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七年级历史《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

教科书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教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主题:第三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霸州市实验中学钱继涛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感性认识要强于理性认识,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与好奇心往往大于对历史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猎奇与兴趣常常催发强烈的求知欲,前几课的传说故事已经将这一种求知欲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作为第一节专门的文化课,课堂上的原则是“以热情营造氛围,多启发,少讲解;多举事例,少谈理性”。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3.教科书分析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的内容,本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可以分成两部分,即青铜器和甲骨文,每一部分又都有两个部分组成。青铜器包括青铜器的介绍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包括甲骨文简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周时期。只有学好这一课才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激发学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本课也是本册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马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实》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标,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青铜器的发展、用途功能;重点掌握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掌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与现代汉字的渊源关系。

评价任务

1、青铜器出现的时期?青铜器的用途及功能?

2、青铜器的工艺特点?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3、青铜器的几个典型代表?

4、甲骨文在哪里出土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5、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6、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什么?

7、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8、甲骨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二、甲骨文

1、青铜器的用途及功能 1、甲骨文:

2、高超的工艺 2、甲骨文的发现:清朝王懿荣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3、影响:

4、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 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 汉字。”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 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青铜铸造业是当 时文明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 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青铜器与甲骨文有关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流程】 导入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鼎是什么东西吗?教师:鼎是一种青铜器,它是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

文》。 课前预习,思考问题: 1.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是何时出现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怎样?有哪些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3.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出土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何价值? 4.甲骨文的发现和研读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抓住核心史实,完成下列填空) 知识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________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________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法”,商朝铸造的________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知识点2甲骨文记事 4.甲骨文是中国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________首次发现甲骨文。 5.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6.甲骨文使用象形、________、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__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________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精讲点拨,理解历史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用幻灯片链接的方式精讲以下知识点: 1.第1题填空链接《甘肃齐家文化遗址(距今约四千年)青铜镜、青铜刀》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早期的青铜文明及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功能,种类,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了解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 2.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造字特点,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象征意义,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历史。如:分析常见甲骨文的构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造字特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 器与甲骨文教案 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 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

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在研究了青铜器和甲骨文之后,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结论:商朝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起点。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通过观看教材第27页的《甲骨文字形举例》,我们进行了甲骨文字形举 例游戏。学生们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甲骨文的线条和形状,并明白了它们的意思。我们还搜集了一些甲骨文字形,让学生们进行辨认。然后,我们提出了问题: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道: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形声则是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定义、历史地位和价值。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 3、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青铜器 (1)青铜器的定义和历史地位。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3)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4)青铜器的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 (5)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甲骨文 (1)甲骨文的定义和历史地位。 (2)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3)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体特点。 (4)甲骨文的刻划技巧和文化内涵。 (5)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2、讲解青铜器 (1)讲解青铜器的定义和历史地位,引入教学内容。 (2)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3)分别介绍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和其用途,让学生了解其功能。(4)讲解青铜器的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技术内涵。

(5)介绍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其历史价值。 3、讲解甲骨文 (1)讲解甲骨文的定义和历史地位,引入教学内容。 (2)介绍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3)介绍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文字表达方式。(4)讲解甲骨文的刻划技巧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其文化价值。(5)介绍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4、课堂互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主题: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定义、特点、用途和历史地位。 2. 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 3. 能够分析和评价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青铜器 * 定义:指由铜、锡、铅等金属混合制成的器具。 * 特点:坚韧、耐腐蚀、重量轻、光泽度高。 *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礼器、武器、工具等方面。 * 历史地位: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 2. 甲骨文 * 定义: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特点:笔画简单、形态单一、结构紧凑。 *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和政治活动中的记录、公告和交际等方面。 * 历史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

* 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探究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用途和历史地位,并记录讨论结果。 * 教师讲解: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用途和历史地位等。 * 展示案例: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案例,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3. 实践 * 制作青铜器:让学生用纸板和颜料制作简单的青铜器,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 模拟甲骨文: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模拟甲骨文,体验甲骨文的写作过程和特点。 4. 评价 *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 教师评价:让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建议 1. 注意安全: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危险的工具和材料。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 西周: 西周利簋,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篇1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篇2 【认定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 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共同探究】 1.猜猜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 3.《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4.青铜器是下列哪三种金属的合金?( )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

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2簋3尊4钺 5编钟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青铜器出现的时期及发展的情况,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及掌握商朝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了解其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和视频《四羊方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甲骨文地位和价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从文物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习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甲骨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青铜工艺成就,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内容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先讲青铜工艺的成就,再介绍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最后再讲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关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历史学习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会从多角度去鉴赏青铜器,也很难联想到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可以借助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资源,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商代青铜器及商朝的甲骨文。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骨文的图片、甲骨文的造字方式等,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方式,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表格和图示。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使新旧课联系起来。 过渡: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 播放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工艺。学生观看后,会对青铜器的用途、铸造工艺有个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讲授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青铜器出现的时期、青铜器发展的情况。学生会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展示青铜器种类的图片,可以归纳得出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了,种类丰富了,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学生对这样历史图片一定很感兴趣,这样会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并找出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究,创造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通过司母戊鼎铸造的计算题,学生就可以算出要70多个堪蜗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并需要140 平方米的场地,210人同时劳动。及播放四羊方尊的相关音像资源。学生就会概括得出司母戊鼎的铸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无答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与学指南: 二、读思达悟活动程序 【活动1】诊断性评价 一、青铜翠的高潮工艺 1、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 (1)出现: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 (2)发展:以后。青铜器的增多,逐新丰富。 (3)用途与功优:主要用于、及等方面。功能也由 等发展到。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的大小和严格的 界限。 2、青铜琴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享握了、、 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运技术:采用”法“。 (3)未出代表:,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和甲骨。 3、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己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体系胶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胶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三、甲骨文的适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通字方法:甲骨文使 用、、、、等多种造字方法。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都是象形字,

字最为进步。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的重要阶段。 【活动2】阅读与表达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 【活动3】思考与讨论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途径是什么? 【活动4】形成性评价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如果想了解商朝的灿烂文明,那么下列哪些文物可以给我们提供直接的参考() ①半坡的彩陶②河姆渡的骨相③甲骨文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青铜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下列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模大②体积越来越大③工艺精美④品种多样⑤做工粗糙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⑤ 4.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同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善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一一据CCTV-10《 (百家讲坛》(1) 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完整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 师:大家看到表格中“铸造技术”一栏是“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是怎样铸造青铜的呢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 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生:司母戊鼎。 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王祭祀母亲“戊”的,高米,重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青铜器种类丰富,技艺高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整学习状态。 甲骨文记事 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出现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正确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③利簋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知识模块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 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模块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 1. 组内交流: (1) 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 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 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 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 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 C ) A. 纺织业 B. 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 造纸业 2.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B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 ( A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内容要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认知提示: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的第二课时,承接上一课 “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属于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范畴。在具体内容上,第4课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铜鼎》,第6课的《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第7课的战国《铜冰鉴》《铜壶》等都属于青铜器种类,可充分利用,而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列鼎列簋亦可为后面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做铺垫。所以本课在第二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二、甲骨文记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因二三子目都介绍甲骨文,可将其整合,故本课主要分青铜器和甲骨文两大块讲述。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了解较少,较难理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其二他们刚接触历史,还不适合大量的文字史料阅读,因而教学中需通过文物图片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联系。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设置相关问题调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1.通过图片展示和教材梳理,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视频和图片资料,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甲骨文的地位、价值、造字特点;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难点: 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导入新课】 PPT展示: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一千年前是瓷器,两千年前是丝绸,三千年前是青铜。《青铜器的表情包》 你知道哪些带有“鼎”字的成语?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古人为何要铸造鼎?鼎的材质是什么吗?鼎又是如何铸造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意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提问将本课的主旨脉络展示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第二个子目“甲骨文记事”中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地位;最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子目明确了甲骨文的作用。二、课程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古中国的文明发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一下这段视频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器物?视频:介绍司母戊鼎 教师: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青铜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感受一下灿烂文明背后奴隶的悲惨生活。 展示课题: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刚才咱们欣赏了司母戊鼎,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用来作什么用的? 学生:它是用青铜做成的,祭祀用的。 教师:青铜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 展示资料:《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教师:“金”可泛指所有金属,这段话中特指铜锡合金,即青铜,意思是用青铜

冶炼不同种类的器物有六种配方。六成铜一成锡混合,是造编钟大鼎这样 的礼器的做法。 展示:鼎 教师:青铜鼎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 的色彩。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 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 礼器。 思考:“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吗? 学生:一言九鼎、人声鼎沸、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革故鼎新等 过渡:想象一下,古时那些青铜鼎是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 教师:这是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图中应该是什么人正在辛勤的劳作?(奴隶)到底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司母戊鼎》 教师:司母戊鼎高1.33米,长一米多,宽80厘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 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 作.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生产规模大 视频: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 归纳: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商周时期 3、青铜制造业中的精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4、青铜制造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范围广探讨: 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统称为“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器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过渡: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的标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何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