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周期与利率波动的关系研究

经济周期与利率波动的关系研究

1、 论文标题:经济周期与利率波动的关系研究 作者:肖艳 作者专业:金融学 导师姓名:杨韧 授予学位:硕士 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授予学位时间:20070417 论文页数:1-58 摘要语种:中文文摘 分类号:F822.0 关键词:经济周期 资源优化配置 利率波动 货币政策 利率市场化 摘要:许多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格林斯潘的利率政策。一九九四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视为”简直疯狂”;一九九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沉着应战,三次削减利率,从而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最终遏制住那次危机蔓延的势头。 2007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公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金融市场盼望已久的中国基准利率雏形已经亮相。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利率这一调控手段,我们有必要对经济波动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经济波动的根源是什么?利率是怎样决定的?利率变化和经济波动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的理论回顾,第三部分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经济周期的根源,利率的本质以及利率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周期和利率现象,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第一部分:经济周期理论和利率理论。 关于经济周期原因和机制的讨论有许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相对简单的单一原因理论、实业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储蓄-投资过程的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理论四大部分。 利息理论可以粗略分为两大学派:实际利息理论和货币利息理论。 如果说,利息理论主要说明利息的产生及其本质,那么利息率理论则主要论证利息量的确定,分析利息率决定因素对利息率水平的影响。主要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第二部分:经济周期下的利率波动文献综述。 不同学者对利率随经济波动的描述是不同的,这主要源于金融市场的变化。关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分析思路:一是分析利率的期限结构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二是分析某一利率指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第三部分:分析经济周期与利率波动的关系并建立模型。 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可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余地。如果把资源优化配置定义为单位生产要素所实现的边际效用更大,而“优化”二字指的是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它不是作为结果出现的最优配置。从整个社会来讲,购买力可以实现的边际效

用越大,利润越高,资源优化配置余地越大。资源优化配置大到产业革命,小到一个群体消费习惯的改变,都会对经济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产生后,在初期,由于其“优化”作用,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利润提高,边际效用也大大提高,经济开始走向繁荣,随着这种配置方式的普及和生产规模扩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资源“优化”的余地越来越小,利润率开始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走向萧条,等待另一个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产生。这就是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综上所述,经济周期是随着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发展、直到普及使得利润逐步下降的过程而发生的。由于到目前为止,长期来看对资源配置方式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因此,从这个角度划分,从18世纪末直到现在可以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分为五个周期。 货币的发展形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足值的实物货币阶段,即从交易开始货币化到货币收敛为金银的这一过程;第二阶段是不足值的货币形态阶段,货币形态表现为铸币;第三阶段是无价值的符号货币阶段,经历了银行券、国家纸币及电子货币三种形态。从货币的发展形态可以看出,早期之所以没有区分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因为在足值的金属货币年代,货币变动量不大,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价值对比相对稳定,因而名义利率基本上反映了实际利率。随着信用货币的发展,货币发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为因素,货币价值和其他商品价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越来越大,所以代表货币借贷价格的名义利率和代表实际商品借贷价格的实际利率就不得不区分出来。 各国利率制度大体经历了三种形态:自由化的利率制度、直接管制下的利率制度和间接调控下的利率制度。从货币发展史和利率史可以看出,现代利率既反映了客观市场的需求,又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市场影响利率,利率反作用于市场。关于利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通过比较美国1959年-2001年有效联邦资金利率和失业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利率与失业率波动同向但提前,同期反向波动,可以说明利率反向并提前于经济波动,同期与经济波动基本同向。利率与经济波动的这种关系可以这样理解:(1)一方面,同期同向波动,体现的是经济周期决定利率,利率是利润率的一部分,繁荣时期利润率高,利率相应升高;而衰退时期利润率低,利率也较低。(2)另一方面,联邦基金利率是美联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的利率,利率提前经济周期反向波动,体现的是利率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的影响。

提前于周期波动,说明了利率政策的滞后性,因为利率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段时间。(3)同时这一现象也说明了现代利率是间接调控下的市场利率这一性质。因此,利率在与同期经济同向波动的同时,波动幅度会因为宏观调控而加强。同时可以看出,利率波动的波峰明显高于经济波动的波峰,而利率波动的波谷则和经济波动的波谷差不多,说明央行在执行紧缩型的高利率政策时力度大于扩张型的低利率政策,反映了央行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中国的经济周期和利率波动。 这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从建国至今的经济波动情况和利率波动情况,并对1990年至2006年的通涨率、GDP增长率和1年期存款利率指标三者做了比较。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和利率水平三者基本上是同向波动的,但利率波动僵化且严重滞后,与美国利率提前于周期波动的特征相反,说明在中国利率管制的色彩较浓。不能迅速反映出市场的变化。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作出的。委员会对有关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或者其他货币政策重要事项提出方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可见中国利率决定是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其最终决定权在国务院。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的透明度不够,不利于人们分析研究未来利率变动的趋向。而且有关方面在认识上更多注重的不是经济调节功能,而是利率的利益分配功能,而各部门的利益往往又是矛盾的,因此这种协商在反复讨价还价中难以达成一致,出台的利率政策调整方案也往往错过了适宜的时机。 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利率市场化。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题比较新颖。经济周期下的利率波动是国内目前研究的比较少的一个课题,而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支撑之一,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是研究角度比较新颖。本文的研究发端于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得出经济周期和利率波动的本质,以及二者波动的关系。从而使这些结论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是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成果。如经济周期的本质、货币史与利率史对利率理论的影响、利率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等等。用这些理论可以更好的理解前人的成果。 四是采集资料方面,由于国内关于经济周期和利率波动的研究资料较少,所以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很大部分来自于外文资料。 馆藏号:Y1105215 授予学位年份:2007 入库批次:0711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