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多。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理论。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等马对齐王完全优势的上等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上、中等马对付齐王的中、下等马,结果稳赢。

当然许多理论都存在缺陷,比较优势理论也不例外。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

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

一旦出现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人们惊异地看到,李嘉图陷入了

“此优为彼优,无甚可择!”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权轻?”的尴尬境地。

二.先发优势理论

在高技术产业中,企业往往会为了成为第一个开发出革命性新产品而竞争,亦即竞争成为先行者。从定义上讲,先行者对于革命性的产品居垄断地位。如果新的产品满足了顾客未能满足的需求并且需求很大,则先行者可以获得极大的收入和利润。所谓先发优势即是领先技术和产品带来的持久的竞争优势。

先发者获得的优势主要来自5个方面:

第一,先行者有机会探索网络效应和正反馈回路,封杀竞争对手的技术。

第二,先行者可以建立重要的品牌忠诚度,后来者很难打破。

第三,先行者可能有机会限于竞争对手实现销售,通过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实现成本优势。

第四,先行者为使用它的顾客创造了转换成本,后来者很难从先行者手中夺取。

第五,先行者可能积累起关于顾客需求、分销渠道、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等等的有价值的知识。

先发者也面临先发劣势和风险。

首先,先行者需要承担重大的“领先成本”,而后来者则不必。

其次,类似地,先行者更容易犯错误,因为新市场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后来者可以从先行者的错误中学习,对产品进行改善,向市场上投放品质更佳的产品,夺取先行者的市场份额。

再次,先行者可能冒错误配置资源和能力的风险,因为他们面对的顾客并不具备大众市场的特性。

最后,先行者可能错误地投资于二流的或落伍的技术。

三.后发优势理论

一、什么是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Second-mover adva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动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研发成本优势、行业风险把握优势等。

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市场进入次序优势,包括先动优势和后发优势。

其中先动优势是指企业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进入市场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或竞争优势。

二、后发优势存在于三个方面

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后动者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政府审批、基础投资等很多方面比先动者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益。

(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由于市场初期,技术和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discontinuities)往往导致先动者的错误决策,而后动者可以从先动者的错误中吸取这些教训,不再犯先动者曾经犯过的错误。

(3)在位者惯性: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组织僵化,企业不愿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不愿改革,而后动者作为一个追赶者,时刻都想抓住机遇从而取代先动者的地位,因而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产品等都进行大量的革新,从而在与先动者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后发优势的来源

汤姆森等人也对后发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把后发优势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开拓性的先动者地位比后动者地位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得多,而且先动者几乎没有获得什么经验曲线效应。

(2)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很快,早期投资的设备和技术会很快过时,而后动者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由于顾客对先动者的忠诚度很弱,后动者很容易就能打开市场。

(4)先动者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技术和经验可能轻易地被模仿甚至超过。

对于后发优势,举个通俗的例子

四、"小猪"抢食——后发优势

故事介绍

笼子里有两只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他们每天要为吃食问题奔忙着。因为这是个奇特的笼子,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要想好好吃顿饱饭,就得从笼子的一头跑到另一头。

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现在的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

端,按按钮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吃了不少。

如果大猪先到(即小猪按按钮),有可能大猪已经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如果同时到达(即同时按按钮),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如果小猪先到(即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大猪可以吃到6个单位。

如果两只猪同时按按钮,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进7个单位,付出两个单位,得益

5个单位,而小猪吃进3个单位,付出2个单位,实得1个单位;(大猪5大于小猪1)如果大猪按按钮,小猪先吃,大猪吃进6个单位,付出2个单位,得益4个单位,实得4个单位,而小猪吃进4个单位,实得4个单位;(大猪4 等于小猪4)如果大猪等待,小猪按按钮,大猪先吃,吃进9个单位,得益9个单位,小猪吃进1个单位,但是付出2个单位的体力劳动,实得-1个单位;(大猪9大于小猪-1)如果双方都懒得动,所得都是0.(大猪0等于小猪0)

可以得到无论采取什么策略,大猪吃进的食物量总是大于或者等于小猪。

在"智者博弈"中,小猪的优势策略就是坐等大猪去按按钮,然后从中受益。换句话说,小猪在这个博弈中具有后发优势,大猪按不按钮,小猪的损失都不如大猪的多。大猪不按,双方都没有吃;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多吃。

这样的后发优势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朱元璋接受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就属于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也是"智者博弈"的生动再现。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其

相关概念——后发劣势

英文名称“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四.格兰仕的案例研究

格兰仕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品牌,其微波炉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远远将松下、LG等对手甩开后面,品牌竞争力胜出同侪一筹。格兰仕的品牌战略很简单,然而很有大智慧:聚集于局部,获取绝对主导权。格兰仕最初生产羽绒和服装产品,1993年发生战略转折点,开始将品牌聚焦于微波炉。1995年,格兰仕取得微波炉市场全国第一,自此开始了所向无敌的专业品牌打造。至今,格兰仕已在微波炉领域取得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市场领先,任何一个对手不能与之比拟。

一、问题提出与分析视角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英文Galnz,以下简称格兰仕)是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2002年格兰仕的微波炉产量为1400万台,是松下电器微波炉产量的7-8倍。从1995至2002年,格兰仕在中国微波炉市场上连续8年蝉联第一。2002年格兰仕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70%,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0%。

二、格兰仕的高速成长轨迹

格兰仕位于中国家电生产基地广东省顺德市。公司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有员工13000多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员工总数28%以上。格兰仕的前身是“广东省顺德市桂洲畜产品企业(集团)公司”,于1992年6月更名为格兰仕,开始进入微波炉行业,目前,微波炉产品出口到欧、美、亚、非、大洋等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创业:生产羽绒、服装(1978~1991年)

1978年9月28日,格兰仕总裁梁庆德7选地址,决定

以顺德市荣桂区西窖河畔为厂址,带领10余人破土动工,

筹办乡镇企业“顺德桂洲羽绒厂”,生产羽绒制品。顺德市西

窖河(系珠江水系)的支流从格兰仕厂区流过,使该公司三面

环水。梁庆德总裁当时说:“我们公司三面环水,只有背水

一战了”;1979年,正式建厂,200多名员工大多是当地的

农民。该厂以手工操作方式洗涤鹅鸭的羽毛并买给外贸单位(外贸单位出口)。同年实现销售额46.81万元。

1979~1991年的12年期间,格兰仕通过与外商(主要是港

商)合资,公司的经营业务从洗涤鹅鸭的羽毛发展到包括原白色兔毛纱出口、染色纱出口、纱线染色加工、生产、出口羽绒被、服装等产品。同时将格兰仕牌羽绒被、服装在国内市场销售。1991年该企业产值超亿元,并荣获“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格兰仕前身发展轨迹参照附录)。

2.转向微波炉产业(1992~1995)

1991年初格兰仕最高决策层认为:羽绒服装等其出口前景不佳,为保持该公司持续发展,应从纺织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行业。鉴于广东省顺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他们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此外考虑到中国大家电(冰箱、彩电等)企业的竞争较为激烈,他们决定以小家电为主攻方向。1991年的3月,格兰仕总裁梁庆德一行去日本考查家电市场。他们在东京秋叶原的电器专卖店,第一次见到微波炉。梁庆德总裁觉得“这个东西有做头,越是稀货就越有做头”,与梁总同行的一位工程师也惊讶不已,他是纺织工程师不了解家电。在当时的格兰仕连略懂家电的工程师也找不到。随后梁庆德一行考察了日本东芝微波炉生产线。

与此同时,格兰仕其他人员开始调查国内微波炉市场,发现微波炉行业有以下特点:(1)微波炉从6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到1990年微波炉世界产量达2254万台,产

品技术成熟,在发达国家的家庭被普遍使用;(2)微波炉从1990年进人中国家庭,同年产量为100万台,进口量为几万台。他们认为随着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普及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波炉市场将是一个基数小、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的市场;(3)在华生产微波炉的中外企业只有4家,即松下、飞跃、水仙、惠尔普一蚬华。企业间的竞争不太激烈”。最后,他们认为中国微波炉的市场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但几乎被外国品牌所垄断。

1992年经过论证分析,正式决定进入微波炉行业。1992年6月将原“桂洲畜产品企业(集团)公司”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致力于高品位家电的生产和销售。格兰仕的英文在希腊文里指的是“富丽堂皇”的意思,如今格兰仕几乎成了微波炉的代名词。

进入“微波炉”后的格兰仕面临首要问题是:作为一家生产羽绒的企业,完全不了解家电产品的生产技术。为此梁庆德总裁带着他的儿子梁昭贤,5次去上海无线电18厂聘请5位微波炉专家为高级工程师。为梁总裁父子一片真诚所感动,5位专家抛弃上海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格兰仕创业。以这5人为核心,格兰仕迅速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技术人员队伍。同年9月,梁庆德总裁用创业10多年的资金积累,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微波

炉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开始生产“格兰仕”品牌的微波炉。1993年,格兰仕批量生产微波炉1万台。

1994年,实现产销量10万台的目标,获得销售额、利润“双超历史”的业绩。当时格兰仕面临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1)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导致商品购买力大幅度下降;(2)珠江三角洲遇到百年来的特大洪水灾害,格兰仕厂区浸水2.8米,遭受巨大损失。但由于格兰仕人的共同努力,同时推行股份制改革,该公司管理、技术人员贷款购买公司股份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并依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公司的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一个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1995年,格兰仕微波炉销售量达25万台,市场占有率为25%,居国内市场第一位,销售收入3.84亿元,利润3100万元。至此,通过4年的努力,格兰仕成功地从羽绒生产厂商转为微波炉制造商。

3.不断降价、稳居市场第一(1998年-现在)

微波炉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并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1996年5月,北京的雪花牌微波炉率先通过降价提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在其降价3个月之后,发动第一次降价,平均降幅达40%,推动了微波炉在中国家庭的运用与普及。当年格兰仕全年产销量达65万台,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为34.7%。1997年10月,经国家权威部门

评估“格兰仕”品牌的无形资产达38.1亿元。同年10月,格兰仕集团第二次大幅降价,降价幅度在29%~40%之间。全年微波炉产销售量达198万台,市场占有率达47.6%以上,稳居第一。1998年5月,格兰仕的微波炉以“买一赠三”和抽奖等形式变相降价并逐步将市场重心转移到海外。同年,格兰仕的微波炉年产能达到45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1.43%。同时,格兰仕集团投资1亿元进行技术开发;下半年利用欧盟对韩国微波炉产品进行反倾销制裁的机会,格兰仕微波炉大举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

1999年1月格兰仕剥离最后一项羽绒厂全面转型为家电集团,3月格兰仕北美分公司成立,同时美国微波炉研究所成立,向市场推出新开发的100多个品种。并聘请Anderson公司为集团财务顾问,微波炉销售量达600万台,其中内销与出口各占50%。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7.1%,稳居第一位;欧洲市场占有率达25%。电饭煲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2.2%,居第三位。格兰仕的全年销售额达29.6亿元。2000年初经国家权威机构评估格兰仕的无形资产已高达101亿元。2001年格兰仕的微波炉入选首批“中国名牌”。同年6月,格兰仕微波炉第四次掀起以“五朵金花”系列等中档机为主,包括高档机在内的全方位、大规模降价,降幅高达40%,这是格兰仕高中低各档主力机群全方位第一次降价。通过大赠送礼品配合大降价,部分型号大赠送礼品的价

值逼近微波炉的市场价。例如,黑金刚机型零售价为800

多元,配送礼品价值就达600多元(电饭煲、微波炉全套餐具等)。同年10月,格兰仕高挡品种的微波炉再次大降价,高档黑金刚系列微波炉降幅接近40%。同年,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6%,国际市场占有率突破30%,微波炉生产能力达1200万台。

2001年7月,格兰仕研制并批量生产数码光波微波炉。该机型综合光波与微波的功能的同时,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对食物进行内外交错加热,令食物在高效烹饪之后保持原汁原味、营养、健康。同年10月份,在香港电子展和第90届广交会上,仅数码光波微波炉就吸引了来自欧美客商的200多万台订单。同年,格兰仕微波炉实现销量约1200万台,销售额达到68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2002年4月12日,数码光波微波炉降价37%。以数码光波、时尚先锋等性能价格比更高的高端产品为主导,格兰仕微波炉内外销都保持上扬势头,产销规模达1300万台,外销约占70%,全球市场占有率扩大到40%以上,特别是欧美市场发展迅猛,其中仅出口美国市场的销量就突破了百万台,在法国、德国等国占有大半市场,在整个欧洲市场已占有45%的份额。

案例分析:

3、格兰仕为什么能成功?

1)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格兰仕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中国就是适合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企业可以利用的最便利的资本。同时,国内由于没有颁布有关劳动力工作时间限制的法规,劳动力可以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格兰仕就是通过“机器不停,工人轮休”的方式,使机器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

2)中国的技术后发优势

中国还处于赶超时期。它的特点是起点较低,有许多产品和技术可供学习。比较而言,学习比创新要容易得多。格兰仕之所以有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主要采取了领先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产品和技术。现成的产品,就有被检验的市畅 对这样的产品进行投资,就会有较小的风险,因而敢于进行大规模投资。

3)中国的政策环境优势

我国目前还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如反垄断法和相关的劳动法规。这使得格兰仕的市场份额高达70%,仍无人兴师问罪;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也无法规约束。

4)中国市场规模巨大的内生优势

一个拥有13亿人的国家,在20年的时间里人均收入以每年平均8.4%的速度增长,这是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做梦都想不到

的市场沃土。至少在家电领域,这个巨大市场可以养育以任何技术武装起来的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大成人,才能到世界上去闯荡。格兰仕之所以敢于采取贴牌战略,是自恃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可以吸纳利用受让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这样就可以昂首挺胸的迈开进入世界市场的伐,成为世界的巨人。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格兰仕的价格战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无论是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还是后发优势;无论是市场规模宏大引发的规模经济,还是由于劳动法的宽松而导致格兰仕可以让生产机器24小时运转,都最终使格兰仕的制造成本降低,使格兰仕有足够的空间来打价格战。因此“屠夫之道”是科学之道,明智之道,也是中国的其他企业可以借鉴模仿的成功之道。

格兰仕可以做到的,中国的其他企业也同样可以做到。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适合于每一个企业。林毅夫教授曾经明确指出,中国就是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应该象“亚洲四小龙”那样利用好后发优势。如果中国非要进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非要违背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现状,那肯定就要付出代价。格兰仕就是分析透彻了

中国的现实,并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中国其他制造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比较优势计算

答: 1、分工前根据两个国家生产计算机和小麦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可以确定,A国产品的价格比为1单位计算机=26单位小麦,B国产品的价格比为1单位计算机=20单位小麦; 2、由此可见A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B国在生产计算机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在分工贸易中A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B国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 3、如果分工贸易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那么对于进口计算机的A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计算机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104个工作日,而现在A 国用出口22单位小麦换来进口1单位计算机,而生产22单位小麦A国耗费了88个工作日,因此A国节约了(104-88)即16个工作日; 对于进口小麦的B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小麦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3个工作日,而现在B国用出口1/22个单位计算机换来进口1单位小麦,而生产1/22单位小麦B国耗费了60/22即2.73个工作日,因此B国节约了(3-2.73)即0.17个工作日。 4、如果分工贸易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那么对于进口计算机的A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计算机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104个工作日,而现在A国用出口24单位小麦换来进口1单位计算机,而生产24单位小麦A国耗费了96个工

作日,因此A国节约了(104-96)即8个工作日; 对于进口小麦的B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小麦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3个工作日,而现在B国用出口1/24个单位计算机换来进口1单位小麦,而生产1/24单位小麦B国耗费了60/24即2.5个工作日,因此B国节约了(3-2.5)即0.5个工作日。 5、从第3和第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当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从1计算机=22小麦变成1单位计算机=24小麦后,A国进口1单位的计算机节省的工作日减少而B国出口1单位的计算机节省的工作日增加,这说明A国的贸易收益减少而B国的贸易收益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将会影响两国国家贸易收益的分配,哪个国家出口的商品价格升高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哪个国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反之亦然。

绝对优势理论案例分析

民大-刘晓药物制剂11142062 案例分析: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分析: (1)这一案例是绝对优势理论对重商主义的抨击。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奖出限入”,他们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 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去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 加深。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 途径,而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差异。 在这一案例中,太阳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而蜡烛生产商是弱势的一方。如果 按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国家就应该像上文中讲的限制利用自然光,就好比限制进口, 这是不现实的。他会遏制国际分工的发展,进而影响本国经济发展。 (2)这一案例还有涉及相对需求理论的一些观点。 限制利用自然光人们对蜡烛的需求会增加。同理,当我们先限制对国外商品的进 口就会加大人们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当然这只是短期内,长期会影响国家经济进 步。 组长很抱歉今天才给你,前几天有实验课一直没时间做,很抱歉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 案例分析

一、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货币金银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证明,货币金银及贵重金属,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贵重金属的流入可以增强国家的国力,流出则是国家的损失,主张对贵重金属的流动进行经济干预以增加贵重金属存量。重商主义前期,重商主义这较为注重限制贵重金属的流出,而在重商主义流行的后期,重商主义更加注重重金属的顺差,此时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为是贸易差额理论。 1.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看法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每单位所需的劳动(小时) 酒棉布 英国 4 2 葡萄牙 2.5 5 两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情况 上图表示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分别所需的时间,及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为时间的倒数,分析出英国在生产棉布上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如果两国在生产上进行分工,分别生产其生产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向对方国家进口比国内原来生产的产品更为便宜的同类产品,这样两国的综合生产率就得以提高,同时资源也得到的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两国的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这样的绝对优势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两种产品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话,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重商主义的否定,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划下了历史新的一页,重商主义的没落,世界走向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1.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的局限性,解释了在一个国家两种产品都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2)在一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可以再各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3)商品在两个国家内可以自由流动,不存在人为障碍 (4)假定没有运输成本 (5)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 (6)产品的夹着仅由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决定 (7)两国的劳动数量是给定的,而且是被充分利用的,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剩余(8)当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相互转换时不存在机会成本 (9)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产品时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 (10)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存在货币之间的交换,只有物物交换 劳动数量(小时/ 年)劳动生产率(单位/1小时) 酒棉布 英国1000 0.1 0.2 葡萄牙1000 0.5 0.25

格兰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 第六组 组长:纪执军 组员:孔德贤、 高胜杰、路海娟、葛 园园、杨泽、赵杰

成长历程 总体战略 规模化 低成本 橄榄模式 产品相关性很强的多元化——只做相关专业的多元化竞争战略 职能策略 营销策略 生产运作策略 人才战略 财务策略 研究与开发策略 国际化战略 企业文化

格兰仕成长历程 格兰仕创建于1978年,前身是一家乡镇羽绒制品厂。1992年,带着让中国品牌在微波炉行业扬眉吐气、让微波炉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的雄心壮志,格兰仕大胆闯入家电业。在过去10多年里,格兰仕微波炉从零开始,迅猛从中国第一发展到世界第一: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1995年,以25.1%的市场占有率登上中国市场第一席位;1999年,产销突破600万台,跃升为全球最大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2001年,全球产销量飙升到1200万台,并让国人又开始从“光波炉1普及风暴”中全面领略“高档高质不高价”的新消费主义。至2006年,格兰仕已经连续12年蝉联了中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连续9年蝉联微波炉出口销量和创汇双冠。 格兰仕总体战略——专业化战略 规模化 格兰仕没有采用多元化战略,而是集中全部资源,朝认定的方向以规模化为重点发展单一的微波炉产品。 低成本 格兰仕的成本优势与规模化优势相辅相成。大批量生产,低劳动成本,采购方垄断,规模效应等,使总成本降低,然后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和专利技术,并大量投入生产,降低单位研发费用,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如此良性循环,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橄榄模式 国际分工不同,定位准确,只专注于制造,绝不涉及流通领域,明智的选择橄榄模式,以自己的橄榄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模式对接。将自己的全部资源用于核心竞争力——制造,不搞多元化经营,才是格兰仕迅速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 产品相关性很强的多元化——只做相关专业的多元化 1998年开始是格兰仕集团发展的新阶段,其战略重点在多元化与国际化。多元化是在小家电行业范围内进行。 1光波炉是一种家用烹调用炉,号称微波炉的升级版,光波炉与微波炉的原理不同。光波炉的输出功率多为七八百瓦,但它具有特别的“节能”手段。光波炉是采用光波和微波双重高效加热,瞬间即能产生巨大热量。

比较优势练习题

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阐述选择的原因。 Table 3.3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Productivity Umbrellas per labor hour 6 1 4 3 Units of corn per labor hour 1.Refer to Table 3.3.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Both goods; neither good b.Neither good; both goods c.Umbrellas; corn d.Corn; umbrellas 2.Refer to Table 3.3.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Both goods; neither good b.Neither good; both goods c.Umbrellas; corn d.Corn; umbrellas 3.Refer to Table 3.3.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a unit of c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is __________ umbrellas 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a unit of cor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__________ umbrellas. a.2/3; 3 b.3; 2/3 c.3/2; 1/3 d.1/3; 3/2

格兰仕公司案例分析

格兰仕公司案例分析 1.请描述格兰仕公司的订单赢得要素, 订单资格要素 (3分) 订单赢得要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胜过其竞争对手,从而赢得订单。 1.一个公司或者它的产品必须具有一些竞争对手没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被顾客选 择为供应商; 2.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公司需要靠“价格”、“可靠的交货”、“交货速度”、“质量”、 “产品种类”、“对顾客的变更做出迅速反应”、“售前服务”、“售后服务”几大要素。 订单资格要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资格参与竞争,进入市场。 1.一个公司的产品或它的的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或者标准从而被顾客选择为 供应商; 2.竞争者已达到的水平或市场/消费者认为必须达到的标准。 订单赢得要素和订单资格要素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如下图所示: 2. 评价格兰仕公司所强调的六个运营目标(成本,质量,交货, 灵活性,创 新,及服务)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哪些改变? (3分) 格兰仕公司所强调的六个运营目标的分析如下: 1. 成本(Cost): 在可能的最低成本下生产,销售及运送产品/服务. 衡量标准:生产制造成本、原料成本、劳力成本、能源成本、机器成本、管理费用、物流费用、存货及缺货费用.

重要性: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的成本水平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 质量(品质)(Quality): 什么是质量? 一致性: 产品达到客户具体要求的程度? 表现性: 产品/服务的功能怎么样? 可靠性: 产品的功能是否可靠? 耐用性: 产品可以用多久? 特殊的功能、顾客用起来感觉舒服、名牌、满足顾客的期望、顾客觉得值 衡量标准:内部不合格成本(返工, 次品率)、外部不合格成本、产品在使用发生故障的频率,保修成本,对顾客以及社会的危、害产品故障平均间隔的时间、产品的特殊功能、产品性能的技术指标、顾客满意度 重要性:产品质量没做好,企业产品就会滞销,企业就会倒闭,所以,质量好坏关系企业生死存亡,是企业的生命。 3.交货(Delivery): 可靠性: 按时按量送达、 衡量标准:按时送达的产品、没有按时送达的产品劳力成本、速度: 顾客订购后的迅速反应、从定货到送抵之间的时间。 4. 柔性, 弹性,灵活性(Flexibility): 对产品的种类及数量的改变的反应能力 衡量标准:推出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从生产一种产品改生产另一种产品需要多长时间、在流水线上改变生产产品比例需要的时间机器成本、数量: 对产品需求的数量的改变做出迅速反应、 5.创新(Innovation): 推出新的产品或使用新的工艺流程 衡量标准:新产品在总销售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新产品推出的频率、已推出的新产品的成功率、在研究和开发中的花费占总销售的百分比、在工艺流程中采用新技术的频率 6. 服务(Service): 好的服务能够帮助顾客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产品 衡量标准:售前服务、积极迅速回应顾客问询、对产品及服务的技术专家、销售服务、运送产品、收款、安装、售后服务、售后技术支持、产品保修 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哪些改变: 格兰仕的强项从硬件来说无疑是制造,从软件来说是成本管理,规模经营。然而,过于依赖价格战也产生了许多弊病,成为格兰仕的弱项:1、老百姓买前盼降价,为的是少花钱;买后怕降价,原因是怕贬值,于是买其他价格稳定的品牌,图个心里安稳;2、商场利润率不断降低,产生抵触情绪,影响销售;3、产品差异化降低,影响技术进步的步伐;4、品牌价值扭曲,格兰仕成了低价的代名词,但未成为优质的象征。在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商家无不唯利是图,对于市场占有率、规模经济、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等似懂非懂,很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绝对优势教案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理解这些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掌握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重点】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 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作者背景 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主要观点:概念及推导过程 理论评价:贡献及缺陷 理论应用:实证分析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理论背景: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财富,认为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他们没有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财富。奖出限入、高关税是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重商主义主要观点:金银财富论和贸易顺差论。 “重商主义提出的富国两大手段,虽是奖励输出和阻抑输入,但对于某些特定商品,则所奉行的政策又似与此相反,即奖励输入和阻抑输出。但据称,其最后目标总是相同,即通过有利的贸易差额,使国家致富。”——《国富论》重农学派。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据我所知,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从来未被任何国家所采用;现在它只在法国少数博学多能的学者的理论中存在着。”——《国富论》 2、实践背景:重商主义束缚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要求从理论上证明自由贸易的优越性。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机械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劳动,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使工业资本家取代商业资本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力量。 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Mecantilism)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他们对金银货币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 Adam Smith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3、作者背景: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1776年 Adam Smith出版了《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

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案例分析

z an Gal分兰仕成本领先战略案例析格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格兰仕成 本领先战略案例分析。我们是第一小组,大家好,首先是格兰仕集团的概况,这是我们的小组成员。这是我们今天展示的总体框架,第二点我们将重点分析下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上如何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取得成第四点我们将重点分功,接下来是格兰仕的低成本领先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最后是格兰仕现阶段析格兰仕在空调业上是否能再次采用低成本战略取得成功,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 小组的建议。 1、格兰仕概况强企业。该集团主要致力于发展微波炉、年中 国2013500格兰仕集团已经入围空调、小家电、冰箱、洗衣机及相关产业发展。 2、成长轨迹 格兰仕集团从1992年至今20多年的成长历程,从主营产品上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8)从以羽绒、服装为主业转向以微波炉为主业1978年,梁庆德在广东顺德成立桂洲羽绒厂,生产以畜毛为原料的轻纺产品,如水洗羽毛、羽毛扇、羽绒服装等产品。1992年6月,公司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并决定从现营行业转移到以微波炉为主导产品的小家电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格兰仕在微波炉产品制造与开发方面,已形成强大的竞争一力。从1998至今,格兰仕已经连续15年蝉联了中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冠军。 第二阶段(1998-2000)进军全球小家电市场 1998年,韩国微波炉企业在欧洲遭到反倾销起诉,同时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些企业倍受打击。格兰仕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全力迅速抢占国际市场,当年实现占领全球市场份额的15%,一举拿下全球第一个“单打冠军”。 第三阶段(2000至今)进军空调和冰箱市场 作为空调业的后起之秀,格兰仕空调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同行走了近20年的里程。 2005年格兰仕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空调整机研制和自我核心配套基地。2005年、2006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品牌”和“内外销增幅最大品牌”。2007年格兰仕空调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全球产销突破350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格兰仕在第一阶段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格兰仕短时间内从生产羽绒制品为主的乡镇小厂到中国微波炉市场的老大,取得傲人的成绩,完全得益于其成本领先战略。它的低成本战略主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总体战略、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 3、成本领先战略 ①总体战略a集中全部资源b参与国际分工 格兰什的总体战略主要体现在:集中全部资源,朝既定方向以规模化为重点发展单一的微波炉产品,而且专注于制造,不涉足流通领域,从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 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这些产品在欧美需求量极大,比亚迪工具电池因性能稳定而在这一区域极为畅销,这为初创期的比亚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生产上看,蓄电池是一种简单的组装产品,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手中买来电芯,再购入一些其它的元件,即可组织生产。而能否生产电芯,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比亚迪

格兰仕公司案例分析[1]

格兰仕公司案例分析[1]

格兰仕公司案例分析 1.请描述格兰仕公司的订单赢得要素, 订单资格要素 (3分) 订单赢得要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胜过其竞争对手,从而赢得订单。 1.一个公司或者它的产品必须具有一些竞争对手没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被顾客 选择为供应商; 2.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公司需要靠“价格”、“可靠的交货”、“交货速度”、 “质量”、“产品种类”、“对顾客的变更做出迅速反应”、“售前服务”、“售后服务”几大要素。 订单资格要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资格参与竞争,进入市场。 1.一个公司的产品或它的的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或者标准从而被顾客选择 为供应商; 2.竞争者已达到的水平或市场/消费者认为必须达到的标准。 订单赢得要素和订单资格要素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如下图所示: 2. 评价格兰仕公司所强调的六个运营目标(成本,质量,交货, 灵活性,创 新,及服务)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哪些改变? (3分) 格兰仕公司所强调的六个运营目标的分析如下: 1. 成本(Cost):在可能的最低成本下生产,销售及运送产品/服务. 衡量标准:生产制造成本、原料成本、劳力成本、能源成本、机器成本、管理费用、物流费用、存货及缺货费用. 重要性: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的成本水平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 质量(品质)(Quality): 什么是质量? 一致性: 产品达到客户具体要求 的程度?表现性: 产品/服务的功能怎么样? 可靠性: 产品的功能是否可靠? 耐用性: 产品可以用多久? 特殊的功能、顾客用起来感觉舒服、名牌、满足顾客的期望、顾客觉得值 衡量标准:内部不合格成本(返工, 次品率)、外部不合格成本、产品

格兰仕案例分析

格兰仕案例分析 一、简略的回顾格兰仕的发展经过了三个步骤: 第一,1993年起,从一个生产羽绒服的厂家转变为生产微波炉的厂家;这是一次跨行业的转变,这次转变的困难非常大,完全是一次全新的创业,然而,格兰仕通过规模扩张,培育市场等手段,成功地把微波炉这样一个在当时人们看来的高档消费品,变为一个普通的大众消费品。通过这次转变,格兰仕成功地确立了自己在微波炉领域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了一个超级规模的生产基地,成立了立体的销售和服务体系,使格兰仕的品牌初步确立了物美价廉的形象; 第二,1996年起,从微波炉领域向电饭锅、电风扇等其他小家电的扩张;这种扩张是渗透式的,伴随着微波炉的销售渠道,主要以贴牌生产的方式走进国内外的市场。这一步在国内没有掀起大的波澜,同样,对格兰仕的品牌贡献不大,只是让格兰仕得到了很多的实惠,壮大了格兰仕的力量; 第三,从2000年9月至今,进入空调领域;历经三个年头,接近两个完整的卖季。从结果看,困难重重,并不理想,距格兰仕三至五年内达到800万台的销售目标相距甚远,甚至达到300万台的初期目标似乎也遥不可期。这仅仅是天公不做美吗?值得探讨。 二、问题的产生 首先,从格兰仕面临的问题谈起。 格兰仕借规模化的优势挥举价格战的宝剑似乎无往而不胜,人们说格兰仕的这把双刃剑只伤别人不伤自己,是这样的吗?任何一个产品进入市场都有一个由成长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但这样典型的描述是不完全的。正确的描述应当是连续的,即由衰退期开始,或者由新的替代品的出现,或者由产品的更新和换代。或者由售出的老产品寿命到期导致新的二次成长期的出现,产品会进入不同的结局:1、淘汰;2、更新;3、再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公认的情况是,在产品的成长期往往是企业获利最大的时期,因为需求的旺盛导致了高价的可能。然而,格兰仕却反其道而行之,取其势而不取其利:压低价格,快速扩张规模,几次价格战把对手打得吐血而归,自己却连连夺得微波炉的城池。最辉煌的2000年取得了76%的市场占有率,距其津津乐道的“八二率”预期(即80%的占有率)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应该说,此刻在格兰仕的发展史上即使不能说是顶点,也是最耀眼的时刻之一。然而,此刻的辉煌也是格兰仕付出了巨大的利润牺牲而取得的。格兰仕之所以不败,直接原因似乎是规模化的效益,实质上更重要的原因是股东的理解,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了眼前的利润。(还有经销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返利点低,有些商场甚至不愿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把双刃剑只伤别人不伤自己是不准确的,利润的减少本身削弱了格兰仕的自我发展实力,以至于格兰仕把渴望的目光瞄准了利润更高的空调机领域。格兰仕的第一步的成功与第二步的精彩密不可分,因为小家电的生产和销售同质一体化,只有市场竞争利润低的压力而无大的新的开拓的需求,此项正是格兰仕的优势之所在。然而,在微波炉领域不为格兰仕所动的“利润”之手的神差鬼使之下,格兰仕在慌慌然宣布斥资7亿全面杀入小家电市场之后仅一年,又携20亿巨资正式进入空调机(电冰箱未动?)市场,从而把格兰仕带入迷雾之中。 让我们先看看格兰仕这两年的表现(因得不到格兰仕财务资料,笔者仅从公开的资料进行分析有局限性,财务分析部分可能有一定偏差,但简单的分析还是有利于看清事实):1、2001年开局不利[在此有必要先讨论一下格兰仕引进生产线的方式:对于引进生产线的具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 以宝洁公司为例

目录 引言....................................................................................................................................... 一、宝洁公司简介 ........................................................................................................... 1.1 宝洁公司概况....................................................................................................... 1.2 宝洁公司主营业务/品牌.................................................................................... 1.3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宝洁公司的跨国经营............................................................................................... 2.1 P&G国际化发展过程回顾.............................................................................. 2.2 宝洁跨国经营的原因........................................................................................ 2.3 宝洁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三、宝洁公司的全球战略............................................................................................... 3.1 P&G组织结构分析.......................................................................................... 3.2 P&G经营战略分析.......................................................................................... 3.3 P&G内部知识与创新管理.............................................................................. 3.4 P&G管理挑战................................................................................................... 四、宝洁公司跨国经营的建议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4.1 宝洁跨国经营的建议........................................................................................ 4.2 宝洁跨国经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以宝洁公司为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