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球板块构造图

地球板块构造图

地球板块构造图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世界板块构造图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Wilson,1965),该理论对生物地理学影响很大,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上很多植物和动物分布,只有通过我们现在掌握的有关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 我们这个行星表面,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板块均包括大陆和海洋,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大断裂带。这些板块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飘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进行非常缓慢的移动。大部分陆地或者全部大陆都在板块之上,所以当板块运动的时候,各个大陆之间就表现出了相对运动状况,我们称此为大陆漂移(continent drift)。 大陆板块具有三种可能的运动形式: 第一是新板块的形成,在板块交界处或者边缘,由于熔岩涌出和冷却产生新板块,这类边缘板块一般都沉积在海底,但是如果这些板块上面有陆地,那么陆地就会随之而相对运动,这种边缘可能由一块大陆中间的断裂开始。比如东非大峡谷(The great rift valley in East Africa)就是两个板块分离初期阶段的例子,当这两部分大陆彻底分开之后,海水就会淹没断层部分,进而形成一个新大陆。分离的初期,这两块陆地还具有相同的植物和动物区系,原种的灭绝和新种属的进化导致两块陆地的动植物区系发生变化。 第二种板块运动形式是板块相对趋近运动,如果一个或者两个板块边缘都是很薄的海洋岩壳,那么,一个板块就可能滑向另一个,当两个板块运动到一起时,它们之间的摩擦造成戳穿和剧烈运动,因而产生地震带。海洋下沉岩壳向更深层地壳运动,在接近热核(hot core)深层时融化,然后融化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如果这两个板块携带着大陆,那么,它们将相互接近。大陆壳比海洋岩壳密度小,所以,如果一个大陆接近一个下沉板块边缘的时候,就不会滑向另一块岩壳的下面,所以,就会防止它下面的板块继续下沉。如果两块板块各具有一片陆地,相互碰撞时都不会塌陷退让,撞击的结果形成长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就是由于4000-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形成的,现在仍然在缓慢上升。 第三种是板块边缘相互碰撞滑开,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 断层(fault)显示向北滑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南滑动的北美板块。 可见,目前的大陆都是由一块被称为泛大陆(Pangea)的超级古陆分离形成的,大约在2亿年前分成两半,一半是Laurasia,另一半是Gondwanaland。一旦大陆被分割成不同的陆块,互相之间就被浩瀚的大海彼此孤立,同时每块大陆上的动植物也被隔离,各自独立进化的结果导致目前彼此不同的生物地理格局。 因此按照目前的板块学说,约可将板块边界分类如下: (1) 建设性或分离型的边界(又称扩张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两个相邻板块向互相分离的方向走,如大西洋著名的中洋脊。 (2) 破坏性或聚合型的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两板块冲撞在一起时,其中一块板块受到挤压而俯冲进入地函,形成隐没带。如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太平洋板块下面,产生全球最深之马尼亚那海沟。 (3) 存留、转换或剪切型的边界(transform boundary):这个边界与扩张边界都是近乎垂直的面,最典型为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 根据勒皮雄(Le Pichon)等人观点,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美洲板块-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总复习填图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1.1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① 太阳系中心天体是 , 八大行星中无卫星的是 , 八大行星按据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是 、 、 、 、 、 、 、 。 ② 星系 地球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月球 河系 其他行星系 1.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1.3读太阳大气层的圈层结构图。 (1)①为 、②为 、③为 。 (2)图示②圈层中,A 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3)简要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① ② ③ 。 1.4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1、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① ② ③ 。 2、在下图中绘出自转方向,图中地球运行 到A 点时,正值北半球的 日(节气), 日期为 月 日前后; 地球运行到C 点时阳光直射 ; 图中当地球从A 运行到C 的过程中,北半球昼长变 化情况是: 。 3、 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哪些:① ② ③ 。 1.5.读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 __ 波,(P)表示_ ______ 波。 (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 ;图中D是,他是和的分界面;图中D是,他是和的分界面。 (3)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___M处物质接近液体,N处为固态_____。 2.1读右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并请写出图中辐射的名称: A B C D 2.2 读右下图,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1、填出A B C D E 所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A B C D E 2、由于地球不停的自传和公转,太阳辐射点的位置 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这也导致了气压带、风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移动规律是:。 3、根据所学只是回答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2.3 运用示意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全]高中地理(六大板块、高压中心、亚洲地形与河流)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高压中心、亚洲地形与河流) ?1、六大板块 地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自西向东分别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六大板块在不断的移动(每年1cm~10cm),相邻两个板块既可以相互挤压,也可以相互远离,因此形成了两种边界: 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下图中红色边界即为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会使得大西洋、红海不断扩张。 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下图中的绿色边界即为消亡边界,消亡边界会使得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继续隆升。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分布在消亡边界。

图1 世界六大板块 ?2、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升温慢降温慢,为高压中心;陆地升温快降温快,为低压中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着三个高低气压中心,自西向东分别为: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如下图所示。 高压中心与低压中心之间,产生了气压差,因此产生了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北半球),因此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主要为东南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携带着大量的海洋水汽,为沿岸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图2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1)火山;(2)太平洋;由东南向西北;岛屿岩石的年龄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老;(3)太平洋西岸正值雨季,河流淡水注入多,夏威夷群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有移动,必然有撞碰。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它属于大环境。板块很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xx 被xx 板块和xx 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xx 绝大部分被划分到xx 板块。 XXXX划分到一个板块----- XX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XX 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XX板块比XX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 120 °、120 W经线;0° (赤道)、南北回归线、60°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60°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 26’(N匕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 26(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 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 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三、找出板块交界地带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国家名称及板块边界类型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 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 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意图/方法/操作 教师活动 (讲/操作) 学生活动 说明/预期效果 /预期反馈调控 引入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 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层 的,分几层呢? 三层 … 师:咱们的地球也像一个 蛋,是不是也和鸡蛋一样可以 分层吗?怎么知道? 板 书启发讲解 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鸡蛋可以剥开看看有几 层,那么地球咱们可以剥开看 吗? 不可以 地球不 能剥开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 样知道地球圈层? 启发 既然不可以,那我们怎么 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呢 地震 波、钻探岩 芯、火山喷 发物 结合课本可能得出 承转 提问 引导启发讲解 明确: 我们了解地理圈层的结 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方式 两种波的速度一样吗 大家把一个小石子丢进 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如果上面有一个软木塞, 会不会随着波纹向外扩散 什么是 地震波 以石头 入水处为中 心有波纹向 外扩展 会/不 会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 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 之分。 师:木塞将上下跳动,但并 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被石击起的波慢慢向外散 去 这与地震波相似(1) 读图 分析 学生看图,介绍,提问: 1.图中哪一种波比较快? 2.两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 生了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看图 思考 1.纵波。这也是为什么地震 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抖动,再 左右摇摆的原因了 2.两波都在大约33千米处 突然变快,到大约2900千米处 发生转折,横波消失,纵波变 慢。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 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 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69582

地球的圈层结构 长丰县双墩中学张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 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一一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 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一一球体,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一一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人类想了解太空可以利用人造卫星直接管擦,而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日常生活中,身体不舒服很多时候到医院看病会用到B超和X光就可以大致了 解身体有没有某些方面的疾病。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球内部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的全新学说。 1.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 .大陆板块年龄较为年轻,而海洋板块则较古老 C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D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3.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市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22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震发生时拉奎拉震中区的居民觉察到先 ,后 。 ②地震发生时,意大利首都罗马震感强烈,罗马与拉奎拉相比( ) A .震级相同,罗马烈度较小 B .罗马震级与烈度均较小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甲

C.烈度相同,罗马震级较小D.拉奎拉震级较大,烈度较小 ③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和,该边界类型为边界。 4.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亚西部亚齐地区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 ①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底,地震后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②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 巧位于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地震带。 ③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 A.A与C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D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④板块相互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与图中甲处地貌景观相同成因的地区是()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⑤板块的交界处也往往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会带来巨大财产损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列举一项火山活动带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 5.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①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凹陷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C.地壳的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②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马荣火山属火山,该火山位于火山带上。 ③菲律宾的东部海域分布有菲律宾海沟。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 之下形成的,同时,板块隆起形成;而在板块的 张裂处常形成或。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晃②A ③亚欧板块 A C 消亡 4.①海啸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③B ④C ⑤使土壤肥沃;形成火山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形成可开采地热(温泉)(写一项即可)5.①B ②活环太平洋 ③大洋大陆大陆岛弧链裂谷海洋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全面讲解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全面讲解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

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 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 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初一地理上册图题归纳填空版

一、读地球公转图P13图1.18 1.图中A是节气,日期是 前后,阳光直射在; 图中B是节气,日期是 前后,阳光直射在; 图中C是节气,日期是 前后,阳光直射在; 图中D是节气,日期是 前后,阳光直射在; 图上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公转方向。 2.阳光直射A位置时是北半球时间最长,太阳高度最大,地面获得太阳光照射最多的一天,是半球最热的一天,当阳光直射C位置时,与A 位置相反;当阳光直射B、D时,南北半 球。 二.读地球五带图 P14图1.19 1.有阳光直射的温度带为,北极圈写 作,南极圈写作,北回归线写 作,南回归线写作。 2.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 带的分界线是。寒带阳光终年斜射, 有、现象;四季变化分明。 三.读“东西半球图 P33图2.6 1.①洲②洲③洲 ④洲⑤洲⑥ 洲⑦洲 2. A 洋 B 洋 C 洋 D 洋 3.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 洋,完全在南半球的 大洲是洲4.赤道穿过的大洲有,赤道穿过的大陆(填序号) 5.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 (填序号) 6.①②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它沟通了大洋A 和大洋B ,③⑤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它沟通了大洋B 和大洋C , ①⑤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它沟通了大洋A 和大洋D ,从大洋C 进入到大洋A要经过海峡。 四、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P42图2.22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_ _板块B_ _板块C_ _板块 D_ __板块E_ _板块F_ _板块 2、喜马拉雅山是_ _板块和_ _板块挤 压而形成。阿尔卑斯山是由_ _板块和 _ _板块挤压而形成, 3、按照板块学说,地中海将不断,最终 将;红海将不断,最终成为。 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出 的,完全处在大洋中的板块为板块, 五、读图,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 形部位 ⑴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 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 距离米。 ⑵用直尺量算出甲、乙两山顶的图 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 是千米。 ⑶甲山在乙山的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处爬山要容易些。原因是 ⑸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P25图1.36 C__ _D_ _E_ __ F 第五题 第四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