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政治和经济一直是两大关注的领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和经济

系统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

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1.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前存在的一种制度形态,其主要

特征是: 以土地为基础的领主、分封制、君臣关系、等级制度、文

官武将制度等。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夏、商、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由黄帝的后代禹所建立。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封建制度已经显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则是以封

国为基础,先王通过分封让自己的亲属成为列国的国王,由此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君主国家体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它的政治制度历史学家称之为“分封制度”,又称“诸侯制度”。

2.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君主专制一直是主导地位。君权至上、天命论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封建时期的政治特征。由于君主专制,封建主义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而是建立在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上。尽管如此,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

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举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具代表性

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制度,以才能和学问而非财产、血缘、籍贯等为选拔标准,确保公正和透明。科举制度兴起于唐代,持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历程中,科举制度为中

国士人打开了一条通过知识而升迁的道路,使得社会上的统治者

不再单纯依靠血统贵族,而是透过以书本为主的智力较量选拔人才,合适的人才执掌政权。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古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大水利工程:北京周口店遗址和四川都江堰。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中国人可以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创造了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大量提高了农业产出。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模式,以家庭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以大户人家的专营经营为主。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增加,被视为是土地财产和土地所有者大量增收的重要因素。

2.手工业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在当时,手工业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关键。手工业产业范畴十分广泛,包括纺织、陶器、造纸、竹编制作等,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出口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手工业向制造业的过渡。从古代手工业到制造业的转变,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手工业和工业的早期发源地之一,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货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产生了,货币经济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货币大多数是由铜所铸成,随后在唐代开始发行了纸币。货币产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促进商品文化的交流和产业转移,并且对生产方式、内外贸易、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十分重要。

结语

总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历经漫长的岁月和变革,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化蓝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尽管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遭遇挫折和波折,但古代中国仍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国家。现代中国的崛起更是建立在这一悠久历史的基础上,它继承、弘扬和发扬古代中国的文明传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相关推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

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的纸),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东汉《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医圣)作《伤寒杂病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4.魏晋时期: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经济部分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经济部分 一奴隶制(夏商周)都城?商(第一个文字记载)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相关内容 商鞅变法(中央集权雏形)都江堰的修筑 二、封建制 1、秦中央集权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统一措施长城的修筑 2、汉休养生息三次对匈奴战争经济文化措施:改五铢钱(货币制度重要改革)尊儒西汉长安办太学(古代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年号东汉郡国学(地方兴办官学)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东传(白马寺) 3、三国时期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统一国家建立 1 隋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 唐民族政策羁縻州---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政治开明的特色文成公主进藏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 经济重心难移:澶渊之盟岳飞机户景德镇的瓷器交子《清明上河图》 4 元跨欧亚的蒙古汗国《马可波罗行纪》民族分化政策行省或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5 明清明内阁制度清南书房军机处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清设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改土归流文字狱闭关锁国 随堂练习: 1.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境内文物古迹受到不同程度受损,文成公主庙受损程度较轻。此庙是文成公主入藏时教授当地居民纺织耕种等技艺,当地居民为纪念她而修。玉树文成公主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A 唐与吐蕃的关系 B 唐与回鹘的关系 C 唐与渤海的关系 D 唐与南诏的关系 2、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下列哪一项应该包含在内() A 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 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 C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

古代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代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统治的稳定与良好的 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之间互为促进、依赖的关系。古代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朝代在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的稳定与一个国家或朝 代的经济繁荣非常密切相关。一个政权如能够稳定地统治下去,无论是国家内部的各项制度运转还是外交关系的发展,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条件。 以中国古代为例,历史上的稳定王朝如夏、商、周等,政治统治稳定并且长期 的国家统一使得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在战争和混乱时期,政权的更迭常常伴随着经济的停滞和衰退。政治乱象会削弱统治者的权威,导致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统治者通过制定各项政策 和法律,对经济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从而增加政权稳固的力量。古 代统治者需要大量的财富来维持统治,而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财政实力,使得政治统治更加稳固。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财富,为统治者保障政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手段和工具。在古代社会中,一个经济 繁荣的国家通常也会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的稳定。而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军备等手段,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巩固政治统治。 然而,过度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对政治统治产生负面影响。当经济发展过快时, 社会矛盾可能加剧,不平等问题加剧,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如法国大革命,就是由于过度的经济发展在社会间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导致政治统治的崩溃。 三、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政治统治的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相互推动。政治稳定可以为经 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而经济的繁荣又增加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力基础。 政治统治的稳定能够鼓励投资和创业,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供就业机会,降低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从而巩固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他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从而 增加政治的稳定性。相反,政治的稳定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保障。 通过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政治 稳定和良好的政权管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经济的繁荣也为政治统治提供了力量和资源。只有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国家或朝代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流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历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总结。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其政治经济思想较为简单。封建制度得到了初步形式,实行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为本,倡导礼治之道;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互利共荣。经济方面,这一时期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商业交流也开始兴起,开始出现了富商和商人阶级。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时期,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推行了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秦始皇中央集权,取消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县、郡、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济方面,秦王朝实行的苛捐杂税政策严重打击了农民,为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埋下了伏笔。同时,秦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国家都以统一为目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刘备提出了仁政思想,倡导崇尚民命。曹操则主张强权政

治,偏重军事力量。经济方面,三国时期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农田荒芜和经济困难。 5.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 方和北方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朝代。在政治方面,南方朝代主张文化复兴,注重文化教育;北方朝代主要以军事力量为主,强调武战。经济方面,南方朝代主要依靠农业经济,而北方朝代则多依靠商业经济和手工业。 6.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出现了许多 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杨广推行了均田制,促进了土地平均分配;王官将提出了“六经注我”的经济思想,主张以农业为基础,兼顾工商业。经济方面,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国家繁荣昌盛。 7.宋元明时期:宋元明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开始发生了 一些变化。在政治方面,宋朝推崇儒学思想,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元朝则倾向于重视实际的行政管理。经济方面,宋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农民的压迫过重,导致社会动荡。 8.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进一步发展。明 朝采用“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稳定和道德修养;而清朝则主张保守和封建思想,对外国贸易保持封闭态度。经济方面,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发展了矿业和手工业;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提倡农业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视角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集中: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 两对矛盾: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君权—相权。 三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四大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视角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③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易造成人民的愚昧;③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视角3|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时期内的作用和影响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视角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视角2|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原因 阶段特征南移的表现南移的原因 春秋至东汉末期:南方初步得到开发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 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 珠江流域 ①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大量土地得到 开发和利用 ②南方气候逐渐变得适宜农业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 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 利工程,农作物品种增多,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②北方 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当地经济的发展;④统治者推行有利 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地理 条件优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 隋唐五代时期:开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 ①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且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冲击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 (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③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政治和经济一直是两大关注的领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和经济 系统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 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1.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前存在的一种制度形态,其主要 特征是: 以土地为基础的领主、分封制、君臣关系、等级制度、文 官武将制度等。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夏、商、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由黄帝的后代禹所建立。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封建制度已经显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则是以封 国为基础,先王通过分封让自己的亲属成为列国的国王,由此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君主国家体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它的政治制度历史学家称之为“分封制度”,又称“诸侯制度”。 2.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君主专制一直是主导地位。君权至上、天命论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封建时期的政治特征。由于君主专制,封建主义并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而是建立在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上。尽管如此,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 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举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具代表性 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制度,以才能和学问而非财产、血缘、籍贯等为选拔标准,确保公正和透明。科举制度兴起于唐代,持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历程中,科举制度为中 国士人打开了一条通过知识而升迁的道路,使得社会上的统治者 不再单纯依靠血统贵族,而是透过以书本为主的智力较量选拔人才,合适的人才执掌政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指以皇权至上、土地分封、贵族统治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主要由君权和贵族掌握。君权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皇帝作为天下万民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通过封爵制度来奖赏忠诚的官员和贵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贵族阶层则是分封于各地,也因此成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除了君权和贵族,古代中国的政府还设置了官僚机构,以行使政治权力。这些官僚机构按照地域不同,可分为中央官僚和地方官僚。中央官僚包括吏、郎、博士等,主要负责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地方官僚则是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分布于各地,代表中央政府统治。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封建制度下,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不足,人才难以得到合理的发展和利用。同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君权和贵族手中,导致各地政局不稳,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二、封建社会的经济 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封建王朝通过土地分封和农业税收来稳定政权和保持社会秩序。土地作为封建贵族的主要财富来源,王朝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农民,农民对贵族的土地拥有一定的使用权,但要交纳一定的租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也是封建政权维持自身运转所必需的。农民种植粮食,交纳给封建贵族的租税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财政收入。此外,农民还承担了建设和维护灌溉工程、修筑城墙等公共设施的任务。

然而,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土地的长期固化,难以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财富和土地集中于贵族手中,农民的负担和压迫加剧,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三、政治体制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合理的经济体制 息息相关,繁荣的经济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观的财政收入,从而巩固政权。相反,如果经济发展不佳,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就会出现。 然而,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政治权力集中于 君权和贵族手中,限制了人才流动的自由和知识的传播,抑制了科技和商业的发展。政治压力和税赋负担也给农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剥夺了他们积累财富的能力,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体 制的稳定与合理的经济体制息息相关,政治体制的弊端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存在一些弊端,但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 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齐鲁燕卫晋宋 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 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11年考纲本专题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讲古代中国政治 【学法导航】 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掌握重要概念的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3.本专题误区提醒:(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5)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4.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知识难懂,有关的试题难做,尤其命题注重新材料、新背景,少数同学对新材料感到棘手,多数是古文材料。以下列试题为例子,探讨做题的应变和技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题解读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 过程:建立、形成、演变、灭亡 特点: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区分 影响:价值与评价、批判与智慧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坏。 ※解读 古代中国王朝变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知识联想: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分邦建国,周天子册封诸侯立国 目的:通过封邦建国,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以藩屏周 对象: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血缘、功绩与宗法传统) 概况:周武王、周公两次分封、授土授民、主要诸侯国 (宋、鲁、齐等)、层层分封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血缘继承)的统治权 义务: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评价:进步性:稳定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扩大统治疆域,使周的统治延续数百年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解读 注意不同语境下的“封建”一词的不同含义:封邦建国或一种社会形态 西周的宗法制 概念: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联系的制度

目的: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结构 评价: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稳定;对凝聚宗族和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解读 西周的宗法制在后来得到延续了吗?(从制度视角与观念视角)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鼎既是祭祀礼器又是权力象征、神权为王权服务;政教合一、宗教为政治服务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以宗法制为内核的层层分封制;统治权力带有垄断性和封闭性,阶层流动性差 ③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受封诸侯在封国内拥有较世袭统治权;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 原因:商鞅变法奠基;嬴政广纳贤士、方略正确;民众要求统一 过程:攻灭六国,初步统一(韩、赵、魏、楚、燕、齐) 北伐匈奴,收回河套(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管辖“西南夷”,纳入版图(立郡县,中央管辖)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解读 立国与治国(治国策略、建立统一与巩固统一);分权与集权(矛盾的对立统一); 统一国家的奠基与扩大;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与认同。 皇帝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核心) 创立:建立秦朝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皇帝”称号方显尊贵,自称“始皇帝” 地位:帝位终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天下独尊 权力: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评价: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家国一体、专制政治 ※解读 君权神化背后是寻求其统治的合法(理)性;君主权力的不可转移、不可僭越和不可制约;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划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主权在君与主权在民(一姓之国与百姓之国;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以官僚制度为运作机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在秦朝以前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秦朝以后则表现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二、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也是手工业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方面,以精耕细作为特点,发明了犁、锄、镰等农具,发明了水利灌溉技术,形成了以粮为主要食品的消费习惯。手工业方面,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手工艺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三、商业与货币经济 中国古代商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商代时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到周代时期,开始出现铜币等货币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货币流通也日益广泛。到宋代时期,出现了纸币,标志着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四、土地制度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封建社会初期,土地主要由贵族所有,农民只有少量土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佃农或雇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往往面临交不起地租、生活无着的困境。 五、财政与税收制度 中国古代财政与税收制度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在封建社会初期,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税和人头税等。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来源也逐渐转向以货币为主。在明清时期,实行了“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对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对雇工按收入征税,对商人征收行税等。 六、城市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商周时期,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而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转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像北京、南京、广州等大城市。 七、对外贸易与海外扩张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商周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到汉代时期,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与印度、东南亚等地建立了贸易关系。唐代时期,对外贸易达到高峰,广州、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进行海上扩张,建立了东洋和西洋航线,开展海上贸易。 八、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复杂多变。在封建社会初期,社会结构主要由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等构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逐渐分化为地主、自耕农、雇农等多个阶层。同时阶级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地主与佃农、雇主与雇工等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在某些时期甚至会激化成反抗和起义。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差异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差异 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可以从政治,经济,家庭和文化等方 面进行详细比较。 首先,在政治方面,古代中国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由君主统治。中国 的政治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朝廷,其它官员通过考试制度来选拔。相比 之下,古代西方社会采用的是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西方国家的政治权力 通常是分散的,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但实际的政治权力往往由议会或选举 产生的政府拥有。这种差异导致了权力在中国被集中在皇帝身上,而在西 方被分散在各个政府机关中。 其次,在经济方面,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属于农业社会。社 会结构以农民为基础,农民拥有土地并进行耕种。土地被认为是神圣而不 可侵犯的,只有皇帝可以分配它。经济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明显的 区别,封建领主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更 加多样化,以手工业和贸易为主导。城市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市 民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再次,在家庭方面,古代中国强调家族观念,家庭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的,有着强烈的家族纽带,家族长辈享有较高的 地位和权力。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家庭结构更加核心化。家庭成员通常是核心家庭单元,独立生活和独立决策是更常见的。 最后,在文化方面,中国的社会结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等级 制度和社会秩序。社会地位主要通过君主赋予的官职和考试制度来决定。 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个人的才能和 成就被认为是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 家庭和文化等方面。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和朝廷;经 济以农业为主导,家庭强调家族观念;文化上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 等级和秩序。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社会采用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政治权 力更加分散;经济更加多样化,城市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更加核心化;文 化注重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社会结构的不同价值 观和组织原则,为我们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古代中国经济的

书人教育部分学科教案展示——历史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征 专题解读:本讲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历年小高考中均有涉及,可以说很重要。复习时需要与相关的近现代部分相联系。 考点扫描: 1、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内容是: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它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是小宗,同样是嫡长子继承。通过再分封为卿大夫,介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的是士。他们之间的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作用)。 2、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分封的内容有和人口。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被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同姓子弟,且分封到重要的地区。受封后的诸侯必须服从天子

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通过分封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士”。通过分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导致了西周后期的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影响)。 (左上下图为宗法制,右上图为分封制)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修1P8——11) 1、秦朝的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起来(条件)。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其它六国,于前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 2、皇帝制的确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皇帝制。其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3、秦朝的三公制——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4、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秦始皇采纳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作用——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P12——15)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魏晋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的是;而“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这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造。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了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下面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为秦朝、唐朝、元朝的中央集权结构示意图)。 以下内容从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