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单元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单元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单元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单元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单元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知识体系

阶段特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完成了两个转变:1949年~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年~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经济上:①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被接收,官僚资本被没收,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增长,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苏联模式对中国产生了两面影响。

(3)外交上: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以新的姿态──独立自主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总之,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此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另一个特征,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中国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这一过渡的,尤其是用赎买的办法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使我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使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进步同步进行,实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最终指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斗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划分首先见于党的二大确立的纲领,在正确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而把当时直接进行的目标定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作为最低纲领。实践最低纲领的过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最高纲领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前

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这就明确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即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确认。到1953年,在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人民政权的彻底巩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积累了在农村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奠定了直接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自己的特色──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实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的原则;对民族资本采用了赎买的政策,把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整个改造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与步骤,进行渐进的和平的转变,最终实现了改造建设两不误的和平过渡。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创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精神和务实作风。

结合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当时的改造工作,尤其是后期,过粗过快,遗留问题较多;“三改”先于“一化”提前完成了,造成“一化”与“三改”的脱节,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平衡;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不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过早取消了市场经济;这些是中国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教训。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镇压反革命,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复辟阴谋。

(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

(3)没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4)打击投机倒把,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使国家的财政经济明显好转,为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5)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4.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性”的表现

(1)社会经济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惟一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4)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比。

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但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目标;后者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且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都结束专制独裁,建立起先进的民主制度,如共和政体、民族平等、基本人权等,取得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但前者民主制度遭到各种势力的破坏,并未真正贯彻;后者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民主政治空前彻底和完善。

都革除旧的生产关系、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推动社会经济获得明显发展。但前者并未触动农村的生产关系,所产生的推动是有限的;后者彻底根除了各种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都曾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前者尽管以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为条件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但最后深受帝国主义的破坏,国际地位没有得到提高;后者实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建立起新型的外交关系,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

所有这些差别,不仅在于开国者们的领导水平和斗争艺术,而根源于他们所属阶级的特性,受制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与他们实行的治国措施密切相关。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2

第 3 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提要 一、1953—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 年超额完成。 二、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一五” 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唯物史观 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 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 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形式 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内容。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

考” ,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 年到1957 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T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T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T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二、三大改造 1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 1.5 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习题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

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宋贵 江西省吉水县第三中学邮编:331600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一五”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和制定的,它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掌握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3、掌握有关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建设成就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学习的习惯,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结合本课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使学生了解宪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当地一两个历史悠久的企业,了解该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发展变化情况;或走访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人,了界他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经历和感受;或收集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文字、图片、音像、数据等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

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4、本课内容结束后,指导学生绘制本课的知识线索图和表格,以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3、学习有关三大改造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来之不易,增加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954年宪法的颁布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教学过程 轻松走进第一站:温习和导入新课 (温习) (1)、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你说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请你简单的说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各是什么?(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意 思?(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简要概括) 轻松走进第二站: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学生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内容,然后教师分析课文。 2、实施“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同人类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替代的过程,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开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形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多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的时间,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国王以后,接着就出现了1660年的旧王朝复辟。一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这才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爆发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了86年,中间交织着进步和反动,共和和帝制,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内战和外战,征服外国和投降外国,尤其动荡不宁。就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讲,从建立到成熟大体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如果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萌发到这种生产关系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来讲,则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是用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尚且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只能在夺取政权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此来推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同样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必然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一个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历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者数国率先发生,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

2019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3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学习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2.认识到三大改造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国旗和第一个国徽。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有哪些? 自主学习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主要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第5课 三大改造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招聘面试之说课稿基本过渡语汇总一

教师招聘面试之说课稿基本过渡语汇总 2017年河北省教师招聘高峰期已经到来,大多数考生经过万马千军的笔试后进入了面试这一环节,关于教师招聘的面试形式基本为三种即试讲、说课或者结构化,那么,今天,各位准备教师招聘面试的考生有眼福了,教师将为(https://www.sodocs.net/doc/db11868290.html,/)大家带来教师招聘面试的说课稿基本过渡语汇总,希望能给参加面试的考生带来帮助。【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开场语 第一种开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XXX》。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第二种开场: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下午好),我是今天面试XX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XXX》,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二、说教材 《》是人教版XX(学段)语文X年级X册第x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本课通过对XXXXX的描写,抒发了XXXXX情感(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XXXXX,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中间、最后一篇文章),XXXXXXX,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分析好教材,还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过渡语) 以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为例: 第一种说法: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导航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处于感性思维活跃的阶段,想象力丰富,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是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都有机会欣赏“鸟的天堂”这样难得的奇观,而且在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能力还很不足,因此在学习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感情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种说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但对散文的了解还比较少,对动物描写缺少直观感受,同时对知识的积累还比较浅薄,对文章的意蕴和写作方法还不能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目标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

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 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 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0、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 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实现工业化 D、消灭资本家 1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人民公社的建立 12、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 A、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B、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 C、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D、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 1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15、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A、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C、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D、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16、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营经济主要是()建立起来的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1 人教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专有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专有名词 1、土地改革 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2、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造。 背景链接: 全国在1953年春天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 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 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 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 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2、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说课稿

第二课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新生的国家还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的实施。在“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又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掌握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精神。 难点是:土地改革运动。 二、说教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但还不能完全独立思考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联想、比较、讨论等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影象资料,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协作意识。 2、组织学生讲述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认识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份,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社会主义过渡理论

试析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理论 [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其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其完整的表述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其内容是正确的,人们从多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提出过程,以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依据,分析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 广义的革命,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革,事物的飞跃和质变,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狭义的革命或者说本来意义上的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就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的革命。社会革命是指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革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它的矛头不是对着垄断权的所有,而是对着所有权的垄断;社会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的公开的战争。”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政权。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是指以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

【八年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1华东师大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能力目标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价值目标 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在过度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教具准备挂图、课本插图、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约12分钟)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度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度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教师提问: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图片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老汉的新生活:李老汉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后,和其他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社里庄稼大丰收,李老汉分到了许多粮食,很快还清了高利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困惑二:李老汉的女儿从事纺织,只有一台织机,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活艰难,回家诉苦后,你知道李老汉如何帮他出主意吗?】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建国初面临国内外形势继续完成的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其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政权巩固,也为社会主义的完成,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4.一五计划的特点。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说目标、重、难点 (A)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了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 2、知道“三大改造”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说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习 (B)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讨论交流 (C)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一五计划”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其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明白:“万丈高楼从地起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2、“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生产力、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度发生了变化。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结束,和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难点:本课涉及到当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制度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二、教法: 1、多媒体、问题、结合师生经验讨论交流交流 2、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纽带串联起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二者都是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大举措。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都统一于总路线之中。 三、说过程: 四、导入新课: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过程。我国在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