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九年的义务教育后没有考上理想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群体。在初中可能几乎不受老师重视,怀着混个本、学门技术。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先找个地方看着孩子的思想让他们走进职业学校的大门。如何让家长、学生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确地引导学生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

一、中职学生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健全。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是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等思潮。对学生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可喜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中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发展找到相应的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坚定信念。才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创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

则。我们应当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二、中职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中职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呢?

(1)积极的思想素质。中职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

(2)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3)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职业生涯走向成功的内在保障。要培育学生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

三、在探索“培育和践行”中的有效举措。

(1)注重使学生通过隐性的、无痕的、默会的德育。达到认知、能力、人格、品质、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完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了我校特色。

全员育人是指全体教职员工明确学生的教育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形成“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团队共识。使每位职工都成为学生人生的引领者。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全过程育人是指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德育教育特点。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教育的连贯性。

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企业 )三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2)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首先,修灵魂塑造人格,真教育心心相印。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教育上要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更有特长。思想家:带着思考的大脑去从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思考学生在想什么的同时,更会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潜移默化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我们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除掉自己心灵的杂草。教育者要通过对学生的疏导、辅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系统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平和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给学生们最宝贵的礼物。几年来,我们开展的《爱的德育》、《感恩教育》、《我是你的良师益友》、《我把真爱献给你》、《我是这样走进学生心灵的》、《班级管理需要诗情画意》等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实践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抓核心诚实守信,深挖掘细实具体。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突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如何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在巩固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顶岗稳定率、突出学生的社会贡献率下功夫。以创新的思维,以我校学子综合素养的与众不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近三年,我们开展的“家长进校园”、“大型企业家长进校园——三方共育”、“优秀毕业生回校报告会”等都对学生在理想信念、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职业学校学生同样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因而,必须对其加强价值观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并将其付诸到实践中去。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图文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着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着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怎么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怎么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但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做人,即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恰当的。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也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义务和任务。 1、要经营和谐的亲子关系 许多研究都指出,青少年虽然会在许多小事力求和父母不同,但只要亲子关系和谐、沟通管道顺畅,青少年在人生的重要价值观上,还是和父母最接近。任何有关价值的讨论都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帮助。鼓励孩子对价值或道德议题提出质疑,并开放的进行讨论,孩子才有机会反思、自省,重整自己的价值体系。 2、明确表达核心价值 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先厘清自己的价值观,对于重要议题上有明确的是非观,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表达什么事情是对的、不对的,什么是应该、不应该的;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展现出具有说服力的言教。 3、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尺度 只要核心价值确立,父母应该接受时代因素所带来的价值变迁,接受两代间的价值差异。孩子经过很多的思维、很多厘清、很多磨练之后,才会逐步建立、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4、过错意识不能少 在孩子的心理建构中,过错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说明孩子理解并接受了限制和法律。但是,孩子并不能独自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成人的帮助。成人要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

违背了规则,并借机会让孩子学习规则,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你比那个孩子大,你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抢人家的东西,这是不可以的。” 5、爱护财产和尊重他人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父母尽量淡化孩子行为的后果,甚至放宽限制,让孩子不觉得有过错。孩子没有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孩子无法意识到其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多大的危险。 6、家长要以身作则 “打铁还要自身硬”。很难想象,生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低下的家长能教育出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和高尚情操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家长首先必须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正确的。家长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人生观日臻完善。正确的人生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崇尚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互助、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爱国爱家、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等等。 家长要用上述内涵为标准,规范要求自己的思想,精神世界追求成为理想的好家长,现实中也要努力成为好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起良好的形象,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正能量,作出正确为人处世的榜样,使孩子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确感染;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孩子 谈世界观人生观建设;也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引导孩子朝着正 确方向前进。

人生价值观教育资料

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一节人的本质 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正确对待人生境遇,确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地认识人生价值的概念、实质及构成,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批判错误的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 ·人生价值的实质及贡献、索取与效益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 选课对象:全校本专科学生 学时:4学时 第一节人的本质 一、人性 1.人的概念 人是能够思维、有感情、有理性、有智慧的一种社会化了的高级动物。人是它的特点是:能完全直立行走,能用双手劳动,会制造工具,具有复杂的有音节的语言,有发达的大脑,

有思维的能力,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本领。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人性 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全部属性,是人的属性的全部表征。人的属性表现在多方面,包括: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人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就开始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持续到近代。其间有过几次较为激烈的论争,如战国时期的善恶之争,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质理论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指人的全部属性中最根本的、最能够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是人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人的共同属性 人的共同属性,也可称作人的自然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 人的根本属性 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的理性、意志、自我意识、语言、文化、劳动、能动性、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等都是人的社会属性。

创新教育思想

专题六创新教育思想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创新教育思想的演进及事件 三、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 四、关于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五、创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六、国外创新教育面面观 七、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Economy Based-Knowledge)。 2.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 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将知识的诸多形态归纳为四种类型:“Know 4W”。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记载事实和数据;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记载自然与社会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知识;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记载工作的技巧和经验;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 3.未来教育的新使命 ●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 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实现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 (二)国内背景 (1)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2)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二、创新教育思想的演进及事件 (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学家的观点 1.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胤淑仪》中就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 2. 经济学上的创新: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技术创新的代表人物爱德温.曼斯非尔德、莫尔顿.卡曼等人把技术创新分为三类:一 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二是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的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的代表人物兰斯.道维斯和道格拉斯.诺尔斯认为,所谓的制度创新,就是指 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二)20世纪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 ●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分析了儿童、成人和一 些名人的创造性思维后,创造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30年代,人格心理兴起,特别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奥尔波特把“自我”概念引入 心理学后,有关人性中创造力的研究就更加引人注意了。 ●50年代开始,创造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60年代,芝加哥大学才对创造力做了系统的对比研究。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研究创造力的专家学者,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 认识、新理论。 ●创造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 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而有价值的产物;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 (三)我国创新教育思潮的兴起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 三、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 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 ●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和教育。 四、关于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 ●一是目的不同。创造教育主要指培养有专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明创造出具体的东西; 而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创新意识。 ●二是内容不同。创造教育着力于创造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创新教育是着力于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加强创新人格的教育。 ●三是任务不同。创造教育是立足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和有专特长学生,使这部分学生 有创造能力、创造成果;而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第18周-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实现人生价值观

第18周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实现人生价值观》 一、教学目的 1、树立个性化成才的观念; 2、提高人生决策能力。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地选择符合自己的成才道路; 4、纠正自卑心理,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升学期望值到适当水平,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未来。 二、教学准备 准备教案、相关课件、微机30台及上网联接。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怎样才是成功? 观点1:升入重点高中并考上大学才能成功. 观点2:不升入重点高中,甚至不上大学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同学们自己用10分钟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辩论活动步骤: 第一步:首先选出四个评委,老师为裁判员,其余同学按照自己你赞同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第二步:每方选出四个同学作为变手,其中一位同学担任主辩手,另三位分别为二辩、三辩、四辩。 第三步:辩手和本方同学收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第四步:双方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辩论。 第五步:辩证结果由双方评委投票决定。 第六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积本次辩论结果。 二、成功是什么? 同学们,你认为成功是什么?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看法,把你的看法说出来。 分组讨论 活动一: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分别说“你认为成功是什么?” 活动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功有什么样的计划?在组内说出,同组的同学可建议并指出实现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活动三:同组同学推荐一位在全班演讲“我一定会成功”。 活动四:请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自己有什么收获?试着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怎样选择自己的路 (一)、同学们马上面临毕业,你们可以选择的路有: 1、升学。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注意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师要有四个方面理论认识并应用在实践中,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一,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第二,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适应磨合期——前3年的教师称教学新手。其特点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 2.适应发展期——4-6年的教师,其特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称经验型教师; 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师,在适应期的基础上,教师因为个人职业的理想和发展需求,产生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的欲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协调发展的成熟教师(又称研究型的教师); 4.反思创新期——10年以后,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熟练化的工作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教学风格的时期称专家型教师。 每位在职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论教龄)去参照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即制定出教师个人的总体目标(30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中期目标(3-4年)和短期目标(1-2年)。 第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突出校本,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很多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势,要想做一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目前要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电子学习”,学好新课改的“四观”精要,即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评价观。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个体要加强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差、相互听课、评课和说课,可使教师个体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从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或者说,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经。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能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更富有创意;教学中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评价,即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反思性教学”和自

树立创新学习观念

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创新学习便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有兴趣并善于提出新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学习的基石,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应始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具体说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创新教育之路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创 新教育之路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创新教育之路 无锡蠡桥小学王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筚路蓝缕,荟萃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吸取诸家众流教育之精髓,创立了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则无疑是最具独创性和开拓性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发展创造教育的思想,并在他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内推广创造教育。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教育》,制订《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撰写《创造的儿童教育》等。他认为人人具有创造的潜能,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动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提出了对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今天在人类历史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再重新回过头来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教育遗产,推动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的。 一.借鉴陶行知“小孩子有创造力”的思想,树立“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欲望和潜能,人人都可以培养成创新人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它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又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他指出:“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现代生理科学的实验越来越证明陶行知先生这样一种“小孩子有创造力”的观点是符合科学根据的。从最新的生理研究材料来看,一个十二岁儿童的脑重是一千四百克,已基本达到一个成人的水平了。人在出生到十七岁时都是具有相当的创造力的基础的,完全可以从事发明创造工作。不仅如此“小孩子有创造力”的观点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

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 小学生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学术报告 两河口镇中心学校周源立 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直都是家长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她们在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到底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小学生家庭教育观念呢?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钢琴和电脑,但却不愿花钱学习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

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觉得教师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的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1.传道者角色。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说明,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唐代韩愈早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言说“学高为师”。这就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教师的普遍和最为代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解释。作为教师本身,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而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理性、全面地看待教师职业。 3.管理者角色。学校教育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集体的教育,而对于集体而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或目的,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因为教育和教学过程是水乳交融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形式和原则,而教育又是通

过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来进行渗透和教化的,所以教师就必然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担当起了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角色。与“学高为师”相辅的就是“身正为范”。学生在成长过程,即个体在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缺失了样板,就无法对行为的正确恰当与否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人,他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向师性特点,使得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就对学生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 新

将熟未熟的红苹果 ——大学生恋爱分析 有人说,大学是恋爱的季节。然而,正值青春韶华的大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很全面,甚至有些存在很大的误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大学生又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恋爱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调研 经过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以及工作期间进行的系统调研,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了解到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基本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1、爱情至上,且公开化。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第一位,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极点,认为“没有爱情,活着就没有啥意思”,整天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漠然处之。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有的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而且一旦失恋以后就悲观厌世,精神萎靡,认为从此生活没有了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在恋爱中,一些同学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拥抱,或者亲吻。这种表现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恋爱周期短,频率高。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频繁地更换恋爱对象成为了一种时尚。甚至有人以计算自己在大学期间交往了几个朋友为乐。 3、在爱情问题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浪漫与完美。受电视电影、言情书籍等的影响,大学生虽然基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但仍然为了追求浪漫挥金如土,曾有案例,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孩子日后成人成材、报效社会国家至关重要。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负有责任。尤其是家长负有特别重要责任,要用自己的表率作用示范,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教育,用深入的交流沟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道德操守,从而端正人生道路。 一、家长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 “打铁还要自身硬”。很难想象,生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低下的家长能教育出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和高尚情操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家长首先必须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正确的。家长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人生观日臻完善。正确的人生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崇尚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互助、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爱国爱家、有责任感、敢于

担当等等。家长要用上述内涵为标准,规范要求自己的思想,精神世界追求成为理想的好家长,现实中也要努力成为好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起良好的形象,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正能量,作出正确为人处世的榜样,使孩子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确感染;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孩子谈世界观人生观建设;也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引导孩子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家长要负起责任,努力调教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正确,自己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如果不教育孩子,孩子也未必能象父母一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社会公认的伟大的人、好人,其子女不但没有继承伟大,反而走向了反面,犯了大错甚至大罪。这些事实证明,自己独善其身,不对孩子加以教育,并一定能保证孩子也能善其身。同样,父母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不教育孩子,孩子也未必一定能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師應如何樹立正確の教育觀? 我認為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の思維方式和程序化の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の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の新課程觀;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の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の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の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の教學方式,即采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の教學方法,圍繞學生の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の學習。 教師要有四個方面理論認識並應用在實踐中,進而樹立正確の教育觀.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の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の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 第二,從教師成長の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の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の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 2.適應發展期——4-6年の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 3.成熟提高期——7-10年の教師,在適應期の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の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の提高和發展の欲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の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の教師); 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の、常規の、熟練化の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の獨到見解の教學風格の時期稱專家型教師。 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の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の“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の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 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の能力。 隨著課程教學の推進,很多教師現有の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の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の“四觀”精要,即新の課程觀、新の教學觀、新の教材觀和新の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の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の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の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の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の差距,以形成新の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の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の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の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の反思是從自己の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の行為以由此產生の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の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の心靈の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の根本區別,是當前教師專業成長の重要途經。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反思。課堂教學前反思具有預測性,能使教學過程更貼近學生更富有創意;教學中反思具有調控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の過程;教學後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學成為一種理性の評價,即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於提高教師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反思性教學”和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