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选题的标准

新闻选题的标准

新闻选题的标准
新闻选题的标准

新闻选题的标准

确定选题的过程,就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线索中的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但是在新闻实践中,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不同的新闻媒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新闻价值“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理解常常以在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文化形式、价值观念体系和被制度化、体系化的规范准则为依据,并将之转化为记者自己熟悉的、比较适合当下新闻传播环境的选题标准

一、以“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选题标准——政策导向标准(政策为本论)(一)政策导向标准的思维模式

这种新闻选题的评价标准,指的是这种评价的思维模式,即:记者得到新闻线索之后,要判断一个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可以作为新闻选题,首先要看这一事实是否蕴含着能满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因素。比如经常出现的符合方针政策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以及违背方针政策的新动向、新问题,便是选题的主要关注点。(科学发展、节能减排,但有些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这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这种评价标准使得大量的经验报道、成就报道、问题报道的选题都表现出一个特点:围着党的方针政策转。

(二)以“政策导向”作为标准的选题来源渠道这种选题的的思维模式被记者称作是“吃透两头”。在运用过程中,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通常依托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个方面,来自上头的信息,指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形成媒体当下的报道思想及选题方向。第二个方面,来自下头的信息,指当下的社会大背景和老百姓关注的新问题、新动向。虽说选题依据的是上下“两头”的信息,但在实践操作中,作为新闻“把关人”的记者,更多的还是以“是否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选题的中心标准和基本尺度。

记者以“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为新闻选题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必须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且密切关注中央的精神和具体政策条文的变化:不仅要深刻了解成文的政策,而且要对制定政策的现实依据有相当的把握;要对现实社会问题或群众呼声有敏感的觉察和深切的理解,才有可能随时在宣传方针政策和不断涌现的新事实之间架起意义的连线。

(三)政策导向标准的弊端

在我国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这种政策导向的新闻选题观,对于统一群众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曾经起过并且今天依然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新闻的中心价值标准,不但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存在这很多的弊端: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滞后,形成对某些重要信息的遮蔽

如果仅仅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新闻的中心价值标准,新闻记者就会习惯于“眼睛向上”,习惯于瞄准政策、紧跟政策、围绕政策来评价事实、确立选题。这常常导致某些社会问题不能及时转化为新闻选题,不能及时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对政策制定水平缺少反思和质疑意识,限制了记者的创造性

以“政策为本”作为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常常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利于宣传政策事实就可以被选入新闻选题,不利于宣传政策的就排除在选题之外。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由于决策者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政策,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常常是不完善甚至是有重大缺陷的,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以“政策为本”的选题模式在新闻实践中还造成了另外一种倾向:限制了记者发现新闻的视野,束缚了记者的发现力和创造性。

、容易形成“刮风”式报道

凡中央没有对一类具体事物制度出相关方针政策的时候,媒体一般缺乏做这类选题的动力。而一旦中央发布相关的政策或具体的宣传指令,此类报道便会“瞬间”在各个媒体中形成强势选题,席卷全国。在围绕某个相关政策“刮风式”选题的同时,还伴随着另一种传播现象,即同时期其他的新闻信息常常会销声匿迹,被大面积地遮蔽。

、容易形成乱扭角度、“片面提炼”式报道

如果记者们只一味从方针政策出发,去“寻找”相关选题,那么记者在新闻发现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对某类事实的“期待选择”和“期待同化”,即陷入“从猜测到证实”的思维怪圈之中。这种猜测与证实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相互设定、相互适应的关系,从而表现为一种“自我证实”的恶性循环,即上面有什么样的政策,下面必能找出什么样的事实。于是,大量“贴标签”式的报道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

二、以“是否适合受众需求”为选题标准——受众需求标准(共同兴趣论)

(一)什么是受众需求标准

这种新闻选题的评价标准,不是首先以“是否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和政策”为价值尺度,而是以“是否符合公众的共同兴趣,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为价值尺度。

以受众的需求作为新闻选题的标准,标志着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真正使“民生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这个标准极大地拓展了选题的范围,也极大地拓展了媒体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改革开放年来最重要的新闻改革成果之一。

(二)按“受众需求”标准选题的消极意义(弊端)

从世纪年代媒体进入市场后,“受众需求”和“共同兴趣”被演变成了一个新名词——“卖点”。受众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自然成了媒体的“卖点”。大众的“共同兴趣”成了市场化媒体的生命线。因为按照“受众需求卖点”的理论,只要是市场上“好卖”的,就是有新闻价值的。

于是,低俗化的选题便大量出现。无论是凶杀暴力案件、色情故事,还是猎奇的奇闻怪事、低俗的明星绯闻,都会在“受众需求”、“共同兴趣”的名义下,称为一些媒体追逐、炒作的目标。这些媚俗的新闻虽然满足了某些受众的信息需求,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风气所造成的污染、对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难估量的。

(三)按“受众需求”、“共同兴趣”的标准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对“受众需求”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维度,比如说,有的需求属于人们的本能欲望,而有些需求属于人们的实际需要;有的需求是处于公众的局部视野,而有些需求是处于公众的全局视野;有些需求处于人民的眼前利益,也有一些处于社会的长远利益,即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需求。

如果我们依据“受众需求”、“共同兴趣”的标准去选题的话,必须考虑以下四个因素:、要分清人们的欲望和人们的实际需要(要以人们的实际需要作为选题的标准);

2、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是社会的监督者和瞭望者,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到全体受众的利益,满足全体受众的信息需要);、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媒体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监测者和瞭望者,满足受众的长远利益是其必须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要考虑受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我们在选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显在的“热点”信息,更应当准确把握住普遍存在的“冰点”信息,即关系重大但又为被舆论反映的信息)

三、以“客体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为选题标准——新闻价值标准(事实为本论)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标准

这个标准也可以称之为“事实为本”论。按照西方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将新闻事实的属性概括为五种,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种选题标准,不是用政策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富锦电视台韩世峰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赢得市场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就是在节目制作过程前,设计出栏目或节目的最佳方案。其中包括所有具体细节的策划,比如选题的策划,具体题材的分解,新闻报道形式的设计和同期声人物的确定以及采访问题等相关环节。电视台要想提高节目质量,创作出高品质的节目和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那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策划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没有新闻策划的前提下,纵使新闻工作者吃了很多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完全失败的。相反,在报道之前有了充分的策划意识和准备,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新闻策划才是成功的。因此,具有相当严谨、周密、完善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条件。2011年7月份,我们《关注》栏目组获悉富锦市大榆树镇种植的16000亩早大白马铃薯提前上市,收入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们策划制作一期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大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我们从种薯研发、繁育、营销、储存各方面入手,确立了每个采访节点。由点及面,报道了大榆树镇成为富锦当地“经济作物之乡”的可喜成就。节目播出后,富锦各界都对此事非常关注,纷纷来信致电询问相关知识和细节,希望建立相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提供保障。节目虽小,反

2019年新闻选题策划书范文

2019年新闻选题策划书范文 当前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闻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必然要对此作出迅速反映。加上互联网丰富的海量信息特征,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这种情况下,网络编辑就应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而且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高度的集纳新闻的能力,及时地把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具体说来,可以搜索相关资料建立新闻专题。 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成功上线需要策划、组织、设计、维护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默契配合和精心制作。为了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新闻前期策划成为重中之重,它是整个新闻专题的奠基石。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应考虑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专题,如何拓展专题的内容,如何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一、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流程与分类 制作流程:策划选题——确定选题——每位参与者提交方案——负责人汇总后分发给每位参于者——每位参与者对所有方案分别 进行打分——负责人根据打分情况进行加权处理——选出分

值最高的方案——吸取落选方案中的亮点引入其中——专题策划定型——分工制作——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填充资料—— 延展资料——展现独家——完成。 关于专题的分类,目前只能按照专题来源和生存周期不同,笼统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其一,事件类专题。一般源自于突发事件,新闻性较强,在策划上是被动的,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历程决定。如今年三明新闻网推出的“团结一心抗击冰魔”专题、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等等。 其二,主题类专题。一般源自于可预见的主题,宣传性、服务性较强,在策划上是主动的,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如党的十六大专题、20XX年北京奥运会专题等等。 其三,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含金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走向。该类专题的代表品牌有千龙网的《每日主打》等。之所以称其为“含金量最高”,是因为该类专题从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考量,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新闻选题报告

新闻选题报告<草案> 新闻标题:《新结婚时代的到来》(初步拟定) 基本内容: “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目前80后婚姻情感大戏《裸婚时代》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一直稳坐全国卫视第一宝座,播出近半“裸婚”的话题越来越火,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新型婚姻观与爱情观。许多观众表示《裸婚时代》让他们变成了“恐婚”一族,甚至有观众在微博上发起了“应不应该裸婚”的大讨论。针对《裸婚时代》对于男女主角先裸婚后离婚的剧情,很多观众表示很唏嘘——“裸婚”能不能幸福。 拍摄目的: 选择这个选题,目的是针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和当下社会新出现的新型婚姻观与爱情观,采访不同的人的观点看法并予以分析,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到“裸婚”产生的原因社会的高压,分布的群体。让观众了解到并予以重视“裸婚”背后畸形的高房价和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亦应引起思考,需要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改变等等,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报道形式: 专题采访为主的影像新闻并配以图片资料 选题重要性阐述: “裸婚族”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裸婚的对象大部分是80后,迫于现实的压力,比如高楼价,但是又不舍真爱,为了爱情勇敢选择结婚,但是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岌岌可危,没有基本生活条件(特指住房)的婚姻生活很难让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再加上社会浮躁,80后的社会中流砥柱们很难抵制住诱惑、攀比,又都比较缺乏宽容、为他人着想等等性格特质,和70后、60后一起奋斗相比,生存压力更大,悲剧的可能性也更大,对于裸婚,考虑到以上问题,要慎重对待,是对于80后经营婚姻的一个极大的挑战。“裸婚族”出现的原因,最终是回绕到经济上,大部分年轻人迫于无奈的选择裸婚,结婚时对于物质有要求也不过分,毕竟未来生活需要有物质基础来支撑,但不管什么样的要求,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收入。希望通过这个选题,让观众了解到并予以重视“裸婚”背后畸形的高房价和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亦应引起思考,需要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改变。 采访对象和采访范围: 采访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高学历高收入的都市白领、年龄20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其中采访要求80后居多、老师、父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等。(目前设定的采访人物仅为我个人的设想,具体采访人物,等具体拍摄前期再定。) 报道角度: 出镜记者从时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裸婚时代》这个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小处入口深挖掘,通过采访、穿插视频资料的形式,引出

电视新闻选题策划

电视新闻选题策划 一.新闻说明 (一)形态 本组将以“” (二)选题原因 1.为了避免与认识而不熟悉的人迎面走来感到尴尬 2.上课太无聊打发时间 3.懒得听下来 (三)结构 本条新闻专题主要分为四部分构成 1.相关资料调查 ①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 ②低头族 低头族,(英文名:Phubbing单词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低头族”),是指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那些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人。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 2014年12月,网友称自己半夜在台北车站遇到“无头阿伯”,吓得他以为撞鬼。没想到换个角度观察,才发现原来阿伯只是低头在玩手机。 2015年02月19日,城市“低头族”,成脊髓损伤高发群体。 2.搜集之前媒体报道过的现象 (1)搜集内容:图片、视频、论坛结果、网友评论、专家报道 (2)近期出现的现象:春节用手机抢红包现象 3.抓拍 (1)选取地点:大学教室、电梯间、路上、地铁、食堂、图书馆、卫生间 (2)地点选取原因:这些地点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且这些是玩手机场所高频地段 4.出镜记者采访 (1)选取地点:地点同上 (2)记者的采访问题: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新闻选题策划方案

新闻选题策划方案 1

新闻选题策划方案 【篇一:新闻选题策划书】 新闻选题策划书 当前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闻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必然要对此作出迅速反映。加上互联网丰富的海量信息特征,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这种情况下,网络编辑就应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而且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高度的集纳新闻的能力,及时地把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具体说来,能够搜索相关资料建立新闻专题。 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成功上线需要策划、组织、设计、维护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默契配合和精心制作。为了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新闻前期策划成为重中之重,它是整个新闻专题的奠基石。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应考虑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专题,如何拓展专题的内容,如何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一、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流程与分类 制作流程:策划选题——确定选题——每位参与者提交方案——负责人汇总后分发给每位参于者——每位参与者对所有方案分别进行打分——负责人根据打分情况进行加权处理——选出分

值最高的方案——吸取落选方案中的亮点引入其中——专题策划定型——分工制作——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填充资料——延展资料——展现独家——完成。 关于专题的分类,当前只能按照专题来源和生存周期不同,笼统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其一,事件类专题。一般源自于突发事件,新闻性较强,在策划上是被动的,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历程决定。如今年三明新闻网推出的“团结一心抗击冰魔”专题、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等等。 其二,主题类专题。一般源自于可预见的主题,宣传性、服务性较强,在策划上是主动的,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如党的十六大专题、北京奥运会专题等等。 其三,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含金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走向。该类专题的代表品牌有千龙网的《每日主打》等。之因此称其为“含金量最高”,是因为该类专题从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考量,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 其四,栏目类专题。一般源自于不特定的事件、人物,但围绕同 一个主题,持续周期往往是长期的,基本等同于网站的固定栏目。如很多网站开设的《在线访谈》栏目。还有一些是某一事件进行时间相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董天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一、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异同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在“报道策划”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新闻界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又称“报道组织”)。“报道计划”与“组织报道”异名同实。比较下面的两个解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报道计划”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读者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一般包括报道的意图、报道的重点、报道的阶段、报道的重要选题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和报道力度的安排等。” ——“组织报道”是“编辑根据报纸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报道的内容所进行的具体安排”,“它着重解决的是:这一时期整个报道的中心和重点、报道的规模、各项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安排、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的配合、报社内外的报道力量的部署,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稍后,“新闻策划”这一术语又迅速取代了“报道策划”,但不少人都是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因此,报道策划已成为大行其道的业务理念与操作行为。所谓报道策划,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在语义上,“策划”与“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所以《辞海》把“策划”解释成“计划”、“打算”之意;但又有所差异,“策划”更强调“筹划”、“谋略”、“对策”等意思,《辞源》就把“策划”解释为“想办法”、“筹划”。现代研究者认为,“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对策的意思较为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信息、创意、点子、谋略、目标等要素为其内核,而‘策划’的全面含义为: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所以有学者强调,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策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要求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使行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从“策划”与“计划”的异同可以看出,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不仅转变了话语形式,而且改变了实质内涵。 第一,报道计划的前提是传者本位,而报道策划的前提是受众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媒走上了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传受关系也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传者的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受众本位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来

建立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的实施办法

新闻宣传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讨论稿)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及时跟进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对内宣传,加强重点项目报道的力度和深度”的有关指示精神,经台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新闻宣传联运机制下,建立全台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以达到疏通整合信息渠道,加强重点选题策划,强力保障组织实施,提升宣传效果的目的。 一、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全台一周选题策划会议制度,实现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刊头条、互联网节目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传递市委、市政府各阶段的重点工作信息,及时准确宣传报道我市的重点工作,有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有关安排 1.时间 全台周选题策划会议定为每周周五上午10:00至11:00召开(如遇特殊情况顺延进行)。 2.参加人员 台领导、总编室、新闻中心、新闻综合广播、金张掖周刊、新媒体负责人;省台驻张记者站负责人、《聚焦张掖》制片人或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员。会议由分管台领导筹备、主持。 3.会议内容

督查反馈上一周选题实施情况、存在问题;汇报、筛选确定一周或近期的重大选题并进行落实。 三、落实机制 由新闻中心牵头组织主要选题,台领导及全体参会人员补充其他选题,总编室配合落实参会人员、会场等(可与不定期的编前会结合)。一周选题策划会议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重点选题,并对重点选题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进行广度与深度开掘、重大选题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哪些难题、由谁协调等问题进行讨论,梳理、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会议确定的外宣重点选题,要在讨论后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选题策划文案付诸实施。各媒体特别是新闻中心要将会议确定的选题及时通过编前会等落实到人,外宣重点选题一般要由中心负责人牵头组织实施。建立选题稿件播出的监督与信息反馈制度,重点选题一旦被上一级媒体采用,要及时反馈台领导并汇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实行外宣结果公示、奖励逐月兑现,最大限度地激励采编人员完成对外宣传任务,提高外宣稿件水平,增加外宣传稿量、发稿量。 四、保障机制 台领导、各部门负责同志都要积极参与信息的收集和选题策划。如遇重大宣传活动、重点选题采访,需要调用人员、设备、车辆时,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台办公室统一调度优先保障采访车辆的及时到位,按规定及时报销记者下基层产生的差旅费用、补助。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 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 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 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 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 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 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 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 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

新闻选题策划书

新闻选题策划书 当前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闻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必然要对此作出迅速反映。加上互联网丰富的海量信息特征,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这种情况下,网络编辑就应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而且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高度的集纳新闻的能力,及时地把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具体说来,可以搜索相关资料建立新闻专题。 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成功上线需要策划、组织、设计、维护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默契配合和精心制作。为了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新闻前期策划成为重中之重,它是整个新闻专题的奠基石。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应考虑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专题,如何拓展专题的内容,如何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一、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流程与分类 制作流程:策划选题——确定选题——每位参与者提交方案——负责人汇总后分发给每位参于者——每位参与者对所有方案分别进行打分——负责人根据打分情况进行加权处理——选出分

值最高的方案——吸取落选方案中的亮点引入其中——专题策划定型——分工制作——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填充资料——延展资料——展现独家——完成。 关于专题的分类,目前只能按照专题来源和生存周期不同,笼统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其一,事件类专题。一般源自于突发事件,新闻性较强,在策划上是被动的,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历程决定。如今年三明新闻网推出的“团结一心抗击冰魔”专题、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等等。 其二,主题类专题。一般源自于可预见的主题,宣传性、服务性较强,在策划上是主动的,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如党的十六大专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题等等。 其三,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含金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走向。该类专题的代表品牌有千龙网的《每日主打》等。之所以称其为“含金量最高”,是因为该类专题从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考量,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 其四,栏目类专题。一般源自于不特定的事件、人物,但围绕同

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 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 英语新闻在中西方信息交流上起首要作用,它能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几乎各个领域的大量最新信息。因此,读英语新闻正成为我们了解世界信息的一条主要途径。作为一条英文新闻的首要部分,英语新闻标题通常都是一个人眼睛首先所触及的地方。读者是否会继续读完新闻的整个段落,绝大部分决定于这则文章标题的质量。 那么,什么才是标题的内涵呢?现在新出版的《辞海》对标题作了这样的解释:“新闻工作术语。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报纸编辑部用标题来概括、评价新闻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辞海》的这段解释,有助于我们对标题的理解。其实,究竟什么是“标题”,似乎可以作这样简要的表达:它是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标题,通常特指新闻这种文体的题目。是以大于正文的字号,用精警的词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延续和最后完成。这也就是说,第一,它必须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新闻不可分割和不能任意拟定的一部分;第二,它是对新闻事实“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让读者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新闻的要意;第三,文字简短,富有个性特色。 新闻标题在整篇新闻稿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在一篇新闻稿中有五大重要性: 一:提示内容。新闻标题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提示给读者。1:充当新闻索引。现代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决定了读者对新闻只能有选择的获取,而新闻标题集中概括了新闻最主要的内容,且又是一段最简单的文字,读者可以快速的找到他们所需要获知的新闻。2:提供简要信息。新闻标题对新闻内容所作的提示,对于准备了解新闻的人来说是索引、是导向,对于不准备详读新闻的人来说,便成为了了解新闻信息的窗口了。既然新闻标题是新闻中最具有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事实和问题的浓缩和概括,这就决定了新闻标题具有依托新闻稿件而存在的从属性,也具有某种独立的负载新闻、传递信息的特殊功能。 二:评价内容。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或理解水平的不同,对待新闻内容的主次区分及对新闻中透露出的价值观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新闻标题有义务为读者在概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点明新闻的意义,帮助读者正确的理解新闻的内容,认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呼吁什么、谴责什么,旗帜鲜明、一针见血。 三:激发兴趣。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新闻也是新闻标题的功能之一。一个好的标题作为一个有形的物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形象感、层次感、真实感,从而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睛,吸引读者的注意,进而使读者产生阅读新闻的欲求。当然最能吸引读者注意的

新闻选题说明

电视新闻选题说明及评价表 (播本、专)年级:09级班级:2班姓名:李娅学号:20090566053 什么时间 2012年3月12号,中午12点20分左右 什么事件 两个中学男生在学校门口危险骑车 什么人物 两个合川中学的中学生 发生在何地 合川中学门口 简述事件经过 或是人物经历 3月12日中午12点20分左右,正值合川中学中午放学的 时候,两个男学生,一个正常的骑车,而另一个则在没有 后座的情况下,两脚站立在车轮轴的螺丝钉上,双手扶着 骑车男生的肩膀,在马路上快速的骑行。而此时正是车流 量和人流量最大的时候,大量的汽车从他们身边擦身而 过,两个男生就这样肆无忌惮的在马路上“表演”着如此 危险的骑车技术,着实让不少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打算取什么标题 (1至3个任意选 择) 中学生骑单车“玩杂技”,学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新鲜性分析(时效性、新颖 性)时效性—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时效性 新颖性—从学生,学校和家长三方着手,了解此事,具有新颖性

接近性分析(地理接近、情感 接近)地理接近—事情发生在距离我校只有50米的合川中学,地理位置接近。 情感接近—安全问题存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稍不注意就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涉及到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显著性分析(是否有突出的与众不同)学生危险骑车,老师和家长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学校和家长应该相互沟通,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劝说,制止和安全教育,杜绝这种危险的骑车方式,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去了解此类事件,显著性一般 重要性分析(影响范围多大、程度多深)加强安全教育,不但可以维护我们的社会稳定,还能使我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可以影响到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影响程度深。 趣味性分析 (是否轻松、 有趣、滑稽) 不属于轻松,有趣,滑稽新闻,不具备趣味性 现场感分析 (能否构成生动 的画面) 能构成生动的画面 运动感分析 (能否拍出事情 发展过程) 能拍出事情发展的过程 总分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doc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 题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参考资料:http://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和一般论说文比较,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包括新闻性、政治性和() a.社会性 b.理论性

c.群众性 d.艺术性 2.新闻评论的文字要简洁,但不能为了简短而滥用() a.词汇 b.比喻 c.简称 d.方言土语 3.评论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最根本的目的是() a.提高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 b.积累丰富的知识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4.邹韬奋一生所表现的精神为后人敬仰,他之所以感人,就是因其() a.撰写了几百万字的评论和通迅 b.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全身心陶醉在事业里面 d.以犀利的文笔,竖旗文坛 5.述评写作夹叙夹议的关键是() a.既有观点,又有材料 c.摆事实、讲道理b.评和述不分先后 d.评和述有机结合,事理交融 b.针砭时弊的政论 d.短小精悍的政论 6.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即() a.尖锐泼辣的政论c.文艺性的政论 7.只有精心写作社论才能发挥其重要的和正确的() a.批评功能 b.警示功能 c.表态功能 d.导向功能 8.写评论进行调查研究务必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即() a.一分为二 b.实事求是

c.反对主观主义 d.反对经验主义 9.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a.论据和论点的结合 b.调查和研究的结合 1 c.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a.说理方法d.褒和贬的结合 b.斗争方法 10.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 c.批判方法 d.战斗方法 11.马克思在他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新莱茵报》上,十分重视撰写() a.通讯 b.社论 c.消息 12.论坛评论贵在富有() a.论辩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