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练习

完整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练习

完整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练习
完整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练习

《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1-2节单元测试

颜色是

A 、红色

B 、紫色

C 、蓝色

9、氢气、一氧化碳、碳粉都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氢气、一氧化碳、碳粉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B 、 都属于置换反应

C 、反应都要加热

D 、反应最终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10、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 (NH 4)2SO 4、Na 2CO 3、KNO 3,若只用一种试剂将它

们一次鉴别出来,应选用的试剂为

()

A 、HCl

B 、BaCl 2

C 、NaOH

D 、

Ba(OH) 2

11、下列各组物质在冋一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BaCl 2 NaCl H 2SO 4

B 、H 2SO 4 NaCl Na 2CO 3

C 、Na 2SO 4 KNO 3 NaOH

D 、NaOH H 2SO 4 HCl

12、现有

1、

2、

3、

4、

5、

6、 7、

、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净化后的空气

C 、加工门窗的铝合金 下列物质属于金

属单质的是 A 、氖气 B 、汞

下列各组中,后者属于前者的是 A 化合物、单质 2分,共30分)

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D 、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

C 、氯化锌

D 、碘

B 、原子、元素 D 、单质、纯净物 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酸根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B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 、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 、酸中一定有非金属元素 下列各组中名称、化学式、物质类别相一致的是

A 、干冰、C02、 氧化物

B 、氯化铁、FeCb 、盐

C 、生石灰、CaC03、盐

D 、纯碱、NaOH 、碱 将鸡蛋壳浸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鸡蛋壳中含有 A 、硫酸根 B 、碳酸根 C 、氢氧根

下列方法不能区别食盐和面碱(Na 2CO 3)的是

A 、加水

B 、加醋

C 、加石灰水

将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 现 D 、硝酸根

D 、加盐酸

再滴入石蕊试

溶液呈

D 、无色

在稀硫酸中 无反应 溶解并放出气体

在c 的硝酸盐溶液中

无反应

无反应

B 、 c 、b 、a

C 、 b 、a 、c

D 、 a 、 c 、b 13、向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的物质,

通过一步反应都能

生成化合物M ,则M 是

A 、硝酸钙

B 、硝酸

C 、硝酸钠

D 、硝酸钡 14、28克铁、12克镁、 9克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

A 、1 : 3: 2

B 、1: 2: 3 15、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物质是

叫乙

+硝酸银溶液 盐酸

丙 C 、3: 1: 2 D 、1: 1 : 1 ()

+铁

+氧气

----- ■ 丁 羊「气?甲

A 、Cu

B 、CuO

C 、Fe 2O 3

D 、Mg

、我会填空(每空 1分,共25分)

16、从H 、O 、C 、Na 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各举一例)

(1)金属 ___________ ( 2)非金属 ________________ ( 3)金属氧化物 ______ (4)非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 ( 5)酸 __________ ( 6)碱 __________ ( 7)盐_ 17、请从一氧化碳、氮气、食盐、熟石灰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1) 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日常生活中用来调味和防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8、 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

(1) 实验开始时,应该向试管中先通一会儿氢气, 再用酒精灯 给试管加热,这为了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完成时,应先 再 ______________ ,这是为了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

,等试管冷却后 (4) 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是 __________________ 。 19、 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CuO+HO+COf

通过比较发现:

(1)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两条:

(2)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 (答一条即可) 22、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能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1)用一氧化碳把赤铁矿(主要成分

Fe2Q )中的铁还原出来。

(2)在焊接金属时,常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23、物质A 可发生如图所表示的反应: 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和类别:

三、我会分析:(每空2分,共26分)

20、小兵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迫 不及待的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

(1)根据实验现象,我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们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

21、对知识的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① H 2CG

2

O+C 创② CaCO

高也 CaO+C 』③ 8(OH )2CO

A

B

C

D

E

化学式

Cu

CuCl 2

类另U

氧化物

四、我会探究(8分)

24、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

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六、我会计算(共2小题,计11分)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C—12、O-16、H —1、Ca-40 Cl —35.5

右图是“XXX”钙片商品标签图。

我能根据标签信息完成下列两题。

25、(4分)主要成分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

每片中至少含钙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 g.

26、(7分)小蓉同学为测定其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她取出4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40.0g ,

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为47.8g (不含烧杯质量,假定钙

片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为:CaCO+2HCI=CaCl2+HO+CO f)

我来求出: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通过计算判断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XX丿X咀嚼片

(60片装)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补钙

[规格]2.5g/片

每片中含:

碳酸钙》1.24g

维生素D100ID

浙教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在暗室中,绿光照在红纸上,我们看到红纸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绿色 3.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反射角() A.增大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4.做早操排纵队时,只要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队就直了。可以解释此 现象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6.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7.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从早晨到晚上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8.一束光与镜面成3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30° C、120° D、90° 9.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 A、便于用粉笔写字 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 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 D、便于黑板刷擦字迹 10. 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 的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11.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时,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夹角是() A.30° B.60° C.90° D.120° 12.电影院里不同的座位上的观众都能看清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A.镜面反射B.漫反射 C.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 13.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 ) A.没有入射角和反射角 B.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 C.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90° D.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90° 14.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 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5.太阳光通过蓝色的玻璃片,屏上的颜色是( ) A.白光 B.蓝色 C .黑色 D.七色中缺蓝色 1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1~5节)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判定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事先选定参照物 B.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不同,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D.高速行驶的火车也可以作参照物 2.机械式闹钟要上发条,这实际上是使发条积蓄() A.动能 B.电能 C.势能 D.热能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发生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4.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B.汽车匀速转弯 C.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渐渐地停下来 D.列车沿平直轨道匀速出站 5.火车的速度是72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20米/秒,则()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6.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小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7.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是()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确定8.比较F1和F2的大小,正确的是() A.F1>F2 B.F1

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学霸笔记

第一节 一、金属与非金属 3. 1.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而大多数金属材料是合金 2.合金:将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即为合金——混合物 3.常见合金: 铁合金:1)生铁: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含C量较高 2)钢: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含C量较低 机械性能好质地坚硬 有弹性和延展性 用途:制作坚硬的汽车车身及制造刀具、量具和模具等,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材料 4.合金的机械性能: 合金与纯金属相比,一般具有较低的熔点,较大的硬度,较差的导电性 三、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1.污染来源:日常生活废弃的金属垃圾 大量工业废弃的金属垃圾 工厂排出的含重金属的污水 2.金属污染的危害 1)浪费大量的资源 2)铅、镉等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或地下水源 3)铝等金属在自然界不会自行分解,积累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 4)大量使用含铅汽油和废弃电池等都可引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3.防治金属污染的方法: 1)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分类回收各种废弃的金属材料,循环再生产 3)使用无铅汽油 4)各种废渣、废水、废旧电池等不能随意堆放、丢弃 第二节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金属 + 氧气 金属氧化物 2Mg + O 2点燃= 2MgO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物质 2Cu + O 2 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有些金属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 说明:不同的金属跟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4Al + 3O 2 === 2Al 2O 3 铝制品不易被锈蚀 Al 2O 3 + 6HCl == 2AlCl 3 + 3H 2O 铝制品不能盛放酸、碱性物质 2.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 + 酸 盐 + 氢气 Mg + 2HCl == MgCl 2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Fe + 2HCl == FeCl 2 + H 2↑ 2Al + 6HCl == 2AlCl 3 + H 2↑—— 实验室制氢气原理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有的不会反应,如:Cu 、Hg 、Ag 、Pt 、Au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AC + B 3.金属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 金属 + 盐 新盐 + 新金属 Fe + CuSO 4 == FeSO 4 + Cu 湿法炼铜 Cu + 2AgNO 3 == Cu (NO 3)2 + 2Ag 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呈 +2价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与盐反应: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可溶性盐 溶液中置换出来 2)金属与酸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里的氢(元素)置换出来 3.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1)4 == ZnSO 4 + Cu 说明:金属Zn 失电子的能力比强 2)氧化还原反应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

九上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学时】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1、多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势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内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太阳能、核能 【能量是多种形式存在的,但要注意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能】 (1)机械能:存在于运动的物体(动能)或具有一定高度的物体(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性势能)中; (2)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又叫热能;(3)光能:能发光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太阳能属于光能; 2、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1)能量的转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分析某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和所要研究的过程; ②物体在起始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 ③物体在最终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 (2)能量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4)要获得一种能量必须以消耗另一种能量为代价,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第2学时】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劳无功” (1)没有力,但有距离:“无劳无功” 如: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2)有力的作用,但没有距离的移动:也就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 “有劳无功” 如:一个静止的汽车,一个人用了很大的力推他,但不动,因此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的移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劳动无功” 如:手提着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水桶虽然受到提力的作用,但是由于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且移动的是水平距离,不在同一方向上,故而提力对水桶没有做功; 3、做功的表示说法:力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做功、力做功; 二、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Na-23 、Si-28、Ca-40、Fe-56、Cu-64、S-32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 A 、纯碱 B 、氢氧化镁 C 、熟石灰 D 、烧碱 2、1969年,美国一个天文小组在宇宙星云中发现了甲醛(化学式为CH 2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醛属于无机化合物 B 、星际空间存在有机分子 C 、甲醛是由碳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 、食用被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水产品对人体无害 3、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澄清石灰水 B 、液态氧 C 、干冰 D 、大理石 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KNO 3和HCl B 、Mg (OH )2和稀H 2SO 4 C 、CaCO 3和HC1 D 、CaCl 2和Na 2CO 3 5、某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与金属线相 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 A .延展性 B .导电性 C .弹性 D .导热性 6、对Cu (OH )2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B 、跟氯化钠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C 、常温下为蓝色固体,不溶于水 D 、跟稀硫酸能发生中和反应 7、一些食品和生活中的物质的pH 大致如下: PH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木灰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B 、肥皂水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C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橘子 D 、西瓜比酱油的酸性强 8、往含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 A 、只有大量气泡冒出 B 、只有白色沉淀产生 C 、开始冒出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 D 、开始出现白色沉淀,后冒出气泡 9、在稀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溶液的pH 几乎不变的是………………………( ) A 、AgNO 3溶液 B 、CaCO 3固体 C 、KOH 溶液 D 、生石灰(CaO ) 10、在物质分类中,下列各组内有一种物质与其它三种物质不同的是………( ) A 、(NH 4)2SO 4 FeCl 2 Cu(NO 3)2 CuS B 、CaO Fe 2O 3 CO 2 SO 2 C 、H 2CO 3 H 2SO 4 HNO 3 H 3PO 4 D 、海水 石油 酒精 煤 1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不产生沉淀和气体的是( ) A 、碳酸钾和硫酸 B 、硝酸钾和硫酸钠 C 、氢氧化钙和盐酸 D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 12、化学反应往往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下列各图所反映的措施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13、在氯化镁 食醋 橘子 酱油 西瓜 西瓜 牛奶 蛋清 肥皂草木灰 牙膏

(完整版)精编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测试卷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利用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2.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游戏活动。活动要求是:家庭成员 中的任意两名成员分别站在如图所示的木板上,恰好使木板水平平衡。若小 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米的一侧, 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l米的另一侧,木板水平平衡。现在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小兰的速度是0.5米/秒,则爸爸的速度是多大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不被破坏? ( ) A.1.0米/秒 B.0.75米/秒 C.0.5米/秒D.0.25米/秒 3.下列各个过程中要做功的是 ( ) A.人提水桶水平匀速走了10米 B.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 C.沿斜面将物体匀速上移5米 D.冰块在光滑冰面上自由滑行 4.下列各个用电器工作时,电能的转化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电烙铁 B.电熨斗 C.电热毯D.电吹风 5.如图所示,把同一物体沿斜面BA和CA分别拉到顶端A,若沿斜面 的拉力F1=F2,则斜面两边的机械效率B、C的大小关系是 ( ) A.B>C B.B=C C.BR乙,通电一段时问 后,发现甲瓶玻璃管中煤油的液面上升得比乙的高。该现象能够说 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 A.材料 B.电流C.电阻 D.通电时间 9.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100牛的物体,用30牛的水平推力使 其以1米/秒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匀速运动了l0秒,则此过程中 ( ) A.重力做了3000焦的功 B.推力的功率为30瓦 C.推力做了1000焦的功 D.摩擦力为100牛 10.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0点,另一端系一小球, 正下方点的正下方固定有一枚钉子P。位置1在O点的正下方,位置3 与A点等高,位置5是A与1之间的某点位置2是1与3之间的某点, 位置4是高于3的某点。不考虑空气阻力及摩擦,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 ( )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九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50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抽水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2、如图所示的工具或仪器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行李车 B、晾衣竹竿 C、天平 D、踏板 3、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 和势能发生的变化是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势能不变 C、动能和势能都变小 D、动能和势能都不变 4、一重100N的木块放在一水平面上,在一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拉力方向移动了5 m, 则拉力做的功为 $ A、100J B、100W C、500J D、600J 5、如右图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别沿a、b两个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观察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则有 A、沿a方向拉时,示数较大 B、沿b方向拉时,示数较大 C、两次的示数一样大 D、无法判断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其功率也一定越大 B、做功越快的机械,功率越大 》 C、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一定越多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升高时,所含的热量增加 B、温度较高的物体,所含的内能也较大 C、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D、0℃的冰块,它的内能为零 8、下列现象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现象是 A、汽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的温度降低 B、在火炉边烤火时,人觉得热 C、水盆里的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 D、把炽热的工件放在冷水里,工件的温度降低 9、现在的火箭一般采用液态氢做燃料,这主要是因为氢具有 ,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质量 C、较大的热值 D、较大的比热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科学月考试卷

九年级科学第三次月考检测试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2.第十一届全运会于20XX 年10月16日~28日在山东举行。下面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景,从科学角度分析,其中运动员不做功的是( ) 3.在一次义务劳动中,小明同学用100牛竖直向上的举力,将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95牛的物体举高1米搬到货车上。在此过程中,小明的举力做功大小为( ) A .190焦 B .200焦 C .100焦 D .95焦 4.下列工具在使用中可以看作杠杆,其中不能省力的是( ) 5.每周一晨会时,升旗手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原来是利用了旗杆顶上的一个滑轮。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滑轮,可以省力 B .定滑轮,可以省力 C .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D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6.下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的是( ) 7.下列事例中,物体只具有动能的是( ) 8.下列单位中,不是电功率单位的是( ) A .焦/秒 B .千瓦时 C .瓦 D .伏·安 9.下列仪表可以直接测量电功的是( ) A .举着杠铃停留3秒钟 B .掷标枪 C .游泳 D .跨栏 A.起子 B.道钉撬 C.筷子 D.钢丝钳 A.小孩滑梯臀部发热 B.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C.冬天采用搓手取暖 D.气体膨胀将活塞推出 A.绕地运行的人造卫星 B.海上行驶的轮船 C.起跳升高中的运动员 D.压弯的竹条 A.发射火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机械能 B.风力发电: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燃油汽车行驶: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D.给蓄电池充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