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家指导-如何分辨从众与服从

专家指导-如何分辨从众与服从

专家指导-如何分辨从众与服从

专家指导-如何分辨从众与服从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周末的傍晚,你和朋友打算一起聚餐吃饭,但都没有确定该去哪家餐馆就餐。这时你们路过一家餐厅,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你对朋友说,“这家餐馆一定很好,你看有人排队呢”。当你和朋友排队的时候,又过来了一个人,他想“哇塞,排队人好多。这家餐馆肯定非常棒的”,于是那人也加入到排队中。随后,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同样的想法。于是,这家或许与其他餐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普通餐馆今晚爆满。

在心理学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社会现象。有时候从众容易导致盲从,上述例子中就表现出了跟风消费的现象。当然,小杜老师并不鼓励同学们消费从众。

经常与从众放在一起考查的还有一个概念,叫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例如,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就必须将车开到路边停下。学生要服从老师布置的活动安排。病人要服从医生的叮嘱抓药吃药。

那么,如何区分从众与服从这两个概念呢?同学们要记住,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最后,小杜老师给同学们出道题大家来做判断。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农民起义,在暴乱中你跟随大家一起搞破坏,这是什么现象呢?聪明的你一定有了答案对吧,是从众!好了,今天小杜老师的解析就到这里了,咱们下期再见咯!

中公资深讲师杜金衡解析

从众与服从

从众和服从 标签:从众行为杰拉德从众实验群体2009-01-03 13:38 图14-1活动的难度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 扎琼克(1969)用蟑螂作为被试,享特(P. J. Hunt)与希尔瑞(J. M. Hillery)(1973)用人类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简单的迷津,有人在场时,学习得较快,而对于复杂的迷津,单独学习时更快些,见表14-6。 14-6迷津学习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 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助长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起干扰作用)。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的活动。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结果,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别人评价的意识。 斯威尼(Sweeney,1973)、威廉姆斯(J. E. Williams,1981)的研究表明:在群体共同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活动被单独评定,就会激起个人被评价的意识,活动效果就更好;如果只评定群体的共同活动,而不评定个体的活动,就会降低个人被评价的意识,个人对活动的努力程度就会减少。 个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从众和服从 (一)从众及其制约因素 1、什么叫从众 从众(conformity)或从众行为(亦称相符或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穿衣打扮、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从众行为是大量的。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谢里夫(M.Sherif)在1935年做的。

心理学考研基础知识:社会影响之从众与服从

心理学考研基础知识:社会影响之从众 与服从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然这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别人的影响。如果让你站在几百人的面前做个演讲,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有压力,那如何克服和看待这个压力呢,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有些人抗干扰能力强一些,有些人则弱一些,还有些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考研心理学社会影响要涉及的内容。 心理学考研基础知识:社会影响之从众与服从 (1)从众: ①含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②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促进个体适应社会。 ③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生活中最普遍的从众形式);反从众。 ④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高。 ⑤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高、凝聚力强、群体规模在3~4人时,从众行为较多);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独立性强的,从众少);情境的明确性(越明确,从众行为越少);其他因素(性别、智力对从众可能也有影响,但结论不明确)。⑥从众实验: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阿希知觉判断实验。 (2)服从: ①含义: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②服从实验:米尔格莱姆电击实验。 ③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归因。 ④影响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诱骗入门的策略;权威的接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从众与服从是属于社会影响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考研心理学中经常会考查的内容,各位考生应给予一定的关注,祝复习顺利。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从众与服从.doc

从众与服从.doc 从众和服从 标签: 从众行为杰拉德从众实验群体 2009-01-03 13:38 图14-1活动的难度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 扎琼克(1969)用蟑螂作为被试,享特(P. J. Hunt)与希尔瑞(J. M. Hillery)(1973)用人类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简单的迷津,有人在场时,学习得较快,而对于复杂的迷津,单独学习时更快些,见表14-6。 简单迷津复杂迷津 单独旁观者单独旁观者 蟑40.48 32.96 110.45 129.4 螂 6 44.67 36.19 表14-6迷津学习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人184.91 220.3 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类 3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助长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起干扰作用)。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的活动。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结果,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别人评价的意识。 斯威尼(Sweeney,1973)、威廉姆斯(J. E. Williams,1981)的研究表明:在群体共同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活动被单独评定,就会激起个人被评价的意识,

活动效果就更好;如果只评定群体的共同活动,而不评定个体的活动,就会降低个人被评价的意识,个人对活动的努力程度就会减少。 个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从众和服从 (一)从众及其制约因素 1、什么叫从众 从众(conformity)或从众行为(亦称相符或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穿衣打扮、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从众行为是大量的。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谢里夫(M.Sherif)在1935年做的。 谢里夫利用“游动错觉”进行研究。“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中的一个小光点,即使是完全静止的,但看起来也似乎是在运动,因为缺乏参照物。 该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被试被带进一间暗室,给他看一个实际上是静止的小光点,告诉被试这个光点正在运动(被试不了解游动错觉)。他们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结果,不同被试的估计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认为光点仅移动了几英寸,其他被试则认为光点移动了二十或三十英寸。经过几次实验以后,被试开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估计移动的范围。比如一个被试第一次估计光点移动了15英寸时,然后又说12英寸,第三次是14英寸,那么他所确定的范围就是12~15英寸。 实验的第二部分,谢里夫把三或四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暗室里,他们都参加过前一部分实验,并已经建立起各自的范围,但他们的范围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者发现,当由2~3人组成的小组面对同一光点时,要求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估计,他们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顺从 1、从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第二,从众的原因 A行为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认为正确的可能性大。 B偏离恐惧: C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认同感。 第三,从众的类型 A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 B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 C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规模与特点: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越多,持不同意见者感到压力越大,从众表现越显著。 B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变化导致从众率发生变化。 C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就越高。相应的从众率就越低。 D性别: 2、服从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服从的概念,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被迫行为。 第二,影响服从的因素 A他人的支持:他人的支持会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蔑视,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性。 B对行为后果的意识: C个性因素:道德水平与服从行为有关。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去伤害别人。 3、顺从及其影响因素 1、顺从的概念 顺从,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们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心理现象。2、影响顺从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凡是能增强个人自信心的东西都会减少顺从。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不同民族的顺从性有所不同。 第三,客观环境和群体压力因素。 A群体意见一致。 B群体大小也是影响顺从的因素。 C群体对个人的权威性越高,则个人越倾向与顺从群体的意见。

权利服从和从众心理区别

Conformity is a kind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phenomenon, which is generally existed in social life, is a kind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he social life. Obedi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 life, and obedience ensu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oup goal. The obedience of the leadership and the norms can make the members " listen to the command" in emergency. Individuals in the community always belong to a certain group, in the group to comply with all kind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obey the group norms, thus they will be respected and praised by others. If someone violate one of the norms of these groups, he will be punished, and harm the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Obedience and conformity are caused by pressure,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bedience is passive, decision is made in someone's direct command requirements. It is unconditional and therefore associated with dissatisfaction, so people always have reluctantly negativity emotions; while the herd is often active, there is no direct commands or requests you to do.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服从对于现实生活是十分有意义的,服从能够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对领导和规范的服从,可以使成员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一切行动听指挥”。个人在社会中又总是隶属于一定的群体,在群体中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服从群体规范,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如果违反了这些群体规范就会受到惩罚,损害个人利益。服从与从众都是由压力引起的行为,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服从是被动的,是在别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决定,是无条件的,因此伴随有不满、不情愿等否定性情绪;而从众往往是主动的,是没有人直接命令或要求你怎么样做。 从众试验的影响 Normative influence vs. referent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The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are often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the power of conformity and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where normative influence is the willingness to conform publicly to attain social reward and avoid social punishment.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are viewed as a striking example of people publicly endorsing the group response despite knowing full well that they were endorsing an incorrect respons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are viewed as evidence for the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account of social influence (otherwise known as the theory of referent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Here, the observed conformity is an example of depersonalization processes, whereby people expect to hold the same opinions as others in their ingroup and will often adopt those opinions. he conformity demonstrated in Asch experiments is problematic for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suggests that, when seeking to validate opinions and abilities, people will first turn to direct observation. If direct observation is ineffective or not available, people will then turn to comparable others for validation. In other words,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predicts that social reality testing will arise when physical reality testing yields uncertainty. The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uncertainty can arise as an outcome of social reality testing. More broadly, this inconsistency has been used to support the position that the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ocial reality testing and physical reality testing is untenable. 规范的影响与参考信息影响

第七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七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众二、依从三、服从 ■从众、依从、服从属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行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这里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多数人的行为方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示”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行为原因和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划分为从众、依从、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一、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三)从众的类型(四)从众的动机(五)从众的条件 一、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一、从众 实验结果: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从众 (三)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2.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3.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四)从众的动机 1. 行为参照 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2.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3.人际适应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的愿望,可能会导向危险的行为。 跑酷运动在当今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因为这是一个在同 伴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五)从众的条件(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