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

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

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 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 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4) 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

(5) 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

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如观察细

致,发现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可使病人转危为安。否则,后果严重。

病情观察要求:

1、既有重点,又要全面

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重点。如体温变化是外感温热病的重点内容,而对高血压病人来说,一般并不重要。

所谓全面,是指对观察重点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的了解。如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出现的时间,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量及其伴随症状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等。

2、细致而准确

对观察项目要细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的一定要启示具体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如对疼痛病人以谈笑如常、踡卧不动、转侧不安、呻吟呼号等表达疼痛的轻重程度。

3、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

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

(1) 病人的禀性不同,可影响观察结果。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人善于言词,把病情表达得有条有理;有神经质病人,诉述症状多而又互相矛盾。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

(2) 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及某些病人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诉说中的差异等,也可影响病情观察的正确性。护理人员者需要经过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

4、认真记录观察

重点扼要进行交班,发现异常和危证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病情观察内容和方法:

1、一般状况

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

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

3、舌象和脉象

(1) 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② 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 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 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

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 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②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

③ 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不胜邪之危候。

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

总之,病情观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中医望、闻、切四诊方法在护理上的具体运用,一定要认真做好。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目的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目的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考试大网站整理 (4)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 (5)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 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 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 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 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

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中医基础知识 11/5 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 (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 (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 二、病情观察的要求 (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 (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 四、病情观察的内容 (一)一般状况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 (三)舌象与脉象 (四)各种排泄物 (五)药物效果与反应 (六)情志变化

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 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 ———— 【应急预案】 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 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 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

—— ——

中医基础知识 11/12 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 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 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 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适当的自然变化,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应顺应自然界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自然界出现反常的变化,人们若不能及时回避或去抵抗它,就将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护理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科室: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 方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A、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B、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C、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 D、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E、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18、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B) A、春防风 B、夏防热 C、长夏防湿 D、秋防燥 E、冬防寒 19、中医用药“八法”中不包括:(E) A、清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E、热法 20、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E) A、饭后服用 B、饭后二小时服用 C、饭前二小时服用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中医护理学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有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的方法,在病情观察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配合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有利于全面了解病情,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周到的护理。 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科研资料和总结经验。 病情观察的要求 掌握病情观察的原则 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反应 病情观察的方法 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有目的地搜集病人病情资料,调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护理诊断,制定出护理计划。 1 望诊

护理人员利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即是望诊。望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如《灵枢·本脏篇》中所说。 ◎ 观察神◎ 观察面色◎ 观察形态 ◎ 观察头颈五官◎ 观察齿、龈、咽喉◎ 观察皮肤 ◎ 观察小儿食指络脉◎ 观察排泄物◎ 观察舌象 2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早在《内经》时代就有闻诊的记载,通过闻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变化。 ◎ 听声音◎ 嗅气味 3 问诊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一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医家向来重视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疏五过论》。问诊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问一般情况◎ 问生活史◎ 问家族史和既往史 ◎ 问起病◎ 问现在症状 4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疗方法。《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内容和方法: 1、一般状况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 3、舌象和脉象 (1)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②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间,起居方 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 (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病情观察目的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1)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2)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3)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4)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5)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如观察细致,发现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可使病人转危为安。否则,后果严重。病情观察要求1、既有重点,又要全面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重点。如体温变化是外感温热病的重点内容,而对高血压病人来说,一般并不重要。所谓全面,是指对观察重点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的了解。如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出现的时间,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量及其伴随症状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等。2、细致而准确对观察项目要细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的一定要启示具体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如对疼痛病人以谈笑如常、踡卧不动、转侧不安、呻吟呼号等表达疼痛的轻重程度。3、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1)病人的禀性不同,可影响观察结果。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人善于言词,把病情表达得有条有理;有神经质病人,诉述症状多而又互相矛盾。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2)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及某些病人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诉说中的差异等,也可影响病情观察的正确性。护理人员者需要经过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4、认真记录观察重点扼要进行交班,发现异常和危证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病情观察内容和方法1、一般状况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

中医望闻问切试题教案资料

中医望闻问切试题

一、选择题 1.左手寸口寸、关、尺三部一般侯() A.心肺肝 B.肺脾命门 C.心肝肾 D.心脾肾 2. 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 A.紧脉 B.大脉 C.弦脉 D.实脉 3.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可诊为() A.肺病 B.心病 C.肝病 D.脾病 4、中医全身望诊中,不包括() A.望神 B.望色 C.望形态 D.望姿态 E.望皮肤 5、在观察面色中,哪一种不属于病色() A.赤 B.白 C.黄 D.青 E.绿 6、患者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神志清晰,表情自然,反应灵敏。临床可描述为()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得神 E.失神 7、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现象,临床称为() A.无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E.回光返照 8、中医学中,针对小儿的特殊望诊内容为() A.局部望诊 B.全身望诊 C.望小儿指纹 D.望排泄物 E.望小儿口唇 9、午后两颧潮红,属于() A.湿热证 B.阳虚证 C.阴虚内热证 D.气虚证 E.肝阳上亢 10、关于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下错误的是() A.宜在光线充足的室内进行 B.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C.进食桑葚不影响望舌苔 D.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E.先看舌尖 11、舌质淡、苔薄黄,属() A.痰湿内蕴 B.风热表征 C.里热轻症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 12、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称为() A.自汗 B.盗汗 C.绝汗 D.战汗 E.表证汗出 13、口渴而不多饮,属() A.表征 B.里证 C.湿热证 D.半表半里证 E.表热证 14、胃火炽盛、腐熟太过,可导致() A.厌食 B.食欲减退 C.消谷善饥 D.饥不欲食 E.口淡 15、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 A.里热炽盛 B.瘀血证 C.肾虚不化津液 D.燥热证 E.湿热证 16、患者女性,52岁,主诉心悸,气短,时有咳喘。望诊面色淡白, 舌质淡。问诊得知患者平日忧思过度。综合以上可考虑为() 17、患者男性,21岁,主诉近一个月来,睡觉时大汗淋漓,醒后汗止, 手心、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考虑为() A.肾阴虚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肾阳虚 E.肺肾阴虚 18、患者女性,5岁,素体虚弱。近日来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 量多而臭,脘腹饱胀。考虑为() A.虫证 B.食积 C.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D.肝气犯胃 E.湿浊停滞 19、患者女,31岁,主诉月经量少,乏力,时有头晕,望诊面色淡白, 爪甲苍白,考虑为()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 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 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 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 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4) 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 (5) 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 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如观察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