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现象和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P6 科学探究

探究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

(1)实验步骤:

①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再与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②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粒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再与钠与水的反应对比。

(2)实验现象:

(3)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化合,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钾比钠金属性强。

P9 实验1-1

探究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规律

(1)实验记录:

(2)实验结论: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将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由此可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P11 习题

1.1;1;Cs;Li;7; 1;F;F。 2.C 3.C 4.A

5.(1)6 3Li 7 3Li; (2)14 6C 14 7N; (3)23 11Na 24 12Mg。6.

7.

8.(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9.(1)4Li+O22Li2O 氧化剂:O2、还原剂:Li;

(2)2K + 2H2O =2KOH +H2 氧化剂:H2O 还原剂:K

(3)Br2 + 2KI =2KBr +I2氧化剂:Br2还原剂:KI

(4)Cl2 + 2FeCl2=2FeCl3氧化剂:Cl2还原剂:FeCl2

10.(1)甲: C 二 IVA ;乙: O 二 VIA;丙:Na 三 IA;丁:Al 三 IIIA

(2)甲与乙:C+O2CO2或

乙与丙:4Na+O2=2Na2O 或者 2Na+O2Na2O2

乙与丁:4Al+3O22Al2O3。

11.不可以,113种元素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很多元素还存在这不同的核素,即有同位素存在,所以原子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P14 科学探究

P15 科学探究

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

Ⅰ.(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 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加热之前,镁条的表面上慢慢地形成了少量的无色气泡,气泡无明显的逸出现象;溶液未变红。加热之后,镁条的表面上较快地形成无色气泡并逸出,溶液变为红色。

Ⅱ.(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 mL1 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2)实验注意的问题:

①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都要进行处理。

②镁片和铝片的大小、厚度和表面积基本相同,所用的盐酸的浓度相同。

③盐酸的浓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实验现象的差别不明显。

(3)实验现象:镁片和铝片都产生无色气泡,并且镁片比铝片产生气泡快。

(4)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镁比铝更易与盐酸反应。镁比铝活泼。

P19 习题

1.减小;减弱;增强; Na;NaOH;Al(OH)3;HClO4。 2.B

3.C 4.(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 (5)非金属性O﹥S

5.(1)酸性HNO3﹥H3PO4(2)碱性KOH﹥Mg(OH)2(3)碱性Mg(OH)2﹥Al(OH)3

6.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

7.(1)钡比铍剧烈;(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碳元素 Y:氧元素 Z:钠元素 W:铝元素;

(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3)2C+O2CO C+O2CO2 4Na+O2=2Na2O

2Na+O2 Na2O2 4Al+3O22Al2O3

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

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略。

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第七周期,第IV A族;金属元素。

第三节化学键

P21 实验1-2

现象:钠在Cl2中剧烈燃烧,生成的NaCl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呈白烟状

化学方程式:

【学与问】

【思考与交流】

P24习题

1.(1)(2)(3)

(4)(5)(6)

2. C 3.D 4.D

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最外层电子已经达到2个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7.(1)

8.(1)非极性键(2)非极性键(3)极性键(4)极性键(5)极性键

9.(1)HCl、CO2、H2O、CH4中存在极性共价键,NaF、MgCl2、CaO中存在离子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H2、Cl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NaF、MgCl2、CaO、NaOH

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HCl、CO2、H2O、CH4。

复习题P28

1.(1)A:Na; B:K; C:Mg; D:Al; E:C; F:O; G:Cl;

(2)Al(OH)3+OH-=AlO2-+2H2O

(3)K > Na > Mg (4)H2O 2K+2H2O=2KOH+H2↑﹥(5)NaBr 黄

(6)18

2.C 3.A 4.D 5.D 6.A 7.D 8.A

9.(1)A :Na ; B :O 2; C :Cl 2; D :H 2; E :N 2; F :Na 2O 2; G :Na 2CO 3;

I :HCl ; J :NH 3。 (2)A 和B 2Na+O 2Na 2O 2

F 和CO 2 2Na 2O 2+2CO 2=2NaCO 3+O 2 D 和E 3H 2+N 22NH 3

I 和J HCl+NH 3=NH 4Cl

(3)CO 32-+2H +

=H 2O+CO 2↑

10.(1)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式:H 2S H 2Se H 2Te

稳定性变化规律:从上到下越来越不稳定 氧化物化学式:SeO 3 TeO 3

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H 2SO 3 H 2SO 4 H 2S3O 4 H 2TeO 4 (2)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3)从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角度来分析。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P 33 实验2-1,2-2,2-3

探究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P36习题

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2.热量;放出。 3.C、H;CO2 H2O。 4.②③④⑤⑥;①。

5. D 6.C 7.AD 8.(1)D (2)C

9.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则要放出能量,当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最终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就是热能。吸热反应所吸收的热量被用于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

10.同意乙同学的说法。因为放热反应是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但化学反应首先需要能量来断键。以加快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只有对其加热使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反应才开始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其本身放出的热量能满足自身需要且有剩余,反应后不需要再加热。

11.结论1:一个化学反应其正、逆反应的能量变化,在数值上相等,吸收与放出相反;

结论2: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结论3: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的变化量与其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

12.(1)× 104KJ

(2)约101 Kg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P40 实验2-4

Cu片:有大量气泡冒出

Zn片:有少量气泡冒出

电流表:指针有偏转

P41 科学探究-水果电池

P44习题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电能;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导电。

2.(1)B (2)C (3)D (4)B>A>C>D 3.B 4.C 5.D

6.一次性干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放完电之后就不能再使用。而蓄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

7.从电极材料判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或石墨)作正极。从发生的反应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是正极。

8.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离子,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其中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而废旧电池中的锌、锰、银、镍、汞、镉和铁等金属物质可以提取回收再利用,废渣还可以用来制作建筑材料,对不能利用的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废旧电池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安全化的综合利用。因此,我们要把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再处理。

9.干电池属于化学电源中的原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因为这种化学电源装置其电解质是一种不能流动的糊状物,所以叫做干电池。

蓄电池是电池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能把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和空气分别送进燃料电池,电就被奇妙地生产出来。它从外表上看有正负极和电解质等,像一个蓄电池,但实质上它不能“储电”而是一个“发电厂”。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P48 实验2-5

热水现象:产生气泡速率增大,带火星火柴复燃

结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常温现象:有气泡冒出

2H

2O

2

= 2H

2

O+O

2

结论:

冷水现象:产生气泡速率减小

结论: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P48 实验2-6

MnO2 现象:气泡冒出速率增大

结论:MnO2能加快反应速率

FeCl3现象:气泡冒出速率增大

结论:FeCl3能加快反应速率

不加其他试剂现象:有气泡冒出,较慢

结论:无催化剂反应较慢

P53习题

1.

4.面粉属于表面积非常大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非常容易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5.(1)提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促进KClO3的分解。

(2)2KClO32KCl+3O2↑

6.略

复习题

1.(1)化学反应

(2)①化学;热;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③热能转化为化学能;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①②④

2.(1)洗净、擦干(2)将铁块挫成铁屑,将硫磺磨成细粉,并混合均匀

加热引发反应

5.(1)12g碳充分燃烧生成CO2比它不充分燃烧生成CO要多放出283kJ的热能,如果煤炭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成大气污染物CO和煤炭粉尘等。

(2)提示:从碳到CO2,比较一步转化和两步转化的热效应的大小。

6.提示:选用不同弄得的纯碱溶液或盐酸进行实验,确定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的合适浓度。

7.(1)负极锂是非常活泼的金属(2)体积、重量轻、电压高(可达以上)、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的输出能量)高、寿命长(可达5~10年)。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P61 科学探究

甲烷与氯气反应(P61)

(1)实验步骤:取2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片刻后,比较2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2)实验现象: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无明显变化,未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生成了一些无色、油状的液体,同时试管内有少量白雾。

(3)实验结论: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P64。习题

9.(1)天然气(2)进风口改大,如不改造将造成天然气燃烧不充分。(3)严寒的冬季,气温降低至零下,丁烷变为液态,因此管道煤气供气量减小,从而导致火焰变小或断续现象。: H2O:1mol

解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是,的甲烷只有

解得=,=lmol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P67 科学探究

用石蜡油制乙烯

(1)实验步骤: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量的气体。利用该气体进行如下实验:a.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b.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c.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实验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褪色;气体燃烧,产生明亮并伴有黑烟的火焰。

(3)实验结论:石蜡油在碎瓷片(催化剂作用)和强热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物中含有烯烃。

P69 实验3-1

对苯的化学性质预测(P69)

(1)实验步骤: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b.向试管中加入少

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a.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橙色下层无色。

b.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3)实验结论:苯不能与这两个物质发生反应,同时证明苯中不存在典型的碳碳双键。

苯与液溴反应(P70)

(1)实验原理:。(2)实验注意的问题:

a.苯只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不能与溴水反应,溴水能被苯萃取。

b.反应中加入的催化剂是Fe粉,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

c.生成的溴苯是无色液体,密度大于水。

d.苯与溴只发生一元取代反应。

e.用苯和溴制成的溴苯往往因溶解一定量的溴而显褐色,用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复洗涤并分液,

可将溴苯纯化。

苯的硝化反应(P70)

(1)实验原理:。(2)实验注意的问题:

a.温度控制在50~60℃,需要水浴加热。

b.浓硫酸起到催化作用。

c.硝基苯无色,难溶于水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苦杏仁味,硝基苯有毒,洗去皮肤上的硝基苯的安全试剂是乙醇。

d.产物一般为淡黄色,原因是硝基苯中混杂着硝酸(硝酸呈淡黄色因其中混有NO2)。利用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复洗涤并分液,可将硝基苯纯化。

P72习题

1.石油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烯烃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修的四氯化碳溶液等

2.取代反应条件加成反应条件

3.⑤④①③

8.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P73 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P73)

(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如下图):在盛有少量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口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再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实验,对比其现象。

图: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钠与水和乙醇反应对比

(4)实验说明:

a.密度:水>钠>乙醇

b.反应剧烈程度: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乙醇与活泼金属(K、Ca、Mg等)也发生类似反应,置换出氢气。

e.实验室中,常用无水乙醇销毁散落的钠的小颗粒,不能用水。

P74 实验3-3

乙醇的氧化反应(P74)

(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 mL乙醇,取一根10~15 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

(3)实验现象:在每次实验中,铜丝都有“红—黑—红”的颜色变化。经过几次实验后,液体里产生了刺激性气味。

(4)实验结论:乙醇在加热和Cu、Ag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乙醛。

P75 实验3-4

乙酸的酯化反应(P75)

(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

乙酸;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

观察现象。

图:乙酸乙酯的酯化

(3)实验现象: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液面上生成了一层无色、油状、有香味的液体。

(4)实验结论:在有浓硫酸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发生反应。

(5)实验说明:

a.浓硫酸溶于乙醇,像溶于水一样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将乙醇、浓硫酸在试管混合时,一定要后加浓硫酸,防止液体迸溅,引发事故。

b.药品加入的顺序是: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c.玻璃导管的末端不要插入液体中,以防止倒吸。

d.由于试管中有易燃的乙醇和强腐蚀的浓硫酸,所以加热试管一定要注意:加热前要确定试管外壁是干燥的;先用小火加热,按照先预热后正式加热的顺序,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

e.该反应为可逆反应,速率小,向右进行的程度小。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

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二是做吸水剂,通过吸收反应生成的水促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提高乙酸和乙醇的转化率。

f.饱和碳酸钠溶液在收集乙酸乙酯的作用有三种:一是通过碳酸钠与乙酸的反应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二是通过水的溶解除去乙醇;三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提高乙酸乙酯的收集率。

P76习题

→C2H5Br C2H4+HBrC2H5Br

C2H4→C2H5OH C2H4+H2OC2H5OH

C2H5OH→CH3CHO 2C2H5OH+O22 CH3CHO+ H2O(催化剂为铜或银)

9.略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P79 实验3-5

葡萄糖还原性(P79)

(1)观察葡萄糖样品,取约2 g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 mL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

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试管内生成红色沉淀。

(3)实验结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4)注意事项:氢氧化铜悬浊液必须是新制的,其中还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

(5)强化内容:常见的糖中,葡萄糖和麦芽糖具有还原性;蔗糖、淀粉和纤维素都没有还原性。

实验室中,常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为试剂鉴别葡萄糖。利用此原理判断是否

患有糖尿病。

淀粉与碘反应(P79)

(1)实验步骤: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土豆和面包变蓝。

(3)实验结论:淀粉遇碘变蓝。

(4)应用:利用碘酒或碘水检验淀粉,也可用淀粉检验碘。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P79)

(1)实验步骤:取一小块鸡皮,置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鸡皮变黄。

(3)实验结论: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

(4)应用:利用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检验部分蛋白质。另外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也可应用这样的原理检验蛋白质。

蔗糖水解(P79-80)

(1)实验步骤:取1 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 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Cu(OH)2,加热3~5 min,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产生红色沉淀。

(3)实验原理:。(4)实验结论:蔗糖在稀硫酸作用下加热产生了还原新制的氢氧化铜的物质。

(5)注意事项:酸性条件水解之后,必须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再加热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6)实验总结:葡萄糖、果糖等单糖不能水解,二糖和多糖能在一定条件下水解。

(7)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原理:

P82习题

8.(1)C (2)冷却后,向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9.(1)未成熟的苹果肉中含还有淀粉,成熟后一部分淀粉水解成了葡萄糖。

(2)用碘液(碘水或碘酒等),如变蓝则没有水解完全,若不变蓝,则水解完全。

(3)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条件下可水解为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4)分别取抽取织物中的一根丝,灼烧,如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为蚕丝。

10.5t×80%×85%÷162×180=

复习题

1.B 2.C 3.C 4.CD 5.C 6.A

7.(1)不正确具有相同分子式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不正确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不正确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和氯化氢。

(4)正确

8.取一药片,研成粉末,溶于水,向其中滴加少量碘液,若溶液变蓝,则含有淀粉,若不变蓝,则不含淀粉。

9.提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增重,说明乙烯的质量为,其物质的量为;乙烯和乙烷一共,所以乙烷为,质量为9g。

2:3 28:45

10.2mol蔗糖水解为2mol葡萄糖和2mol果糖,因此二者的质量均为360g。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P89 实验4-1

铝热反应(P89)

(1)实验原理:铝元素有很强的还原性,能将一些金属从他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2)实验注意:

a.Fe2O3和Al粉要选择干燥的,并且Al粉最好是刚打开瓶未被氧化的,否则难以进行。

b.Fe2O3和Al粉的质量比要控制在3:1,且二者要混合均匀,以保证反应完全。

c.承接反应物的蒸发皿内要垫少量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生成的熔融固体颗

粒溅出伤人。

d.内层漏斗(用滤纸做的)一定要水润湿,防止滤纸着火。

e.实验装置不要距人群太近,防止人员受伤。

(3)实验现象:反应剧烈,漏斗上方产生大量的白烟;从漏斗底部流出了火红的热滴,它在沙中

很快变成了黑色的固体。

(4)铝热剂:金属氧化物和铝粉能够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混合物都叫做铝热剂。

(5)引燃剂:氯酸钾粉末和插在氯酸钾中央的镁条(用砂纸打磨的)。

P91 实验4-2

检验海带中含碘元素的实验设计(P91)

(1)实验方法:

a.取3 g左右的干海带,把干海带表面的附着物用刷子刷净(不要用水冲洗,以免损失海带

中的碘元素),用剪刀剪碎后,用酒精润湿(润湿是为了增加海带的易燃性),放入坩埚中。

点燃酒精灯,灼烧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停止加热,冷却。

b.将海带灰转移到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 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 min(热水溶解能

力强),过滤。

c.在滤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3 mol/L),再加入约1 mL(质量分数为3%),观察现象。加

入几滴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原理:2I-+H2O2+2H+=I2+2H2O

(3)实验现象:溶液显蓝色。

(4)实验结论: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P93 习题

1.提示:金属单质的制取一般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而非金属单质的制取一半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非金属从其化合物中氧化出来。

制取金属单质是将金属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

制取非金属单质,既可以将非金属元素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又可以将非金属元素从化合物中氧化出来,例如:

相同点:都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同点:制取金属单质,金属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制取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元素既可能发生还原反应。又可能发生氧化反应。

2.SnO2+2CSn+2CO 氧化剂:还原剂:

WO3+3H2W+3H2O 氧化剂:还原剂:

2PbS+3O22PbO+3SO2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还原剂:

UF4+2MgU+2MgF2

氧化剂:还原剂:

2Au(CN)2-+Zn = 2Au+Zn(CN)42-

3. 2[2CuCO3·Cu(OH)2]+3C=6Cu+7CO2↑+2H2O;氧化还原反应

4.(1)NaOH ,过量(2)过滤(3)盐酸(4)MgCl2Mg+Cl2↑

5.海水中提取溴: Cl2+2Br-=2Cl-+Br2 SO2+Br2+2H2O=2Br-+SO42-+4H+

海带中提取碘:H2O2+2I-+2H+=I2+2H2O

氧化性强弱比较: Cl2>Br2>SO2 H2O2>I2

(1)Cl2+2NaBr=2NaCl+Br2

(2)不反应

(3)Cl2+2NaI=2NaCl+I2

(4)不反应

6.(1)Al2O3+2NaOH=2NaAlO2+H2O (2)NaAlO2+2H2O+CO2=Al(OH)3↓+NaHCO3

(3)2 Al(OH)3Al2O3+3H2O (4)2Al2O3(熔融)4Al+3 O2↑

消耗能量最多的是第四步。

7.w=%×56×3÷(56×3+16×4)=55%

8.采矿阶段的主要污染是噪音、粉尘和烟雾。消除噪音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无声爆破技术或设置消音器。对粉尘和烟雾,可用烟雾聚集器使其聚集,并回收再利用这些物质。

选矿阶段的主要污染是污染的水和固体废料。对污染的水要先净化、消毒再排放或循环使用。对固体废料要回收利用。

冶炼阶段的主要污染是粉尘和烟雾、有害气体和固体废料。对有害气体要对其中的有害成分吸收转化为化工原料或燃料。对粉尘和烟雾以及固体废料要回收利用。

9.(1)固体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

(2)可以是Fe,因为铁的活泼性比铜强,可从溶液中置换出铜。

(3)加热蒸干,灼烧,将CO(H2)通过灼热的固体。

10.TiO2+2C+2Cl2TiCl4+2CO

TiCl4+2MgMgCl2+Ti

稀有气体氛围是为了防止Ti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P102习题

1.B 2.B 3.A 4.B 5.D 6.C

7(1).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

(2)铅是重金属,有毒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

(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控制工厂废气的排放;使用清洁燃料,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对工厂废气进行处理等。

8.nCH 2=CHCl

9.(1)C 4H 10 (2)不止,因为每个分子式都各自有同分异构体,如丁烷就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3)加聚反应

10.C 3H 8+5O 23CO 2+4H 2O ,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石油气进入量。 11.略。

复习题P105

1.B 2.CH 4?8H 2O 3.4NH 3+6NO5N 2+6H 2O

4.(1)6PbO+O 22Pb 3O 4

(2)涂油漆、镀铬、制成合金(不锈钢)

(3)Pb 3O 4+8HCl=3PbCl 2+Cl 2↑+4H 2O 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氯气的生成 5.(1)热能

(2)CH 2=CH 2+Cl 2→CH 2ClCH 2Cl nCH 3CH=CH 2

(3) 、 、

(4)聚氯乙烯、聚丙烯是常见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

CH 2-CHCl

n CH=CH 2

CH -CH 2

n

CH -CH 2 n

CH 3

CH 2-CH 2 n CH -CH 2

n

3 CH 2-CH 2-CH -CH 2

n

3

6.①蛋白质;②脂肪;③可溶性化合物;④有机酸;⑤肥料;⑥CO2、H2S等7.(1)固体:焦炭;液体:苯、酚类、萘、NH3·H2O;气体:CO、CH4、H2、H2S (2)128,CO2和H2O (3)闻气味,21%

(4)H2S+Na2CO3=NaHS+NaHCO3,再加入强氧化剂,得到硫磺

8.反应中消耗的K2Cr2O7的物质的量为:L×=×10-3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6×n(K2Cr2O7)=n(FeCl2);n(FeCl2)=2×n(SnCl2)

n(SnCl2)=×1010-3mol;n(Sn)=×1010-3mol×119g/mol=

试样中Sn的质量分数为×100%=%

9.(1)漂白液NaClO,使Fe2+→Fe3+

(2)NaOH,使Mg2+以外的杂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除去(3)Na2CO3

(4)MgCO3+H2OMg(OH)2↓+CO2↑

10.(1)丁烷 C4H10 CH3(CH2)2CH3或CH3CH(CH3)2

)因为腈纶中含氮元素,易产生污染,而棉、麻中却没有氮元素。

(2)

光能

(3)光合作用 6CO2+6H2O C6H12O6+6O2

叶绿体

高中化学必修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实验总结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

化学必修1实验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加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 (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 (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近无色。 【P19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P40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反应 种类的多少(基本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得失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P46思考与交流】 3. Na Mg Al

最外层电子数都比较少,在化学反应中都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金属钠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钠球周围有水雾,有时可能有火花,或伴有 爆鸣声;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加有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 现象化学方程式 1、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 2、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3、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呈黑色3Fe+4H 2 O(g)△ Fe 3 O 4 +4H 2 滴入水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管外壁发热;向试管里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变红。 步骤1克Na 2CO 3 1克NaHCO 3 加1mL水白色粉末,加水结块成晶 体;放热细小白色粉末,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加10mL水振荡时间长,可溶解固体量减小加1-2滴酚酞溶 液 溶液变红(较深)溶液变微红色 初步结论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 体,溶液碱性比NaHCO 3 的 强加水部分溶解,溶液碱性比Na 2 CO 3 的弱 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论 Na 2CO 3 澄清的石灰水不浑受热不分解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2020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题总结实验大全附答案新

一.科学探究【B01-26】 1.取3 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 蒸馏水、25mL CuSO 4溶液和25mL 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 3 胶体,并与CuSO 4溶液和泥水比较。 〖思考作答〗 ⑴ CuSO 4 溶液和泥水分别属于哪种分散系? ⑵ Fe(OH) 3 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反应原理? 2.把盛有CuSO 4溶液和Fe(OH) 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将Fe(OH) 3 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作答〗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2-1、2-2、2-3【B01-31】 1.向盛有5mL CuSO 4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 稀NaCl 溶液。 2.向盛有5mL CuSO 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 BaCl 2溶液。 3.向盛有2mL NaOH 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稀盐酸,观察现象。 4.向盛有2mL Na 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BaCl 2溶液。 5.向盛有2mL NaOH 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 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6.向盛有2mL Na 2CO 3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盐酸。 〖思考作答〗以上实验,能发生化学反应的,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实验3-1【B01-47 】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思考作答〗钠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最终会变成什么?二.科学探究【B01-48】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 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实验3-3【B01-49 】观察钠表面 ,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材实验 目录 0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选修5,P17) (2) 02苯甲酸的重结晶(选修5,P18) (2) 03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选修5,P19) (3) 0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选修5,P32) (3) 05溴苯的制取(选修5,P37) (4) 06硝基苯的制取(选修5,P37) (5) 07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选修5,P38) (5) 08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09溴乙烷消去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10乙醇的消去反应(选修5,P51) (7) 11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选修5,P52) (7) 12苯酚的酸性(选修5,P53) (8) 13苯酚与溴水的反应(选修5,P54) (9) 14苯酚的显色反应(选修5,P54) (9) 15乙醛的银镜反应(选修5,P57) (9) 1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选修5,P57) (10) 17实验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选修5,P60) (10) 18实验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选修5,P61) (11) 19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0果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1蔗糖与麦芽糖的化学性质(选修5,P82) (12) 22淀粉水解的条件(选修5,P83) (13) 23蛋白质的盐析(选修5,P89) (14) 24蛋白质的变性(选修5,P89) (14) 2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选修5,P90) (15) 26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选修5,P108) (15)

高中化学必修2实验

目录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实验1-1 卤素氧化性强弱P9 (1) 实验1-2 化学键中的离子键P21 (1)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实验2-1 放热反应P32 (1) 实验2-2 吸热反应P32 (1) 实验2-3 酸碱中和热P32 (2) 实验2-4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P37 (2) 实验2-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P44 (2) 实验2-6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P44 (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3) 实验3-1 检验苯是否具有饱和性P63 (3) 实验3-2 乙醇的化学性质(酸性)P68 (3) 实验3-3 乙醇的催化氧化P70 (3) 实验3-4 乙酸的酯化反应P71 (4) 实验3-5 糖类、蛋白质的特征反应P74 (4) 实验3-6 蔗糖的还原性P74 (4)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5) 实验4-1 铝热反应P83 (5) 实验4-2 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P85 (5)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实验1-1 卤素氧化性强弱 P 9 药品:新制氯水、溴水、NaBr 溶液、KI 溶液、四氯化碳 实验1-2 化学键中的离子键 P 21 药品:金属钠、氯气(必修1制取)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实验2-1 放热反应 P 32 药品:6mol/L 的盐酸、铝条 仪器:温度计、试管、砂纸 实验2-2 吸热反应 P 32 药品:Ba(OH)2 ?8H 2O 、NH 4Cl 仪器:烧杯、玻璃片、玻璃棒

实验2-3 酸碱中和热 P 32 药品: 2mol/L 的盐酸、2mol/L NaOH 溶液 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温度计 实验2-4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 P 37 药品:锌片、铜片、稀硫酸 实验2-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P 44 药品:5%的H 2O 2溶液、1mol/L FeCl 3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知识点归纳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

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高一化学必修探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号数 课题名称:溴、碘的提取的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卤素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练习萃取的实验操作方法; 3.充分认识从海水中提取卤素单质的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用品: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化学反应原理? [疑问或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姓名号数 课题名称: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1.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来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2.通过比较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性质上有什么异同 实验用品: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疑问或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姓名号数 课题名称: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实验用品: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思考: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疑问或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化学必修1实验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P5实验1-1】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 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漏斗中沉淀洗涤方法: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淹没沉淀, 待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2—3次。 蒸发实验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 补充: 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出现某种现象,则证明洗涤干净 【P6 实验1-2】SO 42-的检验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注意事项:加入稀盐酸可以排除CO 3、SO 3、Ag 的干扰,不能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 涉及反应:排除干扰离子的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

【P7思考与交流】 杂质加入试剂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氯化钡BaCl2 + Na2SO4 = BaSO4↓+2NaCl MgCl2氢氧化钠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CaCl2碳酸钠CaCl2 + Na2CO3 =CaCO3↓ + 2NaCl 注意事项:1、除杂不能引入新杂质、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加入试剂顺序要求碳酸钠在氯化钡后加入,盐酸要在过滤后加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最后过滤后得的滤液经过蒸发结晶可以得到较纯的NaCl 补充:1、KNO3中混有氯化钠除氯化钠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氯化钠中混有KNO3除KNO3的方法: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P8实验1-3】检验Cl-、蒸馏(用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 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溶液 ——检验Cl-的实验 加硝酸银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 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 片),连接好蒸馏装置,向冷凝管 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 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 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杯中的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 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 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 AgNO3溶液 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蒸馏水中无沉淀生成

高中化学书本中-实验装置图(详细!)

1、过滤一贴二低三靠。仪器: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2、蒸发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坩埚钳、酒精灯 操作要领:(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3、蒸馏仪器: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锥形瓶,橡胶塞 操作要领:(1)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4、分液和萃取仪器:分液漏斗、铁架台、烧杯 操作要领: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仪器:托盘天平、××mL容量瓶、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操作步骤: 容量瓶检漏:向容量瓶内加入多量的水后倒置容量瓶,并观察容量瓶口处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将瓶塞旋转1800,再按刚才操作检查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则容量瓶的瓶塞与瓶口的密封性合格。 用NaOH固体配制250mL1.0mol/LNaOH溶液为例 ⑴计算:所需NaOH的质量为:1.0 mol/L×0.25 L×40 g/mol=10.0 g ⑵称量:用托盘天平在烧杯中迅速称量10.0 g NaOH固体 ⑶溶解:取适量蒸馏水注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 ⑷转移:用玻璃棒引流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入250mL容量瓶 ⑸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将洗涤溶液一并转移入容量瓶 ⑹定容:继续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2~3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塞紧瓶塞,摇匀,装瓶,贴好标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高中化学必修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教学设计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1.教学模式设计 乙醇、乙酸教学模式设计是各类公开或观摩课经常选用的内容,具有很丰富的素材来源可参考,在新课程中,乙醇、乙酸的教学模式也将是重点开发的领域。 【教学设计Ⅰ】 合作教学模式(乙酸为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注意组间的水平接近,组内水平有差异,使小组探究和讨论能顺利开展起来。 提出问题:怎么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小组设计→组内讨论、组间质疑→探究乙酸酸性实验→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 【教学设计Ⅱ】 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 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乙醇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乙醇结构→认识乙醇性质、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或网上查阅乙醇的用途→ 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危害,强化责任意识。 【教学设计Ⅲ】 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 提出假设①CH 3OCH 3 ;假设②CH 3 CH 2 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必要时教师从键 的类型和连接情况点拨)→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 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①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你的建议,课后活动;②课本剧,酒后驾车,课后活动; ③辩论赛,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虽然上述每种模式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程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和认知水平。例如,【教学设计Ⅲ】是假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并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水平优势,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 2.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 (1)课时划分: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 (2)问题创设:生活图片或录像、实践活动:认识酒和醋;化学史:酒和醋的历史;小实验:食物发酵、自酿米酒;调查:参观啤酒厂。 (3)内容呈现:观察样本、探究实验、图表、图片、乙醇、乙酸结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等。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29个实验) 一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 (1)定义: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2)装置及操作要领: 2、蒸发 (1)定义:将溶液浓缩、溶剂汽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2)装置及操作要领: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热蒸发皿使液体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

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盛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当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3)蒸发过程中的两种结晶方式: 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而使溶液达到过饱和,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KNO3. 冷却结晶:通过降温而使溶质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NaCl。 3.蒸馏 (1)定义: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仪器装置: (3)注意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沿平齐; 加沸石(或碎瓷片);

冷凝水“低进高出”; 不可蒸干 4、萃取和分液 (1)定义: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2)操作方法: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其量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2/3,盖好玻璃塞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③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选用萃取剂时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一般是水)互不相容。 ②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其在原溶剂(一般是水)中的溶解度。

高中化学必修实验报告

平山中学高中化学必修Ⅱ探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平山中学高中化学必修Ⅱ探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试剂】 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实验过程】 【问题讨论】对比实验3中加入的FeCl 溶液有什么作用? 3

平山中学高中化学必修Ⅱ探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实验目的】 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1.通过对FeCl 3 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 、KSCN溶液。 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 4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现象:。 (2)向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CCl ,充分振荡后静置。 4 现象:。 (3)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 现象:。 2.实验结论 。 【问题讨论】 的检验与Fe3+的检验顺序可否交换?为什么? 1.实验步骤(2)和实验步骤(3)即I 2 2.若本实验步骤(1)采用5mL0.1mol/LKI溶液与5mL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推测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为什么? 平山中学高中化学必修Ⅱ探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实验目的】 1.了解化学反应中往往有热量变化; 2.知道化学反应中往往会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剪刀、砂纸、塑料薄膜袋、2mol/L盐酸、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钙固体、镁条。 【实验过程】 实验1 步骤:向一支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再加入5mL2mol/L盐酸,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