是指通过投资监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 6.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各方面制度安排的总称 7.个人业主制:个人业主制是由个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合伙制:合伙制是由多个合伙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公司制:公司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由众多投资者入股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8.委托代理风险:是指代理人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使代理成本大于代理收益、企业经 营亏损和破产的危险性 9.规模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外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外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内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内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范围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10.产业素质:是指单个产业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单个产业状况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11.产业竞争力:产业在生产经营的资源、资本、技术、设备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或能力 12.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最初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13.产业链:是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 链条或系统 产业价值链:是从价值上看的产业链,反映的是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 14.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特别是制造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附加值一定的变动趋势 对企业和产业的价值: (1)企业之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性的附加价值(盈余),才能够生存下去。 (2)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方向与服务,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方能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 (3)经验曲线是一种静态表示,透过微笑曲线,可以表现动态的一面,并能突破经验瓶颈,迅速化内隐知识为外显知识。 (4)如何将研发、生产、营销结合,一直是企业谈论的主题。透过微笑曲线的认知,可以很快达到需求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操作方式如下: A、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产品升级指的是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 法,而产品下移,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让营销固定成本往下降,创造规模经济的概念 B、垂直整合,包括向上游的整和和向下游的整和; C、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就越高; D、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的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线的水平延伸; E、多元事业,一种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对于后者,风 险较高,在实施时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现金流量,要做好亏几年的心理准备;

产业经济学期末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政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讲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考点: 1、产业组织的涵义。 2、什么是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 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内容。 3、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马歇尔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竞争活力)和导致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和垄断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见书p15-p19 要点:(1)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20世纪30年代开始,其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 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政策主张: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2)芝加哥学派 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

王俊豪 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通常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答: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如不完全信息、进入壁垒、交易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政府行为等,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研究产业结构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答: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4.简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部分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产业结构理论可追溯到威廉·配第,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5.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答:产业经济学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等多项内容。总体而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集合。最基本研究方法乃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博弈论分析、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区别在于,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产业经济学部分知识点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 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业组织理论: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人建立的传统的产业理论体系,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效果。 “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1.市场集中度; 2.产品差异化;3.进入和退出壁垒;4.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5.市场需求的增长率;6.短期成本结构。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因素改变时,也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改变。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起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分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试论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1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1 一、名词解释 1、霍夫曼定理 2、产业结构高级化 3、市场结构 4、市场绩效 5、有效竞争 6、战略联盟 7、极化效应 8、社会网络 9、产业技术政策 10、产业发展政策

11、纵向集聚 12、罗斯托基准 13、支柱产业 14、产业政策 15、产业组织形态 二、简答题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4、利用规模经济的途径有哪些? 5、什么是网络组织?它有哪几种类型?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哪些模式?简述之。 7、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有何区别?

8、如何理解产业集聚的植根性,对企业组织有何积极作用? 9、、产业集聚为何能增强区内企业的议价能力? 10、为何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 三、论述题 1、有些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是市场自组织形成的结果,政府政策不应有作为。 请阐述你的观点。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哪些模式?阐述不同模式的特点。

3、请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产业经济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通过分析发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所谓的“霍夫曼定理”。 2、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即为高级化过程。 3、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各主体之间、包括卖方之间、买方之间,卖方和买方之间,以及卖方、买方和潜在的卖方、买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达到某种均衡状态的特征。 4、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个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5、所谓有效竞争,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这二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作为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模式,它是对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组织结构及其垄断、竞争态势的理想状态的综合描述。 6、战略联盟主要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存在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如共同拥有市场、合作开发技术、共同使用资源等),通过一定的方式(股权方式、契约方式)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资源(如技术、资本、人才、信息、时间、空间等)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或组织安排。 7、极化效应是指发达地区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力量,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水平梯度上升。 8、社会网络是区域最基本的联系网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日常交往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联系,它是社会协作的基础。 社会网络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血缘关系、邻居、同事、校友同学,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类似经历、共同的知识背景或经历等多种原因。 9、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开发进行的预测、决策、规划、协调、推动、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10.产业发展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的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华版学习资料

《产业经济学》复习 1. 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 2. 支柱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是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特点:A 产业所占比重较大;B 产业发展速度较快;C 产业的关联性强。如:钢铁、汽车、机械化工、建筑、房地产、电子、设备制造等。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特点:A 能够吸收最先进的技术、生产供应、引用新的生产函数;B 增长速度更快;C 传导性强。如: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 3. 产业集聚:又称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 4.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 SCP 理论:市场结构S 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C ,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P 。 5.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SCP 分析框架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它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一、市场集中度;二、产品差别化; 三、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 6. 市场行为的内容;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7.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试产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瓶中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 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8. 规模经济: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伴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生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9. 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自身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实现的规模效益。形成原因:企业规模扩大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及承担亏损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大量减少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 10.工厂规模经济:指单个工厂水平上的报酬递增,即单产品的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扩大,可提高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规模报酬。由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及工艺条件的先进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11.范围经济: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企业的产出之和的情况。 12.范围经济的类别:①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产品品种增加,企业享受到某种特殊的优势,引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②外部范围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促进企业间分工与协作引起成本的节约。 13.企业合并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定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行为。 14.企业合并方式:吸收合并,通过收购(资产收购或资本收购)使两个以上企业按照一定方式组成一个企业的产权交易或转移行为(可用A+B=B 表示);创立合并,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新的企业。兼并与合并的不同之处,二者的资产控制权、法人资格存续与否不同。 15.企业合并的类型: 按产业关联度分类 ①横向并购:增加产业生产力,获得多厂经营优势,消除低效率工厂。 ②纵向并购:技术上的经济性,减少交易费用(避免机会主义,防止少数成员讨价还价) ,保证生产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