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重大区别在于,两者和与之相对应层次的经济发展规划关系上。国土规划作为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规划,理所当然具有高度的宏观性,同时需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之配套。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虽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两者在规划出发点、规划工作方向、规划结果等方面是相对独立的。

考察区域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尽管这两者也有上述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区别,并有学者对此作出专门的论证分析。诚然,从理论范式上看,区域规划着眼于“在哪里发展”,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着眼于“如何发展’,,两者的确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尤其在对地(市)级、县(区)级区域进行规划时,两者往往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由于所规划的对象地域范围很小,此时的区域规划,不仅需要解决“在哪里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将区域发展目标落实到产业、部门,与其将这两个方面截然分开,还不如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此,区域规划,尤其是像地(市)级、县(区)级区域这些涉及纵向的部门规划系统较少、横向的地域规划系统较小的区域规划,其内容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也应涵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规划工作广泛存在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如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社区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水利规划、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绿化规划、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等。对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行业来说,规划的形式和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规划都是指比较长远的、全面的发展目标的发展纲要,是对某种目标的追求或某种状态的设想以及实现某种目标或达到某种状态的途径的构想。因此,规划工作一般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状态才进行规划。

(2)前瞻性。规划是以构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

(3)动态性。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再理想的规划方案往往也难于百分之百地实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认为理想的方案和设想要不断地根据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规划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规划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的过程。

2、区域规划的独特之处

区域规划除了具备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最显著的特点:地域性,也称作区域性。

区域规划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

(1)地方特色。世界上各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原有基础千差万别。各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就不会相同。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区域的经济建设蓝图不可能相同。因此,区域规划从工作方案的拟定至最后的规划成果,各地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应反映出本地区的特色。不同地区规划的图件和规划报告不能完全一模一样,依样照搬的。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区域规划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凡是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都应包括在规划对象之中,都应该作出安排。规划过程中应该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不允许在完整的规划区地域上留出空白,不考虑如何利用。

(3)并非地区性国土规划。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但两者仍有重大区别。如上文所述,国土规划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往往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安排;而区域规划,从近期考察,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在地区层次的继续和空间部署的具体化;从远期考虑,它会影响并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制订,而并不仅仅“扮演”补充的角色。在特定地域上,区域规划也是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和总体规定。它一般包括了区域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布局方案

和计划时序,并可通过城市规划和专业部门发展计划得以贯彻实施。

三、区域规划的基础——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区域规划的基础—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严格意义上讲,经济区划、行政区划与区域规划并非同类范畴,但不可否认,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也不同于上述的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是区域规划的前期准备,是区域规划的基础。

1、经济区划

要阐明经济区划,必需准确理解经济区。什么是经济区?过去许多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经济区可以定义为“地域生产综合体”。但这一定义是适于发育相当成熟、并具有较高综合性的经济区,不适于己经出现的许多其他类型的经济区。经济区的定义是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活动在地区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构成各种经济地域单元的基本要素。国民经济有众多的部门和行业组成,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活动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只是作为活动的地域单元必须在地理上是连片地区。所以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活动,凡是按其地域分布的差异和联系可分成不同地域单元的,都可称其为经济区。

经济区划是研究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经济空间分布状态和发展规律的,它是指导区域经济朝有利方向发展的有力工具。它组织区际合理分工,有计划的建立与加强区内各部门间、各子区域间经济联系,对经济在地域上进行战略部署,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但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定义强调两点,一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说明经济区划有确定的地理范围,具有一定的独二立性,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任何区域都是国家或地区总的多层次区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独立的,都要受到其它区域和全局的活动和政策的影响。二是它不光研究经济空间分布的现状,它还研究经济空间分布的发展规律,具有动态性,强调区域经济的连续发展变化。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经济区划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表现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性。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域划分不同,行政区域划分主要考虑政治、民族、地理、国防因素,当然还要考虑经济因素。经济区划除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影响行政区域划分的因素。经济区划的时间跨度比行政区域划分的时间跨度短,即行政区域划分后比较固定,因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动态性,所以经济区域变化要比行政区域快。但在行政区长期的作用和干预下,对某些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将行政区和经济区结合在一起,区域兼具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双重职能,有利于加强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控、组织、和管理。

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区划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对经济区进行的战略的部署,通过各级经济区划网,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经济地域体系,所以经济区划是编制经济区长期发展计划和战略的重要依据;而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区划和经济长期计划的基础上,对一定地区内国民经济各项基本建设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是经济计划的补充和具体落实。经济区划,可为区域规划确定适宜的规划地区范围和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在区域规划对计划建设项目的安排过程中,也可反过来对经济区划和经济计划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2、行政区划

不论经济区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在规划过程中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行政区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可以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行政区划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规定各级地方国家机关明确的管辖地域即行政区域。行政区域不单单有自然、地理之含义,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体;它通过地方国家行政系统行使一定的决策权、调控权,发挥应有职能,进行利益表达、利益综合;行政区域一般界线明确、稳定,一旦划定,便具有法律地位。行政区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是国家为实施其政权建立和行政管理,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它们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行政区划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更,包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变化、区域界线更替、行政机关驻地迁移和行政区域的置废、分合等。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旨在适应区域发展,合理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以便更有效地保障

国家利益及其实现。行政区划变更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历史过程和一种国家政治行为,其变更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程度及发展态势。这样,行政区域的存续与发展,交融在国家与地方社会间、区际间、区域内各行政层级间协调与平衡、摩擦与整合等的矛盾运动之中,是一国国情国力、社情和民意的重要表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国行政区域布局是相对稳定的。就行政区域的性质来说,受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规范制约,行政区域在国家构成中以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的形式而存在和变更。

自国家出现以来,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自己的国家,推行政令,就要在国家区域范围内划分不同层次的政区进行管理和统治。我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夏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也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今天“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的行政区划体制。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沿袭了我国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不断修补完善而形成,基本上没有作太大更改,这一区划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现行的行政区划呈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性,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过分强调行政区划的政治统治功能,忽略了行政区划的经济因素。

我国行政区划最初起因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对国家领土作的不同层级的划分,多是从政治统治角度去考虑划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只占极少成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的经济因素越来越突出,虽然行政区划不等于经济区划,但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以后,国家政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行政区划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方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划还影响着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国十的管理使用,工业及城市的合理布局,在促进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方面,行政区划具有特殊意义。有资料表明,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则制约各地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形成了地区分割,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合理布局,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此外,行政区划方面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行政区划工作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结构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其自身发生、发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行政区划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关于行政区划理论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常把行政区划放置地理学科中去,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形成专门的行政区划学。在具体的行政区划设置工作中多是遵循古代或国外的区划经验,带有很大盲目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转轨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时机己成熟。历史证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划的大变动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大发展而进行,反过来又极大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地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高速化、多元化,各行政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行政系统对信息的容量大大增加,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的领导方式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领导方式,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是完全可行的,而这直接关联到行政区划与区域规划的协调问题。

四、我国的区域规划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已在很多的领域受到相当的重视,它强调三个主题:代际间发展的公平性,区域间发展的公平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这三个主题包涵了城乡一体化和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在区域规划中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在整个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在区域规划中,要力求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协调统一。在制定区域的发展目标时,要针对区域的个体特点,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考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制定出区域发展在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在考虑区域利益时,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要把区域乃至全球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对落后地区要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保护,要关心区域中不同阶层居民的心理和生活,切实使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提

高,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以体现。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理念之一无疑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现阶段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实际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还不宜上升到过高的战略地位’。不能不顾区域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盲目追求可持续发展,编制不具操作性或效益太差

的区域规划。

(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当前,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意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全世界被普遍接受,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一泛运用。我们在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时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破除传统的官本位规划理念,在区域规划中充分反映公众的意志,满足公众的需要,使每个社会成员和每个社会团体的利益都尽可能得到公正的实现,把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一个规划成败的根本标准。改变传统的区域规划中,城乡界线分明,城镇体系等级森严,高等级的城镇(往往和高级别的行政中心结合在一起)无偿占有和支配所辖地区的资源,使得资源向高级别的城市集中的做法,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各个级别层次的城镇、农村控制和使用自身的资源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依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绝对权威,通过命令、计划等方式,要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实现的做法;采取主要依靠市场、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要求对落后地区要有适当的政策照顾和投资倾斜的做法,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发展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区优势,投资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阻碍。城乡协调发展也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夫注的焦点问题。在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和社会经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合自的优势和作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其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使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产业集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减轻环境和生存压力,改善人民生活。以全面协调和整台城乡利益关系为着眼点,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资源保护等方面统筹规划,彻底冲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促进城乡之间人口、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矫正并理顺二元结构下扭曲的城乡夫系和工农关系,形成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格局。五、现行区域规划存在的缺陷

(一)区域规划编制理念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规划在本质上围绕着国家指令性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区域布局来实施的,体现了对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区域规划编制所隐含的支配经济资源的控制力正逐渐削弱。目前,区域规划编制工作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区域规划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思维,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

(二)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单一

我国传统的区域规划编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当其他领域的专项规划都已经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模型时,区域规划编制仍然主要依靠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这直接导致了规划内容缺少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区域规划编制内容雷同,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规划主要是围绕国家指令性计划对重大项目和地区的布局进行安排和调整,各地区的区域规划之间体现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由于受地方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区域规划同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规划不仅没有反映出地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甚至助长了个别地区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趋同。

(四)区域规划编制的管理呈现无序状态

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主管部门,规划之间衔接较差,存在着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统一、整体和系统的区域规划体系,严重削弱了规划体系的整体功能。

六、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建议

(一)明确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规划什么,这点必须认识清楚。只有准确把握区域规划的含义和特点,规划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1、区域规划是有限目标的规划。区域是一个处于时空变化中的复杂综合体,区域规划只能是对有限目标的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抓住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内容,针对每个规划的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特定背景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问题”规划,以求提高区域规划的效率与效果,力戒面面俱到、空泛无物,否则,不仅耗费大量的规划精力与财力,还会削弱区域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

2、区域规划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相互衔接且环环相扣的区域规划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内容和深度差别不大。综观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一些西方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区域和地方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并注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一般来说,越基层的规划,其规划内容越具体详细,操作性也就越强。因此,区域规划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3、区域规划可规范基本内容,但具体内容要因时、因地而定。为确保区域规划的科学性。使不同等级的区域规划之间相互衔接,规范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十分必要。一般来说,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即:区域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空间管治、区域政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和区位条件不同。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或者重点内容要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4、区域规划内容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事实上,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与宏观调控手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政府可调控的资源是连接它们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而政府可调控资源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有所改变。因此,区域规划的内容也要适应这种转变。

(二)对区域规划工作的建议

1、明确不同层次区域规划的内容重点。借鉴世界一些国家区域规划内容的层次划分经验,结合我国区域规划特点,建议我国不同层次区域规划内容的划分采取以下办法:国家级区域规划,应由中央政府编制。主要负责全国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跨流域调水以及中央财政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等。地方政府负责编制本管辖区内的区域规划。其内容主要是本辖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建设和布局、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中央政府不再参与编制地方规划,但可通过必要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约束地方政府行为,规定地方政府规划在什么领域、什么情况下,不能与中央政府相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大的规划权限。各级地方政府区域规划的编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越基层的规划越具体详细,约束性和指令性越强,特别是市县的区域规划要对各种用地布局和建设提出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上一层次的区域规划要对基层规划的内容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

2、是根据政府可调控资源的管理与调控方式,调整区域规划内容。

第一,在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弱化对产业行业的静态具体目标规划,突出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态路径谋划和多方案的比较评估,并重点提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指导性设想,建议多使用“不允许”和“鼓励”的方式制定产业政策。对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内容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

第二,在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方面,重点要从体现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设想出发,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采取经济手段加以诱导,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方案以及分区建设途径。

第三,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拓宽领域,在传统的被动的环境保护规划基础上,拓展和扩充为积极的生态保护规划,强调按照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对区域空间的管治和协调。

第四,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由侧重于资源供需的分析和开发方向及措施分析,向强化资源管理内容转变。

第五,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应更加重视非物质发展规划的内容。一方面,强化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就业、老龄化、房地产、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娱乐休闲等事项;另一方面,重视对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利用,在开发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包括文化、地方性以及历史传统的挖掘和保护。

3、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强化空间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区域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调控对象的地域空间规划,“空间准入”规则以及“空间管制”,是区域规划调控区域发展的“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空间管制可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通过“空间准入”规则(空间供给的多少、分区发展的限制等)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因此,区域规划必须明确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更加注重按照开发力度和强度进行空间划分和引导,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而不是停留在按照空间利用的具体功能进行空间配置上,从而为规划方案对空间利用的弹性应对和对空间开发的刚性控制,提供可操作的引导。

4、要更加重视政策表述,强化区域政策设计。在区域规划改革中,有必要强化区域政策设计,确立以政策表述为主的区域规划内容,特别是要强化空间政策表达。如,可书面声明本地区空间开发和土地使用的详细政策。只有规划实施措施得力而周详,才能实现区域规划和政府行为的衔接。

学校发展诊断报告

金岭明德小学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一、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目的与过程 学校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所学校没有发展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就要深入研究学校发展各项利益群体,多方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可利用的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多方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需求等,从而找准学校发展突破口,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学校发展诊断就是这样一个分析、判断、明确发展思路的过程。2010年12月23日进京参加“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观摩研讨会,通过聆听专家的培训讲座,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一回到学校我校立即召开了校委会及全体同志会,传达了北京研讨会的精神,成立学校发展自我诊断领导小组,校长任负责人,成员包括了全体教师、家长代表、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和镇、村领导。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分别对干部、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在取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学校自我诊断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体会议。会上,多方代表进 行充分地讨论、分析、判断,最终形成《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二、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金岭明德小学位于乾县县城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乾陵脚下,312国道紧东边。学校原名为乾陵中心小学,2000年撤乡并镇后改名为城关学区金岭完小。该校始建于1956年,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台塑企业集团董事张王永庆先生在原金岭完小基础上投资兴建教学楼一座,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学校更名为金岭明德小学,学校为教育局布点调整保留的寄宿制学校。由于近年来建设资金的不足,学校教师宿办楼、学生住宿楼、学生餐厅等配套设施一直在计划之列,还未付诸实施。我校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54.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1274.9平方米。教师简易宿办楼一座,学校校舍只能满足学生正常上课,住宿条件目前尚不具备。我校现有11个教学班 (小学10个班,学前1个)在校学生(含学前班)364名。全校在岗教职工25名。 三、学校发展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1、学生分析。本校地处农村,距县城仅3.5公里,属于乾县的北部旱腰带,经济相对滞后,学生来自周边六个行政村:东金村、西金村、金岭村、杨家洼、三兴村、韩家窑。家长认识水平不一,学生吃苦耐劳,家庭素质良莠不齐,学生 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2、教师分析。本校共有教职工25人。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19人, 35至49岁的5人,50岁以上的1人。 校长:47岁,大学专科学历。从教20余年,担任小学校长10余年。个人素质全面,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精通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沟通能

教学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庙沟中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根据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成绩一滑再滑的现状,结合“316”督导评估提出的整改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就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目前的现状 (一)、三年来的综合成绩情况 2008-2009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2名; 2009-2010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4名; 2010-2011学年度我校综合成绩全县评比中位居第18名。 (二)、教学常规现状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县局、室的指导下,经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渐形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果也在慢慢提升。近几年来,教师克服了等第评价和实施新课改的压力,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置,教学评价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上述原因外,就具体教学方面重点剖析以下几个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调动频繁。 2.教师专业和任教学科不对口。 3.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4.应付上级文件检查和上级文件精神指示较多,教师的教学精力严重分散。 5.新岗教师和特岗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文凭高,文化基础较好,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适应期和培训期较长,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主观原因: 1.主要领导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细钻、深研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显现不出成效。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 一是制度要求的多,行动落实的少;二是限于一般检查的多,具体指导的少;三是提出问题的时候多,跟踪纠错的少;因而致使工作过程落不实,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管理手段与管理过程脱节。 3.教学质量奖惩力度不够,无压力,就没有动力,无动力,岂能进步。 4.学校“留守学生”较多,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这样常此以往,“双差生”面逐渐扩大。 5.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课堂效率不高。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学方法落后。从平时的听课看,教师理念更新不够,方法陈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灌输式、注入式教法多,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少;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少;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培养等。二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条件配备不足,现有的使用率低。 ②.现代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尽管2009年我校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但使用率很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进行教学的现象仍在上演。 ③.教研工作相对薄弱。一是校本教研没有落到实处。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而不重视教研的实效,致使教研内容空洞,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把“校本教研”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留于形式。二是教研组没有发挥相应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形同虚设。三是钻研教材不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甚至不备课,抄教案,下载、照搬现成的教案,致使教师教研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相对薄弱。 ④.常规工作缺少实效。表面看起来,各项常规工作都很到位,然而经过细致调查,问题还是很多: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一部分教师是课上完后补备,备学生无从谈起。一些教师的备课质量不高,过程过于简化。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语文学科抄抄写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积累与运用等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参加检测难以适应灵活的题型。平时检测只做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 ⑤.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除了少数教师是身体因素外,还有一部分是抱着“轮到码头车到站”的态度进行教学,教好教坏一个样。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和“关爱每一位学生,

师德师风自查整改情况报告

师德师风自查整改情况报告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及教育局《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的《通知》精神,深入进行了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整改工作,现将我校师德师风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狠抓思想教育不放松。 长期以来,xxx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工作,把师德师风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师德师风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师德师风工作的各项任务。建立了由校长朱矾同志任组长,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师德师风工作,制定了学校师德师风实施意见。利用教师培训、教职工会议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局关于师德工作的整改的文件,学习教师师德规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相关法律等。加强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师德修养,规范从业行为,通过学习,使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的良好师德风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做学生的表率,提高了我校教职工的思想觉悟。

二、学先进典型,塑教师形象。 一个学校只有始终抓住师德建设不放,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把师德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塑造出好的教师形象,才能把师德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峰,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先,抓住身边的典型。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的典型将有更强的说服力,学校在广泛开展学习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事迹,对这些先进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其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谈学习体会,谈感想。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我校建立了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师德考评制度。做好师德档案的记录、归档管理工作,推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工作的科学化、客观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把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评优评模挂钩。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抓住重点,自查自纠。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学校发展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在县教育局“131”工作方针指引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我校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根据县教育局师训股的安排,我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体育场地1200平方米。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1人,住宿生245人,在职教师人,其中专任教师 14人,后勤辅助3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学历 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人。 二、学校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园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园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认真施实,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加强校园设施维护,改善办学条件。20xx年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教学楼顶进行了SBS防水处理,更换了校园花池,粉刷教学楼墙面,仿瓷教室、办公室墙面;维修门窗、课桌;校园容貌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握好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个原则,确立“规范加创新,素质加个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形成符合自己的校训、校风、教风、作风、学风。同时开展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墙壁文化的创建活动,让校园内处处体现高雅和文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师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服务全体师生。 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要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具体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加强校园安全能力建设,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增加了一名校园专职校警,配备了

学生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学生辍学情况调查报告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学生辍学情况严重,学生辍学原因不在于经济困难。而在于学习困难,观念落后。及农村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其中学习困难是直接因素,观念落后是学生辍学思想因素,而因长期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则是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尽可能缩短城乡差别,提高农村办学水平,转变现在办学模式,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是解决农村中学生辍学的有效策略。 **年我们接受普九验收,应该说那时控掇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而验收过去之后,我们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一些问题,造成辍学反弹。办学条件下滑,尤其是师资队伍流失严重,而与此同时城里学校在政策的倾斜下却发展很快,使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多,辍学率居高不下。 通过走访校领导并和各地学校的辍学生谈话,结果表明,农村学生辍学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经济困难、学习困难、观念落后、对学校老师不满意。其中经济困难占10%、学习困难占60%、观念落后占20%、对学校老师不满意占10%。 人们一贯认为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但从调查可以看出经济困难家庭条件差并不是主要原因,学习困难才是辍学的主要原因,如果单从主客观原因分析,因主观思想

因素而辍学的占总人数的60%,因客观因素而辍学的占总数的40%,可见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学生主观原因导致的,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差,又不能吃苦,最后导致缺乏自信而辍学。 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及观念落后只是学生辍学的表层原因,深入分析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1、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外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变化,而农村教育却发展缓慢,历来教育改革及政策的出台习惯于将眼光集中在城里的教育发展上,大量资金的投入也优先考虑城里学校,造成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缓慢,几年来,农村好老师都流向城里,而又没有新教师补充,虽然学校紧抓质量不放松,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种城乡差距使广大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学校本身也对自己的命运前途失去了信心。从而使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流失。至此,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保证,家长最为关心的升学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衡”,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现状完全丧失信心,产生即然升学无望,干脆不如回家务农。所以致使一些观念落后的家长的孩子辍学。另外许多学校没有很好的住宿条件及饮食条件。 大部分学生到了冬季要走近一小时的路,现在由于都是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自开展师德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我中心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理论学习、查摆问题等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梳理剖析了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将中心校师德现状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目前中心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望的模范教师。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逐步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心校在师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有的中年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将从教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成绩平平,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起不到骨干教师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少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怕吃苦受累,动不动就要和其他一些单位攀比福利和待遇,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上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与青年教师的座谈中,一些教

师坦言如果待遇相同的话,自己愿意到别的行业或单位去工作。可见,部分教师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2、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个别教师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漠不关心,对学生缺乏关爱,觉得学生学习与否、成绩如何、表现怎样与己无关,对学生的困难漠然置之,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纠正与帮扶。 3、极个别教师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公平对待,根据自己的好恶偏向一部分学生,厚此薄彼。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耐性,有时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部分教师身上却只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他们对学生没有爱心可言。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三、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督促。 2、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把近年来中心校在师德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模范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努力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3、以活动为载体,讲求师德效果。一是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努力提高师德素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策划 20080513791 周迪 指导老师:罗杰 摘要: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文章从现实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问题、创新 一、旅游规划及其发展历程 (一)旅游规划 关于什么是旅游规划,可以找到相当数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最常用的为以下三个定义,它们是从旅游规划的各个角度来定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旅游规划,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其中经济和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旅游规划工作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核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 2、旅游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

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 有关旅游规划类型的提法,目前国内外有五种典型的观点。 1冈恩认为旅游的结构为区域规划、目的地区规划、场址规划。 2因斯基普提出旅游规划类型结构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内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度假区以及其他旅游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设施厂址规划、建筑、景观工程设计。 3中国大多数教学者把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建设规划。 4同济大学吴人韦把旅游规划分为结构规划、总体规划、项目规划。 5北京大学吴必虎从空间和时间结合的角度,将所有旅游规划归纳为时空二维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分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社区旅游规划,在时间维度上分为初期的开发规划和成熟期的管理规划两种情况。 (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旅游系统的设定与控制,它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策划、宏观性的指导,使其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及魅力的功能。城市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城市资源,挖掘城市个性,展示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现有城市基础上为访问者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通过旅游规划,可以进一步认清城市家底,辨析城市发展机遇,加快城市特色化、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科学布局游憩与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利用的有效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 (四)中国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在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陈光甫先生的倡导和直接领导下建立,这对于旅游地的开发提出了较高的具体要求,开始对旅游地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规划,这在中国旅游规划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

学校办学情况分析报告

学校办学情况分析报告 关于学校的调研报告篇1 学校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来受到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X档案局早在20xx年之前就指导、督促了原7所区属学校的建档工作,7所学校先后按照区档案局要求完成了规范化认定和升级工作。20xx年底,大企业所属中、小学校移交X政府管理后,区属学校由原来的7所增加到30所,数量上的变化给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带来了难度,X档案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区属学校档案工作列入2008年度工作重点,并会同区教育局档案管理部门,加大对区属学校特别是大企业移交学校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一、学校档案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受攀枝花开发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影响,攀钢、十九冶等辖区大企业长期以来对档案工作实行内部管理,在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上与市、区档案部门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大企业所属学校由于档案工作长期接受企业内部档案部门管理,很多学校实际上并未开展真正的建档工作,档案管理离市、区档案行政部门对学校档案规范化认定标准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区档案局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对大企业移交X学校的建档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2008年7月至8月,区档案局和区教育局组织人员对校园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抽查。通过抽查发现,各学校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理想:对档案工作重视和档案工作人员到位的学校,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就开展得好一些;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的学校,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就滞后。这次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部分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档案工作不理不问,档案人员待遇难以落实,将一些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的人员安排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从制度、人员、管理上削弱档案工作。 2、立卷工作不规范。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如: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基础数据汇编、专题概要等),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

宜居中心校学校情况分析报告

学校情况诊断分析报告 、基础与现状 1、学校基本情况 宜居中心校位于酉阳西部龙头山下,下辖董河完小(含初中部,学生人)以及6 个村小教学点。附设两所幼儿园。全乡学校占地总面积42862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34 平方米,现有个教学班,学生名。教职工人,中心校校本部占地10250 平方米,建筑面积3903 平方米,教师人,学生632 人,住校生135 人,是规模比较大的乡镇中心校。 2、师资现状分析 数量结构 总体编额115, 人,实际在编在岗人,借调出本乡人,学校专任教师共有人,学生共有人,学生师生人数庞大,说明我乡学校是规模较大、班额较多的学校,生师比较高。呈现出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工作量多的情况。 职称结构: 人。没小学高级教师人,一级教师人,二级人,特岗教师有副高职称, 职称比例不合理。 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岁,其中50 周岁以上人,35 岁以下人,35 至49 岁是绝大多数,总体上看,工作中没有创新意识。 学历结构 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师学历人。大专学历占%。只 有体育专职教师1人,英语专职教师1人,无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执教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提高学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促进学

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3、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来源情况 本校虽然地理位置处于乡政治经济中心,但是机关干部的子女占不到 学生总人数的2%。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至于农村及外地。寄宿制学生约 占%,绝大多数学生走读,每天基本行路时间4小时。留守儿童568 人,他们缺少家庭教育,行事无束缚,并性格各异,管理难度太大。 学习风气情况 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知道自觉学习,有积极向上的学风。而绝大多数 都是留守儿童,大多学习缺乏自觉性,对学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行路时间较长导致精神状态普遍不佳,课上听讲习惯较差,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遇到困难表现出的是不完成作业或者是抄同学的作业,抑或是拖着不写。 4、硬件设施 普通教室刚好够用,无电脑教学室、音乐室。没有运动场。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没有场地进行活动,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教学工作分析 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校教科所的安排,立足学科建设,切实搞好课堂教学工作。 围绕有效课堂提出的自学、展示、反馈的基本教学流程,构建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虽然经过各年级教研组的实践, 都是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到激励、引导、点拨的作用,努力打造低碳高效课堂等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家昧状态。 问题分析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经历也不同,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师德师风形势分析报告

师德师风形势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依据《七星关区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认真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师风表现,我校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查摆问题、分析梳理、整改建制和认真总结,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教师良好形象有了新的提升,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我校2015年上半年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 为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领导,学校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丽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刘永军、蹇清璘、副校长刘忠林、李澜、钟军为副组长,各中层领导为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具体任务,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4月28日,召开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监测大会,张丽校长作了动员报告,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佩服的老师”的要求,副校长刘忠林作了具体安排,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一个月多时间,我们采取领导集中学习、全体教职工大会集体学习、班主任例会主题学习、教研组专题学习和教职工校园网上指导性学习和自己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学习教育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大学生成长报告1500字 学校发展报告

大学生成长报告1500字学校发展报告 沙家湾小学关于学校深度发展情况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沙家湾小学创建于1939年。1999年改制为一所村级六年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500平米,地处会宁县城以南25 公里处,地域偏僻,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纯属少数民族。生源辐射大寺、三合、沙湾三个行政村。 在校学生214人,其中女 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 人),未评3人,代课教师 1998年我校被列为 学校,投资18万元,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下,又新建教室两间,教师办公室三间,教学困难基本得到解决。 全文结束》》年以来,上级领导对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上级领导一致认为,学校绿化较好,从校外到校内,绿树成荫。校园布局基本合理,干净整洁。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专门设计制作了学校宣传栏、标语栏、警示牌等,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为学生成长服务。学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校长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积极向

上。学校领导有良好的作风,教师有良好学校现有教学班110人。学龄儿童100%。学校现有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7个,15人(女6人(女项目41 人,其中女“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的教风,学生有良好的学风。 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托,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学校各部门都有落实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形成了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学校实行规范完善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始终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制定和落实了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教师等岗位职责;制定和落实了学生学籍、校本教研、校园、校产、财务、档案、教职工考核、安全等管理制度;班额和学生作业量基本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基本符合规定,年龄、学历、学科等结构合理;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作风明主,廉洁自律,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得到师生好评。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堪为社会、家长、学生的榜样。 我校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每位教师都熟练掌握或精通一门以上学科专业,甚至有些教师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教师对所任学科都有较高的见解、分析和运用能力。写教案是我校值得骄傲的,我校教师教案整齐,富有特点,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自然,教学手段多样。由于我校师资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

学校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学校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学校现状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数量: 目前我校共有教师51人,上级编制48人,超编3人,但实际在校教师41人。其中10名教师不在学校,分别为:1人(李国兴)借调教育办;4人(张广义、张秀斌、马立国、聂立兴)为双五人员,已经离校;3人(陈玉红、刘丕健、季成勇)借调世纪幼儿园;1人(亓爱云)常年生病在家休养;1人(韩春华)因特殊原因离校。41位在校教师中,正常上课教师37人,其余4位教师分别为:1人(刘继水)刚做完心脏手术,无法从事教学在传达室;1人(刘春厚)时常生病暂时在文印室工作;1人(张洪江)生病暂时住在医院;1人(曹和峰)在总务处工作。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31人、大中专毕业生招聘20人。非在编教师7人,在编教师44人。男教师31人,女教师20人。 (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普通话、职称结构、紧缺学科:

1、年龄结构: 总体来说,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不 合理,学校教师平均年龄46岁整,老 龄化现象特别严重。特别是,近三年 将要退休的人数达到11人。到那时我 校教师将严重缺编,实际在校教师不 到30人。 2、学历结构: 全体教师中本科学历23人,专科学历11人,中师及高中学历17人,总体学历基本达标。第一学历为初中的8人,中师及高中的33人,专科的6人,本科的4人。 3、普通话水平: 全体教师中普通话水平免考核32人,占全体教师的62.8%;二级乙等6人,占全体教师的11.8%,;二级甲等13人,占全体教师 的25.4%。 4、职称结构: 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23人,二级教师24人,未评级3人,初级职称及未评级约占52.9%,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初级职称多年未晋级中级,中级职称评而未聘人员较多,严重

学校师德师风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师风分析报告 为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我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调研工作。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调研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调研工作,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到人。为统一全体教工的思想认识,一方面,学校召开了教职工动员大会,传达和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广泛宣传教育,争取师生、群众和社会的支持和拥护,营造良好的调研氛围。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我校师德师风现状,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1、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各类文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教工参与调研活动的积极性。 2、开展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师德师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掌握。

3、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为确保师德师风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无一例外。每两周一次的会议、学习、调研活动,学校提早准备学习资料,准时点名并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内容并撰写心得体会。 4、组织“时代师风”大讨论。讨论分工会小组进行,各小组定目标,定学习内容,对照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动态,共同探讨学校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职业倾向和意向方面。 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认为教师职业很神圣,工作相对稳定,并且对学校和学生有一份深深的感情。但也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单调、重复,学生又难教,工作很辛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原因分析:一、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周期性。如果缺乏甘守平凡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周而复始的工作会令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二、现在的学生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要求自主和独立的意识比以前强了很多,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一成不变,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就会出现部分教师所说的学生难教现象。 2、职业道德价值观和教书育人方面。 教师普遍认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学识渊博,教书更要育人。从学生、家长、社会反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看这段时间的工作,有惊喜,也存在着问题,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份自查报告了。那么自查报告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以下是我们精心整理的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自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自查报告1根据“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的要求,我校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施教体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有关文件、通知精神,并制定具体的方案,按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效果良好。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一、领导重视,完善制度机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学习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及时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主要目标,即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

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致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年的建设。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上,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在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 二、加强学习,抓好思想教育 我校积极开展学习,采取定期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坚定工作信念。先后引导和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济宁市教师十不准》等政策文件。 为使学习活动有成效,学校还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各项学习制度,并做到“三有”: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每位教师都能按我校要求,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使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贯彻执行师德方面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师德水平。使学习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收到了实效。我们还在学习过程中,穿差进行了座谈会、经验交流等,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使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切实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