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运动兴趣

第二章 运动兴趣

第二章 运动兴趣
第二章 运动兴趣

第二章运动兴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一)理解运动兴趣的定义。

(二)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和分类。

(三)懂得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四)知道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

(五)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框架

图3-1 运动兴趣教学内容框架图

三、知识拓展与深化

近几年来,两次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在1996年的调查中,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在2001年的调

查中,这种现象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逐渐加剧的趋势,即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这就是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仍然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离开中学校园以后在2年内(即20岁前)就中断了体育活动;在离开中学10年之后中断体育活动的中国人更是达到了90%。这样的现实与传统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一样,揭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学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运动兴趣发展的主体。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形成运动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体育学习内容本身含有无限魅力,有着情、理、趣等要素,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对潜在因素的挖潜。

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体育教师是否能做好一个导游,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乐作舟”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明确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是否能进入积极活动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运动需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满意感和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的产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浓厚的兴趣往往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清楚认识。青少年易接受新事物,一旦认识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就会经常参与到运动之中。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从小就对体育感兴趣。在我看来,能具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充满朝气与活力,表明我的生活很有质量,很快乐。”于是他常常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参与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某种认识的时候,就会对体育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把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视为自身需要,并心情愉快地参加学习和锻炼。

明确体育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只有确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的,设定明确地体育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驱动力,才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布鲁纳曾说过:“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学生对用有所学、学有其用的知识学得最为带劲。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和健康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体育运动对每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明确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感,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体育学习兴趣。

(二)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项目和内容,保证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力

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的,有时可能是在参与之后获得了愉快的体验,或者被某些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所吸引,而产生了初步的兴趣。运动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有趣-乐趣-志趣”的递进过程。首先由外部刺激的新颖引起好奇心,产生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参与”。这个过程即为“有趣”。在有趣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参与产生了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提高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此时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表现为动中有乐、乐中爱动,产生一种求知兴趣,使学生达到“学会”的程度。这个过程即为“乐趣”。学生在乐学、好学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练习,形成了巩固的动力定型和一定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加深了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特别是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了切身感受以后,促使求知欲转化为创新欲与成就感,使兴趣与志向结合。这种运动兴趣即为“志趣”,逐步发展成稳定的运动习惯,达到爱好的高度,便开始进入“会学”的阶段。由此可见,兴趣是对事物与活动本身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最活跃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部动机源。

从运动兴趣的这种变化进程,不难发现运动兴趣的高低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影响。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则是一种好学精神,是渴望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见案例1)。如果体育教师每天上课时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重复操练的内容,易使学生生厌,而每天教给学生一定的新东西则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体育课上经常补充一些和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一些学生想掌握但课本上没有的、且需要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学会的技能等,都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知识和技能应常学常新,如果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当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选择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内容,保证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并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及时淘汰陈旧的学习内容,以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诱惑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运动技术为核心,往往是面向一小部分“尖子生”,而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很困难。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十分重视体育课的内容设置,他们在每个体育教学单位时间都有几十种体育项目可供学生选择,依据学生的身体技能水平、兴趣爱好来设置简单易学、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健美操、体育舞蹈、攀岩、轮滑等健身项目,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基本活动能力,又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1

模仿动物走

这是水平一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模仿动物走”的教学基本上采用这样的方法,即“请你跟我这样做”,此时,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当学生模仿得很像教师的动作时,也是教师的感觉最好之时。

新体育课程在教“模仿动物走”的内容时将采用与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小动物找家庭”。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要求所有的“小动物”要用自己的行走方式回到自己的“家园”。于是,学生们各自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动物的行走方式走向自己的“家园”,而“家园”在哪里?操场上并没有画出“小动物”们的“家”。聪明的“小动物”们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开始寻找自己的“家园”。结果是很满意的:“小兔子”找到了“山洞”,“小猴子爬上了“大树”,”小鸟”飞进了温暖的“雀窠””,“老虎”走到了“山顶”……;第二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森林运动会”。教师布置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小学生模仿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动物,用动物的行走方式来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森林运动会”,该活动不是比谁走得最快,而是比谁模仿得最像。结果也是非常满意的:小动物们不仅走得像,感情也非常投入,观众们不断鼓掌,运动会开得很成功。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因此在学生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却只能捣毁兴趣。”只有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其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这好比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体育与健康知识宝库的大门,使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生在学了短跑中的“跑”之后练习篮球运球过程中的“跑”时,体育教师不必急于讲它们的区别,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二者之间的差别,并要求学生说出差异所在,最后由教师作归纳,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并会正确运用。

求知犹如进食,无味则如同嚼蜡,味美则食欲大增。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添味

加料,适当点缀”,以趣引思,以趣启智,学生则会兴致勃勃,胃口大开。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多变的形式均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其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注意运动知识的传授和情绪的感染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完美标准的动作示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跃跃欲试,以积极快乐的情感去学习新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见案例2)。并且,采用一些如师生共同参与、小组竞赛、设置情景扮演角色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和活泼的教学气氛下,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勇于表现自己的各种运动技能,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并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创新学习。

案例2

老师,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一次上跳绳课时,我正在向学生说明跳绳子的好处及跳绳子的方法与形式时,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您别规定跳绳子的方式,让我们自由练习,好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附和:“对,让我们自由组合,自由创编跳绳子的方法吧”、“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跳绳子的花样多?”、“我们练习的花样肯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看着大家那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心情,我发出了内心的微笑:“好,就听大家的,我倒是要看大家跳绳子的花样有几种?看哪一组花样多?”说罢,大家纷纷离去,接着有两人组合、三人组合或多人组合进行讨论、练习。不多久,各种各样的跳绳方法出来了:单人单摇跳绳、原地单人双摇跳绳、原地双人单摇跳绳、原地三人跳绳、原地双摇跳绳、原地单人编花跳绳、原地四人跳绳、多人8字摇跳、原地单人大小绳同跳、原地双人大小绳同跳、原地两绳三人跳、原地双人三绳同跳,单人跳绳跑、跳绳跑接力、双人摇绳跑、双人摇绳单人跳跑…...

形式之多,花样之新,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深感振奋。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注意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运动实践机会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单一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见案例3)。例如,根据青少年大都具有好胜、上进以及荣誉感强等心理特征,在练习中适当运用带有竞赛性的组织教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案例3

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学习篮球运动的技能

学习目标:提高篮球比赛中投篮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学会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稳定自己在篮球比赛中的情绪状态,增强自尊与自信。

学习内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教学

学习步骤:

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投篮技术动作(运球急停跳投和运球上篮)。

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若干小组进行篮球教学比赛。

针对在篮球比赛中只知道传球,而始终不敢运用已学过的投篮技术动作主动投篮的同学,了解他们不敢自己投篮的原因(如害怕同伴的埋怨、没有信心能够投篮得分等等)

指导这些学生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如鼓励自己“我一定能投中!”、“不用怕,我的技术动作很熟练,一定可以突破对方的防守上篮成功!”等)来稳定自己在篮球比赛中获球时的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以便在处于有利环境时能够成功地运用投篮技术动作。

由这些学生陈述暗示调节方法对自己稳定情绪状态的作用。

教师及时总结并要求学生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不只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文学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怎样使学生喜欢体育学习,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艺术。首先,体育教师应设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与比赛,为学生掌握复杂运动知识和技能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根据体育学习的特点,运动知识与技能很多是在运动实践中得以丰富与加深的。要想使学生情绪高昂、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多地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运动实践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复杂或生疏的运动知识与技能。第三,体育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第四,体育教师应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运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意义,不断地培养其求知欲,产生

新的体育学习需要。第五,发挥信息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且乐于接受。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立体教学方法,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不仅能够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还让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视听器官,启发其积极开展思维,大大地加强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直观性,其效果远远超出了单纯由体育教师讲解与示范的教学,从而有利于弥补中小学生理性思维不强、学习持久力弱等特点,有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五)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在众多教学经验中,“寓教于乐”便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由于中小学生的感情丰富,所以一切新奇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又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会为了某种目的主动参与一些枯燥无味的活动,因而体育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创造最佳的课堂效果。教师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必须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创造乐学情境。

要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生动的语言不可缺少。严谨、简洁、精炼、抑扬顿挫的语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注意运用体态语言,带领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六)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办法。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就会情绪激奋、跃跃欲试,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求知欲倍增。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最集中,精神振奋,观察、记忆、思维都达到最佳状态。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处理的情境。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已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开始形成辩证思维,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争论,因而思维活动比学习内容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深的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应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相矛盾的信息,并提

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其次,举反例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如做一些错误动作,让学生分辨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之间的区别。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见案例4)。运动兴趣高低与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的程度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掌握而又还未掌握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体育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更要善于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好之”、“乐之”,产生进一步的心理需要。

案例4

如何获得七分钟耐力

在一节以发展耐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教师提出了“如何获得七分钟耐力”的问题。一部分学生马上走上操场的跑道,准备用七分钟来实现耐久跑这个目标。此时,有一个学生向教师提出:“我是否可以用跳绳七分钟来完成目标?”教师让所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跳绳也是一种发展耐力的运动项目,用跳绳来实现目标是可以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用跳绳来实现耐久跑目标有投机取巧之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今天提出的目标是指一般耐久活动的能力,因此,用跳绳的办法来实现目标是可行的。此时,又有学生提出:“我如果不停地在篮球场上做往返运球上篮,可以吗?”“当然可以!”这时,大家的看法就一致了。这节课上学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少,所有的学生由于采用了各自喜欢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都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了体育课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七)充分利用已有兴趣的迁移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学习迁移现象所涉及到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了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以外,运动动机、运动兴趣、体育学习态度以及体育学习行为方式等等,都可以产生迁移。运动兴趣的迁移是体育学习迁移的一个方面。所谓运动兴趣迁移,主要是指把对课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体育学习上来,或者把对这一项目的兴趣迁移到另一项目的学习之中。如有的学生对体育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但热衷于参加体育游戏。那么,体育教师可以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把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迁移到相应的学习上来。

(八)针对运动兴趣的品质,培养运动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

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倾向、广泛而又有中心、稳定持久并能发挥效能的运动兴趣。

针对运动兴趣的各种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应培养稳定持久的兴趣,着力发展学生高层次的需要。中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多为直接兴趣和暂时的、不稳定的兴趣,主要是由好奇心和好动的天性激发的兴趣,容易消失或转移。如果学生的运动兴趣被激发了以后,很快与其高层次的需要(如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可以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其次,培养间接兴趣,加深对活动未来结果的了解。当人们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感到需要时,即便活动本身较枯燥、单调,也能坚持并在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一定要了解活动的未来结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该项活动。

(九)培养师生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瑞安斯(D.G.Ryans)的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衷于自己学科的教师,其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的行为更富于建设性。调查材料表明,学生对某门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有的体育教师一上课就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而后及时导入新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体育学习,主动去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观察、思考和想要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教学卓有成效、对学生体贴关怀的教师总会赢得学生的尊敬,而教师也往往会从这些积极的反应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教师热爱学生,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见案例5)。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他们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表扬、鼓励,这样学生就能产生愉快的体验。一般来说,使人获得愉快体验的那些事物和活动,其本身也将变成有趣味的了。体育教师要适应体育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因此,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对其点滴进步都表示赏识其成功和努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失败,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勉励他们不断努力,增强自信。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场合,主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将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案例5

他终于跑了

一位体育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在第一节体育课上,教师想检测一下所有学生的体育基础状况。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跑50米的检测方法。这时有一个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身体不好,今天不跑。教师同意了他的要求。想不到的是,第二次课时,这位学生仍然不愿意跑。教师听到了一位同学说:“他不会跑,他是南极企鹅!”(曾经有教师说他跑步的姿势像“南极企鹅”),于是这位学生就得到了一个“南极企鹅”的雅号。课后,这位教师走访了该学生的前任体育教师,访问了他的家长,知道了原由:这位学生在初一年级参加50米跑时,由于他的跑步姿势很难看,遭到了上课教师的嘲笑。而跑步姿势差的原因是由于医疗事故,导致了该学生小时候就形成了臀大肌肌腱粘连,影响了他的动作幅度。教师再次走访了医院,医生告诉他,这种现象可以在发育前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这位教师又慎重地说服了该学生的家长,该学生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几个月后,这个学生终于又出现在体育课上了。同学们不再笑他是“南极企鹅”了。虽然他的跑步姿势还不算很好,但是他已经可以像别的学生一样跑了!虽然他跑的速度还是跟不上别的同学,可是,他再也不怕跑了!看到他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十)重视信息反馈,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调通过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正确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是稳定和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逐渐学会实践反思,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体质、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进步与发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逐渐提高运动兴趣。中小学生都渴望成功,期待赞扬。第三,及时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体育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坚持运动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运球上篮教学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在阶段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一般来说,不适当的批评,简单粗暴的斥责或者讽刺挖苦都会伤害学生

的自尊心,导致其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肯定为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的原则(见案例6)。

另外,多种评价方法灵活运用,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案例6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今天一直时断时续地下着雨,看来只好在教室里上课了。我准备组织同学针对昨天仰卧起坐的练习情况进行一次小组的互评,并要求各组介绍自己的评价方式,强调要准确地反映练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其中有一个小组的组长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本组每一位同学的练习情况,而且还算出本组每位同学的平均成绩,用来评价他们的练习成绩。还有一个小组则将本组分为蓝队和红队进行对抗,用对抗的胜负来给双方成员进行评价。这可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看来我不能小看他们。

接下来我让各组组员评价各自的组长。由于平时都是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组员也没有什么机会评价组长,因而孩子们很开心。令我担心的是有的孩子会乘机“报仇”。然而,结果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各组成员更多的是表扬组长的组织能力很强,工作很认真,看得出来组员们还是很佩服组长平时的行为和表现的。当然,也有人提出具体意见,譬如组长在带准备活动时动作不到位和记错动作,组长的态度不太好,喜欢吼他们,希望组长们的态度和方法能够改进等等。

孩子们参与评价的那种诚实与认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再担心学生会互相拉关系而进行虚假评价,也不再担心学生会利用评价来打击报复。我禁不住想对他们真心地说一句:“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十一)因人而异合理设置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和增强自信心(区别对待)

兴趣有赖于成功,成功能使人产生喜悦、激情和热情。学生喜不喜欢体育运动,

归根结蒂在于能否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运动兴趣,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突破的愿望。反之,屡次的失败情绪体验会对学生产生累积性影响,出现焦虑、自卑、兴趣低落,丧失信心,甚至逃避学习。

体育学习中处处充溢着成功,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每一个学生在摘取“果子”时都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体育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给以指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主要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见案例7)。

案例7

独立进行学习

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学习目标:发展弹跳力。对于这个学习目标,教师是这样解释的:要发展弹跳力,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弹跳力的现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测量一下原地纵跳摸高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个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就说明弹跳力提高了。于是学生们非常高兴地进行了原地纵跳摸高的原始成绩测试。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方法和用多少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弹跳力了。教师给了学生两周的时间,用什么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这节课上也要求学生用自己决定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咨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跳绳,因为跳绳是最通常、最熟悉的练习方法,有一位学生选择了负重深蹲跳,另一位学生选择了负杠铃(15千克重)站立连续跳,还有一位学生选择了背沙袋连续跳,可是,这样的弹跳力练习只能坚持几分钟就做不动了。教师告诉大家,发展弹跳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经常变换练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持新鲜感,二是方法之间可以起到相互有调节和补充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天天练,但不过量。最后,教师鼓励大家:“今天同学们的练习方法很多,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相信大家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两个星期后的今天,是大家展示自己进步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信心?”“有!”学生的回答是响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运动兴趣的定义、品质和分类。

2.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

3.运动兴趣对于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1.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

2.如何测量运动兴趣的水平。

五、教学指导建议

(一)教学指导

1.整个教学过程不一定局限于仅由教师授课的形式,对于部分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主要让学生来讲。这样一方面对于简单的、学生能够看得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予以掌握,而且还通过课前的备课学会更多的、教材中没有呈现的知识,从而改变了“就教材教教材”的做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主动去思考应该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强调案例教学法,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案例以外,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案例,以启发学生对运动兴趣的认识与理解。

3.采用主题教学和参与式讨论的形式。对于“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个体育教学主题内容(如耐久跑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耐久跑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于跑的兴趣。

(二)学习指导

1.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优质课案例,并学会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的。

2.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3.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与自身的实践结合起来,认真领会运动兴趣的各个品质及不同分类。

(三)教与学的案例

案例1 “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式教学

1.方式:学生参与教的过程

2.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的过程充分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

3.内容: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和效能品质

3.时间:45分钟

4.步骤:

①在讲述运动兴趣的定义、品质和分类等内容之前,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运动兴趣的定义、运动兴趣的品质和运动兴趣的分类三个内容的教学。

②在上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运动兴趣的品质,要求第二组的同学认真准备,并推选一名同学上讲台讲课,讲课时间为20分钟。

③被小组推选出来上课的同学根据本组同学课前合作备课的框架和内容对全班同学讲授相关的内容。

④教师纠正并补充该同学所讲授的相关学习内容。

⑤教师提问学生:该同学的教学是否关注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有关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没有关注到,你认为怎样做更好?(从而把激发学生学习《运动兴趣》这一章内容的兴趣与学生今后到工作岗位上通过体育教学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结合起来)

⑥教师对该同学的教学进行总结式的点评,并强调自己在听该同学讲课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从而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如何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摘要:重视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又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根据现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青少年心理品质兴趣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体育教学、训练的目标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就好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品质这一问题开始受到教育界、体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而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给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少年儿童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运动学校的学生,不同项目,年龄也不相同,例如,体操运动员,较小,在6—12岁;柔道、田径等体能类的运动员年龄较大,在12—18岁。所以,培养良好的爱好和兴趣至关重要。总之,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少年儿童爱“玩”,会“玩”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

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就会增强。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它与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而且,要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全方面培养。 2 良好的爱好、兴趣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构成的,它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

(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_考研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第二章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

运动兴趣参考答案

第三章运动兴趣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2. 有趣 3. 乐趣 4.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5. 乐趣 6. 志趣 7.有趣—乐趣—志趣 8. 精神兴趣 二、单选题 1.C. 2. A. 3. B. 4. D. 5. C. 6. A. 7. C. 8. D. 9. A. 10. B. 三、多选题 1. A.B.C.D 2. A.C.D 3. A.C 4. A.D 5. C.D 6. A.B 7. A.B.C 8. A.B.D 9. A.B.D 四、匹配题 运动兴趣的分类: 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和范围有趣、乐趣和志趣 五、判断题 1.√ 2. √ 3. √ 4. × 5. √6. ×7. ×8. √9 ×10. × 六、简答题 1、何谓运动兴趣,运动兴趣与运动需要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

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 2、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当作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3、简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联系和区别。 答:(1)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在产生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间接兴趣则不然,因为个体对体育活动本身不一定有强烈的兴趣,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将由较多地受直接兴趣影响转向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影响。 (3)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又转化为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又有利于参与者继续从运动中得到乐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这种转化,对于促使个人积极而有效地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 4、简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在体育学习中,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其行为,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加快运动知识和技

浅论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浅论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兴趣是动力的源泉,是干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兴趣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沿用老的教学方法及其他主客观原因导致体育课堂气愤沉闷,毫无新意可言。本文针对导致中学生体育课堂兴趣不高的内外部原因,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激发、诱导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从而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体育体育兴趣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已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 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体育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强健体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其中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目前中学体育课堂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如是说,它不但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其学习和活动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才会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激发运动兴趣形成锻炼习惯

激发运动兴趣形成锻炼习惯 嘉兴市三水湾小学吴昊“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形成了锻炼习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能切实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当今的体育教学现状,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自觉的形成锻炼习惯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一、改变传统模式,激发体育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因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体育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降低,慢慢失去了兴趣,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改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味,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兴趣。设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诱因,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例如:上篮球课,我们可以先问几个问题:“你知道美国的nba吗?”、“你能说出几个nba的球星?”、“他们有哪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有一定基础的和有表现欲望的学生表演一下,教师讲解一定的技术要领,逐渐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投身篮球运动并从中体会篮球带来的乐趣。 二、创设和谐环境,享受快乐体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装纳知识的“容器”,不重视学生的学,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

小学体育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肩负着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与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关键词:兴趣、体育意识、锻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人的运动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造成人智力和体力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因素,这已经影响到我们在校的学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适应行动社会需要。笔者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进行总结,提供给大家探讨。 一、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

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那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开始的要求不宜过高。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要我练习”为“我要练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也逐步形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对相关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需要对自我的锻炼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使学生首先能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在学习长跑项目时,使学生认识到长跑项目对我们自身的好处:可以使人健身、长寿、美丽、聪明……,这样学生对长跑的畏惧没有了,反而产生了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也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培养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1、游戏法。游戏能使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能激发他们上课的兴趣。游戏用于准备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慢跑或几节徒手操的单一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用于基本部分,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内容;用于结束部分,可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条件下身体很快地放松下来,因而游戏法是培养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2、比赛法。即通过竞争决定胜负。中学生好胜心强,为了争胜负,他们往往不顾自己的实际,事事争先,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进行比赛正是他们的最好表现机会,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互帮互助的合作交流、胜负输赢的起伏变化,时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令他们为胜利而欢呼,为失利而流泪。如在练习快速跑时,组织接力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高潮叠起,兴趣盎然,而且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技术。同时,为了下一次比赛能赢,学生会对运动技能、技术、战术和比赛规则等不断追求,刻苦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情境”法。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接受教育。通过讲故事、提问诱导等手段,把学生引入情境;运用有情节的游戏,如做游戏时,请学生当“演员”,引导学生深入角色;也可运用特定的音乐设计情境,播放乐曲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入其境。运用情境教学能使枯燥的教材、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愉快,练得高兴。 4、分组自选自练法。该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爱好或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把练习内容分成若干个作业点,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内容锻炼身体,它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和练习兴趣,该方法多用于选用教材。 5、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分解过程和运行路线与方向,利用挂图等教具,使学生通过看、想、练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自控的能力,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 6、利用辅助器材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加入适当辅助器材。如在新授蹲距式跳远时,学习腾空落地动作,为完成该动作,可采用橡皮筋放在一定高度和远度上,使学生腾空时用头触及橡皮筋,落地前注意小腿前伸超过橡皮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使课上得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运用循环练习进行技术教学法。循环练习一直被用于身体素质训练,把它用于技术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它用于教学时,仍然采用流水作业法去完成技术教学,把完整技术分成若干个作业点去循环练习,这样减少学生对较难动作的恐惧心理,对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有较大作用。但这种方法又相似于分解教学法,同样具有分解法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运用得当。 8、讲解法。讲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的教学方法。讲解动作时,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一些不易理解的复杂技术,由于语言生动形象,学生一听就懂;也可在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如把小步跑比喻成快速下楼梯时脚步的动作;还可以在讲解某动作或体育项目时,先讲它的发展史,讲与它有关的小故事或体育新闻,这样不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9、示范法。示范是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技术结构、要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准确、熟练、轻巧、优美,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自觉性,从而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0、变换条件法。它是通过改变练习的条件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变换身体练习的要素,如速度、幅度、速率等;可以变换身体练习组合形式;也可改变进行身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肩负着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与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关键词:兴趣、体育意识、锻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人的运动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造成人智力和体力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因素,这已经影响到我们在校的学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适应行动社会需要。笔者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进行总结,提供给大家探讨。 一、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那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开始的要求不宜过高。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要我练习”为“我要练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也逐步形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对相关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需要对自我的锻炼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使学生首先能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在学习长跑项目时,使学生认识到长跑项目对我们自身的好处:可以使人健身、长寿、美丽、聪明……,这样学生对长跑的畏惧没有了,反而产生了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也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锻炼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在练习时有关练习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的调节、技术动作的自我纠正、活动的时间长短的安排等方面。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积极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但什么是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由于对新的体育课程中运动兴趣的理解角度的不同,对运动兴趣的功能、价值、内容等认识的不明确,导致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对待学生运动兴趣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翻新,教学情景求“热闹”等表面现象上。因此,在推动体育教学新课程的实施进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理性地审视和反思,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我带着这个问题,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自我锻炼的认识和自我锻炼的情况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 一、对运动兴趣的理性认识 1、运动兴趣的含义运动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体育运动及爱好体育运动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对体育运动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体育运动的选择性态度。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运动需要有关。学生只要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体育运动的倾向,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 2、学生运动兴趣的特征首先,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广泛性,也就是学生运动兴趣的广度。运动兴趣的广度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兴趣十分狭窄,对大多数运动项目没有热情,只对少数甚至是个别运动项目有兴趣;而有的学生运动兴趣十分广泛,只要能接触到的运动项目都表现出及大的兴趣,总想试一试。其次,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倾向性,也就是学生运动兴趣所指向的是什么运动。如有的人对篮球感兴趣,有的人对武术感兴趣,有的人对健美操感兴趣等。 3、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功效性,也就是指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中产生作用的大小。有的人的运动兴趣只停留在思想上,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有的人的运动兴趣则不然,它能推动一个人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4、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运动兴趣持续的时间和巩固的程度。有的人的运动兴趣是持久而稳定的,这种人一旦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就会始终保持而且长期不变,还会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而有的人的运动兴趣极不稳定,经常会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但不能持久,会经常改变。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课题概述】 喜欢体育活动、乐于运动是大多数学生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该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但是,学校体育专家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则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我想通过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探究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因素,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研究目标】 1、通过“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来转变厌学情绪,切实转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研究,寻求和探索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总结体育课教学经验,为相关课题研究与加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策略。【主要措施】 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体育新课改”的模式,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其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逐渐地产生一种拥有健康体魄的愿望。同时,教师循序渐进地、因势利导地利用多种方式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肯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前提下,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起劲,学生们掌握运动技巧、技能的欲望愈强,那么,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示范带动,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一般采取讲解示范的方法进行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美规范的

(完整版)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理论课试题 1、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 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___c___活动。 A、生产 B、劳动 C、社会文化 2、现代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__c____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中学体育 B、大学体育 C、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是指通过体育课教学、__c___和训练以及运动 竞赛等形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过程。 A、早操 B、课间操 C、课外体育锻炼 4、群众体育是指广大国民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调节精神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___b___活动。 A、经济 B、体育 C、商业 5、体育的功能包括___a___、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A、健身功能 B、健美功能 C、健康功能

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 b 为基本手段, 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A、合理营养 B、身体练习 C、体育竞赛 7、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 康,掌握体育三基, a 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具体实现的。 A、培养道德品质 B、提高运动水平 C、提高身体机能 8、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c 、课余体育活动。 A、体育训练 B、体育竞赛 C、体育课程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 去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 a 和竞赛。 A、运动训练 B、理论教学 C、基础练习 10、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b ”名言。

第四章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知识讲解

第四章动机、需要与兴趣 一、单选题 1.小学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老师的爱,这说明是小学儿童的()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2.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3.喜欢看电视、听故事并向成年人题为“为什么”,这是儿童的()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4.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5.“需要层次说”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马斯洛 D、冯特 6.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活动需要 7.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相联系 A、交往水平 B、认识能力 C、情感状态 D、意志水平 8.社会交往需要属于()需要 A、安全 B、归属和爱 C、尊重 D、自我实现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 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 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11.表示兴趣在持续时间上的特性是() A、兴趣的广度 B、兴趣的稳定性 C、兴趣的效能性 D、兴趣的灵活性 1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13.个性心里倾向性主要包括() 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B、能力、气质、性格 C、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4.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15.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16.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17.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8.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动的内驱力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目的性 B、需要具有方向性

体育教学论文兴趣引导论文:浅议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论文兴趣引导论文:浅议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 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多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材及活动内容贯穿了体育教学中,课中的活动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笔者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上着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兴趣激发;兴趣引导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学生健康地成长。分析发现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下面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1.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

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大纲中,学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耐力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

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 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2. 3. 4. 5. 6. 7. ABCD 8. 9. 10. 11. 13. 14.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 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 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在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学生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爱好。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兴趣是对一定对象的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两者虽有不同,但兴趣常常和相应的爱好相联系,兴趣可以独立于爱好而存在,而爱好却常以兴趣为前提。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作为体育教师或教研室(组),要想把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应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要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心理学认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要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学习的需要。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所以,应向学生介绍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和清华大学总结的“八减一大于八”的经验,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二)升学的需要。上大学,对中、小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育部对1981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指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规定》还指出:“从1981年起,中学应对高中新生建立学生档案,要把学生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情况记入健康卡片,归入学生档案,供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规定,重点中学招生将加试体育。这些规定都是为了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三)就业的需要。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能考入高等学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仅占4%左右,绝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都面临一个就业的问题。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就业问题又难以马上全部解决,这样就业又有一个先后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招工单位对招工对象又必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就具有优先被录用的有利条件。(四)增强体质的需要。健状的体魄不仅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脑力和体力劳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体质。这个浅显的道理,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二、开展体育活动,要选择有吸引力的项目和内容。 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的”,而往往是由于某些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内容“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这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捉迷藏”,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跳猴皮筋”容易产生兴趣一样,他们并不是首先从意识上感到需要,而仅仅是被这些活动本身所吸引,兴趣盎然地参加这些活动。当然,学生对某一或几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可以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以及学校体育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通过一定的形式,是可以逐步扩大学生的兴趣的。 三、通过形象美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青少年对于美的形象一般都具有好感和羡慕,以至追求的心理特点。在各项体育运动中,许多动作都具有矫健的造型美。这种美的造型,我们从许多雕塑、摄影等艺术中经常都可以看到。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请优秀运动员来校作表演,组织学生观摩比赛,看体育电影、录相、图片、画册,以及体育教师的优美示范等等,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某一练习和某个动作发生兴趣。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组织他们试一试、练一练,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爱好。 四、注意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长时间的单一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因此,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青少年及儿童的练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