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济学 大纲整理

国际经济学 大纲整理

国际经济学 大纲整理
国际经济学 大纲整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假定物物交易。

?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2. 主要分析工具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2.机会成本

3.商品市场均衡:相对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

3.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P26

3)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相对价格差异(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4.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P29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进口支出等于出口收入)

变形后可表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相等的条件2)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P30

国际均衡价格: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两国面对的相同的价格水平

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5. 贸易利益

1)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升高表示出来

国际贸易能使各国都从中获利。而获利的多寡,则取决于该国的贸易条件。

2)贸易利益的分解P32

交换利益与专业化利益

国际贸易的起因

1. 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1)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2. 国际贸易的起因(5)

生产技术差异、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消费者偏好差异

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即使相对价格差异不存在,国际贸易仍会发生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1.亚当2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自由经济、自由贸易、绝对优势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2.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假定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约翰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二、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1.模型基本结构

1)基本假定:

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规模收益不变;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归纳:

2323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

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商品生产成本(价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3.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1.生产可能性边界

2.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3.国际均衡价格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

4.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5.贸易利益

1)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2)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大于A国自己生产所得的数量。

三、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完全专业化生产很难实现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长期分析)

一、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模型

1.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模型(引入资本这一生产要素)

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原因易于解释

2.要素禀赋

3.要素密集度

4.模型基本假设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二)H-O理论

1.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差异

2.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价格低)

3.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

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

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图示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H-O定理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1.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2.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四)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1.罗伯津斯基定理——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部门产出增加

2.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大小国情形、悲惨增长

3.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经济持续增长改变比较优势形态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

一、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二、特定要素模型

1. 基本假设(劳动可自由流动、资本为特定要素)

2. 模型的均衡解

埃奇沃斯方框

三、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1.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1)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名义工资上升,小于X价格上升幅度

2)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上升

3)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下降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偏重X则下降,偏重Y则上升)

2.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1)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

2)长短期的不同主要取决于资本—劳动比

3. 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将会使出口部门的资本所有者受益,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所有者受损;

两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态度则不确定;

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一、重叠需求理论(林德)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两国需求

结构越相似,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

1. 消费者行为假设(收入水品决定消费偏好,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2.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补充: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适用范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二、产品周期理论(技术差异的动态变化)(维农)

1.初始期(introduction)——研发密集型

2.成长期(growth)——资本密集型

3.成熟期(maturity)——劳动密集型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完全竞争市场)

1. 规模经济的含义

2.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

?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开放条件下(均衡解不唯一):①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如果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两国都会获益。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②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最终Pw要高于上面一种情况的国际均衡价格,因此出口X的国家获益更多,进口X的国家获益更少。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不同的分工格局对一国国际贸易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

先行优势(偶然、历史因素),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大国),3.小国进口保护和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

二、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1.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2.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3.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社会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4. 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

A国的消费者会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由于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小,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

三、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1.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

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敌对和妥协)

2.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反应函数

3.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相互倾销,发生了产业内贸易(考虑运费)。同质产品的产业

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因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引起的。

?与垄断竞争模型不同的是,在寡头垄断情形下,产品是同质的,所以贸易并不能增

加两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但是,贸易后,两国市场结构由原来的完全垄断转化为寡头垄断,贸易虽不能完全消除垄断因素,但还是带来了竞争,这便是贸易的竞争促进效应。

对称性:两个厂商在本国和他国的市场占有率各为50%,市场价格完全相同

总结: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一、关税

1. 关税的种类

2.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a + b +c +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 + Q4Q2;

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面积c;

小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a - (a + b + c + d) + c= - (b + d) <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大国分析:

价格效应:国内需求减少,进口减少,世界市场需求减少,Pw下降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为面积e;

净福利效应: a - (a + b + c + d) +(c + e)=e - (b + d) 。净效应不确定。

3. 关税的效应:一般均衡分析

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消费点由C移至Ct,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4. 有效保护率(ERP)与关税结构

?V表示征收关税前,国内生产附加值,=售价(征收关税前)-成本(征收关税前)

?V’表示征收关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售价(征收关税后)-成本(征收关税后)

?对中间产品征税,相当于对生产征税,降低了国内生产附加值

?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当对中间产品部门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

二、配额

1. 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

绝对配额与关税配(超出的部分征税)

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2. 配额的效应

福利效应= a - (a + b + c + d)= - (b + c + d) (没有财政收入)

分配进口配额常常要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

分配许可证的方法:

1.政府可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许可证(与关税类似)

2.固定的受惠(政府无收入、垄断难打破)

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公开拍卖可能是分配进口配额的最好方法

三、出口补贴

1. 出口补贴的含义

消费者剩余=a + b

生产者剩余=a + b + c

政府补贴=b + c + d + e

出口补贴的净福利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补贴支出=(a +

b + c)-(a + b)-(b +

c +

d + e)=-(b + d + e)<0

从出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可能会获得规模经济,或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可能会挤垮本国企业,属于“不公平竞争”,因此将实施反补贴措施

2. 出口补贴的效应

四、倾销与反倾销

1. 倾销的类型

形成持续性倾销的三个条件:

(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2. 反倾销与反倾销税

实施反倾销税的条件:

倾销存在;

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业受到重大损害或严重威胁;

倾销与上述重大损害或严重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税的影响:

减少本国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

将低价进口品的价格提高至进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水平,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生产者

五、其他非关税壁垒

1. 自愿出口限制(VER)

2. 歧视性公共采购

3.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4.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一、最佳关税论(目前的利益)

核心思想:实施贸易保护可获得超过自由贸易下的利益

1. 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一般而言,如果征税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小或进口国对该厂商产品的需求有弹性,则出口方要承担更多的关税;反之则由进口国承担更多的关税。

2. 最佳关税

最佳关税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一般而言,外国出口商的产品供给弹性越大,最佳关税水平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3. 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前提:

出口商在进口国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

进口需求弹性比较大(即进口国的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4. 关税战

二、幼稚产业论(长期的利益)

核心思想:如果贸易保护的长期利益可以弥补短期的损失,则进行保护是有利可图的。 该观点的最早持有者:汉密尔顿、李斯特

1. 幼稚产业的含义

2. 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1)穆勒标准(Mill’s test)

a)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内部规模经济)。

2)巴斯塔布尔标准(Bastable’s test)

a)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

的现值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

3)坎普标准(Kemp’s test)

a)坎普标准注重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3. 保护方式:关税与生产补贴的比较

一般来说,针对国内扭曲的政府干预最佳选择应是直接针对扭曲的,任何间接干预只是次佳(Second-best)选择。

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总结:幼稚产业论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理由。因为即使某一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但不一定非要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

三、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短期,有效需求不足时使用)

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其合理之处;

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1.净出口增加2.货币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2. 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乘数效应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1. 战略性出口政策:出口补贴

2. 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a)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必须以利润转移部分超过补贴额或关税保护成本为先决条

件。

b)战略性贸易政策行为视厂商的竞争行为类型而定。

c)最为重要的一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

d)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运用中还会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

五、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 利益集团

出口部门、进口替代部门、消费者群体

2. 院外活动

3. 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表格)

1. 自由贸易区

2. 关税同盟

3. 共同市场

4. 经济联盟

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二、关税同盟理论

1. 静态效应

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贸易创造效应=Q3Q1+Q2Q4 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

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明显

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2. 扩大出口效应

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

3. 动态效应

第一,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第二,竞争效应

第三,外来投资促进效应(贸易替代型投资)

第四,关税同盟还会产生扩大和深化效应

?负面影响:

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1.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1]早期的自由贸易政策:1846《谷物法》废除为标志,1870达到顶峰

[2]战后的贸易自由化: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逐步削减各自的贸易壁垒,实现贸易

政策的中性化。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左右,降到目前平

均3%左右。普惠制待遇,洛美协定

2.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1]早期的贸易保护:汉密尔顿、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邻为壑”的政策易

导致关税和贸易战的爆发

[2]新贸易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关税到非关税措施为主也被称为

“管理贸易政策”、“新重商主义”

[3]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政策,

eg.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

3.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2.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4.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5.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5.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地区主义

第十一章国际要素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

1. 资本流动纯理论

研究方法:把国际投资看作是一种国际交换,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便可以用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了。

模型假定:

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

生产一种商品X ;

他们可以在两个时期(今年或明年)中选择生产和消费,如果某人选择今年生产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现在商品”,反之,就说他在生产“将来商品”;

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商品的供应。

2. 资本流动的效果

1)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3)资产组合与资本流动

[1]利率差别的存在:交易成本、风险

[2]各国资本相互流动:资产组合分析法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

三、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1.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相互替代

2.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互补关系

第十二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1.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不完全的市场竞争假设)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技术、知识、信息、诀窍)

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规模经济)

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

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

2. 市场交易内部化

三种途径:出口、发放许可证、对外直接投资 1. 出口:商品、要素市场不完全、运输成本 2. 发放许可证: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通过市场交易难以实现价值

? 无形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依据边际成本,定价为0

? 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

3. 交易成本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具备一定意义上替代市场的功能。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获得了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二、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1. 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不同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利润净现值:

i. 出口*(1)t t t E t R C M NPV r --=+∑ ii. 直接投资**(1)t t t FDI t R C A NPV r --=+∑

iii. 许可证**(1)t t t L t R C D NPV r --=+∑

M * < A * < D *

***c

t g t p

t M a bt A e ft

D h qt =-=-=-

2. 国际生产综合论

OLI 理论 Ownership, Location, International

基本原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的有机结合

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的4个条件:

1. 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

2. 企业内部化优势

3. 国外区位优势与所有权优势相结合

4. 国际生产与企业的长期管理战略相一致

三、 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1. 从商品的交换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2. 克服资产专用性的约束

3. 从简单的要素流动到全球化生产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 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 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 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 答:1自由贸易区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 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②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③成员国较自由贸易区权利让渡更多,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3共同市场 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同盟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课程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金融专业本科生,拟于大二第二学期授课。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Teaching purpose:grasp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give u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the whole economy. The course’s basic goal is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activity,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of worldwide business. Teaching requirement:This course trains thinking method of student and uses ability to focus on, adopting classroom teach, case discussion, role act, classroom lecture th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together. And it encourages student's classroom to make a speech,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actively. 1.The quantity of the case: more than 10 logic cases, 4 comprehensive cases. Demand to upgrade a comprehensive case every academic year. 2. Multimedia teaching: PPT courseware demand and this syllabus content are totally matched.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C h a p t e r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 period) 1、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2、This Chapter presents data demonstrating the growth in trade and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is chapter also highligh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seven themes which arise throughout the book. These themes include: 1) the gains from trade; 2) the pattern of trade; 3) protectionism; 4),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5)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7)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tudents will recognize that many of the central policy debates occurring today come under the rubric of one of these themes. Indeed, it is often a fruitful heuristic to use current events to illustrate the force of the key themes and arguments which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text. C h a p t e r2L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T h e R i c a r d i a n M o d e l(3 periods) 1、Chapter Organization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One-Factor Economy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Relative Prices and Supply Trade in a One-Factor World Box: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Babe Ru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rice After Trade The Gains from Trade A Numerical Example Box: The Losses from Non-Trade Relative Wages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编号:202005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 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1.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本章难点:掌握比较优势概念的内涵,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重点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理论,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和验证。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与拓展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 1.基本要求: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等概念,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推论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及其利益所在。 2.本章重点: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述及其拓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本章难点:要素禀赋论的核心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新贸易理论的几种重要模型: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基于寡头垄断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着重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 第一节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第二节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一国相对另一国某种商品生产效率更高即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其中优势(或劣势)相对较大(小)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 3.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 4.资本密集型商品: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5.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同H-O理论的结论是否一致。他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而,他发现验证结果与H-O理论发生矛盾,从而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7.规模经济: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9.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出口扩张。 10.自愿出口限制:这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 11.幼稚产业: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13.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15.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6.跨国公司:一般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2014国际经济学复习思考题解析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练习题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丰裕度 3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 素投入的绝对数量无关。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 的生产所采用两个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 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 4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 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5相互需求法则相互需求法则以贸易双方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及其品交换比率的 强弱程度来解释国际间商 理论。 6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 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7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8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施加以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利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观点针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其核心在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为了获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该政策是一种进攻性的而非防御性的政策。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竞争环境,调整企业的战略性行为。 9中心一外围论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是由阿根廷经 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10贫困化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 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 11普惠制待遇:指的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 14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而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兽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15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 (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生产技术差异; 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3.需求方面的差异; 4.规模收益递增; 5.不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均衡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 贸易结构:出口绝对(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绝对(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比较: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比较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 判断标准: 1)生产成本法:若有 2)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 2)相对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H-O理论 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7、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 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 PA’。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 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 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 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 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 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 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斜率为常数、向右下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