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成果总结报告

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成果总结报告

“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成果总结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49年,1978年重建,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宽厚的物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物理研究型人才,毕业生将在物理学及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继续深造,成为能够从事物理学基础性研究、应用物理研究和教学的精英人才。

应用物理学属于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2012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颁发“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旨在通过计划的实施,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2013年7月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签署了科教结合“菁英计划”合作协议书,中科院物理所、长春光机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肥等离子体物理所等多家院所参与联合培养。近几年来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等7项省级项目、教育部和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应用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2项,以及大连理工大学2项重大、3项重点、3项面上教学改革项目等大力支持下,依托我校及合作单位的科研优势,科教协同,推动课堂教学与改革,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多通道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创新精英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从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物理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科学报以“为本科生打造‘准科研’模式”为题,头版报道了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适合科教协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为实施科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研究所和高校的双方优势,由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共同参与制定了适合科教协同的培养计划。这一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具体实施,旨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夯实物理基础理论知识,

重视数学,强化“四大力学”理论课程;拓宽知识视野与交叉,拓展化学基础;注重能力锻炼与提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科研实用软件》、《科研实践训练》等课程,接轨物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前沿。借助物理学院和科研院所的精良实验设备和研究力量,强化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这些改革,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规划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2、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培养方案的实施

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落实工作:

(1)以课程群为单位,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

我们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团队负责人:丁振峰、王正汹;专业核心课程群:《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团队负责人:王友年、周玲;专业方向课程群:《计算物理学》、《激光原理》、《固体物理学》、《等离子物理学》等,团队负责人:王德真、赵纪军。这些团队负责人将首先对自己负责的课程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带动相关课程群的建设,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王友年、宋远红教授教学团队负责的“数学物理方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极实施教学改革,承担校教改重点项目1项,教材项目1项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艺术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增加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作业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出版教材2部,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由刘金远教授负责的《计算物理》课程几年来在教材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2015年利用质量工程建设经费专门建设计算物理实验室,以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计算物理教学的研究,主办高等学校第四次计算物理和第十五次数学物理方法研讨会。 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物理学》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015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认定为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016年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计算物理学习指导》,形成了计算物理课程系统配套教材。

由梅显秀、赵纪军等老师共同承担《固体物理学》课程,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与写作,大力推荐课堂教学改革,引入固体物理前沿的新动态、新成果、新概念,介绍涵盖半导体、磁学、光学、纳米、表面以及非晶等专题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起学生运用基础学科理论实现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结合近几年的诺贝尔奖,引出石墨烯和准晶等话题,引出新能源材料;介绍鼓舞人心的科学新发现,学生们听得起劲,教师教的用心。该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承担校教改面上项目1项,成功获批《固体物理学》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

由周玲负责的量子力学教学团队,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量子力学概念教学,通过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大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教给学生正确的与日常生活相悖的微观世界基本规律,将前沿与动态的最新进展,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布置自编习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不是依赖习题解。承担校教改面上项目1项,出版《量子力学》教材第三版。

(2)科教协同建设前沿方向课程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更早地进入前沿而新开设了系列课程, 如《物理学导论课》、《科研实用软件》、《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科研实践训练》。《物理学导论》课程由大连化物所以及物理学院各个学科学术带头人承担,力争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各个方向的研究动态以及可能的应用前景。《科研实践训练》,采用方向固定、动态调整选题的方式开设我院科研主力军承担各个方向的选题,《科研实践训练》,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纪军教授担任《科研实践训练》的课程负责人,在校教改重大项目“全面提升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及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科研创新体系的全面建设”的支持下,聘任物理学科的一线优秀青年教师负责具体课题模块的指导。课程设置10个左右模块,每个模块3-4名学生,采用分组讨论、调研、查资料、开展模拟和实验工作、作

总结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使学生迅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锻炼学生在科研中的分工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加强发散型和批判型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通过系统的学术规范训练和在实验室的具体科研实践活动,为部分拔尖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也为大部分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课程本身适合在研究所完成,我们借力科研院所,《导论课》、《科研实践训练》、《毕业论文》等一直由大连化物所与长春光机所共同参与教学,充分利用好这些国家级平台的科研人才与设备优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三束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和在应用技术产业化上多年积累,对实践内容做了较大的改革。新增真空和放电技术、薄膜和材料生长、等离子体物理诊断技术等应用物理前沿实验中具有共通性的课程模块;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了《应用物理实验》的课程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针对计算编程和高性能计算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新建计算物理终端实验室,配合《计算物理学》、《科研实践训练》、《科研实用软件》等课程的实践要求,培养适应科研和社会需求的计算物理人才。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前沿领域举办科普讲座,开阔学术视野。以学术大师为榜样,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和志向。2014年6月起,设立“王大珩讲坛”,先后邀请成会明院士、李建刚院士、孙昌璞院士、王晓钢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刘玉鑫教授(杰青、物理学类教指委秘书长)等知名学者主讲关于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量子物理前沿、碳材料、核聚变等各方面内容。这些报告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也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研究经验,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3)打破课程管理体系壁垒,推进本硕博打通课程。

对于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我们开设了本硕打通课程。根据物理学院现有的物理学二级学科分布情况,将硕士阶段的重要必修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等离子体理论》、《固体物性》等设为四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有助于已经锁定

研究方向的学生更早地夯实专业基本理论,实现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课程,为推进本硕博打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准备。

3、科技协同创新,培养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立足本学科和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协同中科院合作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我们构建了逐层递进的应用物理学实践教学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改革内容:

(1)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物理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为创新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系统的训练基地。以“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教育部支持的重要赛事为牵引,开设“物理实验强化班”,由实验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班导师,选拔成绩突出、动手能力强、渴望在实验方面有所创造的本专业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参赛学生经过校内初赛到省赛,最后参加国赛的近一年的锻炼,通过亲自实验和辩论,综合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以来,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4项、省级创新性项目3项、校级创新项目102项;获得国际级竞赛奖项8项,国家级竞赛奖19项、省级奖53项、市级12项、校级奖36项。

(2)利用学科优势,助推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依托物理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在学生完成《物理学导论课》以后,可以进入教师科研团队,一些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即进入科研团队,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科研实践训练”、“毕业论文”等各种方式在导师带领下开展物理学前沿研究。物理基础科学班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比例达到50%以上,自2015级开始大珩班为100%。经过系列实践性课程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大为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科生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本科生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

(3).推进科教协同创新,建立校外科研实践基地。

2013年以来,我院分别与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兰州近物所、北京物理所签署学生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由这些研究所在夏季学期或暑假期间,承担学院一部分本科生夏季学期的《科研实践训练》、《认识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或暑期科研实践活动,每年约有50名本科生通过此种方式获得相应学分,《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的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参观学习。大连化物所每年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担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物理学院与国内各物理研究所的科教协同,拓展了学院的科研实践环境条件,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搭建起广泛平台。

4、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1)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拔尖人才

2011年5月,我院与加拿大滑铁卢签署2+2联合培养协议, 2013年4月与英国杜伦大学签署2+2,3+2联合培养协议;2014年6月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签署3+2联合培养协议。上述欧美国家名校,分别在基础物理研究、应用物理技术研究方面各具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也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打开了便捷通道。2013年以来,先后有23名本科生赴上述三校联合培养。在此基础上,物理学院还积极建立与白俄罗斯、俄罗斯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201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简称中白学院),并已招收40名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

(2)开展短期交流访问,扩大学生受益面

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我学院自2015年正式启动“物理学子海外学术交流专题项目”,得到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化基金支持,学院同时划拨专项资助经费。截至目前,学院已成功开展四期海外短期交流访学活动,从2015年赴英国、2016年赴瑞典的每年一期,发展至2017年先后赴瑞典、英国的一年两期,共计惠及79名本科生。由学院各年级优秀本科生组成的各期团队,已在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杜伦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府留下访学身影:与访问学校的学生共同听讲物理课程,在知名教授的指引下参观高水平物理实验室,聆听著名学者的专场学术报告,两次亲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

说明报告会。深度的交流体验与珍贵的访学记忆,让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热情;与各海外高校基于访学项目的顺利互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理学院放眼国际的科研交流与学科发展。

(3)邀请国外教授走入课堂教学

韩国济州大学前校长崔致圭教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计划海外名师项目的支持下,于2014年、2015年秋季分别两次来华工作期间,参与了专业课程《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的部分教学工作,采用纯英文授课方式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了等离子体技术在微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沿,介绍了国际上特别是韩国低温等离子体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激发了学生对等离子体物理方向的学习兴趣。此外,崔教授在工作访问期间,还做了两次专题学术报告,并被我校聘为客座教授。

5、创新物理精英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

(1)教学相长会助推师生互动

定期组织教学相长会议,由学院副院长、辅导员、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师生面对面交流,及时反馈课程内容与设置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与教育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改革。定期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掌握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学生们的感受,及时更新改进培养计划。

(2)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为每个班分别配备一名思政班主任和一名学术班主任,学术班主任由物理学院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特别是,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的每一届学术班主任均从物理学院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挑选。2013级班主任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纪军教授担任;2014级班主任是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理论物理学科带头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周玲教授;2015级是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优青王正汹教授;2016级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应用物理学专业负责人宋远红教授。在辅导员的配合下,两位班导师从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学习学风、日常生活、文体活动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关心学生的生长,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与任

课教师、相关各部门沟通,对个别后进生关怀督促,确保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的健康成长,也能够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反馈回来,进一步完善学院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教育教学方式。

学风建设取得佳绩,连续8年获得校优良学风标兵班,10年内8次获得学风建设先进单位。更有闻名遐迩的全国各大媒体包括“人民日报”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的“大连理工大学兄弟寝”,4人3年揽117项奖项。2017届第四代学霸寝,六个寝室24名毕业生(其中应用物理学专业14人)全部深造。他们用成绩完美诠释了“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寝室100%优秀才叫优秀,这是物理学院“学霸寝”的集体特征。从2014届的“兄弟寝”到2015届第二代“学霸寝”4个,2016届第三代“学霸寝”5个,2017年第四代“学霸寝”6个,不单单数量上增加,更是物理学院学风建设工作的成果凝练。

(3)率先开展流动制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落实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对2013级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率先实施淘汰机制。2015年制订了《王大珩物理科学班选拔与淘汰机制实施细则》,分别在第一学年末和第二学年末实行物理学院内选拔与淘汰流动。凡是学年学习成绩排名在年级排名前20%且一考无不及格者,可提出申请转入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由物理学院根据该学年学习成绩排序,并组织面试,择优录取,转入到王大珩物理科学班。而对于受到纪律处分、有一门必修课程成绩不及格或是本人提出申请转出意愿的学生,必须从王大珩物理科学班转出到物理大类普通班。这一举措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前行,培养竞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6、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和师资梯队的培养

(1)制定激励政策,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先进前沿的教材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结合课程内容改革,注重英文原版教材使用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对于部分主干课程,如《电动力学》、《固体物理学》、《激光原理》等,使用国际通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英文作业和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阅读英文

文献的能力和对英文专业词汇的掌握。学院于2012年7月19日颁布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材及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条例》,对于出版教材的教师给予资金资助,激励教师撰写反映学科前沿、适应现代要求的教材。近年来,先后组织编写了《数学物理方法》、《基础光学》、《计算物理学习指导》、《量子力学》、《计算物理学》等7部教材。其中《计算物理学》2014年获得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015年获得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01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光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规划教材。承担教改项目17项,发表教学论文22篇。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以课程群为单位组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三大教学团队。由长江学者王友年等资深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以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研讨、中青年教师培养为目标,采取听课、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师资梯队的培养。对于物理学主干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环节执行、师资梯队的培养等工作。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辽宁省组织的各种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并将此纳入青年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体系。结合学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经过评选,给予每个青年教师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1.专业建设背景 1.1专业简介、发展历程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所属的本科专业。学院历史可追溯到 1958 年学校成立之初建立的物理系,1983 年增设电子信息本科专业,2002 年成立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下设物理系和电子系。在 2006 年全国第10 批学位点申报中,物理系成功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是当时全校理科唯一的一级硕士学位点。物理系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在先进功能薄膜和离子束表面工程具有明显的特色及优势,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的声誉,“十一五”期间,凝聚态物理学科又成为校级重中之重的重点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成为校级重点发展学科。物理学专业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础雄厚的学科。 为了适应学校的转型和学院的发展目标,更好地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充分利用物理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母学科的地位,发挥电子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学院从 2009 年开始招收物理学专业(应用物理方向)本科生进行试点,并于2011 年正式获批应用物理学专业,该专业分为材料表面技术方向和光电检测方向,前者以雄厚的物理学科为依托,后者则以电子与物理专业的有机结合作为发展基础。2013 年,由于学科专业调整,电子专业从学院分离出去,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两个方向调整为以材料方向为主,光电检测则成为材料表征的重要手段。本专业在“十二五” 期间,获批天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在天津市综合投资项目的大力资助下,硬件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15 年顺利通过新专业评估。近年来,本专业为新能源新材料、加工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天津地方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1.2专业建设外部环境 应用物理学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核技术的崛起从物理学分化出来,它属于物理学类宽口径的专业,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即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和最新成就为基础来研究物理学的应用。应用物理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多种技术学科的支柱,其宗旨是将理论物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推动理论物理的发展。国际上最著名的学府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设有应用物理专业。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自己的应用物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设有应用物理专业的院校约有 170 余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的许多前沿性研究成果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预示了对应用物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滨海地区及周边需要大量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 1.3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主要挑战 我们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在物理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并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具有物理学这门母学科基础雄厚的优势。师大物理学专业在天津市属高校同类专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具有完整周密的培养体系、教学及实验设施配套齐全、拥有较高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强势专业。物理学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为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应用物理学专业还具有雄厚的学科支撑。2006 年物理系获得全校理科唯一的一级硕士学位点,现具有下设的 7 个二级硕士点,特别是我们还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和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技术的实体研究所,为以材料及其检测为主要方向的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物理实验开放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系统性专业实验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多元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与现实生产、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联系,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验资源有限,给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性,不能适应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注意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实验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实验评价体系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 为了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也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实验管理形式上的开放,而是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是指根据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种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要求有相应的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发展需要进行组合与选择。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兴起,我国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做的大部分实验完全是照葫芦画瓢,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有效训练太少; 其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实验学生人数增多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日趋显著;再次,大学物理实验课课时过少,上课时间安排的过于刻板,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解决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有所改革,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也必须变革,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正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可行之道. 二、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优势 大学物理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并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推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

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成果总结报告

“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成果总结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49年,1978年重建,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宽厚的物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物理研究型人才,毕业生将在物理学及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继续深造,成为能够从事物理学基础性研究、应用物理研究和教学的精英人才。 应用物理学属于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2012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颁发?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旨在通过计划的实施,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2013年7月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签署了科教结合?菁英计划?合作协议书,中科院物理所、长春光机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肥等离子体物理所等多家院所参与联合培养。近几年来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教协同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等7项省级项目、教育部和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应用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2项,以及大连理工大学2项重大、3项重点、3项面上教学改革项目等大力支持下,依托我校及合作单位的科研优势,科教协同,推动课堂教学与改革,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多通道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创新精英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从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物理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科学报以?为本科生打造‘准科研’模式?为题,头版报道了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适合科教协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为实施科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研究所和高校的双方优势,由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共同参与制定了适合科教协同的培养计划。这一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具体实施,旨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夯实物理基础理论知识,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总结报告 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总结报告 重庆文理学院石东平 (2012年8月) 一、项目研究背景和基础意义 1、研究背景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出地方特色,为本地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臵和教法学法现代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课程设臵通常是“物理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 物理基础课分为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两大板块。按照这种划分,普通物理课程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五门课程,理论物理课程包含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四门课程。其实,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中有许多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研究方法和数学工具应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体系的优点是系统性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突出逻辑性。然而,课程版块设臵和版块内各门课程设臵的“分离”,使得课程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造成课

程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由于过分强调各自的“完整性”和“系 统性”――即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使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要经历两个循环,出现普通物理与相应理论物理课程内容上的许多重叠,由此带来“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严重矛盾。特别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学时有所压缩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层次的“分离”和各门课程的“独立”,使普通物理课程与相应的理论物理课程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明显的隔膜和脱节。学生不易通过这种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的学习,熟悉和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实验观察、归纳、推理与演绎,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完整研究方法。由于过分强调“逻辑性”, 使得普通物理的内容特别是理论物理课程的内容缺乏开放性和 .... 灵活性 ...。 另外,物理基础课程的开设还缺乏学校层次及学生就业层次 的针对性 ...,“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得人们懒于改革。但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层次,我们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例如:纯基础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的物理专业基础课程与师范类物理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就应该有是区别的。 教师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这些课程的目前开设状况是过于注重理论性,对于具体的教学环节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尤其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目前的现状是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技能 .........(如教材分析技能、板书板画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总结4篇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总结4篇 总结1 这篇总结将回顾学校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的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在过去 的一年中,学校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 们成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 的科技成果。 同时,学校也积极创建了优良的科研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科研 平台和资源支持。我们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 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2 本篇总结将介绍学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方面的努力。我们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和 实实践,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增强了学校的科 研实力。我们还建设了一系列科研基地和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科 研设施和条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总结3 这篇总结将重点介绍学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我们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了科技 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与企业的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科研项目合作、技术转让和 人才培养等。我们与企业共同申报了多个科研项目,共享了科研资 源和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同时,我们还与企业开 展了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等合作,为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提供 了重要支持。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2篇 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

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同时,社会还可以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和展览,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社会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和职业目标。 综上所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学校、企业和社会在这一

科教融合总结汇报

科教融合总结汇报 科教融合是指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教育的方法,实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和传播。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教融合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容易出现“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而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 与和实践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教融合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科教融合能够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科教融合通过实践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科教融合还能够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再次,科教融合可以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往往以学科为划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上。而现实社会中,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科教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糅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最后,科教融合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验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科教融合也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总之,科教融合不仅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全面发展,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科教融合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总结报 告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的有机结合已经逐渐成为常态。在过去的几年中,高校科研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涉及到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科研项目 在科研项目方面,高等学校已经从过去的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方向,这使得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现在,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精心选择科研方向和项目,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明确研究目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同时,高等学校在资金投入上也不再是单一来源,而是实现了多元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投入也成为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资金的多元化使得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高等学校还建设了科研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已经从以过去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经常参加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多门课程,如创新创

业、电商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实务类课程,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高等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学校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交流和访问,参与海外科研项目或实习。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国际视野,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的有机结合,不但促进了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也助推了国家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高等学校应该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腾飞贡献一份力量。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 一、引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和企业发展的 核心议题。作为一名人才培养工作者,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对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 作进行总结,分别从学习成果、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 展开论述。 二、学习成果 1. 专业知识的提升 在过去一年中,我认真学习了专业课程,并辅以相关的实践操作和 项目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我特别重视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通过交流和讨 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有助于开拓思维,拓宽自己的知 识面。 2. 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充分 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多次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交流,我逐渐提升了自 己的沟通能力和情商,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在团队合作方面, 我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并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地协调合作,实现项目 目标。

3. 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我努力培养自 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相应 的调整和改进。我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 储备,提高自己的从业素养。 三、实践经验 1. 学以致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到的知识应用 于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习、实训项目等,我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和创新思维。 2.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通过设计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我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 习的习惯,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3. 倾听和尊重学生的声音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在人才培养 工作中,我始终倾听和尊重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思想发展和个性 特点。通过与学生沟通,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培育创新人才学校年度总结报告

培育创新人才学校年度总结报告尊敬的领导、教职员工、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代表XX学校向各位领导、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同学们汇 报我校上一学年培育创新人才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全体师 生围绕培育创新人才的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 成绩。 一、培育课程的创新 针对学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学校积极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创设各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在科学实验课上,我们注重激发 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践和创新思维训练。在艺术课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个性 和创意。同时,在选修课程中增设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 逻辑思维、创意写作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机会。 二、优秀创新项目的孵化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我们建立了创新 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优秀创新项目的孵化环境和资源支持。去年, 学校共孵化了10个学生创新项目,其中5个项目获得了市级创新大赛 奖项。这些项目涉及科学、技术、人文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学生创新 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组织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比 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我们举办了学校级的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大量 的参赛者。同学们在比赛中通过自主设计和实施项目,锻炼了自己的 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与企业合作的创业实践活动,为 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师团队的建设 学校注重培养创新教师团队,持续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学校建立了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供教育 资源和教学支持。我们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设计比赛和研究项目, 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五、成果展示与成绩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在各类科技 创新和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全国级和省级的奖项,多次在各类比赛中取 得优异成绩。学校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学校的创 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六、展望与计划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推动学校 创新教育的发展。计划进一步完善创新课程体系,扩大创新实践活动 的参与范围,提升学校的创新影响力。同时,加强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物理课程与教论》课程思政创新成果报告

《物理课程与教论》课程思政创新成果报告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先修课程之多,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高,使得看似谁都能上的一门课,实际却是谁都难以上好的一门课。 教学中,本着热爱教学的初心,保持感恩奋进的状态,我全面收集资料、整合资源,落实课堂育人,努力提升课堂吸引力方面,从内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未来物理教学工作的期待热爱和使命担当。也注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物理学科前沿等课程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物理学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引导,激励全体学生参予进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训中来。在本课程的教学的课程思政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开展: 一、落实了“感恩奋进,示弱激励”的教学理念。 1.心怀感恩,立德树人。 我常常心怀无限的感恩,收获满满的感动。感恩老师的关爱,感恩学校的知遇,感恩领导的栽培,感恩同事的帮助,感恩学生的信任,感恩学生的包容,感恩奋斗在新时代的自己。“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人人都有自己的气场,发自内心的感恩学生能够被滋养到,也会把这个滋养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包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2.自强奋进,示弱激励。 过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想着努力把教育教学理论背诵熟练,流利地讲授给学生。背得很费劲,有时还记不清,有时记住了课上也会忘,有时会因为某一个概念和规律陈述中不是很关键的某个字被漏掉而紧张。以本为本,过分依赖教材。由于对本课程的陌生感,备课耗时低效,更无暇顾及有待参考的教参资料。通常是自己在上面长篇大论的讲解叙述,学生在下面悠然自得、呼呼大睡,任老师口干舌燥。那样的课堂感觉就是我的面试考场,只是面对的是不太关注选手的众多评委。 这样的情景,对于热爱教学的我很受触动,也很无奈。不合意的教学状态让我不得不反思,探索。有一次在我在课堂上梳理教学理论时,我无意间承认对于课程标准的性质,我记不清了,你们能帮我看看,念出来我们大家听听吗?结果大多数同学立马去翻书,发呆的同学也突然回过神来,感觉他等了好久终于轮到他的活动了一样,那一瞬,我意识到虽然几千年的传统都告诉我们,身为老师一定要“学高为师”,“想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很 难也不想承认自己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自己领域的教学方面,可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很难做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都比学生丰富,尤其是不断接新课程的青年教师,孩子幼小、家庭负担繁重的青年教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用物理学专业调查报告

应用物理学专业调查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针对应用物理学专业进行的调查报告。通过对该专业的调查,我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前景以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 专业概述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一门应用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推广的学科。该专业涵盖了光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旨在培养具备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3. 学习内容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物理学: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 •工程技术:学生将学习工程技术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如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材料科学等。 •实验实践:学生将进行一定的实验实践,锻炼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4. 就业前景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可以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光电子行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光电子行业中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可以从事光学器件的研发、光电子设备的制造等工作。 •电子通信行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通信设备的研发、通信网络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 •环保能源行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环保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研究。 5. 学生意见调查 我们对一些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意见调查,以下是他们的回答总结:•70%的学生认为专业内容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进行学习。 •80%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实践有助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60%的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6.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应用物理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管该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复杂,但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学生对专业也普遍持乐观态度。希望本报告能为对该专业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3年物理名师工作室学习总结

2023年物理名师工作室学习总结 概述 本文档是对2023年物理名师工作室研究活动的总结报告。以下是我们在过去一年中的主要成果和收获。 研究活动 在2023年,物理名师工作室组织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以下是我们参与的主要活动: 1. 物理新理念研讨会:我们全体成员参加了由专业物理学家主持的研讨会,了解了最新的物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并探讨了如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2. 教学案例分享会:我们每月都举办教学案例分享会,教师们互相交流和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教学观摩课:我们组织了多次教学观摩课,邀请了其他学校 的优秀物理教师来示范教学,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 到我们的教学中。 4. 教育技术培训:我们参加了多次教育技术培训,研究如何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例如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互动教学 工具。 成果和收获 通过参与上述研究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收获: 1. 提升了专业知识:我们通过研究新理念、参与研讨会和观摩 课程,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2. 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分享教学案例和借鉴他人经验,我们 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3. 运用了教育技术: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使我们了解到了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们掌握了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互动教学工具的技巧,提升了教学的多样性和交互性。 未来计划 基于我们在2023年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我们制定了以下未来计划: 1. 继续研究:我们将继续参与各种研究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紧跟物理学科的最新发展。 2. 创学方法: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3. 推广经验:我们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 2023年物理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和成长空间,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总结 一、校企共建“一主线、双融合、三递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一主线、双融合、三递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一主线:以“爱国心、中华魂、鲁班技”为立德树人主线,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素质教育作为主线贯穿项目教学始终,德技并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梳理各类课程德育元素,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教法,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双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元育人机制,学校与企业双境育人,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师授课,学生结合员工双角色成长,形成线上线下双渠道学习模式。三递进:因材施教,在学校打牢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在企业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在学习工作中发掘创新能力,层层递进,逐次提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共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学生爱国爱党之心,厚植中华民族之魂,培育鲁班工匠精神,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管理、协调、沟通、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建设期间,总结推广典型爱国敬业泓技方面的先进德育案例,树立名班主任工作标杆,动员全体班主任学先进、做先进。统筹校企各环节育人资源和力量,深化思想政治课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图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深化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定位 校企紧密联合,联合行业龙头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打通校企合作壁垒,真正做到双主体,三对接,企业氛围的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定位,见图2。 汇聚广东省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建成省的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校企组成理事会联合管理产业学院,采用企业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模式提高运行效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制定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合作开发教学培训资源,全面提升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双境育人、“教师+师傅”双师授课、“学生+员工”双角色成长、“线上+线下”双渠道学习。 引入企业先进设备,整合优质资源,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共同打造一流的教学实训条件,构建一流的智能工厂协同创新技术中心。 图2“双元”协同育人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据“宽基础、活模块”的建设思路,植入龙头企业终端产品制造、测试、维修等岗位课程模块,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培养过程,构建“底层共享(专业群平台课程)、中层分立(专业核心课程)、高层互通(岗位课程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依据产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岗位课程模块。专业群

【教学创新大赛】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全域重构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全域重构 摘要: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科学思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自觉性差,课堂参与度低。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终身学习,助力新工科建设。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形成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度学习-课后巩固拓展”的良性循环学习模式。以科学问题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充实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以过程性评价保障学习的持续性。形成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多维度课程实施方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综合培养目标。 一、课程情况介绍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大学物理作为高校理工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专业课程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学习中的能力培养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从课程特点来看,《大学物理》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学时紧张,目前很多高校该课程挂科率偏高,这一现象除与课程难度偏大有关外,还与物理思维培养不深,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努力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二、教学痛点问题分析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方式实施效果和课程目标普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理想,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不足,课程的立德树人效果不突出。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理念陈旧 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略价值导向,课程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课程内容陈旧

现有课程体系学科内容成熟,知识结构固化,缺少“活水”,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缺乏启示性和创造性。另外课程内容深奥难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存在畏难情绪。 3、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是知识的单向性传输,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属性:强化教师的中心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无法及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教学反馈的课程修正作用得不到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性不足。 4、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评价对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导致学生应试心态严重,为了考过,搞考前突击,而不是持续学习。 5、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教学水平和高考物理内容的地域性,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异很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存在差异,学习积极性不高,中途掉队问题严重。学以致用的能力不足,“学得会、不会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上述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本团队的教学创新之处 针对上述痛点问题,本教学团队提出“德育为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研学融合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综合培养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参与教、学、评全过程。通过重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打造“五充满”(充满激情、充满互动、充满智慧、充满挑战、充满温度)课堂,让学习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学生更有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具体说明如下: 创新点1:教学模式重构 ——构建“模块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块化: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将课程划分成8个层次清晰的模块,教学过程中按照每周一个模块的进度进行。模块化教学结合模块测试管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成效,阶段性的成就感更能激励共后续内容的学习。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教学体系成果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上还缺少系统设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仍沿用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这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能够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在课程层面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校是中德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里合作交流规模最大、合作程度最深的高校之一。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学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将德国经验本土化,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深入研究欧洲、特别是德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状况,结合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课程改革理念,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并加以实施和推广,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内容总结如下。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改“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满足两个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但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却很难实现,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与学生自身发展脱节。我们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改“知识输入导向”(Input-Orientation)为“知识输出导向”(Output-Orientation),改“哪些内容教师要讲授”为“哪些能力学生是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通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并及时实行动态调整,吸收最新的前沿知识,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2013)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 科学教育专业是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我校获得省级《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按照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及项目设计,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基本情况 (一)实施程序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所在的自然科学系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质量工程”有关文件,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做好分工。确立了科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建设思路,并组织有关人员,严格实施。 (二)建设情况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小学科学教师工作能力的需求分析,新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知识面较宽,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小学科学专业人才,因此,我们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要求,即:(1)较牢固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能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的能力;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适应其它相近专业的能力。 (2)具有较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基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科学教育和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具备科学探索能力,并具有总体安排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及发展能力的实际技能。 2.分析既往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要实现新的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往科学专业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过窄:专业课主要是传统的四大基础学科,即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自然地理学。相关学科的课程缺乏或不足。 (2)教学方法落后: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没有发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欠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3.制定新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有三个特点,即厚基础、重技能、宽知识、高素质;知

高校课题申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科教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科教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双一流;应用技术型高校;科教产教融合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工程之后又一重大的高等教育战略性工程,目的是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双一流”建设,面向的是所有高校,包括地方应用技术型高

校。从目前来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很难与“985”“211”大学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学科方面都没有机会。只要准确把握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准发展方向和路径,完全有可能使一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不能放弃对“双一流”的追求,但不能跟着“985”“211”大学的路子走,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建设的根本,充分把握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融合发展,“双一流”建设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及带来了新机遇,加强融合创新,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融合改革育人方式,以融合促进一流人才培养。 目前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双一流”建设显然需要避免这一问题发生。不同的高校在“双一流”专业建设上显然有类型和层次的区分。就层次上而言,高水平重点大学,其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国际或者国内领先,一般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学科实力的限制,只能追求区域和行业领先。就类型上而言,高水平重点大学应侧重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侧重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发展契机,为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以“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力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科教融合”主要体现的是学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产教融合”更多的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