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

姓名:

指导教师:

院系站点:

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3月25日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

院系:经济管理系

专业:会计

完成起止日期:

毕业论文任务

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准考证号:

发题日期:完成日期:

题目: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1.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盈余管理一直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论。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寻多学者曾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管理以及财务金融领域对盈余管理的分析和研究,盈余管理可以被界定为指在既定的社会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管理层利用财务会计和非财务会计手段和方法,通过现有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漏洞或空白点以及可选择使用的会计准则,经过一定会计程序和方法来的处理,对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盈余管理信息或相关辅助信息进行有目的地管理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1)2014年11月24日—2014年12月5日完成开题报告。

(2)2014年12月8日—2015年元月2日完成初稿(手写)。

(3)2015年元月5日—2015年元月23日完成二稿。

(4)2015年元月26日—2015年3月25日完成三稿。

(5)2015年4月11日—2015年4月12日毕业答辩。

3.参考资料:

[1]郑一凡.试论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消费导刊,2010(3)

[2]赵璇,陆蓓.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商业经济,2011(9)

[3]秦晓兵.浅谈企业盈余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4]沈烈.企业盈余管理的误区与治理.财会月刊,2010(13)

[5]王圣迪.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5)

[6]许洁勤.融资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新模,2009,(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随着经济国门打开,西方企业的种种经营管理之道,都在日益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出现,正是直接受着这种影响而形成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手段契合了企业的需要,特别是以个人私利为起点的需要。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手段,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一般人们喜欢把它同利润操纵、会计信息伪造联合起来,然而却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其实如果盈余管理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它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财务理论界已经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如今盈余管理已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盈余管理现象已广泛存在于我国的企业中,成为了企业普遍运用的管理手段,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很少有以中小企业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润融资资产

1. 引言 (1)

2. 正文 (2)

2.1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概述 (2)

2.1.1盈余管理的概念 (2)

2.1.2中小企业的界定 (2)

2.1.3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情况简介 (3)

2.1.4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 (4)

2.2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 (4)

2.2.1中小企业编写虚假财务信息 (4)

2.2.2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题 (5)

2.2.3盈余管理中存在虚构交易 (5)

2.2.4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 (6)

2.3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动因分析 (6)

2.3.1资本市场的动因 (7)

2.3.2中小企业人员奖金动因 (7)

2.3.3政治动因 (7)

2.3.4避税动因 (7)

2.4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 (8)

2.4.1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 (8)

2.4.2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调节 (9)

2.4.3利用债务重组进行调节 (10)

2.5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及对策 (10)

2.5.1建议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10)

2.5.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11)

2.5.3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大监管力度 (11)

2.5.4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 (11)

2.5.5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11)

结束语 (13)

致谢词 (14)

参考文献 (15)

1.引言

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市场萎缩,竞争愈发激烈,信贷资金急剧减少,这正是目前中小企业生存所面临的残酷现状,如何有效的利用盈余管理这一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我们应将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正文

2.1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当代中小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盈余管理的慨念,国内外学者有许多的定义。

2.1.1盈余管理的慨念

以Scott(斯科特)为代表的观点。Scott(2000)指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从他的观点可知,盈余管理被限定在了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其目的是实现私人利益或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其手段是对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

Healy和Wahlen于1999年共同提出:当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此产生了。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但多数都是围绕以上三个观点展开的。比如,包国吉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秦晓兵在《浅谈企业盈余管理》中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私人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度、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的规划等手段调节控制企业的盈余,以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期望的效果。

2.1.2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可知中小企业应符合以下标准: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2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1.3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情况简介

结合盈余管理的概念以及中小企业的标准,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盈余管理作出以下定义: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就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以获取私人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度、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的规划与创造等会计手段与非会计手段来调节控制企业的盈余,以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期望的效果。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有获取私人利益、筹集资本、合理避税、不违反契约、规避经营风险、保持企业形象等等。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会计准则法规的不完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准则的滞后性、会计信息不对称等。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变更、利用会计处理的时间差、利用虚拟资产、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利用

关联交易等

2.1.4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

盈余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这一点从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可以得知。管理层一般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以及董事会。由于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所以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事项的发生等都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盈余管理目的具有层次性。从根本上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企业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方式间接的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随之产生了各种中介目的,如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粉饰业绩、取得借款、获得担保等。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

盈余管理的方法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它与伪造盈余具有明显界限。人们常把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等同起来,这是很片面的,利润操纵有合法与非法之分,而盈余管理则是在法律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

2.2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利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多种问题,从公司企业治理结构上来看,我国企业产权关系不明。可以分别从中小企业编写虚假财务信息,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盈余管理中存在虚构交易,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2.2.1中小企业编写虚假财务信息

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者为了避免报告损失或者盈利水平

减少,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我国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了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中小企业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企业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中小企业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已达到配股的目的。

2.2.2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

在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下,经理人会通过各种途径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经理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业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往往希望通过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敏感数据进行人为处理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薪酬,这就是著名的“报酬计划假说”。大股东对账面会计盈余的干预实际上就是利用会计应计制的特征而指示财务工作者将盈余向有利于大股东的利益的方向进行调整的过程。在大股东绝对控制的公司中,存在着董事长由大股东直接派出和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往往也实际上处于大股东的控制之下,结果导致财务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大股东的利益为导向,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

在现代社会,现有及潜在的小股东与债权人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行为,因此,大股东要实现其目标,就必然需要失真的会计信息。大股东要达到利益转移的目的,也不是凭空想就可以实现的,为此大股东要设法尽力隐藏,利益假象欺骗现有和潜在的小股东和债权人。

2.2.3盈余管理中存在虚构交易

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如在年度末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

增资产等,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劵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证劵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2.4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

无形资产的使用和买卖中的关联交易。企业委托关联方进行风险投资;上述大量的非正当关联交易中所涉及的关联方以控制性股东居多,这样,对于公司与债权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关联交易这一复杂的现象,法律对它的规范离不开公司法、证劵及其他专门规范的配合实施,而我国原公司法与证劵法未能对关联企业及其关联交易做出必要而充分的规范,对企业关联交易的规定主要来自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证劵交易所,前两个部门发布的规制规则是行政法规,而证劵交易所发布的是行业规范,这些规则的效力都低于法律规范,因此,其规则效果并不理想,在现实中出现过上市公司违反了证监会的部门规章是否必然导致关联交易的无效的争议,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控制性股东,其必然会选择有利于的关联交易方式来实现利益转移,盈余管理也必然大行其道起来。

2.3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动因分析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最终还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除此之外,减轻税负、向银行借贷、取得担保资格、避免信用危机、掩饰经营不佳等也构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但这些动机最终还是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以下几个层面;

2.3.1资本市场的动因

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来进行股票价格,拥有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企业管理者通常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例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有关证劵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这样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往往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粉饰财务报表。又如,在我国,“壳”资源非常稀缺,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的公司具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有最低条件的规定。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为达到再融资的标准,企业会实施盈余管理。

2.3.2中小企业人员奖金动因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企业的经理人员往往会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3.3政治动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当相关的严格监管和控制,一旦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增当期的报告盈余。一些企业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部门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往往是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政策限制和行政处罚。

2.3.4避税动因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是十分的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致

国家税收流失。

2.4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在盈余管理中,利用会计政策留有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巧用会计政策,资产减值准备、资产重组、利用债务重组是当前许多亏损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4.1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

近年来,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备受上市公司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关系到企业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通常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致使八项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当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可以转回的资产仅仅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未探明矿区权益。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使本年度一次亏足,为今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实现盈利的目的。据统计,截至2006年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1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05年年报,其中包括个别已经摘帽的公司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13家公司中,9家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1家继续盈利,3家出现亏损。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实现盈利,但主要业务和财务状况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案例,大唐电信(600198)业绩“变脸”,2007年4月5日,发布了一则公告,称2006年度其业绩报告将亏损。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业绩已经连续出现亏损,按照相关规定,大唐电信即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即冠以*ST)。对此,大唐电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释,“公司尽管2006年度主营业务规模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鉴于无线、光通信等传统通信设备产业历年经营留存大量资产带

来预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对整合后的无线、光通信资产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将造成2006年度业绩亏损。”知情人士指出,大唐电信的减值计提原本是要分摊到未来数年里的,但是现在管理层希望一次性地将其摊掉。此前大唐电信2006年公布的三份业绩报告无不显示为盈利: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显示的净利润分别为817万元、2 208万元和2 761万元。有论者认为,是为了促使有关方面加速对大唐电信集团的重组;也有论者认为是大唐电信集团故意“示弱”,借以对国家有关部门施加压力,以获更大的照顾和扶持。

2.4.2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调节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施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转让资产、对外收购兼并等。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包括转让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流动资产。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可以将不良资产转让给控股子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将母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购入,而且不计财务费用。通过这种形式,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的获得母公司优质资产的使用权;一方面,还可以避免经营不良资产产生的损失或亏损。2007年有48家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又有48家被撤销*ST,其中21家是通过在2007年的资产重组各种方式来实现“摘星”“摘帽”的。

案例,浙江东方(600120)2004年实现利润19 143.6万元,净利润10 201万元,正常经营利润5 339万元,其中,处置资产产生收益3 236.87万元,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31.7%。公司2002、2003、2004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59%、10.29%、10.34%,连续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2004年顺利配股。

案例,ST寰岛(000691)是通过与关联方的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实现“摘星”在2007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出售、和股权转让等各种资产重组方法优化资产、提高利润,在2007年中报上果然出现了净利润3725.05万元的大跨度转亏,无疑是资产重组的贡献。

案例,东方银星(600753)是通过资产置换在2006年就将净利润改写为正值的

225.31万元,而后又通过资产剥离的资产重组方式在2007年上半年成功地实现净利润635.99万元,顺利“摘帽”。

2.4.3利用债务重组进行调节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作为解决债务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为企业所采用。债务重组对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重新激发企业活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债务重组收益,于是一些业绩欠佳的上市公司就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2007年年报中,即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利润135万元人民币。实际上这些上市公司平均有23.9%的当期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而ST公司,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据统计获得债务重组收益的115家上市公司中,ST 公司有43家;有66家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ST公司有33家;债务重组收益前二十大公司中ST公司有14家;债务重组收益过亿的三家公司均是ST公司。这表明ST公司普遍采用债务重组作为改善当期业绩的手段。

2.5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完全消除盈余管理是不可能的,且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增强抗击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的管理当局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我们在治理盈余管理行为时,应从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等方面着手,而不是一棒子威吓或一簇就死。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来治理与规范中小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2.5.1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宏观会计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并通过准则规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有关经济业务入账做出全面规定,即会计准则应该划定一个范围,允许企业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政策间进行选择,并不是要会计准则整齐划一的规定一种会计政策与方法,这是以不顾各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主观臆

断的做法。其次,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实施方面,应该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定期检查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实施的有效性,对其不断完善。

2.5.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往往更为深入。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管理当局进行的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2.5.3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大监管力度

要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要改进审计方法以防范和纠正公司的不当盈余管理,不允许以追求效率而忽视效果的审计方法取代完整的审计程序。发现问题应进行严厉的处理,加大惩罚力度。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加强正确引导,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树立起公允、合法、一贯地进行会计盈余报告的正确理念。

2.5.4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

我国会计人员要提高会计理论水平重要的是要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某些会计理论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和经济影响,能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界线。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特别是对基本会计概念框架的学习,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2.5.5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操纵利润”引发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

具而已。因此,要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首先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通过对盈余管理理论上的把握,我们知道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会计手段,出现在我国企业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方式使它成为一把双刃剑,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实际表现,使我们有必要对它加强治理、引起重视。虽然盈余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机会主义、投机主义,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许多人不提倡这种企业行为,但企业的成熟、市场的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盈余管理也将在中小企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更多的研究总结,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以指导、规范企业的发展,并把会计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资产,可以支付企业日常的零星开支,随时购买各种存货物资。现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可以没有足够的现金。在历次金融危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现金流管理是个复杂切严肃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学者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会计研究之中,随后会计在西方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我国关于现金流量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尚待不断完善。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在现金流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五方面:一是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分析;而是现金流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级中的应用;三是现金流与企业融资行为之间的研究;四是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五是现金流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优化基于价值链现金流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詹森(Jen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FreeCashFlowHypothesis):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U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这些投资项LI的净现值按相关资本成本贴现讣算出来。为基于自山现金流量的企业融资、投资、运营以及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础。 帕罗?佛门罗(Matteo paro Buddha luo) (2010)认为,现金流量是一个事实,净收益只是一个观点,他主张用现金流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是净收益。帕布洛?费尔南德斯(2010)还据此提出了一个现金流计算公式。 施科特?查理森(Charlie Carson) (2011)认为,现金流是过度投资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企业不是在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运作,资本市场的各种摩擦阻碍了管理者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关于现金流管理的基本概念问题,现金流管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现金、现金流和现金流管理方面。陈琦伟(2003)认为现金流管理中的现金是广义上的现金,即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狭义现金流)而且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蔡昌(2007)安流向对现金流作了详细解释,即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浄流量。贺志东(2009)认为现金流是一个速率变量,并指出现金流按用途分为营业现金流、投资现金流以及筹资现金流。枯古军,王守海(2011)认为现金流管理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期限安排方面的所作出的预测和讣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管理系统。 关于现金流管理重要性问题,李广子(2004)将现金流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指出现金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

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13页)

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摘要: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现金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对企业的各项活动与相应的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现金管理的目的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了企业现金对企业运转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现金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现金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58-04 一、现金管理的目的 现金是对其他资产度量的标准尺度。它作为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意义的现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金仅仅指库存现金,即企业金库中存放的现金,是单位为了满足经营过程中零星支付的需要而保留的现金,包括人们经常接触的纸币和硬币等。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活期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本文论述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

企业进行现金管理的目的是协调好资金的流动性与资金的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追求。现金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遵守现金管理原则,保证现金流动的透明化;其次,保证资金充足,迅速为企业提供即时可用的资金;再次,避免企业资金冗余,保证企业资金发挥最大的功用。总之,现金管理的宗旨就是以最少的现金冗余量去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现金管理理念缺失,管理者素质堪忧 1.企业的现金管理观念错误。目前,许多企业对现金管理存在观念性错误。部分会计人员误以为现金管理仅仅是为了控制成本,他们简单地统计日常现金流的流出而忽略了现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这种忽略也使得现金的利用价值大幅度缩水,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之相反,部分会计人员对效率的理解过于片面,他们出于提高资金周转为效率的目的,自己随意选择结算种类,不理解也不配合银行对现金支付的管理。其次,“紧急关头,用了再说”理念的盛行使得部分企业现金管理相对主观随意,主要表现在:滥用自有资金甚至是专项资金;消费基金和面子工程占用过多资金。此类行为使得资金的运用难以落实,财务管理制度陷入困境。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f824085.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分析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就会计核算 而言,货币资金的核算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加之货币资金也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因此,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现金管理控制研究 0 引言 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就会计核算而言,货 币资金的核算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 险最高的一种资产,加之货币资金也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因此,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1 资金的管理的原则 1.1 严格职责分工即将涉及货币资金不相容的职责分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形成严 密的内部牵制制度,以减少和降低货币资金管理上舞弊的可能性。 1.2 实行交易分开即将现金支出业务和现金收入业务分开进行处理,防止将现金 收入真接用于现金支出的坐支行为。 1.3 实施内部稽核即设置内部稽核单位和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以加强对货 币资金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改进对货币资 金的管理控制。 1.4 实施定期轮岗制度即对涉及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业务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岗位。通过轮换岗位,减少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中产生舞弊的可能性,并及时发现 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 2 资金的企业内部控制 根据以上原则,制定相应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 2.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及环境 2.1.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 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①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②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企业收到的货币是否已全部入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企业收 入的违法行为出现。③货币资金的合法性。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④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2.1.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所谓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 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 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 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①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点是在推行企业领导人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 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执行的结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的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②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的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出 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比如,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让不同的

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我国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指导教师:张弦 学生姓名:丁钰学号:12192021 专业:市场营销 (国际会计方向) 时间: 2016/1/7

一、选题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数量不断上升,所在地位也逐渐提高,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其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出现财务危机、信誉危机等问题,严重的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究其原因,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企业现金管理不善。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研究就十分的重要。 在企业的现金管理中的“现金”不等同于通常说的现款,我们把在企业内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统称为现金。也就是随时能变现的“钱”,相对而言,现金是企业资金中变现能力及流动能力最强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等。持有现金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强偿债能力和高商誉的表现,但不是企业拥有的现金越多越好。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我国的一些企业的现金管理比较混乱,经常会出现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能实现同步的情况。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会形成现金的置存,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会形成现金的不足。企业只有保持适当的现金结余,才能维持企业整个流动资金的正常周转,进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做好企业的现金管理工作,防止现金的滥用与流失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小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还有现金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技能低下,企业的领导重视力度不到,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多开户头,“小金库”屡禁不止;坐支现金;白条抵库;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盲目投资,失误多、损失大;大量现金沉淀严重、库存比例过高、外欠账居高不下,现金周转速度慢、周转不灵,等等。将这些反映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就会出现利润虚增等问题,将影响到企业领导人对整体企业运作的决策。鉴于现金管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企业应重视管理其整体的流程,从而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得以维系,进而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现金管理工作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强大,需要得到中小企业领导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金及现金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现实意义,论述中小企业在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与弊;适度运用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

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

分析师预测与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分析师预测与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会计 分析师预测与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高鸣含 摘要:与西方国家的分析师行业相比,我国的分析师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它在资本市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也是企业向市场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阐述了一些能够影响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因素,分析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及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分析师;盈余预测;盈余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其中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是影响资本市场完善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术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上,他们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热门话题。 在已有的研究中,一部分文献探讨了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表现形式。Athanasakou 等(2009)讨论了公司是否会为了保证盈余达到分析师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Degeorge(1999)也在实践中发现,盈余管理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为了与分析师预测相符合。 而另外一部分文献研究了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相互作用的内部因素。比如,杨尔稼等(2012)提出,证券分析师为了发掘被隐藏的盈余过程,会想尽各种办法获取并分析信息,即使分析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弄清楚公司真实的盈余管理过程。同时他们证明了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及行为的确会受到其获取盈余的方

式的影响。这是对二者关系内因的探讨。 二、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在市场中是“藕断丝连”的。很多因素能够影响二者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因素也是他们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中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对较多的信息,做决策时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而掌握信息程度较低的人就将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足够可利用的信息。具体说来,可能出现逆向选择或者产生“道德风险”。这也正是分析师存在的意义。 (二)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在这种市场下,分析师的职能被大大提升。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不但反映了历史信息,还反映了成交价等公开信息。而盈余管理是企业向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再通过分析师的跟进人数增大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此时,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更加强化。在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在这样的市场中,分析师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效果达到最佳。 (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发布的某些法律规范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例如,安然事件发生之后,美国颁布了塞班斯法案,对关联方交易做了严格的规定。企业的盈余管理随着关联方交易受到限制而受到制约,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紧密程度也会降低。基于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的这些关系,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