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

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为什么研究制度问题要从非正式约束开始呢?

(1)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制化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

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

(2)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以及

惯例(conventions)等,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

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

(3)由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往往并不会对正式规则的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因而这些非正式约束嵌套在其中的文化则会在“制度的渐进

演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了路径依赖的根源。”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一般而言,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一般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所产界定并实施的。当然,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因而诺思提出“规则来源于自利”,从而“规则的设计通常将服从成本考虑在内”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点: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国家的兴衰。

尽管明确的规则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检验在不同条件下经济体绩效的实证

数据的基本来源,然而这些规则与绩效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经济组织的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途径:

(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

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的改变。

非正式约束的主要作用是修改、补充或扩展正式规则。因此,正式规则或其实施的变迁将导致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因为构成稳定选择理论的基础是一个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以及各种实施在内的综合因素

理解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之困境的关键,就在于人们能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些构成行事准则和规则的东西是在长期中逐渐深化而成的。

制度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研究博弈规则,而是研究个人对这些规则的反映,尽管这些规则可以即时改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过程。规则的变化要求规范、惯例和非正式准则的调进。

为什么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仍是制度变迁最重要来源?

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并最终导致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这即是说,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没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

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的两种力量:

(1)报酬递增(2)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

在一个制度报酬递增的动态世界里,行为人的不完全或笨拙的努力所反映出来的是:以现有的心智构念——观念、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辨识复杂的环境是多么的困难。

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

人情关系依然是许多政治和经济交换的关键。产生这种人情关系的制度框架在演化过程中既不能带来政治的稳定,也不能使现代化技术潜力得到持续的发挥。

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之影响的关键。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2005 P85

良序运作的市场需要政府,但不是任何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存在一些政府攫掠市场制度。因而,要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从而为良序动作的经济所必需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奠定基础,同时,亦能限制政府及

政府官员折自由裁量权和权威。

《历史上的交易费用》 1997 P149—152

在历史上,有三个关键因素导致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它们分别是:

(1)那些使非人脉关系化交换得以可能和可行的市场制度的出现(2)政府保护和实施产权的信念的确立(3)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作为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被明晰界定且能被有效实施的产权结构,只有在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能得到确保的情况下,其本身才能得良序工作。

只在有经济竞争存在且复杂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前提条件下,可持续的竞争民主才有可能。

诺思越来越重视人们的观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宪政民主政制在四个方面可以确保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序运作(诺思,2005 P107-108)

(1)对政府官员行为的限制。政治秩序的关键,就在于对政府官员的可信限制。公民权利及其所隐含的对政府的限制,必须对政府官员来说是能自我实施的,那违背这些限制就会危及一个政治领导人未来的政治生命。

(2)成功的宪法可以通过赋予公民权利以及对政府决策施加一些其他限制来部分减少政治舞弊(stacks of politics)

(3)产权和个人权利必须得以很好地界定,以致这些权利被侵犯时,公民们能清清楚楚地知道。

(4)国家必须提供尊重这些权利的可信承诺,以保护人们不受公共官员的机会主义以及剥夺行为所侵害。

North 2005 PPviii_iv

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意向性……人类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perceptions)所支配的;选择——决策是在对旨在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目标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感知中作出的。因而,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为人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感知所型塑的刻意过程。

在信念体系和制度框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信念体系体现了人类处境的内在表诠,制度则是人类施加在所处环境之上以达致合意结果的结构。因而,信念体系是内在表诠,制度则是这种内在表诠的外在显现(manifestation)。

North.2005.p61-62(先存心智构念 mental constructs)

个人所形成的用来解释周围世界的心智构念部分是从他们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部分是从他们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局部的”日常问题中所产生,还有一部分是“非局部的”学习结果。

“人类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心智的初始建构(initial architecture);心智与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型塑了学习。”

基因、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便构成了人类学习的“三个来源”。

路径依赖:从过去衍生而来的制度和信念影响目前的选择。

按照哈耶克的见解,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生长和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在人类历史上,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常常被一些未知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好像被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钟

罩”内。因此,“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市场经济被种种社会因素所阻断和隔膜的社会安排称作“布罗代乐钟罩”。

诺思,瓦理斯和温加斯特指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存在过三种社会秩序:原始社会秩序;有限进入社会秩序;开放进入社会秩序。

诺思 2005 P104

秩序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秩序同样也是建立和维系个人自由和产权的各种条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我们将个人自由和产权与一致同意的民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不断增进我们对秩序和无序之根源以及从一种秩序向另一种秩序转型的理解,对于理解经济变迁来说是必要的。

1.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制度约束包括两个方面:(1)有时它禁止人们从某种活动;(2)有时则界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某些人可以被允许从事某种活动。

组织包括政治团体(政党、参议院、市议会、行政机构),经济团体(厂商、工会、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团体(教堂、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及教育团体(学校、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这是些为达至某些目标并受共同目的约束的个人团队。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制度变迁在边际上是一种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变迁的结果。此外,制度变迁一般是渐近的,而非不连续的。这些都是因这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的结果。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而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但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

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而相对价格变化则是制度变迁的源泉。

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与经济理论中那些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组织是为了利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组织演化又会改变制度。

制度变迁路径取决于:(1)由制度和从制度的激励结构中演托出来的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产生的锁入效应;(2)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所组成的回馈过程。

锁入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矩阵有报酬递增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是从组织对其所由而生的制度框架以及衍生于制度的网络外部性的依赖中产生的。

人们常常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行动,处理那些通过心智构念而得来的信息,因而,他们常常是行进在无效率的路径上。政治和经济市场的交易费用固然催生了无效率产权,但使这产权长期得以驻存的,则是市场参与者在试图理解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完美的,主观主义的模型。

2、合作:理论问题

如果说经济体系通过创立相对有效率的制度来获得交易收益,那也只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拥有改变制度之谈判力量的人为了达到其私人目的,而生成或演化出了一些具有社会效率的制度结果。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性,以及制度的可改造性程序及其对偏好和相结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决定了这种特定环境。

3、制度理论中的行为假定

行为人的认识系统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模型来指导他们选择,或者至少,行为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会使原本发散的模型趋于收敛。

人类行为的两个具体方向:

(1)动机(2)对环境的辨析(deciphering)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以及自我实施的行为,这些不同动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实际选择的结果。同样,我们发现,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智构念来处理信息,辨别环境的。

建立在对现实的主观感知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决定人类选择的重要因素。

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互动过种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

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上的局限则是由处理,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与辨析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4、关于交换的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督与实施契约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的总成本包括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这些投入有些与物品的物理转形(尺寸,重量,颜色,地点,化学成份等)有关。有些则与交易有关,即用于界定、保护以及实施物品的产权(使用的权利,受益的权利,排他的权利,以及交换的权利)部分。

商品,服务,以及代理人的表现,均具有多种属性。且属性层次的高低随样本或代理人的不同而不同。高昂的成本使得对这些层次的衡量不可能是全面的或完全精确的。辩明每一交换单位的各种属性之层次高低所需的信息成本,是这种意义上的交易费用的根源。

风险溢价的大小取决于另一方采取背信行为并给第一方带来成本的可能性大小。

产权,是每个人支配其自身劳动及所拥有之物品与劳务的权利。这种支配权是法律规则、组织形式、实施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函数,也就是说,是制度框架的函数。

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的用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与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其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在经济史上出现过的大部分交换,都是与小规模生产以及地方性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化的交换;交换的第二种一般形式:非人际关系化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各方主要受到家族纽带、契约义务,交换抵押,以及商人行为准则的约束)。交换第三种形式是第三方实施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

事实上,创建一系列规则来使各种非正式约束能发挥作用,是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实施的最佳途径。

要建立一个制度模型,我们就必须深入地探讨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的特征及其演化方式。之后,我们才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来分析政治——经济秩序的整体制度

构成。

5、非正式约束

在我们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中,不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外部的社会交往中,还是在事业活动中,支配结构的绝大部分是由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 of behavior)以及惯例(convention)来界定的。

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依赖于“大脑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一种或多种精心构造的自然语言程式来将感性的、态度的、道德的(行为的)以及事实的信息转换为能被接受的符号”(Johansson.1988.p176)

文化则可以被界定为“由教育与模仿而代代相传,并能影响行为的那些知识,价值及其他因素”(Boyd and Richerson.1985.p2)

非正式约束的出现是为了协调重复进行的人类互动,它们是:(1)正式制度的延伸,阐释和修正;(2)由社会制裁约束的行为规范;(3)内部实施的行为标准。

惯例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交换成本给定的情况下,衡量成本被降低到最低,这对交换双方都是有利的,而且,交换能够自我实施。

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是制度存在的基础,也是理解非正式约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演化中对选择集合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

在短期,文化限定了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因而,可能影响到非正式约束的理解。惯例是文化的,规范也是。

观念,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宗教狂热,都在型塑社会与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正式约束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政治规则广泛地界定了政治的科层结构,包括其基本的决策结构,日常程序控制的外部特征。经济规则则界定产权,其中包括了对财产的使用,从财产中获取收入,以及让渡一种资产或资源的一系列的权利。契约同包括了专属于交换的基本个特定合约的条款。

正式规则的功能在于促进某些特定类型的交换,而并非所有的交换。

一般来说,现行的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尽管这种因果关系也是双向的。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是由政治决策过程界定并实施的,而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

在重复交易中,声誉是一个有价值的资产。(——折射到社会资本问题)

规则是自上而下的,从政治到产权,再到个人契约。契约反映了内置于产权结构(以及实施特征)中的“激励——非激励”结构,故而,参与者的机会集合以及特定契约中所创设的组织形式,也都来源于产权结构。

规则与绩效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由非正式规范,规则和实施特征所组成的混合体,将共同决定选择集合与最终结果。

7、实施

一个社会不能发展出有效的,低成本的契约实施机制,是导致历史上的停滞以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那些能使人们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下从贸易中获取收益的复杂契约,必须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第三方实施。

制度对合作的确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交流机制来为何时实施惩罚提供必要信息。制度通过提供这类信息,使稽查缺失成为可能,制度还往往能减少信息的需求量。

第二,由于惩罚通常是一种公共品,那使全体受益,而成本却由少数人承担,因而制度还必须要为那些承担惩罚他人的职责的人提供激励。

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是复杂,为实现合作结果所需的制度便越复杂,成本也越高。

8、制度与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

界定与保护产权以及实施合约,都需要耗费资源。制度与所用技术一起决定交易费用。由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品转形为商品与服务,也需要耗费资源。转形不仅是所用技术的函数,也是制度的函数。故而,制度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

交换中的权利与约束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1)首先是存在于简单、直接的交换中的;(2)其次是涉及生产中的较复杂的关系;(3)最后,是整个经济体系。

金钱代表了对资源的控制力量;而制度则决定了这种交换的成本。

新的研究主题

设计出一种组织形式来鼓励工人的参与与合作,挑选出有吃苦耐劳品质的工人等,都已经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当前的研究主题。

界定个人机会集合的制度约束,是一个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综合体。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机会集合。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复杂组合使得在特定条件下的连续渐进的变迁成为可能。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微小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而逐渐地改变制度框架,进而深化出一个与初始状态不同的选择集合。

制度约束的复杂组合将带来各种不同的正式与非正式约束的综合体。

在作为交换的约束基础的制度框架中,交易费用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部分。

交易费用包括那些产生于市场因而可衡量的成本,也包括那些难以衡量的成本,如为了获取信息而花费的时间,排队,贿赂等,还包括由于监督与实施的不完全而导致的损失。

9、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组织作为一个有止的的实体,是由其创立者设计出来,用来最大化其财富、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由社会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机会所限定的目标的。

组织不仅是制度约束的函数,也是其他一些约束的函数(如技术、收入、偏好等)。

组织中的“干中学”,顾名思义,是指组织经过重复的互动,能获得一些协调方面的技能并发展出能顺利运作的例行流程。

纯粹知识是应用型知识的前提,但应用型知识的发展则开启了或提出了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应用型知识是纯粹知识发展的重要源泉。

人力资本主是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有形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互补的;在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一定能与有形资本结构的成长同步。

管理的真正任务是:(1)设计与发掘市场(2)评估产品与生产工艺(3)积极地管理雇员的行动。在所有的这些任务中都包含着不确定性,都需要对信息投资。

如果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投资于那些能提高有形资本或人力资本投入品的生产能力的知识,或是投资于能增进企业家默会知识的方面,那么由此而带来的生产能力提高将是与经济成长相一致的。

经济组给的最大化行为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型塑制度变迁:

(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近性的改变。

组织也会鼓励社会去投资于那些能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获利能力的技能和知识。这种投资型塑了技能与知识的长期成长。而技能与知识的长期成长又是经济成长的根本决定因素。

知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主观感知碰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接近于社会报酬率的私人与公共教育投资。

规则的有效结构不仅奖励成功,还会封杀掉组织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这意味着有效的规则将消弭不成功的努力,而提升成功的努力。

10、稳定性与制度变迁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实施方式一起,型塑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现世(mundane,这个词最能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制度的稳定性)活动。

制度,通过降低我们为我们的观念所付出的代价,而使观念、教义、时尚以及意识形态等成了制度变迁的重要来源。

制度均衡是指:在各方的谈判力量以及一系列构成整个经济交换的契约性谈判给定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投入资源来重构合约而获益。

11、制度变迁的路径

布莱恩·阿瑟: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在另一种技术竞争时胜出。

阿瑟总结出四种自我强化机制:

(1)巨大的启动或固定成本,这意味着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成本;

(2)学习效应,能改进产品,或在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增加能降低成本;

(3)协调效应,这有利于与其他采取类似行动的经济主体合作。

(4)适应性期望,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的增加,将能增强人们有关该产品将更受欢迎的信念。

这些自我强化机制所带来的结果,用阿瑟说,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重均衡——有多个解决办法,而结果不确定;

(2)可能的无效率——一项本来更好的技术,由于运气不好,不能获得拥挤而失败;

(3)锁入——一种解决方案一旦达成,就很难再从中走出来;

(4)路径依赖——一些微小事件的结果以及机会环境能决定结局,并且,结局一旦出现,便会产生一条特定的路径。

事实上,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竞争只是间接的,而运用竞争性技术的组织之间的竞争才是直接的。

协调效应能直接从与其他组织的契约中产生,也可间接地产生于对政治组织进行投资这样一些辅助性活动。更重要的是,正式规则将导致一系列非正式约束的产生。它们修正正式式规则,并将正式规则延伸至各种具体的应用领域。适应性期望的产生,是由于建立在特定制度基础上的契约的受欢迎程度的增加能降低规则持久性方面的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制度矩阵的内部依存网络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报酬递增。

一条有适应性效率的路径能使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最大化,能为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行事方式留出空间,能帮助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回馈机制,以鉴别出那些相对无效率的并淘汰之。

(个人,惟及正式或非正式约束的特定变化,当然有可能改变历史,但在绝大多数情况情况下,不会逆转其方向)

在每一个社会,相对价格变化都会产生出边际上的适应性调整,调整的部分是那些需要得到解决的直接的问题,而采取何种解决办法,取决于参与者(那些与特定的总体制度环境相关的组织)的相对谈判力量。

不同的历史以及不完善的结果回馈机制,也使得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各不相同,其作出的政策选择因而必是不同的。如此种种情况,使得边际调整自然不会趋于一致。

(行为人的观念在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其在技术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意识形态信念,影响着决定选择的主观构念模型。)

制度矩阵的报酬递增特征以及参与者的辅助性主观模型提醒我们,虽然特定的短期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的总的方向则不仅是可预见的,还是难以逆转的。

12、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绩效

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

由交易费用决定的行为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制度形成的基础。

制度对当代经济分析的重要性可概括如下

1、特定的制度约束格局有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模型。这些模型随时期的不同,经济

体的不同而有巨大变化。模型带有制度特征,并且通常对制度约束的变化有很

高的敏感性。

2、自觉地纳入制度因素,将迫使所有的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去追问构成其

学科之基础的行为模型,进而去探究——比以往所做的更加系统——信息的成

本以及其不完美的处理过程对于行为人的行为的含意。

3、观念和意识形态是重要的。而制度在决定其重要的程度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观念

与意识形态型塑了个人用以解释周围世界并作出选择的主观心智构念。此外,

通过以特定的方式为人类的互动提升结构,正式制度影响着我们为自身的行动

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当——刻意地,或只是碰巧——正式的制度结构使人们

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表达他们的观念时,它们就为人们提供了将自己的观念和

意识形态纳入到选择中去的自由。

4、政治与经济之间极为复杂的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任何一种经济绩效时都要考虑

的,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出一个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约束界定了政治与经

济之间的交换关系,从而决定了政治——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

渐近性变迁的源泉是组织及其企业家通过获得那些能促进其目标的技能、知识与信息而可能获得的收益。路径依赖来源于一旦走上某个特定路径就能强化这一方向的报酬递增机制。路径的改变是由未能预见到的选择的后果,外部效应,以及一些分析框架之外的力量。

15、经济史上的稳定与变迁

当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的形式以及其最大化的取向,是从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机会集合中衍生出来的,同时,制度结构本身也在渐进地演化。

最早的人类交换甚至连语言都不需要。那里交换规则是通过家庭集团之间可能结为世仇的威胁来实施。然而,到了部落社会,交换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缺少由正式成文规则支撑的国家,稠密的社会网络替代了它的功能。

特定独行与标新立异被认为是对群体生存的一种威胁。

第二种交换形式——苏克——已存在了几千年,其特征可归结为:流传甚广,一定程度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以及相对较高的交易费用。

苏克的核心特征是(1)高额的衡量成本(2)不断进行的客户化努力——那试图与其他商人建立起一种重复交换的关系,但却总是不完美的;(3)在每种情况下都需要深入细致地

讨价还价——关键是自己获益,而让对方付出代价。

在苏克中所缺乏的,正是法律制度与司法实施的根本基础。这一基础能使自愿性组织变得可行并且盈利。缺少了他们,就没有了改变这个系统的任何激励。

降低交易费用的创新,是由组织、工具、特定技巧以及实施特征的创新组成的。这些创新产生于三个成本边际:(1)能增加资本流动性(2)能降低信息成本(2)能分散风险。

影响资本流动性的创新之一,是规避反高利贷法的技巧与方法的演化。

另一种影响资本流动性并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创新,是汇票的演化,特别是那些能促进其转让的技巧与工具的发展,以及贴现方式的发展。

影响资本流动性的第三个创新,是由如何在远程贸易中保持代理人的控制这个问题引起的。

降低信息成本方面的主要发展,是各种商品价目表和手册的印制。这些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大量的国际贸易引起的,因而也是规模经济的产物。

最后一个创新是将不确定性转形为风险。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人们无法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因而也无法为这个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险措施。

(特定的创新以及特殊的制度工具,是两种根本的经济力量互动的产物。一种力量是与贸易的扩大相联系的规模经济,而另一种力量,则是实施机制的完善使得以较低的成本实施契约成为可能)。

14、制度分析与经济史的结合:前景与疑难

激励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它暗含在我们的理论中,并被假定具有特定的形式与影响。

制度矩阵(包括正式规则忣及蕴含于观念与价值中的非正式约束)的适应性效率特征,引导了这种经济与政治环境的诞生,并使组织的生产性活动以及他们发展技能与知识的努力得到回报。

政治与经济组织通过网络外部性及他们一些报酬递增的来源而对制度矩阵的强化,为美国经济史路上决定性的印记。组织也导致了渐近性的变迁。那种稳定性与渐近性变迁相融合,可以带给我们对那段历史更深入,也更令人满意的解释。

非正式约束来源于价值的文化传递,来源于为解决特定的交换问题而对正式规则的扩展与应用,来源于解决简单的协调问题的方法。总体而言,它们对制度结构有着广泛的影响。

行为人的主观感知并不仅仅来源于文化,它还不断地被经验所修改,而经验经过了现存的(文化决定的)心智构念的过滤。因而,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将逐渐地改变规范与意识形态,并且,信息的成本越低,这种改变越迅速。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标准答案完整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5.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解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解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解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基础过关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D.激励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表现在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C.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 D.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存在 E.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制度的变化 三、辨析题 四、分析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C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3.D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A 价格、供求、竞争是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三种机制是紧密交织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 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浅析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在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之前,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学者们所忽视,认为制度因素是作为一个必要的前提而存在。然而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引入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是表现在制度不均衡时,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对经济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而不是制度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制度分析 一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静态分析 由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较短的时期内为避免社会动荡、经济波动很少对制度作较大的变动,因而制度的静态分析是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下文将从制度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 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道德品质等,而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它们大都内生于人们的头脑中,多以思想的形式表现。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思想又引导和指挥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思想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曾有人提出“思想也是生产”的论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评判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它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减少交易成本的工具。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复杂,对于每一项交易,人们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而此时他们可凭借自己的意识形态直接采取行动,因而减少了社会效率的损失;第二,成功的意识形态能有效克服个人和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的克服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更有效的发挥作用,避免“囚徒困境”的出现;第三,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减少正式约束中的执行费用。比如,法律的强制执行费用和法院费用的减少,可以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转移到生产领域。 2.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 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中,分工和专业化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正式约束中的一些制度就是界定人们在分工中的“责任”,因此制度在促使分工和专业化有序进行,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巨大。另外,正式约束是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保证。如“度量衡”制度、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等;正式约束在克服“外部性”使社会资源更充分有效利用方面作用巨大。如“专利法”的颁布实施在克服“外部性”促进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实施机制与经济增长 实施机制是使正式约束能顺利有效执行的保障。由于它能促使制度更完善、更健全、实施更有效,因而能有效规范经济个体的行为,使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机制更有效,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是假定其他两方面不变的前提下对经济增长促进机理的探讨。若三方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 案例1: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农村土地是由公社来使用的。60年代初,安徽省农民开始要求改革公社体制,使得家庭收入可以与劳动挂上钩。当地的领导人开始进行试验,允许一些农户签订小块土地承包合同,由于示范效应,其他许多农户也签订了承包合同。农业土地承包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当地政府和领导人正式批准了实行这种制度。当时中央政府并没有参与其中,后来由于中央政府不同意这种做法,土地承包制度曾被部分地恢复到原来的制度。1978年,安徽省一场严重的旱灾导致了该省出现粮荒。省政府领导允许农民们种植农村生产队无法耕作的任何土地。附近的村庄纷纷效仿。 图一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在历经将近20年之后,中央政府终于开始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中央政府官员正式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可以与生产队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他们“自己的”土地来生产农作物。在一个村子之中,土地的分配原则是一样的,不过村与村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土地从集体所有制转为个人使用和更为正式的使用权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生产率因素决定着土地的分配。不过,土地承包合同并不能保证农民有非常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虽然原则上签订合同之后,土地使用权应当有若干年时间,但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做法是,根据农民的收成情况,时不时地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和官员们对于社会因素和效率因素的考虑从来是不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对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民希望得到更安全的土地使用权,但也有很多人赞成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表示,如果他们的生计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的话,他们是赞成不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的政策的。由于在何种制度框架能够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并没有取得共识,这可能导致了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上进展缓慢。 图二凤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权频繁的进行调整在某些条件下还反映出,一些地方干部希望发挥影响力,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对土地的控制力依然是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各地关于土地使用期限和做法的土地制度大不相同。虽然中央政府同意土地使用年限为15~30年,但这一点从未实施过,实地调查研究显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县级和省级官员,其兴趣更有可能与农民相一致,而不是与当地的官员保持一致。 图三农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解释了制度改革的一些重要教训: 1.试点是制度改革的关键。在本例中,地方政府的试点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中央政府在承认一项成功的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制度改革需要时间。随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支持性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土地制度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3.在制度改革的不同阶段,地方领导人和其他领导人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4.在改变现有的规则时,政府需要了解制度在影响公平与效率上的双重作用。社会因素影响着改革的步伐,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进行制度改革。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 根本的动力 1·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过捏,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过程。 2·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和技术要素的总和。其中既有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基本要素,又有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通过基本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其他要素。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和基础。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 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的易变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则是作为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浅议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浅议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李启龙 学号: 069114241 班级:经济061 老师:后老师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浅议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启龙 (经济061 学号069114241 ) 【摘要】: 适宜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基本上是所有经济学家的共识。西方制度经济学更是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经济发展的要素只有在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下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用。所以,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先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概念出发,然后从三个角度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最后归纳了几点自己的感想。希望可以得出一点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制度经济发展制度创新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我们把它理解为制度);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西方制度经济学认为,促使经济发展的主角是适宜的制度安排,而资本、土地、劳动、技术进步等仅是导致经济发展的必要要素,这些要素只有在好的制度安排下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制度决定论在西方有很多的争议,我们现在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我想它至少说明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可以在制度上寻找原因,这对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制度的介绍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构的约束。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一些列规则,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西方多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把制度的内涵揭示为“习惯和规则”是最恰当不过了。换句话说,制度是约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习惯和规则。制度为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秩序,制度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决定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重点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 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 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