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精品文档

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精品文档

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精品文档
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精品文档

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浙江省提出了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更加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同时也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高校。当然,新高考也给我们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从2017届高一学生开始化学只是作为7选3中的学科之一,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化学学科有立足之地,如何为学生的高考成绩助一臂之力,高一化学教师,我们该为学生做些什么。

一、指导学生在7选3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决定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选择时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新高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高一学生对未来仍然很迷茫,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些什么,也对高校的专业一无所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导。首先,化学教师要能对自己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认识,知道化学除了能与带着化学、化工字样的专业匹配之外,与环境、材料、医药学、食品营养等也高度相关,选择化学可以报考83.5%的专业。其次,在学好化学专业的同时,新高考形势下,还要求我们多接受一些高中生职业

生涯规划指导的培训,对新高考要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目标。再次,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对自我的评估包括兴趣、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对环境的评估包括家庭影响和社会形势(如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政策、需求分析、地理环境等),指导学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课。

二、开设高质量的化学选修课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开发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以往化学教师开发比较多的是比如《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史话》这一类选修课。《生活中的化学》往往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化学史话》则是尽量找到化学史人物与学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和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专业接轨的选修课,让学生尽早接触大学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帮助学生尽快做出选择。

三、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要拒学生于千里之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才能选择化学,学好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1.开足开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程改革后,理论上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因为没有了对动手实验的考查,很多老师也为了图方便、省时间,不但学生实验没有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从表面上看,上课时间省下来了,老师可以讲更多的习题。而事实上,“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没有见到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对知识的记忆是不深刻的,这是你讲多少遍都换不回来的。而且,没有了实验,化学的魅力也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课堂完成,而【观察与思考】则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进行7选3的时候,往往依据哪门简单选哪门。其实学科简单与否,除了学科自身特点及学生本身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仍然按照以前老教材的特点,一步到位,一味地加大难度,那就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了。

如何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初高中衔接。高中教师也应该好好研究初中教材,掌握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才能知道如何下手。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使高一化学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要求,重视基础核心,不随意拓展和加深。高一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3.利用微信平台,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感度

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沟通交流方式,过年的时候在微信上收到了很具化学特色的新年祝福:事业不断升华,爱情不断结晶,身体如钢筋混凝土般强健,心情如焰色反应般灿烂,把烦恼氧化,把开心还原,分解郁闷,化合好运,拥有幸福不再可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看到一些化学课堂上熟悉的字眼在这里出现,相信学生在感受温馨的同时定能对化学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希望知道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事实上,微信在教学中还能产生很多辅助功能,只是我们不允许学生平时带手机,只有在假期里稍加利用。

新高考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相信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定能不断成长。

最新教师新高考学习培训心得

教师新高考学习培训心得 2020年教师节之际,我和七八十位教育同仁一同参加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2020年第一期中学教师提高培训班。 本届培训班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对标新课程、新课改和新高考。通过省、市各级专家的分析和先行者上海市的专家的介绍,短短五天时间里,让我们原本有些模糊的新课程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意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几点心得,做如下汇报: 1、本次新高考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举措,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核心的,则是所有教育者被长期的物理性时空压迫而正在逐渐泯灭的教育良知的呐喊。正因为如此,关于为什么要开展这张改革的讨论没有空间,占据主导的内容是如何抓住机会应对挑战,怎样将挑战变成学校、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机遇。 2、上海等先行地区的经验和措施非常宝贵,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意义。关于选课和考试的各种措施,都是实践中逐渐调整成型的

东西,虽然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至少给我们即将开展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他们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后发制人的先机。 3、有些困扰的问题还没有显现也没有能够形成很好解决思路。比如,班级管理,到底是需要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做班主任来管理,还是只需要一个行政性的服务人员来做班级管理,进而引申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德育管理与实践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因为大部分的德育内容(如各种德育活动)都已经分化到了课程中,成为选修的一部分,显性的德育工作大部分变成隐形的,而高中生身心发展过程必然经历和产生的许多德育问题也要通过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涯辅导来解决,传统的德育在新课改和新课程中究竟是怎样的地位,乃至于专门的德育部门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班主任岗位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还没说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的安排,人员编制的变化等,甚至一些很细小的问题,比如走班制学生的考勤如何处理,等等,也都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大量实践来提供思路并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思路,点醒了思维,为我们迎接新课程、新课改和新高考做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意义非凡。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 新一轮高考改革经过三年试点,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各个省市。笔者结合三年来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复习的调研体会,就高三化学复习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各地高三化学教师借鉴。 一、高考复习中应谨防几个误区 笔者在听课与调研中发现,部分师生在高考改革,特别是设置“综合科目”考试后,对相关学科地位的认识、复习指导思想及复习训练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X学科让位现象 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3+X”高考改革后,“3”在总分中所占权重增加了,而“X”中的每一门学科权重大大下降,已失去往日“3+2”高考各科分值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学中,师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学科让位的想法和行为,把本该投入化学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让位于其他学科。显然,这与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克服偏科现象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 误区二:“不变”万能现象 “3+X”高考中X学科“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学科间的综合”的命题思路,使大多数教师产生了“不变”万能的复习观。表现在,在化学教学中,不加调整地照搬以往“3+2”高考复习模式,忽视双基知识的整理和疏通,一味追求难题、怪题,强化计算技巧等等,而对学生如何立足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如何摄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引导;对化学在理科综合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思考、研究和必要的实践探索,消极等待高考的来临。 误区三:新一轮“题海战术”回潮现象

经过前几年化学高考命题的改革,如减少题量、变革“传统题”、重视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等,特别是借助信息迁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社会、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化学问题,有效地测试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使愈演愈烈的题海训练有所扼制。但随着“3+X”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各校师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由于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导致了新一轮“题海战术”的再次回潮。主要表现为,在不加筛选地继续沿用“3+2”综合试卷的同时,大量操练一些外来的、牵强附会的学科间综合试题,大搞题海训练。显然,这种“多多益善”的训练观与当前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方向已背道而驰。 二、高考复习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透析过去两年部分省市的理科综合高考试卷,可以发现,试题体现了如下命题特点: 1.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是学科间综合,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干,穿插少量学科间综合题。且组卷采取的是学科内综合相对集中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试题突出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多以社会生产生活知识为背景,全真模拟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 4.试题改“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强调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复习中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1.基础与综合的关系 回顾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人们对某一物质的认识往往都经历了由最初的综合模糊感受到逐步分类感受,最终形成整体综合认识的发展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循着这种认知方式,展示了一个由综合到分科,再由分科到综合的交替变化过程。

关于新高考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

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

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化学教学改进策略

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化学教学改进策略 慈溪赫威斯育才高级中学俞科峰 摘要:上海、浙江成为2014年高考考试招生改革的试点地区,考查方式和考查内容都有很大变化,学生的选择余地也大大增加。化学教学必须想办法应对这些变化。 关键词:新高考;高一化学;教学策略 2014年l1月,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中化学教学如何积极应对这一重大变革? 一、新高考方案中化学学科的变化 1、考试方法的调整 方案中化学是“7选3”中的一门。“7”指的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学科,学生分别在每年的4月或10月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选择成绩较高的一次计算成绩。其中学生还必须从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 分,时间为30分钟。 2、学习内容的调整 2015、2016年高考内容:理科综合考试内容为《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删除专题3 第4 单元沉淀的溶解平衡 )、9个综合实验。自选模块为《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内容的设置分为水平1和水平2。水平1要求 (即学考要求)如下: 《化学l》、《化学 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 水平2要求 (即选考要求)如下: (1) 《化学l》、《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中的“发展要求”部分; (2)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 (3)适当考虑其他化学学科类选修课程的内容。 二、新高考方案对教学的冲击 1.教学任务更重、进度更紧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新高考方案要求参加化学选考的学生完成三本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以及两本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这与 2014 届以前还需外加两个IB模块相比似乎任务减轻了很多,但由于考试时间发生改变,任务其实一点也没有减轻。原先到高二结束,基本只要完成5本书的教学即可,到高三高考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复习,但现在选考学考时间改在每年的4月和10月,考生有两次机会,意味着最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即高三开学初就要参加第一次选考科目高考,也就是说到高二结束不单单要完成五本书的教学,还要留一定的时间复习,以便学生有更好的状态参加第一次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这样任务就更重了。高一结束,大多数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 我们围绕“新课程下的高考有哪些变化?如何实施高考复习?”等问题来研究新课程,研究新高考,提出复习新策略。 一、新课标下新高考的认识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我们认为要树立“既要平稳过渡,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一指导思想,在继承原有“强化主干知识”等高考优点的同时,摒弃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虚拟的、不真实的试题结构,重点体现在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应用。重视各学科新增内容和与旧教材相比弱化的内容,如旧教材有的而现在新课标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入研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仔细阅读教材,将各种版本教材做“减法”,提纲挈领,抓住精要内容传授。 二、明确目标,调整策略 目标是方向,是指南,策略是手段,是路径,只有目标明确,策略得当,才能实现高考的终南捷径。 1、目标明确,任务细化。 为了让目标成为复习质量的保证,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达成目标的意识。在高三启动仪式上学校首先下达了高2013级高考总体目标任务,年级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文科和理科的目标,下达文考考生和艺术考生的人数,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班级,班级逐一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心中有学生,行动有方向。让教师有强烈地实现目标的计划安排和细致地落实计划的措施。 1、捕捉信息,调整策略 新课程的第一年高考,考试的各种信息收集尤其重要,及时捕作高考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改变战术,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为此,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对外交流。现已先后派出部分高三教师参加了《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报告会》,实地考察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抓高三的具体做法,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学校按过去惯例拨出专用经费聘请教科院的教研员和直属学校的名师定期亲临我校指导高三复习工作,传递高考信息。 2、借用考题,找准差距

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

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7-12-13T16:21:56.86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7年11期作者:季海东[导读] 面对新高考,我们应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应对。高一起步教学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积极落实省教学指导意见。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深化概念,规范教学,尽量做到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山东省沾化区第二中学季海东邮编256800 【摘要】:面对新高考,我们应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应对。高一起步教学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积极落实省教学指导意见。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深化概念,规范教学,尽量做到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关键词】:中学化学、学生困惑、化学教学、 2016年3月份,山东省发布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3+3”科目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各科满分分值为150分,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纳入高考录取的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高校招生对等级考试科目组合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此方案一发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来积极应对这一改革,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新高考方案中化学学科的变化 化学是高考“六选三”中的一科,是所有学生的合格考科目。在新方案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是合格学考科目即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化学的等级考科目是必修加选修Ⅰ,即必修一、必须二、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五个模块。同时新方案也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学分进行了调整,必修学分由6调为4,选修学分由4调为6。与原先的方案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化学必修的难度降低,降低到所有学生合格为基础。而化学的高考科目,有原先的三选一四个模块变为现在的五个模块,提高了选修的难度,增加选修的难度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时为高校选拔人才奠定基础,其次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区分度。 二、目前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 1、虽然目前山东2107年新高考方案已发布,但目前我们手中的材料只有“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课程标准还没有出炉,更加让我们为难的是还要沿用旧教材,这就是所说的“三新一旧”,面对这种情况一线老师的教学有点不知所措,目前我们只能借鉴浙江上海新高考的一些做法,防止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2、化学必修一难度的控制,合格考难度可能有所降低,我们的课堂难度如果仅按照合格考的的要求就会对选择化学的学生等级考不利,对这些学生来说深度不够,但如果进行知识的拓展,针对必修一内容多,难度较大的特点来看,会严重挫伤一部分同学选择化学的积极性。 3、化学必修二与选修I的处理,选化学等级考的同学要完成三门选修模块,实际上学习任务较以前更重了,为了高三这一学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高二应尽可能早的结束课程。必修2与选修I中的三个模块其实都有联系,为此我们在必修二的教学中进行渗透补充是不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呢? 4、每学期教学任务的安排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关心的,尤其是高二这一学年三门选修模块的安排,以及如何进行考试测评等。虽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安排,但这仍需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来执行。 三、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教学 不管怎么样新高考已经来了,我们要做的唯有去积极的适应,下面我来谈一下新高考方案下我们所考虑的化学教学策略。 1、研读“标准”,明确目标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化学)指导意见》是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我省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山东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教材的研究制定的。是我们山东省化学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等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一“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深广度,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选择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要准确把握化学学科指导思想中对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和知识学习的深广度,遵循教材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把握中学化学的整体结构与要求及单元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必修模块各学习要点与选修内容的衔接与分工,了解各知识点的分布,学习层次与教学的深广度,注意知识的深度与练习的难度要适当,切莫一步到位。 3、循序渐进,做好方法指导 长期以来,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高一新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很不适应,易发生分化现象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教学中注意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度情况,要以落实基础,明确概念为目标,做好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共享合力,集体磨课 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在新课开始之前,按照教学进度中的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难点,明确新高考的要求,并提供详细的学案导学,全组成员共同探讨,借助培训精心打磨课堂,提高效率,同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力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坚持做到“三统一,一创新”。利用集体备课活动,统一进度,统一课堂教学,统一练习,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个体特长,尝试创新调整教学内容的课程安排,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面对新高考,我们应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应对。高一起步教学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积极落实省教学指导意见。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深化概念,规范教学,尽量做到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借助导学案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有效教学。利用教研组与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互相听课、磨课、研课,取长补短,利用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聚焦课堂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圆满完成我们的化学教学任务。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门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考科目,面对招生考试的化学科,需要化学教师在一年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学生对化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能灵活运用,对化学基本技能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策略提高素质 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吃透课标,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有效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认真研读课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标是编写《化学》课本的依据,也是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师要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真解读。对“内容标准”中的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确立课时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分层设立教学目标。 二、搭建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应该是学生的内在动力,起着决定性的,而教师的外在动力只是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学生在接触化学时,许多学生对化学这门课,颇感兴趣,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好奇的表现。化学教师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力争排除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到学生在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元素,以及化学的基本概念等,这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这方面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效果是不佳的。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持久性的教育,将有关化学的发展史,引导学生对化学家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事迹,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化学在自己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化学用语的规范性,让学生明白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的通用语,不能随意代替或更换,教师在化学用语方面的识记语理解,可以采用“顺口溜”,编成小故事,小品,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识记。 如,对化学元素化合价的识记,我自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 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七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来应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政治教师采取何种策略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使得政治教师处于危险边缘。 1.政治教师面临学生选科人数少的压力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选择政治作为选考科目会相比以前的文科来说减少很多,高校对学生选科的要求使选政治的学生减少,政治必修科目内容的变化也会带来选科人数减少。 2.走班带来有个别政治教师处于边缘化

[合集4份试卷]2021福建省名校新高考化学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理量与温度、压强有关且对应单位正确的是 A .阿伏加德罗常數:mol -1 B .气体摩尔体积:L.mol -1 C .物质的量浓度:g·L -1 D .摩尔质量:g·mol -1 2.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苯中含单质溴杂质:加水,分液 B .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 .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 .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3.芳香族化合物苯等在ZnCl 2存在下,用甲醛和极浓盐酸处理,发生氯甲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上甚为重要。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HCHO +HCl 2 ZnCl ??? →A 有机产物+H 2O A .有机产物A 的分子式为C 7H 6Cl B .有机产物A 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共平面 C .反应物苯是煤干馏的产物之一,是易挥发、易燃烧、有毒的液体 D .有机产物A 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自身)共有3种 4.液氨中存在与水的电离类似的电离过程,金属钠投入液氨中可生成氨基钠(NaN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液氨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 3?NH 4++NH 2- B .钠与液氨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H 2生成 C .NaNH 2 与少量水反应可能有NH 3逸出,所得溶液呈弱碱性 D .NaNH 2与一定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所得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能得到四种盐 5.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硫醇(C 2H 5SH)的沸点比乙醇的高 B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醇可加入适量乙酸并充分加热 C .等质量的苯和苯乙烯( )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 D .分子式为C 4H 8Cl 2且含有两个甲基的有机物有4种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书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 .《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 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其中利用了KNO 3的氧化性 B .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发表时间:2014-05-21T10:33:43.00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5月供稿作者:毛志刚[导读]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毛志刚 /河北省沙河市栾卸学校—— 〔摘要〕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协调的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做好化学教学情境设计、推行多感官表征学习、根据首因—近因效应调节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做好化学知识的深加工和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引导。只有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课堂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二、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中考考纲,抓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学:要通过加强实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最易出差错的是化学用语,最难理解的是氧化物、酸、碱、盐及其互相转化,最灵活综合的计算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计算,也是容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45分钟教学要质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分。三是重视抓好双基教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各章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程度。 四、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大纲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首先应统揽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总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与学校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413374336.html, 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与学校应对策略 作者:徐伟中袁春生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20期 摘要:新高考即将在安徽落地,新高考改了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冲击波在哪里?学校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闵行两校的实操经验,取长补短,勾勒出我们的路线图,进而形成实施方案。 关键词:新高考 ;价值取向 ;应对策略 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在倒逼高中教育改革。由此,学校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不能等待,只能提前谋划,稳妥实施。 一、新高考带给了我们什么——对新高考的深入认知 新高考到底“改了”什么?一是改考试。一改一考定终身制。从先行省方案看,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涵盖高中学生所学科目,成绩呈现方式只有合格、不合格两种,考试成绩合格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从等级考选择来看,上海、山东等5省市是“6选3”,浙江是“7选3”,江苏、广东等8省市是“2选1+4选2”。与之配套的还有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二是改录取。在招生录取机制上进行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逐渐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增加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三是改模式。准确地说是改变“育人模式”,从重“育分”到重“育人”。 新高考“价值取向”是什么?笔者以为有三个方向。一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新形势下,“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二是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核心素养”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三是让学生有“选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个人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等基础上,做出选择。 新高考的“冲击波”在哪里?从目前来看,新高考至少有两大冲击源。一是“走班”。多年来,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模式是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如今这将受到强烈冲击,同时使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选课”。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计划经济”,统一时间、统一课程、统一进度、统一课表等,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在走班和选课的冲击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德育工作、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旭东、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围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的过程,即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锡山中学、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doc 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金坛市第四中学阚和明 【摘要】问题解决是学习者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较为灵活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原理、技能重新加以整合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领会、巩固、应用和发展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着重从“巧设问题,激发求知、准获信息,发展智能、科学探究,提升能力、把握因果,派生新疑”四个方面阐述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策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早在《学习等级分类》一书中明确指出:问题解决是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计划并加以综合运用的学习。从现代教育观点看,问题解决就是以问题为切入口,以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为重要认知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它大致可以分为“问题的创设与感悟、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提出与论证、结论的形成与新问题的派生”四个阶段。主要流程为:问题—→感悟—→假设—→验证—→结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简单调用自己原有知识、技能的过程,而是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原理、技能重新加以整合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领会、巩固、应用和发展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巧设问题,激发求知 “创设和感悟问题”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创造学认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创造动机,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能产生创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同样,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化学问题,会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重视知识的分化点、生长点和交叉点。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化学问题除了要包含三个要素,即未知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遵循二个原则,即最近发展区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外,还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1)发散性或开放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实证性: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方式证实或推翻假设,更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3)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 (4)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新方法或新思想的问题; (5)关联性: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

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精编版

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 课改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浅析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体系下的新高考,其考查目的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高考,最主要体现的是对同学们使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听力、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实战应用”。面对新高考,教师本身要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灵活有效的应对高考。 一、教师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完成好新课改的新任务,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我们应该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学校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学习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负担重。同时由于教材中可拓展的空间大,较难把握一个度,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所以,教师更应该结合新高考研究教材,为学生减负,为高考助力。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多学习新课改方面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二)合理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组”教学内容,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材采用了“删、看、讲、补”四字方针。“删”,即删除不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内容;“看”,即学生能看懂的知识,学生看看就行了,不用多讲。“讲”,即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适当的精讲。“补”,即补充最新的东西,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丰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教学增强趣味性,注重巧设情境,设置悬念,尽量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不断进行学法指导。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首先上好学法课,给学生详尽地介绍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学习特点,介绍高中课程如何学习好,对今后的学习提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方法给予详尽的介绍,使学生对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 学生学会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会总结会反思。一节课讲完后,及时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明确重、难点;作业完后反思,总结薄弱点;考试完后反思,总结试卷中的问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们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其次学生的策略应在“用”字上下工夫。即“以用为本”。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实战应用”。 (一)、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面对新高考,学生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观念,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学会合作学习,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这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另外,要学会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