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

至数个,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

“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

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

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

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

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

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

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

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14、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核右移。可由于造血

物质缺乏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15、细针吸取细胞学:又称细针吸取活检、细针吸取或针吸细胞病理学。是用细针穿刺

病灶,吸取少许细胞成分作为涂片,观察病灶部位肿瘤或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一种诊断细胞学。目前已成为医学上一个重要的诊断手段。近年来,在超声、X线电视及CT等医学影像诊断仪导引下进行穿刺吸取,可以准确地获得局部病变器官的标本。

但与一般自然脱落细胞学不同,细针吸取只能作为一般诊断手段,不能作癌症的侦查监测。对本法的评价,过去曾有一些分歧,现在认为应该被肯定并值得推广,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而慎重地、有区别地开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16、R-S细胞:又名霍奇金细胞,有诊断意义。此细胞有三大形态特征:有异常巨大的

核仁,>5μm,周边整齐,呈蓝色或浅紫色(H-E染色呈红色),核仁周围透亮,在核仁和核边之间有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细胞核巨大,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或水肿状,核边厚而深染;细胞体积大,直径可达100~200μm。此外,胞质RNA含量较高,故呈嗜双色性轻度嗜碱性,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呈阳性。R-S细胞可分为双核、单核和多核3种类型。

17、质量控制:对医学检验来说只是实施医学检验质量保证中的一部分。主要由实验室

来完成,它将质控物和待测标本一起进行试验操作。从控制值了解分析过程的质量情况,同时使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严格控制“外来”误差,所以质量控制又被称

为过程质量控制或统计质量控制。

18、质控物:用于和待测标本共同测定,以控制标本的测定误差。最理想的质控物是用

与待测标本相同的介质制备,而且要求保存期间十分稳定。

19、精密度:即重复性试验。一般取几个有临床诊断意义(指高、中、低浓度)的标本

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可分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其标准差的大小反映该法在这个均值(浓度)下的不精密度。常用随机误差表示。通常高浓度随机误差小而低浓度反之,批内重复性的变异系数要比批间小些。一个精密度较差的方法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20、诊断灵敏度:为所有患者(TP+FN)中获得阳性(TP)结果的百分数。

21、医学决定水平:为了提高诊断指标的临床使用效果,不但要研究健康者的参考值,

还要研究其他各种无关疾病患者的参考水平以及有关疾病在不同病情时的数据。Bernett 首先提出医学决定水平的概念,其目的是在应用各项目结果时能有比较一致的见解。医学决定水平的应用可以克服只使用参考值的缺点。所谓医学决定水平就是指该项目结果如果高于或低于某个值,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一个检测结果所产生的价值在于能对患者处理提供依据,所以医学决定水平把实验结果分为3种程度:应进一步检查;采取治疗措施;对预后进行评估。

22、阳性结果时预期值:PV+为所有阳性结果中正确的阳性百分率。

23、阴性结果时预期值:PV-为所有阴性结果中正确阴性的百分率。

24、诊断特异性:为没有这类疾病人群(TN+FP)中获得阴性结果(TN)的可能性。

25、血细胞直方图:血液分析仪血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大小为横坐标,以同一体积

大小的细胞数量占计数细胞数量的相对百分率为纵坐标。

26、复粒细胞:慢性肾炎、肾梗死、充血性梗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

胞质内有较多脂肪颗粒,称脂肪颗粒细胞;如果其颗粒甚多,甚至覆盖于核上,又称复粒细胞。

27、晨尿:一般指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标本,为较浓缩和酸化的标本,有助于病理性

尿有形成分的检出。

28、随机尿:指一天之内任何时间留取的尿液。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

29、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

的红细胞。

30、乳糜尿:因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能经淋巴管引流入血,而逆流进

入肾,使肾盂、输尿管处的淋巴管破裂,淋巴液进入尿液中所致。

3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

所致的暂时、轻度的蛋白尿。

32、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如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

33、本-周蛋白:为尿中免疫球蛋白轻链或其聚合体。加热至56℃出现白色混浊及凝固,

100℃煮沸后混浊消失或明显减退,在冷却时又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

34、饮食性糖尿:可因短时间摄入大量糖类而引起,因此为确诊有无糖尿,必须检查清

晨空腹的尿液以排除饮食的影响。

35、一过性糖尿:也称为应激性糖尿。在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

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此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36、终尿: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处理后,而排出

体外的尿液。

37、原尿:血液经过肾小球绿果超滤液,正常时血细胞和大分子量血浆蛋白质均不能从

肾小球滤过的尿液。

38、肉眼血尿:当每升尿内血液含量>1ml为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外观呈淡红色。

39、尿管型:指尿液中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它的出

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40、尿沉渣检查:指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

泌尿系疾病作出诊断、定位、鉴别及预后判断等检验项目。

41、蜡样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有切迹的管型,一般略

有弯曲或断裂。

42、Addis计数:留取12h尿液进行尿沉渣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的方法。

43、尿液干化学检查:尿液分析仪对含有多个试剂垫的干化学试带与尿液中相应化学成

分反应后所发生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颜色的深浅和尿标本中各成分成正比关系。

44、尿液湿化学检查:相对于干化学试带法的传统尿液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45、hCG: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

发育的蛋白质类激素,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

46、粪便隐血: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见血色,而且少量红细胞又被消化分解,

以致显微镜也无从发现红细胞的出血状况。

47、淀粉颗粒:一般为具同心线性纹或不规则放射线纹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棱

角状颗粒,无色,具有一定折光性,滴加碘液后呈黑蓝色或棕红色。

48、肠道菌群失调症:正常人粪便中菌量和菌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与宿主

间的生态平衡。若正常菌群突然消失或比例失调,则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49、精液液化时间:指新排出的精液从胶胨状转变为自由流动状态所需的时间。

50、精子活动力:指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a、b、c、d四级。

精子活动力受温度和保存时间的影响。

51、精子存活率:活精子数占精子总数的比例。

52、精子凝集试验:血清、生殖道分泌物中存在的抗精子抗体与精子膜固有抗原结合,

使精子出现头头、头尾、尾尾的凝集现象。

53、精子制动试验:抗精子抗体与精子表面抗原相互作用,激活补体系统,使精子顶体

破坏,膜通透性及完整性受损,导致精子失去活力。正常时精子制动值<2.

54、前列腺颗粒细胞:指前列腺液中的一种细胞,胞体较大,可能是吞噬了卵磷脂颗粒

的巨噬细胞。

55、阴道分泌物:为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俗称“白带”。主要来自宫颈腺体、前

庭大腺,此外还有子宫内膜、阴道黏膜的分泌物等。

56、清洁度:指一种主要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阴道杆菌与杂菌

的多少来划分阴道清洁程度的指标。

57、痰液干酪样小块:是肺组织坏死的崩解产物,形似干酪或豆腐渣,多见于肺结核患

者痰中。

58、支气管管型:是纤维蛋白、黏液和白细胞等在支气管内凝集而成的树皮状物,呈灰

白色或棕红色。

59、弹力纤维:为粗细均匀、细长、弯曲、折光性强、轮廓清晰的丝条状物,无色或呈

微黄色,由小支气管壁、肺泡壁或血管等坏死组织脱落所形成。见于肺脓肿、肺癌等患者。

60、夏科-莱登结晶:无色或略带黄色、透明、两端尖锐、六边或八边菱形、呈折光性

的晶体,见于过敏性疾病或肺部寄生虫病。

61、心力衰竭细胞:含有成堆的黄色或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大单核细胞或肺泡上皮细

胞,常见于肺长期淤血和心力衰竭的患者。

62、支气管管型:是纤维蛋白、黏液和白细胞等在支气管内凝聚形成的树状物,呈灰白

色或棕红色(含血红蛋白),其直径与形成部位的支气管内径相关,在刚咳出的痰液中常卷曲成团,放入生理盐水后即可展开,呈典型的树枝状。见于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和累及支气管的白喉患者。

63、库施曼螺旋体:为淡黄色或白色富有弹性的丝状物,常卷曲成团,展开后呈螺旋状。

在低倍显微镜下所见为一扭成绳状的黏液丝,中央贯穿一无色发亮的致密纤维,周围绕以柔软的丝状物。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某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型)患者的痰液中。64、肺泡巨噬细胞:存在于肺泡隔中,又称隔细胞,是一种较大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

较红细胞大3~6倍,含1~2个圆形细胞核,可通过肺泡壁进入肺泡腔,吞噬烟尘颗粒和其他异物,形成尘细胞或含炭细胞等,随痰液排出体外。最常见于炭末沉着症患者的痰中。

65、肺石:为淡黄色或白色的碳酸钙结石小块,表面不规则,呈丘状突起。由肺结核干

酪样物质失水后钙化形成,亦可为异物进入肺内钙化形成。

66、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在纤维支气管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应用纤维

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采取肺泡表面衬液进行炎症与免疫细胞及可溶性物质检查的方法。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各项检验,对一些下呼吸道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67、涎石:是唾液腺导管内或腺体内形成的结石,以下颌下腺结石发病率最高,占涎石

病的83%,可于唾液中检出。

68、透明小体:更尖囊肿患者的唾液沉淀物中检出的细小线粒状或弧形小体。

69、临床细胞病理学:是通过检查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健康和疾病筛检、诊断和研究,

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标本采集方法的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和细针吸取细胞学。

70、坏死细胞形态学特点:细胞质空泡形成,核体积增大,核均质化,染色质致密;细

胞膜破坏,细胞完整性丧失;形成细胞碎片、核碎片或核丝。

7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溢液和病理性溢液两类。前者见于妊娠期和授乳期

妇女,后者是乳腺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生乳头溢液最常见的疾病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约80%有乳头溢液),占全部乳头溢液病例的70%左右。乳腺癌所致乳头溢液占溢液总数的10%左右。此外,内分泌障碍、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亦可引起乳头溢液。

72、乳头生理性溢液:可见少量来自乳头的鳞状上皮细胞。在未孕妇女的涂片中偶见由

几个导管上皮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妊娠时还可见巨噬细胞增多。通常不见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只有分娩前后才能见到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无红细胞,出现红细胞为病理性溢液。

73、乳头溢液钙化物:在H-E染色的涂片中呈深蓝色颗粒状,常成片分布,周围可有巨

噬细胞包围。钙化物常见于癌性溢液的涂片中,也可见于某些良性疾病(如导管扩张症)的溢液中。

74、脑脊液IgG指数:IgG指数=(IgGcsf/ALBcsf)/(IgGs/ALBs),参考值≯0.7.在90%的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增高,在非多发性硬化症的其他感染或炎症中仍有29%~57%的病例可异常。

75、脑脊液IgG合成率:IgG合成率=5×[(IgGcsf-IgGs/369)-(ALBcsf-ALBs/230)×(IgGs/ALBs)

×0.43],参考值≯3.3mg/d.在90%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增高,在非多发性硬化症的其他感染或炎症中仍有29%~57%的病例可异常。

76、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广泛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辅助诊断,大约90%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急性期髓鞘碱性蛋白升高,是髓索遭到破坏的近期指标。该病消退后2周可恢复至正常。虽然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对多发性硬化症并非特异,也可见于其他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梅毒、脑血管意外、外伤等,但仍不失为多发性硬化症的辅助指标,一般认为>8μg/L为异常。

77、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其形成的常见原因为: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当血

浆白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时,如肾病伴蛋白质大量丢失、重度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化、重症贫血等,一般血浆白蛋白<25g/L,就有出现浆膜腔积液的可能。②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如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栓塞、肿瘤压迫)、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晚期肝硬化等。

③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被血丝虫阻塞或者淋巴管被肿瘤所压迫等,这些胸腔、腹腔

积液有可能是乳糜样的。④水钠潴留:可引起细胞外液增多,常见于晚期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病等。

78、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

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甚至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都能通过血管壁而渗出,在渗出过程中还有各种细胞也是炎症反应的象征。

渗出液的产生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少数见于非感染病因,如外伤、血液、胆汁、胰液、胃液等刺激后。此外,恶性肿瘤也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

79、假性乳糜液:当积液中含有大量脂肪变性细胞时也可呈乳糜样,称为假性乳糜液。

80、真性乳糜液:为胸导管淋巴管阻塞所致的乳白色积液,称为真性乳糜液。

81、胃蛋白酶:随着pH的升高活性降低,当pH达到6以上时即可发生不可逆转的变

性。因此,当胃内容物进入小肠后,胃蛋白酶即失去作用。患胃酸缺乏的疾病,特别是恶性贫血患者,胃液中可无胃蛋白酶,这是因为胃黏膜萎缩,使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又由于低酸或无酸,即使有少量酶原分泌,也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由胃腺的主细胞分泌,先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出来,在盐酸的作用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自身催化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胃液内几种消化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因此以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代表胃液的消化力。

82、内因子:是胃黏膜分泌的一种分子量为17000的黏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肠对维

生素B12的吸收。1单位内因子可使1ng维生素B12被吸收。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的患者内因子分泌量减少。刺激内因子分泌的物质与刺激胃酸分泌者相同,如五肽胃泌素、组胺、胆碱能兴奋剂等,但内因子对刺激反应的程度与胃酸分泌无关。正常情况下内因子不被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破坏。

83、羊水泡沫试验:羊水中的一些物质可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经振荡后在气液界面可形

成稳定的泡沫。在抗泡沫剂乙醇的存在下,蛋白质、胆盐、游离脂肪酸和不饱和磷脂等形成的泡沫在几秒钟内即被迅速破坏、消除。而羊水中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饱和磷脂是即亲水又亲脂的两性界面物质,它所形成的泡沫在室温下可保持数小时,故经振荡后可在气液界面出现环绕试管边缘的稳定泡沫层。该试验是最常用的床边试验,一般取试管2支,第一管羊水与95%乙醇之比为1:1,第二管比例为1:2。经强力振荡15~20s,静置15min后观察,若第二管表面仍存在完整泡沫环,则L/S比值约≮2,提示胎儿成熟;若仅第一管表面存在完整泡沫环,则L/S比值可能<2;若两管均不见泡沫环,则提示胎儿不成熟。进一步精确的羊水泡沫试验还可将羊水与95%乙醇进行一系列的稀释试验。84、染色体病: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异常而造成的疾病。在临

床上可发现新生儿有多种畸形并常伴智力障碍。这类疾病约占出生总数的0.5%,产前诊断的25%~50%.

85、退化变性:细胞从器官内黏膜表面脱落后,由于中断血液供应,缺乏氧气和养料,

加上黏膜表面酶的作用,很快发生变性直至坏死。

86、核异质:是指脱落细胞的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及染色质的分布异常,核

边增厚,核的边界不整齐,但胞质的质和量分化正常。核异质细胞形态介于良性和恶性细胞之间,相当于病理组织学的不典型增生。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的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核异质。

87、角化不良:又称异常角化、细胞内角化或不成熟角化。系指鳞状上皮非角化层,即

表层角化前细胞和(或)中、底层细胞出现一些个别散在的细胞质内角化细胞。

88、封入细胞:是指癌细胞胞质内含有另一个癌细胞。

89、脱落细胞涂片固定:目的是保持细胞自然形态,防止细胞自溶和细菌所致的腐败;

固定液能沉淀、凝固细胞内蛋白质和破坏细胞内溶酶体酶,使细胞不但保持自然形态,而且结构清晰,易于染色。

90、脱落细胞涂片带湿固定:涂片后未待标本干燥即形固定的方法。此法固定细胞结构

清楚,染色鲜艳,适用于巴氏或H-E染色。痰液、阴道分泌物及食管拉网涂片等常用此方法。

91、脱落细胞涂片干燥固定: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行固定。适用于稀薄标本如尿液、

胃冲洗液等,也适用于瑞氏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92、产后型外底层细胞:为产妇或晚期流产患者的阴道外底层脱落细胞形态。细胞常多

个成群,形态大小不一,可见成群小细胞紧密排列,显示外底层细胞增生状态,部分细胞体积较大。该型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致密,常被细胞质内空泡挤压至边缘呈扁长形或皱褶凹陷呈瓢形,这种瓢形核为产后细胞特征,细胞质呈褐红色,有深染颗粒。93、妊娠细胞:阴道上皮受妊娠黄体素影响,细胞体积比外底层细胞大,呈船形或贝壳

形、菱形等。细胞质丰富、薄,呈半透明,细胞核居中央,染色质疏松。细胞核与细胞质比例为1:(3~5)。

94、衰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在退变过程中,细胞体积某部呈环状缩

窄,最后横断为无核纤毛和无纤毛的核与胞质残体两部分,有的胞质残体内见嗜酸性包涵体。该病变见于病毒、细菌感染和肿瘤时。

95、巴氏细胞:由细胞学家Papaniculaou在自己痰中发现而得名,是炎症刺激所致。此

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质深红色,胞核小,圆形,致密深染,轻度核畸形。巴氏细胞来源可能是鳞状化生细胞或是喉部鳞状上皮细胞因炎症而变形所致。

96、异型间皮细胞:又称反应性不典型间皮细胞。浆膜表面间皮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

放射线作用及肿瘤等刺激下,其形态发生改变。涂片中呈单个或成群出现,细胞体积增大,直径达30~60μm,为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而浓稠,分布均匀,胞核亦增大,多数异型间皮细胞胞核增大时胞质数量亦相应增多,故两者比例仍属正常范围。胞核染色质略增多,颗粒略变粗,但分布均匀。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边规则而光滑,部分表现为轻度不规则而有切迹,可见双核或多核异型间皮细胞及核分裂像。

97、癌性间皮瘤:主要呈弥漫性生长,可广泛侵犯胸腔、腹腔而引起积液。恶性间皮瘤

的脱落细胞形态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性3种类型。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又称癌性间皮瘤,涂片中瘤细胞的形态似间皮细胞,有的可见液化空跑,若液化空跑很大,则将胞核挤向一侧,呈印戒状。瘤细胞团核畸形不明显,有的可见核仁。有的瘤细胞团可形成腺体结构、乳头状或桑葚样细胞簇。瘤细胞团内细胞核的形态和大小差异不明显,偶见砂粒体。

98、早期食管癌细胞:癌细胞数量少,多为单个散在。涂片中可见重度核异质细胞,背

景的炎症细胞少,红细胞罕见。癌细胞形态,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型、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

99、尿移行上皮细胞:涂片中表层细胞体积大,呈扁圆形或多边形,胞膜光滑,可见双

核或多核,大小相当于鳞状上皮细胞,又称伞细胞或盖细胞。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底层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核居中位,染色质较致密。中层细胞介于前两者之间,呈卵圆形或倒梨形,也可呈多边形、梭形。由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尿液中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100、乳头溢液导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多为团片状,有的呈蜂窝状或栅栏状排列。异型性不明显,细胞大小一致,胞质适中,可有小空泡。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规则,染色质颗粒粗,核居中或偏位,核仁不易见到。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 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 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 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是反 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12、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 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1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在显微 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的白细胞 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WBC 的比值和绝对值。 14、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 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内 出现的比正常中性粒粗大、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染成紫黑色的颗粒。 15、异性淋巴细胞(lymphocyte)在某 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 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 异型淋巴细胞。 1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者出现晚幼粒 细胞,中幼粒细胞等。常伴中毒颗粒等 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7、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五叶以 上大于3%。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 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 血。 18、棒状小体(Auer body)白细胞浆中 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 1条或数条不定,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 晶化的形态。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 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19、晨尿(first morning urine)指清晨 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派出的尿 液。 20、随机尿(random urine)指患者无 需做任何准备,不收时间限制,随到随 留的尿液标本 21、中段尿(midstream urine)指临床 上尿液培养中,采取小便时,让开始的 小便将尿道冲洗干净后,截取中间小便 作样品进行培养。目的是防止尿液被污 染。 22、多尿(polyuria)24 小时尿量大于 2.5L 称为多尿。(1)内分泌病:如尿 崩症、(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23、少尿(oliguria)24 小时尿量少于 0.4 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 称 为少尿。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 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 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 性少尿:尿路梗阻引起。 24、无尿(anuria)24小时尿量小于0.1L, 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进 一步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其发生原 困与少尿相同。 25、蛋白尿(proteinuria)一次随机尿 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型试 验为阴性,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 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实验为阳 性,称为蛋白尿。 26、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指在健康人的尿中出现了 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 27、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 游离Hb>0.3mg/L,而镜下未见完整 RBC,外观为棕色或酱油色, OBT(+)。 28、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为尿中含有 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 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若在空气中久臵 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 外观呈棕绿色。 29、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浆细胞 病,体内产生过多的Ig轻链,该蛋白加 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 新溶解又称凝溶蛋白 30、血尿(hematuria)离心沉淀尿中每 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 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 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 均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则称为血 尿。 31、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 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 32、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ira) 1L尿液中含1ml以上的血,肉眼能辨认 出尿呈红色。 33、脓尿(pyuria)脓尿是指尿液中含 有大量的脓细胞即白细胞,临床上指的 脓细胞就是变性的白细胞,故该病又称 白细胞尿。 34、镜下脓尿(microscopic pyuria)离 心沉淀后的尿液每高倍视野中平均见 到5个以上的白细胞和脓细胞。 35、肉眼脓尿(macroscopic pyuria)尿 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 块状。 36、结晶尿(crystalluria)产生尿结晶的 现象称晶结晶尿

临床检验基础复习题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临床检验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核左移核右移隐血试验尿酮体尿比重 肉眼血尿镜下血尿管型蛋白尿少尿 碱潮 APTT 血沉贫血血细胞比容 异型淋巴细胞尿渗量PT 射频无尿 二.简答题: 1. 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特征分为哪几型? 2.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3. HCG检测的临床意义? 4. 尿中NIT阳性检出率取决与哪些重要条件? 5. 管型形成的条件? 6.简述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VCS检测原理? 7.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什么意义? 8. 尿液标本收集时有哪些要求? 9.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10.尿液标本如何保存和防腐? 11. HiCN法检测血红蛋白的原理? 12.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判断标准? 13. 本周蛋白的特点? 14. 什么是网织红细胞,分为哪几型? 15 利用所学的红细胞参数MCV和RDW对贫血进行分析? 16.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结构如何? 17.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8. 比较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特点? 19、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3.成人白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及分类计数的百分比? 四.选择题: 1.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D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C A.25个中方格 B.16个中方格 C.5个中方格 D.0.1m3 E.0.2m3 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A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 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 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 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 细胞总数减少 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 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 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 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 或溶解等变化 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 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 平均值,pg 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 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 止的时间 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 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 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 胞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试题附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红细胞比积明显降低 B.红细胞比积明显增高 C.纤维蛋白原减低 D.温度增高 E.红细胞数量减少 2.可使粪便化学法隐血试验出现假阴性的物质是 A.铁剂 B.铋剂 C.维生素C D.动物血 E.食物鱼肉 3.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症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性血友病 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4.下列哪个是血细胞分析仪首先抗凝剂 A.枸橼酸钠 B.EDTA-k2 C.肝素 D.草酸盐 E.EDTA-Na2 5.下列是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作用的正确叙述,但除外A.破坏红细胞 B.使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均匀 C.保护嗜酸性粒细胞 D.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E.破坏大部分其他白细胞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仪包括 A.贮备池的白细胞 B.循环池的白细胞 C.成熟池的白细胞 D.边缘池的白细胞 E.分裂池的白细胞

7.粪便中最小的寄生虫卵是 A.钩虫卵 B.蛔虫卵 C.鞭虫卵 D.肺吸虫卵 E.华枝睾吸虫卵 8.有关尿红细胞形态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A.可用来鉴别血尿的来源 B.均一性红细胞多见于非肾小球源性疾病 C.可呈酵母菌状 D.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 E.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 9.常用作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防腐剂是 A.浓盐水 B.冰醋酸 C.甲苯 D.甲醛 E.二甲苯 10.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血沉减慢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肌梗死 C.动脉粥样硬化 D.肺结核 E.风湿热 11.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常见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肺炎 D.多发性骨髓瘤 E.恶性组织细胞 12.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 A.巨幼红细胞 B.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C.成熟正常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13..典型红斑狼疮细胞形态为 A.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吞噬了1个至数个均匀体 B.嗜酸性粒细胞吞噬了1个至数个均匀体 C.吞噬细胞吞噬了退变的细胞核 D.退化变性的中性粒细胞 E.退化变性的淋巴细胞 14.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毛细血管采血法采血的采血部位一般是A.耳垂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A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C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本题答案] D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12.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A1型题)"专业知识" A (4.0~5.0)×1012/L B (5.0~6.0)×1012/L C (6.0~7.0)×1012/L D (7.0~7.5)×1012/L E (7.5~8.0)×1012/L [本题答案] C 13. 被ICSH推荐为Hb测定参考方法的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AHD575测定法 B 沙利氏法 C SLS法 D HiCN法 E HiN3法 [本题答案] D 20. 若计数5个中方格中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A1型题)"专业知识" A 350万/mm3 B 350万/μl C 3.5×106/L D 3.5×109/L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合集

血液一般检验(含仪器) 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者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2、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3、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6、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8、红细胞比积(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9、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 1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 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是RBC/HC直方图的平均值,参考区间在280~410g/L。 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①RDW-CV:是红细胞在体积分布曲线上1SD的分布宽度与MCV的比值(正常RDW-CV =11.5%~14.5%);②RDW-SD:是以红细胞分布的峰值相当于100%时的20%界限的分布宽度,以fl表示[正常RDW-SD=(42±5)fl] 15、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16、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0.5×10^9/L称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 至数个,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 “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 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 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 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 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 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 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 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14、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核右移。可由于造血 物质缺乏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15、细针吸取细胞学:又称细针吸取活检、细针吸取或针吸细胞病理学。是用细针穿刺 病灶,吸取少许细胞成分作为涂片,观察病灶部位肿瘤或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一种诊断细胞学。目前已成为医学上一个重要的诊断手段。近年来,在超声、X线电视及CT等医学影像诊断仪导引下进行穿刺吸取,可以准确地获得局部病变器官的标本。 但与一般自然脱落细胞学不同,细针吸取只能作为一般诊断手段,不能作癌症的侦查监测。对本法的评价,过去曾有一些分歧,现在认为应该被肯定并值得推广,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而慎重地、有区别地开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16、R-S细胞:又名霍奇金细胞,有诊断意义。此细胞有三大形态特征:有异常巨大的 核仁,>5μm,周边整齐,呈蓝色或浅紫色(H-E染色呈红色),核仁周围透亮,在核仁和核边之间有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细胞核巨大,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或水肿状,核边厚而深染;细胞体积大,直径可达100~200μm。此外,胞质RNA含量较高,故呈嗜双色性轻度嗜碱性,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呈阳性。R-S细胞可分为双核、单核和多核3种类型。 17、质量控制:对医学检验来说只是实施医学检验质量保证中的一部分。主要由实验室 来完成,它将质控物和待测标本一起进行试验操作。从控制值了解分析过程的质量情况,同时使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严格控制“外来”误差,所以质量控制又被称

青岛大学2020年考试大纲-645检验综合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45检验综合 一、考试要求 掌握医学检验学的发展史,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检验项目的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具备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医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临床检验基础 (1)医学检验学发展简史、现代医学检验学的特点。 (2)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 (3)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4)常用外周血血细胞手工法检查的项目、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 (5)血液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粪便分析仪检验的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 (6)尿液理学、化学、显微镜检验的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临床意义。 (7)分泌物与排泄物检验项目、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临床意义。 (8)体腔液检验项目、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临床意义。 2. 临床血液学检验 (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造血及造血调控的基础理论 (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理论 (4)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5)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6)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7)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8)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在红细胞疾病中的应用 (9)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在白细胞疾病中的应用 (10)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 临床输血学检验 (1)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检验技术 (2)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3)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4)临床输血 (5)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性疾病 4. 临床免疫学检验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2)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流程及应用。 (3)放射免疫试验、荧光免疫试验、酶免疫试验及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类型及其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4)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组织标本处理、临床应用。 (5)经典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原理、数据显示方式、临床应用。 (6)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原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名词解释: 1.血清离体血液自然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 2.抗凝剂或抗凝物质能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 3.碱性染料有色部分为阳离子,能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DNA、RNA等结合,主要 用于细胞核的染色 4.红细胞计数(RBC)血液一般检验项目,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合,常作为诊断 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b或HGB)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 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6.网织红细胞(RET)在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 7.红细胞沉降率(ESR)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8.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9.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 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 10.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 细胞的现象 11.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12.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源等因 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 13.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现 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1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核酸变性、聚集形成的颗粒, 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 15.血型及血型系统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主要特征之一血型系 统:由单个基因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16.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 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 17.ABO血型鉴定盐水介质法ABO血型抗体以IgM为主,属于完全抗体.IgM抗体分子链较 长,能克服红细胞表面的排斥力,同时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18.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概率 19.血小板直方图正常血小板直方图是一个偏态分布的单峰光滑曲线,通常在2~30fl范围 内,主要集中在2~15fl 20.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 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即流体动力学聚焦技术2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 大、断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22.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中, 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23.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 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 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 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 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 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 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 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 成分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及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染色. 29.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3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原因不明,累计多个系统和器官的自身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设定是为适应我国检验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目前临床需要的检验专业专门人才。临床检验基础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学、病原学和显微镜形态学的检查,以简便、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医学检验筛选疾病的需求。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理论 2.掌握检验的实践技能 3.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 4.掌握、了解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 5.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按照掌握和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20%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及评价,抗凝剂的选择应用,血涂片制备方法和染色原理。了解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课程内容 一、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 1.采血方法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真空采血法 2.抗凝剂选择乙二胺四乙酸;草酸盐;肝素,枸橼酸盐 二、血液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 1.血液涂片制备:对一张好的血涂片的要求 2.血液细胞染色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 考核知识点 一、采血方法 二、抗凝剂选择 考核要求 一、采血的方法 掌握各种采血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二、抗凝剂选择 熟悉各种抗凝剂的特点和掌握其适用范围 三、血涂片制备 掌握制备良好的血涂片应符合的要求,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注意事项 四、血涂片染色 掌握瑞氏染色的原理,掌握瑞氏染色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瑞氏染色 二、问答题:如何评判是否为一张制备良好的血涂片?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 第一节红细胞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点彩红细胞、血沉测定的原理、方法评价、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的生理和血红蛋白组成及红细胞检查的质量保证。 课程内容 一、红细胞计数检测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二、血红蛋白测定检测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红细胞形态改变;临床意义。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定义;检测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一、单选题(1分某45分=45分)1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腘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2关于Neubauer 计数板的盖玻片,错误的描述是 A为特制的专用盖玻片B本身应有一定重量C可用一般的盖玻片代替D高倍镜下检查无裂隙E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3若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A350万/mm3B350万/ulC3.5某10/LD3.5某10/LE3.5某10/L4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较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情况称为 A正常染色BHb含量低,着色浅CHb含量高,着色深DHb含量高,着色不均EHb含量低,着色不均 5关于血细胞比容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B红细胞比容是一项相对值C 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D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E还可用来推断贫血疗效观察 6血浆中作用最强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是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γ-球蛋白Dβ-球蛋白E胆固醇7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8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A2%B3%C4%D5%E6% 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说法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10关于ABO血型,错误的说法是 AA型红细胞含有A抗原B人血清中存在某种血型抗体,而同时红细胞上缺少相应的抗原C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的存在着A,B,H抗原D人体分泌液和体液中都存在A,B,H物质EAB型红细胞含有A,B抗原 6 9 12 11ABO反定型试验中,血型签定为B型时可观察到 AA管不凝集,B管凝集,O管不凝集BA管凝集,B管不凝集,O管不凝集CA管凝集,B管凝集,O管不凝集DA管不凝集,B管不凝集,O管凝集EA管凝集,B管不凝集,O管凝集12ACD保存液对红细胞的保存期为A7dB14dC21dD28dE35d13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 A因子Ⅰ减少B因子Ⅶ减少C因子Ⅷ减少D因子Ⅻ减少E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14PT异常,APTT延长,提示 AVⅢ因子缺陷B某I因子缺陷C严重的aWF缺少DⅦ因子缺乏EⅩ因子缺乏 15尿糖定性测定的最适宜标本 A首次晨尿B随机尿C午餐后2h尿D3h尿E12h尿16甲苯用于尿标本防腐时,每升尿中最多加入A5mlB10mlC20mlD25mlE30ml17浑浊尿加热即

临床检验基础考题及答案

1、成人毛细血管采血常用部位是(D ) A。手背B。肘部C。足跟D. 手指E。耳垂 2、哪一凝血因子不是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E ) A 。Factor XI B。Factor VIII C。Factor XII D。Factor IX E。Factor VII 3.凝血试验,首选的抗凝剂是:( E ) A、肝素 B、EDTA—K2 C、EDTA-Na2 D、草酸盐 E、枸橼酸钠 4、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 (C )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合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D。化学结合E.物理性结合 5。下列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B )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6。门诊患者做尿常规分析,常采用下列哪种尿标本(B ) A晨尿B随机尿C清洁尿D 3h尿E 24h尿 7. 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D ) A.大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C。幼稚单核细胞D.异型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8。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A ) A.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B。铁原子和原卟啉C。血红素和铁原子D.α2β肽链E。血红素和白蛋白 9。下列哪种尿标本经加热后浑浊可消失( C ) A 脓尿B菌尿C 结晶尿D脂肪尿E乳糜尿 10.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D ) A、I B、Ⅱ C、Ⅹ D、Ⅻ E、Ⅲ 11.临床判断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的最可靠实验指标结果是( C ) A粪镜检无红细胞B无柏油样黑便C粪隐血试验阴性D粪胆素试验阴性E粪胆原试验阴性 12.通过粪便检查可确定疾病( C ) A消化道恶性肿瘤B消化道溃疡C肠道寄生虫D肝脏疾病E消化不良 13.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不超过( E ) A 5min B 10min C 20min D 25min E 30min 14.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时可见大量( B ) A草酸钙结晶B卵磷脂小体C上皮细胞D中性粒细胞 E 夏科—莱登结晶 15.血小板计数是研究:(C ) A。止血障碍的重要指标B.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C.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D。毛细血管壁完整性指标E。血管内皮完整性指标 16. 妊娠实验测定的激素是:( D ) A.雌激素B。胎盘催乳素C。胎盘专一性蛋白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孕激素 17.正常情况下酮体的产生是在:( A ) A。肝脏B。肾脏C.胰脏D。脑垂体E.肾小管 18.肾小管蛋白尿是指:(A ) A.原尿中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回吸收B。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C。肾脏被动性充血D.肾血

石河子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复试大纲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临床检验诊断学参考大纲 概述 一、检验考试科目包括: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检验技术及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二、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三、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本科教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检验技术》及《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四、考试内容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一、考试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常用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 3.掌握蛋白质、糖、血浆脂蛋白、诊断酶、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化学诊断。 4.掌握肝胆、肾脏、心脏、胃肠胰、骨代谢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 5.掌握内分泌、神经、精神疾病和妊娠的生物化学。 6. 掌握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与原理。 7.临床生物化学质量控制 二、考试内容 (一)绪论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定义与范畴 2.临床生物化学学科的建立、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势 3.本书的主要方法与使用方法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1.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 2.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评价和性能判断 3.校准与溯源性 4.测量不准确度 (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性能评价 1.概述 2.参考区间、分界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3.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

4.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ROC曲线分析 5.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系统评价 6.联合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四)酶学检测技术 1. 概述 2.酶学测定技术 3.代谢物的酶法分析 4.同工酶检测 (五)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1. 概述 2. 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 3.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 4.检测系统的校准和性能评价 5.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流程 (六)血浆蛋白质与含氟化合物的生物化学检验 1. 血浆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检验 2.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3.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七)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1. 概述 2.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糖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八)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1. 概述 2.脂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九)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1.概述 2.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与检测方法 3.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1.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检验 2.维生素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十一)体液中酶的生物化学检验 1.概述 2.临床诊断中常用的酶与同工酶 3.酶学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十二)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 概述 2.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肝胆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