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题记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013年公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开宗明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和战略抉择”,同时指出,“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一、历史之路:

在中国的历史上,陆权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秦朝修建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再到后来明清的“海禁”政策,大量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宋元时期出现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贸易,但不过只是昙花一现,中国历朝历代仍旧将陆权放在首位。受传统陆权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在今天,仍有不少人对于海洋的战略地位、海洋权益等问题缺乏必要认知。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

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从地理条件上讲,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近代中国因丧失海权而衰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从安全形势、经济发展、实际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来看,发展海权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现况分析:

按照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岸线1.8万公里,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若海岸线防守密度低,则国家的危险指数升高。近代,中国现代海军处于初级阶段,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基本都是从中国海防线登入。这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苦难,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发展海权,换言之,要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建设海洋强国是我们下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国际社会的海洋之争主要是海洋权益之争。海权是属于权力政治的范畴,一个国家对海权的实际掌控能力,间接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小。

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迄今为止,在中国海域共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海上油气田38个,获得石油储量约9亿吨,天然气储量2500多亿立方米,海滨砂矿13种,累计探明储量15.27亿吨。当国内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多样性挑战时,海洋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中国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在全球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中国商船航迹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5个。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目前,中国进口石油有90%要通过海运。目前,海洋经济总量已占中国GDP总量的10%左右。海运已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

三、形式分析:

拥有海权意味着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西塞罗曾说“谁控制海权,谁就控制世界”。从世界强国的发展轨迹上来看,凡是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都是海洋强国,从过去的葡萄牙、英国到如今的美国,都有强大的海军和庞大的海洋贸易。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就意味掌握了话语权,提升了自身的政治权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人类海上战争频发,甲午中日战争、英德海战、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些战争对国家命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确定,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须从本土扩大到本土以外。近几年的索马里海盗猖狂,海上安全形势严峻,威胁到我国海运安全。我国政府派遣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行动,保证船只的安全,打击海上有组织的跨国犯罪。

在21世纪,海权竞争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

一:海权在安全战略中地位显著提高。各国纷纷出台各种关于海权的政策。如美国相继出台的《海洋法案》《21世纪海洋蓝图》《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二: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大对深海科考与资源开发,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三: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到目前为止,国际海洋公约法主要是《联合国海洋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划界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使一些国家以此在划界中谋取更大的权益,从而成为各国竞争海权的诱因。四: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主要海洋大国纷纷着眼于未来国际海洋秩序的主导权之争,加紧投棋布子,战略竞争激化。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源来满足发展需求。海上通道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我国石油运输线主要集中在海洋上,要从中东运取原油,我国船只就需要进入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最后到达波斯湾沿岸。若其中的某一线断链,就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我国海上方向,所有相邻和相向的国家均与我国存在着海域或岛礁争议,我国主张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着争议和矛盾。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各海域中,依然存在着“海域被瓜分、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钓鱼岛和黄岩岛的争端问题。

四、强化海洋意识刻不容缓:

中国要走向海洋强国,则必须拥有海权。

马汉《海权论》中写到,要拥有强大的海权,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海军、海上基地、海运路线(交通线)且不受他国控制。二,必须拥有庞大的商船、港口及顺畅的海上航路,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掌握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的有效手段,并达成国家目标。海军的发展能确保渔船商队的安全,进一步加强国力,并且在战时状态,渔船又可作为运输舰和补给舰进行作战。

今天中国的经济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了,人口也随之流动到世界各个角落,所以,“保持适当的海军基地遍布在全世界相距遥远的地方,如此则为商船队提供武装保障”。而近代美国的综合实力也验证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要走向复兴之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需要走海洋强国的道路,为中国崛起奠定坚实的国防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权就是国家安全,其物质基础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核心是海军。所以,中国不仅要加大海军队伍建设,加强本国的海上力量,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安全,而且还需要壮大中国的综合实力,这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另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相信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之日,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关键词:中国海权;中国海军;海洋;海洋战略;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战略网《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走向》;

[2]新华网《纵观古今中外:以海强国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3]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海权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卢兵彦.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平洋学报 , 2009 (5)

[5]季国兴.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论文摘要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也日益重要。 论文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强国的概念 21世纪毫无疑问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海洋的重要性已不仅体现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资源和便利,它的发展更是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制定本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然而,何为海洋强国,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具备哪些要素,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虽然如此,但发达的海洋经济、强劲的海洋科技、强大的海防力量却是所有学者公认的海洋强国的共同点。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大肆开发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出现,全球各个国家在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力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时,纷纷将保护海洋环境纳入其中,而优美的海洋环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态也成为新世纪的海洋强国的必备要素之一。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的重要位置,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同时拥有众多岛屿和油气资源,在海洋产业、海洋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洋资源开发无度、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海洋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距离仍然较远,因此,我国只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而非海洋强国。 综上,本文认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必须是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以及海上力量等各方面能力均位于全球前列的,是能够实现以海强国、国海互兴、人海协调的海洋综合能力较强的国家。 二、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陆地资源终归有限,我国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大海,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发展大战略,而海洋强国战略正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我国发展的规律。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说白了,海权,不仅是拥有海洋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拥有、利用自己的海洋权力来显示出国家的海洋势力范围和海洋力量。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看我们在拥有、利用海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并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一是仍然局限在经济范畴,而非全面性、综合性发展要求的推进;二是仍然局限于若干省份各自的区域性行动,而非全局性、统一性国力的整体推进。这种做法,只能对一段时期、某一区域产生经济效益,而不能突出地体现国家主权的尊严,更不能体现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应有的力量。与陆地经济发展不同,海洋的经济活动每一步都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与海权直接关联。海权是否确立,相应的措施特别是作为海权体现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事关本国的国际海洋争端处理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海洋经济活动是否可行,海洋争端能否解决,关键看海权力量大小与实施是否得力。 3、海域争端激烈 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这个争端直接关涉海洋资源归属。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一半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权问题可分为东海问题和南

中国古代走向海洋的历史与挫折

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向海洋进军,考古证实汉初南越囯就曾经和欧洲、西亚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 一、汉代 1)开辟时间: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 事经常性贸易往来。 2)路线:从广东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 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明的联 系。开通后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 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①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②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4、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海洋强国战略

浅析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 简介编辑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 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 洋强国加以保障。 ;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海 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及以建设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应对国内外政治 经济新形势作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 (四)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的必然选择 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 三、发展力量、塑造观念、制定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一)建设海洋强国要发展敢打必胜的强大海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首先,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海军战略,实施防御与进攻相协调的战略手段。在斗争方式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运用非战争方式,慎重运用战争方式。 其次,应当调整海军的防卫范围,实现近海的绝对安全与远洋的有效威慑。在新时期的海上军事斗争中,有效地控制近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控制住近海,才能形成大纵深、立体、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海上战略防御纵深,确保国家海上安全与利益不受侵犯。 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二)建设海洋强国要培养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观念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 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进而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1.要建立蓝色国土观念,全面认识海洋 通过教育、宣传等各种途径普及“蓝色国土观念”,使全民认识到中国领土并非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包括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中国海洋现状

中国海洋现状 ——论中国海权 “海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权?简言之,就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张世平《中国海权》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2007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报告的扉页上用大字印着一句话“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同样用大字赫然写着的还有“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中国是个地理大国,同时也是个海洋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边疆告急·呼唤海权 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目前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水外其他三个海域都存在一定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东海和南海,争议之大,持续时间

之长,都是世界上所不多见得。即所谓的“三海”问题。 “三海”问题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划分、岛屿归属、大陆架划分三大问题。其中面临安全威胁的岛屿,一个是钓鱼岛,一个是南沙群岛,一个是黄岩岛,还有西沙群岛。 钓鱼岛列岛位于东海,仅有2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由5个岛屿和三块礁石组成。日本之所以侵占钓鱼岛,有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钓鱼岛海域所蕴藏的800亿桶海底石油和油气将被日本据为己有,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就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南沙群岛是南海的一部分,位于南海的最南端,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也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不仅具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称号,资源丰富,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目前,南沙群岛中已有45个岛礁被邻国所占。这些国家为使其所侵占的岛礁及海域“合法”化,把制造驱赶、抓扣我正常作业的渔船渔民,作为宣誓其所谓“主权”、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主要手段。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其次,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再次,南海方向是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一、引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

#/十一五0期间世界史研究的进展# 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 张丽任灵兰 有关/中国海洋史0的记载和论述虽然可以上溯至久远的年代,但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台湾/中研院0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推行中国海洋发展史研究计划,拉开了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序幕。而1996年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6在我国的正式生效,5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6提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开始,中国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近年来,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厦门大学的杨国桢教授率先呼吁国内史学界关注海洋问题,并从1998年开始先后主编了5海洋与中国6和5海洋中国与世界6丛书,从中可以窥见这十余年来中国学者在海洋史研究方面的探索和进步。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强化了海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领域。 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与其先后成立的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以及厦门大学海洋研究院等,标志着我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阵容已基本形成,学科发展初具规模。他们开展的海洋史研究的领域相对比较广泛,囊括了从海洋的历史地理、考古、军事、科技、交通到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从海洋文化建设到渔文化、盐文化、海洋意识、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文化、海洋人文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这其中,中国台湾的海洋文化研究也曾一度形成高潮。而之后于2007年成立的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更为重视海洋史的研究,/中国及世界大国海洋战略研究0和/中国东海、南海研究0是其重点研究课题,而其中的历史研究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7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立足历史,面向现实,在区域史、海洋与世界前沿视野下开展海洋史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并将定期出版5海洋史研究6辑刊,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新起点。这些研究机构近年来已经培养出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壮大了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队伍。 最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版了一批海洋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专著、文集及丛书。其中较有影响的有:5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61、5中国海洋文化研究66卷文集o、5海洋文化与社会6两部丛书?、5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6?、5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6(海洋环境与社会研究文库之一)?、5大国崛起6(丛书)等。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会 1o???杨国桢:5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6,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编辑:5中国海洋文化研究6第6卷,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卷,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5海洋文化与社会6系列丛书已于2008年和2009年出版两种。 王日根:5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6,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崔凤:5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论海洋强国梦

论海洋强国梦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是人类未来的出路。我国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挠,如何捍卫海权,如何发展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梦海洋强国梦海权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把海洋强国战略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梦,正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强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建设现代渔业经济区。培植特色优势品种,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强力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环保.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的原则,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使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是科技的创新发展。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全国政协委员周祖翼指出“海洋科技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将海洋科技纳入到国家海洋战略,制定相关规划,同时设立国内涉海机构的联盟,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建设的“数字海洋”专项网络与真正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迫切需要在已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功能提升、数据充实、产品丰富、服务拓展等,提升我国海洋信息应用服务能力。我国应该用高新海洋科技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继续推动我国海上科技的创新发展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战略,已成为国家高层的战略考虑,海洋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果没有关注海洋意识,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不会真正实现。要想真正成为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强化国民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深刻的海洋意识,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就得到了普及。因此,依托公民教育,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中增添丰富的海洋知识,是普及、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重中之重。对孩子进行海洋意识灌输应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 中小学的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增加南海知识的教材,突出对300

海洋战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_海洋战略时代的中国文化任务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拥有主权的海上岛屿数千个,发展海洋经济和保障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周边安全和核心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自己的正当海权长期有所忽略。而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日益频繁的海上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大阅兵在”海军城“青岛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举办这次多国海军活动,是中国政府和军队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人民海军与世界各国海军合作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海洋战略“时代。应该说,”海洋战略“不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国家的整体战略,是中国”开放战略“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文化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海洋战略问题,如何将中国文化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使之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如何在”和谐海洋“理念中深度挖掘符合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文化内涵,搞好海洋文化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层面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航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制约力日益突出,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目前,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1]同时,中国的持续发展,对开发海洋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东海及南海蕴藏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和持久动力。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成。[2]因此,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保护国际贸易和海上经济活动的安全正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次,中国”反分裂、促统一、保主权“的国家核心利益在周边附近海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第七舰队在我国台湾海峡充当台湾当局的”保护伞“,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被”长期化“,国家统一大业受到巨大阻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受到日本的公然侵犯,其势愈演愈烈。中国”南大门“南海领土主权被一些周边国家蚕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互利共赢理念面临挑战,特别是在2008年,菲律宾、越南等邻国更是加快试图以法理和武力争夺我国南海领土的步伐,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正受到来自西方大国和多数周边国家的严峻挑战。

海洋发展史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海管131 201310114038乔丹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但在国际上仍面临诸多海洋主权问题。发展海洋力量,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从把我国建设成真正的海洋强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国际形势和对海洋发展战略的思考,提出制定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些对策和措施,阐述了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关键词:海洋强国战略方针思考 海洋发展史上,不难看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海洋强国。在这个海洋新世纪,各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海洋发展战略,为了成为海洋强国,巩固其海洋力量在做着努力。近代以来,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无一例外对海洋的战略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都强调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而传统中国重陆轻海的思想和大部分人海洋与海权意识淡薄是中国在国际上面临诸多海洋权益问题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改变,就需要培育海洋意识,制定海洋大战略,大力加强海权建设。 1 我国海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来看,海洋曾经带给中国人财富和荣耀,也给中国人带来灾难和屈辱,而从现实与未来来看,则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历史上中国也曾拥有成为海洋大国的诸多文化基因。秦汉时期就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明初的郑和曾率60多条军舰、300条商船,约25000多人的庞大船队一路西行。这样的航海规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乍舌,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半个世纪。然而以明、清两朝的“海禁”为代表的闭关锁国政策拱手把广阔的海洋让予了西方列强,而全然不知西方世界却借助海洋开始迅速崛起。从15世纪西方航海大发现开始,葡萄牙、西班牙一度称雄世界。继之而起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把17世纪变成了“荷兰世纪”。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凭借其世界第一的海军实力,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 1840年鸦片战争的打响,显示了西方海权强国的威力,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兴海强国之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倡议引进西方先进的海军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耽误了。清末的海军实力据说是亚洲老大,这种“据说”延续到1894年。 甲午海战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中国自此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没想到一个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却断送在舟船之上。 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 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方能奠定中国海洋强国的百年基业。再看当今中国,是否具有再次走出去的机会以及能力? 海权现状 应当承认,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 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有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4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万平方公里。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

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来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很多争议以前并不存在,各国历来对中国拥有黄海、东海、南海的主权并无异议,只是在近20年多来问题才突然增多。 让我们摊开地图:在北边的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有关国家与中国争夺相关海域;往南看,在东海日本单方坚持按照所谓的中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无视历史事实,一直占据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并只字不提其长期窃据的琉球群岛,刻意抹杀其历史文化。继续向南,在中国的南海水域,除中国控制6个礁和中国台湾驻守最大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侵占,其中越南一国就占有27个,该国多次联合外国公司在中国海域进行所谓海洋勘探和开发石油。有关国家竟加紧开发资源,并把国际开采资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国际化力度和事实占领程度。一些国家也已确从油气开采中获得巨大实惠。 国际海洋法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事实都存在巨大不公平性。而个别国家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判例,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的客观差异,不恰当引用其中对其有利

关于把我国建设成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海洋。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为5 l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3 6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其次,海洋也是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3 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划分为沿海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国际社会共有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 517亿平方公里。第三,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学家由于发现了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而把海洋视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第六大洲”。第四,海洋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在海上发生或从海上而来。可以说,国际安全,地区安全和沿海国家的安全,大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我国国家统一大业和国防安全的情况,很可能来自海上。 虽然我国疆域陆海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薄弱。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观念:(1)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是海洋国土。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2)资源宝库的观念。海洋中有多种资源,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3)全球通道的观念。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隔开,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4)海洋健康的观念。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巨大威胁。树立海洋健康观念,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5)海上安全的观念。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具体地说,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光明。21世纪20年代,我们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美国、俄国之后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强国。但是我们的海洋事业还不很强大,海洋力量还比较弱小,与我们整体国力发展水平相当不适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保证出海权,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洋资源,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有效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 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成为海洋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也不能算真正伟大的复兴了。因此,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我们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二代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三个岛链包围之中,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 (4)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我们的海上近邻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潜在威胁; (5)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

读《走向海洋》有感

读《走向海洋》有感 读《走向海洋》有感 读《走向海洋》有感1 十月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闲来无事,就把作家崔京山的《走向海洋》拿出来翻了翻,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仔细的阅读起来。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水,老缠着爸爸带我上水上乐园玩。更向往长大了能到大海去破波斩浪。 通过阅读《走向海洋》,更增加了我对蔚蓝大海的喜爱和敬仰。生命的摇篮,万物的起源地,怎不叫人神往呢? 以前只知道祖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公里。现在才知道还有300万公里的蓝色国土。 以前只知道海洋很大,现在才知道,把海面上陆地加起来,也只能填充十八分之一的海洋。 以前只知道,海里有无数自己喜爱的鱼类。现在才知道,海底还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藏。 以前只知道中国很强大,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推翻了腐败的蒋家王朝,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知道了,它曾经遭受了那么多国列强的入侵和掠夺。 湛蓝的大海是那么干净和纯洁。而这两天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海边游客在一个海滩上留下的垃圾就达几十吨,看着

沙滩上乱七八糟的垃圾和蔚蓝的大海是多么的不协调,而它留下的后患又是无穷的。爱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大海吧,不要让后代品尝我们种下的苦果。 我爱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大海,捍卫大海。只有这样,大海才能让你受益无穷。 读《走向海洋》有感2 假期时闲来无事,捧起一本《走向海洋》便读了起来。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泛波而来,使华夏历史屡屡蒙受耻辱。 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只有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及签定的有关条约,中国近代遭受的战争危机大多来自海上。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海禁目的是为了抵抗东南沿海的流寇。然而,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渴求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陆续发动殖民战争,中国当然首当其冲。 这刺激了中国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近代中国人开始走向海洋,首先是感受到自身的差距,然后就有向西方学习的意念和行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和平与发展的空间。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海域,同时也是中国同周边邻国争议最大的海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 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

走向海洋的心得体会

走向海洋的心得体会 《走向海洋》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梳理中国五千年海洋文化和历史的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大海孕育了地球上许许多多生命也是人类历史一部分,让我们一起通过《走向海洋》的心得体会来了解大海的历史。 这个周末,我通过CCTV观看了《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掌握了很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并且颇有所感。 《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与海洋的故事,包括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宣誓、海洋领土的争夺等。《走向海洋》第一集讲到了俄罗斯潜艇曾经下潜到北冰洋4261米的深处插上了一面国旗宣誓主权,并且这一行为引来了众多国家的纷争。 的确啊,《走向海洋》真是一部非常启示人的纪录片。观察现今,咱们国家的南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南海的油气资源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开采盗龋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在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海洋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埃随着我们对于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也不会遥远。 同时《走向海洋》也让我思考到,构建海洋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海洋能力的建设,就像俄罗斯那样能够拥有先进的潜艇达到几千米深度水域宣誓主权。而我们同样应该积极发展国防与军事实力,以维护我们日益迫切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我们大家都应当好好阅读了《走向海洋》,知道中国石油的溃乏,在生活中尽量节约能源;知道鸦片的危害,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气;知道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不吃鲨鱼等濒危动物,不穿动物皮草,从小事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们更要从现在起,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占地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是地球面积的%。虽然这数据是那么的庞大,可惜是我却还未感受过海风的吹拂,未聆听过海浪的咆哮,未见过惊涛拍岸的气势,这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但就是这样的海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给人们带来了繁荣与衰败,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与希望。 想必人们对丝绸之路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否听说过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曾逐渐超越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来,让我们回到唐、宋时期。这个时代,中国迎来了海上事业的全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兴起,海运贸易当然迅速增加。中国用颇受欢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货物从靠近海边的国家换回象牙、犀牛角、乳香、珍珠、宝石、琉璃、丁香、苏木等产品,慢慢地中国航海活动从一开始的政治外交逐渐转向经济贸易。宋代,朝廷更是鼓励海外贸易,使之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撑。虽然我朝船队与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商船的挑战,但那庞大的船只就把他们的气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