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和翻译方法,在答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时会受益匪浅。此法为教师本人原创,即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应采取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音;第二步,二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形;第三步,再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参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掌握字词的意思;第四步,视觉翻译,将课文下方的注释遮住,然后在眼睛扫过课文的同时,在心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在《秋水》一课中,教师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四步阅读法”疏通全文。

2.“积水成渊”:让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成语等,并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反复加强对卡片上文言知识的记忆。

(二)教学难点: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掌握对比的手法。

对策: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掌握诵读规律。

(2)扩展迁移法: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秋水》全文,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3)“四步阅读法”。让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能翻译全文,并能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法

新课标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将成为本课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归纳课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疏通全文。

(2)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所运用的对比手法。(3)“积水成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小卡片积累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七、课前准备

(一)学生的学习准备:采用“四步阅读法”预习。

(三)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文朗读带,课件(介绍“四步阅读法”,作者及其生平、创作等)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顾旧知识导入:让学生说说“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的意思。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让学生课后把这两个成语写到小卡片上,贯彻“积水成渊”的方法。这两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由此引出对庄子的介绍。

(二)走近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其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流畅,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1.集体诵读,由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2.课件上显示文言文“阅读四步法”。这一方法是本人在高中时总结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大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并多与老师、同学沟通。”

3.按照“四步阅读法”的步骤疏通全文。在疏通的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重要的字音、字形、字义和句子翻译,教师加以点拨和纠正。同时提醒学生课后将这些知识记到小卡片上。

(1)字音:泾(jìng)涘(sì)殆(dài)

(2)字形:泾、涘、渚、焉、殆

(3)字词义:

①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道,道理。百,泛指多。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②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③通假字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径流之大:同“径”,直。

(4)翻译:注意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第二课时

(四)文本研读

问题一: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二:河伯“欣然自喜”,这时候他的心理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表达。

答:骄傲、得意、夜郎自大、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学生基本答到点子上即可。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到了北海“望洋兴叹”?

答:因为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旋其面目”,由“喜”转为“叹”,这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答:自觉渺小的羞愧心理。

问题五:河伯叹什么?这个地方的翻译比较难,请一位同学翻译。

答:“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到您的这儿来,那就危险了,我会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五)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了同一个话题的学生合作探究聚到一起讨论,之后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

1.分析河伯的形象。

答: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他这种很快就能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文章用了哪些手法,形成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答: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2)对比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①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②两次所感受之比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春风得意,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④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3.总结本文揭示的道理并结合实际谈谈感想。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 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 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结合实际部分,学生能举出具体事例或者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均可,但要与文章揭示的道理有联系。)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请大家在课后阅读《秋水》全文,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读出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多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秋水》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已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设喻)望洋而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有限天外有天

(自叹不如)

十、作业设计

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并时常利用零碎时间反复记忆、总结、提高。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平凉十中 八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第一课时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积累掌握“苍劲、眺望、亭台楼阁、目眩神迷”等词语。 2.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山》。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生字积累.... 驿道(...y .ì).. 草甸(...di ..à.n .). 矗立(...ch ..ù)闸口(.....zh ..á).. 徘徊(...p .á.i hu ...á.i .). 翡翠(...f .ě.i .). 掺入(...ch ..ā.n .). 砚池(...y .à.n .)蘸到(....zh ..à.n .). 渠水(...q .ú).. 3.词语释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明确: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流过丽江的经过。 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教师明确: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明确: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 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教师明确: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地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重点突出的特点。 3.文章从“一滴水” 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展现“一滴水”的旅行所见 六、课堂检测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2.完成配练1-4题。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

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

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 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 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 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设计

20*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 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

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

20咕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风》教学设计

第20课风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查字典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 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

传统文化教案20课汉服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 难点: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 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 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 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 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 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 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 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三、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 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 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 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四、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

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庄子《秋水》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 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秋水》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 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 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 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 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 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 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庄子·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 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语: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俩的面貌截然不同,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五则》,感受到孔子的“仁”和儒家文化的含蓄隽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来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 提问: 对庄子和他的《庄子》,大家了解多少? 指名回答后,投影关于《庄子和他的〈庄子〉》,学生自由读。(投影1) 二朗读课文 1 自由地大声朗读 2 开火车正音(9人)(投影2) 3 齐读9个词语 三研读《庄子钓于濮水》 1 积累文言词语,找出特殊句式(投影3) 字词积累(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2 指名读 3 直译课文 4 思考问题(投影4)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庄子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③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追求?(淡薄名利,追求自由) 5 课堂交流(投影5、6) 四研读《惠子相梁》 1 自由朗读翻译(同坐互读互译) 2 指名翻译(同坐,一读一译)

3 把握比喻的深意(投影7) 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表明庄子对朋友对做官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 欣赏本文美点(投影8) ①比喻巧妙贴切 ②人物形象鲜明 ③情节出人意料 ④描摹(细节)生动传神 五研读《濠梁之上》 1 分角色朗读(三人一惠子、一庄子、一旁白) 2 分角色翻译(三人同上)(投影9) 3 思考: ①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景语即情语”——王国维,表现了庄子的豁达、快乐) ②你以为在这次辩论中,谁是胜者? ③比较庄子和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投影10、11) 六课堂拓展 阅读《徐无鬼》(节选),进一步感受庄子对惠子的友谊(投影12) 1 自由阅读 2 各自翻译(投影13) 3 共同分析 文中“匠石”指的是庄子,“颖人”指的是惠子。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庄子跟惠子之间的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样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七课堂总结 1散文《庄子》的艺术特点(投影14) 2《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投影15) 3 后学对庄子的研究 ①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对庄子思想、道家文化用漫画的形式加以阐释(投影16) ②央视10套“百家讲坛”《于丹说〈庄子〉》用演讲的形式阐发对庄子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区别(投影17)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学情分析: 处于本阶段的高二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叙事性散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诸子散文等经典篇章,但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尤其是此时的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既无高一学生的壮志满怀,又无高三学生的迫在眉睫,更不用说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成熟心态。 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庄子思想中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并使之真正成为指导学生人生的智慧结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深入探究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2、充分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为深入学习庄子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正确引导,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出宽阔的胸襟。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通过对庄子一生的简单总结:“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术,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1、检测知识,夯实基础。 检测文言知识及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 活动3【讲授】2、解读文本,把握关键。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活动4【活动】3、合作探究,心灵感悟。 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得到有益启示。 活动5【讲授】4、深入挖掘,发展提升。 挖掘深层思想,拓展视野。 活动6【活动】5、拓展迁移,思想升华。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人生。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读庄子作品,仔细体会融相对主义、天道无为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为一体的庄子思想,写出人生感悟。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

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第20课 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第20课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十堰市第十八中学王友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 (2)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 (3)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重点】 对美苏冷战过程的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冷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 1、出台的时间:年3月。 2、主要内容: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3、意义:标志着美国推行的开始。 4. 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合作探究】 二战后的美国为什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对峙) 【自主学习】 1、美国方面:实施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为稳定和复兴欧洲,美国政府推出了“”。 2、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联合东欧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形成了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建立的时间是:年4月;华约建立的时间是年5月。 【合作探究】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 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郑光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

秋水 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 1.听录音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大 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 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 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 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五: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我之谓 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