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教材翻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教材翻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教材翻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教材翻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教材的中文翻译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上古及中世纪英国文学简介

自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英伦三岛遭遇过三次外族入侵。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此后古罗马人、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及法国诺曼底公爵纷至沓来,在英伦三岛各领风骚若干年。古罗马人的入侵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远的影响,而后两者则不同了。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日尔曼族语言及文化根植在岛上,而诺曼底人则带来了地中海文明的清新浪潮,所谓地中海文明包括希腊文化,罗马的法律,以及基督教。正是这两次外族入侵所附带的文化影响为日后英国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富足的源泉。英国文学史的上古时期起于大约公元450年,止于1066年,即诺曼征服的那一年。这一时期定盎格鲁一萨克森文明兴盛的时期。这些日尔曼族部落来自北欧,带来了盎格鲁一萨克森语言,也就是现代英语的原形基础,除此之外,还带来了特别的诗歌传统。他们的诗歌神韵中集合了粗狂豪勇的气度及悲情哀挽的风格。总体来讲,流传至今的英国上古诗歌可分为两大类:宗教诗和世俗诗。宗教诗的主题大多以《圣经》为基础。比如《创世纪甲本》与《创世纪乙本》以及《出埃及记》都源于《圣经》的《旧约全书》;而《十字架之梦》则以《新约全书》为典故。在《十字架之梦》这首诗中,耶稣基督被刻画成一位青年战士,勇往直前,拥抱死亡与胜利,而那善良的十字架自身则承受起基督所有的苦难与重负。除了这些宗教诗歌,上古的英格兰诗人还创作了伟大的民族史诗《贝尔武夫》以及其它众多的短篇抒情诗。这些世俗诗歌中虽然没有基督教教义,但它们唤起了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对环境的严酷及人类命运的不幸的感知。其中《流浪者,狄奥尔》、《航海者》和《妻子的抱怨》是当时世俗诗中的佼佼者。诗文中的语气和基调深受北海恶劣气候的影响,生活惨淡无望,诗人的口气中带出大量宿命论的成份,尽管同时也显得勇敢而坚定。《贝尔武夫》,英国上古诗歌的典型,在今天被誉为盎格鲁一萨克森的民族史诗。尽管如此,诗中主人公及背景都与英国无关,这首叙事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北欧斯堪狄那维亚半岛。最初在公元六世纪末,这首诗是以口述的形式在吟游诗人中传涌。而当今流传的诗文是在十世纪时才以书面形式抄录下来。这部史诗以那位伟大的英雄国王贝尔武夫的葬礼为始末,以迫在眉睫的灾难为背景,述了斯堪狄那维亚的英雄贝尔武夫的卓著功勋一战胜巨妖格伦德尔和他那复仇心切的母亲以及一条喷火巨龙。贝尔武夫不仅是一位光荣的英雄,而且是人民的保护神。这部史诗的主题是为读者展现一幅原始部族的人民在英明而强大(智勇双全)的领袖指挥下战天斗地不向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的画卷。这部史诗还是将自然界神话与英雄传奇相结合的典型例子。比如,贝尔武夫与火龙的战斗就象征性地表现了有关冬神与夏神的神话,即夏神(在诗中化身为贝尔武夫〉与冬神展开了最后的较量,为了保住大地的财富一金黄的玉米和艳红的果实一不被严寒战害。当贝尔武夫将丰收的粮果归还给人民时,他自己却永远倒在冬神喷出的气息中。历史上的诺曼征服不仅仅使英伦三岛更换了一位统治者,政治上,它开启了英国的封建主义时期,确立了强大的封建制度;宗教上,罗马天主教廷加强了在英国的势力,此外英国的语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诺曼征服过后,英国出现了三种语言鼎立并存的局面。法语成为官方语言为国王与贵族们所使用;拉丁语成为教会与学校的主要语言;而原来的古英语只成为平民百姓的语言。至此,不列颠群岛向整个欧洲大陆敞开了大门。在诺曼征服(1066年)之后,英国文学进入了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大约四个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文学,即从1066年到14世纪中叶,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这段时间可谓是文学荒漠。然而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开始兴盛起来,涌现出一批像吉奥弗雷·乔叟,威廉·兰格伦及约翰·高厄这样的诗人。与英国上古文学相比,其中世纪文学取材更为广泛,叙述、风格、基调、流派更加丰富多彩。民间通俗文学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为读者准确而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各种生活,尽管其创作思想上有失新颖创见。此外,中世纪文学还大量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原则,这些教义都与人类自救有关。骑士抒情诗也是中世纪盛行的文学形式,这种诗歌以叙述性的韵文或散文歌颂了骑士的冒险以及其它的英雄事迹。这种文学形式发展了富有中世纪特点的主题一一寻找并遭遇巨妖魔怪,并救出心爱的美人。诗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个骑士,他出发踏上旅程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一一保卫教堂、讨伐叛逆、英雄救美人、迎接挑战、或服从骑士首领的命令等等。诗中时常随意地出现一些不真实,甚至超自然的事物,比如神秘与离奇的幻想。流浪精神式爱情是骑士抒情诗中一个重要情节。但由于人物塑造的\"千人一面\",不同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及其身边邪恶的仆从都能从一首诗搬到另一首诗。骑士诗的结构比较松散,并分章节,其语言简单而直白。骑士抒情诗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展示了中世纪贵族男女的生活及他们理想化的世界观。如果说史诗反映了英雄时代,那么骑士诗反映了骑士时代。在前面提到的三位中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中,《高文爵士与他的绿衣骑士》的作者约翰·高厄创作了当时最精美的骑士文学作品;

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威廉·兰格伦相比之下更现实一些,他在其作品中描述了他那个时期的宗教与社会问题。然而只有乔叟,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表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幅综合性、现实主义的画卷,在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生动形象的人物。乔叟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出身平民家庭,但一生都不是平民;然而尽管他被贵族所接受,可他又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他并不真正属于那个出身即可定身份的阶层。乔叟一方面用贵族式的理想眼光看待生活,一方面又不失以现实的态度来思考。他独到的特点便是能根据特定情境随时由人世转为出世,或由出世转为入世。在14世纪下半叶,当乔叟正向意大利著名诗人彼特拉克与作家卡伽丘(二人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学习的时候,一切迹象表明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学中也开始了萌芽。乔叟强调人权,尤其是追求今生今世幸福快乐的权力,反对神权与禁欲主义。他盛赞人类的能力、智慧、机敏及对生命的热爱。他揭露罪恶、针砭各种时弊,其中也包括对宗教教义的滥用。因此尽管乔叟是一个中世纪诗人,他却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并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乔叟一生不断地与各种人物打交道,有上流社会的,也有平民百姓,这多半是由于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博览群书,这使他丰富了头脑中的故事情节,而他的经历则为他提供了人物形象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乔叟发掘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主题,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冲突及其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并且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新兴城市资产阶级所反感的阶级出身问题,比如其中一个角色\"巴斯夫人\"就被描写成一位新兴资产阶级的主人,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与女权。简言之,乔吏将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水平,他描写的人物是立体的,有着独特的气质、性格。乔叟还从法国文学中引进(翻译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押尾韵诗章,取代了古英诗中的押头韵。在翻译法国著名骑士诗《玫瑰传奇》中,他首次将八音节对偶句引人英语,在《好女人的故事》中,他又首次使用了五音步抑扬格的押韵对偶句,也就是后来的英雄偶句诗体。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也轻松自如地使用了英雄偶句诗体,这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都是首创。除了乔叟对英语诗体学的贡献以外,他还发展并改进了文学艺术自身,而这些在其它任何中世纪文学作品中都是见不到的。在《特洛伊勒斯与克利西达》中,他向世界展示了最早的现代小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将诗歌艺术进一步向戏剧与小说艺术靠拢。虽然乔叟是一位扎根在中世纪的诗人,可他的艺术成就早已使他超越了时代,使他成为公认的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约翰·德莱顿(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桂冠诗人、评论家)曾将《坎特伯雷故事集》译成现代英语,他称乔叟为英诗之父。乔叟的风格影响了整个十五世纪英国诗歌作品,以及他的追随效仿者们及那些所谓的苏格兰\"乔叟专家\"们一。对文艺复兴而言,乔叟是英国的荷马。埃德蒙·斯宾塞尊为自己的导师;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都与乔叟的喜剧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今天,乔叟凭着他的智慧、幽默与人文精神依旧盛名不衰,流芳百世。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

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在亨利八世长达四十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对内、对外的国力都大大增强,并且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之风也踏上英国领土。宗教改革是由德国新教徒马丁·路德(1483-1546)发起的。路德认为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是他自己的牧师,都有权力为自己诠释《圣经》。在路德教义的鼓舞下,北欧的改革派使新教运动进一步兴盛,并以此次运动作为脱离中世纪的腐败与迷信,恢复早期教会的纯洁性的工具。繁冗造作的天主教的各种仪式都被简化了,免罪、朝圣及其它许多活动都被废止。欧洲宗教改革早期,亨利八世被誉为罗马教廷忠实的儿子,并获得教皇授与的"忠诚卫士"称号。仅仅因为他想有一个合法男性继承人,也就是说想要另娶后妃,触犯了教规,导致了他与罗马教廷反目成仇。与此同时,英国人民早已不满教会的腐败,并受到欧洲大陆改革思潮的鼓舞。他们欢迎并支持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议会技票宣布自己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头领。至此,英国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全盛期。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便是每个教堂都配备了英语的《圣经》,所有的礼仪都用英语而不是拉丁语举行,这样更多的人都能听懂。在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六世短暂的统治期间,教义与传教的改革开始实行。而到了玛丽王后执政时,又出现了大幅度退回天主旧教的思潮。后来在伊丽沙白女王一世统治中期,新教终于被稳固地确立了,但其中包含了天主教与新教一定程度的折衷。这场宗教改革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体系斗争的写照。

都铎王朝时期培养的英国民族情感激励了文化的发展。新的学校与大学就在原先的寺院上修建起来。随着古代文化与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涌入,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进入繁盛期。在所有对文艺复兴有所贡献的人物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威廉·卡克斯顿,因为他是第一个将印刷术引进英国的人。卡克斯顿一生中用英语出版印刷了一百多部书籍,其中有乔曼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83年)与《马洛利的默特·达瑟》(1485)。从此,英国实现了将一本新书或一个新点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的梦想。在印刷术引进后,接踵而来的是翻译时代。大批欧洲大陆上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都被译成英语,而后出版。比如,古希腊传记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被托马斯·诺思爵士译成英文,戈尔丁翻译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查普曼翻译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弗洛里奥翻译了法国思想家蒙田的《随笔集》,等等。这样一来,印刷术的引人激活了文学作品的市场,为英国人民提供了无数的书籍读物,从而也就为伊丽莎白时代的伟大作家的出现作好了准备。

英国文艺复兴初期只是一个学习模仿与同化的阶段。意大利式样的各种学院纷纷建立起来。英国作家都尊意大利的彼特拉克为文学的源泉。因为正是彼特拉克与他的后继者们确立了描述爱情的语言,并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诗与先前的爱情诗严格区别开来。托马斯·怀亚特与萨里伯爵将意大利诗歌中的韵味与形式,即彼特拉克式的爱情基调,烙印在自己的创作中,并影响了当时其它许多诗人。怀亚特将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十四行诗分三个诗节,每行都是抑扬格五音步,韵式为abba,abba,cdeede.),而萨里则引进了无韵体诗,也就是不押韵的五音步抑扬格诗行,同时开创了英国式的十四行诗,后来被莎士比亚广泛使用,其韵式为abab,cdcd,efef,gg。此后锡德尼又带来了六节诗(一种由六节六行诗以及结尾的一节三行诗构成的诗体)与三行诗节隔句押韵法(三行一节的诗体,韵式为aba,bcb,cdc,gg以及各种古典式格律。马洛将无韵体诗运用到他那气吞山河的雄伟诗句中,使无韵体诗成为英语诗剧中的最高诗体。从怀亚特与萨里开始往后,人文主义诗歌的主要目标与特点是对传统习俗的熟练运用,语言的力度与气概,而最重要的是发展了修辞模式,即将格律、韵脚(式)、组织结构、意象(比喻、描述)与议论都结合起来构划出情感主题,并将其极为解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诗歌是集思想、技艺与学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斯宾塞的田园浪漫诗作《牧人日记》中就展示了如何将牧人的习俗运用到各种主题中,不论道义上的还是英雄主义的,还展示了如何通过措辞与格律的变化运用正规的条则及依照主题选择合适的风格。在诗歌《激情的牧人致心爱的姑娘》中,马洛运用了一种十分天真的语气,以至于我们很难将这种语气同他创作悲剧时的语气联系起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诗剧是最杰出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莎士比亚与本·约翰逊继承了这种形式。但是约翰·邓恩、乔治·赫伯特及其他类似于他们的文学家(后来德莱顿和约翰逊称他们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则标志着他们与其前辈及同时代作家的艺术风格上的决裂,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继承上述的艺术传统。

总体上讲,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学主流。英国戏剧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中世纪。幕间短剧与道德剧在中世纪兴盛起来,此后一直流传到莎士比亚时代。而戏剧发展成一种精美复杂的艺术形式还离不开希腊罗马古典戏剧的营养,生动活泼的英国本土的故事题材穿上了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与泰伦斯的拉丁语喜剧形

式的外衣,而悲剧则追随古罗马悲剧大师塞内加的艺术形式。古典艺术形式与英国的故事内容的融汇结合为戏剧艺术走向精美、成熟铺垫了道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有克里斯朵夫·马洛、威廉·莎士比亚与本·约翰逊。他们的作品为全人类颂扬至今。他们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骑士抒情诗,吸收了德国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并且将诗歌联想中的虚构成份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过渡时期封建主义与新兴资产阶级尖锐冲突的伟大作品。与此同时,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又融入了幽默、哲学理论精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单就创作力而言,当时就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匹敌。

除了诗歌、戏剧艺术之外,散文也得以发展。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家。是他将散文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培根还是英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铺设了道路。因此,他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这里我们所称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英国社会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充满了动荡与变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复辟,1665年一场瘟疫,仅在伦敦就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而伦敦一场火灾摧毁了大片城区,三分之二的市民无家可归,1689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清教徒玛丽公主与她荷兰裔的丈夫奥兰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体。在这一时期,议会与专制君主不断斗争,而当时凌驾于议会与政府之上的两大党派,托利党与辉格党之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罗马天主教廷与英国国教及不信奉国教者,还有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也都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总之,这一时期是矛盾与价值观分歧的时期。

而18世纪,英国的国力又得到长足发展。在海外,英国殖民地扩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由此产生的不断增长的殖民地财富与贸易为英国开辟了广阔市场,原先那种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便远远不够了。市场不仅需要英国产品,更需要英国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来越少的大地主手中,成千上万的小农场主与雇农都被赶出家园,成为城市里的雇佣工人。英国工业革命因此得到了雄厚的基础一一本国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以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资本积累。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的产品涌入全球各地的市场。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段或曰中产阶级也发展壮大了,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多由城市人口组成,比如商人、产业主及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员。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加人这一行列。这个阶级在当时是进步的,是区别于封建贵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理解劳动人民的穷困与艰苦。他们信奉自强自立,劳动致富。他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勤奋工作、积累财产。这一切特征都在当时现实主义小说中有所体现。

英国的十八世纪也同时是启蒙主义时代,或曰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运动,兴盛于法国,后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延续与发展。运动的宗旨便是用当代哲学与艺术思想的晨光启迪整个世界。启蒙主义者赞颂理性、平等与科学。他们主张理性是任何人思想与行动的唯一缘由。他们相信一旦理性成为衡量人类行为与关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与压迫便都会让位给"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赋的平等"。为此,他们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这种思想意识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打下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启蒙主义者们还倡导全民普及教育。他们认为人有着局限性、两面性及不完美性,但人也有能力通过教育来使自己臻于理智,臻于完美,如果人民群众得到良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人类社会则大有希望。其实,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说教与道德理念,就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的良好工具。英国著名的启蒙主义文学家有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约瑟夫·艾迪森与理查·斯蒂尔(这两位是现代散文的先驱〉、乔纳森·挪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理查·B ·谢立丹、亨利·费尔丁和塞缪尔·约翰逊。

在文学领域,启蒙主义运动还使人们重新对古典时代的著作产生兴趣。这股思潮便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者们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应效仿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如荷马、维吉尔、霍拉斯、奥维德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当时法国的经典著作,并且理想的艺术应基于秩序、逻辑、确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础上,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应视是否为人文主义服务来定。这就使该时期的作家在创作时寻求表达与措辞上的协调、统一、和谐与典雅,努力使作品喜闻乐见并富于教义。由此一种温文尔雅、充满灵性的知识阶层文学艺术发展起来。

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新古典主义者们都设定了创作的规矩与条框:散文必须简洁、直白、通顺、有灵活

性;诗歌必须抒情、壮美、有教义、讽喻、富于戏剧性,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原则;戏剧则必须用英雄体偶句(抑扬格五音步的押韵双行诗)写就;时间、地点、事件三要素必须要遵循;写作的规矩必须要遵守,而作品中的人物要代表一类人,而不是个性化。

到了18世纪最后几十年,新古典主义又侧重于理性与智慧,文学形式出现叛逆,感伤主义崛起,并在一定的时期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但新古典主义对英国文学史产生过持久的全面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诗歌技巧与古典气质,如秩序、良好的格式、统一的结构、简明的语言都成为永恒的文学传统。

新古典主义时期,或从王朝复辟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诗歌的古典风格得以兴盛,并在德莱顿、蒲泊及词典编篡家塞缪尔·约翰逊的时代达到巅峰。诗歌的灵性、形式及艺术风格得到重视。嘲弄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讽喻诗及讽刺短诗是当时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与措辞上的优雅,新古典主义诗歌还富有严肃及真诚的语调和不断的说教。

十八世纪中叶,还兴起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一—英国现代小说,这种文学与传统贵族的骑士文学相反,着重描写英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个文学史上巨大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及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发展的结果。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有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亨利·费尔丁,劳伦斯·斯泰思,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以及奥立佛·哥尔斯密。.

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还出现了古典文学传统向独创性与丰富联想性的转移,社会描写向个性描写的转移,说教向忏悔、鼓励及预示的转移。其中哥特式小说一一主要讲述了恐怖神秘的故事,背景多为阴森的中世纪教堂一一受到许多男女作家的青睐,比如脍炙人口的有霍拉斯·沃尔浦尔的《奥特朗托堡》〈1765)、安妮拉德克利夫人的《尤道夫之谜》、《意大利人》、克拉拉·里弗的《美德冠军,一个歌特式的故事》(1777)、以及M·G ·刘易斯的《僧侣》。同时流行的还有詹姆斯·汤姆森,威廉·考林斯和威廉·柯柏等自然诗人以及感伤诗人或曰"墓地诗人"们创作的颂扬或哀悼的抒情诗。此外还有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与威康·布莱克创作的浪漫主义诗歌,这些作品为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开辟了道路。

在戏剧界,最有名的要数理查·谢立丹。而那些充满智慧与讽刺的散文中,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则最值得一读。他的《一个温和的建议》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

西方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是不易用一言以蔽之的,尤其是它的确切时间与特点,因为这是一场席卷全欧及美国的浩大文学变革。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一般被认为始于1798年,标志为华滋华斯与柯勒治的《抒情歌谣集》的出版,终于1832年,标志为沃特·斯哥特的去世及议会第一个改革提案的通过。

但上述这些标志也并非精确而权威,因为作为一股文学潮流,浪漫主义早在《抒情歌谣集》之前就开始了。在前一章提到的感伤主义作家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风范已失去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学与传奇的重新思考。这一切都是自蒲柏至约翰逊时期的新古典主义理性文学的叛逆。而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这时英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力,一是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是同时期英国内部的工业革命。

法国哲学家让·亚克·卢梭是18世纪后半叶的主导思想家。1762年,他出版了两部作品震惊欧洲,《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尔》。在这两部作品中,他探索了有关自然、社会与教育的新思想。卢梭的这些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必要的意识形态准备,因为它激起了人们对封建暴君的愤恨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法国革命的消息,尤其是《人权宣言》的发表及攻打巴士底狱也点燃了英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者同情的火花。英国遍地都成立了各种爱国者俱乐部或协会,宣传自由、平等与博爱。1790年10月,埃德蒙·伯克出版了《法国大革命写照》。他的这本政论小册子以笔墨诛伐了激进的革命以及对君主制与宗教特权摒弃,他对狂热的革命暴动及未来的暴民统治与军事独裁大泼冷水。伯克的文章激起了要求打倒暴君、废除压迫政府的邀进派作家的反驳。其中托马斯·潘因的《人权宣言》(1791-1792)最有力度。潘因对欧洲的情势深为了解:大革命期间他本人就在法国,并在文章中下出结论,1789年以前的法国一片黑暗,处处都是压迫与不幸,除了革命,没有一条通向自由的路,此外,威廉·戈德温在他的《有关政治正义的研究》(1793)中强烈谴责了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压迫。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华滋华斯、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影响深远。批判伯克保守思想的还有威廉·科比特。如果说当时的政府与法制是一种不公正,那么性别歧视则是另一种不公正。在《人权宣言》出版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在她的《女权辩护》(1792)中呼吁男女平等,由此她在综合伦理学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女权主义。但后来雅各宾政府上台后,对内推行暴力恐怖统治,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时大多数对法国革命持同情态度的英国作家们再也不表示支持了,并且英政府还同法国交战

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统治衰败。

这段时期,英国内部也经历了深远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原始的农业社会被现代的大工业社会取代。社会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圈地运动",即由于贵族资产阶级霸占土地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大批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但大城市的生存环境也不比乡野丛林强多少,到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大批工人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妇女儿童也不例外。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不仅控制了生产方式,也控制了贸易与世界市场。尽管英国已经成倍地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掌握财富的仅是少数富人,大多数百姓贫苦依旧。在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人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工资骤降,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还填不饱肚子。工人们被激怒了,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与资本家做斗争,但却遭到政府的血腥镇压,最有名的事件便是1819年8月曼彻斯特的"比得街血案"。然而,工人们的革命热情并未受挫,与此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也利用工人革命来斗败贵族大地主阶级。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并实施。由此,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权宝座,但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却得不到任何裨益。从此社会矛盾彻底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浪漫主义运动,不论是在英国、德国还是法国,都表现出对工业革命时期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升的否定态度。而那些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亲眼见到封建时代的腐朽与不公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人道。他们深感整个社会都剥夺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由此,在主要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坎特及坎特之后的同路人的影响下,文学家们摒弃了18世纪盛行的文学及哲学基调一一理性。新古典主义文学家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人最基本的应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古典主义者们强调人与人的共性,而浪漫主义者们强调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思想。由此,我们还可以说浪漫主义其实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一一社会文明转移到内部世界一一人类自己的精神实质。简而言之,浪漫主义就是将人的个体作为整个世界与生存的中心。与此同时,浪漫主义者们还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以人为本,表述人的独特情感与人生态度,描绘人的各种经历。

浪漫主义时代也是诗歌的时代。代表诗人有布莱克、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拜伦、雪莱及济慈。他们发起了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这便是后世所称"诗人革命",华兹华斯与科勒律治是这场革命的代表。他们开发了诗歌创作的新理论新技巧。他们认为诗歌是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是用朴素的语言将百姓的平凡生活中的真谛展现出来。《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便是这新兴诗派的宣言及华滋华斯个人的信条。他认为诗人是对着广大人民讲话的人,而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发乎情,止乎静。

科勒律治认为想象是在全无联系的各种元素上创立新型整体的一种超凡的官能。布莱克说过"充满想象的世界才是一种永恒,才是众神心中的世界,理智总是有限的会衰落的,只有想象才将我们与永恒联系在一起。"浪漫主义者们不仅推崇想象,还强调灵感与创作的自发性,认为有这两种才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歌。

在18世纪文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供大家观看的,而并非供大家研究熟知的。但对于浪漫主义者们,这一切恰恰相反。自然界正是诗人用于联想的丰富素材,并且成为许多名篇巨著的主题。华兹华斯是最亲近自然的诗人,他把自然看作自己心灵与道德的护士,导航及侍卫,在他眼中,大自然具有支配人类情感的力量:自然是心智纯洁与精神融通的源泉,是伟大的老师,是连接人类与上帝的云梯。

为了逃避理性社会中的种种利欲与丑恶,浪漫主义诗人们宁可到完全不入世的时代与地域去寻找自己追求的价值。科勒律治与骚塞选择居住在湖畔,远离那"疯狂的人群",而拜伦与雪莱则完全拒绝英国社会,自我流放。为了标新立异,表现个人的见解,他们喜欢追溯到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斯的世界,或干脆更远一些一一笔端已触及中亚的忽必烈可汗或印度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可以描写许多超自然的事物一一巫婆、咒语、幻像、先知预言等一一-而不会引起虚假造作的感觉。

浪漫主义者们还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保护着本民族诗歌与戏剧的文化传统,而反对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的光复古罗马或意大利或法兰西的古典文艺,并歧视本民族文化。

诗歌历来被看作深受格律限制的艺术,但浪漫主义诗人却打破这些格律。他们会在穷苦百姓及日常生活中找寻素材,将最平凡、最实际、最简单的主题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他们还大胆改革诗歌语言、韵律及结构,创造出许多独特布局谋篇及语汇风格方面的理论。这一切都可在布莱克、科勒律治、华兹华斯与雪莱的作品中找到。(作品分别为《先知诗》,《古航海者》,《精神自传》之序,诗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浪漫主义时期也是伟大的散文时代。由于中产阶级所受的教育大幅度提高,好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对读物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因此这个时期私人经营的报刊杂志繁荣起来。《爱丁堡新闻综述》(1802)、《新闻综述季刊》(1809)、《布莱克伍德杂志》(1817)、《伦敦杂志》(1820),都是比较有名的。这些刊物都刊登了高水准的文学评论文章,为

新型评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科勒律治、黑兹利特、兰姆及德昆西是这种新发展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知识渊博,富有同情心,对新兴的作家总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尽力去探索他身上表现出的或潜藏的价值。他们的作品也人尽皆知。

威廉·黑兹利特(1778-1830)是专门评论莎翁作品,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及英国诗歌的伟大评论家。他的文学评论对作品进行严格评价,并善于发掘作者的成就与闪光点。他同时是极具敏锐头脑与渊博学识的散文大师。他发展了一种滔滔不绝、鼓舞人心并很随意的散文风格。他最后一部著作是四卷的《拿破仑传》,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拿破仑英雄气概及解放人类的力量的崇拜。查尔斯·兰姆(1775-1834)认为散文不只是道德说教或知识性的文章,而应该是表现生活中美好与乐趣的轻松文学体裁。他的作品有←个鲜明特点,即强有力的智慧,明确的中心,鼓舞人心的语言及一针见血的讽喻。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集》(1823)对伦敦的生活进行了乐观轻松的描述。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也是当时最热情的文人,他的学识才智又常常隶属于他美妙的憧憬。他的《鸦片吸食者的忏悔》一文中体现出的文学价值便是他微妙地揭示了人类梦幻实现的潜在可能性。他对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深刻剖析在文章《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里有所体现。他的文风时而庄严,时而轻率,时而华美,时而极富乐感,使内心思想与外在表现达成和谐与统一。

浪漫主义时斯的代表小说家有简·奥斯汀与沃尔特·司各特。尽管奥斯汀对浪漫主义文艺潮流有深刻了解,但她的道德意识与写作风格还保持着18世纪的烙印。她对生活抱有完全的现实主义,没有感伤情调,也没有过分的激情。她崇尚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们倡导的谦虚、自尊、有节制的情感及通情达理等美德。她的作品的主题为爱情与婚姻。对于这个主题,奥斯汀抱有一种较为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一爱情必须有理智及道德准则的约束。她生活的经历比较单纯,但她写作时从不超越自己的知识范围。她作品的背景都很小却都是她熟知的,她认为"一个小村庄,三四户人家正是我的创作焦点"。这也正是为什么她在她的时代不为人瞩目,而到了20世纪却被推崇为经典,她的智慧,常识及对人物和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

沃尔特·司各特(1771一1832)是当时最著名的小说家,起先他将自己定位在浪漫主义历史叙事诗上,后来又改写小说,代表作有《威弗利》(1814)、《古人》(1816)、《中洛锡安郡之心》(1818)、《罗伯·罗伊》(1818)以及《艾文候》(1820)。在他对苏格兰、英格兰及欧洲大陆从中世纪至18世纪的变迁的描述中,司各特表现出对政治与传统的力量及它们对个人的影响深刻的洞察力。在他笔下,苏格兰成为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国度:壮丽的风景,坚强独立的农民,血淋淋却十分动人的历史都为这方土地增添了魅力。司各特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融入了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将历史小说发展成一种富有价值的可行的小说形式。尽管他的情节多数为自编自造,人物描写也略显呆板做作,但他的作品善于创造氛围,时而也不失庄严华美,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确切

的剖析,因而也颇有价值。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历史小说家,对整个19世纪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文学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盛行于浪漫主义前期的四世纪末。这种小说的主要题材是暴力、恐怖及对超自然力(鬼神)的描写,这些内容极能剌激读者的情绪。歌特式小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及非理性的情绪。哥特式小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及非理性因素的描述,对浪漫主义时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哥特式小说代表作主要有安·拉得克利夫的《尤道夫之谜》、玛丽·雪利的《富兰肯斯坦》等。甚至连布莱克、科勒律治、雪莱、济慈等诗人也常运用哥特式小说的迷幻、神秘、奇异与野蛮等素材来创作诗歌。

除诗歌与散文,这个时期还有一些诗剧作品诞生。这大概是因为科勒律治与黑兹利特对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讲座与评论重新激起了当代文学家对莎士比亚及其同时期戏剧作品的兴趣。雪莱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与《钦契一家》(1819)、拜伦的《曼弗莱德》(1817)及科勒律治的《懊悔》都是当时诗剧的精品。但与诗歌和散文相比,诗剧的光彩还是略逊一筹。原因之一大概是诗人们对戏剧舞台知之甚少,他们的诗剧作品即使再出色也是写给读者的,而并非写给观众的。

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

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第五章现代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长足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由此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大英帝国,使人民倍受其苦。战后的经济萧条与精神失落使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背后的罪恶面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幅度地摧垮了大英帝国,人民伤亡,经济倒退,殖民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也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薄西山了。

这一系列巨变在西欧产生了百花争放般的各家哲学思想。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斗争中的无产资级指明了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适者生存"说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殖民主义与沙文主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完全更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反理性哲学强调了人的意愿与直觉的重要性。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后,尼采更进一步地反叛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精神,推崇强权与霸权。亨利·伯格森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非理性哲学,强调创造力、直觉、非理性与无意识。这些非理性哲学对英国现代派作家影响极为深远。

现代主义起源于怀疑论和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一次大战的毁灭性灾难摧垮了人们对维多利亚道德标准的信奉。新兴的非理性哲学与科技进步促使作家们对人性与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探'索。

19世纪晚期法国的象征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的诞生。一次大战后,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都产生了:表现主义(强调自我表现,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颓废派文艺〉、意象主义以及意识流等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些潮流汇聚成一场浩大的现代主义变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美。这场运动中的杰出人物有卡夫卡、毕加索、庞德、韦伯恩,T·S·埃略特、乔依斯及弗洛尼亚·沃尔夫。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受到一定扼制。但二战后,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即后现代主义,比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及黑色幽默,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理论基础便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则是巨大的痛苦。”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三十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失业、以及纳粹的诞生。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左翼,因而这一时期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其间的许多年轻诗人都在作品中展示了激进的政治热情及对法西斯的严正抗议。

五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又开始回潮。一代新人再次发起"运动",提倡理性、道义与传统的文学形式,公开反对现代主义思潮。

六十年代没有出现诗歌变革运动。诗人与读者的选择趋于多样化。诗人们也愈发注重个人风格而并非什么潮流。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延续,但这些作品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力度在广与深两方面都有所减弱。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约翰·高尔斯华绥、H·G ·韦尔斯及阿诺得·贝奈特。高尔斯华绥的弗尔塞特小说三部曲是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揭露了腐败的资本主义世界。H·G ·韦尔斯在他的社会讽刺小说中对"人物"的抱负与挫折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探究。贝奈特也在作品中描绘了工业化社会的真实画卷。

而后来二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崛起使得现实主义黯然失色。但随着三十年代文学的左翼化,小说家们又开始转向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们通过借鉴一些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拓宽了传统的文学创作之路。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多多少少都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主题常常是人类的孤独元助,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阿尔都斯·哈克斯雷的《勇敢的新世界》(1932〉与乔治·奥维尔的《一九八四》(1949)都属于社会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的《一把尘

土》(1934)是讥讽上流社会的喜剧小说;格拉汉姆·格林的《权力与光荣》〈1940)属于天主教小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重大意义是一批工人阶级作家出现了。他们直接描述工人阶级的贫穷苦难,盛赞与资本主义做斗争的英勇事迹。在这一组作家中,苏格兰的路易斯-G ·吉本是最著名的。他的三部曲《日落之歌》(1932)、《云》(1933)与《灰色花岗岩》(1934)通过克利斯·葛斯利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变革及农村和城镇工人阶级的生活。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文坛又出现了一群年轻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们出身卑微,被称为"愤怒的青年人"。他们对英国败落的境况表现出绝望,并极力反对过时的政治与社会价值观。金斯雷·阿米斯、约翰·韦恩、约翰·布莱恩以及艾兰·西利托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阿米斯首先在他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4)中抨击了中产阶级的特权。布莱恩与西利托都来自工人家庭,他们用生动鲜活的工人阶级语言描画了朴素的工人阶级生活。经过几十年来现代主义的融合与渗透,六、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换上了新面孔,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鲜活,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20世纪最初的30年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黄金时期。在促进小说创作手法的改革中,弗洛依德与荣格的精神分析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类各个层次的意识都自发地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也是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反映,人性所有的真谛都存在于每个人独特、隔绝的私有世界中。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现代派小说家如多罗西·理查森、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都致力于挖掘人类各种潜意识。他们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意识流小说,如理查森的《朝规》(1915-1938)、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及及沃尔夫的《黛洛维夫人》(1925)。他们小说中的意识流方法新颖又复杂,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都有巨大影响。詹姆斯·乔伊斯是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百科全书式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作者描绘了里奥波尔德·布鲁姆奇特支离、混乱、无逻辑、虚幻的精神情感世界,布鲁姆这个角色成为一次大战所有欧洲人的形象代表。

E ·M·福斯特与D ·H·劳伦斯的作品还保留了传统的创作方法,但他们有关人际关系的主题,以及象征手法与心理分析手法却完全是现代主义的。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1924)便是有关象征主义的理想抱负。作者在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中建立起一个道德寓言,暗示了极为神秘、极富象征意义的人生观、死亡观、人际关系及人与变幻莫测的宇宙的关系。D ·H·劳伦斯被认为和乔伊斯一样大胆改革小说创作手法。与乔伊斯不同,劳伦斯对写作技巧的改革不感兴趣,依然沿袭传统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他极力展现角色的心理发展,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非人道的扭曲。他认为生命的活力与冲动是人类的第一天性,任何有意识的压抑都会导致个性的扭曲与堕落。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如《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劳伦斯大胆地探索了各种人性心理、人际关系,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声称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与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是物欲和权欲造成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文明将人变成了无性的机器。

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走向衰落,尽管此时乔伊斯与沃尔夫还在继续他们的试验。二战过后,现代主义小说又进入第二次高峰时期,此时出现了存在主义,但这种潮流只存在于戏剧。19世纪末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是奥斯卡·王尔德与萧伯纳。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开启现代戏剧之先锋,尽管他们并没有像现代派诗人与小说家那样对创作技法与形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王尔德在代表作《认真的重要性》(1895)中辛辣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势利以及虚伪。萧伯纳在戏剧方面有着比王尔德更主要的影响力,被公认为自莎士比亚后,英国最优秀的戏剧大师。他的作品都是灵气纵横的社会批评的典范。高尔斯华绥在剧作中将这种社会批评的主题承传了下去。通过将社会与伦理问题戏剧化,高尔斯华绥在戏剧上获得了耀眼的成就,《银盒》(1906)与《抗争》(1910〉便是很好的例证,其中高尔斯华绥不仅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还生动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的英勇抗争。20世纪初期,爱尔兰剧作家W·B ·叶芝、格利高里夫人及J ·M·辛格联合发起"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从而带来爱尔兰文艺复兴潮流。叶芝,一个世纪诗人,是这场运动的领袖。叶芝是诗剧作家,欲将诗剧这份阳春白雪向大众普及。他创作了许多诗剧,讲述了爱尔兰神话传奇中的英雄事迹;但是他的诗剧情节很少具有戏剧性,由此,他的诗剧作品没有一部可以与他的诗歌成就相媲美。J ·M·辛格是这场运动中最富才华的剧作家。通过引用鲜灵活泼、生动形象的爱尔兰乡村语言,辛格把活力、讽刺幽默与戏剧悲情搬上爱尔兰戏剧舞台。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喜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另一位寺院剧场的著名剧作家是奥凯西,他的作品大都以社会政治为主题,并描写爱尔兰城镇人民的不幸遭遇。他在代表作《朱诺与孔雀》(1925)、《犁与星》(1926)中向爱尔兰观众展示了都伯灵城市贫民窟的生活。30年代,英国的诗剧复兴了。最早的改革试验者T·S ·埃略特说,戏剧是诗歌传播与普及的最佳媒介。埃略特创作了大量诗剧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教堂里的谋杀》(1935)尽管带有宗教性质,但由于极富戏剧性而成为他最著名的诗剧。埃略特之后成功的诗剧作家还有克里斯托夫·富莱,代表作是讽刺喜剧《不该烧死她》。

50年代,在欧美影响下英国戏剧界发生重大变革。戏剧发展为两派:工人阶级戏剧与荒诞派戏剧。

工人阶级戏剧的创始者是来自下层社会的青年作家们。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种愤怒与

挫败的感觉,一种叛逆精神以及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强烈反感。约翰·奥斯伯恩是首当其冲的变革者,他的代表作是《愤怒中回顾》(1956)。作品中运用了清新、不加修饰的工人阶级语言,毫不留情地谴责了当时的社会罪恶。奥斯伯恩以全新的现实主义为英国戏剧带来活力,成为第一位"愤怒青年"。

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是塞缪尔·贝克特。他擅长描写生活在孤立腐朽的世界里的人与毫无意义的人生。他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1955)。

第二部分:美国文学

第一章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

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伦·坡的歌德式惊险故事,有库柏的边疆历险故事,有麦尔维尔长篇叙事,有霍桑的心理罗曼史,有戴维斯(Rebecca Harding Davis)的社会现实小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人性的理解上也各自不同。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自然中是神圣的,因此人类是可以完善的,但霍桑和麦尔维尔则认为人们在内心上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红字》一书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观点。

第二章现实主义时期

1865年至1914年间的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称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美国精神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小说。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动。正视现实,不尚空想。现实主义文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经过内战以后的美国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宗教。这一巨变彻底改造了美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念。首先,内战给该国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很大影响。美国已从杰菲逊时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和商业化社会转变。蛮荒之地得到了文明的开发。这场战争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新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大规模运用,促进了工业的现代化。1869年第一条洲际铁路建成。电力大量使用,电话等新的通讯给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各种矿藏的开采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上的投资得到了四倍以上的回报。工厂的就业率成倍增长。工业产值呈几何级数上升,农业生产也迅速上涨。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工业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发展如雨后春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有一半人口都是集中在十几座城市里。然而,这些变化也有不利的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劳动人民的无数痛苦。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挤出土地,到城里去谋生,造成劳动力过剩,工资低。资本家对男女老幼的工人的劳动条件不去改善,致使贫富两极分化。权利和财富的集中产生了冒险家、巨头。而另一头则是贫民窟。就思想意识而言,人们处于动摇的状态。他们怀疑人性和上帝的善。西部开拓的精神已经一去不回了。美国之梦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就是马克·吐温所称之为的"镀金时代"。内战以后的文学界也与前大不相同。入们对内战的痛苦记忆,对英雄形象的幻灭和实际生活的无情现实使浪漫主义无立足之地。美国人对浪漫主义思想已感厌倦。新一代作家不满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义思想,生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他们的解释,主张客观现实,摒弃主观偏颇、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们的兴趣现在已转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现实的野蛮、肮脏,直接公开描写阶级斗争,这时的作家已能描写人物在各种条件或环境下的反映,描述远西(Far West)、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注意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这种反映人类现实的主张在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is)的《批评与小说〉)(Criticism and Fiction〉一书中讲得最清楚。他说:"我承认首先关注运用反映人类现实的标准来判断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在任何其他标准之前我们要问作品是真实的吗?"是真实地反映男女实际生活;反映他们生活的主旨、他们生活的脉膊和他们生活的原则了吗?"现实主义作家就是以这种忠实反映现实的原则来处理当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他们的作品写的不是彬彬有礼、衣冠楚楚、说话斯文的中产阶级的青年,而是工人、农民、雄心勃勃的商人、流浪汉、妓女和普通士兵。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内战以后的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现实图景,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感受。这一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是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马克·吐温。他们真实地描写了美国本地风土人情,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了人们的内心生活。他们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东部地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活,有行将消失的边疆地区、有农村、有小镇、还有噪动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国式的姑娘"、有为生活所迫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复杂的市民。总之,他们为后来的现实文学在题材、技巧和风格上都树立了典范。虽然这三位杰出的作家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写作的,但他们对"真实"的理解不尽相同。马克·吐温和豪威尔斯似乎注重生活描写,而亨利·詹姆斯则明显强调人类的"内心世界"。他认为文学家不应只停留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表面上,而应运用语言深入到人类的心理和道德本质里。他就是反映人类内心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马克·吐温和豪威斯都是

很注重表现美国社会的真实,但他们的强调点也有所不同。豪威尔斯讨论上升的中产阶级及其生活方式;而马克·吐温则喜欢把他自己家乡和家乡的人放在故事的最前沿。这种注重本土的描写形式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除了马克·吐温这样的乡土作家以外,还有沙拉·奥恩·朱威特(Sarah Orne Jewett)、约瑟夫·克科兰德(Joseph Kirkland)和汉姆林·加兰德(Hamlin Garland)。这些乡土作家有意识地反映对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怀旧情绪。虽然他们多愁善感,但他们描写乡土生活都十分细致。他们写的多是个人经历,记录的是独特环境的现实,表明一时一地的具体环境构成了乡土生活。他们写作的材料有所局限,话题也完全不同,但他们的艺术追求是共同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美国人思想的影响以及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对美国文学家的影响使美国产生了另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主义。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的由来》(1871年)两书中提出了这样的假说:人类是从一种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特殊性不在于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而在于他成功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基因上完成生存适应。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接受了这一理论负面含义,并用之来解释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行为,认为他们的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而他们的行为又是受社会和经济支配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有意无意地受到了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影响,认为就象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惰性物体,心理学家研究活的机体一样,文学家研究人物、情感、人和社会各种因素。他们选取下层社会作为表现主题,反映他们这些人的痛苦和贫困,他们是社会和自然的受害者。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表现的最常见的主题是人的"兽性",并把它用来解释性欲。例如诺里斯(Frank Norris)在McTeague(1899年)的小说里描写了被比作拉车的马、狗、熊的一个粗野的牙科医生和一个表面上很文雅的德裔美国姑娘的性关系。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在《嘉莉妹妹》(Sister Carne,1900年)里在处理性关系上也带有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在艺术上,自然主义文学的语言显得粗糙、结构也较笨拙。在哲学上,自然主义作家认为真实的东西是人的眼睛所看不见的,或者无法控制的。人的存在是受制度决定的。由于缺乏理性,人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类无法完全理解,更无法控制他所生活的世界,因此人类并没有选择的自由。总之,自然主义产生现实主义,只是在创作上更富讽刺、更加悲观。自然主义只是另一种哲学途径的现实主义。

第三章现代时期

20世纪初是社会意识严重危机的时候。在国际大背景下爆发的一连串的战争给美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学创作带来很大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以后世界战争的始作俑者。武力、破坏、流血和死亡就是当时人们所看到的、所感触的。整个世界由于这些战争都经历了社会巨变,从有序到混乱。美国也未能幸免。一方面,美国参与了一战标志着美国已经进入了世界强国。因为一战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到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在工业生产上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此外,技术革命给美国人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变化。电话作为通讯工具已不足为奇。无线电广播和其他通讯媒体开始对美国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就是汽车。虽然表面上工业发展迅速,物质充足,但在这后面也潜在着不安因素。由于工业危机和财富不均,几个大城市相继发生罢工。由于商品过剩,失业率上升。农民由于粮食欠收而被迫背井离乡。所有这些导致了1929年股市的下跌,进而产生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此外,政治腐败、组织犯罪、基本劳动力的增长和三K党的恐怖运动使得本已混乱的美国社会雪上加霜。物质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一战给美国人民的生活以很大影响。他们对世界变化感到捉摸不定,对诚实的道德标准感到怀疑。"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横行,他们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从战场上回来的青年人为了排闷,已和护士或妓女朝云暮雨对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认为不正当的性是淫秽的或错误的,他们风流浪荡,寻花问柳。姑娘们穿短裙,抽烟喝酒,和男人鬼混。总之,道德沦丧。20世纪初期可以说是精神的荒原。一战给人们带来的就是文明被破坏,社会被搞乱,个人无望无助。人们心怀恐惧,意志涣散,无所事事。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头十年,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里新理论新思想大量涌现。在艺术上则有影响欧洲和美国的现代派创作。这一时期,除了达尔文主义对文学仍有影响以外,德国的卡尔·马克思和奥地利的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对文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马克思是一位社会学家,他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根据生产关系把社会划分为对抗的阶级。弗罗伊德则认为人类的思想植根于控制外部行为"无意识"中,因此对人类心理的元意识和非理性必须加以心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以"意识流"理论著称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以"集体元意识"以及"原型意象"理论著称的瑞士精神病医生卡尔·荣格(Carl Jung)。他们的理论,加上弗罗伊德的梦的解析使美国现代文学作家能够深入人类内心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现代派艺术对美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和德国的表现派绘画都从主观的角度来表现人类的现实。这种观点弗克纳、奥尼尔等人的作品有所表现。主体画派流行20世纪早期,对绘画的形式结构很强调,尤其是其多视角的观点给作家们提供了解释

现实的多种方法,同时也给读者以从杂乱的形式框架中创造秩序的自由。作曲家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也以"现代"模式创作音乐,把不和谐的噪音带进了音乐。这一时期出现了精神信仰上的危机,但却是文学的大丰收。美国20世纪的文学运动,也可说是美国第二次文艺复兴,就是移居国外的运动。一次大战爆发时,许多年轻人志愿参加战争以使战争结束,但结果是参加现代战争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那样光荣。由于他们已厌倦美国那种轻浮、贪婪的生活,于是开始写作他们的战争亲历记。这批年轻人成了美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他们就是移居法国巴黎,与欧洲小说家一起尝试用新的方式表达思想。这批作家后来被美国作家斯坦恩(Gertrude Stein)称为"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作家群中有著名诗人庞德(Ezra Pound),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庞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意象派运动中是个重要人物。他的独一意象诗最能说明他的新诗理论原则。威廉姆斯虽然也追求意象主义,但他的诗却扎根美国本土的文学传统。弗罗斯特的诗深受欢迎,他的作品的主题和描写的风景都是新英格兰的,语言浅显,但内容精深。E. E.卡明斯(Cummings )和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也是美国二十世纪诗歌有贡献的人物。卡明斯一反语言常规,把"我"的I小写i,来反对自大,而史蒂文斯的风格则显文雅,他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被认为是美国小说大师,每人都有多部作品传世。《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爵士乐时期人们的轻浮和粗野。海明威的小说则反映了战后人们的失落感和绝望。弗克纳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王国,重现了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精神荒原。此外,象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刘易斯(Sinclair Lewis)和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也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有关现代人的主题不同处理作出了贡献。安德森利用弗罗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他小说人物的动机和懊恼进行了探索,如Winesburg, Ohio〈1919年)。在这部小说中-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互不交往,情感压抑,不能爱人,也不能被爱。与此相反,刘易斯是个关注社会的作家。他的《巴比特》(Babbih1922年〉描写的是生活圈子狭小的中产阶级,尤其是商人。斯坦贝克是30年代作家的代表,"社会抗议小说"在当时美国文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他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1939年)一书描写的是人类发现生活和人类自身真理有个历程,也记载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一.贫如洗的悲惨生活。这一时期著名的剧作家是尤金·奥尼尔。奥尼尔以对生活的悲剧性观点而著称。他的大多数剧本都是有关人类欲望和挫折根本原因的。此外,他的剧本还对戏剧结构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了尝试,这使人想起德国表现主义。虽然美国的戏剧没有象小说、诗歌那样突出,但米勒(Arthur Miller)和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的文学地位在美国文学中至今还占中心位置。二战以后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变化对美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战改变了人类和世界。首先,在日本广岛扔的原子弹震惊全世界,威胁着西方文明。然后是东西方国家的长期冷战,互相害怕,互相仇恨。美国的麦卡西主义就反映了这一点。此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把政府和人民拉开了距离。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刺,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等等使恐惧加深,美国人民陷入了悲伤和绝望。人们开始怀疑科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恐惧科学技术的误用。他们不再信仰上帝,对人性开始重新审视,认为人生如同玩笑,近乎荒唐。世界并不和谐统一,人们彼此疏远,心灰意懒。. 二战结束了美国二十年的生机勃勃的文学创作。虽然有些作家仍在写作或开始写作,但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不过有些作品由于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也值得注意。以洛威尔(Robert Lowell)为代表的战后诗人写出一些表达真情实感和对当时文化有反抗情绪、肯定自我价值的诗篇。50-60年代的诗人各有头衔,其中突出的有辛德〈Gary Cynder),他的作品力图使诗摆脱学究气,力求通俗,而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鹰》(Howl ,1956年)则成了"迷惘的二代"文学运动的宣言。1945年以后的美国小说比起诗歌和戏剧来则有更多的内容要讨论。首先,一些经历战争而幸免于难的新作家以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的创伤经历为内容进行写作。其中姆勒〈Norman Mailer〉伍克(Herman Wouk〉、华伦(Robert Penn Warren)和奥科纳(Flannery O'Comer〉等人继承弗克纳的特色,继续描写南方社会的败坏和罪恶。五十年代一群犹太人美国作家开始出现,索尔·贝娄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作品汲取了犹太人的经验和传统,通过令人难以容忍的现代历史揭露了人性的深处。这一时期黑人小说开始热闹起来。赖特(Richard Wright)和埃里森(Ralph Ellison)因他们真实、公开和令人震惊地描写了黑人的生活而受到白人读者的广泛注意。在美国文学史上,美国黑人第一次对他们的群体和个人的身份开始质疑。这个时候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作家,一是塞林杰(J.D.Salinger〉,一是阿普戴克〈John Updike〉.塞林杰是战后狐独的青年的代言人。他的《裸麦田里的接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被认为是学生的经典作品。阿普戴克的兔系列小说探索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描述在现代社会重压下人们私生活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的败坏。60一70年代的美国小说一反以前的传统,作家们开始尝试新形式进行创作,被称为"新小说"。其先锋人物是弗尼格特(Kurt Vonnegut)、海勒(Joseph Heller),巴斯(John Bath)、品钦(Thomas Pynchon〉。这些作家普遍认为人类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沉浮,上帝和人类都无法弄通人类环境有什么意义。他们这一荒诞的观点与荒诞的形式结合,运用喜剧夸张,把难以想像的事件用现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人物性格是平面的。最近的美国小说是多样化倾向。各种作

家技艺纷呈。有妇女作家、有黑人作家、有亚裔作家、有印第安人作家。他们的作品观点新颖,给美国文学:带来了生气。总之,1912年以后许多严肃文学都力图表达社会崩溃、道德沦丧的观点,作家也使用新技巧,告别老传统。因此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说是反传统,求创新。: 现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是开端任意、发展不作解释以及没有结果的收场。内容互不连贯,是现在和过去、历史和记忆的拼凑,表达了作家的各种经历,其中有些是以前不登文学大雅之堂的东西,如市民生活和心理活动等。作品在现实、语气上较前有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描写外部世界转到内部世界,从公众生活转到私生活描写,从时间线索转到以心理感觉为线索,从客观描述转到主观渲染。传统的传达真理和文化的文学方式已不再有用。现代美国作家都强调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细节来直接传达经历。他们依靠文学典故、历史、哲学和宗教掌故作为文章连贯的手段。民间神话得到了广泛地运用。直接来自作者生活实录的对当代生活的简要描述、梦幻形象和象征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技巧和宣言始自诗人,后来也进入了小说领域。散文作理家也同诗人一样,力求直接、紧缩、生动,尽量少用文字。小说的长度也大大缩短。短篇小说赋予了新的意义,强调暗示。传统小说强调叙述的人物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现代小说叙述的总是用第一人称,或者把读者限制到"中心的意识"上或以一个人物的视线进行叙述。这一特点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一个观点,即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一个人与客观接触的结果。因此,美国现代小说的效果是令人称奇的,读者的阅读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

要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考试,不是考前“冲刺”一类的短训能奏效的。这门课难就难在它的阅读量很大,它包括英国和美国的诸多作家的诸多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就是一部书。现行统一教材在作家和作品的选取方面尽管已经是精而又精了,但还是不得不采用节选的办法来压缩篇幅。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考生还不得不在对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反复阅读节选,才能对节选部分的内容以及思想有较好的理解。不过文学阅读也有规律可循。下面的文字就“选读”课的性质、阅读时读取什么信息、现行试题各个部分的考查点是什么、如何回答简单论述题等问题,给考生一点提示,希望能对考生学习、复习《英美文学选读》课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部分《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性质 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顾名思义,“英美文学选读”是有选择地阅读英美文学史上有影响作家的重要作品,熟知作品内容,了解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已经接受的对这些作品主题的表述,并能从作品中找到、列举出证明这些表述的细节。这样的定义里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作品内容,二是作品里的细节,三是节作品主题。三个同等重要,学习者不能只取其一。以小说为例,所谓作品内容,是指情节(plot)、场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语气(tone)、以及语言(style)。情节是指故事里所展示的事件和这些事件按作家意愿有序的安排,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本身(即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和结果。情节就是故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熟知情节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的第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不掌握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从谈起。有故事当然就有人,对人物的分析是对作品分析的核心。语气是指作者在他/她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场景时所持的态度,而作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作者要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与读者交流,而不同的作家使用语言的风格(style)是不一样的。如果掌握了以上内容,就掌握了细节,之所以把细节单列出来,是因为多数考生只记得大概情节,考试中不能用具体的细节进行人物或思想分析、评述,空话太多。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里,成年的保罗是如何仍然生活在他母亲的掌控之下的细节,是分析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和主题的关键,不能引用相关细节作为根据,分析就失去了基础。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在一般性的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尽量记一些细节,细节显示考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主题是对作品思想的高度概括。教材里作家作品概述和作品简介(斜体部分),对作品主题已有简明准确的表述,考生不可不读。对这些表述的理解,又是以考生对作品内容、细节的掌握为基础的。作品内容、细节、主题是考生学习的重点。 两点说明: (一)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新批评对作者和作品关系的观点,也不去讨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理论,本科阶段没有开设文学批评理论课,没有必要进行那样的讨论,教师也不要引入类似的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二)从历年考题来看,作家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接受教育情况、作品发表年代等都不在考察范围,考生不必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英美文学教材和辅导材料在作家生平上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介绍和分析,这类书籍对考生复习没有多大帮助。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现行教材尽管可以再修改、完善,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它给考生提供了学生最需要的作品概要和精确而恰当的分析(教材里作品前的斜体部分),对考生从作品全貌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二、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关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哪个在先、以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是留给专门的学者去争论,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考生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的问题。前面讲选读课的性质时已经讲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以往考试所包括的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教材中每个文学阶段前对该时期影响文学作品的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思

2011自考英语翻译试题

201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翻译试题 I. Multiple Choice (30 points, 2 points each) A. Directions: This part consists of ten sentences, each followed by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best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statemen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expressiveness. (Please write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your Answer Sheet.) 1. A nations greatest wealth is the industry of its people. A.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就是民族工业。 B.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民的勤劳。 C.一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民的工业。 D.一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就是民众的兴旺。 2. Scientists are confident about the formation of coal, but they do not seem so sure when asked about oil. A.科学家们确实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但要是问他们石油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似乎就不那么有把握了。 B.科学家们对煤的形成非常有信心,但是当被问到石油的形成时,他们好像没有那么确信。 C.科学家们对煤的形成非常有信心,但是当被问到石油是怎样形成的,似乎就不那么确信了。 D.科学家们确实知道煤的形成,但要是问他们石油的形成时,似乎就不那么有把握了。 3. I wasnt their enemy, in fact or in feeling. I was their ally. A.在事实上或感情上,我不是他们的敌人。我是他们的盟友。 B.我不是他们的敌人,在事实上或感情上。我是他们的盟友。 C.我不是他们的敌人,在事实上或者在感情上,而是他们的盟友。

全国2014年4月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美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60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全部题目用英文作答。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I. Multiple Choice(40 points in all, 1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Mark your choice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A, B, C or D on the answer sheet. 1. Shakespeare has established his giant position in world literature with his ______ plays, 154 sonnets and 2 long poems. A. 27 B. 38 C.47 D. 52 2. john Milton’s literary achie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early poetic works, the middle prose pamphlets and the last ______. A. romances B. dramas C. great poems D. ballads 3. The novels of ______ are the first literary work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problems of the lower— class people. A. John Milton B. Daniel Defoe C. Henry Fielding D. Jonathan Swift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第一章

Chapter I The Renaissance Period Definitions of the Literary Terms: 文艺复兴时期的界定 1.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marks a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 val to the modern world. Generally, it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 th & 17th centuries. 历史文化背景It firs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 literature. From Italy the movement went to emb race the rest of Europe. The Renaissance, which means "rebirth" or "reviva l,"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 Greek culture, the new discoverie s in geography & astrology,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 the economic expa nsion. The Renaissance, therefore, in essence is a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 h the European humanist thinkers & scholars made attempts to get rid of those old feudalist ideas in medieval Europe, to introduce new ideas that e xpres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ising bourgeoisie, & to recover the purity of the early church from the corrup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2. 文艺复兴到英国比较晚的原因The Renaissance was slow in reaching Englan d not only becaus e o f England?s separation from the Continent but also be cause of its domestic unrest. It was not until the reign of Henry VIII that the Renaissance really began to show its effect in England. With Henry VII I?s encouragement the Oxford reformers, scholars and humanists introduc ed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England. 15th century, began the English Renaissa nce, which was perhaps England?s Golden Age, especially in literature. 人文主义H umanism: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t sprang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cient author 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 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 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rough the new l earning, humanists not only saw the arts of splendor and enlightenment, b ut the human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 nd in the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 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s,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 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 Thus, by emphasizin g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they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 uty of this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 ers.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 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as one of imitation and assimi lation.

自考英语本科英美文学选读教你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整理加强版

美文学这门科目庞大之极,堪称英本自考之最。自己一个人看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用说能不能看下来,能记住多少实在不好说! 我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望对你有用,帮你顺利通过! 1.题型分析: 一般来讲,肯定是这种类型:a.单项选择题(40道,40分) b.引文简析(无非就是问问作者是谁,出自哪个作品,主题意象什么的,4道,16分)c.简答题(4道,24分)d.论述题(无非就是分析加读后感,20分) 经验:你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重点当然是单选了,分数大,又好得分,实在不行还可以蒙。建议尽可能把书看一遍,但不要看作者生平,那肯定不会考。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不用去背,如果你汉语文学功底好,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2.比例分析 据本人统计,历年来英美文学的国考试卷中英国文学占52%,美国文学占48%。(2003年4月例外,其中英国部分58%)其中,可以看出 单选题:前22题肯定为英国部分,其余为美国部分。 大题部分:基本上是一人一半,各占50% 经验:书上共652页,英国411页,美国241页。英国作家共38位,美国15位。其中,美国部分中,诗歌作品也比较少,比较好确认。结论:死学美国,顺带英国。 3.内容分析 历年命题的趋势逐渐由课文内容向选读作品转移,选读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验:课文内容作到大体了解,但要特别重视作家艺术特色。选读部分加大力度,多注意书上的注释及选文大意和某些细节,尽量作到能用英语复述。实在不行,也至少作到能用汉语复述。 4.真题解析及预测 自学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率高,所以历年试题是必惫的复习材料,不可缺少。有人说:“一套真题等于3套模拟题!”这话绝对没错。所以要花大力气在上面。记得我考那回就有一道10分大题和前一年的一模一样。 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在2000~2002年中,连续考了三次。 经验: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去年的。去年的10分大题大致如下: a.《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婚姻 b.《白鲸》选文作品复述几分析象征意义。 ================================================ 4月14日]投机取巧教你过英美文学[压题篇] 本文是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的最后一篇,收录北京市2004年4月10日英美文学考试的试题(除选择题外),是我在北京自考论坛处网友处所得,特此对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二、1、Thomas Gray:Elegy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段 2、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n garden,考的是他俩站在河边,那个女孩*在他肩头,他觉得自己年轻懵懂,而且泪流满面。 3、Emyly Bronte的Whuthering Heights里面Hethcliff在他lover临死之前的那段表现,还问了narrator 是谁 4、Emlily Dikinson的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问那个blue Buzz是什么意思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自考,英语翻译重点

自考,英语翻译重点 Translation Conclusion Unit 1 stories his youth had passed like a screaming eagle~ 1. He was thirty-six~leaving him old and disillusioned. 他已三十六岁~青春像一路鸣叫的鹰~早已一闪而逝~留给他 的是衰老和幻灭。 2. average height 普通高度 3. gleaming eyes 两眼闪着光辉 4. in his middle twenties 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 5. ignoring the chair offered him~ Chu The stood squarely before this youth more than ten years his junior and in a level voice told him who he was~ what he had done in the past~ how he had fled from Yunnan~ talked with Sun Yat-sen~ been repulsed by Chen Tu-hsiu in Shanghai~ and had come to Europe to find a new way of life for himself and a new revolutionary road for China. 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岁的 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 他怎样逃出云 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 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而来到欧洲。 6. When both visitors had told their stories~ Chou smiled a little ~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课文翻译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作剧家和诗人之一。凭着38部作品,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他建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赫赫威名。他也被全世界各式各样的学者和评论家给予了最高的赞誉。在过去4百年间,关于莎士比亚的书籍和文章还不断大量出版。 莎士比亚可能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城的一户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的职业被传为是卖手套的、羊毛商人、农夫或者是屠夫,是一个镇上有点地位的人,并多次当选为镇委员会的成员。莎士比亚在哪个美丽的贸易小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并上了斯特拉特福语文小学。他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和周围的百姓。1587年,莎士比亚娶了大他几岁的安妮-哈撒韦为妻。妻子为他生了3个孩子,苏珊娜和双胞胎朱迪斯和哈姆尼特。也许由于要养活不断壮大的家庭,莎士比亚在1586或1587年离开斯特拉特福去了伦敦。 莎士比亚去了伦敦一处为戏剧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的地方。他既当演员又做作剧家,为张伯伦家族做事,张伯伦家族后来又成为了王族。莎士比亚的事业发展得如此的好以致被誉为‘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气极败坏地地称呼他是只‘向上扑腾的乌鸦’。 大约从1591到1611年间,莎士比亚到达了他戏剧生涯的顶峰,他的作品一部又一部地不断问世。莎士比亚没有把他的天赋局限于戏院里,在1593和1954年,他发表了2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路易斯受辱记》,都是写给南安普顿伯爵的。1609年他也写了短诗并出版了。到1597年时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在斯特拉特福买套大宅子作为新居。大约于1610年莎士比亚从伦敦退隐回了斯特拉特福,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写作了一段时间。他卒于1616年4月23日。 由于对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的创作准确时间仍然存有争议,评论家们对把莎士比亚戏生涯的戏剧作品划分阶段方面存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来说他的戏剧生涯可以分为4个时期。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是创作早期。他写了5部历史剧:《亨利六世》的第一、二、三部,和《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4部戏剧:《错误的戏剧》,《维罗纳的2位绅士》,《驯悍记》和《爱的徒劳》。 第二个阶段,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和方式变得极具个性。在不同的人物之间、现象和现实之间,莎士比亚构造了复杂的典范,他对人类各种缺点进行了精妙的诠释。在这个时期他写了5部历史剧:《理查二世》,《约翰国王》,《亨利四世》第一、二部和《亨利五世》;6部戏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的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12夜》和《温莎的风流妇人》;2部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和《裘里斯凯撒》 莎士比亚的第三时期作品包括他最杰出的悲剧和所谓的黑色喜剧。这个时期的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特洛伊罗斯与克雷西达》和《科里奥兰纳斯》。2部喜剧是:《终成眷属》和《争锋相对》。 莎士比亚最后时期的作品包括他主要的烂漫悲喜剧:《伯利克里》,《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和他最后两部作品:《亨利八世》和《两个贵亲戚》。 莎士比亚真正的跟戏剧五官的是个主要是两首叙述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路易斯受辱记》,和他的154首系列短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单是

英美文学选读名篇中英对照 赏析 简介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 he passed us; The dews g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 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 but a mound.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 each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我无暇去会死亡 爱米莉·伊丽莎白·狄更生 我无暇去会死亡, 死神便和善地接我前往,我只好放下劳作与闲暇,无法拒绝他的殷勤礼让。 我们一起坐上马车, 还有永生陪伴身旁, 我们驱车缓缓前行, 他悠然自得不慌不忙。 我们经过校园, 娱乐的孩子挤满操场, 我们经过田野,麦穗张望,我们经过西沉的太阳。 或许该是夕阳经过我们吧,露珠抖动,略显苍凉, 只为我的面纱、斗篷, 还有我薄丝织就的衣裳。 我们经过一个隆起的土堆,那似乎是一座住房, 屋顶几乎无法看见, 屋架也在地下埋藏。 感觉比一天还要短暂, 虽然自此千万年岁月漫长,我初次产生这种猜测: 永恒正是马头所向。

自考英语翻译完整技巧篇

自考英语翻译技巧一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由一些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句组成,用来修饰名词中心词。 Person has pieced togethter the workd of hundereds of researcher around the world to produce a unique millennium technology calendar that gives the latest date when we can expect hundreds of key breakthrough and discoveries to take place.皮而森汇集了……生产出独特的千年历,这种千年历(它)能够…… 定语的翻译要特别注意位子上的变化,即:如果是单词修饰名词就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和汉语的词序是一样的;如果定语太长,定语就要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时就要注意断句,重复先行词,例如:1.I have the same problem as you concerning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在学英语的问题上,我和你有同样的问题。 2.She has a perfect figure. 她身材不错。 3.This is indeed a most pressing problem.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4.The only other people who knew the secret were his father and mother. 别的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5.The effective work of maintaining discipline is usually performed by students who advise the academic authorities 有效的维持纪律通常是由一些学生来做的,而这些学生则负责给学校的领导提建议。 6.The nomads who made these markings lived by hunting a d fishing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英国』Chapter1 The Renaissance period(14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文艺复兴 1、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2、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3、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nd in then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崇高的生命,人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而且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 4、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英国篇

The Renaissance Period 文艺复兴时期 Beowulf 《贝奥武夫》:第一部最古老、最长的较完整的文学作品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小说集,描写了各行各业中的人物形象 Italy 三方面:painting+sculputre+literature 主要作家: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1)手法:pun 双关(“Not on thy sole,but on thy soul,harsh Jew /Thou mak ’st thy knife keen.”“狠心的犹太人,你不是在鞋口上磨刀,而是在你的心口上磨刀”) (2)主人公名字:安东尼奥Antonio 巴萨尼奥Bassanio 鲍西亚Portia 犹太人Jews 夏洛克Shylock 生平2long poems 154sonnets 38plays Venus and Adonis 《维纳斯与安东尼斯》 The Rape of Lucrece 《鲁克丽丝受辱记》 四大喜剧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Hamlet 《哈姆雷特》 (1)手法:soliloquy 独白(“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2)The first and the most popular play of Shakespeare 十四行诗(18) (1)起源Italy 引入英国的人Wyatt 华埃特 (2)经典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我 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3)修辞:Personification 拟人手法 (4)主题:美好夏日通常短暂,但诗歌之美却能永存。 A nice summer's day is usually transient,but the beauty in poetry can last forever 四大悲剧哈罗李白Macbeth 《麦克白》 King Lear 《李尔王》Othello 《奥赛罗》 Hamlet 《哈姆雷特》 四 个 时 期学徒期:5部历史剧、4部戏剧个性期巅峰期:悲剧、悲喜剧(黑色喜剧) 晚年期 5部历史、6部喜剧 剧2部悲剧: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乐观情绪:optimistic 运用反讽刺手法:irony 浪漫悲喜剧:The Tempest 《暴风雨》 最后两部剧:《亨利八世》、《两位贵族亲戚》

4月英美文学选读自考试题

2009年4月英美文学选读自考试题 全国2009年4月自考 英美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604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全部题目用英文作答) I. Multiple Choice(40 points in all, 1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write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 In Renaissance, the European humanist thinkers and scholars made attempts to do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 A. getting rid of those old feudalist ideas B. getting control of the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C. introducing new ideas that expres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ising bourgeoisie D. recovering the purity of the early church, from the corrup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2. The Petrarchan sonnet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England by ______. A. Surrey B. Wyatt C. Sidney D. Shakespeare

英美文学选读诗歌翻译

SONNET 18 (William Shakespeare)十四行诗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 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 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我怎么能够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烈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凋零, 摧折于无常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长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Structure: Runs in iambic pentameter, rhymed ABAB CDCD EFEF GG. 1. What is the theme of this sonnet Eternality, beauty, immorality 2. Why is the speaker’s beloved more lovely than a summer’s day One thing he is thinking of is how short lived summer is. Another reason he says his lov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a summer day is that the summer whether can be harsh, making nature look less beautiful than it does otherwise. 3.There is obviously a shift of tone and subject matter in line 9. Describe such a shift.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loved one, just in a soft and sentimental tone similar to many love sonnets, to a summer’s day in the first 4 lines, while, in the following 4, developing this concept to the poor power of people falling to retain the fair against Nature. But in line

历年自考英语翻译试题及答案

2000年4月全国英语英语翻译试卷、答案 1.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Bill learned to spell in this uncomprehending way a great many words. B.在往后的几年里,比尔就这样学着拼写,虽然不理解意思,却也学会了拼写许多单词。 2. It is undoubtedly true that poverty is still a problem in this country, as it is in many other developing and even developed economies. D.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同其它许多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一样,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 3. 破镜虽已粘补,但既不美观,又不牢固。 A. A mirror that has been glued back together has an unsightly flaw and breaks again easily. 4. 为了发展初等教育,根据我国宪法和实际,特制订本法律。 A. This law has been drawn 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reality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develop primary education. 5. 不搞改革,不坚持开放政策,我们确定的战略目标就不能实现。 C. We can not achieve our strategic goals unless we carry out reforms and adhere to the opening-up policy. 6.就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而言,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C.英语定语位置较固定,汉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7.就法律英语的特点而言,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D.简洁明快,避免重复 8._______________虽然不谙英语,但依靠他人口述原作意思,翻译了大量的欧美小说。 A.林纾 9.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_____________ and Charles R. Taber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 respect for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 B. Eugene A.Nida 10. In relating the translator's work, Theodore Savory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 must take into account all the following factors except _____________. D. the readership of the original text 200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翻译试题 1.You can’t be too careful while driving! [A]开车要特别小心! 2.The samples of soil from various depths are examined for traces of oil. [B]从不同深度取出土样以后,便进行检验,看是否有含油的迹象。 3.Scarcity of deer in some areas or Texas is attributed to the screw-worm. [D]得可萨斯州某些地区鹿群之所以稀少,就是由这种螺旋锥蝇造成的。 4.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postpone my visit which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Germany in January. [B]我原计划一月份访问德国,后来不得不予以推迟,这使我深感失望。 5.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and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B]河面逐渐展开,两岸离得越来越远,河水也流得更为平缓。 6.Zhou Enlai arranged for expert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to give Bill Morrow some up-to-date information he wanted. [C]比尔·莫罗想了解一些最新的情况,周恩来就安排北京大学的专家向他作介绍。 7.小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D]Xiao Wang lived up to his parents’ expectations. 8.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C]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we should change our thinking and actions along with it. 9.大错误没有犯,小错误没有断,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D]although we haven’t made any major mistakes, we have made many minor ones, be cause we have no experience. 10.她不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A]She said little, only answering briefly when asked a ques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