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考纲

(一)能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二)能初步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五)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六)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一)能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考点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尤其要注意的是近两年出现的有关标题的品析分析和拟标题的题型。【标题是文章的眼镜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等】;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理清行文思路

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如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间线、感情线)有助于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的把握

大致包括五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例如:第一次月考《老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

述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答:老王在病重时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答题方法:何人+何时+何事+何结果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例:《背影》围绕“背影”,文章着重写了哪几

件事?答:回乡奔丧,浦口送别,别后思念。】

答题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合并同类项。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用填空的形式找出(概括)事件或主人公(作者)

的情感变化。【例:第三次月考《情在高处》请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找出面对两

代鹰所演绎的动人一幕,作者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依次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情节:发现岩鹰—看岩鹰喂食—下山回家;心理:兴奋激动→(懊悔)→(震撼感动)】

答题方法:情节(明确指事件,什么人做什么事):根据给出的提示,概括段落大意,合并同类项。心理变化:根据相应情节、中心事件找出主人公相应的心理描写或神态描写的词句,尽量用原文的词,原文含蓄时,自己概括)

④关于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可以是中心事件;【例《台阶》的线索的“台阶”;《老王》的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阿长与山海经》的线索是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题方法:1、注意文章题目和在文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尤其是重点段落),2、线索必须符合能把全文所叙述的事情贯穿起来的作用。

⑤关于记叙顺序以及作用;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中有明显的时间词语,其好处是使文章的内容层次清晰;倒叙中有“那是九岁时的事了”之类的标志性句子,其好处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插叙部分使之前和之后的语句读起来相当紧密,其好处是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更丰满,主题更充实。

【例:《羚羊木雕》从记叙的顺序看,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属于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交代了“我”和万芳的友谊十分深厚,使情节更紧凑。

解题策略;厚练习册:《半截儿钱》“宁可生时无房,不可死时五方(棺材)”作者插叙“老人们常满脸严肃地对后生小子们”这句“叮嘱”有什么用意?答:寿方对老人意义重大,也与父亲卖寿方的行为形成对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插叙的作用答题方法:1、概括插叙选段的内容,2、分析其在上下文的作用(是解了上文的悬念,还是为下文某内容作铺垫,或是与行文构成什么关系),3、使文章结构更完整。6、分析标题的含义:【第三次月考《情在高处》标题“情在高处”的含义是?答:表面指小岩鹰喂食老岩鹰的故事发生在高处;深层指:两代岩鹰的深厚情感】

解题策略:含义共分两层,一层表面指文章主要情节,一层深层指文章中心

7、品析标题的妙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镜和窗口,有的是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或象征手法,形象生动、一语双关,有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例:去年八年级期末考试卷《背影》标题“背影”有何妙处?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解题策略:根据具体文章判断标题具有上述哪些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8、拟标题:方法:可以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文章中心的揭示;总之,加标题应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二)能初步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考试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例:《芦花荡》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自然环境描写,交代社会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所,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衬托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尊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解题策略(自己结合上下文判断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写作技巧二:首尾.过渡.照应.

常见的开头方法:交待事件的基本要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提示内容,引人注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突出中心;交待动机,唤起共鸣。

常见的结尾方法:自然交待结果;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翻出新意;创造气氛,激励感情,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过渡与照应:过渡犹如桥梁,把文章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后面对前面内容作必要的回应。文章过渡、照应得好,才能使文章前后连贯、首尾一致。

题型及解题策略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先判断所问句在文中的位置,再对症下药)开头: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设置悬念

?中间: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结尾:照应前文(开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句子的作用+表现的内容,必须有这两点才能拿满分。【例:期末复习卷(一)《别踩疼了雪》第7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结构作用: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表现内容: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

写作技巧三:人称【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可信;第二人称:置身事外,给人启发;第三人称:万能写法,细致描绘】

(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点二:紧扣语境品味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句。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

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陈述你喜欢哪个词句的理由。【例:《芦花荡》“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换成“钩”字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找”字更能突出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而“钩”字没有这种意思。】

2.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1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

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3以写作为方式的扩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思路,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仿写、补写合适的内容。

1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例:去年八年级期末考试卷《背影》请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及作用。答:含义:父亲对“我”的细心照顾,考虑周详,在“我”看来是可笑的迂,是多余的做法。作用: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不懂父亲的爱的自责、愧疚。《别踩疼了雪》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

深刻含义?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

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

解题策略:含义:确定选句中哪些词语是含蓄的,回到该段,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中心化“含蓄”为“直白”;作用:分析该句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思想感情。

2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品味语言:手法(词性、修辞、人物描写方法等)+对象+特点+情感态度(即中心)

题型:

1、指定一、两句话或词,分析其表达效果(精彩之处、妙处、语言的表现力)答题格式:所用修辞+(该修辞的作用词)描写了物、人的特点+体现了(表达了)物、人(该段、该文的中心)

【例:《阿长与山海经》“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比喻,形象表达“我”听到这个消息是震悚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别踩疼了雪》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答:①动词,生动形象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

2、自选一、两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句加点词好在哪里?请解释其含义。【例:《芦花荡》“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既说明划船技术娴熟,小船行驶速度快,又说明白洋淀的抗日英雄积极、乐观、战斗热情高。例:《老王》“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加点词“前任”好在哪里?答:既简练之至,又大词小用,很风趣。】

4、本句中的加点词换成别个词,好不好?为什么?【例:《蜡烛》“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真爱的东西”一句中,“唯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因为“唯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附: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顶真通感……..

?(1)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事物特征、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内容分析。

3以写作为方式的扩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思路,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仿写、补写合适的内容。

揣摩心理活动、补写:【例:去年八年级期末考卷《背影》最后一题;第一次月考《芦花荡》最后一题。】

解题策略:运用第一人称,结合上下文内容,把自己当成文中人来补写,语言要与文章内容相符

(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考点三:把握形象赏析技巧

这部分的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人物形象,指出人物的个性,或者点评你所喜欢的人物。

例:《斑羚飞渡》选文讴歌了“斑羚”怎样的精神?请简要概括。答:团队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若题目要求结合文中选段分析人物性格,答题格式:总括性格+分析(“从……中看出人物什么性格”,或选取相应语句)【例:期末复习综合卷(一)《芦花荡》本文对人物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试结合选段,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示例:选句: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的精彩场面,表现了老头子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答题要点:必须在选文中选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再对该句进行“三句话”的分析)】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

?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心理神态

【例:去年八年级期末考试卷《背影》分析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所分析的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答题格式:该词词性+生动形象写出了物、人的特点,表达了(该段、该文的中心)

所分析的语句: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人的现状特点,表达了该人的心理、性格品质,或主人公思想感情。(与上下文,中心相联系)

2.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

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二、典型的细节可以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三、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有自己的体验。要了解作品中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有时在开头和结尾出现,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中心;有时穿插在记叙的中间,或渲染气氛,或揭示事物的意义。

3.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

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伏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考点四: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因此,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内容成了文学作品考查的重头戏,而且此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因此这类题目的量在逐年增多。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悟(想)题,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

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答题格式:主旨+举例子+作总结+怎么样

2.想像创新题,补写文章相关内容,描绘动人画面,续写文章结尾。

写文中人的心理描写答题要求:使用第一人称,结合上下文,结合文中人的态度,思想,性格等方面。【例:《芦花荡》假如你是文中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有哪些想法?试写出来。】

3.探究说理题,阅读文学作品,能多角度的理解,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有自己独

特的体验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做出评价。

作品主题的挖掘

考试常见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文中的议论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问题)的理解或看法。【例:《记》为作者被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猜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当时心情虽抑郁,但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作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也许会遇到考试的失利、工作的不顺心、等等,但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于事无补。】

解题策略:1、表态,2、举生活中的例子,3、对例子进行总结性评价。

④结合上下文,补充一段议论性的话语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津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津 一、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阅读小说,要从三要素入手,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思想。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抓住小说情节,小说的层次结构就清清晰晰,作家构思布局的巧处也容易把握。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 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2习题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2习题 一、(2017·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香菜开花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 ②照理说,我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它,芫荽。 ③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 ..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名。 ④然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让我忽略不得。 ⑤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⑥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⑦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茁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⑧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安居乐业在我的花池里,端出一副碧绿粉嫩的好模样。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⑨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它的天下。 ⑩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好处。(4分)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农人们兀自 ..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3分) 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这句话的理解。(4分)

高考小说阅读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方法 高考阅读 2013-05-20 1145 5d56b7b40102e6t3 高考小说阅读方法 【把握考纲】 最新“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小说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 【考点精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近年来,小说的考查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方法指津】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1.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

高级中学文学作品必备阅读答题技巧窍门

高中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2018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届级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归纳、整合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教学课时】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文:抓住文体特征,整体把握 一、考点解读 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必考内容”,《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整体阅读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按篇幅、题材、流派等分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高考小说文的特点:(多选择微型小说)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最新高考文学类阅读——标题的作用(学生版)(含详细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标题的作用 学科语文班级高()班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标: 1.明确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点。 2.掌握小说阅读中标题作用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熟练掌握小说类标题作用的答题模式。 二、知识链接: [考纲解读]《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主指散文与小说,戏剧及诗歌不纳入考虑)阅读有八条要求: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热点之一。 三、学习过程: 分析高考真题,探究命题形式 【高考真题回眸】 1.(2009 浙江卷)《魔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2.(2014 浙江卷)《走眼》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3.(2016 全国新课标Ⅰ卷)11.(2)《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1.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分析是否可以换标题】 2. “××”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探讨标题作用】 3“××”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探究标题意蕴】 真题演练,掌握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探讨标题作用】 (2014 浙江卷)《走眼》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文本见课后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作用答题思路指津】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比如:《礼拜二午睡时刻》《第9车厢》《晚秋》《祝福》……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答题技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小说的三要素 主人公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命题关键词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一般设题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 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 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1.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2.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小说阅读方法及练习

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解读: 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 同样不可忽视。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 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这种小 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 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 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 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 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 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 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 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 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 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 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 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 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1习题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1习题 一、(2017·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温暖一生的假糖 余华 ①下岗后,生活没有着落,我开了一家糖果店。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店前。我一眼就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我赶紧低下头去,不想让她发现。我甚至暗暗祈祷:她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买糖果…… ②30年前,“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一堆被毛孩子们打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看着这个像母亲一般爱护过我的老师,看到她被凛冽的寒风冻得通红的双手,我不由一阵辛酸:要是能给她一点温暖,该多好啊!突然,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它的包装纸上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名字还是烫金的——“奶油太妃”。晚上睡觉时,我曾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那年月,哪怕是嗅一嗅那“奶油太妃”的香味,也是一种奢侈 ..的享受!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我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③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感谢的目光,我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只是等到了晚上,才发现出了问题。军军问我:“小余子,我那块包在‘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你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原来那不过是一块假糖!我岂不是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想到这,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 ④从那以后,我开始害怕见到刘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⑤“请给我称点儿水果糖。”刘老师还是走了进来,我迅速打量了她一眼——她真的老了,但还是那么慈祥。庆幸的是,她没有认出我。突然间,我想到应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然后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她像想起什么似的,抓了一把糖果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⑥捧着那把糖,我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下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老师笑了:“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你忘了,你还请老师吃过糖呢!我还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 ⑦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提起这个,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刘老师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那不仅是一颗糖,更是一份善意。只是,老师没有福气享受。就在你走后不久,那颗糖被人搜走了。至今我还在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早点儿将它吃掉呢?”刘老师感伤地叹息起来。我则仿佛突然拨云见日:原来,一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⑧当天晚上,我精选了一盒糖果去看望刘老师,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春风和煦。压在我心头几十年的歉疚,终于可以放下了。 (文章有删改) ★ 2.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高考文学类阅读_标题的作用(学生版)(含详细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标题的作用 学科语文班级高()班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明确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点。 2?掌握小说阅读中标题作用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熟练掌握小说类标题作用的答题模式。 二、知识链接: [考纲解读]〈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主指散文与小说,戏剧及诗歌不纳入 考虑)阅读有八条要求: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 读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热点之一。 三、学习过程: 分析高考真题,探究命题形式 高考真题回眸】 1.(2009浙江卷)魔盒》15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

谈你的看法。(5分) 2.(2014浙江卷)走眼》14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3.(2016全国新课标I卷)11 .(2)《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1.把标题“X/”为“XX”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分析是否可以换标题】 2.“XX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探讨标题作用】 3 “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探究标题意蕴】 真题演练,掌握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探讨标题作用】 (2014浙江卷)〈走眼》14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文本见课后练习) 标题作用答题思路指津】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比如:《礼拜二午睡时刻》第9车厢》晚秋》祝福》……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比如:〈面包》项链》药》鱼和水》……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比如:〈孔乙己》陈小手》装在套子里的人》琴王》…… (二)探究标题意蕴】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在历次阅卷中,本大题得分均在10分左右,有时甚至还要低。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纵观历年高考选文,作品往往既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有特色鲜明的艺术手法。所选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特点:1.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2.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3.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 近年来高考试题设计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每篇文章大多设计四个小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大多采用“探究题型”考查。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中见大,考查点全。这些试题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鉴赏评价题型多考查文章内容观点及其评价,谋篇布局及其作用,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个性探究题型命题者往往从不同人对作品的理解出发列出前人的多种看法,要求考生进行辨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等。 高考命题的趋向是:主观题在增加,客观题在减少,在好多省份的试卷中甚至取消了客观题目。在设计题目上坚持“主题辐射”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即是一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现手法,都从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存在的情况:一是不会阅读;二是不会做题。针对这种现状,粗谈一下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是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在阅读时,应首先从宏观上分清文体,依文体特点来理清文章的形象特征。 一般地说,读一篇文章后,要理出三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时文章的标题就告诉了我们文章的内容,有时则需通过阅读全文来把握。具体说来可分为:写人为主的文章,先弄清写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应先搞清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事蕴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应注意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另外,文学作品语言含蓄,要注意通过文字的表层意思洞察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解析现代阅读题目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 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 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