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九课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逻辑矛盾与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区别。学会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矛盾着的双方,如瓦斯虽然是可怕的矿井杀手,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洁净的能源;被誉为“拇指经济”的短信服务业,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在带给消费者种种快捷的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短信陷阱”。请学生分析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这些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具有客观性。

从前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为什么楚人受到他人的讥笑?(楚人关于矛与盾的说法出现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一种逻辑矛盾。)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辨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由人的主观认识造成的,辩证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判断下列是属于逻辑矛盾还是辩证矛盾?“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那么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一种怎样的关系?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设定拿剪刀的人为甲,另一个人为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请问甲敢剪吗? 为什么? (甲和乙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的命运统一于一条绳。剪之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矛盾双方是统一的。) 假设甲或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

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不行。矛盾双方的对立一旦消失,矛盾双方的统一也会随之消失。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外部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本身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统一属性和对立属性。

如果将磁条从中间折断,磁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哲理? (N极所在的截断处始终具有S极的属性,S极所在的截断处具有N极的属性。磁条无论怎样截断,N极与S极始终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始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也正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之一。)生物中存在的“变性”现象,说明了矛盾双方的什么特点?(这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也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种表现。)

P68探究——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同学之间的冲突、邻里之间的纠纷以及政治领域中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为什么?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哲学上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上”与“下”是相互规定的?因为上是与下对立的。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处,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但有一位老渔民捕捞回来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原来他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了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是“死对头”,一旦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为了求得生存,便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反而把满满一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试想如果将鳗鱼与狗鱼分置于不同的船舱,老渔民带回来的会不会是活蹦乱跳的鳗鱼?(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为什么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从哲学角度来看王安石的错误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惟其夏日蝉噪,方知风止松涛息,才显得山林出奇之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山中人迹罕至,就愈显山之宁静幽深。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动静结合。)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曾经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马克思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小偷和锁、假钞和真钞共存,双方相互统一,在这种相互统一的关系中,相互斗争,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越有利于事物发展吗?(事物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并不能创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有多少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矛盾越多越好,只有能够推动新事物产生的矛盾才有利于事物发展,并不能以矛盾的多少来衡量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第二课时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P69探究——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依次更替。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也萌发了战争;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了疾病。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有些时候有矛盾,有些时候没有矛盾。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充满矛盾吗?人死了还有矛盾吗?(一个活的有机体,从生到死都充满着矛盾,即同化异化的矛盾,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们每天有一部分细胞在死亡(数十亿细胞),同时新的细胞又在产生。如

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的生命就停止了。生命有机体的死亡使得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事物的矛盾总要经历萌芽到发展壮大到消亡。矛盾消亡后,新的矛盾运动又开始了。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所以矛盾不仅事事有,而且时时有。但我们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如果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尽管它们存在着对立,但由于双方不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间无具体的联系,也不构成一对矛盾。因此,只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同学们还记得《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吗?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普遍存在矛盾呢?(一个人生了病必然客观地存在着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矛盾,像蔡桓公讳疾忌医,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病人膏盲了。既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互联网是时代赋予人们的先进工具。这样看待互联网这一工具?(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既要看到事物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既要看到事物两方面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事物两方面的统一关系。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有利也有弊,互联网传播病毒、不良信息,危害公众身心健康,人们不能忽视其消极的一面。)

2、矛盾的特殊性

事事有矛盾,每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都是一样的吗?时时有矛盾,每个事物的矛盾自始自终都是一样的吗?看漫画,猜猜他是谁?你们是根据什么把他们分辨出来的呢?(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征、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中国人民与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本世纪中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区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是:各阶段包含的不同矛盾。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毛泽东带领我们站起来,邓小平带领我们富起来,江泽民、胡锦涛带领我们强起来。这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商品交换这一矛盾中存在买卖双方的矛盾,请学生比较商品买卖双方的特点。(卖方花言巧语、王婆卖瓜、软磨硬缠、迫不及待,目的是以较高的价格尽快把商品卖出去。半信半疑、货比三家、挑三拣四、不慌不忙,目的是以较低的价格买回称心如意的商品。这说明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千差万别,具有特殊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矛盾的特殊性?大家都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由来:传说有一次,御史大夫请裁缝去裁制一件进宫廷穿的朝服。裁缝手脚利索地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御史老爷,您当官多少年了?”御史听了很奇怪。反问他:“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轻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起路来挺胸凸肚,裁衣就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些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当前后一样长;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郁悒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该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这位裁缝裁制的衣服,特别合体,他有什么“秘诀”呢?(要做好衣服需要量体裁衣,这是任何裁缝做好衣服必须做到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在量体裁衣的基础上,他还能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根据封建社会官场中,人在不同阶段的神情体态来裁衣,努力去把握不同人的“心理尺寸”,当然做出的衣服就会特别称心合体了。这位裁缝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三瓶外表相似的瓶装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请用你们所学的知识把它们分开。你将这些气体区分开的依据是什么?(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常言道:“水火不相容”。着了火用水浇就行了。你认为如何?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那么油、苯、酒精等易燃物体着了火,用什么灭火?(黄沙、泥土或泡沫灭火器。)某些化学药品着火,又该用什么灭火?用水灭火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四氯化碳灭火器扑

灭。)若带电器材着火,首先必须切断电源。可见着火物体性质不同,要用不同方式才能把它扑灭,这说明什么问题?(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P71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说明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即使差异非常大,他们都是树叶,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器官,说明了事物的矛盾有共同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事物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从前,有一父亲病了,非常想吃水果。孝顺的儿子给他买了苹果,他摇头说:“不吃,我想吃水果”。儿子又为他买了梨,他仍摇头说:“我不吃,我想吃水果。”最后,儿子不知如何去做。这位父亲能吃到他想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等具体水果的水果吗?(不能。苹果、梨是具体的水果,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具体的水果,我们就不会有水果这个概念。水果含果酸、糖类等成分,多汁。水果的这些共性是从具体水果中概括得来的。水果的这些共性只存在于具体的水果之中,并通过具体的水果表现出来。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公孙龙虽然凭他的机智过了关,但他这种观点能成立吗?为什么?(不能成立。公孙龙夸大了白马的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普遍性。无论是白马还是黑马都具有马这类动物的共性——如它们都是哺乳动物,四蹄强健,善跑。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P71探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相对于张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阶级斗争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的社会主义有哪些共同特征?(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是中国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的社会主义存在区别,区别何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又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因而社会主义实现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

【作业】

背景材料: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人类思想史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种是斗争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另一种是和谐思维,即认为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

辨题: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一性则不是。((1)无论是矛盾斗争性还是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2)斗争性与同一性是任何矛盾都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与统一、和谐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9课第1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4 一、选择题 1.“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 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 “阴阳鱼”(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 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 [解析] “太极图”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关系。②割裂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B。 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看到鸟鸣与山幽的对立,没有看到鸟鸣与山幽的统一,故应选A项。B、C、D三项均不合题意。 3.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 ) A.违背真理的相对性 B.忽视联系的条件性 C.否认矛盾的客观性 D.无视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人物以射入点为圆心“画靶”,以显示其高超技艺,这是回避矛盾的典型表现,所以选C。 4.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试题命制

1.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目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②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更留恋于与乡村游、古镇游。重庆各地古镇众多,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庆各地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旅游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在开发文化古镇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却逐渐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大花坛、大草坪所取代,文化遗产失去了它们独特的“个性”。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在开发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个性”的消失。

参考答案 1、B 2、B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充分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又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开发而破坏文化遗产。②尊重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是这些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保持文化遗产的“个性”,就是保存这些遗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是保护这些遗迹的经济开发价值。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与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就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就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为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而且本框更直接、更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教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⑵理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⑶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事例说明原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本框的主要任务是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因而没有单独设计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原理论述和事例分析当中,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依据: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五、教学方法: 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依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各种具体形象的现象入手,更容易调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建构,同时,运用归纳法也更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气球、皮球、铅球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出示实物: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性质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矛盾是来自两个方面的,两方面做了比较后才出现矛盾,所以要比另一方强,比另一方更有说服力才能用自己的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双方的对立使得双方在力量上的对比在发生变化。一方的力量超过一方这样使得事物得以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因而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有差别、有对立才有同一,无差别、无对立的纯粹单一的东西,就谈不到谁和谁同一的问题。 换言之,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相互排斥一旦停止,它们相互依存的同一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也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为同一性所制约的。我们所说的差别和对立是事物内在的差别和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因而差别、对立和斗争必然和同一性相联系,为同一性所制约。 假若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矛盾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双方的关系,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驾驭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发展提供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使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步练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步练习 1.“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动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殊性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下边漫画《跷板游戏》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歌寓意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谁挥鞭策运四季,万物兴衰皆自然——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里面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鳄鱼吞了小鸟就说他们不悲悯。只有羊羔或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莫言对世界的描述说明()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饥饿营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某企业过度制造市场“饥饿”,进而提高产品售价,当产品的价格提高到消费者接受不了或不愿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被该企业愚弄,严重时消费者还会“憎恨”该企业。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②质变与量变相互联结 ③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斗争性与统一性相互联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纳米技术给医学、环保、国防等领域带来突破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抱有严重担忧。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B.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7.历史学家维特克说,人生中有些挫折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必要条件,是自己进步的第一步。这是因为挫折与进步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贯通 C.相互吸引 D.相互分离 8.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因为他懂得() ①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②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无为职中政史地组“四个一”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2005年12月7日星期三第三节 教学班级:04综合(1)班 执教教师:侯家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与逆境问题,等等。 教学重点: 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处理: 就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学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是矛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导入新课)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展示图片:鸡蛋与雏鸡)提问:鸡蛋是怎样变成雏鸡的? [ 探究(一)] 设疑:事物的发展需要哪些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温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吗? 雏鸡结合 解疑: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蛋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探究(二)] 设疑:不同的内因,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鸡蛋温度小鸡为什么出现不同性质的结果?这说明内因 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鸭蛋温度小鸭解疑: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 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决定着事石头温度石头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问: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概述: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力量发生变化,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例如:在种蛋中存在促进胚胎发育与抑制胚胎发育的两个方面,在外部适宜温度的作用下,促进胚胎发育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于是种蛋变成了小鸡。 [学用结合] 讨论:张某和汪某都是2004年进入无为职中的,入学成绩相同,且被分在同一班级,可是当学期结束时,张某成绩名列班级第一名,而李某则是班级倒数第四名,由于经常上网、抽烟和打架,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同样的开始,不同的结局。问题主要出在哪呢?对此,你有何评价?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关键在内因,即主观努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习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习题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3.“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吸引、相互联结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真理和谬误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实践决定认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7.(2010江苏徐州调研)根据2010年4月15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其哲学依据在于矛盾具有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B.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C.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9.在一次水稻新品种考评会上,专家对袁隆平主持培育的“两优培特”杂交稻纷纷表示赞扬。而袁隆平除了介绍新品种的优点外,还指出其缺点是“抗稻瘟病不太强”,建议有稻瘟病的地方栽种时要慎重,并在各方面进行防治。 袁隆平的思想方法有什么特点? 10.“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责任。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西南地区人民的“渴”望成为希望;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矿井下生命存活的渺茫变成生还的奇迹。这表明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巨大的③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④矛盾就是对立

(完整word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一)学情分析 “矛盾”一词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但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却难以理解,很容易将二者混淆。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 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分析矛盾特殊 性含义;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 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 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 败、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矛盾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 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难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

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具体情境的丰富性和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目标。 (七)教学设计原则 (1)坚持在生活的逻辑中建构知识的原则; (2)坚持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实践性、获得性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八)教学方法与思路 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其基本思路是:贯彻主体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整合问题——知识建构——课后思考”为线索,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思维和探究活动。 (九)教学媒体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以问题探究为学习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兴趣,还能为探究活动的充分进行从时间上提供可能性。本课教学媒体选择遵循科学、辅助、互动、有效的原则,既有传统的大屏幕实物投影仪,也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课件。 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认知工具来创设情景,从设问唤醒原有认知结构的知识来同化当前新知识到提出新的问题和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给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方案 案例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PPT课件展示)郑西高铁和武广高铁开通的场景;2010年五月份我国比较严重的几起道路交通事故,并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车”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对“车”在现代社会所体现的对立统一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教学设计17: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让学生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应用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水平与能力,真正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读、讲、议、练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法。 四、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的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 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堂探究:

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 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 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 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探究提示: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 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 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 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茅台高级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2)坚定“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自主学习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①关系的哲学范畴,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③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④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⑤;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⑥。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⑦。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⑧。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⑨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问题探 ★探究交流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 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问题探究一: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 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问题探究二: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失败乃成功之母 C.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选取其中的一个例子,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问题探究三: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

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含答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思想体现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阴阳和谐”“化生万物”,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故答案选D项。A、C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观点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成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和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共同说明的哲理是() ①矛盾都是人们主观想象、人为制造的②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④矛盾双方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和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3.漫画《羡慕》反映的哲理是() 羡慕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②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③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事事有矛盾,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①②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③④干肢不符,应舍去。 4.联合国秘书长发表声明指出,拉登之死是全球反恐斗争的转折点,国际反恐斗争进入了“后拉登时代”。埃及反恐专家认为,断言恐怖主义活动已经结束还“为时太早”,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上述两种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相同④国际反恐斗争应不断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泉和动力 知识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3.“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吸引、相互联结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真理和谬误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识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决定认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级中学高二政治综合学习案 第九课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班级姓名组号 一、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理解矛盾的含义2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4学会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5、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二、导学菜单—我来学习 1矛盾的含义? 误区:注意与逻辑矛盾区分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4、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5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区别: 联系: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意义? 三、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四、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2、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得了金奖。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因为,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请你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贝尔的答案好在哪儿? 五、建立网络—我来总结 试着用最简单最有概括的语词概括出本课时的知识体系? 六、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 A、运动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这句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 B、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D、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4、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马哲矛盾论: 矛盾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才是意识形式上的反映--作为概念的存在。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例如,如果没有A与B之间的冲突,就不会转化成武器矛,而有矛必然会有盾,矛盾之间不断相互否定,又相互促进其发展,现在演变成导弹与导弹防御体系的矛盾。

6.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师生礼、考勤 二、复习提问:顺境和逆境的定义 三、讲授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说道矛盾,大家知不知道有一个作家也叫茅盾啊? 茅盾:原名沈德鸿,茅盾是笔名之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都非常有影响,常听说的小说《子夜》,散文《白杨礼赞》等等。他在大革命时期创作了小说《幻灭》,由于作品中宣泄了很多的个人情感,许多报社都不敢登他的文章,使他的内心十分的矛盾,于是他将作品署名矛盾,但由于矛盾是一个哲学名词,过于尖锐,也不像是一个姓氏,于是在矛字上加了草字头,有了茅盾这个笔名。 同学们知道有茅盾这样一个人。 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一下哲学中的矛盾。老师觉得我们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中,唯有矛盾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很多,像我们之前学习的运动、变化、发展、联系等等,也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我们第六课第一节讲的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掌握矛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属性。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生活中正视矛盾,勇于面对并正确解决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那么哲学中的矛盾是怎样定义的呢?书上50页最后一句话: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这里和大家一起欣赏两首诗:1:王安石的《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2: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

年悲倦游。 两首诗中有一句非常相似“一鸟不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是相反的,那大家觉得是“一鸟不鸣山更幽”还是“鸟鸣山更幽”呢? 王安石说的很直白,没有鸟叫山里更幽静,那王籍说的也没有错,山中有鸟叫也能烘托出山的幽静。其中“一鸟不鸣”和“鸟鸣”就是矛盾的双方。两句诗看起来是对立的,但都可以说出诗人想表达的幽静,思想又是统一的。这也说明了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书上对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分别给出了定义:书上52页第一自然段: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联系和趋势,又称同一性。 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还有一个预言故事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群人,里面有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住在附近的壮年男子都被征兵上了战场,百分之九十都战死了,因为他儿子腿瘸了,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福与祸也是矛盾的双方,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又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看51页的各抒己见,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

相关主题