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

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

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
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

与此前的辞章、义理、考据、经济“四分法”不同,20世纪初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开列的学科,计有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法学、计学、兵学、教育学、理科学、哲理学、术数学、文字学、工艺学、法律学、文章学等。其后,学科分类体系不断调整变化,1992年11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共设5大学术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学科的细密划分有利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积累和各门学术的精细化发展。但是,不论是自然科学也好,还是社会科学也罢,从学科设立层面讲,任何学科无一不是以多种学科知识为学术基础建立起来的;从学术发展层面讲,自然界和人类自身规律之间的复杂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令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得以涌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提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思路。我国学界也曾于1985年召开过“交叉科学大会”,从而使得“科学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在学界逐渐传播开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被学人逐渐重视,诸多论著得以出版,如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郑志明《中国文学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92)、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郑志明《文学民俗与民俗文学》(南华管理学院,1999)、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朱恒夫主编《文学文化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冯川《文学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等。这些论著在中国文学与民俗学和宗教学、中国文学与文化学、中国文学与文艺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然而,文学跨学科研究仍处起步阶段,由于所涉学科过于广泛,既需要从深度上、也需要从广度上进行深入系统地再研究。

探讨复杂交互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以考察与其相涉的文献学、考古学、宗教民俗学、文体学、文学表现学、文艺心理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接受学、文化功用学等学科,探讨它们对于古代文学之材料来源、创作生成、流传接受等流衍过程的影响,探讨古代文学研究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

首先,研究古代文学与文学创作材料来源诸如古典文献、出土文献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与历代积累而来的众多古代非文学文献(如文书、账册、科技文献、传统图像等)的关系,以及古代文学研究与文献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目录、校勘)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与历代出土资料特别是20世纪的出土文献(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4万余件文书和文物、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睡虎地秦简、郭店楚简、上博简等)的关系,研究出土资料特别是出土文献对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和阐释的影响;研究古代文学与古文献所承载的宗教民俗现象以及当代遗存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关系,研究历代宗教民俗现象对古代文学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形成的影响。

其次,研究古代文学与文学创作过程所涉各学科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古代文体学(含古代文学体裁学、古代文学风格学、历代各体文学特征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表现学(如文学表现目的、文学表现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对文学表现的要求;文学表现形式及文学表现与文体生成间的互促互动关系;文学表现方式及表现方法与古代文学作品形式的关系;文学表现方式方法对文学风格形成的影响;不同风格的作家对文学表现方式方法的选择;文学表现与思维类型和思维方法间的关系、不同文化类型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与文学表现方式方法的关系等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再次,研究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传播、接受诸学科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传播学(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传播规律等)之间的关系;研究

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接受学(接受目的、接受方式、接受规律、接受中的再阐释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的历代评论、著述、选编与文化阐释学(阐释目的、阐释方式、阐释条例、阐释功用、阐释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学的历代接受、欣赏和再创造与社会文化功用学(社会文化存续形式、社会文化政治作用、社会文化心理功用、社会文化历史功用等)之间的关系。

立足本学科多向探索

在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应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进行跨学科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材料来源与文献资料诸学科的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传播、接受诸学科的关系。

其二,应以社会、作者、读者三者互动关系为线索,寻求古代文学在取材、创作、流传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内容、规律、理念的交互动态影响,以及此影响对于古代文学不同体裁发展流变的能动作用。将理论探讨与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实例相结合,通过许多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例子,解决诸多文学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有史以来,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朝着探索自然外物和了解人类自身这两个方向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材料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不同学科。这些人为的学科设置和划分呈现出过细化的倾向,对各层次不同学科的广泛联系性考虑不周。跨学科研究,立足于各学科本身与社会联结、与自然界联系的深广程度,突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联系性,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阐述中国古代文学与考古学、文化学、文体学、佛学以及文艺心理学、文学传播学、文学接受学之间的关系,重在解说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举有许多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例子,从而解决诸多文学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以便在研究中突破“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流传影响”的机械研究模式,从而产出更多的古代文学原创性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所 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待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題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3.前七子P67: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而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关特征。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境、盛唐为柵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以王慎中、唐熾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釆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够情色影. (前后七子,15C末以后,以李夢阳、何景明、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郭英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意义?简单地说,目的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是人在活动之前意识预料到的、思想上预先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而意义,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我认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客观认知;第二,审美阐释;第三,评价思辨。客观认知要回答的是“什么”(What),审美阐释要回答的是“怎么样”(How),而评价思辨要回答的则是“为什么”(Why),它们分别属于人类认识的知性、感性、理性三个层次。 那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辩三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呢?我们不妨以生活中的苹果为例,稍加说明。 每一个苹果都有不同的形、色、香、味,依据不同的方面,或者综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作定性研究,分别指出它在形、色、香、味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一个苹果是什么品种?它摘自何处?摘自何时?怎么被摘下来的?又怎么被运出来、卖出来的?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对苹果作定位研究。定性和定位,这就是对单个的苹果这一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当你看到这个苹果时,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审美联想呢?从苹果的形状和颜色,你可以联想到娃娃的脸,说“她长着一副苹果脸”,或者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从苹果的香气,你可以联想到一股幽淡的清香,说“远处飘来苹果似的香味”。从苹果的滋味,你可以联想到一种甜美的滋味,说“生活像苹果一样甜美”。这是一种审美的联想——由于苹果是美好的食品,所以总是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是是一种审美的超越——超越了苹果这一客观事物、客观实体,从人与苹果的关系中寻求比喻和象征;当然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种种比喻和象征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智慧的发现。这种审美阐释,是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不过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同其他些个的苹果或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它在苹果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此等等。当你在对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进行评价阐释的同时,便是在探讨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的意义了。这是研究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辨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在这里举一首诗歌的研究作为简单的例证。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望岳》,诗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跨学科论文:试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问题

跨学科论文:试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问题摘要:“跨学科”从美国学派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从诞生之始的缓解法派危机,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到现在的问题不断,跨学科在争论中发展完善,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关于跨学科目的性问题的讨论,对我们的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跨学科的兴起谈起,介绍国内外关于跨学科目的性的观点看法,进一步分析总结,在研究吸收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归纳出自己关于跨学科目的性的看法。 关键词:跨学科;美派;国内;微观与宏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派学者亨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重新下了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此后,探讨和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雷马克为检讨自己当时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而引起的种种后果,写了《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这篇文章。文章中他特别强调了文学性在比较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文章最后

也提及了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通过把各种文学现象与最基本、最密切相关的其他艺术进行系统比较,与其他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学、历史编纂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和神学等,然后与社会、社会科学,然后与自然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相互砥砺,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而不是模糊地理解各种文化现象。雷马克等学者关于跨学目的性的看法是比较宏观的,听着似乎很有建设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性是很难的,这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与总结。雷马克等学者谈的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应该是作为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的一种理想境界而存在,但说得有些笼统,不是那么具体的而是宏观上的。但是宏观的理论是需要大量的个体理论研究做基础的,没有基础研究的宏观把握,只会是泛泛空谈,对具体的研究实践缺乏指导意义。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在接受和批判美国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大学者乐黛云先生、王宁教授提出了“超学科比较研究”这个提法。这个提法是针对1975年,法国学者巴利塞里提出的比较文学的模式:“研究比较文学不应受制于学科界限,可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角度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王宁认为这种说法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一种打破了学科界限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没有突破这一既定的模式而达到文学自身的超越。并且他认为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 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 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 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 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 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 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 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 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 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 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 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 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 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 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 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 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 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 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 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 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 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 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 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 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 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 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 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 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 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 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 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 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 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 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 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 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 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 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 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 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 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 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 (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 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 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 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 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 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 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 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 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 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 (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 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 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 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 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 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 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 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 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其次,忧国忧国、重视社会 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 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诗经塑 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 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 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 展动向,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 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和熏陶。 再次,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 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 学理论的基础。 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 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二)艺术:首先诗经的现 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 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的 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 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 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的美称,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 创作方法。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 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 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 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 基本表现手法。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对 后世亦有极大影响,诗经生动、 形象、准确的用语,奠定了我国 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 直、爽快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 喜爱多被借用到自己诗句中,诗 经中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修 辞手法、意境的创作被后世广泛 接受。(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 大主题》原型均归于诗经) (三)雅俗文学:诗经是雅 俗文学结合的产物,三颂、二雅、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贵族创作的 雅文学,具有明显的典雅风格和 沉稳、庄重的贵族气质;二雅中 的《谷风、苕之华、何草不黄》 为西周民歌,常用回环沓手法及 清新活泼的用语,透露出雅文学 向俗文学靠拢的迹象,影响着后 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12、春秋时期为赋诗言志时 期,此时重在诗的应用,战国时 间为著书引诗时期,儒家学者已 将诗作为说理依据。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 学研究的广阔天地;经学的今古 文之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第一 个高潮;郑玄成为两汉诗经研究 集大成者。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 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 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 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 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 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 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 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 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 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 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 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 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 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 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 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 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 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 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

写论文时具体会用到的研究方法

写论文时具体会用到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Data study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知识层面与结构 创作史、接受史、批评史 核心层面:文学作品 中间层面:作家生平、思想、心态、个性等 外围层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纵的方面: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与规律 横的方面:文学与史学、哲学、美学、音乐、宗教、文字、考古等各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教学目的 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自发期 中古自觉期 近古转型期 近代过渡期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觋到史官 由贵族到士人 □先秦文学作品要目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歌谣与原始神话 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 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 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咏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 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杨公骥先生: “在原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有它各种各样的歌,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的适 应了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在一切场合,歌谣的韵律常常是严密地被生产过 程所规定。”(《中国文学史》第一分册) □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作 《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蜡辞》: 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吴越春秋》卷5《弹歌》: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尝涉於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重印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顧廣圻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1958年版 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常用的科研方法

常用的科研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手机有关研究对象显示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是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性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2、启发人们的思维。3、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

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认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五官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