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作者:孙硕杨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7期

摘要:清初以来,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著述,地方史志和传记记载中没有涉猎或过简;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12篇智旭的地藏信仰著述,有些并不是九华期间所作,当代学者研究智旭对地藏信仰或九华山佛教的影响时常出现引用错误。文章厘清智旭寓居九华的地藏信仰著述,同时补充智旭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杂文,供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智旭;地藏信仰;九华山;佛教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智旭曾寓居九华山两年有余,尽管时间短暂,但他的地藏信仰著述在明清时期为最丰,期间的作为和思想对九华山佛教的隆兴势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初至今,有关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著述问题还没有论证性的文章专述。《八不道人传》中仅提到《梵网合注》,但其性质为律学专著,与地藏信仰无关;《蕅益大师年谱》汇总的著述有《九华地藏塔前愿文》《亡母十周年愿文》《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梵网合注》《梵网玄义》《梵网合注》《梵网吿文》,其中前三篇与地藏信仰有关;1980年版的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的智旭与九华山相关的著作合计12篇,其中《九华地藏塔愿文》《九華芙蓉阁建华严期疏》和《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属于智旭九华山期间所著无疑,其他九篇著述是否为智旭九华山期间所著,详述如下。

一、确定为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著述

根据著述内容和文献中关于时间的备注,可以确定《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和《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是智旭于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作品。

《蕅益大师年谱》中提到智旭丁丑(1637)年撰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未提及《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概是弘一法师将其视为一本完整的著述。《大正藏》收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共有3处,分别是被收录于《绝余编》第三卷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灵峰蕅益大师宗论》第六卷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以及《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的《后序》,三处文章名称不同,比较其文章内容无异,属智旭的同一篇作品,其中在《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的《后序》的结尾处,发现了智旭的自注:“崇祯丁丑后,自恣前十日,菩萨沙弥智旭识于九子别峰之梵网室呪坛中”,按照佛教传统,自恣日是农历七月十五,《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是智旭继《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同年所作,即写于丁丑年(1637年)农历七月五日至七月十五前后,它的完成标志《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完成,两篇文章都产生于九华山。

《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中载:“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旭少习东鲁,每谤西干,承观音大士感触摄

受,后闻地藏本愿尊经,始发大心,誓空九界。……故于三宝前发心,欲造万佛铜殿,中供大士,永镇九华;爰受一食法,结百日坛,持灭定业真言五百万;又化大心缁素,或持十万,或百千万,共成十万万,表三千大千世界数,以其总数,供大士像中,作尽未来广化十方左券云。”可知,智旭发心造万佛铜殿,供地藏菩萨像,“永镇九华”。尽管史料中没有记载《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写作的地点和时间,但从其内容可知,此《疏》及其所提及的法事活动是在九华山地藏圣地无疑。

二、确定不是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著述

潘桂明在《九华山佛教史略述》中说:(智旭)“在九华期间,他撰成《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等地藏信仰著作”,卢忠帅在其博士论文中也以此《愿文》论证智旭在九华山的宗教活动。以上两位作者认为此《愿文》是智旭的九华山作品,摡出于两点原因:第一,智旭向地藏菩萨祈愿,以地藏精神安抚人心,确与地藏信仰相关;第二,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了此《愿文》,当代学者研究智旭地藏信仰多参考此书。然而,甲申年是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又顺治元年。该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入关,南明王朝苟延残喘、岌岌可危,中华大地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惶惶,在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智旭发表《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为帝王、父母、亲友、万民及一切有情识的世间万物向地藏菩萨祈愿,《愿文》的内容也恰恰与这一年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八不道人传》和《蕅益大师年谱》中虽没有注明《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的著述地点,但《蕅益大师年谱》记载:智旭壬午(1642)年从温陵返湖州灵峰到甲申(1644)年“是秋,居檇李,游鸳湖宝寿堂”,可见,甲申年七月智旭居住灵峰,并不在九华山。由此可知,《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是智旭1644年于灵峰所作,并不是智旭九华山期间的作品。

从《化铁地藏疏》的内容:“灵峰心怀礼公,既已铸钟打钟,复思是像作像。……寄语高贤,共行檀施。助铁者,如正因心发,法身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发,般若光明可悟。助食用者,如缘因心发,解脱神通可基”,可知智旭筹募钱粮物资,共建铁塔,然此处“灵峰心怀礼公”之“灵峰”是智旭对自己的自称还是指灵峰山?辨别清楚这个问题方可判断《化铁地藏疏》写于何地。智旭弟子成时等后人常以“灵峰”尊称智旭。如,成时受命编辑《净土十要》时说“述曰:净要一书,皆历代善知识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摧邪显正之大闲也!灵峰铨衡一字不滥,成时何物敢浪参耶?”;又如,悟德通圆为《大乘止观》作序时称“会灵峰蕅益旭公分以科注,合四卷,名《大乘止观释要》。……灵峰云:重子而轻父斯之谓欤?”然而,复检智旭的所有著述,智旭本人提及“灵峰”二字,均指地名,却从未以“灵峰”自称过。由上可知,智旭所说的“灵峰心怀礼公”是指在灵峰山,即智旭于“灵峰”寺“心怀礼公”,那么《化铁地藏疏》的著述地点也就在灵峰,而非九华山。民国《九华山志》收录此文,概是与地藏相关而已。

《八不道人传》:“五十一岁冬返灵峰述法华会义。次年述《占察疏》,重治律要”,可知智旭于五十二岁述《占察疏》。《蕅益大师年谱》中弘一法师说智旭,庚寅,五十二岁“结夏北天目……六月,述《占察疏》”,知智旭于庚寅(1670)年6月于北天目述《占察疏》。《占察疏自跋》中智旭自述:“今庚寅年,阅世已五十二岁,百念灰尽,偶同志数人,仍来结夏北天目,究心毘尼。予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涂。爰命笔于六月朔,

越十四日成稿”,可知智旭于庚寅(1670)年农历六月初一起笔,六月中旬成稿,该年智旭五十二岁时,《占察疏》的成书地点是北天目。与弘一法师所述不同的是,智旭自述为“命笔”于庚寅年六月成书,弘一法师仅说明了六月口述,没有说明是否成书。比较而言,智旭本人的自述更为详细,且更为可靠。综合以上三种文献的说法,即智旭于庚寅(1670)年着《占察疏》,书于农历六月一日至六月十四日;该年,智旭五十二岁,居湖州北天目。“自跋”通常是作者写于成书之后,因此《占察疏自跋》尽管年限不详,也一定不是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作品。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刻占察行法助缘疏》,参照其内容:“予依经立忏,程用九居士捐资,并募善信助成之。此正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之极致也。”,结合上面的结论,《刻占察行法助缘疏》必然是智旭筹募捐资后印刻发行之时所写,其时间更在前两者之后,尽管具体时间不详,也并非智旭九华山之作。

卢忠帅博士根据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的《复九华常住书》判定其是智旭居住九华山期间见到僧众互相打击报复所写,不知从何依据。现摘录《复九华常住书》中几点信息如下:“向年托迹宝山,于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适闻山中,稍稍搆难,虽大菩萨示现作略,然经云,宁破千佛戒,莫与外人知。……臣无轻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职,惟是诚惶诚恐,稽首,顿首,遥向宝山,披陈忠告。”“向年”是往年之意,说明智旭之前在九华山居住过,据《八不道人传》和《蕅益大师年谱》,智旭只是前往九华一次,那么此《书》并非在九华所写;“适闻”是听说之意,也并非亲眼看到;“遥向宝山”更是说明智旭身处异地,况且如果智旭身在九华,也未必非要书信来往。依上述《书》中内容判定,智旭的《復九华常住书》并非寓居九华期间所写,其具体写作时间和地点有待于考证。

三、不能确定是否为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著述

《补总持灭定真言疏》与《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收录于民国《九华山志》卷五檀施门,但目录中却找不到此三篇文章,是目录遗漏还是不敢肯定此三篇著述是智旭九华山所作,原因也没有说明。《补总持灭定真言疏》简称《补总持疏》,文中提及:“恭念地藏大士,无上医王,灭业真言,无边神力,定能拔三障苦,施三德乐。是以专心持诵,速望冥加。向持三百二十万,一百万,四十八万竟。今复为某等(广列比丘,沙弥,居士等,不录),各各有差,至心共持一百四十万。”此处提及智旭广化僧众,持诵灭定真言,但其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文中并没有提及。《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说明持名地藏的缘由,劝人持名地藏,“以闻名为方便,真实持名,便是圆摄二观。故名闻障净,障净戒得,戒得定慧发生,定慧而一实证入矣。”其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文中也没有提及。智旭一生宣扬地藏信仰,这两篇着疏是否是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所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中强调“地藏本愿,直与华严同一血脉。试观华严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地狱众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智旭劝导警心居士及众信徒诵持《地藏本愿经》;《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中也说“子每谓地藏本愿一经,当与八十一卷华严并参。华严明佛境界,称性不可思议。本愿明地狱境界,亦称性不可思议。”两篇内容的意旨基本相同,均在宣扬《地藏本愿经》,弘扬地藏信仰,目的是推动地藏信仰的传播。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一文,概是由此原因。

然而,智旭倾其一生弘扬地藏信仰,将其所有相关地藏信仰的著述都归为九华山所着必然不妥;况且,纵览《大正藏》,除此篇之外也查询不到有关警心居士的资料,连智旭本人的其他著述中也没有再提及此人,警心居士是否去过九华山,目前还无从查证。因此,《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是否为智旭的九华山之作,也有待进一步查证,不好盲目确定。

综上,《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的十二篇地藏信仰著述,确定为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所著的有《九华地藏塔愿文》《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和《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五篇;确定不是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著述有《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刻占察行法助缘疏》、《复九华常住书》和《化铁地藏疏》四篇。目前不能确定是否是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著述有《补总持灭定真言疏》、《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和《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三篇。

参考文献

[1] 释弘一.蕅益大师全集,第7册[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10-412.

[2]; 《大正藏》第74册:卷一[M].587(上).

[3] 民国《九华山志》卷5《檀施门》,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2册[M].1980:224-225,225,227,229-230,218,222,223,227.

[4] 潘桂明.九华山佛教史略述[J].安徽师大学报,1991(03):318-319.

[5] 卢忠帅.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D].2013(83)(107).

[6] 《大正藏》第61册,卷三[M].668(下).

[7 《大正藏》第55册,卷一[M].905(中).

[8]《大正藏》第36册:卷一,卷七[M].253(下),377(上).

基金项目:文章为民族宗教与文化研究基地2017年开放课题:“智旭禅、教、律会通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JDWT02。

作者简介:孙硕(1984- ),男,安徽宿州人,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哲学;杨芳(1994-),女,湖南吉首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

浅谈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管理方向)学号:1234001254185 姓名:刘志磊 【摘要】: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地藏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菩萨寺庙 【正文快照】: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的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地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他在因地曾发下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他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在他的眼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因他誓愿宏深,故受佛嘱托,是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这中间漫长的无佛时代一切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我国自唐代以来,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盛行。地藏菩萨那种“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这当然也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玄奘所译《地藏十轮经》等流行于世有关。但是,这与金乔觉之被看成是地藏菩萨的应世教化众生,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据唐代著名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典籍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国高僧金乔觉,世称“金地藏”。金乔觉颖悟天然, 24岁时削发为僧。唐开元末年,他携灵犬善听航海而来,遍访江南诸山,最后到达九华山。相传他来到此地后,常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苦修,感动了当地士绅及广大信徒。同时他又以地藏菩萨的愿行,募得家财甚富的闵让和之九华山地全部,修建了弘法的大道场。并使闵让和先是令其儿子出家,后来自己又舍俗离尘,两人一起跟随金乔觉学法修道。寺院建成后,又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带领徒众苦修,从而影响越来越大。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其肉身坐石函中,越三年仍完好如初,灵异昭著,信众们尊崇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广大佛教信众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四方信众纷纷来朝山礼拜祈福。且不说九华山的香火日益旺盛,就是一般的寺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行地藏法会,以纪念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成道日。这一天在民间,江南一带几乎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因此,中国佛教中对于地藏菩萨的虔诚信仰,与金乔觉被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是分不开的,它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二、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

中国四大宗教之佛教

导游基础 第五单元中国四大宗教 考纲解读 1.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2.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3.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的主要派系。 4.佛教教义,经典,供奉对象。 5.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 6.佛教名山。 知识点一: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致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裕固族,藏族。 信仰大乘佛教的数民族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 信阳东正教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对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和实物性的特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一经转入,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它们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 一、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 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是: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自由。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国家保护一切在法 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5、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知识点二: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知识点分析: 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孔子时期) 创立地点:古印度 创立历史:佛教形成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伽。 二、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分裂,分为改革派大众部佛教、传统派上座部佛教。(公 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 ◆至公元一世纪大众部中产生大乘佛教,把上座部佛教称其为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该教弘扬“菩 萨行”(禹自我解脱与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践行之中)修行最终目的在于成 佛。 小乘佛教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最高果 位为罗汉。(公元1世纪——7世纪) ◆后来大乘佛教部分派同婆罗门教相互调和,又产生大乘密教。(7世纪——十 二世纪) 知识点三: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的主要派系。 一、佛教的传播。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主要属于汉语,亦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 亦称巴黎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主要是藏语,亦称藏语系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汉地佛教 ◆佛教经典传入,据传始于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世纪)“伊存授经”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洛阳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共形成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 禅宗,密宗,华严宗,法相宗。 ◆南宋时期,除禅宗,净土宗外,其他各宗已日渐衰微。 ◆元、明时期,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 ◆清初时期信奉藏传佛教,除禅宗,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衰败了。 ◆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五祖弘忍创“东山法 门”,是禅宗实际创始人。弘忍之后,禅宗分为以慧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神 秀为首的北宗,时称“南能北秀”。 2.云南上座部佛教。

九华山宗教习俗

【腊八节】腊月(即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又名“佛成道日”。相传这天也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逢此日寺庙都要举行诵经供养法会,煮“腊八粥”以祭佛祖。后传入民间演变成为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腊八粥”一般用糯米、红枣、豌豆、绿豆、花生仁、核桃、杏仁、莲子,也有用籼米、玉米、芝麻、桂圆、莲藕、香茹、红枣、赤豆等八种以上原料合煮而成。节日期间,九华山上僧俗同乐,儿童们凌晨便打着灯笼、提着锅碗到寺庙里去打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还认为“腊八”是吉日,故办婚嫁喜事者较多。此俗流行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旧时在青阳县九华山一带传有民谣“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是日,在外地工作的人均已返回家中。各家各户设供桌、列祭品,悬挂祖先画像或设祖先牌位,焚香、点烛、烧纸、放鞭炮,以祭祀亡灵。晚饭后还须送“灶王爷”上天。 【荤年】九华山一带乡民素有“烧年香”习惯,即提前两天过大年。腊月二十八(月小二十七)这天吃年饭允许吃荤,俗称“过荤年”。年饭后须收起鱼、肉之类食品,并洗除餐具及其他器皿上的荤腥味,以备次日吃素,干干净净拜菩萨。 【素年】腊月三十日,当各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吃年饭时,而九华山上却显几分冷清。多数人家只备几盘素菜或素面,不吃荤腥食物,称“过素年”。是日天黑后,人们打着灯笼、捧着香,不声不响地(遇到熟悉人也不许说话)到寺庙里去拜佛、请佛,“净身”,“净心”地敬菩萨。此俗此仍流行。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三十晚上”。十二月三十(月小二十九日)日,九华山乡民各家各户挂年画、贴春联、祭祖先(上坟,向祖先亡灵烧香、叩头、供祭品)、接“灶神”(一般由家庭主妇烧香、叩头),天黑后鸣“关门炮”(放爆竹),合家团聚吃年饭。饭后,长辈用红纸包钱给晚辈,名“压岁钱”;在宗族聚居区,晚辈们要挑灯挨户向长辈们请安;老人就寝前小字辈须行“辞岁礼”,谓之“纳福”;中青年人多数通宵娱乐,称为“守岁”。此俗今已简化。 【春节】正月初一日为春节,节期一般延续数日。“春节”一称,源于民国初年的“春(正元)、夏(端阳)、秋(中秋)、冬(冬至)”4个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而非“正元”。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有“有吃无吃,玩过上七”民谣。即: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俗称“开财门”; 有些户主在自家门前撒五色纸、烧香 、叩拜四方天地,名曰“出行”;多数家庭有吃“元宝”(卤鸡蛋)习惯。是日,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新裤,不外出串门,在家中欢聚。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贺喜,吃“春

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作者:叶可信 长期以来,佛教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九华山成为着名的地藏菩萨道场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文化巨大魅力使得九华山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称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然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灵迹示现的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主要内涵又是地藏文化。因此,在九华山“二次开发”和“二次创业”的今天,需要深入研讨地藏文化,使它成为一张靓丽的品牌,指导和昭示九华名山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在九华山供职多年,深感地藏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极端重要性,现就这一课题谈些初浅认识。 一、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 地藏文化无疑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从佛教缘起论观点来看,它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封的,它有源有渠有代表人物,有平台和载体,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 从意识形态来看,宗教属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宗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求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宗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所载的地藏菩萨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的神。地藏,梵文Ksitigar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在释迦寂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后人一直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当人们在苦难中找不到出路,文化科学落后愚昧和在传统神灵观念影响下,自然相信地藏菩萨,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正如着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唐时,我国佛教盛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由信仰而转化的种种激情,骤然转到了真身应化的金地藏身上。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

地藏王景点介绍

九华山: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公认的地藏王菩萨道场,每年到九华朝山进香、观光游览的信士、游人达200多万人。五个世界之最:最高的露天大佛铜像,世界最大汉白玉莲花,世界最大室外琉璃墙,世界最大的佛光池,种植的名贵树种是世界最多。 九华山——山名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子山”的得名由来,是因为山上有九座山峰,形如婴儿,四环向背,团聚而戏,故名“九子”。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多次游览九子山,目睹九子山神秀奇异,九峰状若莲花并起,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诗中写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托诗仙李白锦绣文章之福,九子山便因“九华”之名而声名远扬,遂形成“九华山”山名。 景区蕴含“九九归一、修成正果”的深层意境。地藏王圣像高99米;佛光池直径99米;地藏宫进深99米;九子袈裟直径99米,且内置9块石头,寓意九华山99座山峰。 九子袈裟 “九子袈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袈裟覆地”的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唐代九子山的山主闵让和,乐善好施,心怀善念,每次设斋供养一百位僧人,总是少一位,于是请洞僧(即金乔觉)来凑足一百位。金乔觉于是向闵阁老乞“一袈裟之地”,闵公慷慨应允。没料到金乔觉脱下身上的袈裟,向天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袈裟随风飘起,越展越大,罩住了九子山所有九十九座山峰。闵公猛然醒悟过来,知道金乔觉是菩萨显灵,连忙伏地叩首,连称不知菩萨驾到,有失远迎,愿献上整座九子山,让菩萨普度众生。 “九子袈裟”的中央,不规则地陈列着9块大石头,象征着地藏菩萨身上的一件袈裟,能够覆盖九华山99座山峰。法力无边、光耀九州。 行愿广场 “行愿广场”的中轴线上,可以看到第三对“佛脚印”,这是绣有“如意”形边框的“功名印”。读书的莘莘学子在这里踩一踩,面对大愿圣像许下心愿,地藏菩萨会保佑您学习进步,考试考出好的成绩,博取“功名”。 振锡地 锡杖,是比丘行路时经常携带的法具,属于“比丘18物”其中之一。地藏圣像塑的是地藏菩萨“比丘像”,因锡杖是地藏菩萨常持的法器的,所以建设者们在建造了地藏菩萨法器之一“摩尼宝珠”的“摩尼方”同时,建造了这座“振锡地”。 锡杖又名“智杖”,可彰圣智,行功德。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锡杖,高18米,是与大愿圣像手中拿的109米的锡杖,按1:6的比例缩小制作,由仿金铜锻造而成。这里的多个方向台阶坡道,殊途同归,是借鉴了彰显光明的日晷(读guǐ)形式,寓意佛教里常说的“六道轮回”。佛教认为,如果生前做了坏事,死后会前往这些苦恶之处,受生死轮回之苦。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作者:孙硕杨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7期 摘要:清初以来,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著述,地方史志和传记记载中没有涉猎或过简;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12篇智旭的地藏信仰著述,有些并不是九华期间所作,当代学者研究智旭对地藏信仰或九华山佛教的影响时常出现引用错误。文章厘清智旭寓居九华的地藏信仰著述,同时补充智旭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杂文,供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智旭;地藏信仰;九华山;佛教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智旭曾寓居九华山两年有余,尽管时间短暂,但他的地藏信仰著述在明清时期为最丰,期间的作为和思想对九华山佛教的隆兴势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初至今,有关智旭寓居九华山期间的地藏信仰著述问题还没有论证性的文章专述。《八不道人传》中仅提到《梵网合注》,但其性质为律学专著,与地藏信仰无关;《蕅益大师年谱》汇总的著述有《九华地藏塔前愿文》《亡母十周年愿文》《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梵网合注》《梵网玄义》《梵网合注》《梵网吿文》,其中前三篇与地藏信仰有关;1980年版的民国《九华山志》中收录的智旭与九华山相关的著作合计12篇,其中《九华地藏塔愿文》《九華芙蓉阁建华严期疏》和《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属于智旭九华山期间所著无疑,其他九篇著述是否为智旭九华山期间所著,详述如下。 一、确定为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著述 根据著述内容和文献中关于时间的备注,可以确定《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和《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是智旭于九华山期间所著的地藏信仰作品。 《蕅益大师年谱》中提到智旭丁丑(1637)年撰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未提及《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概是弘一法师将其视为一本完整的著述。《大正藏》收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共有3处,分别是被收录于《绝余编》第三卷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灵峰蕅益大师宗论》第六卷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以及《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的《后序》,三处文章名称不同,比较其文章内容无异,属智旭的同一篇作品,其中在《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的《后序》的结尾处,发现了智旭的自注:“崇祯丁丑后,自恣前十日,菩萨沙弥智旭识于九子别峰之梵网室呪坛中”,按照佛教传统,自恣日是农历七月十五,《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是智旭继《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同年所作,即写于丁丑年(1637年)农历七月五日至七月十五前后,它的完成标志《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完成,两篇文章都产生于九华山。 《化持灭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中载:“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旭少习东鲁,每谤西干,承观音大士感触摄

九华山地藏王的故事

九华山地藏王的故事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和宗教色彩的传说。它讲述了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修炼并最终成佛的故事。 据传,地藏王菩萨原名金乔觉,是朝鲜半岛的一位皇族成员。他因对佛教的深厚信仰,决定放弃王位,到九华山修行。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他的坚韧和虔诚感动了许多人,逐渐在山上形成了一个佛教中心。 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他的行为和教诲吸引了大量的信徒。他的名声远扬,甚至传到了皇宫里。当时的皇帝听到了金乔觉的事迹,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于是派遣使者到九华山,邀请金乔觉回到皇宫,接受皇室的供养。然而,金乔觉拒绝了皇帝的邀请,他表示他对尘世的繁华已经没有兴趣,只想在九华山继续他的修行。 金乔觉的虔诚修行和布道,使他在九华山上的信徒越来越多。他们一起念诵佛经,修习佛法,过着清苦而宁静的生活。然而,随着信徒的增多,九华山上的粮食和物资逐渐变得紧张起来。金乔觉不想给山下的人们带来困扰,于是他独自一人,到山下的村庄里化缘。 金乔觉化缘的结果出人意料的好。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愿意供养他。他们为金乔觉提供食物、衣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金乔觉的虔诚和布道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在供养他的同时,也跟随他一起到九华山修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华山成为了佛教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金乔觉的名声也传遍了整个中国。据说他圆寂时,面色红润,仿佛进入了佛的境界。他的遗体被火化后,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这被视为他成佛的象征。 九华山地藏王的故事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传说。它讲述了地藏王菩萨的虔诚修行、无私奉献和对佛教的坚定信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就能够超越世俗的困扰和困难,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升华。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佛教的布道和慈悲精神,鼓励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实现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九华山导游词3篇

九华山导游词3篇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 级景区,它与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仅供参考。 九华山导游词一: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00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暇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暇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藏菩萨被视为 众生的救苦救难之神,深受广大信众的敬仰和信仰。而智旭先生对九华山地藏信仰的著述 考辨更是为大家揭开了此信仰的一些深层内涵和历史渊源。本文将结合智旭先生的著述, 对九华山地藏信仰进行一些考辨。 九华山地藏信仰源远流长,与九华山的佛教历史密不可分。地藏菩萨原本是印度传入 中国的菩萨形象,后来在中国佛教发展中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传统,并在九华山的佛教信 仰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智旭先生在其著述中指出,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了解九华山地藏信 仰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佛教观念来解释。 九华山地藏信仰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寺观建筑。智旭先生对这些文献和建 筑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解读。九华山地藏信仰最早见于佛教传世文献中,如《大藏经》中 对地藏菩萨的形象和功德的描述,以及《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中有关地藏菩萨的 说法。九华山有诸多地藏菩萨的供养之所,如地藏殿、地藏塔等,这些寺观建筑实体为九 华山地藏信仰提供了实际场所和物质依据。智旭先生对这些文献和建筑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和分析,为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历史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九华山地藏信仰还在民间信仰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传统习俗。在民间信仰中,地 藏菩萨被视为众生的救苦救难之神,许多信众都会到九华山进行朝拜祈福。还有一些与地 藏信仰相关的民间传统习俗,如地藏节、地藏会等,这些习俗在当地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 地位。智旭先生对九华山地藏信仰在民间信仰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 我们理解地藏信仰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九华山地藏信仰不仅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佛教交流中具有一定 的影响力。九华山地藏信仰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地区的地藏信仰有着一 些差异和共通之处,这些差异和共通之处为国际佛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智旭先 生着重强调了九华山地藏信仰在国际佛教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为国际佛教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武汉到九华山自驾游攻略

武汉到九华山自驾游攻略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首批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左右,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xx,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武汉到九华山自驾游路线 武汉到九华山自驾里程约456.2公里,花费时间约5小时56分钟。 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 2.沿沿江大道行驶90米,调头 3.继续沿沿江大道行驶1.7公里,左转进入芦沟桥路 4.沿芦沟桥路行驶360米,过右侧的武汉天地商务群约110米后,右转进入中山大道 5.沿中山大道行驶410米,右前方转弯 6.行驶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黄浦大街 7.沿黄浦大街行驶50米,朝长江二桥/和平大道/徐东大街/武汉长江二桥方向,稍向左转上 8.沿匝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武汉大道 9.沿武汉大道行驶5.0公里,过左侧的华中电力金融大厦约190米后,直行进入徐东大街 10.沿徐东大街行驶60米,直行上 11.沿匝道行驶58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中北路 12.沿中北路行驶380米,直行进入欢乐大道 13.沿欢乐大道行驶7.7公里,直行 14.继续沿欢乐大道行驶90米,直行 15.继续沿欢乐大道行驶100米,直行进入武鄂高速 16.沿武鄂高速行驶29.7公里,朝黄冈/团风/S38方向,稍向右转上 17.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武咸高速

18.沿武咸高速行驶41.4公里,朝英山/岳西/G42S方向,稍向右转上 19.沿匝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武英高速 20.沿武英高速行驶74.9公里,直行进入岳武高速 21.沿岳武高速行驶56.9公里,稍向右转上 22.沿匝道行驶35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23.沿济广高速行驶44.9公里,朝合肥/上海/武汉/重庆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潜山枢纽 24.沿潜山枢纽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25.沿沪渝高速行驶37.1公里,朝怀宁/安庆/景德镇/黄山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鸽子墩枢纽 26.沿鸽子墩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27.沿沪渝高速行驶44.3公里,朝大渡口/池州/芜湖/上海方向,稍向右转上 28.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29.沿沪渝高速行驶64.4公里,从九华山景区/九华山机场出口离开稍向右转上 30.沿匝道行驶320米,直行 31.行驶680米,右转进入X009 32.沿X009行驶3.6公里,左转进入沪聂线 33.沿沪聂线行驶10.7公里,朝九龙山地质公园/九华山景区/九华山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五溪互通立交 34.沿五溪互通立交行驶470米,在第1个出口朝九华山景区方向,直行进入S219 35.沿S219行驶7.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九华大道 36.沿九华大道行驶4.5公里,右转进入S219 37.沿S219行驶9.9公里,直行进入龙池路 38.沿龙池路行驶320米,左前方转弯 39.行驶60米,右转 40.行驶10米,到达终点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中备受崇敬的菩萨之一,其信仰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地藏信仰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个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现象。而九华山则是地藏信仰最为重要的圣地之一。本文将对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进行考辨,探讨其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来介绍一下智旭。智旭(1944-),字问道,号智旭,江苏省靖江市人。中国佛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华山佛学院院长,法界佛教研究所所长,法界佛教研究所教授等职。曾任九华山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长。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在地藏信仰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地形险峻,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自古便有“陆南第一山”之称,是地藏菩萨教诲地、道场地、传教地,中国南传佛教七大祖庭之一。九华山的地藏信仰历史悠久,先后有大量的地藏经教诲和地藏法会活动在此地举行,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宗教地位。 地藏信仰在九华山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中国民间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已经日益普遍。而在宋代,九华山就成为了地藏信仰的中心之一,许多地藏教团体在此设立道场,举行各种地藏法会,使得地藏信仰在此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今,九华山仍然是地藏信仰的中心之一,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藏信徒前来朝拜。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智旭对九华山地藏信仰进行的著述更具有重要意义。他以其深厚的佛学知识和对地藏信仰的深刻理解,对九华山地藏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他在《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对人们认识地藏信仰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这部著述中,智旭首先对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指出九华山自古就是地藏信仰的重要圣地,其地藏信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他还详细介绍了九华山地区地藏信仰的相关文献和法会,总结了九华山地藏信仰的特点和传承。 智旭在著述中深入分析了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内涵和特点。他指出,九华山地藏信仰在文化上表现为尊重生命、悯世救人,体现了地藏菩萨慈悲的本质和普度众生的理想。在宗教实践上,九华山地藏信仰以地藏法会、地藏忏、地藏救苦等为主要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藏信仰体系。在地藏信仰的组织和制度方面,九华山地藏信仰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和组织架构,成为了地藏信仰的重要传承中心。 智旭对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指出,九华山地藏信仰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地藏信仰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是一本系统考辨中国佛教地藏信仰的著作,作者是 智旭,研究对象是九华山地藏信仰。 《智旭九华山地藏信仰著述考辨》以九华山的地藏信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藏信仰 在九华山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全书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导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阐明了研究地藏信仰的重要性和意义。接下来,作者对国内外有关地藏信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正文部分主要对九华山的地藏信仰进行考辨。作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九 华山地藏信仰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九华山的地藏信仰起源于唐代,受到了密 宗的影响。在唐代以后,九华山地藏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信仰体系,并形成了独 特的九华山地藏信仰的传承方式和仪式。 作者还对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辨。他通过分析历代文献和碑刻资料, 揭示了九华山地藏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他指出,九华山地藏信仰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直保持着持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还对九华山地藏信仰的特点进行了考辨。他指出,九华山地藏信仰特点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密宗化倾向,即地藏信仰在九华山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密宗的影响,与密宗教义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二是地域性特点,即九华山地藏信仰是九华山地区独有的 信仰形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宗教文化交融,即九华山 地藏信仰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结论部分对全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作 者认为,九华山地藏信仰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 实意义。他呼吁今后的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意义,为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3九华山闵园导游词

2023九华山闵园导游词 2023九华山闵园导游词1 闵园尼庵群位于九华山闵园景区,集中了31座保存完好的尼众道场,掩映在竹海松涛之中,造型别致。这些集中分布、错落有致的庵堂,多为清末民初历史遗构。这里庵堂数量众多,布局紧凑,道风纯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尼庵群落。 女性出家人,又叫“比丘尼“。比丘尼,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依《大爱道比丘尼经》记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据《比丘尼传》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也较为放宽了。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相对戒条也就多,依《四分律》记载,比丘须遵守250条戒律,比丘尼则要遵守348条戒律。 这里的尼庵,不同于九华山上那些宏大巍峨的寺院禅林,这些尼庵通常看起来与当地的民居没有什么两样。在修行之外,女性出家人都会像周围的山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过着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 2023九华山闵园导游词2 为确保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九华山风景区日前首次对闵园生态景区限量旅游,高峰期每日旅游接待量控制在千人以内,以使旅游资源的开发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闵园景区又称九华山的“后花园”,是九华山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生态景区。该景区由上闵园、中闵园、下闵园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平方公里。这里绿色生态资源丰富,空气新鲜、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著名的“闵园竹海”和“天下第一松”凤凰松均在其内。景区开放以来,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风土人情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该景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经济、改善和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九华山管委会近日决定,在每年旅游高峰期间,景区管理部门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车辆。经科学测算,对游览闵园景区的人数控制在日接待1000人以内,确保该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不受大的影响。 九华山风景区在各地竞相发展旅游经济的热潮中,头脑清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重要景区的游客量进行科学调控,这种做法很好。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掌握好量和度的关系。过多的人流长时间蜂拥而至,会大大超过景区的承受能力,加大景区的“折旧率”。九华山风景区不以游客多少论“英雄”,以及黄山风景区这几年坚持对著名景点实行轮休,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2023九华山闵园导游词3 其他尼庵大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带大家去看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尼庵都集中在闵园呢?这要说一点九华山佛教历史。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后一千多年,没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字记载。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 民国时期心坚和尚担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他很有创见,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九华街区大庙都是和尚当家,于是就在闵园建尼庵。闵园是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有利于禅修,又不受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但在闵园也有一座大庙,那就是上天台石阶路边的全国重点寺院“慧居禅寺”。现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游九华记 施闰章》阅读附答案

《游九华记施闰章》阅读附答案 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①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②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

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②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士之所族处者族:聚结 B.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攫:抢夺 C.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礼:礼赞 D.道士争缘为市缘:化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始自悔其失言B.而入其中,则奥以静 奚以知其然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D.游以甲午岁十月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艺术构思具有独创性,开篇以刘禹锡的评价、李白的改名设置悬念,于结尾处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耐人寻味。 B.作者认为,世人多不懂九华之美,信徒愚诚,僧侣

九华山佛教

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 4、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 5、建国后至今。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大好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的兴起真正走向世界。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关系 九华山古为"吴楚交流"(2),自远古以来就有巫鬼原始信仰、原始图腾崇拜。两汉以降神仙方术及造神活动在民间广为流行。儒家的圣贤崇拜、生殖等图腾崇拜非常混杂。这为佛教传入奠定了大众基础,加之金地藏的"至孝",甘愿献身、救度大众的心愿及其圆寂后肉身不腐等各种奇异,使得民间愿意接受,并参与"金地藏"由人向神提升的造神运动。民众甘愿接受佛教的教化,诚心礼佛。佛教对世俗文化这种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如贵池傩戏"既展现着原始信仰的方方面面,也展现着后期宗教特别是宗法性宗教的渗透"(3)。再如九华山民间奇特的荤年素年,办丧事时唱孝歌等,也无不体现佛教影响。 另一方面,九华山佛教也不断顺随世俗而变通,并接受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如佛教曾借道家的"清虚无为"传教,称道教徒为"道士",自称为"道人"。借儒家的"教道"传地藏菩萨信仰。这种影响在今天九华山佛教文化中仍然有很明显的痕迹。如所有其它佛、菩萨的护法神都是佛教的韦驮等天王,唯有金地藏护法神为"玉皇大帝"殿前的王灵宫。这种影响甚至在佛教造像艺术中也存在。如旃檀林的大雄宝殿内,就供有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其造型有如天仙;另一个是风波和尚,左胁下有一扫帚,手挥拂尘,要扫的是残害忠良的秦桧(4)。这些都见证了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是儒道交融的产物。 (三)维系九华山佛教千年不变的文化底蕴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维系九华山佛教的文化底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佛教自身内部不断弘通(或融合佛教内部新的养份或结社自卫,或增加交流,或不断变化、兼融其它异质文化),促进其自身不断"适者生存";二是名僧或名人(如金地藏、李白、王明阳等人)所产生的名人效应;三是佛教通过庙会、礼佛法事等满足信众的诉求,求神与造神运动造就了佛教信众的大众基础;四是佛教塑像、建筑等文化艺术增添了佛教神秘庄严的色彩。地狱和报业说,增强人们对佛教的敬畏感。 二、"莲花佛国"的文化特质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5篇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5篇 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搜集的安徽合肥景点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1) 大家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灵山佛地九华山观光礼佛!我是来自安徽旅行社的导游,我叫王萍,三横一竖王,,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可是一位有着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了,所以大家坐他的车可以尽管放心!在今天的游程中呢,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可能为大家解决。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和绮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名胜区之 一。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点。它与清凉佛国五台山、光明佛国峨眉山、海天佛国普陀山 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望黄山、东靠太平湖、西接池洲市,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山上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峰气势雄伟,宋王安石赞誉楚越千万山,雄越此山兼,九华山古名陵阳山,唐朝以前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蛮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736-756年),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先后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和《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两诗中,写出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名句,在诗中他把九子山的九大主峰,比作盛开的莲

华。因古汉语中花通华。于是在天宝十三年(752年),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山名一直沿用至今。 九华山灵秀的自然景观瑰丽,境内奇峰峭石、飞瀑流泉、竹 海松涛,清幽秀丽,漂渺奇异,春日,满山芬芳、百鸟合鸣;夏日,佳木繁荫,谷风清凉;秋日,风霜高洁,别有情趣;冬日,琼楼玉宇,超然空灵,给人以四时之景,而了亦无穷的感觉。 九华山不仅以奇峰峭石、飞瀑流泉清幽秀丽的自然美景而闻名。更是以地藏菩萨道场而著称于世,然而最早在九华山进行的 宗教活动并不是佛教,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早在西汉元时 五年(前11-前105年)九华山就有道场建立,并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里的三十九福地。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国(今印度)僧人杯渡 锡九华初建茅庐,到了唐开元年间(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僧人金乔觉,于24岁渡海来唐,他云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到过南京的宝 华山、贵池齐山等,最后他来到九华山,见九华山秀丽、清幽便 决定留在山中求法修道。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了75年,于唐贞元 十年[794年]农历7月30圆寂,寿止99岁,佛弟子依照浮屠之法将金乔觉盖缸三年,三年后开缸发现他遗体绵软,脸面如生,骨 节转动有如金锁般响声。 各种迹象与佛经上所说的地藏菩萨极为吻合,众僧认为金乔 觉就是地藏菩萨的转世,因金乔觉俗家姓金,佛教徒们便尊他为 金地藏,其肉身在九华山神光岭上的肉身宝殿里供奉,后经历代 君工的推崇香火逐渐兴旺起来,到了明、清两代更是鼎盛,当时 全山有寺院达300多座,僧尼达5000余人,香火之盛甲天下,素 有东南第一山莲华佛国等美誉。在文革期间由于政局动乱,在极 左思想总冲击下,有的寺院被拆毁,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