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1、简述中医药学得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得起源就是由于人类生存得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与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与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就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创造得,就是实践得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就是中药在临床得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得经验与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得药典就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得国家药典就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就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得概括,含有对立统一得概念。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得生理功能分别就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得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得确立与完整理论体系得形成。随着时代得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与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得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就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得局面。

2、简述中医学得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得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与;“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就是整体观念?什么就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就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得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得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内外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得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对疾病得一种特殊得研究与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得过程,就就是辨证论治得过程。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学说得应用:①说明人体得组织结构;

②说明人体得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得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得诊断;⑤用于疾病得防治;

⑥分析与归纳药物性能得阴阳属性。8、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得五行归类;②五行得相生、相克; ③五行得相乘、相悔与母子相及。五行学说得应用:①说明五脏得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得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得诊断;④用于疾病得治疗。

9、什么就是藏象学说?什么就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脏腑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得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得水谷精微都依赖脾得运化,饮食水谷就是人出生以后主要得营养来源,也就是生成气血得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就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得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得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得称为肾阳。肾阴、肾阳就是全身阴阳得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得供养,肾阴、肾阳又就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得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

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13、什么就是气?气得分类?气得生理功能就是什么?

答:气:就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得,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精微物质)

气得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得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14、什么就是气机?基本形式就是什么?答:气得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得联系?答:气与血得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

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16、什么就是病因?

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得原因。简称为“邪”。

常见得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

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7、六淫与六气得区别?

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得统称。(六气得异常变化)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就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就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得反应,属于正常得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得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得异常

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

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人体得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

气血得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得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得产生。

19、什么就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就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得机理。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20、什么就是痰

饮?什么就是瘀血?

答:痰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得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就是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就是致病因素。21、什么就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得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得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就是如何分属得?请简述病理性舌色得主病?

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得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得意义?答:八纲辨证,就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得纲领,对疾病得病因、部位额、性质与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得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就是辨别病位浅深与病势趋向得两个纲领;

虚实辨证就是辨别邪正盛衰得两个纲领; 寒热辨证就是辨别疾病性质得两个纲领; 阴阳辨证就是概括证候类别得总纲。25、什么就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得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脏腑辨证:就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得方法,结合脏腑得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得一种辨证方法。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

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 30、什么就是治法?中医得常用治法就是什么?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答:治法就是在治则得指导下确立得具体治疗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方法。

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得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⑥湿热蕴脾;

⑦食滯胃脘;⑧胃热炽盛;⑨为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基胃阴虚。

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常用治法:①汗法,

又称为解表法,就是运用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 发汗解表药。

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就是运用涌吐方药。风水相搏。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就是运用泻下作用得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药。

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④与法,又称为与解法,就是运用具有疏通、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与解作用得药。

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 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就是运用温热性质得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与;⑨药。

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

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就是运用寒凉性质得26、心脾两虚证得辨证依据就是什么?药。

答:心脾两虚证得辨证依据就是指心血不足⑦消法,又与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心血不足则心称为消散法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或消导法,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就是运用具有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消导、消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软坚、化积、脉细弱。

行气、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化痰等作用

容?

得药。答:“治未病”,就是中医学得预防为主得思想。⑧补法,又称为补益法,就是运用具有补益作

就就是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得发生与发用得药。

展。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31、试述中药性能得概念与内容?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与防止病邪侵答:中药得性能:就是药性理论得核心,就是用害两个方面得工作。

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得性质与特征得高度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概括。

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与转变。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毒性等。

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就是指治32、四气五味得概念?

疗疾病要根据病人得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答: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凉四种药性,就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得宜得治疗方法。

概括。

因人制宜就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五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得原则。味不仅指药物得真就是滋味,更重要就是指药物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得特点,考虑治疗病证得某些作用。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治疗用药得原则。

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另立,仍称五味。

疗用药得原则。

33、中药配伍得概念?配伍七情得内容?29、中医治则得含义与内容就是什么?答:中药配伍:按病情需要与药性特点,将答:治则:就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得基本原则。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它就是在中医学得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指配伍七情得内容:

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①单行:就是用某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重要指导意义。

得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得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得功效。如麻黄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③相使:就是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可增进主药某方面得功效。如补气利水得黄芪与健脾利水得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得补气利水作用。

④相畏:就是一种药物得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例如生半夏与天南星得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与天南星畏生姜。

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得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与天南星得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与天南星得毒。

⑥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得补气作用。

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得若干药物。

相须相使配伍,协同作用,提高药效。相畏相杀配伍,制约毒性,保证要用安全。相恶相反就是配伍用药得禁忌。

34、中药用药禁忌有哪些?叙述十八反与十九畏歌诀与内容?

答: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四方面: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八反内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即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得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十九畏歌诀:硫磺原就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十九畏内容: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包括黑丑、白丑),丁香(包括母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包括附子)畏犀角,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35、确立中药剂量应考虑哪些因素?答: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得性质、临床运用得需要以及病人得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得具体用量。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质优得药力足,用量勿过大。次者可大些。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花叶类质地轻得量宜轻:质地重得宜重:鲜品用量宜大些。药物性味:药性较弱,药味较淡,作用温与得用量可稍重些;反之则不宜。

有毒无毒:有毒剂量应在安全范围内,无毒者剂量变化幅度可稍大。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单味药用量可大些;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小些。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由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得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得:由于用药目得不同,同一药物得用量可不同。三、患者方面

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用药量应低于青壮年得用药量。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得2/3,5~9岁用成人得1/2,5岁以下用成人得1/4,1岁以内用成人得1/5。

性别:一般区别不大,但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去瘀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体质强弱:强者宜大,弱者宜小。病势长短:新病正气损伤小用药量宜大,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重者宜大。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到患者得职业、生活

习惯等方面得差异。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得环境等方面得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6、中药入煎剂时常有哪些特殊得煎法?答:①先煎;

②后下;③包煎;④烊化;⑤另煎;⑥冲服;⑦对服;⑧煎汤代水。37、请各列举五种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得中成药品种?答:(一)风寒感冒

代表药:正柴胡饮颗粒、午时茶颗粒、玉屏风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风寒感冒颗粒、。(二)风热感冒

代表药:感冒退热颗粒、板蓝根颗粒、双黄连颗粒、小柴胡颗粒、银翘解毒片。38、比较麻黄与桂枝得异同点?

答: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

风湿痹症。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

桂枝,发汗力缓与,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39、比较荆芥与防风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药性与缓,表寒表热皆宜,均能消散疮疡。不同点:

荆芥,清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也就是风药之润剂,能胜湿止痛,炒用具止泻作用。40、比较薄荷与牛蒡子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不同点:

薄荷,发散风力强,能上清头目,下疏肝气,发汗力强,上述诸症无汗者用之为宜。牛蒡子,发汗力弱,但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比。

41、比较桑叶与菊花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不同点:

桑叶,作用偏于肺,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还能凉血解毒。

菊花,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之力较强,长于清肝热、平肝阳,故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42、什么就是清热药?清热药分为哪几类?各

小类举出两味药?

答:清热药:指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得药物。清热药分为五类:

①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栀子; ②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③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白头翁。④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⑤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43、比较黄芩、黄连、黄柏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

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

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44、泻下药可分为哪几类?各类得适应证与代表药物就是?

答:泻下药分为3类:

攻下药:里实便秘,如:大黄、芒硝、潘泻叶;

润下药:肠燥便秘,如:火麻仁; 巴豆。

45、大黄得药用部位与主要功效就是什么?答:大黄得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5)另煎;(6)冲服;(7)对服;(8)煎汤代水。

52、简述中成药常见得变质情况?霉变、皱皮、干裂与硬结、反砂、融化、虫蛀、染色、发酵、气味改变等。

A、桂枝

B、紫苏

C、麻黄

D、防风

7、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得就是。

A、金银花B、蒲公英C、紫花地丁D、连翘

8、大黄用于热结便秘得最佳配伍就是。峻下逐水药:水饮停聚,如:京大戟、芫花、答:中成药常见得变质情况有:

53、简述解表剂得定义、分类及代表中成药?A、牵牛子B、芒硝C、芦荟D、番泻叶

大黄得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46、独活与羌活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不同点:

羌活:解表力强,善治上半生疼痛、太阳头痛。

独活:解表力缓,善治下半身疼痛。47、半夏与天南星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燥湿化痰,治湿痰、寒痰证,外用消肿散结。不同点:

半夏:湿痰咳嗽,呕吐之要药。天南星:善祛风痰,祛风止痉常用。48、川贝母与浙贝母得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不同点:

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49、三七来源、药用部位、处方别名、功效、性能特点分别就是什么?

答: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得干燥根。药用部位:根。

处方别名:参三七、田七、金不换。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性能特点:①止血作用广泛,效果显著;②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③既善化瘀而止血,又善活血而止痛;④诚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

50、简述传统方剂得组成各部分得作用?答: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得药物与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佐药:有三种含义。一就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得药物或直接治疗次要得兼证得药物。二就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得毒性与烈性得药物。三就是反佐药。使药:引经药与调与药。51、简述中药特殊得煎药方法?答:中药得特殊煎药方法:

(1)先煎;(2)后下;(3)包煎;(4)烊化;答:解表剂得定义:指以解表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得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证。解表剂得分类及代表:

辛温解表剂:小青龙颗粒、感冒清热颗粒、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藿香正气水; 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双黄连颗粒; 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丸; 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参苏丸。

54、简述清热剂得定义、分类及代表中成药?答:清热剂得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得方剂,统称为清热剂。清热剂得分类及代表:

清热泻火:白虎汤、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

清热解毒:牛黄解毒片、银黄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热消炎宁胶囊、紫雪、感冒退热颗粒;

清营凉血:清营汤、片仔癀; 清脏腑热:龙胆泻肝丸、左金丸、二妙丸; 清热祛暑:十滴水、六一散;

清退虚热:青蒿鳖甲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就是以何者为中心得。A、五脏B、六腑C、经络D、气血

2、"证"得概念就是

A、疾病得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得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得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3、正常人体得阴阳关系,常概括为。A、阴阳对立B、阴平阳秘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

4、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得目得就是。A、降低毒性B、提高疗效C、改变药物性能D、便于服用

5、一些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得药物,煎煮时应。

A、先煎

B、久煎

C、后下

D、与它药同煎6、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

紧首选

9、血得生成与哪个脏腑得关系最密切。A、肝B、心C、肺D、脾10、肺开窍于。A、口

B、舌

C、鼻

D、目11、经络系统得主干就是

A、经脉

B、络脉

C、经筋

D、皮部12、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得病邪就是。A、湿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3、就是发病得内在因素。A、正气不足B、邪气致病C、精神状态D、气

血状况

14、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15、表证得发热就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16、舌苔黄厚而腻,多为。

A、风寒表证

B、食滞

C、湿热

D、瘀血17、八纲辨证辨寒热就是指。

A、辨病位浅深

B、辨正气强弱

C、辨疾病病性

D、辨恶寒发热有无

18、“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得治疗原则当属。A、既病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三因制宜

19、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效得药物就是。

A、独活B、桑寄生C、威灵仙D、防己

20、肠胃积滞,腹胀便秘者可选用。A、砂仁B、厚朴C、白豆蔻D、苍术21、上济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得药就是

A、附子B、干姜C、肉桂D、桂枝22、清代提出“八法“得医家就是。A、汪昂B、程钟龄C、李时珍D、吴鞠通23、主治阳阴气分热盛证得代表方就是。A、大承气汤B、清营汤C、白虎汤D、黄连解毒汤

24、理中丸得功用就是。

A、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B、温中补虚,与里缓急

C、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D、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25、主治梅核气得方剂为

26、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五味得定义?及其具体作用?(10分)2、心得生理功能就是什么?心与形、窍、志液得关系?(10分)

、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不同得药味。(3分) 辛:能散、能宣、能通。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1分)

甘:能补、能与、能缓。具有补虚扶弱、缓

急与中、调与诸药、缓急止痛得作用。某些甘味药还有解药食中毒得作用。(1分)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得作用。另

燥湿得不同。(1分)

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与泻下得作用。某些动物药得咸味就是标示该药能走血分或入阴分。(1分)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1分)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利水湿得作用。(1分) 2、(1)主血脉(2分)。主神志(2分)。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分)。开窍于舌(1分)。在志为喜(1分)。在液为汗(1分)

最新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教程文件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中药学问答题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 1.试述《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写作时代、作者、载药数、分类法和主要价值。 答: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代,为苏敬、李等集体编撰。收药844种。采用自然分类法。 本书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对我国后世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并很快流传国外;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 《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载药1558种。属自然分类法。本书除了系统地集录《本草》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了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的药学史料;是我国现存明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最完善的本草学专著,为中药研究和临床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 2.何谓中药? 答: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1.药物炮制的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答: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的副作用。如巴豆去油。 (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如生地制熟、延胡索醋制。 (3)矫嗅、矫味,便于服用。如水漂海藻。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如磁石烧煅。 (5)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洁净。如枇杷叶去毛。 第四章药性理论 1.药物性能理论包括哪些方面?说明四性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答: 中药性能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四气亦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其中寒与凉、温与热分属于同一种药性,仅有程度不同,寒凉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用治阳证、热证。温热药多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可用治阴证、寒证。掌握了四气理论,临床就可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四气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某种性质的药物,或将几种不同性质药物配合起来应用。 2.寒凉药、温热药各有何功效? 答: 寒凉药: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凉肝息风功效; 温热药: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等功效。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5.试述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含义。 答: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演示教学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美容中医理论教案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美容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美容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美容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中草药的起源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在安徽省亳州市。 中药材 编辑本段药材认识 枇杷 药材认识,旨在收集全国中药材品种。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编写,并附以彩色图。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关于中药材信息行情,了解最新的药材产地信息和市场行情可以在中药材天地网上查到,每日更新的药材市场价格信息。

黄芪 编辑本段中药材成分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 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 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 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 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分复杂。浸取就是要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现在却发现它有生物活性,应根据不同组方的成分变化,确定浸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工艺。 犀角 编辑本段生产技术 中药材生产技术概况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

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

中药学问答题

1.何谓中药?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何谓本草、本草学? 答: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3.何谓中药学? 答: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联系和区别。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5.简述《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内容。 答:《雷公炮炙论》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简述《本草拾遗》在本草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其主要贡献有: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②扩展了用药范围,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③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 9.简述《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贡献。 答:《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该书的主要贡献有①收载药物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②增收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和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③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内容上①首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且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本草经集注》为梁·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

“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医疗活动就随之而产生。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引发出多种形式的医疗活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写道: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经验汇集。中华民族所聚集生长的地理空间跨度广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古代除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外,尚有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河海渔业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医疗技

术,运用不同的药物资源,导致中医学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这是中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理论学说的原因。就其学术层面而言,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也是铸就传统医学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医疗救助实践。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驱寒保暖,同时有一定的防湿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借助温热作用的治疗得以施行。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用砭石作为治疗工具。现存古书《山海经》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记载,箴石就是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之后又在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说明针灸技术发展到现在使用钢针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说明药物的发现,是与原始人的植物采集及其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酿酒就开

美容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美容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使用) Ⅰ前言 本课程重点突出讲授美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个方面。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美容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美容中医学的生理基础、病理基础、诊断基础和中医美容方法等,基本涵盖了美容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临床综合运用部分主要包括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疾病。通过对常见病证的诊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 四教材:《美容中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魏睦新,1版,2004年。 Ⅱ正文 第一章导言 一教学目的 让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美容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美容中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的成就,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今后从事医学美容事业打下基础。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美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诊病治疗方法,将学生引入美容中医学的门槛。学习传统的中医美容诊疗技术,又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并为进一步学习美容中医学奠定基础。 了解美容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美容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美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美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美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二)熟悉美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自然疗法。 三教学内容 (一)美容中医学的历史。 (二)美容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自然疗法。 第二章美容中医学的生理基础 一教学目的

中医的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 早在1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同大自然和猛兽作斗争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逐步地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火的发现,使人类由生食到熟食,大大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为了庆祝打猎的胜利,人们常模仿动物的各种跳跃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发展为后世的“导引”、“五禽戏”等医疗练功方法。到了奴隶社会,根据甲骨文记载,人们已知道洗手洗脸、打扫卫生,具备了初步的卫生知识。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发现药物的过程。因药物中草本药很多,所以称中药为“本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用药经验的不断丰富,根据病情选择多种药物组成复方,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剂型

也不断改进。当时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古书记载的“伊尹创始汤液”之说就是明证。 人们在与自然和禽兽斗争的过程中,经常有外伤发生。为了医疗这类外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推拿、正骨和一些外治的方法。随着石器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某些工具可以用来医治 疾病,如锋利的石片(古称“砭石”)可以划开脓疱,刺激某部位以止痛,还可以治愈某些疾病等,这就成为外科手术与针刺的萌芽。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而使砭石逐渐发展为 石针、骨针和各种金属针。在河北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刘胜夫妇墓随葬品中,就有四根方棱柄带孔金针。这批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医用针,证实了古籍所载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针刺医术的历史事实。 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一部分烤火后感到舒服,或减轻了某一局部的疼痛,于是人们用兽皮、树叶、沙土烘烤后敷贴在身体的病区,或用树枝、草根等做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灸焫,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烫法”和“灸法”。 我国医药起源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人民和医药专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极其广泛的无数次反复实践创造出来的。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解析

.\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

美容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在美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自古以来,美丽都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之一,“女为悦己者容”,驻颜更是女性朋友们亘古不变的热衷话题。《黄帝内经》对于容颜美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人的五脏健康,气血流动,筋脉充盈,作为它们在体表表现的容貌才能健康妍丽。美容中医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香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下面具体论述一下中医基础理论对美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结合,保持平衡 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通过观察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概括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黄帝内经》中概括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之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衰败和消亡,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就是达到运动动态的平衡,成为“阴平阳秘”。人只有阴平阳秘的状态下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达到气血充盈,脏腑健康。 阴阳学说在美容中医学中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二、气血充足,容颜永驻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容貌美、塑造健美体形的基本物质,更是女性维持皮肤润泽、容颜姣好的物质基础。《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气对人体主要起着推动、固摄、温煦、防御和营养作用,对保持容貌美体态美起着决定作用,气使皮肤光滑细腻无纹。血液的对人体主要起着濡养滋润作用,血使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感觉灵敏,活动灵活。气血充足则皮肤健康,容颜润泽,而气血亏虚则是导致面容老化与身体虚损的根本所在,若不及时调理,面部肌肤就会枯黄,暗沉,身体也会更加虚弱。 由此可见,人体内部的气血,往往决定了面容肌肤的外在表现。黄褐斑的形成就是气血失衡的一个典型代表。气血失衡,气不能将血液及时输布到皮肤,皮肤缺乏营养物质的滋养,就会变得粗糙、松弛、老化,气血失衡,血会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色素沉着,积淀在哪里,哪里就成了斑,斑是气滞血瘀的标志。可见气滞血瘀是女人迅速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气血流动,才能让美丽恒久。 美容中医学认为美丽应该从调理气血开始,一个人的气血流通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濡润、滋养、推动作用。气血平衡,气色好,精神才能好,精神好,食欲才能好,睡眠也会好,这样自然会充满活力,健康美丽。

中药学问答题

1.何谓中药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何谓本草、本草学 答: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3.何谓中药学 答: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联系和区别。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5.简述《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内容。 答:《雷公炮炙论》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简述《本草拾遗》在本草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其主要贡献有: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②扩展了用药范围,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③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 9.简述《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贡献。 答:《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该书的主要贡献有①收载药物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②增收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和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③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内容上①首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且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本草经集注》为梁·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