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

教材解读

学生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和教材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的说法也基本相吻合,教学中仅提出温度概念即可,不必作进一步解释。这里重点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这样就涉及科学测量温度的问题。

“自制温度计”最好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对温度计的制作,可以

留到课后进一步完善。

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温度计,结合挂图等多种手段,要使学生明确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及测温的基本原理,要明确使用各种不同温度

计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认真观察和了解温度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所测温度超出了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摄氏温度,这里要注意℃是摄氏温度的单位。为了让学生对各种温度有所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资料来完成。

体温计教学要强调体温计在使用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和注意事项。

(续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

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

求知欲望;

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学道理。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时教师可以演示几种常

见的温度计的错误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这些做法进行

评价,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然后利用测量液体温度的

实验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摄氏温度的分度方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

“转换法”和“放大法”。做好“自制温度计”的实

验,明确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

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创新探究

自制温度计

制作方法:在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

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

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

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

中,形成液柱。

使用方法: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

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

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

理是什么?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

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

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

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

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的“放大

法”思想,也为下面体温计的学习打下基础。

典案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二【活动导入】。【新课推进】

一、温度计

探究1:自制一个温度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巡回指导。

设问:将烧瓶浸在热水中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

冷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现象呢?(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实验见素材二。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探究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引导:取出一个温度计,和刚刚自制的温度

计做比较。

设问1:圆底烧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位?(圆底烧瓶中装有染色液体,温度计玻璃泡中装有染色的煤油。)

设问2:在我们自制的装置上有一根长而细的玻璃管,温度计内有这样的玻璃管吗?(学生观察,温度计中也有一根玻璃管。)

设问3:我们发现温度计中玻璃管更细,细得如同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我们称之为毛细管,用玻璃制作这样一根细管肯定不易,有这个必要吗?这样制作有什么好处呢?

设问4:温度计上的每一小格是怎么回事?(温度和我们前面所学的长度一样,也要有标准,温度的标准叫温标。)

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设问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标度)

设问2:玻璃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单位。

二、温度计的使用可引入“对比法”“放大法”介绍(见素材三)。

教师解疑:玻璃泡中的液体只要有一个微小的膨胀,毛细管中液柱的长度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好像把液体的膨胀放大了。

可展示光盘素材图片温度计种类。

热力学温度见素材三。

播放视频“温度计的使用”或“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见素材二)。

引导语:温度计上的℃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

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

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

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师生共同讨论摄氏温度的分度方法: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

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

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教师借助视频讲解温度计的使用。

三、体温计

导入语:家庭和医院里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

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多

媒体出示体温计挂图)

设问: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

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这是为什

么?为什么在使用体温计之前要先甩一甩?

可播放视频“体温计”(见素材二)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总结:

(1)体温计中的玻璃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中

的玻璃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

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使体温计在离开人

体后,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

内。另外,体温计的玻璃管较温度计细,当

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

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2)由于体温计读数时离开人体,水银变冷

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

中,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重新用体温计

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

回到玻璃泡中,这样才能再次使用,否则测

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此处可以及时补充典型例题——用忘记甩的

体温计为接下来的患者测体温的结果,让学

生留下深刻印象。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典案二导学设计

学点1:温度

实验:如图3-1-5所示,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同时插入温水中,说出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

图3-1-5

问题:人凭感觉能否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为了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什么工具?

答:人凭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为了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应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学点2: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以及标度方法

图3-1-6

实验1:如图3-1-6甲所示,设计一个测温装置,其中细玻璃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先给细玻璃管封闭端加热,再迅速将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瓶口。将装置中的小瓶先放在热水中,再放在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

实验2:如图乙所示制作一个测温装置,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 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并使吸管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温度。

思考:

问题1:图甲装置中的测温物质是水,图乙装置中的测温物质是空气,它们都

是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制作的。

问题2: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

100 ℃。0 ℃和100 ℃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37℃。

学点3: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图3-1-7

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五会”。

(1)会认: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会选: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3)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得触及容器的底或壁。

(4)会读: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5)会记:做好读数的记录,记录时要写上单位。

问题:下面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B、A、C、D、E。

学点4:体温计

阅读教材P50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分度值是0.1 ℃。

问题2:测体温前,应先用酒精给体温计消毒。测体温时,水银受热膨胀,经缩口升入直玻璃管中;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能退

回玻璃泡内,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所以体温计可(选填“可”或“不可”)离开人体后读数。使用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体温计,使留在直玻璃管中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材解读

本节教材用学生熟悉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入新课,然后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并举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说明熔化和凝固的物理含义,强调熔化和凝固都是一个过程,完成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前要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结合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的结论,用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是一种重要的鉴别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

态的基本特征;

②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及它们的吸、放热情况;

③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④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提高学生的看图能

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

的条件;

②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

方法;

③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

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处理

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点拨,

教给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方法。

难点

根据实验总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用图象表

示。作好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对比分析找出异同

点,并进行总结。

创新探究

改进方法:利用浓食盐水冷却使水结冰探究熔化实验。

步骤:①将浓食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一夜之后温度可达-

22 ℃;②课前准备小试管,放入适量水,并将温度计放入水

中,只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水中即可;③将小试管放入盐

水中冷冻,几分钟后即可进行实验。

使用小试管优点:结冰快、不用酒精灯加热(可用手加热)、

可反复实验。

典案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一【情景导入】。【新课推进】

一、物态变化

通常,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

一般这三态之间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变

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下面,

我们先具体研究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二、熔化和凝固

导入语:首先,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时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实验中蜂蜡的物态变化过程,尤其是状态的变化。

演示“蜂蜡熔化与凝固”实验。

归纳引入定义:(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时可以展示图片,体验物理现象中的美感和震撼。

三、探究物质的熔化

导入语:同学们,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

过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来研究一下。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简单介绍装置,巡回指导。

设问:海波(或冰)和石蜡(或松香)在什么情况下由固体变成

液体?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如何变化?它们在熔化过程中

的温度变化相同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然后投放学生所

画的图像。

提示1:注意观察海波在AB段、BC段、CD段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温度如何变化?

提示2:对比石蜡与海波的温度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

归纳:海波(或冰)熔化时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石蜡(或松

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

可配合播放视频“蜂蜡

的熔化”(见素材二)。

可播放视频“晶体和非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见

素材二)。

提示探究注意事项(见素

材三)。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四、晶体和非晶体

引入定义:通过探究我们找到了海波和石蜡

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像海波这样在熔化

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的固

体叫做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不

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

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多媒体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认识生活

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提示:晶莹透明的物体不一定就是晶体,比

如玻璃就是非晶体。

可播放视频“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及

图象分析”(见素材二)。

引导归纳:注意观察我们绘制的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得出: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而且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阅读熔点表(见教材P56)

设问1:能否用铝锅熔化铁?

归纳: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不能用铝锅熔化铁,因为铝的熔点低于铁的熔点。

设问2:冰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归纳:冰的熔点是0 ℃,它表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设问3:那么,冰在0 ℃时是什么状态?

归纳: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还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过渡设问:在晶体达到熔点时,停止加热,它的熔化过程还会继续吗?

归纳:不会。这就涉及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持续从外界吸收热量。

引导:这说明,熔化过程需要吸热,逆向思维一下,凝固过程是不是放热呢?

设问: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实例:北方的冬天,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归纳:因为水凝固时会放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低,应用了凝固放热。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出示经典例题: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典案二导学设计

学点1:熔化

实验1:用如图3-2-7所示的装置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并且每隔半分钟或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海波全部熔化后几分钟为止。在如图3-2-8所示的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

表示时间,画一条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海波的温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海波的熔化图象。

实验2:松香用上述装置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并且每隔半分钟或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几分钟为止。在上述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条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松香的温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松香的熔化图象。

思考:

问题1:海波熔化、松香熔化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问题2:海波、松香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松香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学点2:凝固

实验1:用如图3-2-7所示的装置进行海波的熔化实验后,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同时注意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并且每隔半分钟或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凝固后几分钟为止。在如图3-2-8所示的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条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海波的温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海波的凝固图象。

实验2:用如图3-2-7所示的装置进行松香的熔化实验后,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同时注意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并且每隔半分钟或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凝固后几分钟为止。在如图3-2-8所示的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条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松香的温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松香的凝固图象。

思考:

问题1:海波与松香的凝固过程相比,其相同点是什么?

答:凝固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问题2:海波与松香的凝固过程相比,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海波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松香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3节汽化和液化

教材解读

“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塑料袋要透明,要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

解释沸腾现象时,要强调“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两个特征,为与蒸发的“只在表面发生”“任何温度下”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埋下伏笔。

探究“水的沸腾”时,先对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猜想和假设,然后制订实验计划,在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要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观察。

通过跟沸腾对比,说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之一。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举例,以加强对蒸发现象的认识。

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应该让学生做一做,该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水的蒸发吸热。

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给手背擦酒精),并通过小实验观察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总结出这三个因素。注意讲清楚: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吸取热量,致使周围物体变冷。

关于液化,要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方式——“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液化的第二种方式是压缩体积,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列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②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③学会看数据表,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物质的沸点;

④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③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的运

用。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续表)

重难点处理

重点

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指导学

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

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

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难点

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

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

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创新探究

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使水尽快沸腾的方法:

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水的初温要高一些(以95 ℃左右为宜);

③烧杯口要加盖,防止热量散失;

④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典案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一【视频导入】。

【新课推进】

一、汽化与液化

设问: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呢?

归纳:(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蒸发与沸腾

(一)沸腾

设问:(1)水的沸腾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你能描述一下水沸腾时的现象吗?

(2)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学生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与论证:

设问1: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和沸腾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设问2: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引出沸点定义。可演示“酒精写字”或播放视频“汽化和液化”以及“烧水(壶嘴“白气””)(见素材二)。

播放视频“水沸腾实验”(见素材二)。

提示:注意温度计的使用;烧杯的盛水量大约为30 mL为宜;酒精灯的火力要猛;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当水温升至95 ℃时,将纸片上移,使其既不封住杯口,又能阻挡蒸气在玻璃棒上液化。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设问3:维持沸腾状态,是否需要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会沸

腾吗?说明了水沸腾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观察

阶段

观察要求

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

气泡

出现少量气泡,

上升过程中由大

变小

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

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

面破裂开来

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

声音大小

归纳: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

(二)蒸发:

过渡设问: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干了,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蒸发是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为缓慢的一种汽化现象。

设问: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趣味探究: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三、液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可播放视频“纸锅烧水”(见素材二)。

可举例:发烧时用擦酒精的方法物理降温

可引入防止液化的常用方法:

①牙医用反光镜用前灼烧一下。

②冬季开车为了防止水蒸气在车窗玻璃上液化打开暖风吹车窗玻璃。

③夏季雨中开车时,车外气温低,车内人呼吸,易造成水蒸气在车窗玻璃内表面液化,则需开冷风。

设问1: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究: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

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凸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

观察是否有变化?

归纳: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设问2: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

为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液化放热”(见素材二)。

归纳:气体液化要放热。过渡设问:我们知道了降低温度可以使气

体液化,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设问3: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

装在钢瓶里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归纳:将气体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可播放视频“探究液化放热现象”(见素材二)。

典案二导学设计

学点1:沸腾

实验:用如图3-3-9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观察水温变化,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沸腾后5 min为止。在图乙中的方格纸上,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根据记录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象。

图3-3-9

思考:

问题1: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答: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问题2:水沸腾前后会产生哪些现象?

答:水沸腾前,烧杯底部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水面有少量白气。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水面产生大量白气。

问题3:上述实验中,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纸盖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酒精灯用来给水加热,温度计用来测量水温,石棉网用来使烧杯均匀受热,加纸盖是为了减小热散失。

学点2:蒸发

图3-3-10

实验1:如图3-3-10所示,用滴管把两滴水(体积相等)分别滴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用硬纸板对其中一滴扇风,观察哪一滴干得快。

实验2:如图3-3-11所示,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把其中一滴水用小螺丝刀摊平,观察哪一滴干得快。

图3-3-11 图3-3-12

实验3:如图3-3-12所示,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把其中一滴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一滴干得快。

实验4:如图3-3-13所示,有两支温度计,其中把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用吹风机对它们吹风,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图3-3-13

思考:

问题1:水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表面积、温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答:水面空气流动越快,水的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问题2:上述实验运用了什么方法?

答:控制变量法。

问题3:液体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答:液体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有制冷作用。

学点3:液化

实验1:按图3-3-14甲那样组装器材,观察试管A和温度计B发生的变化。

实验2:如图乙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为乙醚蒸气;然后推活塞,减小乙醚蒸气的体积,注意观察有没有液体出现。

图3-3-14

问题1:实验1中,试管A管壁出现小水珠,温度计B的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

问题2:实验2说明了什么?实验中为什么不用水代替乙醚进行实验?

答:实验2说明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不用水代替乙醚进行实验的原因是乙醚比水更容易汽化和液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材解读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本节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本节只要求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即可。

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逸。试管放入热水中后,立即可见碘升华产生的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又凝华成固体碘。应使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生活中有许多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STS中的《水循环》,要求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②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③能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步骤,

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

用结论;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处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

本节课内容较少,可以将所学各种物态变化认识、比较,

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将知识系统化。

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

变化。

创新探究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注意事项如下:

①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

②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

③观察现象:观察有无液态碘的出现;

④瓶口密封: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

典案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一【实验导入】。【新课推进】

一、升华与凝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造雪”实验中物质的状

态及其变化。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与凝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物质的状态)。

(续表)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

步骤:如图所示,往烧杯中放入少量碘,用

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停止加热后,再观察现象。

提示: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加热过程中有液态的碘产生吗?停止加热,在烧瓶底部也可播放视频“碘的升华与凝华”(见素材二)。

看到了什么现象?整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

物态变化?

实验现象:固态碘直接变成了气态的碘蒸气,

最后看到了紫黑色的碘颗粒(先升华又凝

华)。

归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

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凝华。

教师:展示实物(用久了的灯泡和新灯泡对

比)。

设问1:你能解释产生灯泡变黑的原因吗?(1

分钟小组讨论)

归纳:钨丝高温下升华形成钨蒸气,之后遇

到冷的灯泡壁凝华形成固态的钨颗粒附着在

灯泡壁上。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问2:深秋,树叶、瓦等物体上会出现霜,

霜是怎样形成的?严冬,窗玻璃上漂亮的冰

花和室外的雾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归纳:霜、冰花、雾凇都是水蒸气由于迅速

降温凝华而成的。

二、升华吸热的应用

展示小魔术:“在饮料中加入干冰”,制造

“白雾”。

设问1:我们看到的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或水

蒸气?它的实质是什么?

归纳: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小水滴。

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醒学生书写或叙述升华和凝华定义时,其

中的“直接”一词必不可少,它的含义是不

经历中间状态(液态)。

注意辨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不是

空气凝华。

可播放视频“干冰及其升华”(见素材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m\dm\cm\mm 单位:国际单位制 米(m ) 常用单位:km\ m\mm\μm \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 使用前观察:0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放对:沿着、贴紧 圆的直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 使用时 读对:正对刻度线 间接测量 细铜线直径 记对:数字和单位 地图两地距离 记录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和错误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单位:国际单位制秒(s )常用单位:h\min\ss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 运动的描述 【最普遍的运动】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除自身以外的物体、 常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械 速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υ=s/t 变形【s=υt : t=s/υ】 运 运动的快慢 单位及换算:国际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速度快 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速度大 时间、路程都不同,求平均速度 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最简单的运动】 概念:速度在发生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的计算:υ=s/t 【总路程;总时间】 实验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车由甲 至乙 车由乙 至丙 车由甲 至丙 路程(cm) 42 时间(s) 2 平均速度 m/s 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计.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

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温度 温度单位:摄氏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结构原理使用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学准备】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 _____________ (简称SI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_______________ ,其他单位有:千— 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纟纳米(nm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1mm=O.001m ; 1.m.=0.0O.O 001m.^1nm=O..0OO. 000.00.1.m 。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 ________ 线、 、 ____________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 _______________ ,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卜分 (min )。1h=60min 1min=60s 。 4、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T T ______________ T 分析和论证T ___ T 制作计划与设计实验 T 交流与合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1节温度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b)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 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 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c)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 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 二、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

(一)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用手拿温度表的一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如果温度 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二)临时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四、知识拓展 ◇热力学温度:宇宙中温度的下限是—273℃,被叫做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所以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73K,沸水的温度为373K。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 体 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核心考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2)单位换算:1 km= 103m, 1 m= 10dm= 100cm= 103mm= 106μm=109nm。 1 h= 60min= 3.6×103s。 2.测量工具:长度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时间测量工具为停表。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包括测量结果和单位。 4.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特点:误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减小;错误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事先被选取作为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4.相对性: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取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一课时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 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 v=;求路程:s= vt;求时间:t= 。 (3)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m/s= 3.6km/h。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计算公式: v=。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路程)。 2.实验原理:v=。 3.实验装置: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v=算出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理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三章物理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时

A.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A.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凝固 B、升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白气”,这现象() A、液化 B、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熔化后汽化 13、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 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5℃ D、38℃和38℃ 14、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D、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15、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 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01知识梳理 1.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温度计: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使用时要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3)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在使用前要把水银柱甩下去.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固. (2)特点:物质熔化时________热,凝固时________热. (3)固体分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它们的区别. (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________时的温度为熔点;________形成晶体时的温度为凝固点. (5)晶体熔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先达到________,然后继续________. 3.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特点:物质汽化时________热,液化时________热. (3)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沸腾是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在____________下都能进行的,只发生在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4)沸点:液体________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________,同一液体的沸点还与________有关. (5)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华. (2)特点:升华过程要________热,凝华过程要________热. 02知识对比 1.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与体温计 2. 3.蒸发和沸腾 第1 页共1 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备课讲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 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或 ,交通运 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或 ,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 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 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 4、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0 和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 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4、 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 5、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 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 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A) 薄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羇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蚇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 D ?春风拂面蚁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肁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蚆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螇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肂D. —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 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蕿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蝿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袇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蒃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蒈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羆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袄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虿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芇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羁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莁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贝(()肆A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莂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S可知,物体的() 衿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聿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温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 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10 20 40 30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体温计 1. 量程:35℃~42℃;分度值:0.1℃. 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径 小 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