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慧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智慧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智慧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智慧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四川景区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选题背景 (1)

1.1.1旅游业的发展 (1)

1.1.2灾害的威胁 (1)

1.1.3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论文研究方案 (3)

第二章研究区状况分析 (4)

2.1孕险环境分析 (4)

2.1.1地形概况 (4)

2.1.2气候概况 (4)

2.2致灾因子分析 (5)

2.2.1自然致灾因子 (5)

2.2.2人为致灾因子 (5)

第三章研究数据及方法 (6)

3.1气象灾害数据收集整理 (6)

3.1.1暴雨洪涝 (6)

3.1.2干旱 (6)

3.1.3冰雹 (7)

3.1.4大风 (8)

3.1.5连阴雨 (8)

3.1.6雪灾低温冻害 (9)

3.1.7雷暴 (9)

3.2县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定 (10)

3.2.1四川省县域的生成 (10)

3.2.2综合评定权重指数 (11)

3.2.3四川省县域综合评定等级 (11)

3.2.4景区受灾表现 (13)

3.3县域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演绎 (13)

3.3.1单灾种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演绎 (13)

3.3.2多灾种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演绎 (17)

3.4四川省景区的气象灾害等级演绎 (18)

3.4.1景区在单灾种重大气象灾害等级中的演绎 (18)

3.4.2景区在多灾种重大气象灾害等级中的综合演绎 (21)

第四章结论及展望分析 (22)

4.1智慧旅游气象灾害评估结论 (22)

四川省县域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一览

四川省2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一览

4.2智慧旅游对策及建议 (25)

4.3智慧旅游应用及展望 (25)

4.3.1创新性思路分析 (25)

4.3.2应用预期及展望 (26)

摘要

亘古以来,自然灾害一直阻碍着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其中四川省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其成为四川省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推动力。为增强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提升游客的安全度和舒适度,实现旅游目的,四川省景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成为我们的关注点。

据了解,四川省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高频的自然灾害不仅对旅游景区及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更对游客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甚至可能危及到游客的生命安全,进而给四川省的旅游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作为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在研究气象灾害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内的各个景区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通过ARCGIS等软件的协助,构建一个简化的四川省内景区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可以达到减少灾害损失进而能够对四川省内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就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介绍灾害风险的内涵以及特征,四川省景区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

三、介绍本次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方法及结果,通过GIS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式揭示景区风险评估的内涵。

通过四川省景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四川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景区自然灾害 ArcGIS 风险影响风险评估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1.1.1旅游业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居民对出外旅游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就近40 年而言,全球旅游业虽因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地区冲突等因素而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旅游业也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期。在1991年到2006年间,中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第三产业的排头兵。(刘浩龙《中国景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国旅游业的总收入也在迅猛发展,在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在加大。(见表1-1)

表1-1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

年份收入(万亿元)

2001 0.4995

2002 0.5566

2003 0.4882

2004 0.4711

2005 0.7686

2006 0.8935

2007 1.0957

2008 1.16

2009 1.29

2010 1.57

注:资料来源雷春平《四川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在国内外旅游产业皆是蓬勃发展的当下,四川省旅游产业也是在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存在许多问题。

1.1.2灾害的威胁

近年来,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仅近几年内中国汶川、海地、智利、中国台湾、新西兰、日本等地就接连发生了大地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

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洪水、干旱和其它自然灾害每年在世界上引起数万人的死亡,数十万人的受伤,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刘红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自然灾害在给景区旅游资源及旅游设施带来损害的同时,直接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陕西华山景区曾二度发生特大山洪,使登山古道损毁,导致严重的旅客伤亡。并且由于国内外游客普遍对自然灾害存在安全上的顾忌,所以,在某些、某种程度的自然灾害爆发时,他们会取消或暂缓原定的旅游计划,导致欲出游景区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显著减少。(刘浩龙《中国景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如四川省多发地震也成了游客赴川旅游的顾忌之一。这些都会给旅游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1.1.3研究意义

鉴于上文所述,自然灾害对于旅游业的打击和对游客的身心所造成的伤害都是巨大的,而通过对旅游景区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进而为景区进行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必要的辅助,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增强游客旅游中的安全性和愉悦程度。同时,在景区本身就自身的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之后也能够更加有利于景区维护其基础设施,合理规划运营规模、时间、载客量等数据,实现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输送新鲜血液。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是在保险行业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寅康,1995),其雏形可溯源到1933 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成立后所进行的洪水风险的分析工作,该工作开创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之先例(杨郁华,1983)。其后,西方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因此得到推动。国外自然灾害风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就工程项目而言,比较重视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的研究(周寅康,1995)。

相对于国外的灾害风险研究进程而言,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晚,直至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才陆续有相应的研究文章出现,但进展较快,尤其是2000年以后,相关的研究项目、论著及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就研究内容看,国内研究者关注重心与国外基本相接轨,其中,尤以风险评估方法、模型的研究最为突出。

(刘浩龙《中国景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3论文研究方案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四川省气象灾害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经过风险灾害的评估和GIS

软件等方式的运用,最终得出一张景区气象风险等级评估图,从而为景区的发展和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 1) 单灾种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2) 多灾种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通过对四川省自1950年—2000年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连阴雨、雪灾低温冻害、雷暴七大重要气象灾害数据收集整理及等级评定,借助GIS 分析和ArcGIS 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四川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图示,给与较为直观的借鉴。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逻辑上的分析方法,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方法,以及运用ARCGIS 、Excel 等软件的处理分析方法。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即:从50年历史灾情数据的收集分析入手,甄别其危害性、影响范围深度广度等指标,对数据等级进行评定;同时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将等级数据进行归纳统计,运用ArcGIS 软件进行演绎。并以四川省热门景点为案例对评估数据作以示范说明。

图1-1灾害风险分析与制图软件的设计路线

归纳 统计

软件 处理

数据 分析

历史 灾情 数据

信息 系统

风险等 级评估

GIS 软 件制图

收集整理

第二章研究区状况分析

2.1孕险环境分析

2.1.1地形概况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复杂的地形也成为了灾害高发的原因之一。

(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4)川西北高原地区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2.1.2气候概况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

(1)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

(2)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

(3)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

2.2致灾因子分析

2.2.1自然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从灾害的最初成因看,基本上可以划入李学举所述的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五大类之中。

2.2.2人为致灾因子

景区自然灾害风险的产生和演变,从根本上说,是自然致险因子作用的结果。但是人类活动就像是催化剂加速和激化着灾害的发生。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难以预测性,本文中没有考虑人为因子,但具体参考了人为致灾因子的影响。具体分类见下面(资料参考刘浩龙《中国景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景区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及管理不善。

2)景区及景区周边的其他行业不合理行为。

3)景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缺乏。

4)游客的冒险心理以及人身安全意识淡薄。

第三章 研究数据及方法

3.1气象灾害数据收集整理

3.1.1暴雨洪涝

暴雨(torrential rain )是降水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倾盆。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表3-1暴雨洪涝数据收集(部分)

3.1.2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暴雨洪涝时间表

时间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0 威远 4 1950 安县 4 1950 荣县 4 1950 开县 4 1951 江油 5 1951 梓潼 5 1951 安县 5 1951 盐亭 5

暴雨洪涝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1 安县 5 安岳县 1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

辖区 1

白玉县 1 宝兴县 4

干旱时间表

时间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0 绵阳 5 1950 安县 4 1950 梓潼 3 1950 彰明 3 1950 大竹 4 1950 宣汉 4 1951 绵阳 3 1951 梓潼 4 1951 达县

5

表3-2干旱数据收集(部分)

3.1.3冰雹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5~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

冰雹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对流云(积雨云)中。云中的上升气流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并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的。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表3-3冰雹数据收集(部分)

干旱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1 安县 5 安岳县 1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辖区 1 白玉县 1 宝兴县

2

冰雹时间表

年份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0 高县 2 1950 珙县 3 1950 开县 4 1950 开县 4 1950 渠县 3 1950 巫山 4 1950 巫溪 2 1950 云阳 2 1950

忠县

2

冰雹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5 安县 5 安岳县 2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辖区 4

白玉县 1 宝兴县

1

3.1.4大风

大风(gale ),近地面层风力达蒲福风级8级(平均风速17.2~20.7米/秒)或以上的风。中国气象观测业务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为大风。有大风出现的一天称为大风日。在中国天气预报业务中则规定,蒲福风级6级(平均风速为10.8--13.8米/秒)或以上的风为大风。

表3-4大风数据收集(部分)

3.1.5连阴雨

连阴雨(cloudy-rainy weather for several days )又称梅雨、黄梅天。连阴雨过程常常与低温过程相伴,根据阴雨和气温的状况,可划分为:低温型阴雨、温暖型阴雨、前冷后暖型阴雨、前暖后冷型阴雨、冷暖交替型阴雨等。按照温度又可分低温连阴雨和高温连阴雨两种,前者日平均气温低于12℃,后者高于12℃。

大风时间表

时间 地点 等级 备注 1950 渠县 3 1950 高县 4 1950

璧山 2 1951 洪雅 4 1951 达县专区 5 1952 璧山 3 1952

彰明 4 1952 江安 2 1953

渠县

3

大风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1 安县 4 安岳县 1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辖区 5 白玉县 1 宝兴县

1

连阴雨时间表 时间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0 达县专区 5 1950 仪陇 3 1951 宜宾专区 4 1951 宜宾专区 3 1957 普格 3 1957 昭觉 3 1957 宜宾专区 4 1960 璧山 3 1961

南充专区 5

连阴雨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1 安县 1 安岳县 1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辖区 1 白玉县 1 宝兴县 1 北川羌族自治县

1

表3-5连阴雨数据收集(部分)

3.1.6雪灾低温冻害

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冻害(cold injury )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常发生的有越冬作物冻害、果树冻害和经济林木冻害等。

雪灾低温冻害时间表 时间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0 璧山 3 1950 广元 4 1950 达县专区 4 1951 南充专区 3 1951 南充地区 3 1952 璧山 2 1955 酉阳 3 1955 万源 3 1956 达县全区 3 1956 金佛山 2

表3-6雪灾低温冻害数据收集(部分)

3.1.7雷暴

雷暴是指一部分带有电离子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离子的云层对大地间迅猛地放电。其中后一种即云层对大地放电,则会对建筑物、人体、电子设备等产生极大危害,如何避免放电造成的危害是人类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

雪灾低温冻害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5 安县 1 安岳县 1 巴塘县 5 巴中市市辖区 1 白玉县 4 宝兴县 1 北川羌族自治县

1

雷暴县域表

县域 等级 备注 阿坝县 1 安县 1 安岳县 2 巴塘县 1 巴中市市辖区 2 白玉县 1 宝兴县 1 布拖县 1 苍溪县 1

雷暴时间表

时间 县域 等级 备注 1952 西充 2 1953 广安 3 1953 营山 2 1954 乐至 3 1954 松潘 2 1954 泸州 4 1954 绵阳 3 1955 南充 2 1955 璧山 3

表3-7雪灾低温冻害数据收集(部分)3.2县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定

3.2.1四川省县域的生成

Step1.首先导入全国县域图

图3-1全国县域图

Step2:再抓取出四川省县域图:

图3-2四川省县域图

3.2.2综合评定权重指数

我们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的记录情况,通过对发生频次、影响程度及广度等因素的考虑,对研究的七大气象在综合评定中的权重做了如下分配:

气象灾害权重比例

暴雨洪涝0.2

干旱0.2

冰雹0.1

大风0.1

连阴雨0.1

雪灾低温冻害0.2

雷暴0.1

表3-1综合评定权重分配示意

计算公式如下:

县域气象灾害综合评定等级指数=单项气象灾害指数*权重系数

图3-1气象灾害综合评定指数公式

3.2.3四川省县域综合评定等级

我们根据上述数据及公式的应用,以5个等级划分,得到四川省综合评定指数和综合等级如下:

四川省气象灾害等级

县域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干旱连阴雨雷暴雪灾低温冻害综合等级阿坝县 1 5 1 1 1 1 5 3 安县 5 5 4 5 1 1 1 5

安岳县 1 2 1 1 1 2 1 2

巴塘县 1 1 1 1 1 1 5 3

巴中市辖区 1 4 5 1 1 2 1 3

白玉县 1 1 1 1 1 1 4 2

宝兴县 4 1 1 2 1 1 1 3

布拖县 2 2 1 1 1 1 5 3

苍溪县 1 5 4 3 2 1 2 3

成都市辖区 2 1 1 2 2 1 1 2

崇州市 2 1 1 2 2 1 1 2 达县 1 1 1 1 1 1 1 1

达州市辖区 1 1 1 1 1 1 1 1

大邑县 2 1 2 2 2 1 2 3

大英县 2 1 3 1 1 1 1 2

大竹县 1 3 4 1 1 1 1 2

丹巴县 1 1 1 1 1 1 4 2

丹棱县 1 1 1 1 1 1 1 1

道孚县 1 1 1 1 1 1 4 2

稻城县 1 1 1 1 1 1 4 2

得荣县 1 1 1 1 1 1 4 2

德昌县 2 2 1 1 2 1 5 3

德格县 1 1 1 1 1 1 4 2

德阳市辖区 2 3 2 1 2 1 1 2

表3-16四川省县域综合评定等级(部分)

3.2.4景区受灾表现

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为例,历史上有关气象灾害及对九寨沟景区影响有如下表现:

图3-3九寨沟县九寨沟景区受灾情况举例及相关影响

3.3县域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演绎

导入四川省气象灾害等级指数,生成灾害等级图

3.3.1单灾种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演绎

四川省广阔的地域面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等使各种气象灾害的发展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巨大差异。单灾种气象灾害的等级演绎不仅为多灾种气象灾害的综合等级演绎打下基础,更为景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提供较高效率的借鉴。

3.3.1.1暴雨洪涝

图3-4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图3.3.1.2干旱

图3-5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等级图

3.3.1.4大风

图3-7四川省大风风险等级图

3.3.1.6雪灾低温冻害

图3-9四川省雪灾低温冻害灾害风险等级图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111单位:1111系统安全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我们单位名 日期

报告编写人: 日期: 批准人:日期: 版本号:第一版本日期 第二版本日期 终板

目录 1概述 (5) 1.1项目背景 (5) 1.2工作方法 (5) 1.3评估范围 (5) 1.4基本信息 (5) 2业务系统分析 (6) 2.1业务系统职能 (6) 2.2网络拓扑结构 (6) 2.3边界数据流向 (6) 3资产分析 (6) 3.1信息资产分析 (6) 3.1.1信息资产识别概述 (6) 3.1.2信息资产识别 (7) 4威胁分析 (7) 4.1威胁分析概述 (7) 4.2威胁分类 (8) 4.3威胁主体 (8) 4.4威胁识别 (9) 5脆弱性分析 (9) 5.1脆弱性分析概述 (9) 5.2技术脆弱性分析 (10) 5.2.1网络平台脆弱性分析 (10) 5.2.2操作系统脆弱性分析 (10) 5.2.3脆弱性扫描结果分析 (10) 5.2.3.1扫描资产列表 (10) 5.2.3.2高危漏洞分析 (11) 5.2.3.3系统帐户分析 (11) 5.2.3.4应用帐户分析 (11)

5.3管理脆弱性分析 (11) 5.4脆弱性识别 (13) 6风险分析 (14) 6.1风险分析概述 (14) 6.2资产风险分布 (14) 6.3资产风险列表 (14) 7系统安全加固建议 (15) 7.1管理类建议 (15) 7.2技术类建议 (15) 7.2.1安全措施 (15) 7.2.2网络平台 (16) 7.2.3操作系统 (16) 8制定及确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9附录A:脆弱性编号规则.. (17)

旅游景区管理系统

旅游景区管理系统 一.系统概述 1.背景 由于时下大多数人生活优越,交通工具方便快捷,信息获取方便,导致旅游业迅速发展。为了方便旅游爱好者在网上获取信息,有效地掌握景区的相关信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旅游者在网络上快速获取信息的管理系统,通过本系统,出行者可以查看河南的全部景点列表,了解某个景点的详细情况,自驾车、公交线路,获取景区内的旅游地图等。该系统为旅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景点查询服务。 2.目的 本系统提供对各旅游景点综合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可以作为旅游出行综合信息查询的门户。通过本系统出行者可以查看全部景点列表,了解某个景点的详细情况。二.需求分析 1.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系统功能分析,针对一般旅游景区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总结出如下需求信息。 ● 用户可以对旅游线路及其详细信息进行查询 ● 用户可以预定旅游线路 ● 用户可以查看网站的公告信息 ● 用户可以查看留言板以及留言 ● 管理员可以修改旅游线路信息 ● 管理员可以删除和增加旅游线路 ● 管理员可以增加和修改公告信息 ● 管理员可以查看留言板以及回复留言 2.业务流程 数据字典 ⑴数据项 用户信息表:

留言板信息表: ⑵数据结构 ⑶数据流 ⑷数据存储

⑸处理过程 3.组织结构图 景区查询 旅游信息修改 4.数据流图 旅客数据流图: 公告信息 管理数据流图: 旅游线路信息 三.系统设计部分 1.局部E-R图 数据对象E_R图 用户与可预订旅游线路之间的实体关系E-R图管理员与旅游线路之间的实体关系E-R图 管理员与公告之间的实体关系E-R图 管理员与留言板之间的实体关系E-R图 2.全局E-R图

《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干旱风险评估方法》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XXXXX—XXXX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9年11月10日) XXXX-XX-XX发布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资料收集与处理 (1) 4干旱风险评估内容和方法 (2)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归一化处理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强、邹旭恺、吕娟、廖要明、侯威、孙洪泉、苏志诚、李威、段居琦、王国复、屈艳萍、宋艳玲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干旱 meteorological drought 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2.2 气象干旱指数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利用气象要素,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所获得的指标,用于监测或评价某区域某时间段内由于天气气候异常引起的水分亏欠程度。 2.3 干旱致灾因子 hazards 造成干旱灾害的自然异变因素,气象灾害中一般指造成干旱灾害损失的气象干旱极端气候事件。 2.4 土壤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在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数量的毛管悬着水,即在排水良好和地下水较深的土地上充分降水或灌水后,使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较稳定的土壤含水量。 2.5 干旱灾害风险Risk of drought disaster 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由于干旱事件造成某个行业、城市或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出现剧烈改变的可能性或概率。 2.6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对干旱灾害灾害造成的可能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 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 资料收集 3.1.1 气象资料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服务

1、风险评估概述 1.1风险评估概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参照风险评估标准和管理规,对信息系统的资产价值、潜在威胁、薄弱环节、已采取的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从早期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标准的BS7799、ISO17799、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测准则》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因素、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1.2风险评估相关 资产,任何对组织有价值的事物。 威胁,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的事故的潜在原因。例如,组织的网络系统可能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威胁。 脆弱点,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背威胁利用的弱点。如员工缺乏信息安全意思,使用简短易被猜测的口令、操作系统本身有安全漏洞等。 风险,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薄弱点,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饿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评估,对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和脆弱点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评估。

风险评估也称为风险分析,就是确认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即利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去顶资产风险等级和优先控制顺序。 2、风险评估的发展现状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美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60-70年代)以计算机为对象的信息阶段 1067年11月到1970年2月,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委托兰德公司、迈特公司(MITIE)及其它和国防工业有关的一些公司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进行了研究,分析。作为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特点: 仅重点针对了计算机系统的性问题提出要求,对安全的评估只限于性,且重点在于安全评估,对风险问题考虑不多。 第二阶段(80-90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对象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阶段 评估对象多为产品,很少延拓至系统,婴儿在严格意义上扔不是全面的风险评估。 第三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以信息系统为对象的信息保障阶段 随着信息保障的研究的深入,保障对象明确为信息和信息系统;保障能力明确来源于技术、管理和人员三个方面;逐步形成了风险评估、自评估、认证认可的工作思路。

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结构课外实践报告 项目名称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所在班级: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课外实践评定成绩记录 指导教师意见 系统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报告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答辩评定成绩团队整体成绩: 成 员 成 绩 “姓名”“学号” 综合成绩

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简介旅游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收入的提高迅速发展,而景区旅游管理问题日益紧迫。本项目提供基本的有关的管理操作,能够智能化的管理,还能够为导游提供指引,为游客指路, 小组成员 任务分工:项目基本框架设计、项目工程中“4.cpp”文件“main.cpp”文件和“structure.h”文件、 后期的调试工作、PPT制作。 :项目工程中的“3.cpp”文件、课外实践报告。:项目工程中的“2.cpp”文件。 :项目工程中的“1.cpp”文件。 一、问题描述及分析 在旅游景区,经常会遇到游客打听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这类游客不喜欢按照导游图的线路来游览,而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游览。为于帮助这类游客信息查询,就需要计算出所有景点之间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算法采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或弗洛伊德算法均可。建立一个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和制订景区道路铺设策略。 任务中景点分布是一个无向带权连通图,图中边的权值是景点之间的距离。 (1)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中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首先通过遍历景点,给出一个入口景点,建立一个导游线路图,导游线路图用有向图表示。遍历采用深度优先策略,这也比较符合游客心理。 (2)为了使导游线路图能够优化,可通过拓朴排序判断图中有无回路,若有回路,则打印输出回路中的景点,供人工优化。 (3)在导游线路图中,还为一些不愿按线路走的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比如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在本线路图中将输出任意景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 (4)在景区建设中,道路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道路建设首先要保证能连通所有景点,但又要花最小的代价,可以通过求最小生成树来解决这个问题。本任务中假设修建道路的代价只与它的里程相关。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分析 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得农业生产出现减产和绝收,从而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和农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基于此,下文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标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引言 气象条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发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作物质量下降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防止方法,并对气象灾害发生的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以便采取合适的预防对策,不断促进农作物的增收,以及农业的稳定发展。 1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包括风暴、雹暴灾害、干旱灾害以及冷冻灾害三种,下面对这三种气象灾害类型以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1风暴灾害。 风暴灾害是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的气象灾害,其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广和地域性较为特殊的特点。同时,风暴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比较严重,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不利恢复,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2干旱灾害。 我国大部地区旱灾比较严重,而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其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干旱灾害是指降雨量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从而使农作物产生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现象,同时如果干旱灾害的存在时间较长,不仅会使农作物死亡,还会给农民的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1.3冷冻灾害。 冷冻灾害也是灾害性天气中的一种,受冷冻灾害影响的农作物比较普遍。冷冻灾害主要是因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冻害一般发生在春、秋、冬季,而遭冻害的农作物不仅会受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还会受降

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和防治技术 一、园艺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减灾技术: 1、风害的危害及其防御: ⑴危害:①影响园艺植物的生产量,降低光和效率;②造成植株体发生机械损伤,生殖期落花落果;③会使木本园艺植物产生偏冠现象,影响植株美观性和经济价值;④大风天气易使土壤沙化,地表覆盖物减少;⑤在生殖生长期内会影响正常的传粉,花器受损,影响结实的产量。 ⑵减灾技术:①注意园地的选择,避免在严重风害多发的风道和上风口等区域建设;②改造自然条件,营建防护林(特别是在盛行风的迎风面栽植树木,多可选用高大的乔木作为主护林带,低矮的乔灌木作为副林带)③选择适宜品种,大风多发区不适宜种植高小抗风能力差得植物;④加强综合管理(如水肥的管理,枝叶的修剪,植株密度的选择等) 2、低温灾害及防御: ⑴防御措施:①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的园艺作物及品种; ②生产期内加强园艺植物田间管理,及时灌水施肥,培育壮苗植株,提高作物本身的抗逆性; ③进行人工低温防治措施(通过灌水增加土壤空气湿度和热容量,减缓变温幅度;采用烟熏法,减少地面辐射散热,增加近地层的热量,大量烟粒可作为吸湿性的凝结核促进空气中水分凝结放热,减缓降温;也可以人工降雨、喷水或根外施肥、覆盖等措施)④对以受害的植株要及时清理或修剪,避免成为病原载体,造成次生灾害;⑤加强秋季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减施氮肥,促根生长,进行修剪摘心,增强抗寒性。 3、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的原则 ⑵以效益优先的原则 ⑶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原则 ⑷不同灾种采取不同防灾减灾对策的原则 ⑸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减灾技术》杨晓光李松茂等主编

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四、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旅游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旅游企事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旅游企事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有三种组织形式:国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地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区域联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3所示。 (1)信息支持层:建立包括风景旅游资源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如区域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旅游规划信息、旅游市场信息、旅游业运行管理统计等信息、地图等图件信息在内的各种数据库,记录关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等信息; (2)管理支持层:完成对上述数据库的查询、编辑修改、添加、删除、统计、输出等功能; (3)决策支持层:建立模型库,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景区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模型等的支持下,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分析决策。 ★五、常见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①饭店管理信息系统②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③景区管理信息系统④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⑤旅游交通信息系统⑥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⑦旅游规划信息系统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⑨旅游电子政务系统 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大致相同,可根据个体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发方法。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阶段 按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需求,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规定明确的任务。旅游管

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干旱风险评估方法 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2018年8月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候中心(气法函〔2018〕62号),项目编号QX/T-2019-30,立项名称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张强、邹旭恺、吕娟、廖要明、侯威、孙洪泉、苏志诚、李威、段居琦、王国复、屈艳萍、宋艳玲 编写组人员分工如下:张强,标准起草牵头人,组织编写工作,负责标准的框架结构设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思路确定及技术把关、标准编写修改等;邹旭恺承担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标准初稿编写等;吕娟,承担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把关、标准修改等;廖要明、侯威、宋艳玲、李威、王国复、段居琦参与干旱致灾因子的选取和试验,孙洪泉、苏志诚、屈艳萍参与承载体资料收集和风险等级的验证等。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基础 干旱灾害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其造成的损失约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而大范围、高影响干旱又是造成旱灾损失的主要灾害过程。本标准项目编制成员先后主持编制过了《气象干旱等级》、《干旱灾害等级》、《全国抗旱规划》、《区域旱情等级》、《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等现行干旱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2017年根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4.1大范围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防范技术和示范立项项目指南。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等单位联合申报,并于2018年1月获科技部批准。国家气候中心承担其中课题“高精度多源资料综合干旱监测评估技术” (2017YFC1502402),课题在发展适宜的干旱致灾指标以反映干旱的程度或范围、持续

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

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安徽省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且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应用到农业保险决策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对安徽省小麦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辨识。得出了安徽省小麦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灾害,涝渍灾害、冬季冻害,晚霜冻害以及干热风灾害。为了满足灾害风险分析对灾害指标量化的需要,本研究参照当前常用小麦灾害指标,为各种灾害设计了单灾种灾害指数。为了能够找出各种灾害的综合影响效果,本研究将灰色理论 引入到灾害指数设计中来,计算了灾害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在各种灾害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干热风,再次是涝渍、晚霜冻,冬季冻害对安徽省小麦的影响不大。以灰色关联度为权重,对各种灾害指数进行了加权求和,得到了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综合灾害指数,并且用综合气象灾害指数与安徽省小麦历年相对气象产量做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现显著相关。其次,进行了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本研究为了克服样本少而带来的信息不完备的缺陷,采用模糊数学中信息扩散的方法,计算了各种单灾种灾害以及综合灾害的不同级别灾害指数发生的概率,并且绘制了各灾害的超越概率曲线(EP曲线),进一步对各种灾害发生、分布规律进行了

分析。分析表明: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有明显的随着纬度呈现梯度分布的特征,南北差异明显。其中,干旱、干热风灾害指数平均值及相对大的灾害发生概率从南到北依次增大;冬季冻害及晚霜冻害总体上也呈现出从南到北依次增大的趋势,但是在沿江地区发生较小;涝渍灾害从南到北依次呈现梯度减小;但是从综合灾害的分布来看,从南到北逐渐增大。再次,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首先,以安徽省小麦历史损失为依据,建立了减产率发生的概率模型,绘制了不同级别减产率发生概率分布图。其次,本研究着重将综合灾害指数大于0.25发生的概率作为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标,同时引入了暴露性指标、孕灾环境稳定性指标以及抗灾减灾能力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各个站点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用各个站点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数与小麦历年减产率>10%发生的概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关关系极显著(R=O.42,P<O.01)。利用气象灾害风险指数在GIS下制作分布图,从图上看,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大体上呈现纬度梯度分布,南北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灾害种类及成灾条件不同。但是二者相关系数低,原因是单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胜达集团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 胜达集团 二零一六年一月

1目标 胜达集团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评估工作,发现本局信息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2评估依据、范围和方法 2.1 评估依据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信安通[2006]15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对电力行业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办信息[2006]48号)以及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公司的文件、检查方案要求, 开展××单位的信息安全评估。 2.2 评估范围 本次信息安全评估工作重点是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 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在检查工作中强调对基础信息系统和重点业务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具体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关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评估。2.3 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3重要资产识别 对本局范围内的重要系统、重要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及其安全属性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识别,将一旦停止运行影响面大的系统、关键网络节点设备和安全设备、承载敏感数据和业务的服务器进行登记汇总,形成重要资产清单。 资产清单见附表1。 4安全事件 对本局半年内发生的较大的、或者发生次数较多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记录,形成本单位的安全事件列表。安全事件列表见附表2。 5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5.1 规章制度与组织管理评估 5.1.1组织机构 5.1.1.1评估标准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 5.1.1.2现状描述 本局已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但尚未成立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5.1.1.3 评估结论

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校园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需求分析 在旅游景区,经常会遇到游客打听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这类游客不喜欢按照导游图的线路来游览,而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游览。为于帮助这类游客信息查询,就需要计算出所有景点之间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算法采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或弗洛伊德算法均可。建立一个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和制订景区道路铺设策略。 任务中景点分布是一个无向带权连通图,图中边的权值是景点之间的距离。 1)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中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首先通过遍历景点,给出一个入口景点,建立一个导游线路图,导游线路图用有向图表示。遍历采用深度优先策略,这也比较符合游客心理。 (2)为了使导游线路图能够优化,可通过拓朴排序判断图中有无回路,若有回路,则打印输出回路中的景点,供人工优化。 (3)在导游线路图中,还为一些不愿按线路走的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比如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在本线路图中将输出任意景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 (4)在景区建设中,道路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道路建设首先要保证能连通所有景点,但又要花最小的代价,可以通过求最小生成树来解决这个问题。本任务中假设修建道路的代价只与它的里程相关。 因此归纳起来,本任务有如下功能模块: 创建景区景点分布图; 输出景区景点分布图(邻接矩阵) 输出导游线路图; 判断导游线路图有无回路; 求两个景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 输出道路修建规划图。 主程序用菜单选项供用户选择功能模块。 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数据结构 #ifndefSUCCESS ....\n"); printf("\t\t\t请输入图的顶点数(<=20):"); scanf("%d",&pGraph->VexNum); ....\n"); for(inti=0;iVexNum;i++) { printf("\t\t\t请输入第%d个顶点名称:",i+1); scanf("%s",pGraph->Vexs[i]); } ....\n"); printf("\t\t\t请输入弧的信息(注:从0开始):\n"); for(i=0;iArcNum;i++) { intStav,Endv,Weight; printf("\t\t\t请输入第%d条弧(格式:ViVjWeight):",i+1); scanf("%d%d%d",&Stav,&Endv,&Weight); pGraph->Arcs[Endv][Stav]=Weight; pGraph->Arcs[Stav][Endv]=Weight; } printf("\t\t\t创建景区景点分布图成功!!!\n"); printf("\t\t\t按任意键回主菜单!!!"); getch(); returnSUCCESS; } 输出景区景点分布图 流程图: 程序: ....\n\t"); for(inti=0;iVexNum;i++) printf("%s\t",pGraph->Vexs[i]); printf("\n\n\t景区景点信息......\n"); for(i=0;iVexNum;i++) { printf("\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t"); for(intj=0;jVexNum;j++) if(pGraph->Arcs[i][j]==INF) printf("∞\t"); else printf("%d\t",pGraph->Arcs[i][j]);

气象灾害种类

【气象灾害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 000亿元。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GYHY201406029 【研究周期】2014年01月—2016年12月 【国拨经费】260万元 【项目负责人】潘进军 【项目骨干成员】柳艳香、田华、吴昊、李迅、王琳、汤筠筠、焦圣明、李蔼恂、戴至修、杨静、宋建洋、廖文洲、钱伟、甘璐、陈文兵、朱承瑛、闵晶晶、丰德恩、王宏斌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1、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对象,研究雨、雪、冰冻、大雾、大风等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研发了一套全国公路交通气象风险评估模型,并分别根据华东、华北、东北公路交通特征建立了区域公路交通气象风险评估模型,两级模型技术框架统一、指标体系独立,互为补充。以国家级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为基础,模型完成了全国(区域)公路交通全年各类气象灾害气候分布特征分析,同时将气象要素量值预报转化为气象条件影响预警,为交通部门的防灾减灾、安全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支撑。 (1)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天气现象、地质和地理状况等自然条件,和路网密度、公路负荷及地方经济水平等社会要素共同影响灾害风险和受灾程度,以上高速公路致灾相关影响因子被划归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高速公路交通的脆弱性和暴露性、公路周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当地的防灾减灾能力等五项准则层,组织各区域多领域专家打分,由此将驳杂抽象的主观行业经验梳理成清晰明确的客观物理关系,首次从国家级交通灾害管理层面上完成针对高速公路上包括降雨、低能见度、冰冻雨雪、大风等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地区有差异性的交通特色数据优势,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指标精度、丰富指标内容,并补充了地区风险隐患点的时空分布数据,是风险评估模型本地化样例的基础。 (2)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附件: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风险评估单位: 年月日

目录 一、风险评估项目概述 (1) 1.1工程项目概况 (1) 1.1.1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1) 1.1.2 建设单位基本信息 (1) 1.1.3承建单位基本信息 (2) 1.2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2) 二、风险评估活动概述 (2) 2.1风险评估工作组织管理 (2) 2.2风险评估工作过程 (2) 2.3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相关法规文件 (2) 2.4保障与限制条件 (3) 三、评估对象 (3) 3.1评估对象构成与定级 (3) 3.1.1 网络结构 (3) 3.1.2 业务应用 (3) 3.1.3 子系统构成及定级 (3) 3.2评估对象等级保护措施 (3) 3.2.1XX子系统的等级保护措施 (3) 3.2.2子系统N的等级保护措施 (3) 四、资产识别与分析 (4) 4.1资产类型与赋值 (4) 4.1.1资产类型 (4) 4.1.2资产赋值 (4) 4.2关键资产说明 (4) 五、威胁识别与分析 (4)

5.2威胁描述与分析 (5) 5.2.1 威胁源分析 (5) 5.2.2 威胁行为分析 (5) 5.2.3 威胁能量分析 (5) 5.3威胁赋值 (5) 六、脆弱性识别与分析 (5) 6.1常规脆弱性描述 (5) 6.1.1 管理脆弱性 (5) 6.1.2 网络脆弱性 (5) 6.1.3系统脆弱性 (5) 6.1.4应用脆弱性 (5) 6.1.5数据处理和存储脆弱性 (6) 6.1.6运行维护脆弱性 (6) 6.1.7灾备与应急响应脆弱性 (6) 6.1.8物理脆弱性 (6) 6.2脆弱性专项检测 (6) 6.2.1木马病毒专项检查 (6) 6.2.2渗透与攻击性专项测试 (6) 6.2.3关键设备安全性专项测试 (6) 6.2.4设备采购和维保服务专项检测 (6) 6.2.5其他专项检测 (6) 6.2.6安全保护效果综合验证 (6) 6.3脆弱性综合列表 (6) 七、风险分析 (6) 7.1关键资产的风险计算结果 (6) 7.2关键资产的风险等级 (7) 7.2.1 风险等级列表 (7)

景区管理系统概述 一

景区管理系统概述(一) 1)系统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并通过门户网站平台建设来提高景区管理部门效率和加强景区对外整体形象宣传无疑为明智之举,建成后的网站平台将会使各部门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间共享更加便捷,协同办公更加灵活高效,为游客服务更加贴切,对外宣传更为广泛,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管理办公的透明性。 2)系统特色 a)景区站群管理 依托强大的站群功能,为景区中各类企业、服务机构提供子站服务,统一管理 b)景区资讯信息发布 景区动态、景区公告、行业信息、政策法规等多种分类信息发布,可自定义分类或无限级别设置,支持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各类信息内容可体现在任意网站频道或页面,前台发布十分简易,并灵活设置审核、发布模式

c)旅游信息导入 如需批量信息录入或大量的信息转载时,该系统更拥有批量文本导入添加和远程信息全智能化采集功能。 d)全面的景点展示 按照景区的划分或推荐的旅游线路详细展示景区内各景点的风景特色、历史渊源以及文学典故等,支持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e)景区旅游问卷管理 网站任意页面发布任意标题、任意可选数量的调查信息,系统全面支持单选、多选、自定义输入等模式,更具多种模式混合应用的强大功能,堪称业内功能最强悍的调查系统。 在线调查对于分析判断用户喜好、作为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广泛应用于投票决策、问卷反馈、用户倾向调查、原始资料收集等多种用途。 f)景区、景点相关资料展示 景区、景点展示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还可以与景区公告、相关游记、风景图片、经典视频甚至门票预定、特产购买实现同步互动,为游客提供最便捷的浏览操作和最具体的景点印象。 同时可依托三维全景、地理信息系统对景点、景区进行全方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版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版)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令第570号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7号)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论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也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调试,气象灾害也因人为环境的影响出现异状,在近些年频繁发生。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精准统计可知,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新疆地区的气候一直都较为干旱,其生态环境也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全球气候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农业领域的经济态势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将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态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一改以往的工作态势,新疆博州精河县领域的工作人员应该深感肩上的重责大任,及时进行工作方式的革新,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崭新的工作手段进行有机融合,将新疆领域的气候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够制定更加全面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新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在新疆领域中,农业行业的发展对于新疆领域的经济事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凭借绿洲发展的农业的新疆领域而言,天气因素的影响是更加严重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新疆的农业领域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

成新疆自然环境承载力较为低下的情况。这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新疆疆土境内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较于以往展现出了更加严峻的态势,灾害的种类不仅更加复杂多样,灾害发生的几率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些情况的频繁发生都对农业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走势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新疆领域自然灾害制定预防计划,并为今后应对气象问题提供更为重要的数据依据。 1新疆领域自然环境概况 新疆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占地面积是极为广阔的。新疆处于内陆地区,距离海洋环境是极为遥远的,四周更是有高耸的山峰环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造成了新疆地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新疆地区范围内,昼夜温差很大,常年都缺乏足够的降水,全年都处于一种极为干旱的气候状态,新疆内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新疆农业人员的主要生产场地位于绿洲带,因此,新疆领域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绿洲环境的实际情况。农产品的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对高山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水,其中,小麦、玉米、棉花、枸杞、哈密瓜等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生产作

景区旅游信息标准管理系统样本

景区旅游信息标准管理系统

校园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在旅游景区,经常会遇到游客打听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这类游客不喜欢按照导游图的线路来游览,而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游览。为于帮助这类游客信息查询,就需要计算出所有景点之间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算法采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或弗洛伊德算法均可。建立一个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和制订景区道路铺设策略。 任务中景点分布是一个无向带权连通图,图中边的权值是景点之间的距离。 1)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中制订旅游景点导游线路策略,首先通过遍历景点,给出一个入口景点,建立一个导游线路图,导游线路图用有向图表示。遍历采用深度优先策略,这也比较符合游客心理。 (2)为了使导游线路图能够优化,可通过拓朴排序判断图中有无回路,若有回路,则打印输出回路中的景点,供人工优化。 (3)在导游线路图中,还为一些不愿按线路走的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比如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在本线路图中将输出任意景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 (4)在景区建设中,道路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道路建设首先要保证能连通所有景点,但又要花最小的代价,可以通过求最小生成树来解决这个问题。本任务中假设修建道路的代价只与它的里程相关。

因此归纳起来,本任务有如下功能模块:创建景区景点分布图; 输出景区景点分布图(邻接矩阵) 输出导游线路图; 判断导游线路图有无回路; 求两个景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 输出道路修建规划图。 主程序用菜单选项供用户选择功能模块。

校园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创建景区景点分布图输 出 景 区 景 点 分 布 图 输 出 景 区 导 游 线 路 图 导 游 线 路 图 有 无 回 路 两 个 景 点 间 的 最 短 路 输 出 道 路 修 建 规 划 图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 1.1北京市农业灾害风险评估 1.1.1北京市农业灾害风险概率密度 图1.1 北京市大类作物农业灾害风险概率密度 图1.2 北京市小类作物农业灾害风险概率密度 图1.1和图1.2为根据北京市的农业以及各类作物的单产资料,利用概率密

度函数解析式,构建的北京市各类作物相对气象产量概率分布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粮食的增减产区间集中在-20%10%之间,且增产概率略大;夏粮和秋粮的增减产区间集中在-20%20%之间,增减产概率相当;稻谷、小麦和薯类的增减产区间集中在-20%20%之间,增减产概率相当;玉米和油料的增减产区间集中在-30%30%之间,增减产概率相当。 1.1.2北京市农业灾害风险水平 表1.1 北京市农业灾害风险水平 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 -30%~-20% 0.5 2.1 0.0 0.1 0.0 -20%~-10% 6.8 3.4 3.5 4.0 4.5 -10%~-5% 5.4 1.8 13.2 6.6 14.7 -5%~0 32.4 34.6 32.7 31.0 31.6 0~5% 39.8 35.5 34.4 41.8 30.7 5%~10% 11.5 12.4 13.2 1.8 14.2 10%~20% 3.5 4.0 3.1 2.7 4.2 20%~30% 0.2 0.2 0.0 0.1 0.0 在对北京市的主要农作物进行了概率密度估算后,采用风险水平计算方法,估算了各主要作物的农业灾害风险水平。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小麦整体的风险水平较高,显著高于其他作物种类,在减产30%20%之间的概率达到了 2.1%。稻谷的增减产区间主要分布在-20%20%之间,小麦的增减产区间主要分布在-30%20%之间,玉米、薯类和油料的增减产区间主要分布在-20%20%之间。其中稻谷在-30%-20%之间的概率略高,为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