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项羽之死》 教学案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案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结合课文语境和做课文后相关练习,重点积累实词(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以为、向、期、被、遂、靡、为、会、辟易、伏、)、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无以”固定句式)。

4、联系旧课文,分析比较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5、联系历史事实及课文内容,客观评析历史人物。

6、探讨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二、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课境积累重点实词

(直南走父绐北卒决

死为向期被遂靡会辟

易伏)和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无以”固定句式)。(重点)

2、通过情节分析,评价人物形象。(难点)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然后口头翻译各段,大体理解各段所写内容。

3、结合课文语境和做文后相关练习,重点积累实词(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以为、向、期、被、

遂、靡、为、会、辟易、伏、)、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无以”固定句式)。

二、预习提纲:

1、借助文下注解和《赢在课堂》了解文学常识

2、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3、通过诵读全文,分别用一句间短的话概括出各段所写内容。

三、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来品读《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来看看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和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预习检查(3分钟)

1、阅读资料及课本注释,由个别学生口述文学常识,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A、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B、《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C、史书体例:

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

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以下注音,学生改正加点字注音错误:

垓(ɡāi)下乌骓(zhuī)马数阕(kuí) 麾(huī)下自度(duó) 五千骑(qí) 能属者田父(fù) 溃(kuì)围美人和(hè)之斩将刈(yì)旗瞋(chēn)目叱之十余创(chuànɡ)披靡(mǐ) 怜而王(wànɡ)我潦(lǎo)缩长檥(yi)

3、抽个别学生分别用一句间短的话概括出各段所写内容,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教师点拨预设(1分钟):

“阕”读què;“骑”读jì,“父”读fǔ;“创”chuānɡ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的困境。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三、出示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1、学生独立翻译第一段,并解释下列各句括号前的词的意思和用法( 4分钟)

A、项王军()

B、岸土赤而壁()立

C、项王则夜()起

D、自为()诗曰

E、常幸()从

F、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G、地方()千里 H、项王泣()数行下:

I、平明()天亮 J、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K、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L、问今是何世,乃()

M、力拔()山兮气盖()世

N、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

学生自学展示( 2分钟):

(A、名词—动词,驻守) B、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C、名词——状语。在夜间)(D、作)(E、受宠幸)(F、情绪激昂)(G、地/方:土地方圆)(H、眼泪)(I、平旦)(J、定语后置)(K、副词,仅仅、只)(L、副词,竟、却)(M、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N、“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文言句子的翻译:( 3分钟)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3、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2分钟)

第一句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需要断句。翻译:汉军以及诸侯的军队包围了项羽,达数重之多。(原句的“数重”应该是补语)第二句翻译:汉军把楚人

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第3句属于省略句,省略“于”字。

驱动性问题2、学生独立翻译第二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4分钟):

(一)、解释下列各句括号前的词的意思和用法

1、直夜溃围南()出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田父绐()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6、此天之亡()我

7、今日固( )决( )死

8、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 9、愿为诸君快( )战

10、遂()斩汉一将 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二)、说出下列句式名称并翻译:

1、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2、耳汉骑追者数千人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此项王也

6、然今卒困于此

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点拨( 3分钟):

(一)、1、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2、、属:随从. 3、绐:欺骗. 4、东: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5、身: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6、亡:使动,使……亡 7、固:本来;决:必定 8、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9、快:痛快地 10、遂:连词,于是 11、连词,于是

(二)、1、2、3句:定语后置句;4、5句:判断句6、被动句

(三)、驱动性问题3(3分钟)

1、学生重点翻译,然后讨论交流: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2、学生讨论交流,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然后归纳出一词多义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亡国破家相随属

(5)、屈平属草稿未定衡少善属文。

(6)、属予作文以记之。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2分钟)

1、重点翻译: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2、(1)、随从(2)、类(3)、这鞋、这类或们(4)、一个接一个(5)、通“嘱”,写作(6)、通“嘱”,叮嘱

驱动性问题4、学生独立翻译第三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4分钟):

(一)、解释下列各句括号前的词的意思和用法

1、期()山东()为三处

2、汉军皆披靡()

3、辟易数里()

4、亡()其两骑耳

5、骑皆伏()曰

6、与其骑会()为三处

(二)、重点虚词:

乃:(1)、项王乃大惊曰:于是(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4)、汉军乃觉之:才

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点拨( 2分钟):

(一)、1、期:期:约定。东:山的东面2、披靡:溃散 3、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4、亡:失去 5、伏:通“服”,心服 6、会:动词,聚集(二)、乃:(1)、于是(2)、就

(3)、副词,仅仅、只(4)、才

驱动性问题5、学生独立翻译第四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4分钟)

(一)、解释下列各句括号前的词的意思和用法

1、乌江亭长檥()船待

2、地方()千里

3、亦足王()也:

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5、籍独()不愧于心乎

6、吾知公长者()

7、所当()无敌

8、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 9、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0、若( )非吾故人乎: 11、吾为( )若德

(二)、说出下列重点虚词的用法或意思

( 1)、项王则()夜起:(2)、以()故汉追及之(3)、无以()渡(4)乃分其骑以()为四队:(5)、于是()项王大呼:(6)、项王瞋目而()叱之()(7)、是()何楚人之()多也:(8)、天之()亡我(9)、我何渡为:(10)、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说出下列句式名称并翻译: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2、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3、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5、籍独不愧于心乎?

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点拨( 3分钟):

(一)、1、通“舣”,使船靠岸2、地、方:土地方圆3、名词作动词,称王4、西:名词作动词,西征5、独:难道6、长者:有德行的人7、当:遇到8、独:单9、身:自身;被;遭受;创:伤 10、若:你11、为:送;德:人情独:

(二)、(1)、于是(2)、因此(3)、没有……的办法(4)以:相当于“而”;为:成为(5)、在这时(6)、而:表修饰;之:代词(7)、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8)、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10、连词,况且11、连词,况且

(三)、1、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以(之)赐公。3、省略句,指(于)王翳曰4、固定句式,何……为,表疑问:5、独……乎,固定句式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项羽的形象特征,并说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2、联系旧课文,比较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3、联系历史事实及课文内容,客观评析历史人物。

4、探讨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二、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比较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学习难点:

探讨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三、预习提纲

1、复述故事情节。

2、用几个词概括项羽的形象特征,并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四、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抽学生简要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学生反馈预设:

内容,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之战——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写自刎乌江

2、抽学生简要概述项羽形象特征。

学生反馈展示预设:项羽是一个多愁善感、自负、勇猛善战、知耻重义历史人物形象。

(三)、出示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1、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文第一段,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并从这些动词中分析出项羽的性格特点,用形容词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2分钟)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教师点拨(1分钟):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教师精讲预设:(1分钟)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驱动性问题2、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文第二段,从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语中分析其所表达的意思,并从中分析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点,用形容词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2分钟)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教师点拨(1分钟):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

教师精讲预设:(1分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

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驱动性问题3、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文第三段,找出表现项羽行动的动词,并从中分析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点,用形容词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2分钟)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教师点拨(1分钟):

项羽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三次行动:——大呼、驰下、斩将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精讲预设:(1分钟)

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一个多愁善感、自负、勇猛善战、知耻重义历史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非常精彩!

驱动性问题4、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文第四段,然后思考回答: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其中表现出项羽什么性格特点?最后互相交流(3分钟).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教师点拨(2分钟):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驱动性问题5、请同学们根据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然后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分钟).

杜牧《题乌江亭》

胡曾《乌江》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咏项羽》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教师点拨:(2分钟)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胡曾《乌江》: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王安石《乌江亭》: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咏项羽》: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教师精讲预设:(2分钟)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且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驱动性问题6、请同学们以李清照的《咏项羽》为例,对照课文作讨论: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有什么不同?(4分钟)

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点拨(2分钟)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教师精讲预设:(2分钟)

我们已经从《项羽之死》这篇散文中把握了项羽的形象,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心中都应该有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我们通过对比李清照的《咏项羽》和课文的赏析可知:

李清照的《咏项羽》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可见,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

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驱动性问题7、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有什么用意。(2分钟)

学生自学、交流展示及教师点拨:(2分钟)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千百年来活跃于人们的记忆里,在"秦灭汉兴"这一历史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更是以项羽为代表.司马迁为什么要以创造性的史书体例把项羽列入"本纪"之中呢?就其著述《史记》宗旨上看无非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创作的主观命意上要作到"布闻圣德、褒贬善恶,记功表贤、明训垂戒";二是在传记的文学特质上要体现"饱蘸情感、形象丰满,春秋笔法、娴于互见";三是在作品的客观实效上要达到"英雄成败、后人评说,千朝野史、事迹远播".

五、学生反思总结:

1、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情节、动作、语言等)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2、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

3、艺术手法:对比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部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 1.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二、古今异义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 ..皆泣

《项羽之死》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1、《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3、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所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人教版选修高二《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本文文言知识浅显不艰涩,积累起来不是很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把握。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其中项羽这一人物生动形象,情节分明紧凑,颇能吸引学生。鉴赏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教学就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应该能顺利愉快进行。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总的来说,文言功底还不扎实,实词、虚词、句式等各方面还需认真积累归纳,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复朗读文本才能品味其中精妙。鉴于此,我计划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文本,品味探究语言,贴近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概况项羽性格特点。 2、品评本文优美的语言。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历史,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2、联系写作,感受英雄的悲壮和无奈,发表关于英雄的看法。 学习重点: 概况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学习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史记》曾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它的悲剧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同时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争论——项羽是英雄还是懦夫?应该自刎还是应该渡江?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项羽之死》,一探究竟。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授课过程 (一)相关知识介绍 1、司马迁简介 2、《史记》简介 3、项羽简介 (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史记》和项羽的相关知识,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 (二)学生小声朗读,自学课文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分类(重要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出重点基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如重要句子的翻译等)。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梳理本文基础文言知识) 1、学生展示分类整理的重点基础知识,相互补充。 2、教师用多媒体明确重点基础知识。 三、朗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概括情节 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复习刚才所讲文言知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明确: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悲歌慷慨)东城快战(东城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拒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2-12-03 12:51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设计者亳州二中冀凤海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二年级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分析作者个性化的笔法,分析形象,探究意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的文意疏通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分析形象、探究意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2、通过学习,学生提高根据文本分析品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评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美读文章,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播放歌曲霸王别姬(慷慨激昂)

引出项羽——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视项羽为英雄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勇冠三军,诸侯莫敢仰视 彭城之战以三万破五十六万,天下为之惊骇 但不少人说他是残暴的武夫 坑杀降卒二十万冤屈魂绕新安城 纵火秦宫咸阳城大火三月而不绝 残暴的武夫?多情的英雄? 今天我们继续跟着司马迁的笔触通过学习《项羽之死》更加全面认识的复杂的项羽。 二总体感知理解了多少 快读文章,简单概括概括这部分文字都刻画了那些场景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细读文本鉴赏形象 1、垓下之围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太史公是怎么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来塑造项羽的什么样的形象的。首先来共其读第一段,并注意在面对四面楚歌时的项羽有何表现 学生齐读…… 师(简单评价朗读)夜闻四面楚歌,项羽有何表现?找出关键动词

惊——起——饮——歌——泣 师起兵八载,未曾一败的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处境,泣数行下?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中又包含着项羽怎样的情感呢? 英雄末路儿女情长 师哪儿有直接表现? 《垓下歌》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垓下歌》 学生读,简单评价,要读出壮、无奈、悲凉 学生再读、范读 师司马迁除了通过描绘项羽的动作、悲歌之外,还写了些什么来烘托面对四面楚歌时项羽的悲凉呢? 左右皆泣莫敢仰视——侧面烘托 2、东城快战 师我们看,作者就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下面我给你们几分钟时间,阅读东城快战这一部分,看司马迁是怎么通过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 同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请找出正面描写项羽的地方(语言、动作) 田夫的欺骗轻信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多次)自负,刚愎自用/不知自省 为君快.战,必三胜之匹夫之勇/证明自己(自尊)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语文组黄明霞 【授课年级】高二(6)班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下午第1节 【授课地点】录播教室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高二第一学期上,学生已经学完了五本必修教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对于文言文学生学生还存在一定心理上的畏惧与隔膜心理,在课文阅读上常常存在阅而不读,读而不知,背而不明的情况,文言阅读课常常觉得枯燥又无奈。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过《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基于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了解,在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上就有了比较大的兴趣和把握。《项羽之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了解项羽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设计思路 1.在赏析《项羽之死》之前,先给学生发了《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全文。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去理解课文。 2.以屠洪刚的歌曲《霸王别姬》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3.分析“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中项羽的形象特征。 4.探究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的原因,体会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四、渗透德育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体会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探讨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学习法:课前让学生搜集与项羽有关的资料,为本节课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做准备。 2.讲授分析法:通过三个重要场面的讲授分析,让学生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培养学生对英雄人格的欣赏,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七、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合作探索为辅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 教学案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结合课文语境和做课文后相关练习,重点积累实词(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以为、向、期、被、遂、靡、为、会、辟易、伏、)、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无以”固定句式)。 4、联系旧课文,分析比较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5、联系历史事实及课文内容,客观评析历史人物。 6、探讨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二、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课境积累重点实词 (直南走父绐北卒决 死为向期被遂靡会辟 易伏)和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无以”固定句式)。(重点) 2、通过情节分析,评价人物形象。(难点)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然后口头翻译各段,大体理解各段所写内容。 3、结合课文语境和做文后相关练习,重点积累实词(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以为、向、期、被、

遂、靡、为、会、辟易、伏、)、虚词(乃、以、且)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无以”固定句式)。 二、预习提纲: 1、借助文下注解和《赢在课堂》了解文学常识 2、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梳通词句。 3、通过诵读全文,分别用一句间短的话概括出各段所写内容。 三、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来品读《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来看看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和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预习检查(3分钟) 1、阅读资料及课本注释,由个别学生口述文学常识,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A、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B、《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五篇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五篇 教学思路篇一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 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 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 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利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重点与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微课授课等 教学教程 一、用音乐《霸王别姬》创设情境 二、导入 看图猜成语 这些成语都和项羽有关。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段则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今天,让我们跟随司马迁的文字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三、展示目标 同学们齐读目标 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四、文本探究 (一)教师设问:虞姬自刎足见其对项王的感情,那么项羽是不是一个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的人呢?让我们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这一问题。 (二)由于很多同学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我们先通过微课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展示微课 (三)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项羽是否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细节阐明理由。讨论时间5分钟。 (四)学生分观点展示理由 观点一:项羽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 1、歌 明确:《垓下歌》表现了项羽对虞姬和宝马的不舍和分别的无可奈何,体现了“情”。 2、泣 明确:体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3、瞋目而叱之 明确:表现项羽的勇武神威。 4、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明确: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深入探究 在楚汉战争中,说起项羽就不得不提刘邦,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刘邦如果面临这样的绝境,他会不会选择独自渡乌江? 预设材料:刘邦对其父亲和儿女的态度。目的是加深对项羽义的精神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咏项羽》吗?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失败了,但李清照仍评价他为人杰,是鬼雄,足见其性格中的闪光点。作为普通人,项羽的长情值得虞姬追随,他的勇猛和知耻重义值得将士们追随。 观点二:项羽不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 1、天之亡我 明确:极端自负,不自醒 2、田夫绐,左 明确:失民心 拓展探究 你还知道作为政治家的项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1、《鸿门宴》优柔寡断 2、刘邦的评价不善用人 3、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民心 4、杜牧《题乌江亭》缺少包羞忍耻之心 小结:可见项羽性格中的自负、不善笼络人心、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都可能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 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必修课的文言文和选修课的文言文在“文”和“言”的处理上是有区别的,选修课文言文重在欣赏,以“文”为主,适当处理“言”。作为高二的学生有一定

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加上本文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故事情节强,项羽又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引导,学生们会乐于对文章进行探究。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语文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 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 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 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 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 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 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 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 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

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项羽之死》教案 长版

《项羽之死》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理解第1段。 一、导入: 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今天,我们要走近项羽,了解这位昔日的霸王······ 二、简介: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学问,特殊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殊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详情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猎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老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选择。经整理而选择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选择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怀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学问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老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项羽之死》课堂教学设计且叹且歌赏悲剧亦悲亦壮绘英雄

《项羽之死》课堂教学设计且叹且歌赏 悲剧亦悲亦壮绘英雄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仔细阅读文本,梳理并概括文章情节。 3、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赏析人物形象。 4、结合相关评论,探究人物悲剧形象的美学意义。 【学习重难点】解读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生死选择所折射出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部《史记》就是一部悲剧人物的画廊,而项羽绝对是这个画廊中最悲惨的一个。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在他的人生末路,遭遇了怎样的毁灭呢? 虞姬爱人不保(爱情) 田父民心不保(民情) 八千骑与乌骓江山不保(战情) 亭长故乡难回(乡情) 吕马童朋友不保(友情)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有着性格缺陷又败得一塌糊涂的人列入写帝王的本纪呢?让我们从今天的课堂中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情节概括——理其事 司马迁特别擅长在场景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请一同学点评大家的答案。 霸王别姬、夜帐泣饮、夜帐悲歌、垓下泣别、四面楚歌、垓下楚歌 东城快战、东城溃围、溃围之战、作战溃围 生:四面楚歌和垓下楚歌不行,垓下泣别更好。溃围之战、作战溃围就没有东城快战好。 生:我觉得概括最好是以项羽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概括更好。 垓下泣别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片段诵读——感其情 师:大家概括的太好啦!在这几个场景中,大家先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最能体现项羽性格的句段来分享。 生:老师,我最喜欢的是《垓下歌》,我觉得最能体现项羽的侠骨柔肠。(生范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字正腔圆,语调高低起伏,从他动人的诵读中,我似乎感受到了英雄末路时的感慨与悲伤。 生:我觉得这里不仅仅要读出悲伤,虞兮虞兮奈若何,应该要读出无奈的意味。生范读。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今天店铺为大家准备了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板书: 项羽之死 垓下被围铁汉柔情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居功自傲、不得民心决战快战

自刎乌江重义知耻 宁死不屈 心地仁善 《项羽之死》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高二年级的一篇选修课文,而我本课的教学对象却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是文科实验班的孩子,语文基础水平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古文基础仍薄弱,尤其是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法现象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字词教学、疏通文意仍是必需的,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解决不能丢。因此,我主要采取了预习阶段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课堂有针对性解决的方法训练学生。 另外,文科实验班孩子语文学科思维相对活跃,对于问题的思考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课堂主体主要采用了师生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预习课需自主预习课文并根据学案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项羽之死》效果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 ɡāi ) 乌骓马( zhuī ) 数阕( què ) 美人和之( hé ) B.麾下( huī ) 五千骑( qí ) 田父( fù ) 斩将刈旗( yì ) C.自度( duó ) 能属者( zhǔ ) 溃围( kuì ) 瞋目叱之( chēn ) D.檥船( yǐ ) 十余创( chuànɡ ) 披靡( mǐ ) 怜而王我( wànɡ ) 效果分析:错误率12.50%。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士卒。 D.马童面.之面:面对。 效果分析:错误率0%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效果分析:错误率33.93%。此题错误率最高,学生还是对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分辨不清,尤其是同为方位名词时,语法知识有待加强。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 ..为三处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D.我何面目 ..见之 效果分析:错误率14.27%。 5.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宾语前置句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④所当者破——被动句 ⑤有美人名虞,常幸从——状语后置句 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三.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常以成败论英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几多豪杰,几多枭雄,就因为功业未成,身死人手,从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后世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历史地位,甚至被岁月的尘埃无情淹没,但有一人,却傲然凌驾于成王败寇的规则之上,虽然昙花一现,兵败身死,却得到后世万千人的景仰,出局依然是英雄,这个人就是——项羽。 2、上节课疏通了文意,梳理了情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 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课文里边的重点字词句。(5分钟) 幻灯片出示检查,小组同学自由回答。 4、看视频,进一步了解项羽。 5、一生狂傲乃西楚霸王,怎知那垓下歌竟是绝唱。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认输却不甘心,把失败归咎于上天,你同意吗?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过失,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6、小组讨论分析项羽性格。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成果,展示项羽性格 ⑴多情善感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⑵骁勇善战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时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 更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其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

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较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三个经典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并客观评价项羽,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以读促写,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品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基础。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第一篇: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

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