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固态硬盘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简称 SSD,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

分类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闪存(FLASH 芯片),另外一种是

DRAM。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是固态硬盘的主要类别,主要由控制芯片,缓存芯片和闪存芯片构成。其中控制芯片主要承担数据调配、数据中转以及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 SATA 接口。缓存芯片主要用于辅助控制芯片进行数据处理。而闪存芯片则是用于数据读写。

此外,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中存储单元又分:SLC(Single Level Cell)单

层存储单元、MLC(Multi Leveled Cell)多层存储单元以及 TLC( Triple-

cell- per-bit)三层存储单元等。

在 SLC 架构中,每 Cell 可存储 1bit 数据, MLC 架构中每 Cell 可以存

2bit 数据,而 TLC 架构每 Cell 可以存储 3 bit 数据。

存储原理

Flash 的最小存储单元是晶浮栅晶体管,对应于磁盘中的一个 bit 的存储

单元。SSD 中,在存储单元晶体管的栅(Gate)中,注入不同数量的电子,通

过改变栅的导电性能,来改变晶体管的导通效果,从而实现对不同状态的记录

和识别。在 SLC 架构中,栅中的电子数目多与少,带来的只有两种导通状态,

对应读出的数据就只有 0/1;MLC 架构中,栅中电子数目不同时,可以读出多

种状态,能够对应出 00/01/10/11 等不同数据。

因此,SSD 数据处理都要进行加电处理,加电的过程等同于 HDD 硬盘的

数据写入操作,断电的过程电位恢复,相当于 HDD 硬盘的擦除。数据完整的

一次 P/E 循环就是 NAND 的写入循环。因为 P/E 循环次数是有限的,这也就

直接影响到 SSD 的寿命。但是根据存储架构的不同,SDD 的寿命也是有差别

的。

由于 SLC 结构简单,在写入数据时电压变化的区间小,所以寿命较长,传

统的 SLC NAND 闪存可以经受 10 万次的读写。而且因为一组电压即可驱动,所

以其速度更好;而 MLC 采用较高的电压驱动,通过不同级别的电压在一个块中

记录两组位信息,这样就可以将原本 SLC 的记录密度理论提升一倍。不过,

MLC 的缺点也很明显,其写入寿命较短,读写方面的能力也比 SLC 低;.TLC 采

用三层存储单元,因此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大的容量。但是,由于 TLC 拥有

多达 8 个电平状态,因此在电位控制上更加复杂,特别是写入速度会大受影响,延迟增加。加之众多的电平状态,其使用寿命更短。

基于 DRAM 的固态硬盘是采用 DRAM 作为存储介质,应用范围较窄。它

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 PCI 和 FC 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 SSD 硬盘和 SSD 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但是基于 DRAM 的固态硬盘的费用也是非常昂贵,因为基于DRAM 的固态硬盘内部必须持续供电,而且还得为其做备份。

固态硬盘对比传统机械硬盘

优点:

1、固态硬盘没有风扇和机械马达,所以没有噪音。

2、快速随机读取,读取速度快。

3、启动快,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4、固态硬盘比传统的硬盘工作温度范围大。普通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 5 到 55 摄氏度范围内工作。而固态硬盘可在-10~70 摄氏度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 摄氏度,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

5、内部不存在机械活动因此不怕碰撞、冲击、振动。

6、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

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缺点:

1、价格贵,当然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SSD 价格逐渐偏向亲民化,但是

对比同等容量的 HDD 来说还是依然显贵。

2、普遍容量较低,这是相对 HDD 主流为 TB 级而言。当然不久前三星就

发布了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硬盘——16TB,且为 SSD。虽然三星未公布它

的价格,但不难想象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只有仰望的份了。

3、数据损坏难以恢复。一般的机械式硬盘如果发生损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回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想要恢复几乎不可能。

4、写入寿命有限(基于闪存)。一般闪存写入寿命为 1 万到 10 万次,特制的可达 100 万到 500 万次,然而整台计算机寿命期内,文件系统的某些部分(如文件分配表)的写入次数仍将超过这一极限。

台式机能不能安装固态硬盘

台式机能不能安装固态硬盘 台式机是否能安装固态硬盘说明一: 可以,只要电脑满足如下条件: 具备sata接口,这种接口从十年前开始普及,只要不是太古董的电脑都有。 有额外的供电接口以及供电功率,固态硬盘耗电不高,几瓦的水平,接口的话如果没有现成的也可以使用转接头转一个4pin 的来供电。 使用win7以后的操作系统并打开ahci模式,虽然xp和vista 也能打开ahci模式,但对于固态硬盘稳定工作的trim指令和高级电源管理等功能不支持或者支持的不够好,会极大的影响固态硬盘的速度和寿命。 台式机是否能安装固态硬盘说明二: 1)装上ssd:把ssd接到主板上,最好接到sata3接口 2)把系统装到ssd:安装系统方法与机械硬盘一样 3)设置从ssd启动:开机按del或f2,进入bios设置ssd 为第一启动盘。(不同电脑进入bios方法不一样,留意开机画面显示什么提示。) 注意:一定要格式化原来的硬盘才能启动。 台式机是否能安装固态硬盘说明三: 1、ssd硬盘兼容性没有问题的,只要接口合适就行。没看到

你主板,08年以后的电脑都支持sata2,这个硬盘是sata3的,向下兼容。 2、ssd硬盘比机械硬盘会快一些的。如果玩游戏就安装游戏,这时读取游戏的时间快,如果要整机快就安装系统,这样开机速度和整机运行速度快。 3、如果要整机快就重装系统,系统安装在ssd硬盘上。 4、金胜维sataiii固态硬盘c3000.6 259元 相关阅读: 固态硬盘发展历程 1956年,ibm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英特尔固态硬盘 1968年,ibm重新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发展方向。 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 2006年3月,三星率先发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发布了2.5寸32gb型号。 2007年6月,东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8年9月,忆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军固态硬盘行业。

固态硬盘安装教程详细步骤

固态硬盘安装教程详细步骤 许多朋友都喜欢用固态硬盘,无论性能还是存储读取速度,都比同等级机械硬盘高,但是要使用固态硬盘就要安装,那么固态硬盘要怎么安装呢?不清楚的朋友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如何安装SSD硬盘,步骤如下: 第一步: 1、在机箱内找出安装SSD的线材,首先是SSD的电源输入接口,这个是由电脑的电源引出的线材。P4字样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标注这是电源提供的第四个此类接口。形状是扁嘴形 2、接着是SSD硬盘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SATA线,宽度比硬盘电源线要短很多,比较小同样是扁口 3、安装一块金士顿SSD,型号SSDNowV100128G,标称读写性能为250/220MB/S 4、线材对准SSD尾部相应的接口,基本上很难搞错,因为接口都是专用的,弄错了是插不进去的 5、将电源和数据线接驳在对应的SSD接口位置上后,安装就基本算完成了 第二步: 1、放进机箱,把侧板盖上,就算完成了,最后我们要安装操作系统。安装之前先开机根据屏幕提示按键盘上相应的键进入到BIOS界面,如图7所示: 2、选择图上这项,设备启动设定

3、再点第一项,进入下面的界面 第三步: 1、系统安装完成后,重启两次电脑,利用软件检测下SSD 的基本信息 2、使用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性能,一切正常,与金士顿产品标注的性能水准一 3、测试SSD的性能,对文件进行复制和压缩,解压出一个Office2007的文件所用时间,不到20秒,文件大小为900MB 补充:硬盘常见故障: 一、系统不认硬盘 二、硬盘无法读写或不能辨认 三、系统无法启动。 系统无法启动基于以下四种原因: 1.主引导程序损坏 2.分区表损坏 3.分区有效位错误 4.DOS引导文件损坏 正确使用方法: 一、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二、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三、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开机时硬盘无法自举,系统不认硬盘

移动硬盘工作原理

硬盘,英文名称是Hard disk,发明于1950年。开始的时候,它的直径长达20英寸;并且只能容纳几MB(兆字节)的信息。最初的时候它并不称为Hard disk ,而是叫做“fixed disk"或者"Winchester"(IBM产品流行的代码名称);如果在某些文献里提到这些名词,我们知道它们是硬盘就可以了。随后,为了把硬盘的名称与"floppy disk"(软盘)区分开来,它的名称就演变成了"hard disk"。硬盘的内部有磁碟,作为保存信息的磁介质;而磁带和软盘里面则使用柔韧的塑料薄膜作为磁介质。 在简单的标准上,硬盘与盒式磁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有的硬盘和盒式磁带都使用相同的磁性技术录制信息,这点将在“磁带录音机是怎么工作的有介绍”,但这已经不是属于IT硬件的范畴了。硬盘和磁带录音机都从磁存储技术获得最大的效益--磁介质可以轻易地进行擦除和复写,并且信息将记录在磁道里,储存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 想明白硬盘工作原理的最好途径是看清楚它的内部结构。注意:打开硬盘会损坏硬件,因此朋友们不要自己尝试,当然你有一个损坏的硬盘就另当别论了。 硬盘使用了铝片把表面给密封了起来,而另外的一边则布满了控制用的电子元件。电子控制器控制硬盘的读/写机制,还有转动盘片的马达。电子元件还把硬盘磁区域的信息汇编成byte(读),并把bytes转化为磁区域(写)。这些电子元件被装配在与硬盘盘片分开的小电路板上。 在电路板下面是连接盘片的马达,还有采用了高度过滤的通风孔,以便维持硬盘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压力平衡。 移开了硬盘的顶盖之后,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非常简单但却精密的内部结构。 盘片--当硬盘在工作的时候,它可以转动5,400或者72,00 rpm(通常的情况下,当然最快也有10,000rpm,SCSI硬盘甚至达到了15,000rpm)。这些盘片制造的时候有惊人的精确度,并且表面如镜子般光滑。(你甚至还在盘片里看到了作者的肖像) 臂--位于左上角,是用来保持磁头的读/写控制机制,能够把磁头从盘片的中心移动到硬盘的边缘。臂和它的移动机制相当的轻,并且速度飞快。普通的硬盘每秒可以在盘片中心和边缘之间来会移动50次,如果用肉眼看的话,速度真的是非常惊人。 为了增加硬盘储存的信息量,很多硬盘都使用了多盘片的设计。我们打开的硬盘有三个盘片和6个读/写的磁头。 硬盘里面保持臂的移动速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不可置信的地步,它使用了高速的线性马达。 很多硬盘使用了音圈(Voice coil)的方法来移动臂部--与你的立体声系统中扬声器使用的技术类似。 数据的储存 数据储存在盘片表面的扇区(Sector)和磁道(track)里,磁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而扇区则是磁道组成的圆状表面,如下: 上图黄色部分展示的就是典型的磁道,而蓝色部分则是扇区。扇区包括了固定数量的byte---例如,256或者512byte。无论是在硬盘还是在操作系统水平,扇区都通常组成群集(cluster)。 硬盘的低级格式化过程在盘片上建立了扇区和磁道,每个扇区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都被写到了盘片上,这个处理使硬盘准备开始以byte的形式保持数据。高级格式化则写入文件储存的结构,例如把文件分配表写入到扇区,这个过程使硬盘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RAID是通过磁盘阵列与数据条块化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数据可用率的一种结构。IBM早于1970年就开始研究此项技术。RAID 可分为RAID级别1到RAID级别6, 通常称为:RAID 0, RAID 1, RAID 2, RAID 3,RAID 4, RAID 5,RAID6。每一个RAID级别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奇偶校验"定义为用户数据的冗余信息, 当硬盘失效时,可以重新产生数据。 RAID 0:RAID 0 并不是真正的RAID结构,没有数据冗余。RAID 0 连续地分割数据并并行地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RAID 0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并没有提供数据可靠性,如果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整个数据。因此RAID 0 不可应用于需要数据高可用性的关键应用。 RAID 1:RAID 1通过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两对分离的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RAID 1可以提高读的性能,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RAID 1是磁盘阵列中费用最高的, 但提供了最高的数据可用率。当一个磁盘失效,系统可以自动地交换到镜像磁盘上, 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2:从概念上讲, RAID 2 同RAID 3类似, 两者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 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然而RAID 2 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 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不同于RAID 2, RAID 3使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 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 但对于随机数据, 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同RAID 2, RAID 3一样, RAID 4, RAID 5也同样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 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 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 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在商业应用中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没有单独指定的奇偶盘, 而是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于所有磁盘上。在RAID5 上, 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 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 与RAID 5相比, 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 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 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 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 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RAID 6 与RAID 5相比,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 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 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RAID 6 的写性能非常差, 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使得RAID 6很少使用。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还相当高,解决数据存储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带机等设备进行备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查阅和备份工作都相当繁琐。1987年,Patterson、Gibson和Katz这三位工程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题为《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方案)》的论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多只容量较小的、相对廉价的硬盘驱动器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性能超过一只昂贵的大硬盘。这一设计思想很快被接受,从此RAI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存储进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价的新时代。 磁盘阵列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还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盘阵列似乎还停留在这样

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安装图文教程

固态硬盘安装-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分别如何安装SSD详细图文教程 现在都流行加装SSD,其实我们自己就可以简单的安装固态硬盘,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安装费,下面就图文并茂的介绍怎么安装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的安装教程分为普通台式电脑的固态硬盘安装和笔记本电脑的固态硬盘安装,下面分别介绍普通2.5寸ssd和mSATA接口的ssd安装: 台式电脑固态硬盘安装教程: 台式机固态硬盘的安装方法和机械硬盘一样,也是分为供电口和数据口,如果是笔记本拓展可以放在光驱位上如果是机械硬盘替换可以直接接口对应替换,台式机相比较就更简单了,直接把原有的接口替换就好了,这里记住一般固态硬盘都支持SATA3以上接口,这样才能提高硬盘的实际性能。 1、在机箱内找出安装SSD的线材,首先是SSD的电源输入接口,这个是由电脑的电源引出的线材。P4字样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标注这是电源提供的第四个此类接口。 形状是扁嘴形,如图1所示: 2、接着是SSD硬盘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SATA线,宽度比硬盘电源线要短很多,比较小同样是扁口, 如图2所示:

3、安装一块金士顿SSD,型号SSDNow V100128G,标称读写性能为250/220MB/S,如图3所示: 4、线材对准SSD尾部相应的接口,基本上很难搞错,因为接口都是专用的,弄错了是插不进去的,如图4所示:

5、将电源和数据线接驳在对应的SSD接口位置上后,安装就基本算完成了。如图5所示:

第二步: 1、放进机箱,把侧板盖上,就算完成了,最后我们要安装操作系统。 安装之前先开机根据屏幕提示按键盘上相应的键进入到BIOS界面,如图7所示: 2、选择图上这项,设备启动设定,如图8所示: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 一般硬盘正面贴有产品标签,主要包括厂家信息和产品信息,如商标、型号、序列号、生产日期、容量、参数和主从设置方法等。这些信息是正确使用硬盘的基本依据,下面将逐步介绍它们的含义。 硬盘主要由盘体、控制电路板和接口部件等组成,如图1-1所示。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是指盘体的内部结构;控制电路板上主要有硬盘BIOS、硬盘缓存(即CACHE)和主控制芯片等单元,如图1-2所示;硬盘接口包括电源插座、数据接口和主、从跳线,如图1-3所示。 图1-1 硬盘的外观 图1-2 控制电路板 图1-3 硬盘接口 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前)的IDE接口电缆进行连接。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 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见图1-1),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

1.2 硬盘的内部结构 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如图1-4所示。 图1-4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 (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 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2.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5 000 r/min,3.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2 000 r/min。 有的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的硬盘则有多张盘片。这些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硬盘的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早期硬盘由于单碟容量低,所以,盘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10余片,现代硬盘的盘片一般只有少数几片。一块硬盘内的所有盘片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然控制部分就太复杂了。一个牌子的一个系列一般都用同一种盘片,使用不同数量的盘片,就出现了一个系列不同容量的硬盘产品。 盘体的完整构造如图1-5所示。

硬盘构造的基本原理

目前流行的硬盘储存器都具有非常完善而先进的内置式程序保障系统,它包括硬盘微处理器执行码和大量硬盘运行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数据表。硬盘内置式程序总的容量大小可以达到几个Mbit。一旦硬盘的这种程序出现被损坏情况,那么,即使硬盘的整个机械装置和电子器件完好无损,硬盘还是会出现部分或完全的工作故障。 本篇文章描述了硬盘程序保障的基本原理,硬盘的结构和地址分配。 硬盘的空间结构 对一个硬盘来说,不是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储存用户的数据信息。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对用户来说是看不见的,它包括服务区(Service Area)和备用区(Reserve Area)(详见图1)。 图1 服务区是用来储存服务信息,即硬盘的内部程序和一些辅助表格。备用区是用来替换用户工作区内的故障扇区和磁道。这两个区域在硬盘正常工作状态下是访问不到的。用户只能访问到工作区的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个区域被称为硬盘的逻辑空间),而硬盘的容量标签中标注的正是这一部分空间的容量,如HDD160G LBA:320173056。一个LBA(逻辑块地址)就等于一个扇区,即512bit。这样一来,知道了一个硬盘的LBA总体数量,也就知道了硬盘容量的大小。

硬盘在正常工作(用户)状态下,对工作区(连续不断的逻辑扇区)的访问是通过LBA进行,即在0到最大LBA之间进行。 要想接触到服务区,只有在一种专门的工作状态下,即技术工作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而要想进入这一工作状态,则需要一把“钥匙”指令,给出了“钥匙”指令之后,就可以打开一组补充的技术指令。借助这些技术指令就可以进行诸如读/写服务区的扇区信息、获取服务区模块和表格配置图、获取扇区分配表、进行LBA与PCHS (Physical Cylinder Head Sector)(物理磁柱-磁头-扇区)互换、进行低级格式化,以及读/写硬盘的闪存器等操作。 服务信息 服务信息对硬盘运行来说是必须要有的,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微程序的管理模块(overlay); ——配置和设置表; ——缺陷表; ——工作记录表(SelfScan, Calibrator程序的工作结果)。 硬盘微处理器的工作程序属于硬盘工作所必需的一组程序。它包括初始诊断程序、伺服电机旋转控制程序、磁头定位程序、与硬盘控制器及缓冲存储器的信息交换程序等。所有这些合起来称作硬盘程序。在有些型号的硬盘中,工作程序被配置在微控制器的内部存储器或外部闪存器中(如2.5"的“TOSHIBA”硬盘)。但是,对大部分型号的硬盘来说,它的部分工作程序存储在磁盘的服务区上,而在电路板的缓冲存储器中,存储的是初始化程序、定位程序,以及从磁盘服务区向内存储器读与复制的工作程序初始加载器。由于程序是从服务区向微处理器的缓冲存储器中重新加载,而这里也是微处理器的工作地点,所以,它们的名字叫做“管理程序或overlay程序”(详见图2)。

固态硬盘接口是sata3吗

固态硬盘接口是sata3吗 固态硬盘接口是sata3吗? 固态硬盘接口有很多类型 检测硬盘连接的sata接口的版本,可以使用hd tune pro,everest,crystaldiskinfo这些硬件检测工具。 以crystaldiskinfo这个软件为例,运行后,选择需要检测的硬盘,在”传输模式“一栏就会对硬盘的当然传输模式和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列出检测结果。如下图可以看到,检测的这块西数硬盘,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是sata/600(也就是硬盘是sata3.0的),而当前传输模式是sata/300(也就是说硬盘当前连接的端口是sata2.0的) 相关阅读推荐: 关于sata技术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sata是“serialata”的缩写,通俗的说就是是串行数据传输接口,它与我们经常说到的并行数据传输接口(pata)的主要区别就是传输方式的不同:serialata是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每次传送只有1位数据,这可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变高;而pata的数据传输是并行的方式传输数据,在一个时钟周期同时传输多位数据。 硬盘作为影响整机性能的一个重要配件,在技术突破上一直处于缓慢爬升的状态,虽然单碟容量在近两年长足进步(250gb至500gb),单盘容量升至2tb(归功于碟片技术的稳步升级),但硬盘

的性能(主轴转速不能无限制增长)却改进不多。 虽然硬盘性能提升不大(内部传输率),但在接口(外部传输率)方面,却一直在提升,接口实现了从pata到sata的转变,但速度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在sata未能给速度带来多大提升的时候,sata2来了,并带来了新的技术ncq以及300mb/s的峰值带宽。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概论

图1-1 硬盘的外观 图1-2 控制电路板 图1-3 硬盘接口 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前)的IDE 接口电缆进行连接。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 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见图1-1),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 1.2 硬盘的内部结构 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如图1-4所示。

图1-4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 (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2.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5 000 r/min,3.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2 000 r/min。 有的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的硬盘则有多张盘片。这些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硬盘的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早期硬盘由于单碟容量低,所以,盘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10余片,现代硬盘的盘片一般只有少数几片。一块硬盘内的所有盘片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然控制部分就太复杂了。一个牌子的一个系列一般都用同一种盘片,使用不同数量的盘片,就出现了一个系列不同容量的硬盘产品。 盘体的完整构造如图1-5所示。

关于SSD固态硬盘的接口概述

关于SSD固态硬盘的接口概述 SSD最早期的接口:PATA接口 -------------------------------------------------------------------------------- 最近很多朋友准备升级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陆续在我们这里换了几个SSD硬盘做启动盘,网上也有很多朋友在不断地问起关于如何加SSD固态硬盘,最多的问题集中在固态硬盘与电脑如何匹配的问题上,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讲清楚SSD固态硬盘的接口,下面我们就固态硬盘的接口做一个简单介绍: 在蓄积了很多年之后,SSD已经在准备谱写它的辉煌,在速度、安全、噪音、功耗、重量等方面的能力,让其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今天我们一起来介绍一下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的诸多接口种类,从早至今,它的接口主要包括PATA 、SATA 、PCIe 与USB3.0。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SSD最早期的接口PATA,使用这个接口当然是为了与当时的硬盘接口相吻合,以方便SSD主攻PC市场,让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SSD,使用并发现其速度上的优势。 不过就如同PATA消失在硬盘上一样,该接口的诸多限制已经难满足PC要求,该接口优点为便宜、容易使用且兼容性高,不过受限于接口特性,传输速度并不快,最高仅达133MB/s,当时的硬盘来说是个限制,更不用说追求高速的SSD了。 所以这个读取效能不足并诸多限制的PATA接口便很快的消失在了SSD接口上,而是采用的其接替品SATA接口。 PATA接口的接替品:SATA接口 -------------------------------------------------------------------------------- SATA接口则为解决PATA接口缺失而设计,其讯号线接脚仅7-pin,可将干扰降至最低,宽度也能大幅降至1公分以下,有利机壳的散热,另外,SATA采点对点串行的方式传送讯号,每1条信道只支持1个装置,因此不需像PATA接口需要对同1条通道中的主、从装置设定跳接,如此可消除同一信道上有2个装置时,所产生的资源冲突,传输速度也会比较快。 SATA接口于2001年推出SATA 1.0时,传输速率便已达150MB/s,高于PATA最大传输速率133MB/s,随着SATA 2.0与3.0的陆续推出,传输速率更倍速成长至300与600MB/s, 传输速度演进之快,非PATA接口能及,近年来已逐渐取代PATA,成为储存设备主流接口。 目前市面上主打SATA接口的SSD,主以取代机械式硬盘为目标,故需较先进与高效能的接口规格来满足PC要求,且现阶段SATA接口的SSD以SATA 2.0为主流,虽SATA 3.0占比尚低,然其每秒高达600MB的传输速率,将成为SATA SSD未来趋势。 1.8吋SSD接口的天下:mSATA接口 -------------------------------------------------------------------------------- m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SSD)一般是指超小型的SSD模块,不同于传统2.5吋或1.8吋的SSD产品,架构设计上类似于嵌入式系统的DOM型态,之前苹果(Apple)的MacBook Air 采用mSATA接口的SSD,让市场对于mSATA SSD开始投以关注眼光。 过去市场对于SSD的定义都是以2.5吋、1.8吋产品为主,将控制芯片、NAND Flash内存组装在这两种尺寸的机构内,但走到嵌入式内存之后,开始有各式各样不同的SSD形式出现,像是DOM (disk on module)、PCI-Express接口、mSATA SSD等。 mSATA SSD应用领域多以平板计算机、Netbook、POS、机顶盒(STB)、打印机等为主,日前不但是记忆卡大厂新帝(SanDisk)、台系内存模块厂创见推出mSATA SSD产品,英特尔(Intel)也开始加入mSATA SSD战局,瞄准平板计算机、工规、军规等应用领域。 这类接口产品主要服务于内嵌式内存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超薄型的系统产品上,是客户和产品需求来选择应用。

台式机组装记--附 PCIE接口固态硬盘装win7系统步骤

台式机组装记 附 PCIE接口固态硬盘装win7系统步骤新自行组装了台式机一台,各种部件全部网上购买。具体配置如下: 1. CPU: Intel 酷睿i7 5960X; 2. 主板:技嘉GA-X99-Gaming G1 WIFI; 3. 内存:金士顿(Kingston)骇客神条 Predator系列 DDR4 2800 16G; 4. 显卡:铭瑄 GTX970风系列4G; 5. 硬盘: 固态硬盘一块:浦科特PX-AG128M6e(128GB); 机械硬盘一块:希捷Desktop 2TB 7200转 8GB混合硬盘; 6. 电源:长城金牌巨龙GW-EPS1000DA; 7. 散热系统:九州风神船长240;另加机箱风扇三把 8. 机箱:拟购游戏悍将CFI太极,但商家却给我邮寄来的是游戏悍将暴风赤红,两者价格上差别虽然不大,但档次上后者要差一档。鄙视商家毫无诚信,强行 推荐次货。 9. 显示器:苹果LED Cinema Display 10. 键盘鼠标:罗技键鼠套装:MK 700 各部件到齐后硬件安装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一次成功。但软件安装却费 了我一番功夫。重点就是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做系统盘,如何安装系统的问题。下面就我的实际操作过程介绍介绍,免得以后的大侠们少走弯路。 1. 将浦科特PX-AG128M6e(128GB)插入另一台已装好系统的台式机的主板PCIE插槽, 2. 开机 3. 进入系统后,应用DiskGenius pro _ 4.7 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提醒注 意要4K对齐哦,不然对硬盘的读写性能有影响。我的固态硬盘硬盘因只128G,未分区,文件系统格式化为NTFS,就一C盘。 4. 往准备好的硬盘拷入win7安装文件,我的win7安装文件是从网上下载来的,

固态硬盘SSD使用技巧

固态硬盘SSD使用技巧 如何延长SSD使用寿命 显然,减少固态硬盘的读取次数和时间就可以延长固态硬盘的寿命,有的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一起使用,把系统缓存和应用软件放在机械硬盘,则电脑系统就放在固态硬盘。这是一种方法,但是两个硬盘交换数据肯定没有单个固态硬盘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内存来做缓存处理,跟上面的方法一样,但是内存的运行速度远远比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都快,所以这个方法比较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内存条,最少8G内存,不然哪来多余的内存空间分出来做缓存处理呢。 SSD 这种缓存的处理需要一个软件来把内存分出做虚拟盘符,相当于一个真实的盘,可以存取文件。 接着就是设置系统的缓存,浏览器缓存文件都放在虚拟盘里,只要是有需要缓存的应用软件都可以放进去,这样减少了固态硬盘的存取了。 如果不会设置缓存文件,那可以看看每个软件的设置里面有更改缓存地址。 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简称固盘,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接口的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商规产品(0~70℃)工规产品(- 40~85℃)。虽然成本较高,但也正在逐渐普及到DIY市场。由于固

态硬盘技术与传统硬盘技术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存储器厂商。厂商只需购买NAND存储器,再配合适当的控制芯片,就可以制 造固态硬盘了。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2接口、SATA-3 接口、SAS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NGFF接口、CFast接口 和SFF-8639接口。 分类 分类方式: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闪存(FLASH芯片)作 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基于闪存类: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IDEFLASHDISK、SerialATAFlashDisk):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通常 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U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 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适合 于个人用户使用。[1]一般它擦写次数普遍为3000次左右,以常用 的64G为例,在SSD的平衡写入机理下,可擦写的总数据量为 64GX3000=192000G,假如你是个变态视频王每天喜欢下载视频看完 就删每天下载100G的话,可用天数为192000/100=1920,也就是1920/366=5.25年。如果你只是普通用户每天写入的数据远低于10G,就拿10G来算,可以不间断用52.5年,再如果你用的是128G的 SSD的话,可以不间断用104年!这什么概念?它像普通硬盘HDD一样,理论上可以无限读写, 基于DRAM类: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 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 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 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 源来保护数据安全。DRAM固态硬盘属于比较非主流的设备。[1] 发展历程

详解SSD使用教程

详解SSD使用教程!固态硬盘的安装使用方法!提高固态硬盘的速度!固态硬盘的优化!教你如何使用固态硬盘! 2011年07月01日星期五 14:28 强势推出!机器猫出品SSD大百科为你详解SSD的使用教程,欢迎围观【YY团原创】 什么是SSD?机器猫出品SSD百科教程 YY团---浪客剑心EVB 引言: 在SSD价格逐渐下滑的今天,很多新装机的童鞋已经把SSD逐步列入选装件的队伍,如果预算充足的话,不少人还是会考虑上一个SSD来体验一下极速的快感。

这是一件喜剧的事,但是不少人却对SSD还不甚了解就盲目的追从别人入手SSD,结果在使用中因为自己N多的不注意事项,N多的错误用法,导致自己购入的SSD性能一落千丈,于是觉得蒙受了天大的委屈,然后来论坛里各种喷水,说自己上当受骗了,还告诫别人千万别钱烧的去买SSD,那就是个垃圾骗人玩意,这种做法真的很让人无语也很无奈,而且也能反映出一种极不负责的生活态度。.

这两天机器猫就接到了很多朋友关于SSD的问题,其实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问了,只不过我都是零散的给回答了。今天整理一下,针对大家常见的一些疑惑和问题,给大家发一个SSD的教程,把SSD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该怎么用给大家说说清楚,保证是你见到过的最大最全的SSD 百科全书。 PS:看完之后你们记得都要顶顶啊~~~~~~~ ===========================多啦A梦的分割线 ============================= 闲话休提,直接迈入正文。 Part 1 SSD的综合介绍(硬件知识普及篇) No.1 什么是SSD? SSD,即Solid State Disk,中文译名即为我们常说的固态硬盘。即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DRAM或FLASH芯片)两部分组成。存储单元负责存储数据,控制单元负责读取、写入数据。 在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中,存储单元又分为两类:SLC(Single Layer Cell 单层单元)和MLC(Multi-Level Cell多层单元),即我们常说的SLC和MLC结构固态硬盘。SLC的特点是成本高、容量小、但是速度

硬盘原理初探

硬盘原理初探 有关于硬盘原理的介绍并不像CPU、显卡以及声卡那样随处可见,但从各配件的重要性来看硬盘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并不逊色于CPU、显卡以及声卡;对于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来说,他的信息比他的计算机还重要,而他的信息就保存在硬盘里,所以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说,硬盘比其它任何一各配件都要重要.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近年来硬盘在速度、容量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其如何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了解它的原理,对如何选择硬盘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日本、韩国是世界上生产硬盘的主要厂商.美国的主要品牌有昆腾(Quantum)、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IBM、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日本有NEC、富士通(Fujitsu);韩国的三星.三国之中美国一直是硬盘技术的领导者,日、韩二国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要优于美国.Seagate,Quantum,Maxtor等是打入中国硬盘界的老手, Fujitsu,IBM,Samsung等是后来者.硬盘由磁头、磁盘、电路板和接口等部件所组成,虽然不复杂,但描述硬盘的术语以及有关于硬盘的各种技术和规定却是很多,如转速、接口技术、S.M.A.R.T技术、SPS和MaxSafe等等,下面就近年来硬盘变化较大的部件、术语和技术进行介绍. 磁头: 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硬盘存取数据主要是靠磁头.磁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亚铁盐类磁头(MONOLITHIC HEAD)”、“MIG(METAL IN GAP)磁头”、“薄膜磁头(THIN FILM HEAD)”.以上这些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现在流行的MR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市场上的新型大容量硬盘大都采用了MR磁头.另外,Quantum等几家公司已开发出一种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它可使硬盘容量提高十倍以上,它的大量运用,必将带动硬盘业兴起一场变革. 单碟容量: 单碟容量是指单张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实现大容量硬盘也就越容易,寻找数据所需的时间也相对少一点.如今,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局部响应最大相似性读磁道技术不仅使单碟容量大大增加,还加快了数据传输率,采取这一技术的硬盘性能都有较大提高.当这项技术应用于硬盘信号读取时,就能避免因磁道过窄造成的信号干扰,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盘片的密度.与此同时,由于磁盘密度的增大,磁头在相同时间内可以读取到更多的信号,这就意味着读取速度得以提高.而最大相似(Maximum likelihood)原理则是通过多点采样,把磁头读取到的信号与标准信号进行对比,以得出最匹配的信号再传送出去,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数据读取的准确性.这是传统的“脉冲峰值检测”读取通道(analog peak detection read channels)无法做到的.PRML技术的普遍采

固态硬盘性能详解

我曾经说过,SSD的评测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SSD由于有自己独特的物理特性,成绩分成三态,出厂态,GC态和稳定态。 基本所有的评测都是标的出厂态性能,产品官方网站更是不用说了,哪家公司做广告会说自己东西坏?而用户买回来用的时候会碰到GC态性能,所以就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为啥我的SSD速度不如别人的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某些用户能够跑出稳定态成绩,甚至会以为自己的SSD是不是坏了。 废话不多说了,先拿Intel开刀吧,做了2年老大哥不容易了。 熟悉Intel SSD的应该对他们的产品指标耳熟能详了吧。 先看下这两张图,分别是Intel拿出来对照Gen2和即将发布的Gen3 SSD的指标:

别的我们先不管,我们看到消费级和企业级的IOPS,发现消费级的比企业级的还高,这到底是为啥哪?曾经我也有个疑问,这个IOPS是如何得出的? 我们知道X25-M Gen1的时候,Intel曾经说过4KB Write IOPS 是3300,而X25-M Gen2,4KB Write IOPS 是6600或者120G/160G的8600. X25-E的4KB Write IOPS 却一直只标3500. 其中的含义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不管是评测网站或者是Intel都只是含糊其辞的说因为评测方法不同,并不是X25-E不如X25-M。 不同在哪里?在这里 在这个PDF文档的第5页中,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如图:不好意思,我只找到Gen1的数据,不过道理都一样,我也只是要知道他们数据是如何来的。

读取没问题,反正看的是主控能力,写入原来是这么算的: 消费级的IOPS原来只是分8G的区,然后跑IOMETER 4KB QD32的IOPS。 企业级则是全盘分区,跑IOMETER 4KB QD32的IOPS。 这么比当然有区别了。{:4_126:} 著名的X25-M在全盘分区后IOPS跌到可怜的350.。。折算下也就1MB/s出头。而且这里还没给出跑了多少时间。。不管如何这应该算稳定态性能了。 不知道你们认为自己的X25-M Gen2对比Gen1能有多少优势?汗。。{:4_136:} X25-E 为何在全盘分区后稳定态还有3300的IOPS,主控是一样的: 1.X25-E有20%的备用空间,增强了写入放大的效率。 2.X25-E采用的是SLC,写入延迟低很多。 经过我这么一解释你们知道为啥X25-M Gen2的IOPS标的会比X25-E高了吗? 为啥2年前用Intel的用户不会觉得卡?说难听点就是即使跑在稳定态的X25-M也有350的4KB IOPS,至少比机械盘好....用惯机械盘的用户自然感觉不到卡。而JMF602这个悲剧的

计算机硬盘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盘工作原理 概括地说,硬盘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磁粒子的极性来记录数据。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将磁粒子的不同极性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信号,再利用数据转换器将这些原始信号变成电脑可以使用的数据,写的操作正好与此相反。另外,硬盘中还有一个存储缓冲区,这是为了协调硬盘与主机在数据处理速度上的差异而设的。由于硬盘的结构比软盘复杂得多,所以它的格式化工作也比软盘要复杂,分为低级格式化,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并建立文件管理系统。 硬盘驱动器加电正常工作后,利用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初始化模块进行初始化工作,此时磁头置于盘片中心位置,初始化完成后主轴电机将启动并以高速旋转,装载磁头的小车机构移动,将浮动磁头置于盘片表面的00道,处于等待指令的启动状态。当接口电路接收到微机系统传来的指令信号,通过前置放大控制电路,驱动音圈电机发出磁信号,根据感应阻值变化的磁头对盘片数据信息进行正确定位,并将接收后的数据信息解码,通过放大控制电路传输到接口电路,反馈给主机系统完成指令操作。结束硬盘操作的断电状态,在反力矩弹簧的作用下浮动磁头驻留到盘面中心。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图: 所谓“低格”是指对一块裸盘进行划分磁道和扇区、标注地址信息、设置交叉因子、修复逻辑坏道等低层操作,“低格”需要用专门与硬盘配套的软件,由于低格将可能损伤盘片磁介质,一般没有必要对硬盘进行这种操作。而高级格式化,将做清除硬盘上的数

据,生成BOOT区信息,初始化FAT表,标注逻辑坏道等工作。对硬盘进行高级格式化通常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FORMAT(格式化磁盘)命令。 关于硬盘低格的利弊,各方说法不一,一直无定论。以往硬盘容量不大时低格是没问题的,那时大多数主板的BIOS中就提供硬盘低格的程序。随着硬盘技术的发展,容量的增大,厂家一般都不推荐对硬盘进行低格,以免使硬盘的交错因子等参数发生改变,影响硬盘的性能与寿命。但硬盘低格确实是对解决某些问题有用(如恶性病毒、逻辑坏道),若实在需要进行低格,应尽量采用厂家专用的低格程序。另外“低格”的过程进行得很慢,若中途出现掉电死机等意外情况,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由于“低格”时要使硬盘的低层物理特性发生一定变化,对硬盘的寿命肯定有影响,所以一般轻易不要对硬盘进行“低格”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