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第3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31No.4Dec.2011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1)04-0064-06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贾开富,戴俊生,刘海磊,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收稿日期:2011-03-24;改回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贾开富(19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 )、

河道充填(CH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 )和砂坝(CB )为主。关

词:建筑结构分析;岩相;层次界面;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2+

4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D.Miall 教授提出了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岩石相组合、

划分层次界面,研究结构要素来研究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进而描述河道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建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1]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现已成为认识

河流相各种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有效途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油田地下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李阳等把结构单元分析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

陶组上段(岩心)研究,分析了其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2]

;李双应等以结构单元分析为基

础,结合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特征等因素,研究

了孤岛油田馆上段5-1+2砂层组的河流沉积模式

[3]

;渠芳等建立了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

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

;冯建伟等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辫状河沉积体为

例,

建立了结构要素定量模糊识别模型,并编成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最后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展布模型

[5]

;黄文科等研究了胜坨油田

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了34小层砂

体的内部建筑结构模型[6]。此外,马厂油田[7-8]

;河南

双河油田[9];大庆油田[10-15]

;苏北的范庄油田[16],大港

的羊三木油田

[17]

、孔店油田[18]

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的提出是为了满

足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横向精细预测的需要。塔河油田一区目前尚没有该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建筑结构分析法为指导,对工区内三叠系下油组储层作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为砂体横向精细划分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1区域地质概况

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在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轮台县城以南约54km 处,东距沙漠公路1km 左右(图1)。其位于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桑塔木构造上,东邻达里亚背斜构造,

西接艾协克背斜构造,南邻满加尔坳陷,北与阿克库勒断块潜山背斜构造带相连。

塔河油田一区构造是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

造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下油组顶部构造形态为典型的低幅牵引背斜,长轴方向SW-NE 向,与断层的延伸方向一致。背斜南翼稍陡,并被南北两组断层

2011年(4)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图1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1区交通位置图

1.正断层;2.油井;3.油水界面

Fig.1

Location of the Tahe Oil Field ,Tarim Basin ,Xinjiang

1=normal fault ;2=oil well ;3=oil-

water interface 切割,背斜长轴10.6km ,短轴2.1km ,闭合面积

17.6km 2,闭合幅度38m 。塔河1区断裂分两组,沿NE 向或NEE 向呈雁行式排列,第一组断裂是沿塔河1号背斜南翼分布的NEE 向南倾的正断层,第二

组是沿塔河1号背斜北翼分布的NE 向正断层,这两组断裂主要活动期为印支-燕山期。

目的层三叠系钻遇地层厚度400 550m ,上统称哈拉哈塘组、中统为阿克库勒组、下统是柯吐尔组。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油藏分为上、中、下3个油组,

其下油组属中三叠统阿克库勒组下段,含油层段为油组上部砂岩段。

2

岩相类型分析

2.1

岩石类型

下油组储层主要为粗-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其次

为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储集岩石英含量一般在25% 35%左右,长石含量一般在20% 35%左右,岩屑含量一般在40% 47%左右。粒度一般在

0.1 0.75mm 之间,分选中等,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少量次圆状。2.2

岩石相分析

在取心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参照岩石成分、粒径、沉积构造和一些局部的原生沉积属性,将研究区目的层岩相细分为12种类型,其中有3种砾岩相,

5种砂岩相,4种粉砂和泥岩相(表1)。3层次界面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取心井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划分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界面由大到小进行级别编号。

1级界面是砂体的顶底面,对于单个砂体来说它的规模最大,代表沉积过程时间最长的沉积事件,它所包含的层次实体反映了古河道的整个生命历程。2级界面代表河道沉积幕,沉积幕的垂向厚度与一个岩石相组合相当,实质上是河道的一次冲刷充填的完整旋回,即由粗到细的沉积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河道规模的,称之为河道沉积幕。3级界面被称之为河道沉积亚幕,是第3级的沉积旋回,也是河道规模的。一个沉积幕一般包括两个亚幕,亚幕层序相对不太完整,代表了河道规模的一次冲刷充填事件。4级界面被定义为砂坝的边界面,由此级界面圈定了砂坝的范围。5级界面是砂坝的加积生长面,代表了砂坝的生长过程。6级界面是交

错层的层系界面,相当于岩石相的边界。7级界面是交错层纹层边界。

考虑到测井响应以及研究的精度,主要对3 5

级界面进行了研究,其中4级界面结构要素的顶底界面是在小层级别范围内进行结构要素识别划分的

表1

塔河一区三叠系砂体岩相类型

Table 1

Lithofacies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iassic sandstones from the first district of the Tahe Oil Field

相代码相

沉积构造

解释

Gh [6]碎屑支撑的砾岩水平层理,叠瓦构造滞留沉积

Gt 成层的砾岩槽状交错层理河道沉积、砂坝沉积Gp 成层的砾岩

板状交错层理

河道沉积、砂坝沉积St 细砂到极粗砂,可能含砾单或成组槽状交错层理河道沉积、砂坝沉积Sp 细砂到极粗砂,可能含砾单或成组槽状交错层理河道沉积、砂坝沉积Sr 极细砂到粗砂

波痕,交错层理砂坝顶部沉积Sh 细砂到极粗砂,可能含砾水平层理砂坝顶部沉积Sl 细砂到极粗砂,可能含砾低角度交错层理砂坝沉积Fm 砂,粉砂,泥细纹理越岸细粒、落淤层Fl 粉砂,泥块状

越岸细粒、落淤层Fr 泥,粉砂块状,植物,生物扰动落淤层C

炭质泥岩

植物,泥夹层

落淤层

5

6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4

图2

S29井下油组层次界面划分图

1.砾状砂岩;2.含砾中砂岩;3.细砂岩;4.泥岩;5.碳质页岩;6.白色、灰白色;7.绿色、灰绿色;8.灰色.FF :洪泛平原细粒;LB :纵向砂

坝;FS :落淤层

Fig.2Division of the bounding surfaces in the Triassic Lower Oil Measures through the S29well

1=gravelly sandstone ;2=gravel-bearing medium-grained sandstone ;3=fine-grained sandstone ;4=mudstone ;5=carbonaceous shale ;6=white and grayish white ;7=green and grayish green ;8=grey.FF =flood plain fines ;LB =longitudinal sandbar ;FS =fall-silt seam

重要界面,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图2)。

从测井曲线提取反映结构要素的特征参数,根据三叠系沉积砂体结构要素的岩性、岩石结构、沉积构造、

粒序变化、沉积韵律和岩石物性等特征,选用特征变化明显、地层段划分效果好的测井曲线(自然电位SP 、微电极ML 和微感应RIML )作为判别曲线。每条曲线提取特征参数,进行建筑结构的测井曲线识别。

河道充填沉积(CH )位于河道滞流沉积之上或河道砂体下部,自然电位曲线呈漏斗形,微感应曲线幅度差较大,但不够稳定;砂坝(TB ,LB )位于河道滞流沉积之上或河道砂体下部,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似箱形,微感应曲线幅度差较大,而且稳定;

越岸细粒沉积(OF )位于砂体顶部,自然电位曲线呈

指状,而且幅度较小,微感应曲线较低略呈锯齿状,幅度差较小;洪泛平原细粒沉积(FF )的自然电位曲

线、

微感应曲线低平,而且幅度差很小;落於层(FS )的位于砂坝沉积之中,自然电位曲线和微感应曲线

发生明显回返,

厚度较薄。4结构要素的类型

在岩相类型识别和结构界面划分的基础上,我

们定义了辫状河流沉积的7种结构要素:河道充填(CH )、河道滞留沉积(CHL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表2)。

表2

塔河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结构要素类型

Table 2

Architectural elements of the Triassic Lower Oil Measures in the first district of the Tahe Oil Field

结构要素符号主要岩石类型砂体内部几何形态

河道充填CH 任何岩相指状,透镜状或席状;向上凹的侵蚀底;尺度和形态变化大河道滞留沉积CHL Gt 、Gp 砾石呈叠瓦状定向排列,呈透镜体产出

纵向砂坝LB St 、Sp 、Sh 、Sl 、Sr 与水流方向平行的长形砂体,其分布方向和河道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横向砂坝TB St 、Sp 、Sl 、Sr 长轴与河道轴向垂直,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波痕和交错层理,砂体一般呈透镜体落淤层FS Fm 、Fl 成层泥、粉砂沉积,多为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富含炭屑,有机质丰富越岸细粒沉积OF Sh 、Sl 、Sp 、Sr 垂向上具有砂泥互层的特点洪泛平原细粒

FF

Fm 、Fl

多为细粒的泥质,呈薄片状

6

6

2011年(4)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4.1河道充填(CH )

具下凹的侵蚀冲刷底界面,可见各种岩相组合,一般呈指状、透镜状或席状。河道上部的填充物时常被冲刷侵蚀或被新的沉积物覆盖,沉积具有多层性,每一层界面都以侵蚀面为边界,常呈正粒序排列。

4.2河道滞留沉积(CHL )

呈透镜状或条带状,可见Gp 、

Gt 。由砂砾和泥砾等大量碎屑砾石组成,砾石呈叠瓦状定向排列,呈透镜体产出。4.3纵向砂坝(LB )

纵向砂坝是与水流方向平行的长形砂体,其分布方向和河道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它是在浅水地区由平行于砂坝的单向水流形成的,常见于砂石质辫状河流的端部。其沉积物通常由粗粒的砂砾物质组成。砂坝的上端遭受侵蚀,下端接受沉积。在砂坝内部主要由砾石和砂的板状交错层理组成,多呈块状,常具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但韵律不太明显。4.4横向砂坝(TB )

长轴与河道轴向垂直,横向砂坝的前缘有舌状、直线形和弯曲状几种类型。其前缘延伸方向与水流的流向近于垂直。粒度变化较大,成分复杂,

可以从砾岩相至砂岩相,有时还有粉砂岩相与泥质

岩相的夹层出现。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波痕和交错层理。砂体一般呈透镜状,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可以迅速过渡为其它粒级的岩石。4.5

落淤层(FS )

为发育在心滩坝上部的成层泥岩、粉砂岩沉积,

系每次洪泛事件末期发生的分布范围很大的一种悬浮落淤沉积。岩性多细粒的悬移质,有时质不纯,多为粉砂,粉砂质泥沉积(Fm ,Fl )。富含炭屑(C ),有机质丰富,颜色呈深灰,灰黑色。岩相与上下明显不同。发育波状层理,见爬升层理、虫孔、扰动构造和变形层理等。4.6

越岸细粒沉积(OF )

由Fm 、Fl 岩相组成,垂向上具有砂泥砂泥间互

的特点。层理构造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

层理为主。垂向序列下部发育波状交错层理,上部泥岩发育水平纹层。4.7洪泛平原细粒(FF )

主要由Fm 、Fl 岩相组成,具纹层,波痕很少。

沉积物多为细粒的泥质、淡水软体生物、钙结石和煤等,且常与决口扇薄层粉砂互层,呈薄片状,可为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

图3

T 2a 1-1储层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平面展布图

1.正断层;2.纵向砂坝;3.河道充填;4.油井;5.横向砂坝;6.油水界面

Fig 3

Planar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of the T 2a 1-1reservoir sandstones

1=normal fault ;2=longitudinal sand bar ;3=channel filling ;4=oil well ;5=transverse bar ;6=oil-water interface

7

6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4)

5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

河道在辫状河三角洲上摆动频繁,使多个不同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相互连通,形成分布广阔的厚层砂岩,其储层的主要砂体类型为砂坝和河道充填。厚层河道砂岩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及三次采油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19]。通过对本区取心、测井、粒度等资料分析,确定出下油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根据不同的岩相组合、内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界面的性质以及剖面特征,划分了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T2a1-1砂体的结构单元平面展布图。该时期河流沉积砂体发育有河道充填沉积(CH)、横向砂坝(TB)、纵向砂坝(LB)等结构单元,其中河道充填砂体最为发育,其次为纵向砂坝沉积砂体(图3)。河道充填(CH)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河流呈南北向展布,砂体厚度28 38m;横向砂坝(TB)见于研究区中部南端,面积较小,砂体厚度36 40m;纵向砂坝(LB)沿河道两侧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部,砂体厚度36 51m。

6结论

(1)通过取心井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划分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6 7级界面规模较小,只能通过岩心观察进行描述定义;3 5级界面规模较大,可以进行井间追踪对比。其中4级界面结构要素的顶底界面是在小层级别范围内进行结构要素识别划分的重要界面。

(2)研究区目的层岩相可细分为12种类型,其中有3种砾岩相,5种砂岩相,4种粉砂和泥岩相。

(3)在岩相类型识别和结构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定义了辫状河流沉积的7种结构要素:河道充填(CH)、河道滞留沉积(CHL)、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和洪泛平原细粒(FF)。

(4)建立了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其以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为主。参考文献:

[1]MIALL A D.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s,1985,22:261-308.

[2]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J].地质科学,2002,37(2):219-230.

[3]李双应,李忠,王忠诚,等.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01,19(3):386-393.

[4]渠芳,陈清华,连承波.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14

-18.

[5]冯建伟,戴俊生,冀国盛,等.河流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的定量识别[J].沉积学报,2007,25(2):207-213.

[6]黄文科,戴俊生,窦之林,等.胜坨油田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3):32-35.

[7]尹太举,张昌民,汤军,等.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4):19-21.

[8]孙玉生,司尚举,刘华.马厂油田沙三下2储层建筑结构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6(2):39-41.

[9]尹太举,张昌民,樊中海,等.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7

-14.

[10]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11]赵翰卿.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6):16-19.[12]刘冬之,乔彦君,马刚.划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建模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1-3.

[13]马世忠,孙雨,范广娟,等.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J].沉积学报,2008,26(4):632-639.[14]周银邦,吴胜和,岳大力,等.分流河道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3(5):6-10.

[15]张绍臣,李臣,贾培宜,等.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

33(4):27-30.

[16]廖光明.范庄油田阜宁组沉积体系及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2):4-7.

[17]刘钰铭,侯加根,王连敏,等.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1):7-11.

[18]侯加根,刘钰铭,徐芳,等.黄骅坳陷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含油气性差异成因[J].古地理学报,

2008,10(5):459-464.

[19]吴诗勇,李自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2):58-64.

86

96 2011年(4)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braided delta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the Triassic Lower Oil Measures in the Tahe Oil Field,Xinjiang

JIA Kai-fu,DAI Jun-sheng,LIU Hai-lei,WANG Ke

(College of Geo-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266555,China)

Abstract: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s of the Triassic Lower Oil Measures in the first district of the Tahe Oil Field,Tarim Basin,Xinjiang.Twelve types of lithofacies are distinguished in terms of core examination.Seven orders of bounding surfaces are divided in the light of cores,well-tie section and well logs.Seven types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re recognized,including channel lag deposits (CHL),channel filling(CH),longitudinal sandbar(LB),transverse sandbar(TB),fall-silt seam(FS),overbank fines(OF)and flood plain fines(FF).The planar model of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exhibits channel filling-and sandbar-dominated architectural element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lithofacies;bounding surface;architectural element;model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sodocs.net/doc/cb2437126.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cb2437126.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sodocs.net/doc/cb2437126.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现代河流三角洲分析

?首页>> ?电子教材>> o第一章绪论 o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o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第一节概述 o第二节三角洲环境 o第三节三角洲沉积模式 o第四节河口湾环境 o第五节扇三角洲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六节辫状河三角洲相

环境条件:含盐度不正常,受到河流、波浪、潮汐的共同影响。 生物:大陆和海洋的生物群混生,生物群分异度较低,而丰度较高,以丰富的广盐度的生物如双壳类和腹足类繁盛为特征。 沉积物:除大量发育由河流携带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外,有时也因水体咸化而形成一些化学沉积。 沉积构造:水流、波浪形成的沉积构造共生(潮汐弱)。 地质记录:河流携带大量陆源沉积物在入海处沉积,沉积速度快,可形成厚度巨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与河流相伴

三角洲的概念:可追溯到公元约400年。当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尼罗河口的冲积平原的平面形态与希腊字母Δ相似,于是就产生了三角洲的名称.三角洲指河流与海洋(湖泊)的汇合处(在河口附近)所形成的三角形碎屑沉积体。 海洋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海洋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 湖泊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湖泊波浪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的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其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大小,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面积约5180km2。 吉尔伯特(1885)对邦维尔湖三角洲的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与三角洲沉积有关。 科威特布尔干油田为世界上第二特大油田,储量为94亿吨。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盆地玻利瓦尔沿岸油田为世界第三大油田。 美国墨西哥湾中新生代油气盆地,它们的主要产油层均属三角州沉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4)0120087208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① 王家豪姚光庆赵彦超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滨岸沼泽相沉积;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的概念合理地解释了储层砂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原因。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 曲流化 稳定厚煤层第一作者简介 王家豪 男 1968年出生 讲师 在读博士 沉积学 油气储层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 P539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在我 国齐步发展,两者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都体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典层序地层学论述了可容纳空间由海平面变化与基底构造沉降叠合而成的发育机理,较详细地分析了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气候等 四大控制因素[1]。高分辨层序地层学进一步提高了地层对比的精细程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并逐步延 伸到储层宏观展布特点和物性评价方面,总结出了可容纳空间原理、相分异原理、体积分配原理等系列理论[2]。因此,以两者都强调的可容纳空间概念为纽带,充分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控制因素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层序内部沉积学响应原理,就形成了分析不同控制因素下储层分布特征的完整思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我国并不少见,在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如焉耆盆地)都有发育,特别是一些大型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分布面积达几千~几万km 2,如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也是一种较独特的沉积类型,一方面需要有平缓的浅水沉积背景;一方面又需要高隆的物源区以提供丰富的物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三角洲平原相极其发育、而前缘相薄、零星分布为特征[3],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道边缘的决口水道、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相等微相类型。结合鄂尔多斯盆 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的沉积储层特点,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地层含砂率高,储层厚度大, 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相砂体,属粗粒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精细对比、隔夹层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储层密集,又不发育浅、深湖相沉积,可靠的对比标志缺乏,高分辨层序识别困难,两个地区都采用了把厚层煤层作为对比标志,但其理论依 据不足,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4]。 经典层序地层学指出:“在Ⅰ型层序中,河流沉积在低水位和海进早期,以线形下切河谷方式产出,在高 水位沉积时期,以更广泛的泛滥平原沉积方式” 产出[1]。邓宏文在阐述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相分异原理 中也指出 “高可容纳空间与低可容纳空间形成的河道砂体,其几何形态(宽厚比)、 侧向连续性、相互截切程度、底形类型与保存程度、底部滞留沉积物厚度与类型 均有明显差异”[2] 。因此,河流的作用方式及其储层分布特点蕴含着层序识别的信息。河流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主要营建力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砂体类型都较单一,是进行河流作用方 式、 储层砂体展布和控制因素分析的理想场所,也是借此进行高分辨层序分析的有利条件。2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 方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分析 短期基准面旋回与油田的小层划分的精细程度大   第22卷 第1期2004年3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 122 No 11 Mar 12004   ①收稿日期:2003203228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09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 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Miall最初在对河流相沉积研究时划分出6级沉积界面[1],后来又将界面等级体系扩大到冲积体系中的8级界面,并归纳总结出20种岩石相类型和9种基本构型单元[2-4]。随着M iall对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纷纷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的热潮,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 最早的储层构型分析源自对河流相沉积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1-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他们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从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开展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并根据各自研究地区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排列沉积界面序列和定义构型单元类型[7],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8-11],加深了人们对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形态的感性认识。 然而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建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因此人们在通过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取地下有用信息的资料对地下储层进行构型分析[12,13]。通过对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识别出各种岩相类型[12]。1990年,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界面层次或界面等级)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14]。然而地下储层沉积界面的 111  2009年第17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滕彬彬(1983-),女,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

储层构型综述

储层构型综述 摘要:储层构型,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最初由Allen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后由Miall在此基础上完整的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将以往在二维平面研究的沉积相工作引向了三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针对河流相到现在的各种沉积相多元发展,构型级次划分方案也越发的完善,对油田的下一步开发部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石油地质;储层构型;剩余油 引言 我国早期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到了开发后期,采收率一般为30%左右,面临综合含水率高、产量低等诸多问题。经研究表明,有相当的剩余油存在于砂体内部,它们被复杂的储层所控制,是下一步油田进行开发挖潜的重要目标。而以小层或砂组为基础的研究已经不足以对储层进行更精细的描述,需要更精细的层次划分,储层构型应运而生。 1 储层构型的发展 英国雷丁大学的J.R.L. Allen教授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河流构型)的概念,将储层构型这一

历史性的概念引入到河流沉积相的研究工作中。并在1983年将河流相划分为三个界面。随后在1985年,加拿大学者A.D. Mial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针对河流相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储层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使储层构型系统化,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储层构型,也称储层建筑结构,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这一概念反映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的储层构型单元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精细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储层构型的概念由河流相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露头和现代沉积中获得的,局限于构型成因的分析和剩余油平面上的分布,并没有真正从剖面、平面结合建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河流相研究,逐渐推广到三角洲相以及滨浅湖相等沉积相的构型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构型分析方法。 2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 Allen在提出“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后,将河流相划分为三个构型界面:一级为交错层系的界面;二级为交错层序组的界面;三级为复合体的界面。 2.1 国外储层构型综述 郑晨晨赵璇王泽润王栋杨涛

三角洲成藏模式分析

三角洲沉积与成藏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很多大型油气田的勘探结果显示都与三角洲沉积有密切关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席状砂体;前三角洲砂体等都是良好的储层。因此,对三角洲沉积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沉积相沉积模式成藏模式 1 .概述 在河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遂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如图1)。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1)三角洲的沉积速率很高,最高可 达45000cm/ka。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推进可以有很 高的速度。例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0m,黄河则为300~400m。 (2)随时间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 育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 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就是由七个 三角洲连接叠合而成。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 就是由九期亚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 图1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2 .三角洲的重要特征 (1)沉积物供给的总量与盆地过程改造能力的关系。 (2)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它影响着三角洲中沉积物的散步和沉积。粗粒的底负载沉积物多半沉积在紧靠分流河口附近的地区,它们或者形成分流河口砂坝或者被波浪和潮汐过程改造成海滩障壁体系或潮汐水流脊复合体。相反细粒悬浮负载沉积物在盆地广大地区的影响下,一般被搬运到滨海外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在三角洲前面形成一个广泛分布的以泥为主的台地,当进积作用继续进行对三角洲前缘砂就会叠覆在它的上面。 (3)流量的变动可能是很强重要的,它决定着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大小。例如,以周期性的短暂高流量为特征的无规则瞬时河流所供给三角洲的沉积物,可能比较稳定的河流所提供的沉积物粗,后一种河流沉积物在进入三角洲就多半受到分选。 (4)河流流量变化与盆地能量体系变化的时间关系业影响着三角洲地区的沉积作用。如果流量和盆地能量最大周期是同周期的,则河携沉积物将连续受到盆地作用的改造,如果是不同周期的,则实际上不受干扰的三角洲进积时期及受盆地作用改造的时期交替出现。 3 .三角洲的分类 (1)盖洛韦(W.G.Galloway,1976)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河流、波浪、潮汐直接控制三角洲的形成,按三者的相对强度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如图2)。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 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 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 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 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 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 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 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 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 [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 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 ,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通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组成。2 扇三角洲与河控型扇三角洲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2,3]。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某区二叠系上统下乌尔禾组12口井、1000m 余岩芯的详细观察、描述以及岩石薄片和光面的研究,8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15口井的E M I 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下乌尔禾组沉积相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以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这类三角洲最明显的特征是沉积过程受河流作用的控制,以河道沉积为主。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多为砾石质辫状河组成辫状河平原[1],地形较平缓,河道多、切割浅,且迁移快,不固定[3,4];砾石坝中发育弥散的平行层理,而河? 713?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第27卷 第2期Journa l of O il and Ga s Technology (J 1JP I ) Ap r 12005 Vol 127 No 12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2013年12月第33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3 No.4 Dec., 2013 428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席海波1,陈袁1,王强2,李鑫3,朱一鸣4,李垚5 (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阳 610213;3. 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5.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第六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字: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3)04-0428-02 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3.04.010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陆相注水开发油田己经进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自然递减的幅度上升,剩余油的分布也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寻找极其复杂的剩余油将是油田面对的重大课题。储层构型研究将储层描述由微相发展到成因砂体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并将砂体形成过程、机制、内部层次结构、非均质性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1977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级界面、20种岩相类型、9种结构单元。1989年,第74届AAPG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 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2]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现有发表的文献来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以曲流河为主。随着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到了辫状河、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等其他领域。 2.1 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 张昌民等[3]运用Maill,A.D.所提出的结构单元分析法,不同程度的对曲流河储层进行了界面特征、岩相组合以及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分析。薛培华等[4],通过对现代曲流河点坝砂体露头及沉积规律的研究明确了点坝的形成过程;确定了组成点坝的三要素、点坝侧积体的识别、划分及定量预测等。1992年,张昌民[5]提出了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兰朝利等[6]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法的原理及研究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并认为了储层构型研究仅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赵翰卿等[7]指出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了应用储层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法来研究砂体储层构型。马世忠等[8]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2008收稿日期:2012-10-11 作者简介:席海波(1987-),男,陕西榆林人,硕士,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第3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31No.4Dec.2011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1)04-0064-06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贾开富,戴俊生,刘海磊,王 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收稿日期:2011-03-24;改回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贾开富(19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 )、 河道充填(CH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 )和砂坝(CB )为主。关 键 词:建筑结构分析;岩相;层次界面;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2+ 4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D.Miall 教授提出了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岩石相组合、 划分层次界面,研究结构要素来研究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进而描述河道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建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1]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现已成为认识 河流相各种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有效途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油田地下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李阳等把结构单元分析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 陶组上段(岩心)研究,分析了其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2] ;李双应等以结构单元分析为基 础,结合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特征等因素,研究 了孤岛油田馆上段5-1+2砂层组的河流沉积模式 [3] ;渠芳等建立了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 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 ;冯建伟等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辫状河沉积体为 例, 建立了结构要素定量模糊识别模型,并编成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最后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展布模型 [5] ;黄文科等研究了胜坨油田 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了34小层砂 体的内部建筑结构模型[6]。此外,马厂油田[7-8] ;河南 双河油田[9];大庆油田[10-15] ;苏北的范庄油田[16],大港 的羊三木油田 [17] 、孔店油田[18] 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的提出是为了满 足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横向精细预测的需要。塔河油田一区目前尚没有该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建筑结构分析法为指导,对工区内三叠系下油组储层作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为砂体横向精细划分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1区域地质概况 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在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轮台县城以南约54km 处,东距沙漠公路1km 左右(图1)。其位于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桑塔木构造上,东邻达里亚背斜构造, 西接艾协克背斜构造,南邻满加尔坳陷,北与阿克库勒断块潜山背斜构造带相连。 塔河油田一区构造是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 造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下油组顶部构造形态为典型的低幅牵引背斜,长轴方向SW-NE 向,与断层的延伸方向一致。背斜南翼稍陡,并被南北两组断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