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同名13013)

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同名13013)

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同名13013)
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同名13013)

建立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

2007年08月14日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把党管人才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人用人机制的变革,也就是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将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化的用人机制转变为真正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一、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必要性

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指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并进行有效调节的机制。它不是单纯的有形人才市场,而是包括市场化选拔方式、使用方式、考核方式、奖惩方式、辞退方式等的有机体系。

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员工等不同层次人员的选用机制。随着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员工已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内部用工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选用。

(一)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1.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国外跨国公司更是大举进入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其他所有制企业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其中,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用人机制的竞争。由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不得不承受着高级人才流失的巨大损失。因此,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新机制,在人力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时代使国有企业首先在选人用人上公平竞争。

2.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是委托代理问题,也就是人的关系问题,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用能否市场化,将成为改革能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只有加快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与企业的关系,最终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3.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必须建立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即要规范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的权责,逐步实现出资人代表与经理班子分层管理的体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出资人利益,由出资人委派或推荐;而经理班子则由董事会聘任,由职业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组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市场化用人机制已初见端倪,但这还仅仅是小范围的尝试性行动,行政化委任制仍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用的主导方式。仅以截至2006年底159户中央企业为例,假设每户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副总以上,含总会计师)为5人(事实上,中央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大多高于这个人数,有的企业甚至达到10人以上),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为795人,而2003~2006年四年的海内外公开招聘,共聘用了64位,只占全部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8%,不足十分之一。这一数字仅从非常小的方面反映了选人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事实上,用人环节的市场化程度更低,包括竞争、考核、激励、淘汰等方面的机制远未建立,选人和用人“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2.经营管理者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直沿袭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并实行单一的委任制,企业负责人不是职业化的企业家,而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虽然一直在强调对企业以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但实际上仍然将企业领导人当做干部(官员)来对待和管理,这就造成了企业负责人往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不对企业和股东负责;只听从上级部门的指挥,而不接受市场信号的调节和约束。这种机制不仅难以选拔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即使选拔出来了优秀人才,也会因缺乏职位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企业家。企业领导人目标偏离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而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的现象较多地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企业治理中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机制,严重背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依据什么来评判国有企业经营的好坏,这是一

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在国有企业现行的运行机制中,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经营者的任期、经营标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监督约束机制都不够完善,责任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没有到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还比较低,与市场价位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且薪酬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股权激励、退休金计划等中长期激励手段;同时,对经营管理者的职位消费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监控。

4.外部环境制约。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完善的市场及其配套制度提供有效的人才发现、流动机制,提供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环境。目前,有形的人才市场不发达、缺少高级管理人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专门的高级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完备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建立。

二、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使企业改革全面深化;而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目标,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的出资人代表和经营管理人员选用机制,通过分层次管理,明确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符合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实现优化

配置并发挥最大效用。但是,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们执政兴国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必须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坚持用人机制市场化方向的前提下,要科学界定党管人才的具体内容,把确立选人用人原则、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作为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在扩大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搞好综合评价、准确识别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基本思路

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核心是实行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分层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治理层次的划分,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实行不同的选择方式,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1.根据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状况确定出资人代表和经营管理者。实行分层次管理的机制,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现有的产权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所有权结构确定管理的层次和方式。从目前159户中央企业的产权结构看,可以分成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已经依据《公司法》进行了改制和登记注册的国有企业,其中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非公司制企业是指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目前,国资委正在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已有17家企业被确定为试点企业,大部分已经建立了董事会。

2.根据法人治理层级对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根据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出资人代表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和外派监督人员、已建立了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的产权代表;第二类为企业的总经理,既包括已建立了董事会的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也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第三类为副职以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指所有企业中的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等。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层次,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由股东选择。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副职以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为强化出资人的财务监督,总会计师也可以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党委书记和党委成员属于党的组织系统管理,其选择和任用要进行专门研究。

3.分层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以中央企业为例,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层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为:

上述第一类人员,即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出资人直接派出、聘用或推荐;出资人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包括采用签订契约或建立产权代表档案的方式,明确其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并根据契约中的约定对其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进而做出奖惩。这一类人员的选用目前仍以委任制为主,但应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过渡,可以考虑把人员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在选择环节首先实行市场化,逐步由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pdf

一、三类企业优势比较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和优劣势 中国国有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国有全资企业,另一种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而存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 1.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能力,投资和决策的领域更宽广;其缺点是,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复杂、模糊,难以仅用一般的民事法律来规范。 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优点是,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其缺点是 ,由于国有企业被赋予超越商业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标,就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当同一产业中存在其他竞争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得缺乏竞争力。 3.有特殊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国家银行贷款、国家向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主权性融资(发行主权债券、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优点是,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靠强大融资功能,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其缺点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进行融资所建立的国有企业,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确保资产安全,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如果实行严格的决策程序虽然有助于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但为此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也就降低了企业责任自负的义务;限制了国有企业利用一般企业可以采用的某些灵活的市场竞争方式和手段。 4.具有较高的信誉和稳固性。优点是,在所有的国家,国有企业的破产倒闭都不像一般民营企业那样简单,能够保持较强的市场地位。其缺点是,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退出壁垒",这导致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减弱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企业效率不高。二是使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更为困难,国有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强。 5.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优势是,国有企业往往由政府特许经营一定的业务领域,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垄断,可以获得垄断经营的优势。当国有企业遇到重大的不利影响时,可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与政府谈判时有较便利的条件和谈判地位。但是,有垄断的条件,当然不会太重视市场。垄断国企做大易,做强难,抗风险能力差几乎是通病。 (二)外资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商务部透露,截至2005年5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5378个,合同外资金额1161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4亿美元(国家统计网2005年外资统计数据)。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资企业在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和业务创新占有明显优势。 1.优厚的报酬、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以及良好的培训机制等,对于国内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2.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 3.很多国际大型企 l一、三类企业优势比较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和优劣势 中国国有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国有全资企业,另一种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而存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 1.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能力,投资和决策的领域更宽广;其缺点是,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复杂、模糊,难以仅用一般的民事法律来规范。 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优点是,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其缺点是 ,由于国有企业被赋予超越商业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标,就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当同一产业中存在其他竞争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得缺乏竞争力。 3.有特殊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国家银行贷款、国家向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主权性融资(发行主权债券、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优点是,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靠强大融资功能,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其缺点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进行融资所建立的国有企业,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确保资产安全,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如果实行严格的决策程序虽然有助于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但为此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也就降低了企业责任自负的义务;限制了国有企业利用一般企业可以采用的某些灵活的市场竞争方式和手段。

国企市场化改革

国企市场化改革 变革涉及国企考核制度改革。国企处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状况千差万别,但国资委的考核办法是统一的。科学的考核体系本是各个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实现本企业发展的目标,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确定考核要求。根本不应该由国资委统一考核。考核制度要市场化,但前提是国企要改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应付不切实际的考核标准而蛮干,甚至做假账。 变革涉及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目前国企的薪酬仍然有总量控制,即工资总额的限制。工资总额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力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人为地加以绝对量的控制,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工工资和人力资本价值都有市场标准,且应多劳多得。但总量一控制,这些都很难做到了。那为什么还要给国企加这个“紧箍咒”?就是因为国企没有真正的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博弈。如果没有这道“紧箍咒”,就可能出现曾经发生过的国企高管自己给自己定高工资,即使严重亏损,也“脸不红、心不跳”,心安理得。就像一个企业已经严重亏损了,股东还在分“利润”一样不可思议。薪酬制度要市场化,如何才能放开这道“紧箍咒”?按照规定国有股不再控股就可以了。 变革涉及国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国企一些干部职工天然地认为,国企是个“保险箱”,进去了国家就要包到底,即所谓“生是国企人,死是国企鬼”。过去虽然进行过用工制度改革,并且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在很多国企真正要做到“能进能出”很困难。首先是员工不接受,其次是管理层也理不直气不壮,一些国企冗员十分突出。最极端的例子:一个企业,国企的时候一个车间要有“八大员”,加车间主任和书记,共十个管理干部。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后,车间主任一个人都管了,也没觉得干不了。劳动用工制度要市场化,国企体制变革后,员工的心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冗员问题才好慢慢化解。

关于国企进行内部市场化运作建议

关于国企进行内部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即按照市场体系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可能的市场,使各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企业内部从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有计划”表现在企业决策层面上继续保留计划行政管理的控制权,“市场”则表现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内部市场化,其核心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某项具体工作按照给定价格计算出产值,扣除各项成本消耗后计算利润,职工按规定从利润中获取工资。这种买卖关系使产品变成了商品,在管理层面上实现计划行政管理向市场化管理的转变。通过构建内部市场主体和内部价格体系,运用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理顺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借助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带动企业内部管理变革,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变为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将上下级之间的协作与管理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财、物的潜力,用价格结算的形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矛盾,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内部市场化管理既不同于简政放权,又不同于独立承包,而是市场机制与企业内部管理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克服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职工队伍缺乏活力的弊端,将广大职工带入了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 市场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是利益,就是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竞争,通过竞争产生的“市场力量”来优化自身的经济资源,

来获取最佳的经济结果。而这种市场竞争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在各方认可的规则下进行竞争,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消除不利隐患,最终达到效益最大化。在企业内部,没有企业的利益,就没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的利益又怎么能保证?通过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可以达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统一,从而实现“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就以前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在国企当中,存在一些通病。一是一直延续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上级指挥下级靠行政命令下达,下级只能执行上级的行政命令。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上级领导琐事多,工作精力不能集中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而下级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转变,必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二是内部缺乏有效竞争。由于计划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上级给下级下达固定式的生产经营指标,缺乏激励机制,职工干多干少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就造成职工缺乏竞争意识,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追求更高利益的积极性。这种局面必然造成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动力,使得企业在外部市场的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三是决策者对内部管理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行政命令式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管上级的命令正确与否,下级必须执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挫伤下级改革进取的热情,长此以往,必将造成行政命令在执行过程中不是走了样,就是打不到预计目的,从而使决策者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乏力。四是一味地放大检查考核,缺乏自觉的自我约束力。企业行政命令管理,往往容易导致管理中的随意

国有公司改革方案

国有公司改革方案

办[ ]76号 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xx市市属国有公司改革转型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xx城市市属国有公司改革转型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 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8月23日 xx市市属国有公司改革转型方案 为积极推进市属国有公司改革转型,做实做强儆大国有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22号)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体化运营为目标,推进市属国有公司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融资平台向实体经济转变、从投资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抗风险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总体架构 市本级设立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国投公司)、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交投公司)、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工投公司)、xx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xx文旅公司)等四家国有公司,按照做实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工作思路,经过市场化转型改革,将四家国有公司转型成为业务独立、平行运作的市场主体。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市属国有企业履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职能。 (二)企业定位 市国投公司转型为真正市场主体,发挥其投融资和资产经营方面的优势,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水利建设、类金融业务、产业投资为主,实行多板块业务经营。开展土地级开发业务,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拓展类金融板块业务,新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出资设立创投公司,参股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市交投公司由市国投公司全资子公司调整为与市国投公司平行运行公司,鉴于当前市国投公司受发债因素制约,两公司间股权关系暂不变。市国投公司持有的市交投公司股权,由市国资委直接管理,市交投公司主要业务为高等公路、水运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配套项目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经过提升公路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检测资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拓展加油加气站、砂石资源开发等业务,实行多种经营。市工投公司以工业生产性服务为先导,以扶持“四新经济”为重点,以兼容平衡重点产业与中小企业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经过产业基金和资本运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市工投公司重点对工业经济、工业发展进行投融资,主要业务为股权债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服务宛陵科创城和双创企业、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AUDITINGAND FINANCE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不要选择、在多大范围内选择市场化方向与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即:在可以进行市场化的经济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通过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还是停止企业产权改革,维持国有独资企业原来的产权状况,而只是改革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呢? 有部分学者和一些社会公众由于对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实现的社会功能的美好回忆,对比国有企业进行市场改革前后的国有经济比重、社会公平、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暂时的、局部的状况,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表示反对,或者存在疑问。他们提出:所有制、产权、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原有的体制中和机制下,也可以搞好国有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选择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同时从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趋势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必须坚持,而且需要不断深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因为,作为微观基础企业必须同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目标是就总体而言,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也是使企业充满活力,提高效益的根本手段。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化改革并非适用所以领域,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经济领域都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不能不加区别对待地进行所谓“国退民进”的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有着一定的范围。对于市场化改革,以下三条原则恐怕是要坚持的:一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二是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须要保证法制化和竞争公开;三是在公共领域和“市场失灵”的领域切忌盲目套用“市场化改 革”。在经济学中,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适用的原则也截然不同,市场领域要用市场规则来调节,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共领域,则必须按公共规则来运行,讲的是社会效益。在公共领域以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领域,即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及“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例如医疗、教育等,应当用非市场规则来调节,而不能不加区别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混淆了这两个领域不同的改革原则。我们要突出抓经济体体制改革,同时也要抓公共体制的改革,不能抓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根据中央的战略安排,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进程而言,目前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继续深化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与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两个方面。 关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方针任务。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坚持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要遵循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可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结构,坚持出资人权利,突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一核心;明确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中央与地方权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企业权责,在动态中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管189家中央企业和2.59万亿国有净资产(2006年中央企业数量减少到159家,2007年到154家,2008年5月到151家)。地方国资委也已陆续成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七月国有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分别于2003年5月、12月和2004年2月出台。可以看出,对工商企业国有资产的监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郑海航海航理财视点 【见证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地震波及四川、北京、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新华社 5

关于国企进行内部市场化运作建议

关于国企进行部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企业部市场化管理,即按照市场体系要求,在企业部建立各种可能的市场,使各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企业部从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有计划”表现在企业决策层面上继续保留计划行政管理的控制权,“市场”则表现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部市场化,其核心是在企业部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某项具体工作按照给定价格计算出产值,扣除各项成本消耗后计算利润,职工按规定从利润中获取工资。这种买卖关系使产品变成了商品,在管理层面上实现计划行政管理向市场化管理的转变。通过构建部市场主体和部价格体系,运用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理顺企业部经济关系,借助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带动企业部管理变革,使企业部上下级之间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变为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将上下级之间的协作与管理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财、物的潜力,用价格结算的形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矛盾,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部市场化管理既不同于简政放权,又不同于独立承包,而是市场机制与企业部管理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克服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职工队伍缺乏活力的弊端,将广大职工带入了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 市场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是利益,就是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竞争,通过竞争产生的“市场力量”来优化自身的经济资源,来获取最佳的经济结果。而这种市场竞争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

础上,在各方认可的规则下进行竞争,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消除不利隐患,最终达到效益最大化。在企业部,没有企业的利益,就没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的利益又怎么能保证?通过企业部市场化管理,可以达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统一,从而实现“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就以前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在国企当中,存在一些通病。一是一直延续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上级指挥下级靠行政命令下达,下级只能执行上级的行政命令。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上级领导琐事多,工作精力不能集中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而下级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转变,必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二是部缺乏有效竞争。由于计划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上级给下级下达固定式的生产经营指标,缺乏激励机制,职工干多干少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就造成职工缺乏竞争意识,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追求更高利益的积极性。这种局面必然造成由于企业部缺乏动力,使得企业在外部市场的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三是决策者对部管理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行政命令式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管上级的命令正确与否,下级必须执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挫伤下级改革进取的热情,长此以往,必将造成行政命令在执行过程中不是走了样,就是打不到预计目的,从而使决策者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乏力。四是一味地放大检查考核,缺乏自觉的自我约束力。企业行政命令管理,往往容易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容易造成制定计划目标与责、权、利的脱节,容易使上下级之间产生

2019年关于进一步搞好国企改革的对策建议-范文资料

关于进一步搞好国企改革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资产捆绑,政府融资,统一标准,全员置换,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思路,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这是一场攻坚战。要取得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就必须找准突破口。 在统筹兼顾上求突破。企业改革不能就改革谈改革,尤其是在 改革攻坚时期,应该放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具体要搞好“三个结合”:一要搞好与发展民营经济的结合。从市、县层面来看,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应当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角。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通过国有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市场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外来民营资本参与企业改革,搞低成本扩张。在集中做好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所有国有、非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对有查字典范文网技术、有前景的企业,要通过这次改革解除包袱,“退城进园”,引进资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做大做强。二要搞好与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结合起来。“捆绑融资”的好处是,钱是银行给的,资产仍然在政府手中,是抓住机遇靠大联强,还是摸准行情完全处置,政府有选择的主动权。因此,要充分做好资本运作,确实做好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三要搞好与城市建设的结合。市属国有企业成片闲置地土地被置换出来,这是一笔非常好的资源。要切实做好规划工作,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抓住机会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把九江的城市建设提

高一个档次。 在解决难题上求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是: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债务怎么办?一要用好国有资产公司这个融资平台。钱是制约国企改制进度的最大问题。市委提出“资产捆绑、政府融资”的融资方案,政府将国企改制企业的地产和房产统一划转给市国资委主管的市国资公司,后者将这些资产中可用的、无争议的集约打包作抵押到银行贷款。这一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资不抵债的企业改制无法推进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资产富余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卖光分光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方案适合当前的形势,也符合九江的实际,效果较好。二要全面彻底地实行身份置换。国有企业改制后,无论国有资本是以国有独资、还是参股、控股,或者关门退出,企业职工由“企业职工”转换成“市场人”都是必须的,统一的。因此,必须千方百计筹措改革成本,将身份置换做得彻底,不留“后遗症”,为全面建立我市新型的用工制度打下基础。要做到“公平”置换身份,不能再出现因企业不同,而补偿不同的现象。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标准实行全员置换,按时足额补偿到位,使年老的进入社保、医保,免了后顾之忧,年青的拿着一定的补偿金有机会另谋职业,做到“无震荡”置换。三要分批处置债务。关于企业债务的处置,坚持依法处理,灵活变通的原则,分清个人债务、银行债务、其他债务,按照轻重缓急、综合平衡的要求,采取用活政策减债、债权债务对冲抵债、变现资产偿债、产权出让转债、共同协商减债、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中职工思想问题与对策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中职工思想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职工思想问题。作者先对当前职工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对当前思想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职工思想问题推进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调动职工积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同时这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企业下一步发展,又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改革过程中,职工的各种思想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败。因此,关注和解决好当前国企员工的思想问题,切实维护好员工队伍稳定,对于推进国企改革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职工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改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职工思想问题,概括起来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矛盾 针对国企三项制度改革问题,大多数职工是支持的。企业发展得好,自身才能发展好。职工希望通过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也希望通过改革来实现自身价值。但职工又普遍存在矛盾心理,既期望改革,又害怕改革。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去除企业存在的各种顽疾,但又舍不得“铁饭碗”,怕改革影响自己的利益。 (二)担心改革 大多数职工在改革时,基本上都存在这种心理现象:一是很多职工思想比较传统,认为改革存在风险性,不敢冒险,希望企业能在稳定中求发展,希望改革慢慢来,要多看慢走;二是部分职工对改革缺乏信心,认为企业的深化改革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不仅浪费大量的钱财,也耗费人力和物力。 (三)害怕改革 对于深化改革,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习惯,很多职工存在畏惧心理,思想上会出现落差。一是担心自己的职位和岗位会变化,担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会受到损害;二是很多职工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过惯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

最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稳定工作的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XX 市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类问题逐步的凸显出来,社会稳定风险累积加大,而其中影响最大则是员工的综治维稳问题,这直接关系企业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因此,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对策。 ? ?一、国有企业人员稳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市国有企业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与国家、省国企改革战略目标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保持内部人员的稳定,是当前我市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在我市国有企业中,影响着员工的不稳定因素存在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并且执行不够严格。“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人力资源管理不实不深不透,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不少员工应付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同时,我市的国有企业领导多为上级委任,部门企业存在一定的家长制作风,“一把手”说了算,在选人用人方面主要凭借个人好恶,企业经理层人员话语权不足,制度建设缺位,或者健全了制度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监督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员工素质不高,思想觉悟需进一步提高。我市国有企业员工的自我观念比较强,重视自身权利以及价值的实现,但正因其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跟随他人想法,常常表现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强。一些员工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只讲过得去,没求过得硬,采取应付式,自我约束力差。部分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更多的是把工作看作是谋职的手段。? ? ?(三)人员岗位设置不完善,岗位发展通道不畅。部分企业岗位相对单一,层级简单,企业人员在纵向上没有足够成长空间,不能满足自我发展需要。 ? ?(四)人员培养力度不够。就国企内部看,部分企业对企业员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制度化培训体制,员工主要靠经验,吃老本,知识老化程度严重,创新能力缺乏。 ? ?(五)现行薪酬制度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国企存在着薪酬偏低、待遇不高等问题。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社会化,国企在福利保障方面已经没有优势。员工薪酬分配制度、创新奖励制度等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薪酬分配主要比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薪酬增长主要靠职务和职称晋升,人才创业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薪酬偏低,造成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甚至部分优秀职工“跳槽”,造成人才流失。 ? ?(六)企业人员构成复杂,与企业融合度不够。目前我市国有企业员工中有事业单位编制、临时借调、企业人员等多种身份,由于对各自对未来去向均不明晰,导致部分员工日常工作中思想波动较大,对企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表现出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等现象。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究其原因 ? (一)经理层人才的市场化选拔机制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员选拔没有充分发扬民主。选拔人员的决定权往往只在“一把手”个人,其他人员没有参与决策意见,所选拔人员的质量和岗位适应度难以得到保证。二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人员选拔标准。选拔任用中往往采取考试、谈话等方式进行,虽然对参选人员经历有所了解,但对以往业绩的考察和把握不够。三是没有建立问责机制。一般来讲,市场机制下企业经营好坏,会立即反映到经营者的薪酬上,严重的会丢饭碗,而且股东也要承担经济责任和风险。这些机制,在我市的国有企业中基本还是空白,没有建立对经营者的具体量化考核评估机制。 ? ?(二)企业内部管理理念落后、重视不够。一是部分企业没有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缺乏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客观上来讲,不少企业在经营战略中过

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四川印发《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上新水平、国有企业发展上新台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类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化导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坚持分类监管。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升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

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行先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名品牌的国内一流企业和国际化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基本完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全面完成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依法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的决定权。 —产权多元化取得新突破。深化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各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国有经营性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组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国资布局。引导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开放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01月06日 08:32:17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改造。这项改革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风险非常大。一是社会风险大,改革初 期有几十万家国有企业,近八千万国有企业职工,这是除农民之外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只要有利益调整就容易出现不稳定事件。二是舆论风险非常大。这项改革自始至终伴随着巨大的争论,有各个方面的说法,以前主要是批评搞私有化、损害职工权益,现在的说法是国进民退。 第二个特点是挑战性非常大。这项改革对中国来讲,是一项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前,讲国有企业改革,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性质是在政权更迭基础上的全面私有化,改革在经济上并不成功,而且社会代价非常大。第二种情况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的是英国撒切尔的改革。应该说,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完全不同。这些国家有很发达的市场体系、整个经济背景是市场化的,而且国有企业数量很少,股份制以后

很容易融入到市场体系中去。因此,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于中国。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改革道路。这几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年前朱镕基总理开始着手国有企业改革脱困,1998年是第一年,现在应该说局面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我们体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思路、方针、措施到方式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并没有照搬哪个国家的模式,所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两组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根本性调整 1998年之前国有企业改革做了很多的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动真格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以及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第一组改革主要操作时间是1998年到2003年。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抓大放小,这是这项改革方针的标准说法。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退出。这种退出曾引发很大争议,被指搞私有化。

国资国企全面改革系列研究之四:国企市场化改革路径之变

国资国企全面改革系列研究之四:国企市场化改革路径之变 卓代认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引领下,国有企业市场化、国有资产实现形式多样化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未来,全面推进以产权改革和国有股权稀释为核心、以国有资本运营为载体探讨国有资产实现形式,以分类指导和竞争性行业国企市场化运营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激发新一轮经济 增长的活力。 国企市场化改革首要的是产业开放,由此带动各路资本在投资领域的开放。 我国现在的经济潜力越来越难以挖掘,主要原因就在于市场扭曲对于增长潜力释放起到了严重的压制作用,国企“长得太胖”是市场扭曲的原因之一,要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是主战场。 产业的开放与资本有效流转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产业开放方面,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的退出;在一些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要先保证一定的国有控股,然后通过开放产业链,完善行业法规, 在保障产业安全管制基础上,逐步推动行业的开放和改革,有序推进关键行业的发展。 卓代认为,深化国企改革将涉及垄断行业或垄断环节改革,十八大以后国家将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其中基础产业项目管制放松集中在能源、公共事业、电信等领域。在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上,油气开采将向民资放开,油气管网实行开采与管输分离,原油仓储基地引入民资,原油进口逐步增加配额,通过完善产业链的创新体系,持续培育石油行业的竞争力。在铁路运营模式方面,通路权放开将利好铁路运输、铁路设备等。 目前,一些传统的垄断行业已陆续传来打破垄断坚冰的好消息。除了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外,苏宁、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电信行业。产业投资的进一步开放为民企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将有力地解决民营资本所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 其次,国有企业将加快公司制改革,调整在不同经济领域国有资本的比重。 从央企中的公司组织形式来看,根据官方部门的统计,股份制企业占到总数的56%。而上市公司在央企中的比例,则形成了一个“6677”的状态,即占到全部企业的60%的总资产、60%的收入、70%的权益和70%的利润。要从央企及其附属公司总户数来讲,也就是俗称的“子子孙孙”的公司加在一起,也能达到60%

国有企业大部制改革方案

对国有企业改革决不能只满足于国资委监管的企业,更不能变成国资委系统内部的修修补补、分分合合,而必须按照产权多元化、改制市场化、重组资本化、目标国际化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尤其是中央企业,目标必须是国际化、全球化,而不是眼睛向内,只会与民争利。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媒体记者从国资委权威人士处获悉,国资委正着手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就下一步国企改革方向和路径进行相关调研;如进展顺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这也意味着,在整个宏观环境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也有望在今年或明后两年取得重大进展。 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既然此次改革方案被称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那么,就必须突出“国有”两个字,像大部制改革一样,能够覆盖整个国有企业,而不仅仅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 众所周知,国资委是根据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置的,是一个新设机构,也被称作特设机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也是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退民进步伐的必要措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却不是职能定位和概念上的“全国有”,而是部分国有。金融国有企业、资源型国有企业,包括一些部门和行业协会管理的国有企业,也没有纳入到国资委统一监管,更别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了。 也正因为这样,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如何制定,如何确定改革的范围、内容、目标和要求,就不能局限于国资委监管的这些企业。可是,从媒体了解到的情况看,此次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完全是由国资委负责。那么,也就可以这样理解,

接下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也主要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而不包括其他部委和行业管理的国有企业。 显然,这是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也不符合国有企业的现状。 对改革方案来说,必须涵盖所有国有企业,包括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也包括其他行业、其他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如金融性国有企业、资源型国有企业、行业和部门办的其他国有企业等。方案的内容也要兼顾到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思路有两种,一是各种内容和要求都体现在一个方案之中,不管什么性质的国有企业,都执行相同的政策。优点是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缺点是不符合行业特点,改革的效率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改革的难度会加大,矛盾会增多;一是方案只谈原则性意见,不同的行业再出台具体的细则和操作办法与规程。优点是符合实际,便于向纵深推进,缺点是比较复杂,如果考虑不周密,会影响改革的积极性,增加改革的难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将国有企业改革全部纳入到改革范畴,对改革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是有好处的。不然,只对着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动改革的刀子,其他国有企业仍然躺在国家身上,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对需要实施改革的企业不公,会增加这些企业改革的难度。 新的方案,除对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提出改革要求之外,对垄断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路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因为,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并不是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而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这也是社会各方面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被认为是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 能否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对垄断国企的改革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明确一下推进的进度与要求,对此次改革的成效关系极大。 除此之外,如何结合地方特点,制定出台符合地方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思路,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也要有所交代、有所明确。因为,虽然地方国企已经很少,但大多是地方政府十分倚重的企业。特别是政府投资类企业,更是地方政府舍不得改、舍不得放的。如何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和思路,是完全需要的。

如何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

关于国企市场化机制的思考 2013年03月14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 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使得国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出色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经过不懈努力,国有企业的企业形态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效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回顾企业发展改革历程,90年代末,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建筑业企业施工任务不饱和、僧多肉少、“亏损”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 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体制不健全

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的一体化和集中化,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重组,以及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等专项改革,大大激发了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 “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把国有经济集中到大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了国有大企业中的劣势企业,剩下的都是好企业;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了这些好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系,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其内部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国企经济效益的改善是必然结果。”邵宁说。 10年来,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全国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国企普遍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全国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净利润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10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的加速崛起和加速追赶。 作用——中流砥柱贡献巨大 多年来,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完成宏观调控目标、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国有企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根据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部署,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国有资产处置与重组 第一条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原则上应实行"收益法"和"市价法",使评估结果接近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评估须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国资管理(财政)部门负责企业产权界定。 第二条国有企业整体出售、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租赁经营,凡能够实行竞争招标的,均应在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作价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产权市场公开竞拍形成价格和确定权属。经批准以协议价出让的,可在评估价基础上上下浮动确定实际价格,向下浮动一般不能超过10%。 第三条以承担全部债务、整体接收(安置)职工为前提购并国有企业,资大于债的,按净资产作价;资债相当的,按零资产作价;资不抵债的,实行零价以下负债剥离后的零资产作价,剥离出的负债可以部分土地使用权作价抵补,或由企业所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从国有资产收益中抵补。被购并企业在债务没有清偿前,受让方无权自行处置资产。 第四条企业改制时,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产成品损失、递延资产的潜亏挂帐和逾期3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经同级财政、国资管理部门核准,

可按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的顺序冲减。其3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可按改制前一日应收账款余额5%计提坏账准备金;企业存货可比照上市公司提取存货跌价准备金。 第五条购买国有企业产权,可采取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先租后买或租买结合等形式进行。对一次性付款,且持股比例达到总股本60%的,按成交价格下浮10%;持股60%以上的,每增加1%,按成交价格下浮0.5%;持股额达到100%的,按成交价格下浮30%。实行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应低于成交价款的30%,余款须5年内付清并按银行同档利率计付利息。 第六条鼓励企业员工集体持股和经营者持大股。经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批准,或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可将已作必要扣除后的净资产按评估价折成股份,根据责任大小全部或部分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骨干和其他员工出售。国有中小企业净资产提倡全部由企业职工买断。出售时可按1:2比例(购1赊2)用现金购股。未支付现金的股份,持股者拥有收益权和表决权,无所有权、继承权和转让权。赊股还款期限最高不超过5年,期间收益主要用于还款。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净资产量化。改制企业历年的应付工资和其他对内欠款,征得本人同意后可折股分配给本企业有关职工(含离退休职工)。 第七条允许改制后企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后参与收益分配,在企业增资扩股时,职务发明成果和个人拥有的知识产权均可视其价值作价入股。技术成果作价的金额须经股东会协商同意,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同级财政、国资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