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考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的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地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人文环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

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最高峰为富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日本位于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

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东南来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

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

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绝对好)

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 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 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 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 祖国一片好河山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 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地理生物中考复习计划

地理生物中考复习计划 篇一:地生中考复习计划 XX学年度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XX年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于XX年6月15日正式考试,包括初中两年所学的的全部内容和《潍坊地理》、《潍坊生物》。总共10本书需要复习。今(3月14日)开始正式进行复习。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希望自己严格遵守复习的计划走,每天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绝对不拖给下一天!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任何工作都应有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复习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都知道计划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试重点内容的复习: 生物 七上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包括四小节)重点第一、四节 难度较低,复习一轮:3月14日 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包括三小节)重点第一、二节 难度适中,两轮复习:3月15日;5月10日 第三章:生物圈的绿色植物(包括五小节)重点第一、

二、三、四节难度稍高,两轮复习:3月16、17日;5月11日 第四章:生物圈的动物(包括五小节)重点第一、二、三、四节 难度稍高,两轮复习:3月18、19日;5月12日 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包括四小节)重点第一、二、三节 难度较高,两轮复习:3月20、21日;5月13日 第六章:生物的分类(包括两小节)重点第一节 难度较低,一轮复习:3月22日 总结性复习与题型重点复习:针对重点难点再次查缺补漏。 3月23、24日 七下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包括三小节)重点第一、二节 难度适中,一轮复习:3月25日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包括三小节)重点第一节 难度稍高,两轮复习:3月26日;5月14日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包括四小节)重点第一、二、三节 难度很高,两轮复习:3月27、28、30日;5月15、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初中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生物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xx和南方地区 xx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xx和xx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xx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治理措施: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xx 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⑦嗅觉的特点:(4点)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② 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③ 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

道)(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④声音传播的速度: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5)耳和听觉耳廓:收集声波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前庭:内耳半规管: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神经听觉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2019年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完整复习计划 一、复习方式 分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地理的应用方面,注意地理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经济决策专题、开放性问题、方案设计型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向

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中考地理复习黄金方案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初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学生所关心的。为此,我谈 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地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 例如辽宁省2019年中考第17题:AB是圆O的弦,P是圆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求普通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定→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求营养: ●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 ●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衍。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狼抓羊、大鱼吃小鱼(捕食关系) 稻田里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犀牛和犀牛鸟(互利共生)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的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旗形树(对单侧风的适应)、变色龙、向日葵。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沙地上的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同时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 写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例:草→鼠→蛇→老鹰 9、罗列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 结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着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

中学考试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

初中科学复习资料 最新 [中考必备]最全 全国通用 物理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波的存在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折射现象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类型 特点 矫正方法 近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 直线运动 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种类 3、光的反射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 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透镜 4、光的折射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能成实像和虚像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 只能成虚 像 空气→水(其它)∠入>∠折 水(其它)→空气∠入<∠折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课程是贯串于基础教育与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的重任。你都知道中国地理的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一) 1.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530N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0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0E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0E附近)。 2.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参照地图册)。 3.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4.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民工潮。

④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5.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6、锋面雨带的移动:当锋面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当地为梅雨季节;推到华北、东北地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伏旱季节,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从锋面雨带覆盖的地区看,各地的雨季是分别是:华南:5---9月,长江流域:6月中旬-----7月上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二) 7、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0C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2020中考生物]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5)有遗传和变异; (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其中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 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Ⅰ生物和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