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周德祥欧阳钢

腰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所涉及疾病众多,据统计,历代文献与腰痛有关的病名达四五十种之多,笔者最近对腰痛一症的历代针灸文献进行了专题检索,对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

一些特点分析如下。

一般情况

本次检索起自《黄帝内经》,止于《医宗金鉴》,共查阅古籍32种,162个条目。统计其中记载共用穴位78个,214穴次;被选用8次以上的穴位有委中(22次)、肾俞(21次)、环跳(16次)、昆仑(12次)、足三里(10次)、阳陵泉(8次);常用经络及次数: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少阳胆经32次,督脉26次,足厥阴肝经19次,足阳明胃经17次,足少阴肾经11次;穴位所在部位及次数:腰骶部56次,臀及大腿61次,小腿及以下65次;共用针法86次,灸法

42次,刺络放血18次。

一般选穴特点

1.循经取穴:腰部上连背膂,下连尾尻,中为脊柱,有3条经脉经过腰部。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强调:“治之(腰痛)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治疗腰痛最常用的三条经脉是足太阳、足少阳和督脉,这和它们的循行特点有很大的关系。①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正因为足太阳经循行过腰并主腰脊疼痛,历代医家治疗腰痛时多将此经作为首选,共选用82次,占总穴次的2/5,远远超过其它经脉。本经常用穴位依次为委中、肾俞、昆仑等。②足少阳胆经:足少阳经按其循行并不过腰,而行于腰侧,但却被应用32次,仅次于足太阳。从其治疗规律来看,一般腰痛连腿或痛在腰侧而牵引少腹或胁下者选用足少阳经穴较多。这似乎与现代神经节段性支配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某一穴位主治病症的范围主要取决于与该穴有关的脊髓节段支配空间。足少阳经常用的环跳、阳陵泉均位于神经干的投影点或附近,应与此有关。《针灸大成》中多用环跳、风市、阴市、阳陵泉相配治疗腰痛连腿,疗效显著。③督脉:本经选用最多的穴位是人中,常用于卒腰痛,其症重而急者。如孙文胤《丹台玉案》:“腰痛不能转者,针人中立愈。”另命门、腰俞等穴主要用于虚寒性腰痛。

2.异经取穴:腰痛的病因比较复杂,并且引起腰痛的病因与病理变化在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在选取本经穴的同时,还应选用相关经络的腧穴。历代医家在处理错综复杂的腰痛症的过程中,异经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如《针灸甲乙经》:“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肺,邪在小肠也……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

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其病在小肠,又取肓原、太阴、厥阴、下巨虚等穴与病相关的脏腑经络之穴位。

3.近部取穴:即在病变脏腑、肢体的部位就近选穴治疗。单纯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痛及臀部取环跳,痛及尻股取承扶,腰痛并小腹有疾者,取下腹部穴。如《针灸甲乙经》:“小腹胀满痛,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水道主之。”

4.根据病性取穴:病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血瘀、痰凝之不同,每条经脉也有各自的属性。在腰痛的治疗中,往往根据病性之不同选择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肾虚腰痛常用肾俞,腰以下至足跟之肾阳不足腰痛常选命门,阴虚腰痛用太溪,血瘀腰痛用委中,湿

痹不能行选三阴交。

总而言之,针灸治疗腰痛不外乎辨邪之病位和病性,首先确定证候所属脏腑经络,即病位,还要辨别寒热虚实之病性,再结合经穴的特性选用相应穴位,同时施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分部取穴特点

1.腰部:腰部是症状反应部位,腰部用穴有三种类型,一是选择压痛点,即以痛为腧,直接在痛处施针或灸,如宋代王执中:“点肾俞酸痛,其令灸而愈。”二是腰部太阳经穴位,以疏通经络,激发太阳经气,常用腧穴有肾俞、大肠俞、志室等。三是腰部督脉经穴,常用命门、腰

俞两穴。

2.下肢:张志聪云:“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脉,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症。”腰痛之远道取穴主要为足六经下肢穴位,尤其是足三阳经之穴。四总穴歌所言:“腰背委中求”,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下肢常用的穴位还有阳陵泉、昆仑、太溪等。在所有的穴位中,腰及腰以下穴占总数的90%以上。面部的人中穴偶尔用之。腹部穴则很少应用。正如杨上善所说:“督脉生病(脊强而痛),疗之于督脉,勿疗任脉。”

刺灸法特点

1.刺法:历代医家治疗腰痛用针居多,针刺不但能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治疗外伤性腰痛,且能通过经穴的配伍和补泻手法的运用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特别是急性腰痛,用针尤多。如《丹溪心法》:“腰痛不能伸者,针人中。”

2.灸法:《内经》提出了因人施灸的原则。艾灸剂量一般为随年壮,不可多灸。过灸则得恶火,骨枯髓涩。灸法治疗腰痛种类较多,非独艾灸,还有天灸(常用药物有生姜、芥子等)、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神仙灸法,以及雷火针法和清代的太乙神针法等,不一而足。

3.刺络放血:《素问》有“刺解脉,在郗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的记载,即是在委中刺络放血。对于气滞血瘀之腰痛,刺络放血法较为常用,能迅速缓解疼痛,往往

收到即刻止痛的效果。

古人关于针灸治疗腰痛的论述非常丰富,其辨证精细,用穴精当,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以上分析仅为几个方面,还不够全面。因腰痛为外在症状,所涉之病众多,故临床治疗腰

痛的同时,应加强对其病因的治疗。

周德祥(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欧阳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收稿日期 1999-10-18)

中国民间疗法

腰腿疼痛针灸治疗

腰腿疼痛针灸治疗 【摘要】腰腿痛是一组以腰部疼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徵,它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好发於中,老年人,主要由腰肌劳损,炎症,风湿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疾病引起.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居民有80%的人在其工作年代患过腰腿痛,瑞典居民有65%的人在其工作年代患过腰腿痛,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亦逐渐增加.国内统计资料表明,腰腿痛患者的门诊率仅次於感冒和心血管疾病[1].本病病因复杂,疼痛时缓时重,缠绵不愈,复发率高.许多患者久治不愈而演变成慢性,顽固性腰腿痛,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采用针灸治疗腰腿痛较为普遍,且临床疗效显著,兹将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关键词】辨别证候急性腰腿痛慢性腰腿痛针灸 1 临床症状 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腰痛连臀、胯、股外侧,或沿下肢走行放射至足外踝。患者呈强迫体位,咳嗽、打喷嚏时常加重,服止痛药大多不缓解。 辨证分型 风寒型:痛急,冷酸痛明显,背部拘急,俯仰转侧不利,日轻夜重,静卧痛势不减,疼痛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走向为主,有感受风寒诱因,舌苔白腻,脉沉迟而缓。 风热型:腰腿部掣痛并伴有热感,或烧灼感,遇凉则舒,活动后减轻,以足少阳胆经走向为主,口苦烦热,小便黄赤,脉濡数或弦数。 瘀血阻络型:痛若针刺,痛有定处,拒按,有闪挫跌打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2穴位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行为经,横行为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分布于人体内外上下,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在经络循行线上,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即为穴位。针灸某些穴位,可以发挥其对应的经络作用,调节人体脏腑气血,激发内在抗病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针灸后,身体内可产生一种被称为内腓肽的神秘物质,增加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并调节神经功能。 针灸治疗腰痛自古至今,由来已久。根据经验,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正确选取穴位,对病情认真辨证,采用适当手法。穴位选取主要有近选和远选两种。

针灸科腰痛症门诊病历(干货)

针灸科腰痛症门诊病历腰痛症 主诉:患者腰部疼痛不适时间加重时间。 现病史:患者时间前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不适,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受天气变化影响不大.时间前诱因加重,曾于家中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现为求系统治疗来院。入院见症:腰部疼痛不适,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月经及)婚育史、家族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无外地长期旅居史,否认疫源疫区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生活作息规律,适龄婚育,家人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涩。 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无肿胀,双下肢无水肿。腰部压痛并左下肢放射痛,叩痛并放射痛。双“4”字试验体征,双直腿抬高试验体征。仰卧挺腹试验体征。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减弱。巴宾斯

基征体征.双下肢肌力Ⅴ级.深浅感觉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感谢聆听 辅助检查: 1腰椎CT 2腰椎X线片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中年女性,劳作日久,筋脉不固,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腰腿痛,舌淡苔薄白脉涩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与痹症相鉴别,后者以肌肉、筋脉的麻木、疼痛及关节僵硬、屈伸不利为特征,且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故可鉴别。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腰腿痛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计划: 1。针灸科护理常规,完善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 2.针刺治疗为主,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日1次。取穴:腰俞、腰阳关、肾俞(双)、三焦俞(双)秩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针灸辩证治疗腰痛的临床体会.

针灸辩证治疗腰痛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辨证治疗腰痛的方法。方法:采用毫针刺法予以辨证治疗腰痛60例。结论:针灸辩证治疗腰痛有效率为100%,疗效肯定。 【关键词】针灸治疗;腰痛;辨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40-01 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出现一侧或双侧、或脊中部位疼痛,伴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现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至康复科门诊,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2岁,病程最长达15年,最短1天。 1.2 临床表现患者以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

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痛,以?i软为主,喜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s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 治疗 治则:通经止痛。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阿是穴委中阳陵泉腰痛穴昆仑 配穴寒湿腰痛配腰阳关、大椎;瘀血腰痛配腰夹脊、膈俞;肾阳虚者配大钟、气海、关元;肾阴虚配太溪、照海;病在督脉配后溪;在足太阳经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操作:常规毫针刺法,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腰部穴位可用灸法或针后拔罐;肾虚腰痛用补法,阴虚者不灸,腰部均可拔罐;急性痛症,痛势较剧烈者,取阿是穴、委中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 3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有效:疼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 一、病因: 本病主要有两种原因引起腰部软组织损伤: (1)腰:腰扭伤多因走滑倒,跳跃、闪扭身躯、跑步而引起,多为肌肉韧带遭受牵挚所致,故损伤较轻, (2)腰挫裂伤:腰挫裂伤是较为严重的损伤,如高攀、提拉、扛抬重物的过程中,用力过猛或姿势不正,配合不正当造成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与关节囊的损伤和撕裂。 二、症状表现: 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 腰肌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现象(外力撞击者例外)。 三、诊断:

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四、辅助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 1、损伤较轻者,X 线平异常表现; 2、损伤严重者,X 线表现一般韧带损伤多异常发现,或见腰生理前突消失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侧位片表现棘突间距离增大或合并棘突,关节突。 五、一般治疗: 1、如果郊野旅,又逢腰部,临急间找不到,在此情况下,应让病人绝对卧下休息.若旅行带有小型冰箱,可取出冰块,用布包着,敷于腰部患处,以减少扭伤引起皮下出血,同时冰敷亦有止痛作用. 2、停止工作、劳动,绝对卧床休息。应仰卧于硬板床上,床上垫一厚被、腰下垫一软枕,可减轻疼痛和缓解肌肉痉挛。 3、扭伤当天不要热敷和推拿,以免局部血管扩张,发生渗血和加重水肿。 24小时后,局部可用热敷、推拿按摩、拔火槽等治疗,或食盐炒热布包敷患处,或用指尖、掌缘或半握拳的手均匀地敲击腰背部受伤的肌肉;还可用红花油、米酒等涂抹、按揉患处,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调和气血。骶部位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突然受到牵拉而超过其弹性限度所致的急性损伤。急性腰扭伤后可立即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有腰部断裂感。此时。腰部不敢活动,行走困难,严重者甚至卧床时不能翻身。腰部的疼痛为持续性的,咳嗽、打喷嚏、腹部用力等都可使疼痛加剧

古代针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f5460072.html, 古代针灸 作者:李功发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2期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也吸引着国外的患者与医生,成为中国医学的象征之一。 针灸学由理论与治疗手段两大部分组成。远古时代,人们就在用火的过程中发明了用烧热 的石块等物品对局部加热以治疗疼痛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据古书记载,人们曾用松、柏、竹、榆、桑、枣等八种不同的树木的枝点燃后熏烤身体的一定部位来治疗不同的疾病,称 为“八木之灸”,后来用艾叶代替,这种方法一直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熟知的灸法。 针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放血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广泛地运用过。但是为什么原始的针刺放血疗法唯独在中国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医疗技术?这就必须归功于经络体系的发现与临床运用。 经络学说的出现,现知最早的记载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虽然当时的记载简单而粗略,但在其后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由于有了系统的经络学说,针灸疗法便脱离了原始低级的经验医学,向着理论医学的高度大踏步前进。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尚只见灸法的运用,可见针法的出现要晚于灸法。没有冶金技术的 高度发展,是不可能造出符合医用的细硬针具的。 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中记述了古代针具——九针的具体形态。1.圆针,针身如圆柱状,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用于按摩穴位;2.锋针,针身圆,针尖三棱形,有锋刃,用于放血; 3.圆利针,针身稍粗,针尖圆而利,用于急刺;4.■针,针的头部膨大而尖端锋利,形如箭矢,适于浅刺;5.毫针,针身细,像毫发,应用广泛;6.缇针,针身较为粗大,针尖稍钝,用于按压;7.铍针,针身像剑,两面有刃,用于切开排脓;8.大针,针身较粗,针尖略圆,有时用于刺治关节疾患;9.长针,是九针中最长的,长约20厘米,用于针刺肌肉肥厚处。从这些针具即可看出,我国早期的针灸医生与外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晋初年,文坛知名的皇甫谧因中年患病而致一腿偏短,所以多次谢绝朝廷出仕为官的邀请,而是潜心读书著述。除《帝王世纪》等多种文史作品外,皇甫谧将当时可见的几种医学典籍进 行加工,从中选出与针灸有关的理论,编成《针灸甲乙经》一书,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不但在我国历代习授,而且传播海外,至今仍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科研与临床必不可少的宝贵参考书。 两晋南北朝的针灸著作大多失传。唐代名家王焘著《外台秘要》时,只存灸法,不存针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至宋代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时始指出王焘“取灸而不取针,亦医家之弊”,针法才重现于世。为了重振此术,宋仁宗天圣年间命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

[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针灸] 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一、概述 1.定义: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2.原因:引起本病的病因繁多,创伤、肿瘤、炎症、先天性疾患等四大类病因均可包括在内。主要原因有①腰椎间盘突出②腰椎骨质增生③骨质软化④腰肌劳损⑤腰肌筋 膜炎,此外还有肥大性腰椎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结核、腰椎骨折、先天性腰骶结构异常、腰部肿瘤、肾脏疾病、妇女泌尿系感染等。 3.本文主要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 神经根、马尾神经的一种综合症。 二、病因 1.外伤:可分为急性外伤和慢性劳损两种。 2.风寒湿痹:多位受风寒湿邪侵袭引起。 3.肾虚:可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滋养不足(包括自身滋养不足和损耗过多相对供养不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①腰痛②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放射。③

令人腰痛......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寻之累累然,乃刺之......。今人译为:足厥阴经引发腰痛时,可刺足厥阴经之蠡沟穴进行治疗。足厥阴经引发腰痛时,可取足厥阴经穴位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笔者治疗足厥阴经腰痛案列:患者王XX,男,30岁,腰部酸痛伴右下肢疼痛不适1月前来就诊,平素睡眠质量差,双目时有视物模糊,脾气不好。查体:右下肢疼痛沿右下肢内侧放射,腰3-4棘间及棘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腰椎CT示:腰3-4椎间盘膨出。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辨为足厥阴经腰痛。予以针刺蠡沟穴放血,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及腰3-4棘旁阿是穴,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曲泉、阴包、太溪、复溜等穴位进行针灸,施术完毕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大半,给予配合滋补肝肾,活血止痛的中药三付水煎服。五日后前来复诊,诸症减退大半,继续按上述原则取穴治疗,配合口服滋补肝肾,活血止痛的中药三付,服完之后前来复诊,疼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2.足少阳经腰痛:《素问·刺腰痛》中说: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今人译为:足少阳经引发腰痛时,刺足少阳经之阳陵泉穴进行治疗。足少阳经引发腰痛时,可取足少阳经的穴位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笔者治疗足少阳经腰痛案

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

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 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并希望让本法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足三里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千百年来,针灸对捍卫中华民族健康,有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其疗效已被世界认可。提到学习针灸,阅读古籍是最好的途径,仿佛可以与先贤直接交流,下面就推荐7本针灸学必读的古籍。 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由宋代针灸家王执中编于南宋1180~1195年。7卷。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著作,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膺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360穴,附经穴图46幅;卷2为针灸须药,针忌,孔穴相去,定发际、同身寸等针灸方法;卷3至7分别论述虚损、劳瘵、肾虚、消渴等临床各科病证共193种针灸治疗取穴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1【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十二猴穴治猴痧】: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

合谷之指挥针法】: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腰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16【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Bian stone or needle stone,an ancient acupuncture instrument made of stone)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 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 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 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在这个时期,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黄帝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已佚的《明堂孔穴治要》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有效整理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方法与要求

2007年12月第30卷第4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Dec 12007,Vol 130,No 14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 “973”针灸专栏 有效整理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方法与要求 赵凌 任玉兰 余毓如 彭静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 要:根据古代针灸文献内容丰富的特点,提出古代针灸文献研究应注意全面收集资料;注重原始 文献、同源文献的考正和引用;范围采集应明确确定;对收集资料要分类、分级;充分应用建立数据库的方法提炼、挖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应制订操作标准,统一培训,确保研究质量。 关键词:古代针灸文献;研究方法与要求中图分类号:R245;R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07)04-0001-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NO.2006C B504501) 作者简介:赵凌,女,助教;梁繁荣,男,1956年11月生;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经穴特异性研究。 Research on M ethodology and Requi re ments of the Anci ent Acupuncture and M oxi busti on Docu ments ZHAO L ing,R EN Yu -L an,Y U Yu -ru,PEN G J ing,L I AN G F an -R o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 M ,Chengdu,610075,China ) Abstract:Anci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on docu ments are rich in content .W e bring f or ward the methodol 2ogy and require ments on how t o research on it .For exa mp le,collects data overall,pays attenti on t o the check and quote in p ri m itive docu ments and the consanguinity docu ments,ascertains acquisiti on range,classifies data,builds up data -base t o su mmarize and excavate,for mulates standard of perfor mance and trains researchers during the whole course t o insure the research quality . Key W ords:Anci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on Docu ments;method;require ment 古代针灸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如何进行有效整理并从中发掘出对现今临床具有指导价值的相关成果,是当代针灸文献研究去伪存真面临的重要方法学问题。本题组在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过程中,通过古代针灸文献整理和挖掘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对有效整理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方法与要求建议如下,供同道参考。1 全面收集资料 针灸文献内容十分丰富,要查找的信息在文献中分布面很广,但文献研究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其 前提是具备充分的论据,而充分的论据则来源于全面的资料和对它们进行严谨的分析。论据越充分,论点的说服力才越强。因此,资料的全面收集是科学结论做出的基石。如何做到资料全面收集?我们认为首先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涉及的文献范围,查询目录书有关线索,找出相关文献信息,避免疏漏。在查询时可以参考针灸专著及包含针灸专卷、专篇论述的论著类、类书类、丛书类文献。其次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收集信息,如图书馆藏书、超星数字图书网和部分光盘版、网络版图书等。 ? 1?

针灸治慢性腰痛案

博粹堂名医经典医案荟萃100期针灸治慢性腰痛案 导读:重庆博粹堂中医专家周泽绪老师介绍:针灸治疗时,选经取穴要灵活。例如:经筋病,若察经发现有相应的结络或其他经络异常即可取该部位(阿是穴);若没有相应的阿是穴只能依靠经络理论来取穴。 病案 王先生,61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重庆江北大石坝人,2013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主诉:腰痛1年。患者病起于骑车摔伤腰部,致腰2~3椎体轻度滑脱。感腰痛,起坐困难,累及左胯及下肢痛。到大医院做X线检查示:腰1~5椎体明显骨质增生,腰1~3椎盘隙略狭窄; 接诊专家周泽绪 刻诊:患者就诊时下蹲、向前弯腰困难,苔白少津、脉滑。此属老年性病变。另见右手发抖,再行诊治。 经络诊察:左阳池有结络、压痛。少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手少阳经筋与督脉。 选经:少阳经、督脉。 选穴:针刺后顶、阳池(左)、会宗(左)、阳交(左)。 二诊:症已减,但未尽除。经络诊察发现左阳交有结节,左会宗发涩,原先左阳池的结络已消失,少阳经仍发涩。取会宗、阳交、后顶。 针刺治疗2次,症状缓解,属显效。1周后电话追访已无不适。 医案解读: 本案一诊时即取显效,具体治疗操作方法是:取左阳池平刺往上透,并在手臂往上叩击手少阳经。透针后让患者来回走;患者立即能反复地完成坐起动作。继而针刺后顶,并让患者配合活动,腰痛明显好转。再次刺激后顶,让患者活动腰部,疼痛已消失。说明后顶穴对于腰背部的经筋病变有显著的针对性疗效。 二诊选穴会宗为手少阳三焦经郄穴,阳交为阳维脉郄穴,阳经的郄穴皆有止痛的作用,而这两个郄穴又是阿是穴,取阿是穴为治疗经筋病常用的取穴方法。 中医专家周泽绪说,腰扭伤常涉及太阳经和少阳经,一般以太阳经为主。故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分析 周德祥欧阳钢 腰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所涉及疾病众多,据统计,历代文献与腰痛有关的病名达四五十种之多,笔者最近对腰痛一症的历代针灸文献进行了专题检索,对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 一些特点分析如下。 一般情况 本次检索起自《黄帝内经》,止于《医宗金鉴》,共查阅古籍32种,162个条目。统计其中记载共用穴位78个,214穴次;被选用8次以上的穴位有委中(22次)、肾俞(21次)、环跳(16次)、昆仑(12次)、足三里(10次)、阳陵泉(8次);常用经络及次数: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少阳胆经32次,督脉26次,足厥阴肝经19次,足阳明胃经17次,足少阴肾经11次;穴位所在部位及次数:腰骶部56次,臀及大腿61次,小腿及以下65次;共用针法86次,灸法 42次,刺络放血18次。 一般选穴特点 1.循经取穴:腰部上连背膂,下连尾尻,中为脊柱,有3条经脉经过腰部。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强调:“治之(腰痛)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治疗腰痛最常用的三条经脉是足太阳、足少阳和督脉,这和它们的循行特点有很大的关系。①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正因为足太阳经循行过腰并主腰脊疼痛,历代医家治疗腰痛时多将此经作为首选,共选用82次,占总穴次的2/5,远远超过其它经脉。本经常用穴位依次为委中、肾俞、昆仑等。②足少阳胆经:足少阳经按其循行并不过腰,而行于腰侧,但却被应用32次,仅次于足太阳。从其治疗规律来看,一般腰痛连腿或痛在腰侧而牵引少腹或胁下者选用足少阳经穴较多。这似乎与现代神经节段性支配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某一穴位主治病症的范围主要取决于与该穴有关的脊髓节段支配空间。足少阳经常用的环跳、阳陵泉均位于神经干的投影点或附近,应与此有关。《针灸大成》中多用环跳、风市、阴市、阳陵泉相配治疗腰痛连腿,疗效显著。③督脉:本经选用最多的穴位是人中,常用于卒腰痛,其症重而急者。如孙文胤《丹台玉案》:“腰痛不能转者,针人中立愈。”另命门、腰俞等穴主要用于虚寒性腰痛。 2.异经取穴:腰痛的病因比较复杂,并且引起腰痛的病因与病理变化在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在选取本经穴的同时,还应选用相关经络的腧穴。历代医家在处理错综复杂的腰痛症的过程中,异经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如《针灸甲乙经》:“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肺,邪在小肠也……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简介汇总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简介 前言 平衡针灸学科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经过40多年潜心研究,数万次的针感体验,3000多家医院的临床验证,3万余人的推广培训,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省级师资培训班推广项目。 ○ 1995年被批准为全军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2007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973课题 一根小小的银针,竟然能“扎”出16项科技成果,为数十万患者解除病痛,引来中外十多个国家的上千位学者拜师求技。这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分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发明的平衡针 灸所产生的巨大效果。 1970年,25岁的年轻医生王文远随部队医疗队到河北雾灵山区巡诊。他发现,当地农民由于砍柴、运货,背篓常年不离身,很多人患有严重的肩周炎。他和老医生们用传统针灸进行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看不见、摸不着的疼痛”最难治。他将有关中医经络穴和西医解剖学的书刊涉及到的肩周炎穴位,逐一标在人体图上。然后在自己身上试针,用

心体会部位与针感。之后又在家人身上试针,寻找最佳行针手法与效果。终于,他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是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上,而是在西医解剖学的神经干上。经过科研立项、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王文远找到了用中西医结合的平衡方法治疗肩周炎的新穴位。经全国8省市14家医院2300多名病人的治疗验证,疗效独特且持久。此成果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 王文远认为,受中枢神经的支配,肌体内有其自然的平衡机制,发生疾病则是平衡被破坏。通过针灸刺激传递给大脑一种生物信息,由它指挥人体自身传导密码,调动能量修复平衡系统,促进肌体康复,这就是平衡针灸学。这种理论在美国《国际针灸》杂志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然而王文远并未停止探索。他汲取中医的阴阳整体学说与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将它们结合、互补,陆续在人体四肢及头部找到了38个全新的具有整体平衡作用的特定穴位,能够分别治疗颈椎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脑血栓后遗症等136种疾病。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研究,平衡针灸学诞生了。1995年12月,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正式挂牌,王文远任主任。 1997年11月,世界针灸联合会第四届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王文远做了专题报告之后,走向讲台开始做现场表演。一位墨西哥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下肢坐骨神经痛。王文远轻轻地扎了一针腰痛穴,又补了一针臀痛穴,仅仅几秒钟,病人疼痛消失。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1997年4月,乒坛名将邓亚萍即将参加第44届世乒赛,突发腰椎间盘脱出症,痛得卧床不起。王文远被国家体委特邀,连夜赶到正定训

腰腿疼痛针灸治疗

腰腿疼痛针灸治疗 发表时间:2011-01-06T11:04:57.0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金光哲[导读] 腰腿痛是一组以腰部疼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徵,它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金光哲 (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院 150300)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413-02 【摘要】腰腿痛是一组以腰部疼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徵,它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好发於中,老年人,主要由腰肌劳损,炎症,风湿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疾病引起.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居民有80%的人在其工作年代患过腰腿痛,瑞典居民有65%的人在其工作年代患过腰腿痛,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亦逐渐增加.国内统计资料表明,腰腿痛患者的门诊率仅次於感冒和心血管疾病[1].本病病因复杂,疼痛时缓时重,缠绵不愈,复发率高.许多患者久治不愈而演变成慢性,顽固性腰腿痛,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采用针灸治疗腰腿痛较为普遍,且临床疗效显著,兹将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关键词】辨别证候急性腰腿痛慢性腰腿痛针灸(一)、临床症状 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腰痛连臀、胯、股外侧,或沿下肢走行放射至足外踝。患者呈强迫体位,咳嗽、打喷嚏时常加重,服止痛药大多不缓解。 辨证分型 风寒型:痛急,冷酸痛明显,背部拘急,俯仰转侧不利,日轻夜重,静卧痛势不减,疼痛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走向为主,有感受风寒诱因,舌苔白腻,脉沉迟而缓。 风热型:腰腿部掣痛并伴有热感,或烧灼感,遇凉则舒,活动后减轻,以足少阳胆经走向为主,口苦烦热,小便黄赤,脉濡数或弦数。 瘀血阻络型:痛若针刺,痛有定处,拒按,有闪挫跌打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二)、穴位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行为经,横行为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分布于人体内外上下,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在经络循行线上,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即为穴位。针灸某些穴位,可以发挥其对应的经络作用,调节人体脏腑气血,激发内在抗病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针灸后,身体内可产生一种被称为内腓肽的神秘物质,增加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并调节神经功能。 针灸治疗腰痛自古至今,由来已久。根据经验,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正确选取穴位,对病情认真辨证,采用适当手法。穴位选取主要有近选和远选两种。近选是在病变处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进行针灸;远选则根据经络通行方向和主治所及,在病变所在的经络上或与其相通的其他经络上选取穴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 腰痛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殷门;腿痛、关节病取梁丘健膝阳陵泉小肠俞阿是穴操作步骤:常规消毒上穴后,用大号不銹钢三角针穿入粗肠线或中号手术用丝线,从一侧局麻处刺入皮下,穿过穴位,从另一侧局麻处出针,剪断线头。然后放开左手,断端即自动退入皮下,局部盖无菌纱布。亦可用腰椎穿刺针或其他粗注射针头刺入穴位,经针腔将约1厘米长的丝线或肠线送入穴位深部内,术后伤口盖无菌纱布并固定之。 (三)、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腰痛也要辨证。一般来说针偏泻,灸偏补,故虚证少针多灸,实证多针少灸。针刺手法也有补泻之分。“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有瘀血者针刺出血。疼痛部位浅表者宜浅刺,疼痛部位深在者宜深刺。 急性腰痛多扭挫跌扑所致,局部气滞血瘀,属于实证,宜用泻法。 治疗时,如病人腰部不能后伸,先用毫针刺人中或后溪穴位。人中为督脉上的穴位,通于腰脊;后溪穴为重要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也通于督脉,连于腰脊。可作大幅度捻动,持续强刺激,促使病人改变体位,头部尽量后仰。待腰部呈后伸状态时,停止捻针,病人可作腰部俯仰活动,也可在他人扶持帮助下,做几次下蹲站立运动。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同时卧硬板床休息。 如疼痛仍未消失,可接着治疗5天,以免转为慢性腰痛。特别要提请病人注意的是,经初次治疗奏效后,虽然腰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得到缓解,疼痛消失,活动恢复,但此时损伤仍在,不宜过早中止治疗。一般可以选取人中、后溪、大肠俞、腰阳俞、腰阳关、阿是穴、委中等穴位继续针灸。并可将针插在穴位30分钟(医学上称为留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也可在委中点刺出血。 慢性腰痛多为肝肾不足,兼夹瘀血寒湿,本虚标实。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慢性腰痛针刺多用补法或平刺,加灸法,多用温针。疼痛缠绵以灸法为主。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时参照急性腰痛,以泻法为主。可近选腰阳关、十七椎、气海俞、志室、腰眼、夹脊、次穷、肾俞、大肠俞、命门、阿是穴;远选环跳、殷门、承扶、阳陵泉、委中、悬钟、承山、昆仑、飞扬等穴位。以近选穴位为主,伴有下肢放射痛者增加远选穴。每次酌情选5—6个穴位,交替使用。用毫针施以补法或平针法,留针30分钟,酌加灸法、电针等。每日或隔日一次,20天为一疗程。 腰痛的病因复杂,治疗不可拘泥常法。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急性腰痛还可选用耳针疗法,即在耳朵上选取腰骶椎、腹、耳、神门等穴位,用短毫针进行强刺激,或用埋针法。慢性腰痛也可采用耳针疗法,选用腰骶椎、肾、膀胱、臀、腹、耳神门、上下屏尖等穴位。或用王不留行籽等压在耳部穴位,进行刺激,即耳穴压丸法。还可在头皮选取穴位进行针灸,即为头皮针。 近年来,医学专家将古老的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方法,用于腰痛治疗。如将复方当归注射液、骨宁注射液、强的松龙、普鲁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l等药液注射到肾俞、大肠俞和阿是穴等穴位,即穴位注射法。也可用激光照射穴位。此外,温针灸仪、微波针灸仪、经穴灸疗仪、红外线真空治疗仪、温灸药包(灵灸药棒)等也可用于腰痛治疗。 最后,要说明的是,针灸和其他优秀治疗方法一样,并非惟一有效方法,常配合牵引、推拿、理疗、服药、贴膏药、配带腰围、骶管封闭等一起使用。如效果不佳,不应拒绝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或手术。参考文献 [1]李佳庆王爱华;小小银针祛大病[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