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暴力冲突,继光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使用。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永乐年间);七下西洋;

4、路线: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5、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弊: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6、郑和精神:

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团结合作、开放交流、和平宽容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为什么会在明中后期“倭患”猖獗?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3、概况: A: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B: 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C: 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4、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5、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6、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A: 抗倭的正义性。 B: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三、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启示: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 ,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 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 【知识梳理】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___。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央,废______,撤销____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_迁都北京。 3、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由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2、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3、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 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 年 6 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 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 年 9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 年 2 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 年 7 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德国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的规模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 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 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 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明朝建立 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 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 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自测】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 卷分成八个部分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 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3分) 2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 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材料二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习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习题) 一、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1368年朱温 B.1368年朱元璋 C.1421年朱熹 D.1421年朱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A.明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答卷,其实质是为了() A.加强君权 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想 4、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5、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设立东厂④执行削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 7、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 A.朱元璋B.朱棣C.建文帝D.崇祯帝 8、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A.削藩战争 B.争夺皇位的战争 C.分割战争 D.加强中央集权的战争 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 B.设六部分理朝政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10.下列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A.靖难之役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二、材料解析题: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二: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1)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 (2)明朝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造成了材料二所说状况的出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合作探究: 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唐朝完善与发展,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历经1300多年至清末被废除,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却保留下来。请你结合自身体会说一说我们今天的考试在内容与文体上与明朝相比有哪些进步?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教学难点:雅尔塔会议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阅读教材和材料并结合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爆发) 材料展示: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溃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

《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02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基础达标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5.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能力提升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5、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 A、刘秀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6、识图题: (1)请在右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2)年,以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3)靖难之役之后,改为北京,于年,迁都北京,以加 强。 拓展探究 1.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 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 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 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2)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 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4)统治者的支持。 6.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宣扬国威和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主要人物郑和 出发地点刘家港 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 了伟大贡献 7.图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二、课程类别: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三、授课教师:历史系08人文(2)班潘晓烨080703210 四、授课专业:全体七年级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次课 六、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 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以及 两位皇帝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的发展所起的影响 八、重点与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它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时期罢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的形成,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相权被皇权所取代,使皇权达到顶峰,但是也由于这样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一)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内阁制与丞相制;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归纳 九、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 关的内容。 2、依据教材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增减,扩展。 3、对教材所讲的清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自主 阅读与归纳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前两个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隋唐的繁荣,宋元灿烂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首先老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兴起与建立(板书): 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人民饥寒交迫。这样的情况下,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此时,有个叫朱元璋的青年人投身其中,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征北讨最终建立起了明朝。同学们通过老师这段描述大家是否能讲讲明朝建立的原因? 生:元末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归纳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应从它主观或者客观等方面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