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

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倍。

目录

1.什么是心理护理 (7)

2.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7)

2.1疼痛的心理护理 (7)

2.2焦虑的心理护理 (8)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8)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9)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9)

3.1焦虑和紧张 (9)

3.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0)

3.3怀疑和不信任 (10)

3.4同病相怜感 (10)

3.5依赖感 (11)

3.6容忍 (11)

4.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11)

4.1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4.2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2)

4.3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14)

4.3.1 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14)

4.3.2 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16)

5.总结 (18)

1.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患者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是指患者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2)感情及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患者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病情及以后等。

2.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

如采用心理治疗,则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对慢性疼痛的患者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对患者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对患者不适当的疼痛表现不予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出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首先应尊重患者,让患者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患者感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其次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患者焦虑心理较重且不易缓解,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疾病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3 恐惧的心理护理

恐惧心理是由于患者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痛苦不安的情绪状态。当患者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家属要尽量倾听患者的诉说或保持安静,也可对患者进行抚摸,必要时抱紧患者有助于稳定情绪。也可采用松驰方法,如听音乐、深

呼吸、读书、看画报等,均有利于减轻恐惧和消除不良反应。

2.4 悲伤的心理护理

悲伤是患者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可表现为沉痛、哭泣、懊丧、忧郁或愤怒等,也可有饮食的改变,如饮食突然减少或不思饮食等。睡眠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时多梦,梦中易醒等。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极度抑郁,否认事实,强迫自己机械地去做某些事情,并有幻视、幻听、妄想、恐怖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态度冷漠。

在护理这类患者的时候,要尽量养活或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积极劝慰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找到坚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患者的深入交谈,提高患者自身价值;对患者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制、愤怒情绪的患者,要劝说患者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3.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

3.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属对疾病了解后产生恐惧感并过于敏感,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属更是悲观,此时医护人员要注意避免谈及有关生死问题的字眼;由于心疼患者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家属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查阅网上或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准,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并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便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4 同病相怜感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患者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

3.5 依赖感

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行的行为会伤害患者。

3.6 容忍

对患者不正确的行为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属的共同表现,他们对患者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过激行为如辱骂医护人员也不劝阻,特别是一些绝症患者的家属,任其放纵,并对医护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4.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患者,是指那些突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患者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因此急性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患者,产生的濒死感,恐怖、悲哀、无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一般急性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亲、可信,从而获得安全感。

4.2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疾病患者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

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疾病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确诊,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疾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基础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疾病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疾病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需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

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患者的信赖,就说明其中包含了心理护理。经验证明,慢性疾病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已垂危患者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4.3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4.3.1 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有位女患者,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不得不改期手术。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患者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

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权威性的咨询对患者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患者,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患者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患者说明,使患者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患者,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患者的信息,对术前患者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患者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在术前让患者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由于患者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患者也十分重

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患者造成恐怖和紧张。

4.3.2 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以后了。因此,对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患者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

这时,有的患者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患者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帮助患者克服抑郁反应:术后患者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患者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情绪就要准确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

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外科患者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

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以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以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患者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以后不良的患者,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患者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患者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患者,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5.总结

我们首先要“报喜不报优”,尽量多谈一些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愉快、宽慰的话语和事情。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精神宽松,早日恢复健康,所以,决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忧虑和不安的消息带去,还要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这是起码的道德。当见到患者及其家属后,一般先可以讲述一些,凭自己直观得到的印象,例如:“你的气色不错。”“你比以前胖了。”“你的精神很好。”接着,还可多讲一些医院外和与病情无关的内容,如单位里、家庭里甚至国内外的重大消息,尽可能地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然而一般来说,患者及其家属总要对探病者讲讲患者的病情和感觉,这时,应该认真聆听,并从中发现一些对患者有利的因素,以便接过话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慰。例如患者说过“胃口不错”的话,探望者就可以借题“发挥”,多讲些胃口好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

使患者认同这是个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理解家属对亲人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通过细致观察,专心倾听家属的陈述,仔细分析家属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疼痛病人的护理

患者的疼痛及护理 疼痛的定义 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 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的含义 痛觉: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患者表现为痛苦、焦虑。 痛反应: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能。 三个特征: 1. 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 2.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3. 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疼痛是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 身体疼痛:身体某一部位感觉不舒适。如手指切割伤。 心理疼痛: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如失去亲人引起忧郁和伤心。 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 适应方式。其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疼痛的分类:程度、性质、原因、发生的急缓。 1.按程度分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他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轻痛:疼痛局限,轻微。 甚痛:疼痛较重,出现疼痛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剧痛:疼痛较重,痛反应强烈 2.按性质分 刺痛:锐痛或快痛(浅表痛)位于体表或粘膜(角膜和牙髓最敏感) 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无明显情绪反应。 灼痛:慢痛或钝痛(深部痛内脏、关节、韧带、骨膜痛定位不明确,产生也慢,难以忍受,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酸痛:感觉定位差,痛觉难以描述,较强的情绪反应。 3.按原因分 创伤性疼痛:因暴力导致骨关节损伤所产生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 病理性疼痛:因损伤、感染、结核等使机体的骨和关节发生某种病理性改变如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结核、骨肿瘤、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等。 心因性疼痛:也称为精神源性疼痛,是由妄想和幻觉引起的。如截肢患者的患肢痛,在肢体被截除之后,患者总感觉肢体像未截除一样疼痛。 4.按急缓分 急性疼痛:发病急、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在短时间或经处理而消失的疼痛。如创伤、手术、急性炎症、心肌梗死等。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2016年护理资格考点:危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汇总

1.下列不是危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的是: ( C ) A.情绪休克 B.恐惧和紧张 C.文化休克 D.呼吸机依赖心理 2.下列不属于降压药物的是: ( B ) A.β受体阻滞剂 B.M受体阻滞剂 C.钙通道阻滞剂 D.α受体阻滞剂 3.少渣膳食要点 ( C ) A.蔬菜、水果不限制 B.少用调味品 C.选用含纤维少的食物 D.少用动物油 E.注意烹调方法 4.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 ( C ) A.心房颤动 B.心房扑动 C.心室颤动 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5.支气管胸膜瘘一般常发生在术后: ( C ) A.3~4天 B.5~6天 C.7~10天 D.10~12天 6.习惯性流产是指: ( D ) A.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以上 B.连续人工流产3次或以上者 C.反复多次流产 D.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7.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后最严重、死亡率较高的并发症是: ( D ) A.出血 B.脓胸 C.肺部感染 D.吻合口瘘 8.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护理人员的: ( A ) A.工作态度和行为 B.护理技术 C.经验 D.学历 9.护理技术管理的重点是: ( D ) A.提高护理质量

B.提高技术整体功能 C.护士 D.基础护理技术 10.遇热后易破坏的药物是: ( C ) A.酵母片 B.黄连素 C.青霉素 D.盐酸肾上腺素 11.关于血尿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 A.血尿即尿液中带血液 B.1000ml尿中含10ml血液即呈肉眼血尿 C.借助显微镜见到尿液中含红细胞即为镜下血尿 D.根据尿液中血液含量的多少将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12.骨盆骨折最危险的并发症 ( A ) A.骨盆腔内出血 B.膀胱破裂 C.尿道断裂 D.骶丛神经损伤 E.直肠损伤 13.球后注射药物直接发生作用于 ( B ) A.眼球中段 B.眼球后段 C.眼球前段 D.眼球侧段 E.眼球偏右段 14.功能性便秘应避免 ( E ) A.食物不可过于精细 B.高纤维膳食 C.增加饮水量 D.有充分体力活动 E.依赖泻药 15.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灌洗液最宜选用: ( B ) A.1%乳酸溶液 B.2%~4%碳酸氢钠溶液 C.1~5000高锰酸钾溶液 D.0.5%醋酸溶液 16.继续护理学教育是: ( A ) A.终身性护理学教育 B.护理学历教育 C.规范化专业培训 D.护理知识培训 17.临终病人经常抱怨,甚至斥责医护人员和家属,此心理反应期为: ( B ) A.否认期 B.愤怒期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复习课程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描述正确的是B A.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病理反应 B.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 C.痛觉是个体的客观体验 D.疼痛是人体最强烈的应对策略之一 E.疼痛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2.下列痛觉感受器分布最为密集的是D A.皮肤 B.肌层C,肌腱 D.角膜 E.内脏 3.属于非阿片类镇痛药的是B A.吗啡 B.布洛芬 C.阿托品 D.哌替啶 E.芬太尼 4.不推荐用于长期的癌痛治疗的给药途径是E A.口服给药法 B.直肠给药法 C.经皮肤给药法 D.舌下含服给药法 E.肌内注射法﹙二﹚A2型题 5.患者,李某,男,52岁,有“冠心病病史”2年多,近一周因工作忙、加班后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其疼痛原因是 B A.物理刺激 B.心理因素 C.温度刺激 D.病理改变 E.化学刺激 6.张某,男,19岁,大一学生,因准备期末考试,连续4天挑灯夜战后,出现剧烈的头痛,以下不属于其头痛原因的是A A.身体组织受牵连 B.情绪紧张 C.疲劳 D.睡眠不足 E.用脑过度 7.患者,刘某,肝癌末期疼痛,护士给该患者镇痛治疗,需要对其疼痛治疗前后效果测定对比,最适宜的评估方法是C A.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 B.文字描述评定法 C.数字评分法 D.视觉模拟评分法 E. Princ e–Henry评分法 8.患者,卢某,男,28岁,阑尾切除术后第一天,主诉伤口疼痛。以0~10数字评分法为例,以下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 A.其疼痛程度≤5时,护士可选择护理权限范围内的方法止痛,并报告医生 B.其疼痛程度≥5,护士可选择护理权限范围内的方法止痛,并报告医生 C.其疼痛程度≥5时,护士应报告医生,给予有效止痛药物

浅谈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浅谈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04-28T20:04:19.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第27期供稿作者:左秀坤 [导读]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态度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合作,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左秀坤(辉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吉林辉南 13510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9)27-0146-01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态度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合作,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心理护理必须贯穿在患者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是医生的合作者,也是治疗方案的实施者,而且在各项操作中护士比其他人员更直接面对病人。技术操作不仅涉及到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还涉及护士是否以高度的责任感去为病人积极思考,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操作行为。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家属联系,详细填写住院病案首页,并作自我介绍。告知入院须知,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了解患者社会和家庭背景,熟悉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文化知识水平、医学知识水平,制定具体护理计划,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烦闷的心理障碍,尽快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让患者感到病房温暖如家,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愉悦、安静整洁的修养和治疗环境。 病人在住院期间,我们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的不良因素,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对不同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有的病人耐受性强,即使剧烈的疼痛,也要尽量克制自己。这样病人的思想是怕麻烦护士,又怕止痛剂成瘾,而有的病人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病情。对前一种病人要主动关心和照顾。让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是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也应向病人介绍,正确使用止痛剂是不会成瘾的。而对后一种病人,要耐心的解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按医嘱试用安慰剂,当确定疼痛是属条件反射心理因素造成的,应做好思想工作,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还有一些老年病人,由于体弱多病,多数又都是慢性病,疗程长疗效慢,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经济上受到很大影响,又怕拖累儿女,所以对治疗疾病产生厌倦,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热诚的关怀并尊重患者,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做心理疏导工作,改变以执行医嘱为模式的消极护理方式。进行主要积极心理护理。所谓“信心是半个生命”。结合病人病情和症状,通俗易懂,调节心理平衡,也可以同种病人治愈的病友向他们讲解他们的切身体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疾病尽快恢复。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恢复期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疾病的痛苦也基本消失,此时如护理不当,急性病可转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次复发,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心理护理。对性情急躁的病人,防止过早参加工作,对那些好静不好动自卑的病人要鼓励,积极参加活动,早日返回工作岗位。无论是哪一种病人出院指导应详细准确。 总之,利用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疼痛科护理常规

疼痛科疾病护理常规 疼痛科一般患者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部位,观察疼痛缓解情况。 3.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4.对患者风险评估 5.评估评估患者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6.治疗后敷贴是否干燥、固定 (二)护理要点 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3.做好疼痛护理。 4.治疗前,清洁皮肤,更换衣并交代治疗中如何配合。 5.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敷贴。 (三)指导要点 1.做好患者术前指导。 2.疾病知识指导、饮食指导。 3..运动休息指导。 4.自我保健知识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有无麻木感及感觉减退现象,

2.观察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3.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4.治疗后,观察患者穿刺处的敷贴。 (二)护理要点 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4.治疗前,清洁皮肤,更换衣。 5.做好疼痛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做好患者术前指导。 2.运动和休息指导,行功能锻炼指导。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站姿、坐姿要正确。 4.指导患者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颈椎病(非手术治疗) (一)评估要点 1.观察患者的头颈肩部等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治疗后有无改善。 2.观察患者有无肌力损伤,有无相关的交感神经系统症状。 3.治疗后敷贴是否干燥、固定。 (二)护理要点 1.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 2.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3. 术后卧床休息,避免颈部的过度活动。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性及护理措施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 内科李蓉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旨在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免费论文,今日更新论文,论文论文 【摘要】目的旨在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等进行了探讨。结果对肿瘤病人行心理护理是有效的。结论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恶性肿瘤病人得到治疗保障。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恶性肿瘤是引起病人残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探讨如何加强和正确进行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此感受颇深,忽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患者的病情就会迅速的恶化,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悲惨后果。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调整好病人的心态和情绪,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康复确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1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1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

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1.2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八方寻医求证等。 1.3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1.4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1.5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

作为一名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讲解学习

作为一名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李彦霖 从工作来说,学习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与病人更好的沟通。从自身来说,医护人员是心里压力最大的人群,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调节压力。从家庭来说,可以学习跟家人交谈的技巧,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对方接受。护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其重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护理工作与其它医疗工作一样,也是受一定的医学模式制约的。回顾我国护理科学的历史,考察护理界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规范之中,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按人体的不同功能进行分工操作护理的制度渊源于工业上的流水作业分工制,有的负责量体温、有的负责数脉搏、有的负责打针、有的负责送药等。这种作法确实可以节省人力,而且有益于提高某一功能护理质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推动了而且正推动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在护理制度的变革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责任制护理的护理程序中提出了如下三项护理内容: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二是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对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耐心地解释;三是要善于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可以看出,上述三项护理内容与护理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二、护理与医疗,犹如一辆车的两人轮子,相辅相成,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大量事例足以说明护理与医疗同等重要,但人们独尊医疗忽视护理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日本,过去曾把护理人员称为“看护妇”,把护理工作做为医疗工作的附属部分,结果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多数国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护理科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分析我国医学界的现状,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甚至有人认为护理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目前我国编著的护理学,大都没有摆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讲的是生物医学,强调的是生理护理的技术操作。这样的护理学显然落后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要想使我国的护理学尽快发展成为一门推动医学发展的崭新科学,不仅要善于综合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必须大力吸收社会医学和护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必将逐步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融为一体,使护理学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 三、目前我国护理界迫切需要护理心理学。只有护理心理学发展起来,普及开来,医护人员才能懂得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采取相应技术进行心理护理。只有全面地认识疾病和病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全面恰当的护理,才能使病人感到生理上舒适、心理上舒畅,从而大大提高护理质量。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位编号: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专)科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单位联系电话 所在分校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制 二○年月日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

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 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 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 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 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 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 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 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 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 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 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 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 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 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4-27 13:53:45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 编辑部推荐 作者:邢小红,王燕作者单位:253009 山东德州,中国水电十三局医院 【关键词】,,心理护理 【摘要】心理护理是护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护患间的密切交往,调整病人心态,配合诊治,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 临床; 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护理工作者开始注意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尝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和适应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解决其困惑和心理问题。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体会如下。 1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1.1 热情接待,妥善安置,为护患沟通打好基础。病人入院时,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衣着得体,

言语亲切,对病人尊重与关心,并主动交流,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及适应医院的环境。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信念与思想素质及专业理论使临床护理落到实处,达到护理治疗的目的,为护患沟通打下基础。 1.2 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建立护患互信,促进进一步沟通。对病人所承受的痛苦,表现出关心与理解,稳定病人的情绪,消除其顾虑,准确了解病人的需要,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开导,确立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并进行心理沟通。 1.3 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加强护患关系的相互信任。通过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沟通,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在病人离院时,给予病人生活及治疗方面的指导,提高其保健意识,介绍防病知识,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信心,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会使护患关系得到加强。 2 开展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2.1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心理护理 护理学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必将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由护理疾病转到促进健康,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作为一名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 ;. 作为一名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李彦霖 从工作来说,学习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与病人更好的沟通。从自身来说, 医护人员是心里压力最大的人群,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调节压力。从家庭来说,可以学习跟家人交谈的技巧,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对方接受。护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其重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护理工作与其它医疗工作一样,也是受一定的医学模式制约的。回顾我国护理科学的历史,考察护理界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规范之中,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按人体的不同功能进行分工操作护理的制度渊源于工业上的流水作业分工制,有的负责量体温、有的负责数脉搏、有的负责打针、有的负责送药等。这种作法确实可以节省人力,而且有益于提高某一功能护理质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推动了而且正推动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在护理制度的变革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责任制护理的护理程序中提出了如下三项护理内容: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二是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对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耐心地解释;三是要善于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可以看出,上述三项护理内容与护理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二、护理与医疗,犹如一辆车的两人轮子,相辅相成,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大量事例足以说明护理与医疗同等重要,但人们独尊医疗忽视护理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日本,过去曾把护理人员称为“看护妇”,把护理工作做为医疗工作的附属部分,结果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多数国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护理科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分析我国医学界的现状,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甚至有人认为护理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目前我国编著的护理学,大都没有摆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讲的是生物医学,强调的是生理护理的技术操作。这样的护理学显然落后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要想使我国的护理学尽快发展成为一门推动医学发展的崭新科学,不仅要善于综合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必须大力吸收社会医学和护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必将逐步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融为一体,使护理学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 三、目前我国护理界迫切需要护理心理学。只有护理心理学发展起来,普及开来,医护人员才能懂得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采取相应技术进行心理护理。只有全面地认识疾病和病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全面恰当的护理,才能使病人感到生理上舒适、心理上舒畅,从而大大提高护理质量。 四、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心理学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需要。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病人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的人,要想为病人服务得好,就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良好的生理状态又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好循环,促进病程向健康方向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学 第十五章 疼痛患者的护理

疼痛患者的护理 一、疼痛概述 疼痛: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疼痛的含义:痛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 痛反应(个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 疼痛的特征:1、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 2、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3、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一)原因: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病理改变、心理因素 (二)发生机制 (三)分类 1.疼痛病程:⑴急性痛⑵慢性痛 2.疼痛程度:⑴微痛⑵轻痛⑶甚痛⑷剧痛 3.疼痛性质:⑴钝痛(酸痛、胀痛、闷痛)⑵锐痛(刺痛、绞痛、灼痛、切割通)⑶其他 4.疼痛起始部位和传导途径 ⑴皮肤痛:疼痛刺激来自于体表,因皮肤黏膜膜受损引起 ⑵躯体痛:由于肌肉、肌腱、筋膜和关节等深部组织引起 ⑶内脏痛:因内脏机械性牵拉、扩张、痉挛、炎症、化学想刺激等引起 ⑷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引起疼痛的同时体表某部位也有痛感 ⑸假性痛:指去除病变部位后仍感到相应部位的疼痛 ⑹神经痛:神经受损所致 5.疼痛的部位 (四)疼痛对个体的影响 1.精神方面:抑郁、焦虑、愤怒、恐惧 2.生理方面: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生化反应 3.行为方面 二、影响疼痛的因素

客观因素:年龄、宗教信仰、环境变化、社会支持、行为作用、医源性因素 主观因素:以往疼痛的经验、注意力、情绪、对疼痛的态度 三、疼痛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的内容⑴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 ⑵社会因素 ⑶医疗史 ⑷镇痛效果的评估 2.评估的方法⑴询问病史 ⑵观察与体格检查 ⑶评估工具的使用1、数字评分法(NRS) 2、文字描述评定法(VDS)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面部表情图(FES) 5、Prince-Henry评分法:主要适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后或气管切开 插管不能说话的患者,需要在术前训练 患者用手势来表达疼痛程度。 6、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 ? 0级:指无痛。 ? 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 2级(中度疼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 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二)护理原则 1.全面、准确、持续性地评估患者疼痛 2.消除和缓解疼痛 3.协助病因治疗和及时准确用药 4.社会支持和健康教育 (三)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病人及家属地心理护理

毕 业 论 文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

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焦虑、恐 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 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编者:翠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7) 4.2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 (12)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特需一科二区随着医学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拓宽和充实,,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护理理念,由单纯地执行医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其存在的或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实施健康宣教为内容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变无声操作为有声操作。 所谓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或者可以说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发现有碍于病人康复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护士的言语、表情、态度、姿势和行为去影响或改变病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转归和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 大量医学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免疫胜良药”是有道理的。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消极的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焦虑等会直接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了患病的机率,延迟了疾病的康复期,影响了生活的质量。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有的患者对各项治疗检查的厌恶、恐惧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角色的改变而产生抗拒或不配合的心理等等。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真实想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资料表明:亲切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第一次与患者见面就要留下良好的印象,与患者沟通时用心用情地倾听,语言温馨亲切,对患者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解释,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多与患者聊天,从而一步一步提高熟悉的程度,最好能让患者感觉你能为他的任何想法保密,更进一步的建立起信任感。 其次: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想法,引导患者说出心理的感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听取,适时的给予回应,耐心的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如端水,端饭等,使得患者有宾至如归,视如亲人的感觉。 第三: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如在病区放置盆栽,送去节日的问候,制作一些健康知识的小卡片送给患者,时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令狐文艳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

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