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家具史

中国家具史

中国家具史
中国家具史

中国家具史

history of Chinese furniture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家具结构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

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

家具漆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

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漆木家具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

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战国二十

八宿象图衣箱])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铜家具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图2[战国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

)。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战国

虎牛青铜案])。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具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

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

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③出现软垫。西京杂

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家具装饰除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展了戗金(针划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漆饰后,有的还配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铜框架漆屏风,就装有长方形浅蓝玻璃。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案)、侧)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这些都是精美的家具。《盐铁论·散不足》称“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足见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58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家具的发展变化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床垂足,并加了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图4 [晋南北

朝时期的大床])。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家具造型结构家具脚型除直脚外还有弯脚,同时又吸收了建筑台基和佛像须弥座的造型结构,创造了新的家具支撑构件,因其形似宫中巷弄之门,依形附会称为壶门结构。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家具组装还采用了铁钉和铁质连接件。如1982年辽宁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间用“S”形铁件嵌入连接,四周包铁角用铁钉钉牢,箱底与箱壁板用铁钉横穿钉固,箱外两侧装有铁提环。同时出土的还有4件鎏金铜帐角,每件帐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连接呈辐射状,可插入木杆构成方形帐架。由于家具中使用了金属紧固件、连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家具整件刚度,简化了家具结构。家具装饰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主要有斑漆涂饰、绿沉漆涂饰、木板漆画和金银参镂带等。斑漆(现

称斑纹变涂)是用几种颜色交混产生斑纹或用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的斑纹;绿沉漆色暗绿如物沉水中,深沉静穆。这两种涂饰反映了调漆工艺的新成就。漆画,是在红色漆面上用黑色线条描绘人物故事等,人物面部、服饰分别用色漆涂染。参镂带是用带状薄金银片,经加工雕镂成各种纹样,再镶嵌于家具上,使其装饰更加富丽堂皇。这些装饰方法在梁简文帝《书案铭》,以及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中可得到印证。

唐五代时期家具(589~960)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式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家具的发展变化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②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绘描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唐代家具的风格唐代家具以清新活泼、雍容华贵为特征。在造型上,柔美别致;体量上,宽大舒展;结构上,许多家具仍沿用壶门结构;装饰上,常用螺钿、金银平脱、金银绘、木雕、雕漆、夹缬、蜡缬(蜡染)等装饰工艺。

唐代家具在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对日本家具产生过重要影响。当时日本大阪盛产中国式家具。至江户时代,仿中国家具已在日本广为流行。至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珍藏有唐代传入的金银平脱漆箱、螺钿棋案、金银绘(日本称高莳绘)八角镜箱和大量仿唐漆木家具。

唐代家具的用材和工艺常用木材有紫檀、花梨木、铁力木、黄杨木、沉香木、樟楠木、桑木、桐木、柏木、柿木等。贵重家具选用质地细致、纹理美观的木材,经过自然干燥,精工细作后再漆饰,用椋叶、砥草擦磨,使漆料填尽木材管孔,家具外观光亮滑润尤为名贵。

五代时期家具造型和结构五代时,家具造型转向淳朴简练,许多家具构件做成圆形断面,线条流畅明快,腿与面之间加有牙子和牙头。在结构上吸取了中国建筑大木构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并渐成熟(图

5[五代木榻结构])。这种结构简单、牢固、优美,成为中国家具的传统结构形式。

宋代家具(960~1279)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

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家具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家具种类宋代家具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它是一套按比例制成大小不同的几,共有3种式样7个单件,可以变化组合成25样,76种格局。燕几在世界家具史上也是最早出现的组合家具。

明代家具(1368~1644)明代中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

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见明式家具)。

清代家具(1644~1911)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

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重在凿磨,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瓷、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望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子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意头、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

家具种类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体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现代家具(20世纪初以后)自1902年始,全国各地官方或商人相继办起了许多工艺局、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工人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传统家具价格较昂贵、加工工艺繁杂等原因,以致新式家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渐占据市场,传统家具则退居次要地位。

新式家具多仿制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国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十六式、英国维多利亚式及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等家具。后期又有日、美流行款式家具。这些家具用材广泛,构件加工方便,造型款式新颖,涂饰工艺简便,产品价格适宜。沿海城市是新式家具的主要产地。家具产品,除木家具外,还有金属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柳条蜡杆家具及软家具等,品种日益繁多,款式日益新颖。产品结构从框架结构发展到板式结构等,从而加工工艺大为简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见家具工业和家具)。

参考书目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香港·北京,1985。

唐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

中国传统家具元素与现代室内装饰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变化的生活节奏,现代室内设计和传统家具,古典艺术的结合已成为现代室内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们按照美学的层次把家具的艺术性进行发展和融入生活当中,我们应当对传统家具进行了整体剖析、进入研究、联系背景,认识传统家具。 【关键词】传统家具;元素;艺术性;室内装饰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furniture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changing the pace of lif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and traditional furniture,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al ar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terior design, designers according to aesthetic level art furni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life, we should to the traditional furniture for the overall analysis, entered the study background, connec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keyword] traditional furniture; elements; art; interior decoration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具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自旧石器时代以草皮、树枝等材料所构成的“床”、“席”,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制“仓”、“灶”,从神秘而伟大的商周青铜器,到写实精干的秦汉漆家具;从华丽堂皇的唐朝壶门,到优美典雅的宋代框架结构;从简洁秀气的明式家具,到繁琐富丽的清廷家具这一漫长的积淀与演变过程,与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更是密不可分。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辉映,让古传统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将传统与现代遥遥相依,成为现代室内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史前、夏商、西周 “席”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原始的家具。在古代,“席地而坐”是人们最常规的休息方式,考古家发掘出土的最早实物有新石器时代的“蒲席”、“竹席”等,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商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峰时期,古代家具通过青铜器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这一阶段中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家具有“禁”。商代的家具形式种已有了“几”和“榻”,西周家具的种类除了商朝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屏风”、“衣架”等。在装饰纹样上多为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涡

家具发展史

中外家具发展史 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商、周和三国时间“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演变到隋、唐、五代到北宋而定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以后又经过约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到明代达到了其艺术的顶峰。中国家具随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代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西半坡遗址发现有高出地面约10厘米左右的土台,据考证是“床”的形状,也许是中国家具的源头。开始时,土台铺设防潮的草或荆条纺织的席,后来发展到在土台上铺设“筵”(竹篾编的席)。当时人们的室内生活不仅坐、卧、睡眠在土台上,连吃饭、待客也在土台上,所以后来人们称待客宴会为“摆筵席”。 我国在陕西临潼发现出土的姜寨遗址也看到了可供一家人休息、寝卧的土床;在斯卡拉的史前石头房子里同样可找到一些用石头、石块或石板铺成的凳子和床;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是用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粘土砖砌成的桌和椅,这些原始的家具由于其宠大而笨重被固定在地面上,才能保存至今。 商周时代 在我国商代的家具形式中已有了“几”和“榻”,这在甲骨文中有所记载。“几”是在长方形板下两端带足的家具,“榻”是一种无顶无框的小床,“几”与“俎”酷似,“榻”与“禁”相仿,显然,“几”和“榻”是由“俎”和“禁”演变过来的,且这种演变是那样直接,无需复杂地改造,只要简单地模仿加工即可。在这以后的家具中,“几”、“案”、“桌”等形式均是“俎”的形象演化。 西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22-481年),人们的室内生活仍保持着席地跪坐的习惯。家具的种类除商朝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凭靠的“几”和“屏风”、“衣架”等。在装饰纹样上多为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波纹和涡纹等。 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于经济制度的改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清朝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清朝 清代家具,从字面上讲,应包括制作于清代的各种不同质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家具。清代家俱,又分清代制作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下面要介绍的是“清式家具”。 清式家具的从开始萌芽到形成独立的体系,大致是从清康熙早年到晚年的四、五十年之间,它与满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以皇家为主导,在宫廷和民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创作中发展起来的。 清代家具有其自身显著的风格特点: 其一,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清式家具有很多前代们没有的品种和样式,造型更是变化无穷。以常见的清式扶手椅为例,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工匠们就造出了数不清的式样变体。既便是每一单件家具的设计也十分注重造型的变化。如故宫漱芳斋的五具成套多宝阁,其一字挑开,靠墙排放,与房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个矩形隔层,每隔层虽是“拐子”图案却互不雷同,从侧面看,每个隔层的侧山上是不同图形的开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叶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家具在形式上还常见仿竹、仿藤、仿青铜,甚至仿假山石的木制家具。反过来,也有竹制、藤制、石制的仿木质家具。结构上,清式家具也往往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如,有些小巧玲珑的百宝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屉,屉藏暗仓,隐约曲折。抽屉和柜门的关闭亦有诀窍,非仔细观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选材讲究,作工细致。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在结构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纹理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连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装饰,手法多样。注重装饰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清式家具最多采用的装饰手法是雕饰与镶嵌,刀工细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鉴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将雕件打磨及线楞分明,光润似玉。镶嵌是将不同材料按设计好图案嵌入器物表面,家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嵌珐琅等等,花样翻新,千变万化。 其四,西洋影响,良莠参差。清式家具中,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手法者占有相当比重,尤以广式家具更为明显。受西洋影响的清式家具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西洋家具的样式和结构,早期此类家具虽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规模,清末此种“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难登大雅之堂;第二种则是采用传统家具造型、结构,部份采用西洋家具的式样或纹饰。如,传统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莲图案为雕饰等等。 清式家具走的路子与明式家具截然相反,由重神态变为重形式,在追求新奇中走向繁琐,在追求华贵中而走向奢靡。

中国家具历史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家具结构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 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 家具漆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 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 漆木家具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战国二十八宿象图衣箱] ) 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

中国家具的演变过程

中国现代家具,是随着人们社会个活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化科学酒店家具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现代家具演变由来把占家具I艺称作家具的文化艺术v那么,历代家具,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社会物质文化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 且是一部伴随人类今活史日常用具的象征同典。这种家具文化艺术.深深扎根相隐藏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思想 之中。 鉴赏中国古家具的工艺与文化,必然要了解古家具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它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工艺状况。只有这 样,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鉴赏古家具。比如,古家具在结构形式方面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古家具的改进与制作和人 们的食物(耕种的善衍——农具)、衣服(纺车)、交通运输(马鞍、车船)、住房(建筑)、文化(印刷术)、水的利用 (木盆桶、木水车)等生活相联系,其木结构形式也和这些生活产业的变化相联系。各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家具 特征,都和以上诸多方面以及为此所必须的生产劳动[具与技术运用是相联系的。鉴赏中国古家具历代品牌的样板或 是桔品,是要以各个朝代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统治期、兴盛期遗传下来的,或者说是以官方的,民间的品 牌样板或是梢品留下来的。我们必须宏观地看待占家具的历史品牌特征,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有什么样的工 艺结构,有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改进了什么]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家具,酒店家具,板式家具 所以,我们应该从历代古家具特征方面正确认识古家具的文化艺术。 一、按历史顺序认识古家具工艺 古家具是按历史顺序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技术特征、结构方式、工艺规则。而且,家具 的发展有”借鉴”,有“扬弃”。所谓“借鉴”’“鉴”的意思是镜子。“借鉴”就是根据每个时期人们利用家具的生活 方式,进行历史的对照v进行取长补短的制作。所谓“扬弃”,指家具在历史顺序这个过程中“扬”的是传统的独特 风格;传统的〕艺结构;传统的民俗特点;传统中应该保存的样板品牌和艺术之美。 ”弃”的是低质的、简单的、粗 劣的、不适用的,不合时代标准的,不能耐久使用的。:、客观的认识古家具的抛弃 酒店家具:https://www.sodocs.net/doc/cf14240969.html,/ 电子烟:https://www.sodocs.net/doc/cf14240969.html,/ 茶树精油:https://www.sodocs.net/doc/cf14240969.html,/ 汽车坐垫:https://www.sodocs.net/doc/cf14240969.html,/

现代家具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现代家具 (一)曲木家具 托耐特(1796~1871)生于莱茵河畔伯帕特的工匠之家,1842年6月,托耐特的“用化学、机械法弯曲木技术”在维也纳获取了专利。1852年,托耐特经过研究以后发明了加金属带使中性层外移的曲木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原理现在仍用在很多曲木机上,并将其称为“托耐特法”。从1895年开始生产的14号椅子(也称维也纳椅),是托耐特家具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到1903年已累计生产5000万件,目前仍在继续生产。1860年开始生产的7027号曲木摇椅,生产期年产量达10万件以上。这种椅子打破了千百年来椅子设计原则,将“动”的观念融合到作品中。 (二)手工艺运动 手工艺运动主要是英国的艺术运动,1888年由莫里斯(1834~1896)倡导。这一运动的基本思想在于改革过去的装饰艺术,并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廉价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因而它标志着家具从古典装饰走向工业设计的第一步。 (三)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1895年由法国兴起,1905年结束。新艺术运动是以装饰为重点的个人浪漫主义艺术,它以表现自然形态的美作为自己的装饰风

格,从而使家具像生物一样也富于活力。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海格尤马特和比利时的饭·德·菲尔德等。他们的作品虽然有些过于罗曼蒂克,而且因不适于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最终被淘汰,但他们使人们懂得应当从对古典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这是欧洲古典主义艺术传统向现代主义运动的过渡阶段。 (四)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是一个由德国建筑师穆特修斯倡议的,与1907年10月在慕尼黑成立的协会,成员包括艺术家、设计师、评论家和制造厂商等。穆特修斯曾经到过伦敦,因而受到莫里斯公司及“手工艺运动”的深刻影响。他主张“协会的目标在于创造性地把艺术、工艺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并以此来扩大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实践活动在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并导致了1910年奥地利工作联盟、1913年瑞士制造联盟和1915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先后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曾于1937年被纳粹分子关闭,1947年从新恢复活动。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家具 (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艺术运动及学派 1、风格派 1917年在荷兰的莱顿组成的一个有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为主要成员的集团,将画家蒙德里安和万杜埃士堡在绘画中创造的具有全新、自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中外家具发展史

桌子用途最广,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人人必需,所以桌子的种类也比较多,有长有短,短者为方桌,长者为油桌。油桌是桌子的基本形式,是最普遍的长方桌(图4—38),常与灯挂椅配置使用。方桌就是正方形的桌子,一般有大小两种尺寸,大的叫“八仙”,约三尺三寸见方,适宜坐八个人;小的叫“六仙”,约二尺六寸见方。还有一种叫“一脚三牙方桌”(图4-39)它虽然是案形结体,但由于尺寸较小,人们习惯称之为桌。这种案形结体的家具,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较小的称为桌。炕桌(图4—40)是一种矮桌,一般为长方形。另外,还有书桌、琴桌、条桌、半圆桌(图4—41)和抽屉桌。 (三)橱柜类 橱柜类家具的式样有方角柜(图4—42)、圆角柜、四件柜、亮角柜、闷户橱、矮柜以及用来收藏书籍、古董的博古柜或架类。 圆角柜(图4—43)俗称面条柜,形式简捷,方中带圆,仅有的一点点装饰便是柜锁上的扣环;两件柜(图4—44)由一件顶柜与一件竖柜合成,为明代遗物中常见式样,均用做贮存衣物。 矮柜主要有三屉矮柜(图4—45)和四屉矮柜,式样整洁,为存贮衣服之家具,白铜饰件,纹样美雅。闷户橱(图4—46)较矮柜略长,进深略窄。橱面两端横木为翘头,是明式家具中具有案类和柜类两种功能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家具。另外,衣箱、官皮箱和百宝箱更以简捷实惠著称于世。 (四)床榻类 床榻类的式样在明代也达到了极大的丰富,主要有榻和架子床。 榻(图4—47),又称罗汉床,即床面之上三面有矮围子。榻的差异除床身有宽有窄、式样有束腰或无束腰外,主要变化表现在围子的作法上。最简捷朴质的只有三块光素的整板,正中的一块稍高,或有的整板加一些浮雕花纹,图案或简或繁;另一种是围子四周有边框,中部用短材攒接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架子床(图4—48),床四角有立柱,柱间有矮围子,柱上端承床顶,下有底座。有的架子床有门围,就是正面两侧多加两立柱,故称为“六柱床”(图4—49)。没有门围的架子床,帐子挂在外面,即把床顶罩在帐子里;有门围的架子床,把帐子挂在架子里面,使围子的花纹露出来,被浅色的帐子一衬托,显得格外美观。 (五)台架类 有面盆架、巾架、衣架、镜架和灯台等。 面盆架(图4—50)有高低花素之分;巾架、衣架(图4—51)也有花素之别;而灯架(图4—52)则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明代衣架至今还保留在民间。 (六)屏座类 主要有座屏和折屏两大类。座屏就是下有底坐、不能折叠的屏风,有单扇、两扇、三扇,也称之为插屏;折屏就是可以折叠的屏风,也称作围屏,有六扇、八扇、十二扇等。 木制屏风中,有的屏身镶以各种石材,有的裱糊锦帛,并加以书法、绘画、雕刻和镶嵌。屏是士宦和文人家庭的常备之家具。屏风在布置方面也是灵活多样的,有的设在宫殿厅堂之中,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有的设在床榻之后;也有的放在过厅书斋之内,用屏风起隔断作用。另外,屏风也可移动,将它移至庭院组成一个聚会、下棋、聚宴的临时环境。屏风之前设一方桌,周围放四个绣墩,在宽阔的庭院里有一个屏风就可起到集中的作用。 四、陈设与布置 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多以对称手法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为背景,临窗置案,前放方桌,两旁为椅子。卧室以炕桌为中心,配以炕桌、茶几、椅子和方凳、圆凳。 书橱、书架、竖柜、大柜等也都成对摆置。分隔室内空间常采取博古架与各式门置的综合利用,使室内变化灵活,晚期有穿衣镜出现。

家具行业发展历史

家具行业发展历史 一、中国家具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1.1中国家具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在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如“禁”,是商周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家具的制造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 商周时期开始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髹饰都已相当精美。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精益巧妙的结构,无不凝聚着中国历代木工匠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历它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 一、古代哲学、道德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大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易传·乾卦》中就有云:“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大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各谐、人与人的利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普遍和谐”的观念。 表现在传统家具上: 其一,在对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珍贵木材认识、运用中,力求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色的自然之美; 其二,传统家具稳健凝重、简洁流畅均给人以舒展之感,有大气; 其三,是灵气,马蹄腿、三弯腿、椅子搭脑、牙板、撑子等曲线形式体现了抒情于理、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黄花梨小圈椅不正是一番“问渠哪得消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的意境吗? 其四,传统家具上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求力。圈椅上圆下方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承天象地”的哲学思想; 其五,传统家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道德以“中庸”为至高的德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二、古代宗教、学术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历史自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主要是以儒、佛、道三家行举的文化格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家共同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自然也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不与物迁的处世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特点是: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 其一,传统家具的造型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集中了直线与曲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见实。如运用于圈椅、交椅(如图5所示)、笔杆椅(如图6所示)、灯挂椅、圆角柜、架子床等家具中的罗涡撑、搭脑、“s”型靠背、马蹄腿、二弯腿等简沾、流畅、舒展、刚劲的线型变化。 其二,传统家具如束腰四足带托泥坐墩、三弯腿带托泥高香儿和玫瑰椅均以一下构件为实,中间“开光”为虚和靠背留空的形制为其构造要素,让人产生在空灵寂静中而富含流动、在厚实弥笃中义处处向虚的意境,无不给人静谧、深邃以感。

(完整版)家具发展史复习题

家具发展史复习题 1、早期希腊的简约与功能主义特点 简约、功能主义和美紧密结合是古希腊时期设计思想的主要特点,这种设计思想对家具设计的影响持续了2000多年。 简约是希腊家具设计思想的优点所在,它注重使用功效,不赞成把家具设计成一种外表花俏的装饰品,提倡美学的高品质与装饰的适度。 提倡注重设计简洁的同时,反对野蛮与原始,并认为艺术与工艺应该是自成一体的。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家具设计往往将功能化的实效性与极端的简洁性相结合,典型的椅子“Klismos”极具功能性,铆钉暴露,椅背有功能化的弯曲度2、17世纪新希腊功能主义的原则 17世纪50年代后期劳吉尔的关于新希腊功能主义的著作在建筑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洛都利将功能主义应用到家具设计中,洛都利认为椅子的靠背应当适合人的背部,椅子的座面应当适合认得臀部。洛都利还认为家具基本的造型应依据自然法则,而且应具有造型的表面平滑时最受重视的自然现象的几何纯粹性。中国家具 3、举例说明18世纪初期英国家具设计的特点。 (18世纪50年代奇彭代尔设计了一款“图书馆桌”此种书桌除了装饰条可以随意拆卸外,其本身便是功能化简洁的产物。) 4、商周设计文化的主要装饰纹有哪些,(兽面纹)举例说明这些装饰纹主要应用在什么器件上?(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5、中国家具的卯榫结构在早在什么时候出现(余姚河姆渡氏族社会)?当时有凸形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 6、在唐代,坐姿由席地而坐转变成垂足而坐,标志着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的大变革。 7、元代家具出现的新结构是罗锅枨、霸王枨,这两种杖的结构摆脱直杖的形式,它着意于,同时使美观和实用兼顾。 8、简述明式家具的历史背景() 经济、大兴住宅和建筑推动家具发展、海外贸易发达、专门的书籍有 9、《鲁班经》有那两部分内容组成,是一部和的经验总结。 10、简述《鲁班经》、《长物志》、《髹饰录》各是关于家具的什么内容,对明代家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1、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总结的“十六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八病是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 12、明式家具的主要特点 (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结构科学合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雕刻红脚处理得当。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13、明式家具常用的木材有哪些(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鸡翅木、榉木) 14、明式家具常见的品种式样有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 15、明式家具的椅类家具成就最为辉煌,仅种类就有圈椅、宝座、交椅、扶手椅和靠背椅。 16简述清式家具的风格特点。(造型稳重、装饰华丽、做工精细) 17、19世纪日本家具常常将高度装饰、做工细腻的表面、极度简朴的线条相结合 18、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方尖塔、眼镜蛇、金字塔、狮子、都作为装饰被人们所使用。 19、罗马—埃及风格的主题图形狮子身人面像、男像柱、方尖塔、金字塔、三角墙常常出现在文艺复兴的建筑与花园内外。 20、1830年索耐特开始研究单板模压技术和曲木技术。1836年单板模压技术技术取得成功。 21、简述索耐特的单板模压技术制作过程。(将细木条用热能和水力方法弯曲,首先放在一起锤打成薄片,弯成一定形状,然后将他们在一起形成需要的厚度)22、彻底摧毁将室内设计与建筑分离传统做法的著名设计师分别是拉斯金、莫里斯和阿什比、沃塞等人。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工艺-中国家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当中的一颗明星,更是令人瞩目,叹为观止。那颗明星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 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特点。中国古代家具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史前--家具滥觞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原始的先民们就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种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为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当然用我们今天的目光看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家具艺术创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却是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童年。因为有了它,才会有以后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家具,华丽润妍的渐高家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它是我国古典家具的源头,将永远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彩桧木案于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2001号墓出土,用木板斫销成器。案面和案足外侧涂绘,所用的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如红色用朱砂,赭色用赤铁矿。出土时,案板已稍塌陷,变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温酒器),此器为商周铜禁之祖型。它是我国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质家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质朴浑厚 夏商时期家具乃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其造型纹饰原始古拙,质朴浑厚。这一时期家具有青铜家具(如青铜俎)石质家具(如石俎)和漆木镶嵌家具(如漆木抬盘)。漆木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 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浓厚的鬼神观念,商代家具装饰纹样往往有一种庄重、威严、凶猛之感。

中国传统家具的感受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姓名:刘佳 班级:艺升093班 学号:200830892 指导老师:钱志科 日期:2011年11月8日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研究、收藏的对象。 家具在满足人们坐、卧、支撑或储藏……功能性需求之后,就成为了传统、特色和民族性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和规范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家具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说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体现了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魅力。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我主要收集的家具的典故故事,并且浅谈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举案齐眉”典故里的古典家具知识 一个时期的礼节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紧 密关联的,受到当时的建筑技术、房屋、家具、 日用器皿等特点的制约。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 的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在封建 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据《后 汉书,逸民列传》,梁鸿至吴地,“依大家阜伯 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 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这里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否则尽管孟光能“力举石臼”,要经常把上面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 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 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 足,圆形的或有三足。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 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例如湖 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斫木胎漆案,长方形,平 底,底部四角附有矮足,足高仅有2厘米,案全高只有 6厘米,案面为60.2X 40厘米。面髹黑漆,用红 漆绘出两重方框,然后在案心及两重方框框间的黑底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底部亦髹黑漆,用红漆书写“软侯家”三字,表明该案所属主人为谁。出土时案上放置着五个小漆盘、一件耳杯、两件漆卮小盘内盛食物,盘上放有一件竹串,耳杯上放有一双竹箸,这种摆设,表明了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至于一般人使用的案和食器,自然没有这样豪华,但是案的形状,仍然是差不多的。因此,案架上摆放的饭菜的重量是有限的,举案齐眉表示尊敬是有可能的。然而,人们如果直立在地上把放满东西的案高举至头顶,眼睛向下看,那是很难保持平稳的,但汉代的习俗是席地起居,人坐在铺着席的地上,把案举至眉际距地并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稳定,因此虽然眼睛不看前面,也还可保持案的平稳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倾覆。 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案几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人们的起居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现在,案几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和大小都和东汉时期有很大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