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

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

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

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拉人类的语言?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劳动中的相互合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

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2.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第二节

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

1)语言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5)互连网传播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文字符号

其意义大大加速拉人类利用体外媒介系统的进程。

3.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学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们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快界。

第三节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3.什么是信息社会?他有那些特点?

信息化社会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信息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标志。

他的特点是:1)以信息和知识产业为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依靠信用。4)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要新系统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功能分化。从媒介而言,又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

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多样化。而90年代以来,各种媒介功能又出现了融合的现象,迎来了重新综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大飞跃,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

构更加复杂

第三章

第一节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1)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是人工符号

2)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3)通过学习来继续的

4)可自由创造的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第二节

1.什么是意义?如何产生的?

意义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的由于有哪些分类?

1)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意义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意义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景所形成的意义等

第三节

1.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0象征符来传递象征意义实现的。而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所以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2.谈谈共同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共通意义空间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

共通意义空间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共通意义空间越大,传授双方的了解程度和相互理解能力

就越强,更有利于传播的实现。

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处于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触觉的符号包围中。现代人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中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现代生活空间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第四章

第一节

1.传播过程与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区别是什么?直线模式即单向直线模式,他单考虑

了受传者的反映,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循环模式将传授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强调了社会传播的

的互动性,参加传播过程中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

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

2)序连性

3)结构性

第二节

1.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每一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又有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种传播

过程,除了受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

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综合体系。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

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有什么特点?

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1)能量交往,2)物质交往,3)符号交往。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

4)传播学不只狭义的信息“交流”,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的

第五章

第一节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和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对事物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活动

3.简述米德的“自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

“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

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上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第二节

1.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体系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是: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自我的认识,而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媒体。而人际传播的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所以

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些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第六章

第一节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传播有助与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是什么?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和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在集体行为中,信息的流动呈现一种异常状态。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集合行为中的信息

传播是受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功能: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3.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1)公关宣传。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2)广告宣传。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第二节

1.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a.价格低廉

b.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住,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c. 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

d.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大众”。

e.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的主要财源。

2.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我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

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的家庭。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二次大站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体。

4.试析电视的媒体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节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

3.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2)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3)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2.国家和政府对媒体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a.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b.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a.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公众利益”也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

a.个人的信息反馈。

b.结成受众团体。

c.诉诸于法律手段。

d.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主要内容: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b.极权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c.政府有权利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d.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a.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b.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判政府和官吏,这种批判是正当合法的;

c.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d.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第九章

第一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1.媒介即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意义:它开拓了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1).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3).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2.“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答:“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什么是“媒介依存症”?

答: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4.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那些特点?

答: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c.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d.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5.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答: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长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回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

第二节

1.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

a地位稳固.

b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c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组织目标:

a经营目标.

b宣传目标.

c公共性和公益性

制约因素: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十月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答:公共性和公益性有三个方面:a,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b,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c,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4.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答:实质:a,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b,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内容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c,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作用:社会主义媒介认为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宣传活动,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并旗帜明鲜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资本主义媒介则极力否认新闻报道具有宣传性,通过“独立性”或“立中性”来掩盖自己为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达到本质。

5.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答:它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行文的标准.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章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a规模的巨性;b分散性和异质性;c匿名性;d流动性;e无组织性;f同质性。

第十一章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哪些含义?

答:指的是人的行为生产的有效结果。

他有双重含义: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传授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生产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是什么?

答: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a环境认知效果;b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c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a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c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答:a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b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讯息通过语言、文字、音声、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的传递的。c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体、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d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的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映,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e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答:第一种是"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支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种是"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第三种便是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第二节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指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

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子弹论”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答:a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a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b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c 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d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代表学者: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否定了”魔弹论“效果观。

5、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的以后的宏观效果,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利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作出的重新评价。

第三节

1.试述信原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答: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a.传播者的信誉。b.专业权威性。

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效果,两种给人一种公平的效果。“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他给人一种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给人一种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给人一种观点鲜明,但同时也给人一种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而另一种给人一种理解的困难性。“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只有两种结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警钟效果,他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他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说服的恐惧效果。

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答: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传播主体、内容和技巧会对效果生产影响,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也同样重要的制约作用。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a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b人际传播网;c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d人格、性格特点;e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情感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

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b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d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假说。

答: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偈事先接种年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通过冷静的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成为诉诸理性。推广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一求特定的效果叫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底。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第十二章

第一节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答: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忽然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a.着眼点是认识层面上的效果;b.着眼点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c.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0/1”,知觉模式,大众传煤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0/1/2”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大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n”,优先顺序模式,传煤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比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的新闻报道”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生刻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答:a.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b.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

c.人际传播的频度;

d.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5.试分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第二节

1.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例题。

答: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饿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述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4.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的把舆论看作是简单的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舆论。

第三节

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2.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答:“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优势:a.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

c.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答: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4. “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答: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第四节

1.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答:知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地位底者更快得到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知识沟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等,导致人们的经济地位的不同,这就必然引起人们获取信息的差距.

2.“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答:.“上限效果” 指的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一定的“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

这个假说在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幼稚的.

3.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

答: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和信息接触两的增大,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的成员都是如此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比信息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c. 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强大的更多;信息富裕的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比别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越来越短."老沟"未平,"新沟"又起.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 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 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