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教版必修 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教版必修 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教版必修 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教版必修 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统工业区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引入新课

1.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学情预设]:学生大部分能回答,但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

2.课件展示,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

3.学生读图回答

(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西部、东亚的日本、中国、南亚的印度等地区。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德国的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

世界传统工业的分布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

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二、德国鲁尔区

1.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读“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

(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

(2)说出鲁尔区有哪些工业部门,它们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的能力。

(3)这些工业是集聚分布还是分散分布?

(4)这些工业在生产规模、资源消耗、运输量上有什么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等。

传统工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3.师生探讨:

(1)课件展示,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

(2)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

(3)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

(4)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

[知识链接]: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位于德国西部,鲁尔河与莱茵河入口,面积4595平方千米,人口570万,工业产值曾占全国40%以上。钢产量占德国70%。

4.学生读图、读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③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

[学情预设]:学生提取的信息还是不够全面,基本都能说出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但往往漏了便利交通或市场其中一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5.板书: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较近

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运

广阔的市场

6、学生读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联系图

(1)回答鲁尔区基础工业是什么?主导工业是什么?与这两大工业部门相关的工业是什么?这些工业都是重工业,说明鲁尔区的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教师讲解五大工业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7.课件展示,读4、11图鲁尔区煤炭产量的变化图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1)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

(3)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链接]:1、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2、今天,由高新技术突破引发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在极大提升了全球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把不少传统产业推向了产能过剩的尴尬境地,钢铁行业即是其中之一。目前全世界钢的生产能力为10亿吨,1999年钢产量约8亿吨,产能利用率仅8%。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的一些主要产钢国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的问题。

3、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著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还有飄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为灰色。紅瓦白墙,綠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遙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學工厂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調成的鸡尾酒。——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魯尔区

8.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

9.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从图4.13可以看出针对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分布过于集中、经济的单一化、环境污染等方面分别采取措施是什么?

10.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调整工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三、联系实际

1.“辽中南”老工业区,注意比较与鲁尔区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我国东北的一些老工业区从中应得到什么的启发?鲁尔区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让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当“某东北老工业区的领导”,并做好记录,振兴东北,应采取哪些措施? 鲁尔区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设计意图]:用这个案例目的这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情预设]:学生讨论比较激烈,课堂气氛活跃,但从同学们回答及做的记录来看,对比两传统工业区的相似之处归纳较好;但对鲁尔区有哪些方法值得借鉴,文字归纳不够精确。也不够全面。

四、板书设计

1.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矿、铁矿、水源等资源

?便利交通运输条件

?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

?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经济的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的冲击

3.综合整治的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调整工业结构

五、课后作业与探究活动

1.出示材料:

(1)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产煤基地,作为能源大省,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2)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主要煤矿和铁矿分布示意图、南水北调路线图

2.学生完下列要求

(1)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相比,山西省最匮乏的自然资源是什么?为解决山西省这一资源短缺问题,建设了什么工程?山西省比鲁尔区欠缺的区位优势还有哪些?(2)为了尽快使得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借鉴美国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你认为应当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3、问题(2)的提示:

(1)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

(2)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3)加强道路网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4)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讲解工业区位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均以“案例”为中心。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辽中南工业区目前存在较大问题,让同学们去分析原因,借鉴相似类型的工业区整治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觉得学地理真的有用。适量、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效果良好。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 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

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 治途径。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辽中南与鲁尔区老工业的比较,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以及发 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化为简单,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通过比较归纳法,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案例分析 课堂小结 自主探究 知识应用与迁移 方法归纳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教师:面对经济的衰弱,应该如何进行综合整治? 从鲁尔区存在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得出整治的措施。 例如:1、工业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 2、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4、环境质量的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利用教材案例,提出整治的方案。 教师【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地图,让学生利用教材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 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基本特点,以及其出现的问题 和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学生:把握传统工业区以煤和铁为发展基础的共同特点,通过课本活动 的阅读,对其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鲁尔区的整治措施,提 出对辽中南工业的整治措施。 对于案例本身,我们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解 题。对于传统工业地域,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工业地域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2、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3、传统工业地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4、针对问题提出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多媒体展示】 教材解析第三节及课时训练十二; 列表比较辽中南和鲁尔区区位的异同。 对教材已经给出 的整治措施不要 急于直接给学生, 而让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通过或 自主思考得出结 论,活跃学生的思 维。 以小结的形式对 本节课内容做一 复习回顾,加强学 生的理解。 把辽中南作为鲁 尔区的对比案例, 让学生按照鲁尔 区的案例分析方 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领会学习 目标,从案例的分 析中学会解题,树 立良好的解题思 维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2.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天长秦栏电子工业园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新工业区 [复习导入] 传统工业区的概况 [引入新课] 50年代以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转移,发达国家的经济向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环境比较好的乡村或新开发的地域转移,如德国的南移、美国南移、西移、印度南移、俄罗斯向东新西伯利亚东移、意大利向东北和中部移。相对传统工业区而言,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工业区。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与传统工业 区相比,新工业区新在哪里(特点) 案例展示:天长市秦栏镇 截止2008年底,全镇拥有个体 私营企业1800多家,平均每8户有 一个小老板,从业人员3.2万人, 从事电子等产业的规模企业180多 家。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 个私企业打工收入。安徽省农业银 行从2001年起连续向秦栏民营企 业公开授信,总额在5.5亿元以上。 秦栏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单晶硅材

料、玩具、食品等十大门类,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秦栏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秦栏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秦栏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秦栏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思考:1、根据同学们所了解的秦栏和材料中的信息,指出秦栏镇工业的特点; 2、指出秦栏镇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讨论分析,秦栏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承转:通过对我们天长秦栏工业发展的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了新工业区的一般情况后,现在回到教材,以意大利新工业区为例,系统地认识一下新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和优点。 学生活动: 1、出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图,指图说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位置(养成好的读图习惯,并在形成心理地图) 2.请学生读案例④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填写下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填写此表了解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集中 (2)回答下列问题: 3.①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②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是什么? ③在萨索洛地区集聚的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④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支撑企业、辅助性企业、服务性企业、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4.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的优势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5.完成课本70页活动 (1)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异同 (2)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哪些些问题?你能为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

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学习目标】1.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措施。 【学习重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学习难点】讨论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基础知识梳理1】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区: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中国的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 3、历史: 20世纪年代,尤其是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2)(3) (4)(5)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1.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2)(3) (4)(5)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 B、 C、 D、 E、 【活动探究】 1.鲁尔区的铁矿来自哪里? 初期主要来自法国的,后来则来自等国,从海上经过荷兰的港和运来。 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知识拓展】 1.读“辽中南地区图”后,思考回答: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2.比较它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异同。

3.讨论辽中南工业区应如何综合整治。 【学习检测】 1.下列工业区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 A.德国鲁尔区 B.美国“硅谷” C.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 D.中国深圳经济特区 2.下列不属于鲁尔区优势条件的是()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充沛的水源 C.便捷的交通 D.环境优美 3.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建立在()基础上 A.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丰富的煤铁资源 D.寒冷的气候资源 4.由于鲁尔区铁矿要大量进口,所以把一些炼铁高炉建在下列哪个国家海边() A.比利时 B.瑞士 C.荷兰 D.法国 5.下列关于鲁尔区水陆交通运输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伏尔加河、多瑙河流经本区 C.只有天然河流 D.莱茵河自北向南注入黑海 6.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B.煤炭资源的枯竭 C.钢铁市场的萎缩 D.法国洛林铁矿已采空 A.以轻工业为主 B.以大型工业为主 C.生产过程分散 D.资本集中程度低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2:4.3.1 传统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标层次 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不同版本的课标体现 A.人教版:通过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意大利工业小区与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及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新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B.山东版:通过知识窗“亚洲硅谷”班加罗尔、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反映影响工业区位的形成条件及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及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湖南版:通过阅读“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活动“想一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发展特色”实现“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这一课标;通过课文“工业与环境”及活动、阅读实现“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标。 D.中图版:探索“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及案例研究分析工业区位的条件 通过课文内容实现“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标要求。 二、设计思想 1.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

《传统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教案 高中地理买倩倩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刻认识到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措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启发法、案例研究、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 五、教学方法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其中有一种工业地域类型,它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传统工业区。 学习目标展示:由学生齐读 【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P65第一段,找出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生:回答略 答案展示:

过渡:在以上这些工业区中,德国的鲁尔区最为典型。鲁尔区位于德国的中西部,莱茵河下游,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百余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被称之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接下来我们就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和衰落原因。 【案例分析】 阅读P65--P67,请结合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分析以下问题: (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分析区位优势,第二组分析衰落原因,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问题1:鲁尔区具备哪些区位优势?(提示:从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分析) 第一组学生展示:回答略(学生总结全面、语言简练) 答案展示: 区位条件(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足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教师点拨:鲁尔区不仅煤炭储量大,且埋藏浅、有露天煤矿存在,开采条件好。鲁尔区工业发展所需的铁矿石,很大一部分来自法国东北部的洛林铁矿,还有一部分通过鹿特丹港口从海外进口。区内的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另一方面运河将三条河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加上该区铁路网稠密、高速公路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欧洲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工业先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限时一分钟背诵,每一小组各选一位同学进行PK展示) 过渡: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条件,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工业区。德国在二战时期强大的战斗力,鲁尔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长盛不衰,鲁尔区也是如此,它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问题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组学生展示:回答略(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关句子,但缺乏归纳总结能力,此处需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示范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1课时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从容说课 本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都是以典型案例来讲述。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具体我们可以建构以下图解: (1)对于传统工业区 (2)对于意大利新工业区 (3)对于美国“硅谷”工业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4.掌握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如“硅谷”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硅谷”的崛起,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2.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我们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天就来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阅读P65第一段,思考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及特征。 生:两位学生回答。 [教师精讲] 师: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地区,发展跟煤炭、铁矿有关的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这些工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资金高度集中,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等地区。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案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 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

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题:《金孔雀轻轻跳》 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构建互动型教学。”《金孔雀轻轻跳》音乐选自人音版第三册音乐课本,一首二拍子的节奏规律浓浓傣族舞蹈风格的歌曲。我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所以选择以孔雀为题材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以孔雀手势和踮脚走两个基本元素展开的一堂自主、开放、活泼的舞蹈课。 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关键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本课通过观察孔雀的特征以及老师的舞蹈,启发学生模仿孔雀舞的基本动作。通过欣赏老师的示范,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模仿学习孔雀的动作。针对儿童“好奇”的年龄特点,我的一段精彩的孔雀舞表演作为课堂的开场、新颖的引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感受舞蹈中的美感和乐趣。通过听、说、想、做、跳等活动进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始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创。我以大孔雀的出现,始终贯穿整堂课,和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孔雀舞蹈,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音乐,认识傣族音乐的风格,并且掌握二拍子的节奏特点。 3、通过学习舞蹈,准确掌握孔雀舞蹈,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音乐是重点,学习舞蹈是难点。 一:孔雀舞

我以一段形象、优美的孔雀舞导入。表演前提示学生我是要用一块布围成一条漂亮的裙子开始跳舞。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跳一段舞蹈,这是跳的一种小动物。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看老师跳的是什么动物?(放伴奏音乐老师表演) 生(们):孔雀。 二:学习孔雀舞音乐 师出示课题《金孔雀轻轻跳》。 师:仔细听孔雀舞蹈的音乐。大家听听看这音乐是几拍子。 生:二拍子。 师:我想看看哪小朋友最聪明,告诉老师二拍子有什么特点?小朋友听听强拍的位置?(强拍击掌,弱拍拍肩) 生:…… 三:学习孔雀舞蹈 师:刚刚小朋友是从什么动作看出老师跳的孔雀舞? 生:(学生做出那手势的样子) 师:有些小朋友摆的孔雀手势不错,现在老师教教小朋友们怎么样更形象的跳小孔雀舞。首先我们先学手势----孔雀手势。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后面三个用劲立起。 生:(模仿) 案例分析: (一)1、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

4 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 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 “一”一个核心:大型企业 “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 总结:传统工业“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四”四个典型地区 “五”五个工业部门 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 (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 (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四章第3 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 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一、传统工业区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读课本65 页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工业区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4)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很多传统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发展基础→ 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 工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习题和答案 (1)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巩固教材――稳扎马步】 1.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的广泛使用B.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C.煤炭资源的枯竭D.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2.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鲁尔区被称为“世界工业的心脏” B.鲁尔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有 ( ) A.多分布在大城市B.以轻工业为主 C.资本高度集中D.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4.有关“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硅谷”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B.“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C.电子工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全部出自“硅谷” D.目前“硅谷”的许多企业向南亚、东南亚转移 5.对美国“硅谷”的早期崛起起了关键性作用的高等院校是 ( ) A.哈佛大学B.麻省理工学院 C.纽约大学D.斯坦福大学 6.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如图4-10所示四个钢铁工业城市,其区位类型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图4-10 2.调整后的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布局日益集中到西部,是为了 ( ) A.便于产品出口 B.东部地区已达饱和 C.更充分地利用莱茵河运钢材 D.就近获得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3.下列有关传统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学、飞机等 B.二战后,传统工业始终向大型化、联合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C.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传统工业发展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D.7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4.影响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上海工业中心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 A.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B.接近广大的消费市场 C.廉价而便捷的水运条件D.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 5.“硅谷”区的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 ) A.工业部门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B.工业产品多具有“重、厚、长、大”特征 C.从业人员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D.自动化程度低,多为手工劳动,增长速度慢 6.新技术革命以后,美国工业区位选择总的趋势是 ( ) A.由集中走向分散B.由南部向北部扩散 C.由东部向西部扩散D.继续走向集中 7.旧金山“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 ( )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设计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导入 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探究: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表略) (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 思考讨论: 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

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范志国 导入 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 探究: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 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表略) (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 思考讨论: 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 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 (一)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 自然:煤炭丰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 辉煌的鲁尔区 鲁尔区以占全国1%多一点的土地面积,二战后工业产值一度约占到全国的3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70年代以后,鲁尔区煤炭的生产占全国的80%以上,钢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2/3。 鲁尔区的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1961年鲁尔区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及 400万吨二氧化硫。 1962年12月,鲁尔区首次遭遇雾霾危机。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

高达每立方米5000微克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为小于150微克)。 1985年1月18日,出现最为严重的雾霾三级警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能见度极低,鲁尔区多个城市实施车辆禁行措施,并暂停重工业生产。 (二)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单一的工业结构,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制约鲁尔区发展的 内部原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导致鲁尔区衰退的外部原因。 思考讨论: 上世纪中期鲁尔区出现经济衰退。请根据因果等逻辑关系,对下列词语进行分析排列,说明衰退的原因。 钢替代品广泛使用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市场缩小 技术发展,工业耗煤量降低 钢铁生产国增多、竞争激烈 小结: 1.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地位下降 3.钢铁市场缩小 4.环境问题严重 讲述: 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煤钢企业纷纷关闭,成千上万的钢铁工人失业,因为没有其他就业选择,只好背井离乡。 据统计,1957年,鲁尔区有141个煤矿,49万煤矿工人;到1995年,仅剩 13个矿井,煤矿工人不足7万。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鲁尔区开始衰落。 (三)鲁尔区振兴措施 探究: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

传统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标层次 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设计思想 1.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调查增城新塘镇仙村许多水泥厂是如何发展起来又为什么停产关门”和“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与“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等案例相结合分析新工业区形成条件、共同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分析深圳电子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这一探究活动提升课标要求。 A.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B.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 [引入新课] 1.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2.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 3.学生读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引入新课 1 以鲁尔区兴盛衰落复兴的短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课件展示,请学生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 二、学生结合微课自学探究 1.学生课堂探究传统工业区的概念、鲁尔区的优势区位、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微课、课堂探究和小组谈论,重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后面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打好基础。2.学生黑板展示并讲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小结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并展示相关内容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讲解展示难免有错误,教师及时的讲解和归纳,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 三、课堂探究(一) 1.学生探究如下两个问题。 ①.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②.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 的异同。 2.学生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整合知识能力。 3.教师总结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①.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与铁矿距离近,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 阔的市场。 ②.主导区位因素: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异同---- 相同点: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工 业基础雄厚,⑤政府支持,⑥劳动力丰富且多技能熟悉工人。不同点:①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②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资源紧缺,③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课堂探究(二) 1.分析该地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衰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学生当堂回答课堂探究的问题 教师总结 1.①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业钢铁、机械,化工等比重大。②新技术革命的冲ft。本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煤、石油等可采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工业部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少,第三产业比例小。 2.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创新。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 教学用具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 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 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 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 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 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 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 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 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 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 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 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同学们看课文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投影仪,把鲁尔区的位置与资源分布图制 作出来,课本图供同学们参考。然后,老师再作具体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