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如何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效?

新课程以来,“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们纷纷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着“对话”的理念,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的偏向: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学生读得少,直面文本的对话少。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有效对话呢?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随声应和,那么彼此之间根本不可能敞开心扉交流,实现高质量、充满生命活力的对话。由此看来,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来到学生们之间去,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而又真诚的沟通,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对话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当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声音相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即时捕捉、激励、引导,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就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最终创造力得到释放。

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最大差异是: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听懂的,而不是自己读懂的。对话式教学则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切身体验,才能获得有思维深度的收获。具体来说,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小学生年龄小,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的限制,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点拨呢?张庆老师说得好,教师好像“红娘”,他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恋爱”。因此,对话前,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红娘”退居一旁,切勿喋喋不休地干扰。在学生疑难点、困惑处,教师适时“扶一把,托一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二是处理好三种对话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有三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三是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其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线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圈点批注、静思默想,思维透过文字得到细化和沉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