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县市一中2021-2022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语文参考答案

2022-2022学年上高一语文八县一中期末联考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3分〕 1.背诵默写〔10分每空1分〕 〔1〕士也罔极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忧伤以终老 〔4〕周公吐哺 〔5〕羁鸟恋旧林 〔6〕依依墟里烟 〔7〕又有清流激湍 〔8〕泣孤舟之嫠妇 〔9〕哀吾生之须臾 〔10〕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C〔A乘chéng B 椽chuán D悄qiǎo〕(2分〕 3.A 〔B“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C“沧海一栗〞应为“沧海一粟〞 D“箫索〞应为“萧索〞〕 ( 2分〕 4. B〔A使用不当,因为“不胫而走〞是形容消息传播很快。 B使用恰当,“游目骋怀〞指的是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C使用不当,因为“夙兴夜寐〞是形容勤劳的,是褒义词,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D使用不当,因为“屡试不爽〞是指屡次试验都没有过失。〕( 2分〕 5.B (A.成分残缺。应在宾语“学雷锋活动〞前面加上“参与〞等谓语动词;或在“我 市〞后加“开展了〞。 C“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没有污染的矿泉水(矿泉水是地下水)〞相矛盾D 、语序不当。将“不仅〞放在“?陆蠡集?的出版〞之后。) ( 2分〕 6.D〔可怜:得意〕( 2分〕 7.例如: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秦观说:“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3分答出一句2分,答 出两句3分〕 二、古诗文阅读〔26分〕 〔一〕〔6分〕 8.“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络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诗人思家时的孤寂心情。〔2分〕9.二者都用了对面落笔〔想象、虚写〕的手法。白诗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议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王诗想象远在故土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们都是通过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思家〞的。 (4分,手法2分,分析2分) 〔二〕〔20分〕 10. D〔属,恰逢〕〔3分〕 11.B 〔A指示代词,那些B人称代词,它C语气副词,表反问D助词,无实义〕〔3分〕 12. C〔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主要原因是活水源能泽被万物,有君子之德。〕〔3分〕 13.〔1〕间隔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分“阳〞南面1分,句意1分〕 〔2〕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还缺乏非常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这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3分“尚〞还1分,“十一〞非常之一1分,句意1分〕 (3) 所以秘书卿白野公经常来玩耍,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 源〞。〔3分“恒〞经常1分,“名〞命 名1分,句意1分〕

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物理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 期末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笛卡尔D.牛顿 2. 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速度也必等于0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逐渐增大,而速度可能逐渐减小 C.两个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其加速度也大 D.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改变,加速度的方向也一定改变 3. 关于曲线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D.两个变速运动的合运动必为曲线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投弹,应在目标正上方时投下炸弹,才能击中目标 B.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在空中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C.汽车速度越大,刹车后制动时间越长,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我国道路安全法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里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汽车紧急刹车或强烈碰撞时,由于惯性造成的人员伤亡 5. 唐代《耒耜经》记载了曲辕犁相对直辕犁的优势之一是起土省力,设牛用大小相等的拉力通过耕索分别拉两种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和,

,如图所示,忽略耕索质量,耕地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水平分力比对直辕犁拉力的水平分力大 B.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竖直分力比对直辕犁拉力的竖直分力大 C.曲辕犁匀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小于犁对耕索的拉力 D.直辕犁加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大于犁对耕索的拉力 6. 倾角为α、质量为M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斜面体上.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mg cosα B.木块对斜面体的压力大小是mg sinα C.桌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是mg sin αcosα D.桌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是(M+m)g 二、多选题 7. 长征途中,为了突破敌方关隘,战士爬上陡峭的山头,居高临下向敌方工事内投掷手榴弹,在高处的战士在同一位置先后投出甲、乙两颗手榴弹,在低处的战士投出一颗手榴弹丙,三颗手榴弹的运动都可看作平抛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和乙的飞行时间相同B.丙的飞行时间比甲的长 C.甲的初速度比乙的大D.丙的初速度比甲的小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及答卷卡三局部,第一卷1至4页,第二卷4至7页,答卷卡8至11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前须知: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卡填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2.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选项填入答卷卡选择题答案栏上,答在其它位置无效。 3.考试完毕,监考人员只须将答卷卡收回。 第I卷 一、根底知识〔每题2分,共12分〕 1. 以下各句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的程度。 B.有的城市缺乏统一规划,经营出租汽车的单位太多,显然〔供不应求〕。 C.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D.这几首乐曲是他的早期作品,当然不能和他如今的创作〔等量齐观〕。2.以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王斌在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近日,各新闻媒体和市民亲密关注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开展。据调查结果说明,市场上目前大约有700吨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 C.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进步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展了整顿。 D.2021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讨论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3.以下有关?氓?的段落,有错别字 ....的一项为哪一项〔〕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 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 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 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 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 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 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双版纳州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双版纳州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腐败”到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但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记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 (2).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1.拼写 dú yì dú xuǎn zé hé shì de yīn jié xiě dào sì xiàn gé lǐ 读一读,选择合适的音节写到四线格里。 pāi qiú tiào shéng xiě zì pǎo bù 2.单选 wǒ huì zhǎo péng yǒu zài zhèng què de dú yīn huò zì xià miàn huà 我会找朋友,在正确的读音或字下面画“√”。 蓝.色(lán nán)苹.果(pín píng)一.串水珠(yí yì) 多么( ..me mo)办.法(bàn bàng)一.群大雁(yí yì) 小青和妈妈高兴地(dì de)走出家门,来到草地(di de)上玩耍。 孔雀(有友)一个好朋(有友)是小羊。 3.判断 wǒ huì dāng xiǎo fǎ guān duì de huà cuò de huà 我会当小法官,对的画“T”,错的画“F”。 (1) “果”字的第5 画是“|”。 (2) “昨、时、晚”这些“日”字旁的字都和时间有关。 (3) 早晨面向太阳,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4) 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5) 青蛙写诗时,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都来帮忙了。 (6) yuè lǎn shì 小明来到阅览室,大声地问:“这里有人吗?” 4.单选 zhǎo chū bù tóng lèi de cí yǔ bìng yòng bǎ tā quān chū lái 找出不同类的词语,并用“Ο”把它圈出来。 (1) 红色彩色绿色蓝色 (2) kǔ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 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说他们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现在的情形来说,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初版) 材料二羊城村彻底的“非农化”,是由于农民发现了土地的营利价值。城市扩展带来的土地价格飙升,给了拥有土地的农民发财的机会。他们推倒农舍,翻盖楼房出租,利用工业的资本积累盖起商业城、宾馆、饭店、写字楼,村落变成“物业公司”。村里人戏称从祖祖辈辈的“种地”,现在改行“种楼”。到90年代初期,羊城村就彻底“非农化”了。 如果说由于农业的“无利”而引导的“非农化”,是农民自己的理性选择,那么“无地”的城市化过程,则绝非农民自己可以左右的过程。羊城村的“减地”,导引于伴随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征地。村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村落集体,但根据法律,国家因为建设的需要有权征用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国家要给予补偿。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35年间羊城村被国家征用的土地不过400多亩,仅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月6日09:00~11:30】 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破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来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 产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赋子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品格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 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国守传统 的乡村生活和熟人圈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探寻新的生活世界。在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中,人与 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 在“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自由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以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杜会上的住置,而“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阔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但陌生人之间园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 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君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陌生人的自由是以牺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而“熟人杜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热悉的基础之上的。自由增加了人的流动性,“从社会学上解释,流动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展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成某一些方面,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熟悉的基础”,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然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思"。没有人愿意因自身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否定、相互异化。 (编自冯庆旭(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服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正是对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完美诠释。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置身于更开放的现代社会中。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情期间的公众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律在熟人社会中多是作为一种潜在成慑而存在,个体的行为更多地受道德约束。然而,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道德、价值观、伦理等结构要素逐渐囊落,陌生人社会背景下痰情控制更多依靠法律。熟人社会中,人们获取的信息多是源于自身所处的熟人圈内,信息有限且容易验证。如今,互联网成为陌生人杜会主要的沟通渠道,公众接触的信息繁杂且真假难,加刷了会众的心理负担。疫情发生后,熟人社会的情感信任能够给成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和传播。陌生人社会则完全不同,排斥、疑、缺乏信任会让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情绪变得更加 焦躁。 诸多研究表明,焦虑、思惧、疑病等负性情绪在陌生人社会的疫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焦虑是个体因对未 来事件潜在的负性结果过度担心而伴随的生理上的过度唤醒和躯体的紧张状态。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对实存危机的本能反应,以及对群体性的盲从。在情的高传染性以及焦虑、惧等负性情绪的共同作用下,疑病心理也 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陌生人社会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生活秩座,来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需求。然而, 疫情爆发后,其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等扰乱了公众“例行化”的日常生活模式,原本有序的生活陪入混乱,使个体产生严重的挫感。疫情居家使得生活、学习、工作融为一体,生活的无序使人丧失控制力,从而产生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感染是重大疫情中负性情堵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个体感染和群体感染。个体间感染通常在个体或小群体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将负性情绪感染给其他人,熟人社会情绪传播正是以此模式进行。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高迪发展,以射面广、速度快捷的“虚拟群体”为中介进行负性情绪传播变得更为广泛,个体受到他人情绪感染后,形成循环反应,进一步强化他人情绪。 (摘编自向利君、杨秋玲、甘俊伟《“陌生人杜会”背景下重大疫情中负性情绪应对:基于公众心态的角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 维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B.陌生人社会中人们不具有相互熟悉的基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难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 陌生人保有信任的意愿。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C.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开放,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加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众负性 情绪传播变得更为广泛。 D.疫情爆发后,其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扰乱了陌生人社会已建立的“例行化”日常生活模式,人们容易 产生挫败感、丧失控制力。 1.(3 分)A 【解析】“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维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错,根据材料一“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得出影响人们各种方式变化的是“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张冠李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都谈到了陌生人社会,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建立信任关系,人口的自由流动性是重要原因 C.因道德、伦理衰落,疫情期间陌生人社会只能依法律对公众行为进行约束 D.在现代社会,能否利用好网络媒介,有时也会影响负性情绪在群体中传播 (3 分)C 【解析】“只能依法律对公众行为进行约束”错,根据材料二“然而,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道德、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水一中xx级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题2分)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有22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南朝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用大量篇幅来讨论文体,把文体分为三十三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结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宋文帝把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让文学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B.从强调“文”之抒情性和注重语言的形式美的角度,梁元帝萧绎所说的“文”已近于我们现今所说的文学。C.《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并概括了诗和赋两者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文体辨析上比《典论·论文》进了一步。D.四声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对用事对偶的讲究,都表明南朝文人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更为自觉的追求。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有答案) 昆明2021-2022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

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

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出题人:和建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