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

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

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
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P3: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P53: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3.社会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种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原理,暨社会运行中有规律的模式。

4.文化P66: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产品的综合。

5.文化堕距P68:由相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6.主文化P69: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P69: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P70: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吧抵制和对抗。

9.文化震惊P76: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10.文化中心主义P76: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11.文化相对主义P76: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2.文化模式P75: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13.社会化P109: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4.基本社会化P116: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15.预期社会化P117: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16.发展社会化P117: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17.逆向社会化P117: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18.再社会化P117: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9.代差P127: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20.个体化P128: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21.社会角色P155:指与人们的某中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

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组织或群体的结构基础。

22.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相互补充的角色。

23.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与他要扮演角色之间差异,社会期望与实际扮演情况间的差异。

24.社会互动P136: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5.集合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动。

26.社会群体p169: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27.群体凝聚力P173: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8.群体规范P174: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建立的一种标准化概念。

29.群体内部关系P175: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0.群体分化P176:指群体功能专门化和群体地位多样化。

31.群体冲突P177:指同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不同群体成员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人相互排斥和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32.初级社会群体P171: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33.社会组织P208: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34.组织目标P213: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35.组织结构P217: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36.组织管理P228: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以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37.科层制P229: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38.社会分层P275: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39.社会分化P277: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40.社会地位P276: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41.社会流动P297: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42.社会多元分层结构P287: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

43.社会设置:指在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44.社会设置创新:社会设置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都会经历创立、稳定、创新、变迁与消亡的过程,社会设置创新指改变原有设置以满足变化的人类生活需要,适应变化了的系统环境的新的设置形式。

45.政治设置:通过权力机构、国家机器等对社会群体、集团的活动进行协调、监督与控制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46.教育设置:教育过程中所确立的原则、设立的规范体系和组织体系、设备设施等的综合。

47.社区P233: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活动区域。

48.虚拟社区P249: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活动场所。

49.社区建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功能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50.城市化P338: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进程。

51.社会变迁P305: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52.社会现代化P311: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53.社会问题:指影响社会成员(全部或大部分)的共同生活,妨碍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引起社会普遍关注,需要动用社会整体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54.社会控制P399: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55.社会越轨P412: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填空或选择】

1.社会的功能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和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2.评价社会发展的原则有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

3.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是人口、生态环境、经济条件、制度条件、文化和心理条件。

4.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是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

5.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

6.社会化的条件是生物基础条件:正常的人脑和外在的社会环境,主体是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

7.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注意用事例进行区分)P160-162

8.社会互动的维度包括向度(互动所形成关系的性质)、深度(互动双方相互影响的程度)、广度(互动的范围)、频度(单位时间内发生互动的次数)。(括号内理解即可)P137-138 9.社会互动的类型从利益角度区分包括合作、竞争、冲突;从地位角度区分包括强制、顺从、顺应。

10.组织目标评估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和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P216-217

11.组织目标的特征包括社会性、一致性、层次性、差异性和明确性;制定原则有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选择原则。

12.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三大)理论传统分别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P280-285

13.合理社会流动的两大原则是自获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

14.社会设置的特征是可重复性、集体性约束和自我维护性。

15.社区的四要素是地域(场域)、人口、共同的利益和人员互动;社区的功能包括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参与功能和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16.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特征包括交错性、伴生性和复杂性。

17.社会控制的特征包括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多重性和闭环性。

【简答】

1.社会学学科创立背景?学科地位?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①创立背景

(1)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使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等发生变化。

(2)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孔德——社会物理学)。

②学科地位(历史演变)P21

(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

(4)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5)共通说(20世纪30年代由孙本文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

(6)20世纪70年代,魏镛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分类,认为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处在并列的地位。

(7)20世纪80年代中期,郑杭生提出社会学属于第二层次综合性社会科学。

③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21-24

(1)社会学——历史唯物论: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社会学——弹壳性社会科学: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3)社会学——其它综合性社会科学: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5)社会学——分支社会学: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②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③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④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⑥社会系统使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3.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的关系?

①区别:理论社会学重视基础研究,具有认知性、原理性等特点;应用社会学注重应用研究,具有应用性。

②关系:理论社会学指导应用社会学(实践),没有应用社会学(实践)支撑的理论社会学是空洞的。

4.考查和研究社会的角度?

①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②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③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

5.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

①过程

(1)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3)成人继续社会化。

②内容

(1)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2)道德规范的学习。

(3)角色扮演的学习。

6.早期社会化的条件和困境?

①条件

(1)稳定和规范的价值体系。

(2)令人敬佩与信服的社会权威。

②困境

(1)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失范。

(2)青少年个体特点:①心智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力②模仿能力强。

(3)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工作单位)的引导方向的不同。

7.社会角色的特点?P155-156

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8.社会角色的类型(区分)?P156-157

①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

(2)自致角色:①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角色由血缘关系决定(先赋角色)②现代社会中,自致角色包括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

(3)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区分相对的。

②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1)规定性角色: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

(2)开放性角色: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③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1)功利性角色:商人、企业家、经理等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赢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2)表现性角色: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

④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9.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P158(笔记与书本冲突)

①角色的确定(认同)。

②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③对角色的领悟。

④角色实践过程。

10.社会互动主要理论?P147-154

①符号互动理论。

②拟剧论。

③本土方法论。

④人际互动论。

⑤参照群体理论。

⑥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⑦社会交换论。

11.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互动?P142-143

12.集合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典型例子?

①概念: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

②特点

(1)人数多。

(2)无组织。

(3)主体间相互依赖。

③典型例子

(1)恐慌。

(2)谣言。

(3)流行。

13.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功能、类型?

①概念P169: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②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③功能(什么鬼!!!)

④类型(区分)P171-173

(1)按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依据群体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4)按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以及性质可以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14.群体凝聚力的条件(层次)?P174

①人际吸引。

②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③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

15.社会群体冲突的管理?P178-179

①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冲突。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紧密联系在拓宽人们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社会容易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②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群体冲突化解机制。

(1)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各种社会群体矛盾与冲突及产生原因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分析,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把握矛盾、化解矛盾,着眼于提升协调群体冲突的能力。

(2)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3)要高度关注利益分化对各种群体冲突的诱发作用。

(4)要关注价值观念多样化对于各种群体冲突的诱发作用。

(5)要积极推进冲突以及冲突协调的制度化建设。

16.初级群体的概念、特征和功能?P171/180-182

①概念: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②特征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4)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③功能

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17.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特点、影响?P182-184

①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趋势(特点)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②初级群体衰落的社会影响

积极意义

(1)初级群体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消极影响

(1)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社会支持网络。

(2)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

(3)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人们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这成为现代社会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18.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分类?

①概念P208: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特征

(1)有特定的目标。

(2)有相对固定的成员。

(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4)有明确的权威体系。

(5)组织系统的开放性。

(6)一定的物质基础。

(7)与初级群体比较:非人格化特征。

③构成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④分类(区分)P211-212

(1)以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以组织谋求的顺从方式为基础的分类: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道德型组织。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5)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

(6)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

19.组织目标的概念、特征、制定和实施原则?

①概念P213: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②特征

(1)社会性。

(2)一致性。

(3)层次性。

(4)差异性。

(5)明确性。

③制定和实施原则P214-215

制定原则

(1)互惠原则。

(2)评估原则。

(3)选择原则。

实施原则

(1)选择适当的机会实施目标。

(2)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监督检查。

20.影响组织目标实现因素?P215-216

①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

②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

③组织参与者目标的影响。

21.组织管理的概念、对象和发展历程?

①概念P228: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以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

②对象

(1)内部:科学、合理、高效。

(2)外部:了解、协调。

③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00-1930):泰罗(泰罗制)、法约尔、韦伯(科层制)。

(2)第二阶段(1930-1960)

(3)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

22.科层制的概念、特征?P229-230

①概念P229: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②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明确的职权等级。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5)量才用人。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23.官僚主义的表现?P231

①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

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下级痛痒、“一言堂”及命

②科层制产生的官僚主义

(1)浮夸习气。

(2)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

(3)繁文缛节、文牍主义。

(4)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24.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P297-300

①概念P297: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②类型P298

(1)根据纵横向度: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2)根据参照基点:同带流动(一生中流动)/异带流动(代际流动)

(3)根据流动原因: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

③影响因素P298-300

(1)个人条件:先赋条件/自获性条件

(2)社会条件:就业制度/职业声望

25.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三大)理论传统?P280-285(自己看书理解贯通)

①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②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③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26.合理社会流动是什么?原则?意义?P300-302

①合理社会流动能够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流动。

②原则P300

(1)普遍性原则

(2)自获性原则

③意义P301-302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杰出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

(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并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27.刚性结构、弹性结构的特点?P288-289

——刚性结构

①如果各个分层地位高度相关,而且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时间顺序,则暗示着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某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

②刚性结构同时意味着多元分层标准高度重合,亦即用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果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③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

④刚性结构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着人们的层间交往。

⑤刚性结构极有可能形成社会断裂带,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冲突。

①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②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

③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为只能算做相对劣势。

④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

⑤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28.社会设置的概念、构成和特征?

①概念:指在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②构成

(1)社会价值观(思想基础)

(2)社会规范体系(设置的内容):社会习俗/规则/道德规范和宗教/法律

(3)权威与地位结构(运行条件)

(4)社会机构与设施

③特征

(1)可重复性

(2)集体性约束

(3)自我维护性

29.社会设置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社会设置是社会制度中观层次上的表现,不同于宏观的社会形态与微观的组织内部制度。

30.考察社会设置角度(功能耦合网)(如何理解社会设置)?

31.教育/政治设置的功能?

教育设置的功能

①传播文化、技能、知识。

②社会的重要手段。

③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④增进社会凝聚力。

⑤扩大民族文化遗产。

政治设置的功能

①公共秩序维护与制定。

②权力的分配。

③组织、集团间的协调。

④违规者的制裁。

32.社区的要素、功能?

①要素

(1)地域(场域)

(2)人口

(3)共同的利益

(4)人员互动

②功能

(1)服务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参与功能

(4)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33.什么是社区建设和为什么要社区建设?

概念&原因: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功能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34.虚拟社区的特点?P249-250

①交互具有超时空性。

②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③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④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35.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P250-251

①差异: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地域空间的界定上。

②联系

(1)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2)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

(3)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36.城市的起源?

①早期:商业性交换场所。

②封建社会后期: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城市复兴的时期(以欧洲为代表)。

③近现代: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37.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理论观点?P340-343

进程P340-342

①古代:出现了较大的城市。

②明清:由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城市。

③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1840-1949):城市畸形发展,传统内地城市衰落,沿海城市迅速膨胀。

④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后)

(1)第一阶段(1949-1957):国民经济恢复也“一五”计划时期,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2)第二阶段(1958-1965):“大跃进”时期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化水平猛增;之后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大幅回落。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大起大落,起

伏很大。

(3)第三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城市化水平在这一时期下降,

(4)第四阶段(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后,开始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理论观点P342-343

(1)小城镇重点论。

(2)大城市重点论。

(3)中等城市重点论。

(4)并举论(现实所采取的路径)。

38.城市文化特征?P352-354

①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②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③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④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和非人情性。

⑤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⑥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⑦城市文化世俗化。

⑧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⑨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39.城市问题?P354-357

40.社会变迁的类型、层次、影响因素与根源相关理论?P305-310

①类型P305-307

(1)从变迁规模划分: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2)从变迁方向划分: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3)从变迁方式划分:渐进的社会变迁和激进的社会变迁。

(4)从人的参与与控制划分:自发性社会变迁和计划性社会变迁。

②层次:研究整体社会形态变迁,研究社会具体层面(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制度/……)

③影响因素P307-308

(1)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人口。

(3)制度

(4)社会价值观念。

(5)科学技术。

(6)经济(决定因素)。

④根源相关理论P309-310

(1)社会进化论。

(2)循环论。

(3)均衡理论。

41.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P317-324

①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和整合。

(1)社会结构的分化。

(2)高度的社会整合。

②理性化。

③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1)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

(3)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

④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1)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增长。

(2)经济结构的改变。

(3)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促进。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⑤城市化。

⑥人的现代化。

⑦全球化。

42.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P329-332

①“迟发展效应”。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和与接受。

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③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43.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体制改革?P333-334

①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②只有改革,才能主动地、有成效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③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自我完善。

44.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①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②社会敏感集团及有识之士的宣传和推动。

③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活动。

④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⑤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⑥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

45.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①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社会问题被长期关注;而社会热点只在其发生的短期时间内被关注。

②性质不同。社会问题是具有危害性的;而社会热点是中性的。

③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问题既有显性又有隐性;而社会热点是显性的。

④涉及范围不同。

⑤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是社会学者和权力集团。

46.社会问题的特质?

①一般性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②特殊性特征:文化差异、群体差异和时代差异。

③持久性和变异性特征。

47.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

①功能主义:社会病态论/社会解组论/亚文化论。

②冲突主义理论:价值冲突/群体冲突/阶级冲突。

③生物社会论。

④标签理论。

⑤心理学相关理论。

48.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特征?

①交错性: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牵连,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另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或是双方互为解决的前提,这就使得社会问题的解决变得十分困难和棘手。

②伴生性: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会衍生或次生出其它的社会问题,有些社会相伴相生,以相互存在未前提,以相互解决为社会问题解决的结果。

③复杂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因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付出一定的社会代价。

49.如何理解社会控制?

①社会控制不能只理解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社会秩序的建立。

②社会控制不能只理解为对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消极制裁作用,也包括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指导。

③社会控制不能只理解为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包括人对社会的控制。

④社会控制不能只理解为宏观上人与社会的相互控制,也包括微观上社会成员的相互控制。

50.社会控制的特征、类型(判断)与功能(意义)?

①特征

(1)普遍性与阶级性。

(2)统一性和强制性。

(3)多重性和闭环性。

②类型(判断)

(1)按控制对象划分: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和对于感情的社会控制。

(2)按功能性质划分: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按控制的性质划分:硬控制和软控制。

(4)按社会控制的作用力方向划分: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5)按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划分: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

③功能(意义)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

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规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地位),限制它们之间的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效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合,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51.社会控制的手段及手段特点、四个环节与三个维度?

①手段及手段的特点

(1)组织控制手段→特点:范围小;实行层级控制;正式的制度化控制。

(2)制度控制手段→特点:正式的制度化控制;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控制全体社会成员。

(3)文化控制手段→特点: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广泛性。

②四个环节: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反馈环节。

③三个维度:力度/刚度/网络致密度。

52.评价社会控制是否合适的三个角度?

①历史角度。

②社会稳定角度。

③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角度。

【开放性论述】

1.社会转型时期早期社会化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2.社会角色扮演效果与个体社会化关系?

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行为及控制?

4.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起到哪些(积极/消极)影响?如何引导和控制初级群体的变化?

5.结合你所了解的社会实际,谈谈社会分层与流动问题?

6.深入了解一种社会设置,分析正负功能?并思考如何降低负功能,提升或增加正功能?

7.为什么社会转型时期要加强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