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三年多来,滁州市认真贯彻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扣“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发展,打好金字招牌,奋力承接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滁州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处于前列,分别排名第4位、第3位和第5位。2011年5月,省政府先后在滁州市召开了全省示范区建设现场会,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园区合作共建工作的充分肯定。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6.1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工业增加值490.9亿元,增长15.5%,增速居全省第1位;财政收入178.9亿元,增长16.7%,增速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1075.8亿元,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5亿元,增长14.4%;外贸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23.8%。

一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

1.组建高规格的指挥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在指挥部领导下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研究解决规划编制、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等示范区建设相关重大问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滁州集中示范园区管委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

2.加强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开发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1313”的奋斗目标(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实现经营收入3000亿元,税收100亿元,开发区开发总面积突破300平方千米),对全市开发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建立目标责任机制。滁州市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每年滁州市对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时间节点、保障措施和责任单位,重点对园区扩容升级、产业发展、政策对接、宣传推介等工作进行部署和推进。

3.建立调度推进机制

按照扁平化管理要求,建立十项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每旬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长会议,强力推动,工作紧紧跟进。建立效能督查机制。根据示范区建设年度计划,每月下达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要点,定期向省“皖江办”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对全市示范区建设组织一次效能督查,跟踪落实,快速推进。

(二)加强园区建设,夯实承接平台

2010年以来,滁州市积极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开发区发展和扩容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绩。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由2009年的11家发展到15家,开发区数量仅次于合肥、安庆,居全省第三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

1.坚持高起点规划

全面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5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规划面积由200平方千米扩大到542平方千米,9家县属省级园区扩区规划已全部上报省政府。委托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全面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如苏滁现代产业园委托新加坡邦城和澳大利亚TRACK规划设计院,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36平方千米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12平方千米控制性规划、核心区设计、22个专项规划编制和清流河景观设计。

2.大力推进合作共建

目前全市已签订各类合作共建园区项目36个,启动规划和建设项目31个,入驻企业350家,开工项目300个。其中,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安徽省合作共建园区的典范,已签约引进项目30个,协议引进资金约160亿元。

3.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各开发园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导、适度超前、综合配套的原则,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10年以来,15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新增开发面积达110平方千米,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208平方千米,共新建安置房47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10万平方米。

4.全力打造特色园区

为了加速产业集聚,提升园区的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滁州市开展了“百园培育”行动计划,计划通过3~5年努力,全市建成100个左右专业特色园区,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园中园6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20个,其他专业特色园区20个。

2013年,全市15个省级以上园区新增开发面积25平方千米,累计开发面积达220平方千米,入园企业数达2800家。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市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1%,是2009年的3.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同比增长27%,是2009年的3倍;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同比增长38%,是2009年的3.5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30亿元,同比增长40%,是2009年的4.8倍。2013年6月,省政府在滁州市成功召开了全省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规划建设现场会。

(三)加强对外合作,突出招大引强

近年来,滁州市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承接产业转移增添了一块“金字招牌”。滁宁同城化加快推进,正式成为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会员城市,两市高层互访不断,连续三年签署合作项目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产业对接、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成果。全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合滁快捷化建设加快推进,打造合宁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入围淮河经济带规划节点县(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与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上下主攻大企业、大项目,促进引资、引智、引研相结合,同步承接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转移,招商项目体量、质量、总量明显提升。

1.围绕现有产业抓招商

把现有产业作为重点,努力通过招商拉长加粗补齐产业链条。家电产业先后引进了西门子、东菱凯琴、申花坂田、金帅电器等项目;电子产业先后引进了总投资21.5亿元的长电科技和总投资30亿元的光电产业园等项目;机械汽车产业引进了总投资40亿元的长丰扬子汽车、总投资30亿元的永强汽车等项目。

2.围绕资源抓招商

围绕凤阳优质石英砂资源开发,引进了总投资1.5亿美元的台玻、总投资35亿元的东方光源光纤光缆、总投资30亿元的中建材等项目。围绕定远盐岩资源开发,引进了华塑盐化、泉盛化工百万吨纯碱、国强化工、阳城化工等项目。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引进了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总投资21.5亿元的雀巢银鹭、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和正大、雨润、宝迪、雅客等项目。依托滁州独特的风力资源,引进了总投资100多亿元的风电项目等。

3.围绕存量抓招商

一方面,抓已落地的外来企业扩张规模。如推动博西华再投资3.4亿欧元建设冰箱新基地,推动康佳电器再投资10亿元建设康佳白电基地。另一方面,以存量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战略重组。如引进远东集团收购安缆集团,再投资80亿元兴建远东电缆产业园;利用长丰扬子汽车,吸引长丰集团将汽车资源全部整合到滁州;吸引法国瓦卢瑞克集团投资1亿美元入股天大钢管;还有一批重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招商引资近4500亿元,累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1400个。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产业集聚

2009以来,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组织实施了“661”行动计划、“千名干部帮扶千个企业”等活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逼近2000亿元。加大重组、技改、上市力度,企业“三上”工程扎实推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12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420家,比2009年增加280家。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等六大主导产业2013年完成产值1580亿元,同比增长1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01家,居全省第三;完成产值360.2亿元,同比增长14.8%。

(五)优化发展环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抢抓家电下乡、营改增等政策机遇,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201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02.3亿元,同比增长9.8%,位居全省第5位,同比上升了5位。

1.商贸流通业发展强劲

2013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量由2009年的135户增加到762户,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70.1亿元,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32.2%提升到50%。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建设改造城市标准化菜市场5个、县乡农贸市场10个;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6个、农家店3636个;沃尔玛、新白云、瑶海大市场、大雄农贸城、国际商城等相继投入使用,中国商谷、义乌小商品城等加快建设。

2.新型金融业加速完善

积极发展金融主体,先后引进徽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88家,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大力发展间接融资,成功发行各类债券三批次,累计募集资金33亿元;凤阳德力玻璃和来安金禾化工双双在深交所首发上市,全市上

市企业发展到4家,省、市级后备库企业增加到105家。2013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全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45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900亿元。

3.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

以大琅琊山旅游区为重点,深度挖掘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红色历史、乡村民俗和山水田林等资源,旅游业“万千百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1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2个,省级旅游乡镇26个,旅游星级饭店20家,星级旅游餐馆1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49个,旅行社61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达到5.8万人。

(六)突出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竞赛,稳步推进百亿粮仓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3亿斤,实现“八连丰”;规模养殖比重超过60%。

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82万亩,流转化率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发展到5860个,建成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获批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013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4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5家。泰国正大、加拿大GLG、广东温氏、盼盼食品等多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滁州。

3.农村第三产业崭露头角

全市共建设了21个省级旅游乡镇,912家农家乐示范点,其中星级以上农家乐35个、现代农庄36个,农村科技、商业等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水平不断提高。

(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全面加快

2010年以来,滁州市积极开展“大滁城”和“美好新滁城”建设,开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8%,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

1.美好新滁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市框架不断拉开,规划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千米,新建续建道路211条,376千米,路网覆盖从40平方千米扩大到90平方千米。新区加快拓展,城南新区展露英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倍扩容,科教园区、高铁站区、琅琊山旅游区、琅琊新区、南谯新城、苏滁现代产业园、市集中示范园建设全面展开。老城明显变样,完成征迁面积54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781.5万平方米,改造小街巷118条。城市功能有力提升。市政务中心、滁州大剧院、规划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滁州中学新校区、市民广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一厂和二厂、自来水三厂和四厂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广电、供热、供气及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出行更加通畅,打通断头路11条,建成明光路、清流路两座高架桥。“六城联创”深入开展,完成9条道路“白改黑”,实施12处亮化工程,建成龙蟠河、丰乐亭、菱溪湖、清流河、南湖二期和三期等9个公园,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汊河新城积极呼应主城区,组团发展扎实推进。

2.县市城镇建设实现新提升

各县(市)全面掀起城镇建设热潮,县(市)城面貌明显改变,集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天长市区框架扩大到35平方千米,明光“新明城”建成区达23平方千米,定远县中等城市形象加速显现,凤阳县大力推进凤阳新城建设。“十二五”以来,六个县(市)城新建续建项目348个,完成投资208亿元,建成区扩大31平方千米;城镇建成区新增面积76平方千米,新增人口57万。

3.美好乡村建设呈现新亮点

按照“1313”布局,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首批7个市级示范镇和3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展开,小岗村“两年大变样”取得阶段性成果,滁全、滁汊、滁乌等干线沿线整治深入推进。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保障体系

1.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快构建外通内畅的公路网络。新建成蚌淮高速(凤阳段),开工在建徐明高速滁州段、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滁马高速滁州段,宿扬高速(天长段)、滁淮高速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292千米,居全省第3位。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工程,陆续完成S311定远程桥段改建、定明路改建、S226岱山至藕塘段二级公路改建等项目,开工建设S312天扬路改建、S239韩郢至来安段、S311炉桥至长丰段等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

设,完成县乡道建设投资26亿元,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8座。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滁州、定远两个高铁站投入使用。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建成滁州中心城区与来安县城、全椒县城、乌衣镇三大辅中心的快速公交线路。

2.能源建设快速推进

电网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在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各级高压电网总长度达到2500千米;农网改造力度加强,新增投资6亿元,累计改造线路近4000千米。传统电源建设稳步发展,华塑一期2×30万千瓦热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泉盛化工15MW热电联产项目基本建成,大唐滁州电厂、市城东热电厂、华塑二期1×30万千瓦热电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并网、在建、开展前期工作风电项目24个,总装机容量119万千瓦,总投资102.5亿元,滁州市列为全省风电产业基地;滁州垃圾焚烧发电、凤阳神光2个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加快建设;凤玻、凤阳中都水泥、滁州珍珠水泥3个装机容量3.3万千瓦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天然气利用加快推进,全市管道总长增加到1400千米,民用户数发展到近20万户,年供气规模扩大到近5亿立方米。

3.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近60亿元,对11座中型和456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工程,开工建设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和清流河等9个河段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解决83.86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07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2.25万亩。

(九)强化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建成中国家电院安徽分院、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60多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院士工作站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0余家,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1家,居全省第6位;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增加到12家;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0亿元,居全省第3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6944件和3013件,居全省第4位和第5位;获批各级技术中心达171家,省级技术中心数居全省第3位。2011年,滁州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滁州

1.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率先在省内建立能耗消费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全市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用能单位实施在线监测。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汊河成为全省首家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镇,全椒获得2012年度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抓好17家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取缔5家重金属排放和铅蓄电池企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率达80%以上。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申报并批准实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5个,其中,凤阳洪武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凤阳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再制造试点单位。整改严重影响环境的问题,确定重点保护水源地62个,完成西涧湖及周边环境整治,启动实施琅琊山山体复绿工程,先后建成17个生态镇、46个生态村和1个国家级生态镇。

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未来展望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加速崛起的通道已经打开,乘势腾飞的局面已经形成,建设美好新滁州的蓝图已经绘就。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要素保障的压力仍然很大。未来五年,滁州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紧紧把握跨越发展的第一使命,全力做大做强市域经济

未来五年,要把扩大投入作为主要举措。工业要在冲刺全省第一方阵中当主力、打头阵,围绕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并重,组建工业投资平台,到2017年,力求10个以上企业超百亿。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汊河南京湾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辐射带动,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三个层次推进,打造“中国商谷”。农业要推进由大向强的转变,实施“1383万千百十”工程,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森林增长工程和水利滁州建设等重点。同时,全力推进滁宁城际铁路、马滁扬高速、滁淮高速、大唐电厂、江巷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把转型升级作为关键路径,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改造家电、机械、轻纺、食品、建

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建设泛长三角地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江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华东地区独特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要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转型升级。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加快现有企业嫁接重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力推动全民创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财税、投融资、收入分配、住房保障、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

切实加强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和上海、南京、合肥三大都市圈,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提高经济外向度。要把县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要因地制宜走强县之路,切实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积极支持天长率先发展,冲刺全国百强县。积极支持来安与南京江北地区融合发展、全椒打造合宁两大都市圈节点城市、定远融入合肥都市圈、明光参与苏滁经济带建设。积极支持凤阳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和加快皖北发展政策叠加优势,在沿淮地区加快崛起。

(二)紧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好皖江示范区的政策效应和品牌效应,借力发展。以苏滁现代产业园为核心,以邻近江苏的19个园区为重点,全力打造苏滁经济带,使之成为滁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增长带。强化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园区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集约节约利用,组建投融资平台。以效能提升为中心,创新优化管理机制,推动一批园区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早日成为千亿级、五百亿级园区。

争取到2017年,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千米,税收收入超过150亿元。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转变招商理念和方式,注重全面承接、创新承接、提升承接、有效承接,挑商选资,严把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和能耗排放关,努力引进研发机构、金融组织、总部经济和高端人才。

(三)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全力推进美好新滁州建设

以打造又好又美又时尚的安徽第一印象为目标,建设美好新滁城。围绕建设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千年亭城的特色定位,按照一年主攻重点、两年初具规模、三年全面提升、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突出抓好一山(琅琊山环山

景观带)、一城(古城)、一河(清流河)、一湖(明湖)、一库(土桥水库)、一镇(乌衣古镇)、一路(滁州大道)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和名片。力推苏滁产业园成标杆、琅琊山旅游区大变样、城南新区旺人气、古城区显魅力,基本建成高铁站区和科教园区。继续实施“131”组团发展战略,加速内外两个同城化,将琅琊新区、南谯新城纳入主城区,以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汊河新城为副中心,扇形展开,协同发展,与南京无缝对接。

争取到2017年,“大滁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50万。加强城市管理,全面实现“六城联创”目标。加快建设美好新城镇。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标准,改造老城区,提升新城区,扩张产业园区,新老并重、产城一体、建管结合,推进各县城建设。按照“镇当城建”的思路,打造一批5万~10万人口的镇级小城市和精品小城镇。积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使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改造1000个左右自然村。争取到2017年,6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要求。

(四)紧紧把握民生改善的最终目的,全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完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继续抓好职教大市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完成城市职业学院建设,积极引进或组建新的大专院校。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工程,鼓励引导文化消费,提高群众文化科学素质。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坚持就业优先策略,深度开发城乡人力资源,争创国家级创业城市,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增加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等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紧紧把握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全力营造高水平的绿色家园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城市和低碳城市为抓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完成251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耕地保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倡导低碳生活,发展公交事业,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全文完-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 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 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调研结论 东部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可以有效推动东部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然而,目前东部产业转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意愿不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足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推动企业转移、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

打造安徽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情况分析

打造安徽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情况分析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重大成果。园区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集团”)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位于滁州市东南,规划面积36平方千米,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13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1000亿元,总人口25万,其中就业人口14万,建设一个“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低碳新城,将其打造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安徽探索。园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工业、IT、动漫设计、影视创作等新兴产业,重点建设一个城市核心区和现代工业园、现代商贸物流园、现代服务园、高科技工业园、文化创意园。招商引资以“高端、品牌、外资、低碳”为引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项目。园区于2011年12月27日签订合作协议,2012年4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 苏滁现代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两年大变样”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截至目前,签约引进项目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外资项目12个,协议引进资金160亿元;注册成立企业14家,注册资本11.6亿元;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0个(含租赁厂房),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建设各类项目46个,其中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项目25个,厂房、安置房、学校、公交、防洪保水、供电、供水等配套项目11个,工业项目10个,实现竣工23个。 一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围绕创新平台,深化合作共建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共建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市城投公司和中新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主体,负责规划、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具体负责房屋征迁、土地征收、行政事务管理服务和有关配套项目建设。这一创新举措既解决了政府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直接导向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d e)主要措施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de)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de)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de)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de)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de)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 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de)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de)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de)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de)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 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de)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 关产业(de)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e)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 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de)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 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de)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流程

标题: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流程 1. 简介 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指通过国家级认定,将一定开发区、园区、城市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吸引外来产业转移,带动地方经 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申建流程复杂,需要充分理解和准备。 2. 流程概述 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流程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2.1 筹备阶段 在筹备阶段,地方政府需要明确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设计,准备相关材料。 2.2 初步评估 地方政府需着重评估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产业需求、政策环境等,提出申报意见和区位规划方案。 2.3 提出申请 在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后,地方政府可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申请表格和材料。 2.4 审批合规 国家发改委收到申请后,进行初审、评审、公示和批准程序,符合条件的地区将被认定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3. 详细步骤

3.1 筹备阶段 在确定申报单位和组织建设专项小组后,开展产业规划和需求评估,整合资源,制定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蓝图。 3.2 初步评估 对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政策环境等进行详细调研和评估,形成初步报告并征求专家意见,明确主要产业方向和引进重点。 3.3 提出申请 收集相关材料,由专人负责整理、填写《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申请表》,并向国家发改委递交申请。 3.4 审批合规 做好初审、评审、公示和批准的各项准备工作,接受国家发改委的现场考察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合规。 4. 总结回顾 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项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过程, 需要政府和企业充分配合,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这不仅能够带动地 方经济发展,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企业和市场的积 极参与。要充分评估自身实力和条件,谨慎申请,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2010年2月1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到2020年,示范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形成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带动全省发展、促进中部地区掘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工作要求 (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

五金建材商贸城项目开发建议书

x五金建材商贸城项目开发建议书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目录 第一部分滁州市概况 一、滁州城市综述 二、南谯新区规划发展态势 第二部分滁州商贸市场概况 一、滁州商贸业现状 二、滁州市五金建材市场简析 三、滁州建材市场现状研判 四、滁州建材行业需求状况分析 第三部分项目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开发必要性分析 二、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 第四部分项目开发定位分析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规模 三、项目选址 四、项目定位原则 五、项目定位分析 第五部分项目规划思路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思路 第六部分项目开发运营分析 一、开发节奏 二、招商模式 三、项目运营管理 第七部分项目效益综合评估 一、项目社会效益

二、开发资金筹措 三、项目经济效益 结语 前言 很荣幸有机会向滁州市有关领导呈交滁州国际五金建材商贸城项目开发建议书文本. 本着科学发展观(de)精神,以及对滁州商贸经济未来发展(de)高度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前期(de)初步市场调查分析,按照现代商贸物流业(de)先进理念,对本项目(de)开发运营提出概念性建议和初步(de)操作性方案. 我们坚信,在滁州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de)大力支持下,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信心成功开发运营本项目,为推动滁州商贸经济(de)发展和繁荣作出新贡献. 本报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滁州市概况 一、滁州城市综述 滁州地处苏皖交界地区,毗邻六朝古都——,属泛合作核心区、“”核心层、上海四小时城市带、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滁州古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依滁河而建,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de)“鱼米之乡”. 经济以家电信息与硅能材料为主导,兼有汽车、模具、建材等,是一座新兴(de)工贸城市. 滁州是安徽东大门,地处苏皖交界地区,东与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接壤,西与合肥市、淮南市相连.滁州(de)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拥有宁洛、沪陕等多条高速公路;、、、等多条铁路纵横境内;、、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de)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de)步伐,其中滁宁快速通道使滁州和南京两地市中心距离仅60公里;距离南京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滁州市筹备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滁州市筹备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7.15 •【字号】滁政秘[2011]165号 •【施行日期】2011.07.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滁州市筹备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 (滁政秘〔2011〕1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5月24日至25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各有关单位在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情况下,主动作为,密切配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会议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与会代表高度评价,赢得社会各方面广泛赞誉。这次会议筹备服务工作充分展示了滁州干部群众的新风貌和加速崛起的新形象,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鼓励先进,推动工作,市政府决定,对市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17家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各地、各部门要以先进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精神,扎实工作,顽强拼搏,为滁州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滁州市筹备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附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现场会滁州市筹备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市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委宣传部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广播电视台 市政府办公室市信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城管执法局 市大滁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警支队 市委市政府接待处琅琊经济开发区 市建委团市委 市公安局市教育局 滁州日报社

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为加快推进我市示范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市发展改革委近期对我市示范区建设开展了专项督查和调研,并 深入研究全省示范区建设进展现况。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示范区建设情况分析示范区自启动以来,产业承接 效果明显,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 1、招商引资势头发展迅猛。 从招商引资总额看,前三季度,各示范区实际引进省外境内 资金22142亿元,占全省7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6亿美元,占全省736。 从引进项目数看,前三季度示范区共新批内外资项目5990个。 其中,新批内资项目5881个新批省外境内项目4480个;利用省外境内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870个,占全省675。 从投资主体来源地看,50来源于珠三角,30来源于浙江、江苏,其他地方占20。 从产业结构行业比重看,内资亿元以上及外资1000万美元以

上省外项目中,二产项目到位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691,三产项目到位资金占157,围绕省支柱产业项目到位资金比重占总量近八成。 2、产业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马鞍山、安庆经开区和芜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省政府批准设立马鞍山、铜陵省级高新区和芜湖孙村、宁国港口等十多个省级开发区。 江南、江北2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各20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快速推进。 、芜湖等综合客运和货运枢纽站场,以及新桥机场、沿江城际铁路、京福高铁、马鞍山长江大桥等在建基础设施项目都在加快推进。 商丘合肥杭州铁路等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今年有望开工建设。 长江岸线利用总体规划启动编制,长江黄金水道潜能得到释放。 3、合作共建园区大量涌现。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入,各市在园区共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方面,宣城、滁州等市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各异的园区共

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汇报调研报告

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汇报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示范区建设情况,包括项目规划、实施进展、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示范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了解他们对示范区建设的了解和评价;实地走访主要是参观示范区内的项目和设施,了解实施进展和成果展示。 三、调研结果 1. 项目规划 示范区的项目规划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其中,经济发 展项目包括了工业园区和商务中心的建设;环境保护项目包括了生态公园和污水处理 设施的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包括了科研机构和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 2. 实施进展 目前,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工业园区已经建成并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商务中心也已经启用;生态公园建设正在进行中,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科研机构和创业孵化中心正在筹备阶段。

3. 成果展示 示范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工业园区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商务中心成为 了本地区的商贸中心;生态公园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污水处理 设施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四、调研结论 总体来说,示范区的建设情况良好,项目规划清晰,实施进展有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五、建议 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示范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驻。 2.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区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成果展示。 以上为本次调研的汇报,谢谢。

滁州市发改委关于省考核市牵头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

滁州市发改委关于省考核市牵头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 报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滁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1.15 •【字号】 •【施行日期】2018.01.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滁州市发改委关于省考核市牵头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2017年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中,市发展改革委共牵头负责10项指标(包括节能一票否决指标)。根据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迎接2017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滁政办电〔2017〕98号)要求,现将我委牵头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自评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7分)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度,围绕经济运行和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经济预测预警联席会议机制,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和国家政策动向,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一季度抓“开门红”,二季度抓“双过半”,三季度抓“大干三季度、喜迎十九大”,四季度抓“决战决胜”,压茬推进,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精准提出调控措施,全年组织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8次,强化责任落实,实地督查检查4次,对照年度目标任务,分析形势,查找差距,研判对策,强化对经济运行薄弱环节的调度,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活动,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

务。 (二)指标自评情况 预计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20亿元左右,增长9.2%左右。按全省经济运行调度通报考核机制测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得分5.2分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因2017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未反馈,故按照2016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测算)得分 0.7分左右,合计综合得分5.9分左右。 二、固定资产投资(4分)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细化分解投资目标。以市政府文件分解下达了全年投资计划、分别下达了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大干三季度”投资目标,每月细化投资任务,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二是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落实“四督四保”机制,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三是加强每月投资调度。每月加强与各县市区、有关市直单位联系,预报当月投资完成情况,全市平衡调整,防止出现投资缺口。加强统计入库。每月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新开工项目表,核对统计入库项目,帮助项目单位完善项目入库材料,确保应统尽统。 (二)指标自评情况 1.固定资产投资(2分) 2017年,预计全市投资完成1928亿元,同比增长13.5%。总量和增速居全省前5位。由于得分需要与全省各地市情况对比计算,目前各地市12月份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得分排名居全省前5位。 2. 投资效果系数(1分) 2017年我市投资效果系数预计为0.102。由于得分需要与全省各地市情况对比计算,目前各地市12月份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得分排名居全省位次较去年前移。

661计划

“661”行动计划,即六大支柱产业、六十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百个亿元以上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追赶跨越步伐采取的战略行动。为让全市人民了解“661”行动计划的内容,上下一心强力推进661”行动,本报在第五版介绍六大支柱产业和竣工投产百个亿元以上项目,在第六版介绍六十项重点工程。 家电信息产业 打造现代化家电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家电信息产业产能达到年产各类家电3500万台的能力,其中:黑电1000万台,白电2000万台,小家电500万台的能力;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达到100亿元。2015年,家电信息产业产能达到年产各类家电6300万台的能力,其中:黑电1500万台,白电:3300万台的能力,各类小家电1500万台的能力;产值达到8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达到300亿元。2020年,家电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目标。 重点扶持10家家电主机企业、10家电子信息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企业、物流企业等,完善家电产业链。 按照突出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功能集聚、低碳环保的布局原则,聘请专家修编滁州市“十二五”家电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电主机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在天长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企业。突出加快滁州市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天长市省级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同时完善基地建设规划,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以技术创新、嫁接重组、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现有企业扩能升级,做大存量。一是加快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国家家电检测中心建设,提供创新公共平台。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重组上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争取1至2家企业上市。二是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省级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并争取国家、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中国名牌、安徽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争创省质量奖。五是制定政策,鼓励扶持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十二五”期间确保引资30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要有2至3个2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5个10亿元、10个5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天长、全椒、来安、琅琊、南谯等县(市、区)要有一批10亿元、20亿元以上大项目落地。 以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为重点,提升产业承载力,实施“146工程”,即打造1个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组建4个中心(家电制造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废旧家电回收中心),完善6大集群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长市、全椒县、来安县、琅琊区、南谯区)。 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硅(玻璃)产业

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第一章总则. 1 第一节规划目的. 1 第二节规划依据. 1 第三节规划范围. 2 第四节规划期限.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4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4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 第三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6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规划原则. 9 第三节规划目标. 10 第四节基本战略. 12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5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模控制. 15 第二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建设用地调控及节约集约利用. 18

第四节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控. 19 第五节适度调整园林牧草地规模. 20 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2 第一节优先保障基础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 22第二节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23 第三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24 第五节合理安排园林牧草用地. 25 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7 第一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7 第二节县(市、区)土地利用引导与调控. 29 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一节允许建设区. 36 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 37 第三节限制建设区. 38 第四节禁止建设区. 38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0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0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40 第三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1

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45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5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47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0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手段. 50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 50 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52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技术基础建设. 54 第五节加强规划的社会监督保障. 54 附表. 56 附表1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56 附表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7 附表3 各县(市、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 58附表4 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表. 59 附表5 各县(市、区)园地、林地、牧草地指标表. 60 附表6 各县(市、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 61 附表7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2 附表8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