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看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

从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看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

从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看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
从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看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

从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看社会的和谐发展

程度

一、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数据统计(见表1—1、表1—2)

(一)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现状

从表1—1看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87元,农村为686元,这种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但是,经过5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城镇居民收入为4283元,农村为157 8元,到了2000年,城镇收入为6280元,农村为2253元,而最近的2003年,城镇增加到8472元,农村增加到2622元,这都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有利于社会构建井然无紊的秩序,从根本上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收入增加与否,也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能够进行和谐发展。因此,收入增加了,才有和谐社会可言,这是关键因素。否则,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表1—1 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数据单位:元

数据来源:摘编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2、2004》

(二)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

从表1—2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地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1990年,城镇消费水平为16 86元,农村为571元,全国平均水平为803元,经过5年之后,到1 995年,城镇为4874元,农村为1434元,全国为2236元;2000年,城镇为7402元,农村为2037元,全国为3397元,到了2003年,城镇为8265元,农村为2399元,全国为4058元。总体上,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这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表1—2 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统计数据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摘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

二、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一)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由表1一1看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其增长速度也较快。表1一3的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表1—3 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分析单位:元

数据来源:摘编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2、2004》,其中,环比增长速度和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分析得到的。

1、中国历年来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现以1991年为基期,取时间间隔3年来计算城镇居民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来说明情况,则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为105.89%,1997年为62.32%,2000年为21.71%,到最近的2003年为34.90%,由此来看,1991~~~1997年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期,而1997~~~2000年这期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逐年下降,降到21.71%,城镇居民的收入缓慢的增加,2000年之后,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又逐年的上升,表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又在逐渐的加快。再看,在这1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历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80%(1990~~~2003年),其中,1990年人均收入为1387元,到了2003年则为8472元,人均纯收入翻了6倍多。2、中国历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同样以1991年为基期,间隔3年来计算其环比增长速度,则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为72.21%,1997年为71.17%,2

000年为7.8%,最近的2003年为16.38%。同样地,1991~~~1997年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期,而1997~~~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在缓慢地增长,2000年以后,其速度又在加快,在这10多年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05%(1990~~~2003年)。在1991年农村人均收入为686元,到了2003年仅为2622元,人均收入才翻了3倍多。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其速度也是较快的。

(二)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分析

由表1—2来看,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都在持续地增加,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表1—4的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表1—4 中国历年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数据分析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摘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其中,累计增长量和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分析得到的。

1、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现在以1990年为固定基期,2003年为报告期来计算其累计增长量,在1990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686元,2003年达到了8265元,其累计增长量为6579元,其平均消费水平差不多翻了5倍,在这10多年中,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02%,这说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在这10多年中是不断地提高的,其速度也较快。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城镇居民都是遥遥领先的,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从表1—1计算得出)。

2、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同样以1990年为固定基期,2003年为报告期来计算其累计增长量,1990年农村平均消费为571元,到2003年仅为2399元,累计增长了1828元,其消费水平也翻了4倍多;再看,其平均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80%,这种速度也是较快的。由此看来,农村的消费也在不断的增加,其速度也较快。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处于一种落后的趋势,农村几乎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全国的累计增长量为3255元,与农村的1828元相比,几乎是2倍的关系(从表1—2计算得出)。

(三)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趋势分析

现截取表1—1、表1—2中1997年~~~2003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直线方程,准确的进行曲线的拟合。

取2000年为原点(t=0),得到1997年~~~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线性回归方程

其中:y=6536.3+553.5t 城镇(1)

y=2311+85.1t 农村(2)取2000年为原点(t=0),得到1997年~~~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线性回归方程

其中:y=7172.7+424.4t 城镇(3)

y=2078.4+90.2t 农村(4)

其历年实际值和拟合值见下列表1—5,表1—6,表1—7,表1—8 表1—5 1997年~~~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数据拟合单位:元

表1—6 1997年~~~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拟合单位:元

表1—7 1997年~~~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数据拟合单位:元

表1—8 1997年~~~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数据拟合单位:元

1、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趋势分析

由式(1)、(3)可见,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曲线都是增长的,但收入曲线的斜率小于消费水平曲线,因而两条直线必然相交,现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由(1)=(3),得6536.3+553.5t=7172.7+424.4t,解得t=4.93,这说明到200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收入为9303.8元,消费为9294.7元)。2005年之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都高于收入水平,居民注重生活的消费和享受,而2005年以后,消费水平则会低于收入水平,居民注重储蓄了,以便及时之需要(因为2005年以后的物价水平不断地攀升,而且持续居高不下,特别是现在;而他们的人均收入的涨幅却低于物价的涨幅),或用于发展资料所需,提升自我,更注重于一种精神文明的享受。

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趋势分析

由式(2)、(4)可见,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曲线都是增长的,但收入曲线的斜率大于消费水平曲线的斜率,因而两条直线也必然相交,现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由(2)=(4),得2311+85.1t=2078.4+90. 2t,解得t=45.61,这说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平均消费水平要在2 046年才能基本上达到平衡点,到那时农村居民收入为6225.6元,消费为6227.6元,那时的收入水平才相当于城镇2000年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相当于城镇1998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在2046年之后,中国农村居民才有较为多余的钱用于消费和享受,而2046年以前,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居民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着,这又谈何消费呢?但是,现在距离2046年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代,现在的农村居民还要为解决温饱问题奋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三、收入和消费持续增长的背后潜在的问题

1、从中国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现状分析得到,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快速的增长。城镇居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80%,人均纯收入翻了6倍;而农村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05%,人均收入翻了3倍多。但是,城镇比农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了3.75%,人均收入高出了3倍多。这可以看出,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其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突出社会收入的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2、从中国城乡平均消费水平分析得到,城乡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很多。在这10多年中,城镇的累计增长量为6579元,翻了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02%;而农村增长量为1828元,翻了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80%。但是,城镇的增长量为农村的3.5倍,其增长速度也

高出了1.22%。再看,城镇的比全国平均水平都要高出许多,而农村的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由此看来,城乡之间的生活质量的差距也在扩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这根本原因还是收入差距的问题。

3、城镇居民在2005年就实现了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人均收入为930 3.8元,平均消费为9294.7元),就实现了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因为实现了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就说明了城镇居民不必为其它的支出或开销而担忧,他们有足够剩余的钱去准备为此支出;而现在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且是高收入和高消费的平衡,说明消费水平极高,其生活需要已经很满足了)。2005年以后,他们注重的将会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资料的消费,更注重一种情趣的陶冶。

而农村居民要想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点,则要等到2046年,那时他们的人均收入才6225.6元,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平均消费为6227.6元,相当于城镇1998年的水平。到了那个时侯,他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康社会,但这种小康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刚好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

再看,若到了2046年的话,城镇居民的收入y=6536.3+553.5*4 6=31997.3元,平均消费为y=7172.7+424.4*46=26695.1元,与农村的6225.6元与6227.6元相比较,它们之间是5.1倍和4.3倍的差距了,那时农村居民刚好步入小康生活,而城镇居民则是一种富足的生活了。这又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了,我们要想奏响和谐社会之歌,还要奋斗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另外,城镇的高速度消费,一定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吗?是

否会导致现在社会的一种“通货膨胀”的经济状况出现,物价持续居高不下,这只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可能会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的出现。

四、几点建议

1、中国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的扩大,应该要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加快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例如: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合理价格,保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国家还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等的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另外,还要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其增长速度应该要与城镇居民的13.80%相当,即使有差距,也不要有3.75%的差距出现,这样的距离,只会导致差距不断扩大。只有缩短了距离,城乡居民的收入才会较为协调地发展。

2、要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增加其消费的增长量(例如:降低银行的存款利息,降低贷款的还款利息;国家适度调整商品的价格,使大部分的农民都可以接受,有能力去接受等),经过10多年的发展,农村的消费才增加了1828元,其增长速度都比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费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等知识(提高素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农村的生产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

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与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2)分散安置(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 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 ————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 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 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这是对于福利制度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精神的内涵表现并不明确,而且无法理解其组成的划分。福利的内容包括许多对于不同对象的政策和内容,所以在时间划分之后需要首先需要对于机构的发展有所了解。 建国初期,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板块。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府包办的民政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面向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精神病或弃婴和残疾人等。它分为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福利企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种福利院、院等收养性机构。后者过建立福利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内务部,民政部前身以及各级民政部门一直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项事业后来便被称为民政福利. 职工福利的基本确立在民政福利只覆盖极少数特殊人群的情况下,城镇绝大多数居民的福利保障则主要是通过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职工福利的方式来获得。职工福利由职工所在单位举办。它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只要凭本单位的正式职工的身份即可享受是消费基金分配的一种形式。职工福利作为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三类: 1 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宿舍、浴室、食堂、理发室、托儿所、幼儿园等。2.减轻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等。3.为丰富职工生活建立的文化福利设施和组织的活动如文化宫、俱乐部以及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1957~1983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国家负责板块分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关于家乡社会发展变迁状况的调查报告

重庆市大昌镇发展变迁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特别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新农村政策指导下,各地乡镇,村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通过媒体了解,受到限制大,缺乏实践。为此,我们希望之星小队利用暑假较长的空闲时间,选择重庆市大昌镇来调查农村近十年的社会发展变迁,通过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得到了相关真实信息。科学分析出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近十年社会发展状况新农村政策建议 前言: 改革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此我们选择了小队成员黄丽的家乡---重庆市大昌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来了解哪里的社会生活发展。 实践概况: 小组名称:希望之星 小组组员:黄丽,姚懿真,高茜 时间地点:重庆市大昌镇 实践实践:2012年7月25日至8月3日 实践方式:访谈、问卷调查、考察等 大昌,重庆十大名镇之一,被誉为“长江三峡第一古镇”。也是中国最袖珍的千年古县城。2012年7月25日至8月3日,我们小队在大昌镇集合,准备开展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考察等多种方式对该镇近十年的风貌、经济发展情况、农民生活情况发展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本次调研

走访了大昌镇镇政府;走访了农户100家,占总数的20%;问卷调查部分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203份;考察了该村的腾胜环保制砖厂和小林鱼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信息,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意见。 正文: 调查第一天我们走访了大昌镇政府,通过与一些公务人员的交谈和查阅相关文件了解到了近十年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以前因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等地理,历史原因,大昌镇缺乏,经济发展乏力。大昌镇地处边陲,距离县城94公里。2000年的时候还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县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交通不是很方便,村民上县城一般要走到镇上小汽车站坐汽车。地形起伏跌宕,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村民住房零散分布在村子各处,没有形成集中区。田地小而多,多为梯田。池塘分布均匀,灌溉相当方便。但由于地形原因,田地无法形成规模化,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耕作方式为原始的人力耕作方式。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突出,适龄儿童受教育困难,上学难,上学地点偏远,上课条件简陋,师资条件缺乏。消费水平低下,人民购买力水平低,家电普及率低,电视等公共娱乐设施缺乏,人民缺乏大众文艺,渴望大众娱乐。全镇基本无村镇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水平低下,劳动收入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仅维持在温饱线水平左右。 二、不过从2000年到2012年,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吹向内地,以及2005年十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大昌镇内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快速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完成了通往县城马路的水泥化,基本完成了水泥马路进村的任务,改善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同时,由于交通得到改善,外出打工人数明显增多,此外,外地资金流入,建立起村镇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还增加了镇财政收入,经济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水塘水利灌溉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由政府出资,将主要水塘的坝基进行了硬化,使得农业耕作条件得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热情被点燃,生产力也得到进一步解放,深的百姓赞扬。还对村民耕种农田和植树造林进行直接补贴,调动广大群众对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农业发展条件得到提升3.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新要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的概念、发展历程

妇女社会福利 一、妇女福利的基本含义 产生初衷:妇女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特殊性 广义的妇女福利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妇女的基本权利和满足妇女的基本需要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总和。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 (1)保护妇女的经济和社会权益; (2)向妇女提供专门的福利服务。 狭义的妇女福利是指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特殊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各国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妇女教育福利,妇女就业保护,妇女职业福利,妇女卫生福利,妇女生育福利,妇女社会保障等 二、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 1、妇女教育福利 妇女教育福利:政府为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妇女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主要包括: (1)国家保障妇女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2)学校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保证适龄女性儿童义务教育; (4)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 (5)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6)编写适合女童的教育读本和教育资料; 2、妇女就业福利 妇女就业福利就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a.对妇女就业权益的保护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的权利,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服务的权利,政府及其他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时,不得歧视 ?保障妇女就业权不因生育和抚养子女而受到歧视或侵害 b.对妇女职业权利的保护 ?男女同共同酬 ?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培训等,男女平等 ?合理安排女职工的工作工种 c.对妇女特殊劳动权益的保护 ?产假 ?女性特殊时期的劳动权益保护 3、妇女卫生福利 50年代中期起国有企业中设立了针对女工的卫生设施; 1986年卫生部发布《妇幼卫生工作条例》。 我国于1994年10月颁布并于199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实施办法》。 问题: 医疗费用上涨影响妇女卫生服务利用。 贫困地区卫生设施和医务人员不足。 流动妇女的卫生福利 4、妇女生育福利 妇女生育服务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妇女生育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生殖健康服务、生育保险和产后哺乳婴幼儿等方面的服务。 1994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城镇企业向生育保险基金缴纳职工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基金向女职工提供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以及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政府、单位和社区等组织为生育的妇女在哺乳和婴幼儿照料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