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县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定位选择研究[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定位选择研究[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定位选择研究[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定位选择研究[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定位选择研究

摘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对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城市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县级城市定位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前景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时也牵涉到县域内乡镇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因此,县级市的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制定城市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定位选择

一、概念界定

本文引入了城市定位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关于城市定位的内涵,国内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青岛行政学院的刘文俭教授认为,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别于其他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最基本的特征,

南安市城市功能体系研究

南安市城市功能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南安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市区“北进东拓”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座功能明晰、布局合理、显山露水、文化祥和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已彰显英姿。但南安的城市功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部分,因而,从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研究南安城市功能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功能;完善;南安 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三国时期就已置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曾一度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土地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53万,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近5年间,南安城市建设成绩优越,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5.13平方公里拓展到25.3平方公里,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相当于前十年的1.2倍,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南安市已初步构建城市功能体系但城市功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功能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接着介绍了近年来南安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完善南安城市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功能的概念及内涵 传统意义上认为,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按照传统定义,我们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的主要功能有:管理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协调功能、创新功能。 本人认为:城市功能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以实现城市价值为目标,规划建设的各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设施及其运营机构及其服务效能的总称。以下相关论述基于此概念展开。 二、南安市城市功能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南安的发展成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小城市发展百强、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的排名不断前移,入选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第23位。2011年1-6月份,南安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增14.3%、37.1%、42.0%和

包头市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2012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y2012 第10期总第260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0T o tal N o.260 包头市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石利高1,李 鑫2 (1.包头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2.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 要: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转型对区域城镇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极大,通过对包头市的城市功能的研究,以期为城市和谐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包头;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290(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0—0005—02 包头市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临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接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西接巴彦淖尔市,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为东经109°15′12″~111°26′25″,北纬40°14′56″~42°43′49″。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城市,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是连接华北、西北的重要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是环渤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辐射、转移的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其功能定位和发展转型对区域城镇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 包头市城市功能的脉络演变 1.1 历史轨迹 据史料记载,包头在春秋战国时代是赵国中郡九原县的所在地,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为临活城(今麻池乡西北),唐朝时期为中受降城(今哈业胡同车站一带),均为当时的军事重镇。 由于封建战乱,城镇几经兴衰。1730年后,在今东河一带开始形成居民点。因水运条件便利,商贸日益发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1809年包头村改为包头镇。 1923年,平绥铁路(今京包线)通车至包头,使包头成为水路货运集散地。后1926年改镇为县, 1938年改县为市。 1949年9月19日,包头解放。1950年成立人民政府属绥远省辖市,下辖一二三区。1953年蒙绥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下辖一二区和回民区,并新建制新市区、郊区。 1953年,国家决定在包头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电厂和二电厂等重大项目。1954年开始编制新市区规划,1955年中央批准。 1956年,正式建制东河区、昆都仑区和青山区三个市区。 1958年,固阳县和白云矿区划归包头。 1960年,取消郊区建制,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 1963年,固阳县和乌特拉前旗划出,同时恢复郊区建制。 1971年,固阳县和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 1996年,达茂旗由乌盟划归包头。 如今,包头市现辖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和九原区四个市区,石拐和白云鄂博两个工矿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和达茂联合旗三个农牧业旗县。 2 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 1955年:分两个区,包头新区:以冶金、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东河区:以地方工业为主,商贸发达的交通中心市区。 1985年:以冶金、机械、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1990年:以冶金、机械为主的,具有稀土、能源、重化工发展优势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1996年:是以冶金、稀土、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 2008年:包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中重要的中心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 3 区域定位 3.1 与蒙古的关系定位:中国与蒙古国协作发展的重要前沿城市 包头市境内满都拉口岸的开放,使得包头市与蒙古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未来随着满都拉口岸由季节性口岸转向常年开通性口岸,这一地区将成为包头与蒙古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散的场所,将成为我国北方发展对外经济的重要基地。而包头也可以利用这个口岸的开放,发展成为我国联系欧洲大陆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联系,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辐射蒙古地区,逐渐培育成为国际性城市,成为中国与蒙古国协作发展的重要前沿城市和通过蒙古联系欧洲大陆的重要节点城市。 包头与蒙古国协作发展的重点是:包头要充分利用蒙古国的资源,包括铁矿、煤矿等资源。因此包头应积极推进白云铁矿至满都拉口岸的铁路建设,加快两地的方便联系。而包头同时也应加快提升城市服务职能,包括商贸、娱乐等服务职能,以便为与蒙古国相邻地区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成为中国沿边地区经济中心城市。 3.2 北方地区:承接华北辐射西北地区的中枢城市,“京津呼包银”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 包头处在华北与西北的交接地区,是连接我国内地与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京津呼包银经济带的重要核心城市。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是沟通环渤海经济区与大西北地区的重要纽带,该经济带的建 ? 5 ?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石利高,现就职于包头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李鑫,注册规划师,现就职于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概要

2004年12月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56 邯鄲市城市定位研究與發展戰略框架* 華北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劉軍** 摘要:新時期的城市定位研究應當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徵。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相聯繫,區域、功能和品質相統一的把握中,我們認爲新時期邯鄲市城市定位的基本表述爲:“以名城、區位、資源三大優勢爲依托的中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新型製造業基地”。簡稱“三優一地”;其主體表述是:“新型製造業基地”。根據城市定位,我們提出把“基地戰略”作爲邯鄲市21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戰略,幷形成以科强體的工業高度化、以工帶農的城鄉一體化、以商促工的經貿互動化和以內聯外的開放圈層化的“四大主導戰略”框架。 關鍵詞:城市定位新型製造葉基地區域經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 城市定位,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就是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地位和功能進行定位。在制定21世紀頭二十年邯鄲市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工作中,首先廣泛深入地開展城市定位研究,是高站位、整體性、集約化地把握國情和市情、把握城市現實和未來的中心環節和重要舉措。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無疑將使戰略規劃建立在更加科學和理性、更加開放和民主的基礎上,使戰略規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更强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一、城市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指導思想 城市定位從本質上說,屬于歷史範疇。是以一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的歷史演變和歷史積累爲基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及其前景的階段性認識和把握。邯鄲市的城市定位在公開宣傳和文獻資料中曾有過幾種不同的表述,最常用、最具影響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主要有三種:(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晋冀魯豫接壤區經濟中心,或晋冀魯豫接壤區經貿中心;(3)綜合性工業基地,或新興基礎工業基地。這些表述從歷史、文化、區域、經濟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邯鄲市城市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在認識城市、把握城市,指導戰略規劃和戰略决策;在塑造城市形象、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凝聚人心、鼓舞鬥志,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曾經發揮了幷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但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特別是經過了25年改革開放和90年代初地市合幷以後,邯鄲市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城市建設及其外部環境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的十六大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又提出了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工業化、城市化、開放型”的戰略方針。新的城市變化和新的歷史任務,內在地和外在地要求我們對邯鄲市的城市定位重新進行認識和評價,以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實施。也就是說,新時期的城市定位研究應當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徵;應當適應市情和國情變化,緊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化、開放型”這一時代主題;應當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們認爲,這是這次城市定位研究應當確立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 具體地說,這次城市定位研究在遵循區域性、功能性和獨特性等這些城市定位一般原則的基礎上,應 *此文系“邯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課題”,作者爲課題負責人。 **劉軍(1965-),男,華北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副教授;通訊地址:北京東燕郊206信箱華北科技學院管理系,郵編:101601;E-mail: liujun@https://www.sodocs.net/doc/c28771835.html, 49

国内十大城市定位与布局分析

1、最彻底成功的逆袭:深圳 如果要推出一个城市来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那必然是深圳,没有之一。不必说出身于小渔村,即便十年前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窗口和试验区的形象。当特区不特,十字路口迷茫的深圳人一边疾呼“深圳你被谁抛弃”一边并不曾放慢脚步,而是在产业升级、人口扩容、城市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在短短几年内被社会公认跨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使得延续多年的“第四城”之争顿时烟消云散。 西方人在谈论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时候,常用“东亚奇迹”“汉江奇迹”“香江奇迹”这些词来指代二战后日本和四小龙通过来料加工、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战略实现了产业层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的高端化。如果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也有奇迹,深圳必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因为深圳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成功复制四小龙模式实现产业和社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没有之一。君不见佛山东莞还在腾笼换鸟,苏州无锡还在苦苦挣扎? 也正是《抛弃》之后这10年,深圳摆脱了靠政策、靠香港的的印象,成功地在中华城市的银河系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坐标。可谓鲤鱼跃龙门,从南海渔民一跃成为比肩北上广的豪门,但绝不土豪。中兴、华为、平安、招银、朗科、比亚迪、腾讯、联发科……虽然被称为山寨之都,却也是公认的、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都。这就是深圳,其浓厚的创业和创新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创业生态足以让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黯然失色。如果中国也算有硅谷,那必然是在中关村和深圳之间选一个。 那么深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当年苏州风头正盛的时候,深圳官方曾组团去参访过,不想此后深圳反而心中有数了。这个城市深知自己地盘有限,在粗放外延性发展方式盛行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迟早会被苏州、天津、重庆等大块头超过,即便随后硬生生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延迟了10年。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比总量将不再是深圳特长,比质量比特色才是方向。未来在扩充地盘无望的情况下,深圳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中国的旧金山,即便城市规模不占优势,照样可以非常有活力,有创新,照样可以引领社会潮流,照样可以做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全球性的世界城市。 经济总量似乎早有准备而不是太大的问题,深圳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复杂微妙的广深港三角关系。珠三角作为一国两制拼接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充满着各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到200km距离就并立三个具有世界城市潜力的大都市,未来的发展无论是自由竞争,还是行政干预都有太多想象的空间。而深圳作为珠三角的后起之秀和新贵,如何在竞合中塑造全新的格局,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相信深圳一定能够继续壮大起来,因为毕竟如今他已拥有太多10年前不曾拥有的资本和能力。

城市发展定位研究解读

一、城市功能演变的回顾与战略规划定位的提出 (2) (一)历史轨迹:从州府治所到安徽省会 (2) (二)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 (2) (三)城市功能的演变与动因 (3) (四)战略规划所提出的城市定位 (3) 二、对城市定位焦点问题的再认识 (4) (一)关于区域关系 (4) (二)关于省内关系 (9) (三)关于交通枢纽 (12) (四)关于科教基地 (13) (五)关于制造业基地 (15) (六)关于园林城市 (21) 三、城市发展定位 (21) (一)城市发展目标 (21) (二)城市性质职能 (23)

专题一: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一、城市功能演变的回顾与战略规划定位的提出 (一)历史轨迹:从州府治所到安徽省会 合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置合肥县、隶九江郡,东汉建安中,合肥曾为扬州治所,其后几易其名。由于合肥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航运终点,曾是江淮之间各种货物的转运集散之地,因此商业逐渐发展兴盛,《史记·货殖列传》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鱼)木输会也”,《汉书·地理志》将合肥与寿春并举,并称作商业都会,自西汉至东汉,经久不衰。自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合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城市再无大的发展。从隋至清一直属于庐州府,明清为庐州府治,下辖舒城、无为、六安、巢县、合肥五县,但是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更没有成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一直处在寿春、芜湖、安庆等本地重镇的阴影之下。辛亥革命后庐州府被撤销,设合肥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确定为安徽省省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合肥市,为皖北行署驻地;19??年,皖南、皖北两行署合并后,为安徽省省会、省辖市,直至今日。 (二)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 ?1956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是一座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 ?1959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一个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将成为一个铁路枢纽。 ?1963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将成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1977年规划: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铁路枢纽之一;应充分利用科教基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电子仪表工业,相应发展轻纺工业。 ?1994年规划: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摘要]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功能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3-04 1引言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范围内深入展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及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传统个体企业,受制于自身成本规模和支配能力等因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而以聚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城市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却在逐渐提高。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空间载体。[1]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沿江地带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发展,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抱团式城市群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载体。相关统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

- 武汉与长沙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 一、城市简介 1.武汉 概况: 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面积: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 人口: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 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 城为“文史之乡”。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 的设置,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 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 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 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以及完善的旅 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类别构成分析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字体显示:【大】【中】【小】 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 为保护和改善武汉市地表水环境,确保全市地表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做好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结合我市地表水环境的实际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以下简称功能区类别)。 1 适用范围 1.1本功能区类别划分范围包括武汉市市域内的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2水环境状况受季节影响大的河流、湖泊(水库),不列入本功能区类别。 1.3其它小型的地表水水域因其水量少、面积小,不便于集中管理,其功能区类别由各区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划定,报当地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及市环境保护局备案。 2 引用法规及标准 下列法规及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功能区类别中引用而构成功能区类别的条文。在本功能区类别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不有效。当所示法规和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2.1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 《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纲要》(国家环保局[90]环管水字第104号) 2.2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3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功能定位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要]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乌鲁木齐市历年统计数据,通过运用Eviews计量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主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在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是需要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以乌鲁木齐区位条件为基础,对服务业内主要行业进行区位熵分析。指出乌鲁木齐市主要城市功能定位为: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城市。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城市功能;乌鲁木齐;服务业;商贸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西移与中国(新疆)对周边国家优势产业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4BGJ040)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3日 一、引言 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内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城市一般具备三种功能:政治中心功能、经济中心功能和文化中心功能。由于城市的性质是由城市的基础产业决定的,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特殊性质而决定的,因此通常以分析城市主要行业为出发点,并确定城市性质为基础,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功能定位时,不仅要考虑城市各行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条件,而且也要考虑城市所属区域的内外环境以及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探讨城市性质及其功能定位问题,是切实发挥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乌鲁木齐市区位条件分析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促进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作用的前提条件。从地缘优势来看,乌鲁木齐市经济商业圈可以辐射好几个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地区乃至中西南亚地区都会产生影响。中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且多数为我国紧缺矿种。但是,由于中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大宗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都是稀缺的。所有这些,相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双方在经济,文化和能源资源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大互补共赢的机遇。为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乌鲁木齐适时承接全疆的“五大中心”功能方面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乌鲁木齐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城市,目前在疆内的经济辐射面积也很大。从疆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来看,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摘要:文章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展开,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以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无锡城市规划的变迁为例,简单介绍了各自规划的特色和独特定位,并结合中国城市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中国城市在“走出去,引进来”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城市发展;定位;苏黎世;无锡 一、引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和外界的竞争环境等的动态变化,科学地确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一个城市只有当它不可替代时,才能保持自己在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个性与潜能,发扬不易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长,也就是独特的竞争能力。而结合传统的城市职能定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但是在当今这个形势朝夕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希望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策略,就需要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城市职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补充,以避免与时代的脱节和发展良机的错失,尽量减少内耗和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1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三角是中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区域内部城镇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形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创造出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浙江经济以放开民营经济准入,形成以国际市场定单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的基础上,迅速推进产权民营化改革,使原来以政府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快速转向以民间自发力量推动的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节奏、体制政策差异和商务成本变化趋势,以苏南经济为代表,通过吸引外资,迅速实现与世界产业对接,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镇间连成一片的趋势十分明显,如广州市与周围的佛山、东莞等城市,深圳到广州的穗港经济走廊之间基本上由准城市化地区相连,呈现出城市群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己呈现出市场化的经济联系,城市间的开放度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来看,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城市分布圈层。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处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市,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人口3686万。2005年GDP为12585亿元,占全国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环渤海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延伸的枢纽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诸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发展水平相当高,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

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86期2010年第12期Serial No.86 No.12,2010一、城市功能区的内涵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各类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各类要素高度聚集。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2.集聚辐射效应明显。城市功能区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它可以降低功能区内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此外,城市功能区还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将功能区的优势能力如技术、 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这种扩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3.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城市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表现。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4.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城市名片”,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 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很大意义。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 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市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 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经济功能区是体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核心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会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满足区域乃至全球化不同经济功能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功能区的细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按照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工业区、 科技园区、商务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等。1.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是依托区域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由于这些传统工业占地多、耗水耗电多、排污量和噪音污染大,因此工业区一般布局在城郊,区内大都是低矮的工业厂房,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工业造成了较强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区域逐渐出新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即新兴工业区,如德国慕尼黑、意大利普拉托等。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新兴工业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主要以低能耗、污染小的轻型工业为主。 2.科技园区。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颜芳芳(1983-),女,河北安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经济研究。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研究 颜芳芳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各类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很强的聚集与辐射扩散能力。在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功能区的分析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城市功能区的几种发展模式。这对促进城市功能区发展,加快其所在区域的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2-0134-03 134——

三、 功能定位的研究

三、功能定位的研究 白鹅潭周边滨水地区的功能定位研究,是本次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组织的基础与依据。 参照国外滨水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趋势为背景,以牵涉到设计地区的各阶段、各层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区规划、与珠江相通的河涌整治与景观规划、珠江旅游规划、珠江岸线景观规划等)的规划设计成果为协调依据,纳入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对服务业和消费市场发展需求的特征,遵循规划主管部门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功能的定位研究,目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与效益共生的目标下,白鹅潭周边滨水地区的建设对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合力作用,为进而整合设计地段的空间体系提供依据。 依据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规划地区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城市整体功能的演变特征,相应的规划在功能定位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更切合地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因此,本部分内容是通过城市的结构体系,全球化发展对城市演化动向、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力,以及国外滨水地区开发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功能定位的分析。 3.1全球化发展与研究研究地区的功能发展 全球化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化已将市场、资源、劳动力等发展因素列为整体性的调配框架中,作为区域国际性城市的广州,通过战略规划已拉开了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建设序幕。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城市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向世界范围内提供有形的物品和服务以及无形的思想。世界上的大城市在1960年代以后制造业的结构性失业,工业区的衰败,随之通过提供服务性产业和科技产品,而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在城市中心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已形成1980年代"新经济现象"的重要经济形态,并步入到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有效地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矛盾。 因此,随着进一步与世界接轨的广州,传统的城市中心地区同样要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经济行为,是城市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通过现状的分析以及区位的认识,从整体而言,白鹅潭滨水地区独特的景观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受到政府一贯的重视。从各岸线的功能来看,大型工业必定要退出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的建设"舞台",而让位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即商业、文化产业、居住物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从全球化发展角度来看,白鹅潭地区的功能应该是向更多人群、更多人种提供相应的服务,也是更好地展示广州的形象和提高国际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白天鹅宾馆已是广州对外服务的一个窗口,但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目标相对应仍远远不够。 从城市建成区内珠江岸线1990年代早期开发的地区状况来看,大多呈现了是以居住物业开发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取向,对于滨水地区,尤其是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重要的区位、节点的滨水岸线,并未更好地体现广州为适应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只是通过珠江旅游来展示广州形象和发展服务业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结合独特的自然资源--滨水与岸线,加强服务业设施的含量与景观环境质量,提供更舒适、更有利于领略广州城市发展与山水城市的公众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流、商流、信息流,才是有利于城市整体、综合发展的应取之道。1990年代后期,二沙岛南岸建设与珠江新城中心轴线南端的岸线规划(包括海心沙)以及潖洲国际会展中心的规划,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应。滨水岸线公共性功能的利用与发展已被城市政府重视,也是本次规划功能定位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3.2国外滨水地区开发对功能的定位 "国外滨水地区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开发(development)、保护(conservation)、和再开发(redevelopment)三种类型"。在功能定位方面,美国学者安·布里和迪克·里贝把城市滨水区开发归纳为商贸、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环境、历史、居住以及工业交通港口设施六大类。从建设成就来看,上述功能的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城市文化发展的交往环境,使多元文化在此不断碰撞融合,有力地展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与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也形成了城市独特环境--滨水地区的魅力。纽约、悉尼、香港、威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