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本文由DAAODA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3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Vol. 3 No. 6 Dec. 2010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郭燕青, 时洪梅
( 辽宁大学 商学院, 沈阳 110136)
摘要: 本案例研究以比亚迪股 份有限 公司为 对象, 针对它 的新能 源汽车市 场开发 从其
较短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其内在的创新规律, 总结其富有特色的创 新方式, 同时从新 能源汽车开发的时代背景和创新平台、 创新体系等整体角度, 基于主要利益相 关者的关 系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可行性, 论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放式创新 的含义及其 特征, 在比较世界主要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模 式和开 发方式 的基础 上, 结 合开放 式创新 的有关 理论, 指出比亚 迪汽车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比亚迪的开放式创 新赢得了市 场, 其 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充分 把握和 对创新 的日常 化理解 与实践, 前者 使其传 统的电池技术优势得以强化和扩展, 并因此掌握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 展方向, 避免了传 统汽车制造上的品牌短板, 后者则适应了自己的国情和当今的世界竞 争态势, 使其创新 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比亚迪; 开放式创新; 电动汽车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1692( 2010) 06 0469 10 电电池制造商, 其汽车制造开始于 2003 年收购 陕西秦川汽车之时, 之后仅过两年就凭借自身 的电池技术优势开发出装备锂电池的福莱尔电 动车, 如今一款比较成熟的 E6 纯 电动汽车成 为世界瞩目的业内引领者之一, 至此, 比亚迪正 在凭借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欲成为世界领先的 电动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这个业内的后来者, 短短的几年时 间就赢得了市场的首肯, 并以 100% 的增长速 度扩展。人们不禁纷纷寻找其成长的动因, 同 时也有着各种质疑: 首先, 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 快的汽车市 场。2009 年, 累计产销突破 1 300 万辆, 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 乘用车产销首次超 过 1 000 万辆。由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 年销量达到 1 100 万辆, 而美国的规模是 1 000 万辆[ 1] 。一些汽车业主管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使 电动汽车由概念转向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的国 家, 而比亚迪此时已在电动汽车领域抢得先机。
0


当全球汽车市场呈爆 发式增长遭遇 2008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时, 中国的汽车市场却一枝 独秀而成为拯救世界经济的一个引擎。在这个 市场竞争大潮中脱离传统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 新能源汽车尤为引人注目, 已然成为影响全球 汽车产业竞

争格局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力量, 表 现为全球各大主要汽车厂商在稳定发展传统汽 车产业的同时, 争先恐后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 领域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 仅仅两年多时间里 这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 点, 并在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理念的时代背景 下, 成为世界汽车厂商 未来的必然 发展之路。 在这一新的汽车发展时代到来之际, 值得我们 研究的是引起世界同行业瞩目的我国比亚迪汽 车。比亚迪( Build Your Dream, BYD, 意为 筑 造你的梦想 ) 是 1995 年在深圳成立的一家充
收 稿 日 期: 2010 10 10
基 金 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08& ZD040) ; 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 201001) 作 者 简 介: 郭燕青, 男, 吉林梅河口人, 教授, 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 时洪梅, 女, 辽宁鞍山 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 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
470
管 理案 例研 究与 评论
第3卷
其次, 比亚迪的造车理念及其营销手段足以弥补 品牌上的先天不足, 成本创新和基于模仿的开放 式创新再加上巴菲特的影响力, 使其在传统汽车 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有效互动并迅速打 开市场局面。再次, 新时期体现政府目标的节能 环保标准促使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加速进行, 有 关政策宣传及其前景预示着企业需要恰到好处 地把握先机, 而比亚迪无疑是这方面的赢家之 一。最后, 比亚迪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危机, 包括如何适应规模化时代的制造流程克服初期 阶段的创新弊病, 怎样跨越电动汽车从 概念化 向 市场化 的过渡阶段等等。对于上述种种声 音如何应对, 怎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无疑是创新, 其中创新方式的变革是关键。 本研究结合比亚迪成功进入汽车产业领域 的经验, 结合开放式创新的理论阐释, 从新能源 汽车开发角度分析比亚迪的创新方式, 找出其 成功的创新元素和创新规律, 总结其问题的根 源, 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乃至中国企业的创 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例时, 强调创新的市场导向及其效益的持续性, 这里其实涉及 了创新离不开开放型的经济框 架
[ 2]
。开放式创新是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哈斯
商学院教授亨 利 ! 切 萨布鲁夫 ( H enry Ches brough) 率 先 提 出 的, H enry Chesbro ug h 在 2003 年出版的?开放式创新 # # # 进行技术创新 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 创新( o pen innov at ion) 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 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内部和外 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 外有价值的创新资 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 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 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 可以通过外部渠道

实现市场化, 同样, 外部的技 术也可以 被企业接 受、 采用 。在开 放式创 新模式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 非线 性的活动过程, 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 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
[ 4, 5] [ 3, 4]
。开放的本质是
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强调企业对内外 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见图 1) 。
1
理论与实践综述
克里斯 ! 弗里曼在谈到工业创新中成败事
图1 F ig . 1
开放式创新内外资源整合流程图
Flow char t of ov erall r eso ur ces integ ration for open innov ation
引起创新模式由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 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 背景下知识员工数量的骤增和高度流动性、 风 险投资的蓬勃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缩短、 知识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广泛分布、 外部创新资 源的可用性、 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 提高以及不断增强的供应商能力等。这些因素
促使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采取有效整合企业内 外创新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方式。开放式创新方 式加快了企业创新的速度, 提高了创新市场化 的成功概率, 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著名高科技 企业如施乐、 英特尔、 IBM 等进行 创新范式变 革的重要选择。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相比 的最大优势是 有利于产品创新生命周期的缩
第6期
郭燕青等: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471
短, 加快创新的进程,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 企业边界的限制, 使企业的技术模仿与学习能 力成为关键, 因为这种创新机制突破了传统创
表1 T ab. 1
创新模式 创新来源 外部技术环境 组织边界 创新组织方式
新垄断的时间条件, 使创新的霸主地位极易受 到挑战, 而这种挑战的力量有时往往来自意料 之外的地方( 见表 1) 。
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比较
T he contrast between open innov atio n and closed innov atio n
封闭式创新 企业内部研发 知识缺乏 完全封闭 纵向一体化, 内部严格控制 开放式创新 内部研发, 外部创新资源 知识丰富 边界可渗透, 动态开放 垂直一体化, 动态合作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企业发展环境尽管呈现扁平化和规 范化的趋势, 但是因国家和地区的明显社会差 异所带来的社会市场环境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同时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不一致, 使 得 Chesbrough 所讲的 开放式创新 面对不同 的环境及发展阶段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特殊性, 这其中的主导思想 开放式 仍是普遍适用的, 只是其开放的重点脱离了 常规 , 它也是开放
式创新在不同发展层级间发生时的一个特定现 象, 我们这

里称之为 模仿跟进式创新 , 其创新 的 开放式 表现为市场竞争上的直接面对面和 在创新信息上的单向流动, 但它能够规避违规 的风险。这种开放式创新也可称之为发挥后发 优势的赶超型 开放式创新 , 其产生的市场时 机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往往在市场开始普及同 时领先 企业 进入 功能 完善 的特定 阶段 ( 见图 2) 。
图2
后发企业模仿跟进型 开放式创新 曲线图
F ig. 2 T he open innov ation cur ve of im itatio n and follow up ty pe o f late mo ver enterpr ises
图 2 阐述的后发企业模仿跟进型 开放式 创新 , 也是依据下述有关理论分析的。克利斯 ! 弗里曼( Chris F reeman) 和罗克 ! 苏特( L uc Soet e) 在 1982 年出版的? 工业创新经济学? 中 对创新风险及其所对应的创新类型所做的分析 表明, 创新从最低程度的模仿变革到最高程度 的基础性变革对应于由弱至强的风险级别, 进 而指出开放式创新对减低风险的价值。如果说 传统的开放式创新旨在整合社会创新资源, 进 而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创新上的跨越, 那么
赶超型企业所选择的开放式创新就是利用领先 者的成果外化资源通过学习实现模仿改进, 使 自己利用创新实现赶超的风险降至最低。两者 在开放式创新上的一致之处都是对外部创新资 源的利用, 前者是由内往外的主动利用, 后者是 由外入内的模仿学习。这两种开放式创新方式 又都基于同一个目标, 即市场中的客户。克里 斯托弗 ! 莱特尔( Chr ist opher L et tl) 、 科尼利厄 斯 ! 赫斯迪特( Cor nelius H er st att ) 和汉斯 ! 葛 明顿( H ans Georg Gemuenden) 同时 指出, 在
472
管 理案 例研 究与 评论
第3卷
激进的创新过程中, 客户作为一种创新资源已 成为企业的发明者或合作发展者。这表现在前 述两种类型的开放式创新中, 都把客户作为自 己创新的开放源, 源自先发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专注于客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而源自后发企 业的开放式创新则专注于节约客户价值, 实质 上都在追求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再加上制度 环境与商业环境的 培植, 如杨 武从技术 经济 法律一体化的角度、 商业化的角度、 利益机制的 角度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 达雷尔 ! 里 格比( Darr ell Rig by ) 从 创新的 力 度、 创新的资金来源、 对渐进式创新的需要、 创 新的通用性、 市场的波动五个核心指标来考察 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商业环境, 然后决定企 业是否适宜开放式创新。纪圣森认为开放式创 新的支撑环境应包括营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 政策环境以及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保 障体系等。这些环境因素作为开放式创新的组 成部分, 对于前两种开放式创新的

意义存在着 不同, 前者属于环境激励, 后者属于环境保护, 这也适合当前我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需求。典 型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山寨产品上的创新竞 争力。基于上述分析, 后发企 业的 开放式 创 新 本质上属于内向型开放, 旨在提升自身的生 产创新能力, 其动因源自我国特定的客户和环 境需求, 目标是最大程度降低新兴企业赶超发 展上的创新风险。 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 一般源于对自身核 心竞争力的明确界定, 充分了解自己的企业发展 愿景, 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而能够针对自己 的发展方向 制定出自己的 中长期创新路 线图 ( innovation road map) 。在实施该创新路线图的 过程中, 首先要采取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 式, 在对企业内外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的前提 下, 凡是有利于加快创新路线图实现的资源和知 识, 不管它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外部, 都应积极 地创造条件并组织力量去吸纳, 通过创意和技术 优势或模仿中的改进来实现创新。 现实中作为后发企业模仿跟进型 开放式创 新 , 其实践的主要方式所包括的主要因素有: % 组建足够规模的研发团队, 通过人才流动吸引 所需的关键技术人才。对于关键技术通过逆向 工程进行学习模仿, 对受制于专利保护的技术加 以适当改进, 对于非专利保护的技术和设计采用
拿来主义, 直接使用。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邀请 相应的技术专家作为创新团队在此项技术应用 上的顾问。 & 寻找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切合自 身核心能力的研究项目, 与有关研究机构进行投 资合作。对那些目前还处在基础性研究阶段的 项目, 只要有利于实现本企业的创新路线图, 就要以投资者的身份进行参与, 对于研究计划和预 算执行可派专家进行审定和监控。这样, 一旦研 究成果出来, 企业会拥有优先使用权。在有些项 目中, 还可以考虑派出自己的研究人员参与研 究, 提前掌握关键技术。 ? 成立研究联盟, 打造 产业价值链上自己的核心优势。根据本企业在 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其中的战略性 核心项目, 采用研究联盟的方式进行开发, 这样 能平衡各方利益, 汲取各方优势, 发展出一套符 合各方利益和产生最大自身价值的创新方案。 ( 成立合资公司。当创新项目需要一个重要的 技术, 而技术的拥有者无意出售该技术时, 最佳 方法就是与对方公司成立合资子公司, 共同开发 该创新项目, 并对新项目拥有共同的产权。这里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创新项目的组织过程中, 企 业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没有产权保护, 就失去 了长期创新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开放式创 新理论已在实践上为我国各级各类企业、 产业

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正是我们的企业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开放式创新 理论。在过去的赶超经济体创新实践中, 开放 资源( o pen source) 、 开放平台( open plat fo rm ) 已经成为后发企业 R& D 常用的模式, 他们以 开放的态度致力于产品的市场化开发, 同时利 用本国的各种有利政策及市场环境机遇, 均取 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对我国 来说, 目前全国上下、 从国家到企业都以不断提 升自主创新为发展目标, 但是我们应该从开放 式创新理论中得到启示: 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 创新, 自 主 创 新 需要 开 放 式 创 新, 需 要 合 作 创新。
2
案例分析
本研究采用案例形式对我国近十年来在汽
车产业领域以其显著的市场业绩和增长速度引 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比亚迪汽车的创新现状进 行分析, 主要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包括: 咨询
第6期
郭燕青等: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473
企业相关成员( 包括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部门经 理、 营销人员以及业内顾问专家) , 查阅、 收集、 调 研、 分析文献、 年报、 行业分析报告、 咨询文件、 政 策法规文件等, 统计、 对比、 分析和总结比亚迪新 能源汽车开放式创新及其开发的各项资料等。 2. 1 背景分析 2. 1. 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里程碑 记事
声产品、 连接器、 液晶显示屏模组、 塑胶机构件、 金属零部件、 五金电子产品、 手机按键、 键盘、 柔 性电路板、 微电子产品、 ED 产品、 L 光电子产品 等以及手机装饰、 手机设计、 手机组装业务等。 目前, 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 造商, IT 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 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 镍电池、 手机用锂电池、 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2003 年, 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 任公司, 成立了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 开始涉 足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 安、 北京、 深圳、 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在整车 制造、 模具研发、 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 领先水平, 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 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品牌之一。汽车产品包括各 种高、 低端系列燃油轿车, 以及汽车模具、 中、 汽 车零部件、 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 比亚迪自 1995 年成立至今, 在短短 15 年 时间里, 其汽车业的发展仅用 7 年时间就确立 了自己的行业主体地位, 在这短暂的历程中其 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足以说明其业绩的突出和 创新的独特性与有效性( 见表 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比亚迪 ) 创立于 1995 年, 是一家香港上市

的高新技术民 营企业。目前, 比亚迪已在广东、 北京、 陕西、 上 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 总面积将近 700 万 平方米, 并在美国、 欧洲、 日本、 韩国、 印度等地设 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现员工总数已超过 13 万人。 2002 年 7 月 31 日, 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 ( 股票代码: 1211H K) 。2007 年, 比亚迪电子( 国 际) 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 0285. H K) 在香港主板 上市。2008 年 9 月 27 日, 美国著名投资者巴菲 特向比亚迪投资 2. 3 亿美元, 拥有其 10% 的股 份, 扩大了比亚迪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6] 。 比亚迪现拥有 IT 和汽车两大产业群。公 司 IT 产业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 充电器、 电
表2
比亚迪的里程碑事件 # # # 创新发展的历程 T ab. 2 T he BYD histo ry
时 间 1995 年 2 月 1996 年 7 月 1997 年 1998 年 12 月 1999 年 2000 年 12 月 2001 年
里程碑事件 比亚迪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 250 万元人民币, 员工 20 人左右 通过 ISO 9002 认证 通过大量研究, 优化负极添加剂, 可以阻滞镉金属颗粒长大, 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 充电性能及 循环寿命; 赢得了 V T ECH 、 CCT 客户的信任; 公司自主研发, 开始生产锂离子电 池, 并且很快投 入量产 通过 ISO 9001 认证; 同年, 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 欧洲分公司成立 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 SC2, 100 P 大电流放电池, 当年镍镉电 池产量达 到 1. 5 亿 支; 香港分 公司成立; 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 葵涌) 并开始投入使用; 葵涌工业 园是一座 设计先进 的现代化 工业园, 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美国分公司成立 成为 M OT O RO LA 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成为 N O K IA 的供应商; 韩国办事处成 立; 自主研发的 发泡镍锟焊、 极端面焊工艺, 大大改善 正 电极的集流性能, 提高 SC 系列大电流放电 性能, 得到 了 BOS CH 客户的认 可, 当年镍 镉电池产 量达到 2. 5 亿支 比亚迪获得 Q S 9000 认证; 在香港主板上市; 与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资产重组, 成立全新 的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 建立北京比亚迪工业园; 开始建立上海比亚迪工业 园, 上海分公司 成立 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成 立了比亚 迪汽车有 限公司, 又 在西安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 100 万平方米, 修建新厂房, 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比亚迪收 购北京吉驰 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占地 20 万平方米) , 同年, 比亚迪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 园( 占地 56 万 平方米) , 同时又把 汽车 销售 总部 迁到 了深 圳, 从 而 形成 辐射 全国: 东 # # # 上海、 # # # 深圳、 南 西# # # 西安、 # # # 北京全方位布局 北 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 L i ion 电 池位居世 界第二; 比 亚迪上海

比亚迪 汽车检 测中心 竣工, 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 测中心 的重 点项目 # # # 碰撞 实验室 建成后 的首 次整车 碰撞实 验; 索尼、 三洋诉比亚迪专利案, 比亚迪胜诉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474
管 理案 例研 究与 评论
第3卷
( 续表)
时 间 里程碑事件 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 F3 正式下线, 同时 20 万辆产能 的新生产 基地也正 式落成; 日 本分公司成立 比亚迪 F3 在 10 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 68 个; 比亚 迪纯电动 轿车 F3 e 研发成功, 成功搭 载 ET PO WE R 技术的铁动力电池, 实现零污染、 零排放、 零噪音的三无目标, 续航里程达 350 km, 标志 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 于世 界领 先地位; 出口 乌克 兰; 比 亚迪 汽车累 计完 成销 量 63 153 辆, 同比增长 472% , 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印度分厂建立; 比亚迪汽车与欧洲、 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 出口合作协议, 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 推进; 比亚 迪 F3 R 五 省先期上 市; 比亚迪 F6 荣获最 佳( 中 国) 首发新车、 最具上海风尚奖、 最佳设计轿车奖; 比亚迪汽车的第 10 万辆 F3 轿车在西安下线; 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 成暨中高级 轿车 F6 下线 仪式, 这标 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同时集团总裁王传福宣布 了比亚迪的 两大目标: 2015 年中国第一, 2025 年世界第一, 震动了汽车界和舆论界 F6 获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汽车、 年度最佳自主 品牌轿车、 最佳外观 设计、 安车市总 评榜年度 西 最佳中高级汽车; 2008 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 F0 获最佳自主首 发新车大奖、 2008 中国 ( 成都) 车 市总评榜最值得期待新车、 2008 超级汽车年度微型轿车; F3 获中国( 成都) 车市总评榜最畅销车 型、 华鼎奖 2007 中国经济型轿车满意度调查 第一名; F8 获中国汽 车自主品 牌英雄榜 车型大奖 最佳微型车; 双模电动车 F3 D M 上市 F3 DM 获年度节能环保车型先锋奖、 年度汽车技术创新奖; F0 和 F6 分获最佳微型汽 车和最佳 中高级汽车年度奖; 比亚迪成为最佳可持续发展年度企业、 年度自主品牌; 纯电动汽车 e6 上市 e6 作为深圳出租车运行 60 公里经受住考验, 宣布品质 过硬、 全面上市; 比 亚迪收购日 本著名模 具企业荻原工厂; 戴姆勒与比亚迪签署电动车合作项目; 美国?商业周刊? 评选出 2010 年全球 IT 业一百强, 比亚迪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具创新的企业, 排名第一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 1. 2 市场趋势与政策环境 电动汽车技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研究 发展, 在各国政府和各大汽车

公司的推动下得 到飞速发展。尽管目前在价格、 技术成熟度方 面还不能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比拟, 但电动汽车 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 将最终在今后数年中逐 步取代传统汽车。当前, 全球电动汽车发展将 快速形成美中日三方主导的格局。美国由于及 时出台了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一揽子政策, 主 流汽车厂家行动较快, 美国在电动汽车研发和 产业化方面会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的混合动力 技术在 2009 年显示出了强大市场竞争力, 在此 技术领域日本遥遥领先, 其电动汽车的企业研 发实力很强 。中国在 2009 年开展了全球规 模最大的 电动 汽车 检验 性运行 ( 十城 千辆 计 划) , 电动汽车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标志的我国创新发展战略 及其政策, 近年来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 了跨越式进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创新认知的深 化, 如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中创新演化规律和影 响因素的确定性把握, 使创新实践更趋实效性 和灵活性
[ 8, 9] [ 7]
战略联盟、 创新模式上的突破禁区等[ 1 0, 11] 。 2009 年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 中提出启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并规 划到 2011 年形成 50 万辆电动汽车生产能力。 但是, 电动汽车的发展需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 靠技术突破和降低成本, 特别是锂电池的成本; 二是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使我国自 2009 年跃居全 球汽车销售第一大国后能上升 为汽车强国, 科技部的电动汽车 十二五 专项 规划草案( 以下简称?规划?) 已拟定, ?规划?包 括明确电动汽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和加大对示范 产品的开发、 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七 方面。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产业结构调 整和指导目录?, 在鼓励类产品中, 新增了新能 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 2004 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修订工作, 拟推出?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 发展规划?。2010 年国家已推出并实施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 动力车及 1. 6 升及以下节能车型的补贴试点 工作。 2. 2 比亚 迪基于 开放式 创新的 新能 源汽车 开发 比亚迪的开放式创新包含一般性和特殊性 两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般性内容是开放式创
; 另一方面, 创新行为的自主性和
扩展性使我国民族汽车业的核心能力日益归结 为开放条件下的核心业务创新, 如产业链并购、
第6期
郭燕青等: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475
新的内在规定性。具体指三层含义: 一是作为 创新主体应该拥有自己的优势, 它是开放式创 新的决定因素, 没有这种创新上的自我优势, 也 谈不上开放性创新。比亚迪所具有的这种优势 就是集电

池技术、 规模化研发团队和人机共线 的半自动化生产于一身的三位一体 的竞争能 力。二是创新者与 创新环境间的 交流日益 顺 畅。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所形成的冲破各种产 品信息障碍的力量越来越强, 合作与竞争的角 色因创新信息的自由流动而经常换位, 使市场 上的领先者优势面临挑战, 促使各级各类企业 因企业边界模糊而强化创新上的互动, 寻求自 己的核心创新能力。三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寻求 创新上的合作进而整合更多的创新资源, 使创 新价值最大化, 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形成的 产业聚 集 在 不同 区 域 的 布 局 为其 创 造 了 条 件
[ 12]
有创业者自身的特质成分, 具体也包含三层含 义: 一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 表 现为模仿跟进式创新, 这种创新一般是小的创 新, 更准确地说是小的改革, 对于有专利保护的 部分加以改变, 而对于不受专利保护的部分直 接拿来, 体现为竞争上的 明争暗斗 。二是研 发上的人海战术, 使开放式创新无处不在, 不求 最强但求最全, 使广泛的创新借助低成本的人 才资源渗透到产品的方方面面。三是遵循创新 上的实用主义, 不求最好, 但求进入市场速度要 快、 成本要低, 一切从实用出发。正是上述所界 定的比亚迪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使得比亚迪大 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首先, 这种开放式创新可以从其组织结构 的事业部制得到说明, 因为事业部制既适合中 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更适合开展这种开放式创 新活动( 见图 3) 。
。作为特殊性内容是比亚迪在 特定发展
阶段和自身面临的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其中也
图 3 比亚迪事 业部制组织结构 F ig . 3 T he org anizational str uctur e o f BY D
其次, 这种开放式创新还表现在其市场上 的产品流程创新速度。比亚迪利用模仿跟进式 创新、 核心部件流通化以及产业聚集这三大武 器, 成功地实现了商品开发流程的高速化。尽 管比亚迪近年来在其主导汽车产品开发上令发
达国家的企业满腹牢骚, 指其仿造而非创新, 但 即便如此, 比亚迪还是实现了对商品开发流程 的真正创新。其原因在于, 当今世界那种在单 个商品上的 创新效力正大 幅丧失。首 次提出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 ence) 的经济学家哈
476
管 理案 例研 究与 评论
第3卷
默尔( Gary H amel) 在 2007 年出版的著作中强 调: 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确实能够将企业从默默 无闻推向顶礼膜拜的地位。不过, 如果没有专 利这一强制保护机制, 大部分的产品都会立即 受到模仿。此外, 技术进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为新企业提供了一步跨越往日先驱的机会。为 此, 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使得企业长期处于业

界 领头羊地位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再次, 利用规模化研发团队, 实施 垂直整 合战略 。比亚迪现有员工约 14 万人, 其中有 1. 2 万名工程师做基础项目的研发, 约占员工
总数的 9% , 2008 年, 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为11. 6 亿元, 比 2007 年增加 了 66% 。与 跨国公司相 比, 比亚迪拥有大量低成本的研发人员, 正是靠 这种研发优势, 比亚迪内部号称 301 效应 , 即 以 300% 的工程师人数要换取 1% 的领先。靠 研发的规模效应从设计入手全面整合产业价值 链( 见图 4) , 并通过在自制零部件上降低成本 创造自己的利润空间, 这方面成熟表现在其手 机 EM S 业 务 上, 现 已 成 功 应 用 于 汽 车 业 ( 见图 5) 。
图 4 比亚迪开 放式创新的策略 F ig . 4 T he open innov ation strateg y o f BY D
图5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 部件内制赚取利润
F ig. 5 BYD) s vert ical integ ration # making prof its by internal manufact ur ing
第6期
郭燕青等: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477
最后, 跟随中巧妙规避专利风险, 实现低成 本利用。比如比亚迪锁定的产品是一直由日本 企业垄断的锂离子充电电池。不过, 并非 完全 模仿 。在制造上, 并未购置自动化设备, 而是 采用中国特色的手工加工以及内部 制造的设 备, 降低了设备投资费用。有的设备的开发费 用甚至不到购置费用的 1/ 10。另外, 在设计上 也下了工夫, 如将昂贵的金属构件改为在廉价 金属上电镀贵金属的产品。比亚迪的努力获得
了产品的低价格, 并以此为武器, 在 2002 年之 前连续获得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两大锂离子 充电电池客户。对此, 无法容忍的三洋电机和 索尼对比亚迪展开了专利战。但是最终比亚迪 胜诉。 正是比亚迪自己摸索出的开放式创新产品 开发方式, 使其刚涉足汽车业不久即陆续开发 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 以此奠定了自己的 品牌地位。
表 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 # # 电动汽车开发一览表 T ab. 3
名 称 上市时间 车型 电池 市场化程度 续航里程 最高时速 价格
T he list of BYD) s new ener gy vehicles electr ic vehicle
F3 e F3 D M 2008. 12 紧凑型 高铁电池 完全市场化 100 km( 最大) 150 km/ h 12~ 15 万 RM B F6 DM 2008. 12 中型 高铁电池 部分市场化 430 km ( 理论最大) 160 km / h 15~ 18 万 R M B e6 2010. 8 中型 Fe 类高铁电池 即将市场化 300 km 以上 160 km/ h 27~ 30 万 RM B
2006. 11 紧凑型 铁电池 E T PO W ER 试验 300 km( 理论最大) 150 km/ h 30 万 R M B
3


要充分利用各种后发优势, 不断提高成本竞争 力, 在日益严峻的利润空间中寻求自己的市场 立锥之地, 以此打开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方面 比亚迪的典型做法就是 垂直整合

产业链 , 充 分发挥低成本研发团队的作用。第三, 找到自 己的技术优势, 通过国际合作进入世界领先位 置, 以此提升较弱的品牌地位。这在比亚迪那 里十分突出。第四, 适 当地利用一 些 山寨规 则 , 实用为王, 发展就是一切, 在创新方面不受 局限。比亚迪无论跟竞争对手争市场还是跟合 作方挖资源, 都是以实用为原则, 成果显著。
比亚迪自 1995 年成立至今, 其迅速成长的 历程及当前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无疑有 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但是, 同时也 肯定存在着对于未来发展而言要及时纠正和克 服的不足甚至缺欠。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思考通 过前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 比亚迪成长的宝贵经验是我国企业 创业和发展的样板, 其把握企业发展的一般规 律和适应特定市场环境的能力, 是新兴企业实 现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 创新发展是我 国企业起步时期的唯一选择, 否则就没有出路。 但是怎样具体把握创新发展, 需要分阶段加以 具体分析。一般在初期都会走模仿的道路, 这 一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 现在日 本企业开始重新调整对华战略, 以适应中国市 场的游戏规则, 在容忍模仿现象的同时加快进 入主流市场。所以, 这个阶段的模仿及其适应 性改进就成为创新的前提。但是, 当企业进入 快速增长并居行业主导地位时, 就要加大创新 力度, 实施规范化的开放式创新。比亚迪基本 遵循了这样一种创新路径。第二, 作为发展中 国家的后发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增长时, 需
参考文献:
[ 1] 汽车协会行业信息部. 2009 年 12 月 份汽车工 业产 销情 况 简 析 [ EB/ OL ] . [ 2010 01 14] . ht tp: / / ww w. caam. org . cn/ zhengche/ 20, 100, 114/ 1, 405, 034, 499. html [ 2] 克利斯 ! 弗 里曼, 罗克 ! 苏 特. 工 业 创新 经 济 学 [ M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 Chr istopher L . Cor nelius H , H ans G G . U sers) contributio ns to radical innov atio n: ev idence fro m four case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tech no log y [ J ] . R& D M anagement, 2006, 3 ( 36 ) : 14 17 [ 4] Chesbr ough H . Open Innov at ion: t he N ew Impera
478
管 理案 例研 究与 评论
社, 1998
第3卷
tive for Cr eating and P ro fiting from T echnolog y [ M ] . Cambr idg e: H arv ard Business Scho ol P ress, Inc, 2003 [ 5] Chesbro ug h H. Why companies sho uld have open business model [ J] . M I T Sloan M anagement Re view , w inter 2007, 48( 2) : 22 28 [ 6] 铃 木. 中 国 BYD, 创 业 7 年 成为充 电电池 领军集 团 [ N] . 日经产业新闻, 2002 7 23 [ 7] Gar y H amel, 等. 经营的未来[ M ] . 东京: 日本经济 新闻出版社, 2008 [ 8] 傅 家 骥. 技 术创 新 学 [ M ] .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 9] 宋河发, 穆荣 平

, 任中 保. 自主 创新 及创 新 自主 性 测度研究[ J] . 中国软科学, 2006( 6) : 60 66 [ 10] 于开乐, 王 铁民. 基 于并 购的 开放 式创 新 对企 业 自主 创 新 的 影 响 [ J] . 管 理 世 界, 2008 ( 4 ) : 151 153 [ 11] 秋英. 国外企业开 放式创新 研究述 评[ J] . 科技 进 步与对策, 2009( 12) : 196 198 [ 12] 后锐, 张毕 西. 企业 开放 式创 新: 概 念、 型及 其 模 风险规避[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3) : 140 141
Analysis on Innovation System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 BYD
GUO Yan qing, SHI Hong mei ( School of Business, Li 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T aking t he ex am ple o f BYD Co. , L td and f ocusing on it s marketing st rategy of new en erg y v ehicle, t he art icle ex ams t he inner innov at ion rules and summ ar izes the dist inct ive innova t ion pat h and method. Besides, based o n t he main r elat ionship amo ng st akeholders and t he possi bilit y of new energy vehicles market, the concept io n and f eat ur es of the BYD new energy v ehicle) s open inno vation are demo nst rat ed f rom the perspect ive of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nova t ive plat f orm, and innovat iv e system. Co mparing w it h t he main inno vative mo dels and developing approaches o f new ener gy vehicle in t he w o rld, BYD vehicle) s prospect and challeng es in t he fu t ure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concerned theories o f o pen innovat ion. Due to t he f ull play of its cor e co mpet ence and ef f icient employm ent of inno vation m odels, BYD) s o pen innovat ion earns the market . It s core com pet ence reinf orces and ex pands it s tr aditional bat t er y t echnolo gy advant a g es and t herefo re fo llow s t he vehicle development t rend in the f ut ure, as w ell as av oids t he brand deficiency of t he t radit ional aut om obile m anufacturing. T he successful innovat ion model max imi zes t he pr ofit s t o meet t he domest ic sit uat ion and int er nat ional co mpet ition. Key words: BYD; open innov at ion; elect ric vehicle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