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

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

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

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

=++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是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难点是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的三个重要特性的正确使用;

2.根据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解决问题,叫做元素分析法。这是解决有关集合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3.确定的对象才能构成集合.可依据对象的特点或个数的多少来表示集合,如个数较少的有限集合可采用列举法,而其它的一般采用描述法. 4.要特别注意数学语言、符号的规范使用. [巩固提高]

1.已知下列条件:①小于60的全体有理数;②某校高一年级的所有学生;③与2相差很小的数;④方程2x=4的所有解。其中不可以表示集合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下列关系中表述正确的是-----------------------------------------()

A.

{}

2

00

x

∈=

B.

()

{}

00,0

C.0∈? D.0N

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0=?

B.

{}{}

1,22,1

=

C.

{}?=?

D.0N

?

4.已知集合A={}

2

3,21,1

a a a

---

,若3-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a的取值是()

A.0 B.-1 C.1 D.2

5.方程组

32

54

x y

x y

=+

?

?

+=

?的解的集合是---------------------------------------()

A.

()

{}

1,1-

B.

()

{}

1,1

-

C.

()()

{}

,1,1

x y-

D.

{}

1,1

-

6.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组

240

121

x

x x

+>

?

?

+≥-

?的整数解集合为:

7.设

2

15

22

x x ax

??

∈--=

??

??,则集合

2

19

2

x x x a

??

--=

??

??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8、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 ,3,,

x y x y x N y N

+=∈∈

⑵{}

3,,

y x y x N y N +=∈∈

9.已知A={1,2,x2-5x+9},B={3,x2+ax+a},如果A={1,2,3},2 ∈B,求实数a的值.

10.设集合

{}

,3A n n Z n =∈≤,集合

{}

21,B y y x x A ==-∈,

集合,试用列举法分别写出集合A 、B 、C.

1.1.2子集、全集、补集

[自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意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 [知识要点]

1.子集的概念: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若a A ∈,则a B ∈),那么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subset ),记作B A ?或A B ?,.

B A ?还可以用Venn 图表示. 我们规定:A ??.即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根据子集的定义,容易得到:

⑴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

⑵子集具有传递性,即若B A ?且B C ?,则A C ?.

2.真子集:如果B A ?且A B ≠,这时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 记作:A B

⑴规定: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⑵如果A B, B C ,那么A C

3.两个集合相等:如果B A ?与B A ?同时成立,那么,A 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即A B =. 4.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Universal set ),全集通常记作U. 5.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 (complementary set ), 记作:S A e(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即

A B

(){}

2

,1,C x y y x

x A

=

=-∈

{,}.S A x x S x A =∈?且e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预习自测]

例1.判断以下关系是否正确: ⑴{}{}a a ?;

{}{}1,2,33,2,1=;

⑶{}0??;

⑷{}

00∈;

⑸{}

0?∈;

{}

0?=;

例2.设{}

13,A x x x Z =-<<∈,写出A 的所有子集.

例 3.已知集合{},,2M a a d a d =++,{

}2

,,N a aq aq =,其中0a ≠且M N =,求q 和d 的

值(用a 表示).

例4.设全集{}2

2,3,23U a a =+-,{}

21,2A a =-,{}5U C A =,求实数a 的值.

例5.已知{}

3A x x =<,{}

B x x a =<. ⑴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⑵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⑶若R

C A R C B ,求a 的取值范围.

S

A

S A

eA

U

C U A

[课内练习]

1.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0∈{0},②Φ{0},③{0,1}?{(0,1)},④{(a ,b )}={(b ,a )}

A )1 (

B )2 (

C )3 (

D )4

2.集合{}8,6,4,2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 )16 (B)15 (C)14 (D) 13

3.集合{

}正方形=A ,{}矩形=B ,{}平行四边形=C ,{}

梯形=D ,则下面包含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B A ? (B) C B ? (C) D C ? (D) C A ? 4.若集合 ,则_____=b .

5.已知M={x| -2≤x ≤5}, N={x| a+1≤x ≤2a -1}. (Ⅰ)若M ?N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Ⅱ)若M ?N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归纳反思]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之间包含关系及补集的概念,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的概念,

注意空集与全集的相关知识,学会数轴表示数集.

2. 深刻理解用集合语言叙述的数学命题,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相关的代数语言或几何语

言,抓住集合语言向文字语言或图形语言转化是打开解题大门的钥匙,解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数轴和韦恩图,发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巨大威力。 [巩固提高]

1.四个关系式:①?}0{?;②0}0{∈;③}0{∈?;④}0{=?.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若U={x ∣x 是三角形},P={ x ∣x 是直角三角形},则

=P C

U

----------------------[ ]

A .{x ∣x 是直角三角形}

B .{x ∣x 是锐角三角形}

C .{x ∣x 是钝角三角形}

D .{x ∣x 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3.下列四个命题:①{}0?=;②空集没有子集;③任何一个集合必有两个子集;④空集是

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其中正确的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满足关系

{}1,2A

?

{}

1,2,3,4,5的集合A的个数是

--------------------------[ ]

A.5 B.6 C.7 D.8 5.若,x y R ∈,(){},A x y y x =

=,(),1y B x y x ??

==????

,则,A B 的关系是---[ ]

A.A B B.A B C.A =B D.A ?B

6.设A={}

5,x x x N ≤∈,B={x ∣1< x <6,x }N ∈,则

=B C

A

7.U={x ∣},01582

R x x x ∈=+-,则U 的所有子集是 8.已知集合}5|{<<=x a x A ,x x B |{=≥}2,且满足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9.已知集合P={x ∣},062

R x x x ∈=-+,S={x ∣},01R x ax ∈=+, 若S ?P ,求实数a 的取值集合.

10.已知M={x ∣x ,0>R x ∈},N={x ∣x ,a >R x ∈} (1)若M N ?,求a 得取值范围; (2)若M N ?,求a 得取值范围; (3)若M C

R

N C

R

,求a 得取值范围.

交集、并集

[自学目标]

1.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了解区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

[知识要点]

1.交集定义:A∩B={x|x∈A且x∈B}

运算性质:(1)A∩B?A,A∩B?B

(2) A∩A=A,A∩φ=φ

(3) A∩B= B∩A

(4) A? B ? A∩B=A

2.并集定义:A∪B={x| x∈A或x∈B }

运算性质:(1) A ?(A∪B),B ?(A∪B) (2) A∪A=A,A∪φ=A

(3) A∪B= B∪A (4) A? B ? A∪B=B

[预习自测]

1.设A={x|x>—2},B={x|x<3},求 A∩B和A∪B

2.已知全集U={x|x取不大于30的质数},A、B是U的两个子集,且A∩C U B= {5,13,23},C U A∩B={11,19,29},C U A∩C U B={3,7},求A,B.

3.设集合A={|a+1|,3,5},集合B={2a+1,a2+2a,a2+2a—1}当A∩B={2,3}时,求A∪B

[课内练习]

1.设A=(]3,1-,B=[)4,2,求A∩B

2.设A=(]1,0,B={0},求A∪B

3.在平面内,设A、B、O为定点,P为动点,则下列集合表示什么图形

(1){P|PA=PB} (2) {P|PO=1}

4.设A={(x,y )|y=—4x+b},B={(x,y )|y=5x —3 },求A ∩B

5.设A={x|x=2k+1,k ∈Z},B={x|x=2k —1,k ∈Z},C= {x|x=2k ,k ∈Z}, 求A ∩B ,A ∪C ,A ∪B

[归纳反思]

1.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可以借助数轴,还可以借助文氏图,它们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2.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法,明确分类讨论思想,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巩固提高]

1. 设全集U={a ,b ,c ,d ,e},N={b ,d ,e}集合M={a ,c ,d},则C U (M ∪N ) 等于 2.设A={ x|x <2},B={x|x >1},求A ∩B 和A ∪B

3.已知集合A=[)4,1, B=()a ,∞-,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求满足{1,3}∪A={1,3,5}的集合A

5.设A={x|x 2

—x —2=0},B=(]2,2-,求A ∩B

? ≠

6、设A={(x,y )| 4x+m y =6},B={(x,y )|y=nx —3 }且A ∩B={(1,2)}, 则m= n=

7、已知A={2,—1,x 2

—x+1},B={2y ,—4,x+4},C={—1,7}且A ∩B=C ,求x ,y 的值

8、设集合A={x|2x 2

+3px+2=0},B={x|2x 2

+x+q=0},其中p ,q ,x ∈R ,且A ∩B={2

1

}时,求p 的值和A ∪B

9、某车间有120人,其中乘电车上班的84人,乘汽车上班的32人,两车都乘的18人,求:⑴只乘电车的人数 ⑵不乘电车的人数 ⑶乘车的人数 ⑷只乘一种车的人数

10、设集合A={x|x 2+2(a+1)x+a 2—1=0},B={x|x 2

+4x=0} ⑴若A ∩B=A ,求a 的值 ⑵若A ∪B=A ,求a 的值

集合复习课

[自学目标]

1.加深对集合关系运算的认识

2.对含字母的集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知识要点]

1.数轴在解集合题中应用

2.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需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预习自测]

1.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

???1,,

a b a ,也可表示为{}0,,2b a a +,求20042003b a +

2.已知集合A={}21|>-

3.已知全集U={1,3,x x x 232

3

++},A={1,|2x —1|},若C U A={0},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课内练习]

1.已知A={x|x<3},B={x|x

(3)若C R A C R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P={y|y=x 2,x ∈R},Q={y| y=x 2

+1,x ∈R },则P ∩Q =

3.若P={y|y=x 2,x ∈R},Q={(x ,y )| y=x 2

,x ∈R },则P ∩Q =

4.满足{a ,b} A ?{a ,b ,c ,d ,e}的集合A 的个数是

[归纳反思]

1.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含义,即元素是什么?

2.含参数问题需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要求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巩固提高]

1.已知集合M={x|x 3—2x 2

—x+2=0},则下列各数中不属于M 的一个是 ( ) A .—1 B .1 C .2 D .—2

2.设集合A= {x|—1≤x <2},B={ x|x

? ≠ ? ≠

A .a <2

B .a >—2

C .a >—1

D .—1≤a ≤2

3.集合A 、B 各有12个元素,A ∩B 中有4个元素,则A ∪B 中元素个数为 4.数集M={x|N k k x ∈+

=,41},N={ x|N k k x ∈-=,4

1

2},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已知集合M={(x,y )|x+y=2 },N={(x,y )|x —y=4},那么集合M ∩N= 6.设集合A={x|x 2—px+15=0},B={x|x 2

—5x+q=0},若A ∪B={2,3,5},则A= B=

7.已知全集U=R ,A={x|x ≤3},B={ x|0≤x ≤5},求(C U A )∩B

8.已知集合A={x|x 2—3x+2=0},B={x|x 2—mx+(m —1)=0},且B A ,求实数m 的值

9.已知A={x|x 2

+x —6=0},B={x|mx+1=0},且A ∪B=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10.已知集合A={x|—2<x <—1或x >0},集合B={ x|a ≤x ≤b},满足A ∩B={x|0<x ≤2},A ∪B={x|x >—2},求a 、b 的值

§2.1.1函数的概念与图象(1)

[自学目标]

1.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有定义域、值域与对应法则; [知识要点]

? ≠

1.函数的定义:)(x f y =,A x ∈.

2.函数概念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与对应法则. 3.函数的相等. [预习自测]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2

,0,;x x x R x

≠∈ (2),x y →这里2

,y x =,.x N y R ∈∈

补充:(1),{A R B x ==∈R ︱0x >},:f x y x →=;

(2),:3A B N f x y x ==→=-;

(3){A x R =∈︱0}x >

,,:B R f x y =→=; (4){0A x =≤x ≤6},{0B x =≤x ≤3},:2

x

f x y →=

分析:判断是否为函数应从定义入手,其关键是是否为单值对应,单值对应的关键是元素对应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例2. 下列各图中表示函数的是------------------------------------------[

]

(g A .)(x f =1,)(x g =0

x

B .x y =与2x y =

C .2

x y =与2

)1(+=x y D .)(x f =∣x ∣,)(x g =2x

63-x (x ≥0)

例4 已知函数

=)(x f 求)1(f 及)]1([f f

5

+

x(x0

<),

[课内练习]

1.下列图象中表示函数y=f(x)关系的有--------------------------------( )

A.(1)(2)(4)

B.(1)(2)

C.(2)(3)(4)

D.(1)(4)

2.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2

4129

y x x

=-+32

y x

=-B.2

y x

=和y x x

=

C.y x

=和2

y x

=D.y x

=和2

y x

=

3.下列四个命题

(1)f(x)=x

x-

+

-1

2有意义;

(2))

(x

f表示的是含有x的代数式

(3)函数y=2x(x N

∈)的图象是一直线;

(4)函数y=

??

?

?

?

<

-

,

,

2

2

x

x

x

x

的图象是抛物线,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A.1 B.2 C.3 D.0

4.已知f(x)=

2

2

1(1)

1(1)

x x

x x

?->

?

?

-<

??

,则f(

3

3

)= ;

5.已知f满足f(ab)=f(a)+ f(b),且f(2)=p,q

f=

)3(那么)

72

(f= [归纳反思]

1.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是函数的定义与函数记号

()

f x

的意义,难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正确应用;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是函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应用,要能紧扣函数定义的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地作出判断.

[巩固提高]

1.下列各图中,可表示函数)(x f y =的图象的只可能是--------------------[ ]

C .1,y x x R =-∈与1,y x x N =-∈

D . =)(x f 2-x 1与12)(-=t t g

3.若=)(x f a x +2

(a 为常数),)2(f =3,则a =------------------------[ ]

A .1-

B .1

C .2

D .2-

4.设=

)(x f 1,1

1

±≠-+x x x ,则)(x f -等于--------------------------------[ ] A .

)(1x f

B .)(x f -

C .)

(1

x f -

D . )(x f

5.已知)(x f =12

+x ,则)2(f = , )1(+x f = 6.已知)(x f =1-x ,Z x ∈且]4,1[-∈x ,则)(x f 的定义域是 , 值域是

7.已知)(x f = ()()

221111x x x x ?-≥??-

()1f x x =+,求)]}0([{f f f 的值

9.已知函数1

()3,2f x x =

+求使9

()(,

4)8

f

x ∈的x 的取值范围

10.若12)(2

+=x x f ,1)(-=x x g ,求)]([x g f ,)]([x f g

§2.1.1函数的概念与图象(2)

[自学目标]

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以及步骤; [知识要点]

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1)由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的定义域;

(3)不给出函数的解析式,而由)(x f 的定义域确定函数)]([x g f 的定义域。 [预习自测]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1f x x x =

+- (2))(x f =

x x -1(3)1

()21f x x

=+ (4))(x f =+-x 5x -21

分析:如果()f x 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如果()f x 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0≠的实数的集合;如果()f x 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表达式≥0的实数的集合。★注意定义域的表示可以是集合或区间。

例2.周长为l 的铁丝弯成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框架(如图),若矩形底边长为2x ,

求此框架围成的面积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其定义域

例3.若函数=y )(x f 的定义域为[]1,1- (1)求函数(1)f x +的定义域;

(2)求函数=y )4

1()41(-++x f x f 的定义域。

[课内练习] 1.函数()1

f x x x

=-的定义域是―――――――――――――――――( ) A.(),0-∞

B.()0,+∞

C.[0,)+∞

D.R

2.函数f(x)的定义域是[

1

2,1],则y=f(3-x)的定义域是―――――――――( ) A [0,1] B [2,52] C [0,5

2

] D (),3-∞

3.函数()f x =(

)0

1x -的定义域是: 4.函数)5lg()(-=x x f 的定义域是 5.函数()()1log 1

43++--=

x x x

x f 的定义域是

[归纳反思]

1.函数定义域是指受限制条件下的自变量的取值; 2.求函数的定义域常常是归结为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巩固提高]

1.函数y =21x -+12-x 的定义域是----------------------------[ ] A .[1-,1] B .(),1[]1,+∞-∞-Y C .[0,1] D .{1,1-}

2.已知)(x f 的定义域为[2,2-],则)21(x f -的定义域为------------[ ] A .[2,2-] B .[]23,21-

C .[]3,1-

D .[,2-]2

3

3.函数

1x y +=

------------------------------------[ ]

A .{}

0x x > B .{}0x x < C .{}0,1x x x <≠- D .{}

0,1x x x ≠≠-

4.函数y =

x

x 1

+的定义域是 5.函数)(x f =1+x 的定义域是 ;值域是 。 6.函数1

1y x

=

-的定义域是: 。 7.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32+x ; (2)y =)

1)(21(1

+-x x ; (3)51+-=x x y

8.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3,1x ∈-,则()()()F x f x f x =+-的定义域.

9.用长为30cm 的铁丝围成矩形,试将矩形面积S (2

cm )表示为矩形一边长()x cm 的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10.已知函数)(x f =c bx ax ++2

,若1)()1(,0)0(++=+=x x f x f f ,求)(x f 的表达式.

§2.1.1函数的概念与图象(3)

[自学目标]

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基本求法; [知识要点]

函数值域的求法

函数的值域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确定的,因此,要求函数的值域,一般要从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入手分析,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2)图象法;(3)配方法;(4)换元法。 [预习自测]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21,{1,2,3,4,5}y x x =+∈; (2)=y x 1+;

(3)=y 1

+x x

(4)=y 2

2

11x x +-;

(5)=y 322

+--x x 变题:=y 322

+--x x 5(-≤x ≤2-);

(6)=y 12-+

x x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函数的解析式作适当的变形,通过观察或利用熟知的基本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值域,从而逐步推出所求函数的值域(观察法);或者也可以利用换元法进行转化求值域。 例2. 若函数2

34y x x =--的定义域为[0,]m ,值域为25

[,4]4

--,求m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1.函数()2

01y x x

=

>+的值域为( ) A .[]0,2 B .(]0,2 C .()0,2 D .[)0,2 2.函数y=2x 2

-4x-3,0≤x ≤3的值域为 ( ) A (-3,3) B (-5,-3) C (-5,3) D (-5,+∞)

3.函数[]2,4,1y x x

=-∈--的最大值是 ( )

A .2

B . 1

2

C . 1-

D . 4- 4.函数2

y x

=()2x ≠-的值域为

5.求函数

[归纳反思]

求函数的值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方法灵活多样,初学时只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图象法、配方法、换元法等,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一些新的方法(例如运用函数的单调性、配方法、分段讨论法、不等式法等等),可以逐步地深入和提高。

[巩固提高] 1.函数y =

)1(1

>x x

的值域是---------------------------------------[ ] A .(),0()0,+∞∞-Y B .R C .(0,1) D .(1,)∞+走

2.下列函数中,值域是(0,∞+)的是--------------------------------[ ] A .

y = 132+-x x B .y =21+x ()0>x C .12++=x x y D .2

1x

y =

3.已知函数()f x 的值域是[]2,2-,则函数()1y f x =+的值域是--------[ ] A.[]1,3- B.[]3,1- C.[]2,2- D.[]1,1-

4.)(x f =∈-x x x ,2

{3,2,1±±±},则)(x f 的值域是: .

5.函数2y x =-的值域为: .

【人教A版】2018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学案全集(含答案)

§2.3 幂函数2学习目标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求幂函数的解析式(易错点).2.结合幂函数y=x,y=x,1123 y=x,y =,y=x的图象,掌握它们的性质(重点).3.能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指数幂的大x小(重点).预习教材P77-P78,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1 幂函数的概念α一般地,函数y=x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预习评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1)函数y=x是幂函数.( ) 5x-(2)函数y=2是幂函数.( ) 12 (3)函数y=-x是幂函数.( ) 45 -提示(1)√ 函数y=x符合幂函数的定义,所以是幂函数;x-(2)× 幂函数中自变量x是底数,而不是指数,所以y=2不是幂函数; 12α (3)× 幂函数中x的系数必须为1,所以y=-x不是幂函数.知识点2 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五个幂函数的图象:(2)幂函数的性质:1231-幂函数 y=x y=x y=x y=x 2 y=x (-∞,0)∪定义域 [0,+∞) R R R (0,+∞) *0,+∞) 值域 [0,+∞) {y|y∈R,且y≠0} R R 偶奇奇偶性奇非奇非偶奇 x∈[0,+∞),增增单调性增增 x∈(0,+∞),减 x∈(-∞,0],减x∈(-∞,0),减公共点都经过点(1,1) 【预习评价】5 3 (1)设函数f(x)=x,则f(x)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33--(2)3.17与3.71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解析(1)易知f(x)的定义域为R,又f(-x)=-f(x),故f(x)是奇函数.13-(2)易知f(x)=x=在(0,+∞)上是减函数,又 3.17<3.71,所以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数学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1)新人教A版必修1.doc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 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 P 3,找出疑惑之处) 讨论:军训前学校通知: 8 月 15 日上午 8 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 . 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引入: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 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 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 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 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 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导学 ※ 探索新知 探究 1:考察几组对象: ① 1 ~ 20 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③ 所有的锐角三角形; ④ x2 , 3x 2 , 5y3 x , x2 y2; 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 x2 3x 0 的所有实数根; ⑦隆成日用品厂2008 年 8 月生产的所有童车; ⑧ 2008 年 8 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 试回答: 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 新知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set ) . 试试 1:探究 1 中①~⑧都能组成集合吗,元素分别是什么? 探究 2:“好心的人”与“ 1,2,1 ”是否构成集合? 新知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 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第1章 集合 复习课 Word版缺答案

必修一集合 一、知识梳理 1.集合与元素 (1) 对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三个特征:、、.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或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4)常用数集:自然数集____;正整数集____(或____);整数集____;有理数集____;实数集_____. (5)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个数划分,集合可以分为、、. ★注意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若A?B,则需考虑A=Ф和A≠Ф两种可能的情况.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真子集及其性质 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 若A?B,且在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x B,但x A,则A是B的真子集; 若 A?B,B?C则A C. 若A中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个,A的非空子集有,A的非空真子集有个. (2)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 .

3.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并集:A ∪B ={x |x ∈A ,或x ∈B };交集:A ∩B = ; 补集:C U A = .U 为全集,C U A 表示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 (2)集合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性质:A ∪?= ;A ∪A = ;A ∪B = ;A ∪B =A ? . 交集的性质:A ∩?= ;A ∩A = ;A ∩B = ;A ∩B =A ? . 补集的性质:A ∪(?U A )= ;A ∩(?U A )= 二、典型例题 例1、课本19页,第14题 变式:1、已知集合}54{≤≤-=x x A ,}242{-≤≤-=a x a x B ,若A B ?,求实数a 的范围? 2、已知集合A ={-1,1},B ={x|ax +1=0},若B ?A ,则实数a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为____. 例2:已知集合A ={x |0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新课标-精品卷】2018年最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 期末测试(1) 一、选择题 4.高一(1)班学生50人,学号从01~50,学校举行某项活动,要求高一(1)班选出5人参加,班主任老师运用随机数表法选了5名学生,首先被选定的是第21行第15个数码,为26,然后依次选出,那么被选出的5个学生是( ) 附随机数表的第21行第11行个数开始到第22行第10个数如下: …44 22 78 84 26 04 33 46 09 52 68 07 97 06 57 74 57 25 65 76 59 29 97 68 60 … A .26号、22号、44号、40号、07号 B .26号、10号、29号、02号、41号 C .26号、04号、33号、46号、09号 D .26号、49号、09号、47号、38号 5.在某餐厅内抽取100人,其中有30人在15岁以下,35人在16至25岁,25人在26岁至45岁,10人在46岁以上,则数0.35是16至25人员占总体分布的( ) A .概率 B .频率 C .累积频率 D .频数 2.读程序:0:;1:;0:===sum i S repeat S = S + i i = i + 1 sum = sum + S until i > = 100 输出sum 该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_____的值.( ) A .+++321…+99 B .100321++++

C .99321321()21(1+++++++++++ ()) D .)100321321()21(1+++++++++++ () 3.右侧的算法流程图中必含有( ) A .条件语句 B .循环语句 C .赋值语句 D .以上语句都有 1.在解决下列各问题的算法中,一定用到循环结构的是( ) A .求函数123)(2+-=x x x f 当5=x 时的值 B .用二分法求3发近似值 C .求一个给定实数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D .将给定的三个实数按从小到大排列 6.要了解某市高三学生身高在某一范围的学生所占比例的大小,需知道相应样本的( )A .平均数 B .样本数 C .众数 D .频率分布 7.抽测10只某种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结果如下:(单位:h ) 1067,919,1196,785,t ,936,918,1156,920,948 若x = 997,则t 大约是( )A .1120 B .1124 C .1125 D .1128 8.一个样本的数据在200左右波动,各个数据都减去200后得到一组新数据,算得其平均数是6,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是( ) A .200 B .6 C .206 D .20.6 9.设一组数据的方差是S “,将这组数据的每个数都乘以10,所得到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是( ) A. 0.12S B .2S C .102S D .1002S 10.从分别写有A ,B ,C ,D ,F ,的五张卡片中任取两张,这两张卡片上的字母顺序恰好相邻的概率为( ) A .52 B .51 C .103 D .10 7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但如果写成{实数集}、{全体实数}、{R}都是不确切的.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3(新课标) 第三章 概 率(知识点)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性质 1、 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一般地,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简称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简称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简称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简称随机事件; (5)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A 、B 、C ……表示. (6)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n 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 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 (7)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 A 与试验总次数n 的比值n n A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接近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

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8)任何事件的概率是0~1之间的一个确定的数,它度量该事件发生的的可能性. 2 概率的基本性质 1)一般地、对于事件A与事件B,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B?A(或A?B).不可能事件记作?,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2)如果事件C1发生,那么事件D1一定发生,反过来也对,这时我们说这两个事件相等,记作C1=D1. 一般地,若B?A,且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作A=B. 3)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或事件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A∪B(或A+B). 4)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A∩B(或AB). 5)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不可能同时发生. 6)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任何事件的概率在0~1之间,即 0≤P(A)≤1. 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欢迎查阅!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与(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与(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4)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 【概括】 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是解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 二、新课 【导入】2的绝对值等于几?-2的绝对值等于几?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谁?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讲述】求绝对值等于2的数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样的方程叫做绝对值方程.显然,它的解有二个,一个是2,另一个是-2. 【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 【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讲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由右面的数轴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表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质疑】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也是它的解集? 【讲述】这个集合中的数都比-2小,从数轴上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绝对值都比2大,所以是解集的一部分.在解时容易出现只求出这部分解集,而丢掉这部解集的错误.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设问】如果在中的,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设问】如果中的是,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2.2.1对数(1)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数的概念; 2. 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62页至63页例2,探究并思考: 1.问题: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 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多少年后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 请问:(1)问题具有怎样的共性? (2)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 怎样求呢?例如:由1.01x m =,求x . 2.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 x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数(logarithm ). 记作 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试试:将问题1中的指数式化为对数式. 3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并把常用对数10log N 简记为lg N 在科学技 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 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并把自然对数log e N 简记作ln N 试试:分别说说lg5 、lg3.5、ln10、ln3的意义. 4.思考: (1)指数与对数间的关系? 0,1a a >≠时,x a N =? . (2)负数与零是否有对数?为什么? (3)log 1a = , log a a = . (4) log ____;n a a = log _____a N a = 5. 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4 216=; (2)3 1 3 27 -= ; (3)520a =; (4)10.452b ??= ??? .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5log 1253=; (2) log 32=-; (3)lg 0.012=-; (4) 2.303=. 小结:注意对数符号的书写,与真数才能构成整体. 【合作探究】 1.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2log 64; ⑵2 1 log 16 ; (3)lg10000;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70页)——————————————

3. 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 A 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 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 6.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 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 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 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 ——————————————第 2 页(共70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1.1.1 算法的概念(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3)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5)会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教学重点: 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设计。. 教学难点: 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学法: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如:判断一个整数n(n>1)是否为质数;求任意一个方程的近似解;……),并且能够重复使用。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如:让计算机计算1×2×3×4×5是可以做到的,但让计算机去执行“倒一杯水”“替我理发”等则是做不到的。 教学过程 一、章头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算法作为一个名词,在中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算法概念。但是我们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在数学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与算盘.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计算机是强大的实现各种算法的工具。) 例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 y x ①y x 121 2 分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想是消元的思想,有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两种消元的方法,下面用加减消元法写出它的求解过程. 解:第一步:② - ①×2,得: 5y=3; ③ 第二步:解③得 53=y ; 第三步:将53=y 代入①,得 5 1=x . 学生探究: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上述步骤应该怎样进一步完善? 老师评析:本题的算法是由加减消元法求解的,这个算法也适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下面写出求方程组的解的算法: 例2:写出求方程组()012212221 11≠-???=+=+b a b a ②c y b x a ①c y b x a 的解的算法. 解:第一步:②×a 1 - ①×a 2,得:()12211221c a c a y b a b a -=- ③ 第二步:解③得 12211221b a b a c a c a y --=;第三步:将12211221b a b a c a c a y --=代入①,得111 c b y x a -= 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